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环境DNA技术的梯级水坝对长江上游重要支流鱼类多样性的影响研究--以綦江为例 被引量:5
1
作者 李筱芹 吴开阳 +9 位作者 倪达富 杨丽亚 鲁桃秀 张连博 邓华堂 吴彤飞 何荣超 付梅 姚维志 吕红健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9期8865-8883,共19页
为了探究梯级水坝对长江上游重要支流中不同鱼类的阻隔效应,利用环境DNA(Environmental DNA,eDNA)技术于2021年5月对綦江9个区段鱼类物种组成与多样性进行了分析,并与传统渔业资源调查的结果进行了比对,探讨了eDNA技术在长江水系鱼类监... 为了探究梯级水坝对长江上游重要支流中不同鱼类的阻隔效应,利用环境DNA(Environmental DNA,eDNA)技术于2021年5月对綦江9个区段鱼类物种组成与多样性进行了分析,并与传统渔业资源调查的结果进行了比对,探讨了eDNA技术在长江水系鱼类监测中的应用前景。结果显示基于eDNA技术在綦江中共检测到鱼类7目16科49属59种。其中,鲤形目41种,占比69.49%;珍稀特有鱼类12种,占比20.34%。通过传统渔业资源调查方法共监测到鱼类7目17科64属92种。两种调查方法的综合分析结果表明綦江中共有鱼类96种,其中55种为共同调查到的鱼类,占比57.29%。此外,基于eDNA技术检测到的59种綦江鱼类,按照下游至上游次序呈现如下趋势:(1)不同区段的鱼类物种多样性阶梯式降低;(2)各采样点与全流域间的鱼类物种相似性阶梯式降低;(3)喜流水鱼类与喜静缓流鱼类物种数之间的比值,以及洄游性鱼类的物种数量及其所占比例逐渐减小;(4)各区段底层鱼类的物种数量百分比逐渐减小,而中上层和中下层鱼类的物种数量百分比逐渐增大。研究表明水坝的长期阻隔对綦江中鱼类物种组成和多样性产生了较大影响,且梯级水坝造成的影响较单个水坝更加严重;梯级水坝对喜流水、洄游性鱼类以及底层鱼类(包括多种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有较明显的阻隔效应。在现有研究基础和背景条件下,认为如果用于物种注释的本地数据库已充分完善,将eDNA技术应用于长江水系的鱼类监测总体可行;否则,在监测过程中应将eDNA技术与传统渔业资源调查方法进行适当结合,进而有效提高调查结果的全面性与可信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类多样性 梯级水坝 环境DNA 綦江 长江上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乌江下游及支流长溪河鱼类物种组成与多样性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马维宋 张煜 +5 位作者 吴开阳 陈贞鑫 任军全 付梅 吕红健 姚维志 《淡水渔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7-30,共14页
为探究乌江下游及其一级支流长溪河的鱼类物种组成与多样性,于2022-2023年在乌江下游及长溪河开展了渔业资源调查。结果显示,乌江下游共有鱼类41种,隶属于4目9科35属,其中优势种为中华倒刺鲃(Spinibarbus sinensis)、鳜(Siniperca chuat... 为探究乌江下游及其一级支流长溪河的鱼类物种组成与多样性,于2022-2023年在乌江下游及长溪河开展了渔业资源调查。结果显示,乌江下游共有鱼类41种,隶属于4目9科35属,其中优势种为中华倒刺鲃(Spinibarbus sinensis)、鳜(Siniperca chuatsi)、鲤(Cyprinus carpio)、杂交鲟(Acipenser baerii×A.dabryanus)、瓦氏黄颡鱼(Pelteobagrus vachelli)、子陵吻鰕虎鱼(Rhinogobius giurinus);长溪河共有鱼类22种,隶属于4目7科19属,其中优势种为白甲鱼(Onychostoma sima)、泉水鱼(Semilabeo prochilus)、马口鱼(Opsariichthys bidens)、云南光唇鱼(Acrossocheilus yunnanensis)。乌江下游的鱼类群落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指数、Margalef指数、Pielou指数、G指数、F指数、G-F指数均高于长溪河,但均低于同时期的乌江中、上游,且随时间呈现下降趋势。结果表明,在长江全面禁渔的背景下,乌江下游的渔业资源情况呈现一定的恢复趋势,但鱼类物种组成和多样性仍受到梯级电站建设、水体污染等因素的影响。本研究结果丰富了全面禁捕后乌江的鱼类资源数据,为长江“十年禁渔”的效果评估提供了数据支持,同时为长溪河鱼类自然保护区的发展提供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江下游 长溪河 物种组成 多样性 十年禁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峡库区蓄水后大宁河鱼类资源现状研究 被引量:23
3
作者 杨峰 姚维志 +3 位作者 邓华堂 陈大庆 刘绍平 段辛斌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51-57,56-57,共7页
于2011和2012年的5-6月,2010和2011年的10-11月对三峡库区大宁河江段的鱼类种类组成、物种多样性及其时空分布进行了调查。共监测129船次,统计渔获物393.8 kg,生物学测定11 569尾,共采集鱼类68种,隶属于5目13科。草鱼(Ctenopharyngodon ... 于2011和2012年的5-6月,2010和2011年的10-11月对三峡库区大宁河江段的鱼类种类组成、物种多样性及其时空分布进行了调查。共监测129船次,统计渔获物393.8 kg,生物学测定11 569尾,共采集鱼类68种,隶属于5目13科。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a)、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鳙(Aristichthys nobil-is)、光泽黄颡鱼(Peltevbagrus nitidus)、瓦氏黄颡鱼(Peltevbagrus vachellii)、鲇(Silurus asotus)、齐口裂腹鱼(Schizothorax prenanti)、宽鳍(Zacco platypus)为主要优势种。在对3个采样点的鱼类组成、相似度、优势种组成、生物多样性指数分析后,发现河流生境改变对大宁河下游江段鱼类群落结构影响明显;圆口铜鱼(Coreiusguichenoti)和铜鱼(Coreius heterodon)作为库区最主要渔获对象,数量现已剧减;鲇、鲤(Cyprinus carpio)及黄颡鱼(Pseudobagrus fulvidraco)等在渔获物中比重相对上升;不同采样点的渔获物组成存在差异,渔获物中个体小型化较为严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类资源 物种多样性 大宁河 三峡库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axEnt模型的厚唇裸重唇鱼当下潜在适宜分布 被引量:1
4
作者 吴开阳 赵春娴 +7 位作者 吕红健 李筱芹 鲁桃秀 吴彤飞 田辉伍 邓华堂 姚维志 付梅 《水生生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2,共12页
研究以厚唇裸重唇鱼(Gymnodiptychuspachycheilus)为研究对象,基于其53个野外分布位点,并结合筛选后的3组环境因子(包括第1组:气候因子与地形因素;第2组:淡水环境因子;第3组:气候因子、地形因素与淡水环境因子)分别构建MaxEnt模型Ⅰ、... 研究以厚唇裸重唇鱼(Gymnodiptychuspachycheilus)为研究对象,基于其53个野外分布位点,并结合筛选后的3组环境因子(包括第1组:气候因子与地形因素;第2组:淡水环境因子;第3组:气候因子、地形因素与淡水环境因子)分别构建MaxEnt模型Ⅰ、Ⅱ、Ⅲ,分析厚唇裸重唇鱼在长江及黄河流域的当下潜在适生区分布及影响其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并进一步探讨MaxEnt模型在内陆淡水鱼类研究中的应用前景。结果表明:(1)基于3组环境因子所构建MaxEnt模型Ⅰ、Ⅱ、Ⅲ对厚唇裸重唇鱼当下在长江与黄河流域适宜分布的预测均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在气候因子与地形因子的基础上,淡水环境因子的添加进一步增加了MaxEnt模型的可靠性与准确性;(2)MaxEnt模型对厚唇裸重唇鱼在长江和黄河流域的当下潜在地理分布预测结果与其现有分布基本吻合;(3)在长江与黄河流域,MaxEnt模型筛选出影响厚唇裸重唇鱼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包括草本植被横跨小集水区范围(Hb-rang)、上游平均高程(Up-ele)和温度季节性变异系数(Bio4)。研究结果为厚唇裸重唇鱼野生资源养护和栖息地保护提供了理论依据,并为MaxEnt模型在我国其他珍稀濒危鱼类适生区研究中的应用提供借鉴。此外,MaxEnt模型在我国内陆鱼类栖息地保护、鱼类更替及其灭绝驱动因素预测、鱼类群落生物多样性监测与评估、外来(或入侵)鱼类风险评估等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最大熵模型 适生区分布 长江流域 黄河流域 厚唇裸重唇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6-2010年夏季青海湖浮游植物研究 被引量:11
5
作者 姚维志 史建全 +3 位作者 祁洪芳 杨建新 贾砾 普炯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2-28,共7页
2006—2010年夏季对青海湖14个采样点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和生物量进行了调查。共发现浮游植物5门29属34种,其中硅藻门14属18种,蓝藻门4属4种,绿藻门8属8种,裸藻门2属2种,甲藻门1属1种。硅藻门是种类组成上最重要的类群。斯潘塞布纹藻Gyr... 2006—2010年夏季对青海湖14个采样点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和生物量进行了调查。共发现浮游植物5门29属34种,其中硅藻门14属18种,蓝藻门4属4种,绿藻门8属8种,裸藻门2属2种,甲藻门1属1种。硅藻门是种类组成上最重要的类群。斯潘塞布纹藻Gyrosigma spenceri、尖布纹藻G.acuminatum、梅尼小环藻Cyclo-tella ocellata、二形栅藻Scenedesmus dimorphus是出现频率最高的种类。与1960年代的调查结果相比,浮游植物属的数量减少了24个,其中硅藻门减少了9个属,原来全湖广泛分布的刚毛藻Cladophora也很少出现。调查期间青海湖浮游植物平均密度为61289~117250 cells/L,平均生物量为0.76~1.09 mg/L。斯潘塞布纹藻和尖布纹藻也是数量最多的种类。浮游植物生物量与水体透明度间具有显著线性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湖 浮游植物 藻类 富营养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合江段中华沙鳅的年龄与生长研究 被引量:8
6
作者 普炯 贾砾 +3 位作者 苏胜齐 王海波 孙福临 姚维志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38-43,共6页
根据2011~2012年在长江上游合江段采集到的273尾中华沙鳅(Botia superciliaris)样本,研究了其年龄与生长特征。结果表明:星耳石是鉴定中华沙鳅年龄的良好材料;所采集的中华沙鳅由1~5龄共5个年龄组组成,2~3龄占78.4%;体长与耳石半径... 根据2011~2012年在长江上游合江段采集到的273尾中华沙鳅(Botia superciliaris)样本,研究了其年龄与生长特征。结果表明:星耳石是鉴定中华沙鳅年龄的良好材料;所采集的中华沙鳅由1~5龄共5个年龄组组成,2~3龄占78.4%;体长与耳石半径呈直线相关,表达式为L=14.458R+0.434 4(R2=0.952 9,n=167);体重与体长呈幂函数关系,表达式为W=0.033 8L2.521 5(R2=0.803 4,n=273);生长规律用Von Bertalanffy方程表示,分别为Lt=16.71[1-e-0.1194(t+1.6209)],Wt=59.07[1-e-0.1194(t+1.6209)]2.5215;生长拐点年龄为6.12龄,此时体长为11.02 cm,体重为16.54 g。根据本研究,长江上游中华沙鳅处于不合理的开发状态,应控制捕捞,加强资源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沙鳅(Botia superciliaris) 年龄 生长 长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沙鳅食性研究 被引量:6
7
作者 普炯 贾砾 +3 位作者 苏胜齐 王海波 孙福临 姚维志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41-46,共6页
2011年10月至2012年10月在长江四川合江江段采集中华沙鳅样本,对其食性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中华沙鳅属于底栖肉食性鱼类,主要摄食甲壳类、昆虫幼虫以及原生动物等.随着中华沙鳅个体的生长,食物中甲壳类、毛翅目昆虫、双翅目... 2011年10月至2012年10月在长江四川合江江段采集中华沙鳅样本,对其食性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中华沙鳅属于底栖肉食性鱼类,主要摄食甲壳类、昆虫幼虫以及原生动物等.随着中华沙鳅个体的生长,食物中甲壳类、毛翅目昆虫、双翅目昆虫、鞘翅目昆虫均保持较高的出现率;蜻蜓目的出现率逐渐增长;藻类、原生动物、高等植物碎屑率逐渐减少.不同性别的中华沙鳅主要食物类群相同,但雄性较雌性食物组成中昆虫类出现次数百分比高.春季摄食强度和摄食率最高,夏季的摄食率最低,秋季的摄食强度最低.2~4龄群体的摄食强度和摄食率随年龄的增大而增加.性腺处于Ⅱ,Ⅲ期时,摄食强度和摄食率较高,性腺处于Ⅳ,V时,摄食强度和摄食率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沙鳅 食性 胃含物分析 食物组成 摄食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紫色土塘泥微生物群落季节变化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被引量:3
8
作者 李天才 赵晴云 +2 位作者 江瑞 付梅 苏胜齐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2082-2087,共6页
【目的】本文研究了紫色土塘泥微生物群落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方法】以微碱性紫色土为底质模拟紫色土池塘养殖过程,测定了春、夏和秋季塘泥环境因子和微生物种类,并采用冗余分析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①塘泥SOM、TN、TP... 【目的】本文研究了紫色土塘泥微生物群落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方法】以微碱性紫色土为底质模拟紫色土池塘养殖过程,测定了春、夏和秋季塘泥环境因子和微生物种类,并采用冗余分析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①塘泥SOM、TN、TP、TK等营养成分均呈升高趋势,春夏期间积累明显较多。②塘泥微生物(好氧或兼性厌氧)密度逐渐降低,物种多样性逐步升高,群落均匀度变化不大。③春、夏和秋季塘泥中变形菌门和拟杆菌门均为优势门类;塘泥中不仅检测到硝化菌、放线菌等对渔业有益的益生菌,也检测到黄杆菌属、肠杆菌属、气单胞菌和假单胞菌等致病微生物。④RDA分析表明,SOM、TP和AP是影响塘泥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的主要环境因子,且与微生物密度显著负相关(P<0.05);温度、pH和AP是影响丰度较高和功能微生物的主要环境因子,与多数微生物显著负相关(P<0.05),与益生菌均呈正相关,与肠杆菌除外的有害微生物均显著负相关(P<0.05)。⑤益生菌丰度在夏季塘泥中最高,春季塘泥中最低,且有害菌丰度在春季塘泥中最高。【结论】紫色土塘泥环境因子是微生物群落结构的主要影响因素,而塘泥中微生物群落既是生态修复功能菌库,也是养殖水产品病原库;其中春季塘泥中有害菌丰度最高,所以春季应加强疾病预防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色土塘泥 微生物群落 环境因子 多样性 季节变化 RD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湖裸鲤不同繁殖群体繁殖特性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16
9
作者 谢振辉 吕红健 +5 位作者 付梅 赵荣荣 陈灵涵 史建全 祁洪芳 姚维志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84-91,共8页
2017年7月~2018年6月,在青海湖的洱海、大湖、黑马河口、泉吉河口、沙柳河口和布哈河口6处采样点,共采集青海湖裸鲤(Gymnocypris przewalskii)繁殖群体样本295尾,对不同繁殖群体的繁殖特性进行比较研究。结果显示,除泉吉河口的性比(♀∶... 2017年7月~2018年6月,在青海湖的洱海、大湖、黑马河口、泉吉河口、沙柳河口和布哈河口6处采样点,共采集青海湖裸鲤(Gymnocypris przewalskii)繁殖群体样本295尾,对不同繁殖群体的繁殖特性进行比较研究。结果显示,除泉吉河口的性比(♀∶♂)<1(即0.82∶1)外,其余5个繁殖群体雌性个体数量均大于雄性(♀∶♂>1);6个繁殖群体的所有样本中,雌性的生物学最小型大于雄性。其中,雌性群体(布哈河口)的生物学最小型的年龄、全长和体重分别为5龄、157 mm和42.5 g,雄性(沙柳河口)为4龄、124 mm和24.5 g;6个繁殖群体的雌性性成熟系数(GSI)显著高于雄性(P<0.05),沙柳河口雌性GSI(19.67±1.36)%显著高于洱海(10.28±1.36)%和大湖(13.35±1.24)%(P<0.05),而不同繁殖群体雄性GSI间差异不显著(P>0.05);黑马河口平均绝对繁殖力Ft[(3338.18±324.25)粒]和相对繁殖力Fr[(21.88±2.10)粒/g]分别与沙柳河口的Ft[(10699.40±613.91)粒]和Fr[(82.68±4.63)粒/g]存在显著差异(P<0.05)。以上研究结果表明,青海湖裸鲤的繁殖特性在不同群体之间已出现分化趋势或已经分化。本研究可为进一步了解青海湖裸鲤的种群结构以及制定合理的渔业资源管理措施提供基础数据,特别是增殖放流策略的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湖裸鲤 繁殖群体 性比 生物学最小型 性成熟系数 繁殖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峡库区短颌鲚年龄和生长特性的研究 被引量:10
10
作者 杨丽亚 吕红健 +3 位作者 付梅 白云鹏 苏胜齐 姚维志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7-28,共12页
为调查短颌鲚(Coilia nasus)在三峡库区的资源现状,自2019年7—12月于三峡库区的长江一级支流澎溪河、梅溪河、草堂河、大宁河共采集短颌鲚样本459尾,用以分析三峡库区现有短颌鲚的年龄结构及生长特征。研究结果显示,三峡库区短颌鲚群体... 为调查短颌鲚(Coilia nasus)在三峡库区的资源现状,自2019年7—12月于三峡库区的长江一级支流澎溪河、梅溪河、草堂河、大宁河共采集短颌鲚样本459尾,用以分析三峡库区现有短颌鲚的年龄结构及生长特征。研究结果显示,三峡库区短颌鲚群体由1—6龄组成,1龄即可达性成熟,群体中1—3龄个体占比90.85%;群体平均体长为(16.57±0.21)cm,平均体重为(19.14±0.78)g;群体的体重-体长关系式为W=0.0038L^(2.957)(R^(2)=0.99),属于异速生长类型;雌性的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为L_(t)=38.567[1–e^(–0.196(t+0.985))],Wt=183.029[1–e^(–0.196(t+0.985))]2.938;雄性的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为L_(t)=34.711[1–e^(–0.26(t+0.603))],Wt=143.599[1–e^(–0.26(t+0.603))]2.995;雌、雄性体重生长的拐点年龄分别为4.62龄和3.62龄。研究结果表明目前三峡库区短颌鲚属个体小型化群体,年龄结构简单,种群数量呈上升趋势,且群体中雌性占比较高,繁殖潜力充足。因此,为保护三峡库区水域生态系统的安全与稳定,需进一步开展有关短颌鲚对三峡库区水域生态系统的影响及其风险评价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颌鲚 三峡库区 年龄 生长 种群发展趋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稳定同位素技术的三峡库区短颌鲚营养生态位特征研究 被引量:9
11
作者 吕红健 杨丽亚 +4 位作者 付梅 唐晓琪 邓华堂 张志新 姚维志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1期8739-8750,共12页
为了预测三峡库区外来鱼类短颌鲚(Coilia nasus)在库区的种群发展趋势,评估其对库区水域生态系统的影响,基于碳氮稳定同位素技术,分析了三峡库区腹地,包括长江一级支流草堂河、大宁河,现有短颌鲚及杂食性和肉食性典型鱼类的营养级,在此... 为了预测三峡库区外来鱼类短颌鲚(Coilia nasus)在库区的种群发展趋势,评估其对库区水域生态系统的影响,基于碳氮稳定同位素技术,分析了三峡库区腹地,包括长江一级支流草堂河、大宁河,现有短颌鲚及杂食性和肉食性典型鱼类的营养级,在此基础上选择4种与短颌鲚营养级相近(包括太湖新银鱼Neosalanx taihuensis、翘嘴鲌Culter alburnus、鳡Elopichthys bambusa、大眼鳜Siniperca kneri),及1种食谱存在较大重叠的鱼类(即鳙Aristichthys nobilis),探讨了其营养生态位特征。结果显示,三峡库区短颌鲚δ^(15)N值分布范围为12.112‰—14.497‰,营养级为3.762±0.196(Mean±SD),低于太湖新银鱼,并高于大眼鳜、翘嘴鲌、鳡及鳙;三峡库区短颌鲚δ^(13)C值分布范围为-27.236‰—-22.952‰,变幅低于鳙,高于太湖新银鱼、大眼鳜、翘嘴鲌及鳡,δ^(13)C值分布频率呈单峰型与太湖新银鱼高度接近,表明短颌鲚在该水域食性广泛,且与太湖新银鱼的摄食偏好趋近。据此推测三峡库区短颌鲚营养级较高的主要原因是短颌鲚在三峡库区食物来源广泛,决定其富集^(15)N途径可能更丰富。此外,营养生态位分析结果显示三峡库区短颌鲚营养生态位宽幅低于鳡、鳙,高于太湖新银鱼、翘嘴鲌、大眼鳜,据此推测三峡库区短颌鲚对饵料需求的特化程度可能不高,从营养角度对环境的适应性较强;且其与营养级相近鱼类的营养生态位重叠程度较低,存在明显的营养生态位分化,种间竞争不激烈。综上所述,从目前三峡库区现有短颌鲚营养生态位特征来看,其种群规模仍有进一步扩大的可能。上述研究结果可为全面了解三峡库区外来鱼类的适应对策提供研究思路和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颌鲚 三峡库区 营养生态位 稳定同位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雅砻江官地水库环境因子和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时空变化及相互关系 被引量:1
12
作者 李锋 李天才 +4 位作者 甘维熊 姚维志 付梅 熊波 苏胜齐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1751-1761,共11页
【目的】为了研究官地水库年度水体理化性质和营养含量变化,调查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时空特征,并对环境因子与浮游植物群落结构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方法】2018年10月至2019年11月,通过实地和实验室相结合测定了官地水库水体理化性质... 【目的】为了研究官地水库年度水体理化性质和营养含量变化,调查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时空特征,并对环境因子与浮游植物群落结构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方法】2018年10月至2019年11月,通过实地和实验室相结合测定了官地水库水体理化性质和营养含量,并采用野外收集水样、实验室定性定量观察的方式鉴定了藻类种类、计算了群落多样性,并利用Pearson和RDA进行了相应分析。【结果】全年水温、DO、pH、透明度、硬度、电导率和化学需氧量平均值分别为14.9℃、10.8 mg/L、8.51、238 cm、4.0 mmol/L、243.4μs/cm和5.1 mg/L;冬春季总氮较高但总磷极低,夏秋季总氮较低而总磷较高;香农维纳指数、均匀度指数和辛普森指数均仅在冬春季B断面较低,其它季节和断面多样性指数均较高。官地水库全年鉴定出6门97种(属)藻类,年优势度较高藻类种群达26种,硅藻门和绿藻门种(属)数在全年和各季度均为最多,而秋季藻类门类数和种(属)数均明显较低;空间上藻类密度自上游而下逐渐升高,全年平均值为139.8×10^(4) cell/L。【结论】官地水库水温较低、溶解氧高、呈弱碱性、营养物质含量低,属于寡营养水体,水质处于Ⅰ~Ⅲ类之间。浮游植物群落多样性较高,指示水质总体处于良好状态。冬春季以硅藻门、绿藻门和蓝藻门藻类为主,夏秋季以硅藻门和绿藻门藻类为主,总体上为绿-硅藻水相。硬度、水温、化学需氧量和总磷是官地水库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发生变化的主要环境因子,尤其是水温;冬春季总磷是浮游植物生长的主要限制因子之一,夏秋季则为总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官地水库 环境因子 浮游植物群落结构 时空变化 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鱼类双重荧光标记研究——以中华倒刺鲃幼鱼为例 被引量:2
13
作者 唐容 吕红健 +2 位作者 付梅 苏胜齐 姚维志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29-38,共10页
为探究盐酸四环素(TCH)和茜素红S(ARS)对中华倒刺鲃(Spinibarbus sinensis Bleeker)的影响及标记效果,丰富鱼类荧光标记模式,研究使用TCH(100—500 mg/L)和ARS(100—300 mg/L)对中华倒刺鲃幼鱼进行双重浸染荧光标记,实验共设置5个处理组... 为探究盐酸四环素(TCH)和茜素红S(ARS)对中华倒刺鲃(Spinibarbus sinensis Bleeker)的影响及标记效果,丰富鱼类荧光标记模式,研究使用TCH(100—500 mg/L)和ARS(100—300 mg/L)对中华倒刺鲃幼鱼进行双重浸染荧光标记,实验共设置5个处理组和1个对照组,浸染时间均为24h。结果显示,经90d的养殖实验后,标记鱼的耳石(包括矢耳石和星耳石)、倒刺、鳍条和鳍棘均能检测到双重荧光标记环,且TCH产生的黄色荧光环比ARS产生的红色荧光环更接近骨质结构内部。较高浓度处理组的矢耳石(≥300 mg/L TCH和≥150 mg/L ARS)、星耳石(≥300 mg/L TCH和≥200 mg/L ARS)和倒刺(400—500 mg/L TCH和150—300 mg/L ARS)中均能检测到明显的标记环(n≥2),但所有处理组的侧线鳞和非侧线鳞的荧光标记不明显(0≤n≤1)。经200—500 mg/L TCH和150—300 mg/L ARS处理的鳍条,及经300—500 mg/L TCH和200—300 mg/L ARS处理的鳍棘中可以同时检测到明显的TCH和ARS的标记环(n≥2)。此外,在整个实验中各处理组标记鱼与对照组相比,在生长和存活率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果表明,使用TCH和ARS双重标记中华倒刺鲃幼鱼是可行的。双重荧光标记方法在水生生物标记回捕实验及实验性生物学研究方面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倒刺鲃 盐酸四环素 茜素红S 双重荧光标记 钙质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浮游植物生物完整性指数评价长江上游河流健康 被引量:33
14
作者 谭巧 马芊芊 +3 位作者 李斌斌 吕红健 付梅 姚维志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97-104,共8页
2013年11月-2014年6月对长江上游宜宾至江津段五个断面的浮游植物进行了四次调查,共鉴定出浮游植物6门38属95种。对13个备选指标进行分布范围、判别能力及Pearson相关性分析,构建了适合长江上游的浮游植物生物完整性指数(P-IBI)指标体系... 2013年11月-2014年6月对长江上游宜宾至江津段五个断面的浮游植物进行了四次调查,共鉴定出浮游植物6门38属95种。对13个备选指标进行分布范围、判别能力及Pearson相关性分析,构建了适合长江上游的浮游植物生物完整性指数(P-IBI)指标体系,即香农多样性指数、Margalef丰富度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浮游植物密度、硅藻密度百分比等参数指标。采用3分制法、4分制法和比值法分别对生物指标计分,评价结果显示:高庄桥、羊石处于"健康"状态;白沙处于"亚健康"状态;而江安、德感处于"亚健康"向"一般"过渡状态。综合来看,三种评价方法所反映各样点的健康状况基本一致,只是4分制法和比值法在划分评价等级上更细致,评价结果更精确。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TN、pH与P-IBI值呈显著负相关(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上游 浮游植物 生物完整性指数 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沙鳅含肉率及肌肉营养成分分析 被引量:14
15
作者 普炯 贾砾 +5 位作者 苏胜齐 王珂 杨超 牛江波 向繁国 姚维志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42-48,共7页
采用常规的生化分析方法测定了90尾中华沙鳅((Botia superciliaris)肌肉的主要营养成分,并对其营养价值进行综合评价.结果显示:中华沙鳅含肉率平均为51.75%.肌肉中水分、粗蛋白、粗脂肪和灰分百分比分别为78.14%,18.24%,1.92%,1.38%(质... 采用常规的生化分析方法测定了90尾中华沙鳅((Botia superciliaris)肌肉的主要营养成分,并对其营养价值进行综合评价.结果显示:中华沙鳅含肉率平均为51.75%.肌肉中水分、粗蛋白、粗脂肪和灰分百分比分别为78.14%,18.24%,1.92%,1.38%(质量分数,鲜样);肌肉中含有18种氨基酸,总量为74.60%(质量分数,干样),其中8种人体必需氨基酸总量是28.88%,占氨基酸总量的38.74%,必需氨基酸的构成比例符合FAO/WHO标准;必需氨基酸指数(EAAI)为60.36,4种鲜味氨基酸总质量分数为29.89%(干样).肌肉中主要含有14种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的百分比为30.95%,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百分比为41.76%,其中EPA和DHA的总量20.97%.中华沙鳅有较高的食用价值和保健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沙鳅 含肉率 营养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上游宜宾至江津段周丛藻类群落结构及水质评价 被引量:5
16
作者 李斌斌 李锐 +2 位作者 谭巧 吕红健 姚维志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0-17,共8页
2013年11月至2014年6月,在长江上游宜宾至江津段共采到周丛藻类4门31属82种,硅藻门在种类和数量上均占据优势地位.周丛藻类细胞密度和生物量变幅分别为0.13~13.11×10~5个/cm^2和0.03~7.07 mg/cm^2,总平均值分别为4.23×10~5个/... 2013年11月至2014年6月,在长江上游宜宾至江津段共采到周丛藻类4门31属82种,硅藻门在种类和数量上均占据优势地位.周丛藻类细胞密度和生物量变幅分别为0.13~13.11×10~5个/cm^2和0.03~7.07 mg/cm^2,总平均值分别为4.23×10~5个/cm^2和1.60 mg/cm^2.周丛藻类物种数、细胞密度和生物量均以秋、冬2季最高,夏季最低.从上游到下游,周丛藻类群落结构大体呈现出物种数和多样性指数逐渐减小,而细胞密度和生物量逐渐增加的趋势,水质污染逐渐加重.调查期间周丛藻类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和Margalef多样性指数的变幅分别为1.57~4.52,0.14~0.50和2.10~3.96.基于周丛藻类多样性指数、污染指数和污染评价值等的水质评价结果大体一致,即长江上游宜宾至江津段水质为β-中污型,且有向α-中污过渡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上游 周丛藻类 群落结构 水质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上游鱼类自然保护区江津段渔民生产生活现状调查 被引量:5
17
作者 姚维志 苏胜齐 +4 位作者 熊波 普炯 贾砾 孙福临 王海波 《渔业信息与战略》 2013年第3期192-198,共7页
2010年5月至2011年8月,课题组对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重庆江津段43艘渔船的生产生活情况进行了调查。这些渔船单船年捕捞量平均为1868±62.49kg,单船年捕捞收入平均为50876±1954元;单船年生产支出平均为23... 2010年5月至2011年8月,课题组对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重庆江津段43艘渔船的生产生活情况进行了调查。这些渔船单船年捕捞量平均为1868±62.49kg,单船年捕捞收入平均为50876±1954元;单船年生产支出平均为23872±2478元,单船年捕捞收益平均为23872±2478元,人均6586元。调查表明,捕捞生产对保护区具有明显的不利影响,而其主要目的仅是维持不足1万人的生计;靠禁渔期补助来补偿渔民的效果不容乐观;转产转业是渔民从保护区退出的最佳选择;保护区渔民的退出应该统一实施;渔民期望的转产转业补偿资金为15~27万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 自然保护区 渔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鱼类放生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被引量:6
18
作者 扎西拉姆 吕红健 +4 位作者 张弛 周建设 潘英子 陈美群 姚维志 《中国水产》 2017年第9期32-35,共4页
受宗教信仰的影响,西藏自古就有放生的习俗。笔者2016年调查显示,目前,西藏地区的藏族人77.9%都有放生经历,其中约57.8%的人在发生时选择鱼类放生。由于人们普遍缺乏科学放生知识,西藏部分天然水域出现外来鱼种入侵的现象,致使部分土著... 受宗教信仰的影响,西藏自古就有放生的习俗。笔者2016年调查显示,目前,西藏地区的藏族人77.9%都有放生经历,其中约57.8%的人在发生时选择鱼类放生。由于人们普遍缺乏科学放生知识,西藏部分天然水域出现外来鱼种入侵的现象,致使部分土著鱼种野外灭绝。笔者认为,西藏鱼类“放生”以及由此引发的渔业资源环境问题,需引起政府有关部门和相关科研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地区 放生 鱼类 科研工作者 宗教信仰 天然水域 环境问题 渔业资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株新型嗜水气单胞菌拮抗菌的筛选及鉴定 被引量:5
19
作者 张皎皎 马富平 +3 位作者 熊波 苏胜齐 吴正理 姚维志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18-23,共6页
从草鱼养殖池塘的水样及底泥样品中筛选对嗜水气单胞菌有拮抗作用的菌株,初步研究其抑菌效果,为水产养殖过程中嗜水气单胞菌的生物防治提供菌株资源.以嗜水气单胞菌为指示菌,采用点喷法进行拮抗性菌株初筛,采用牛津杯法进行复筛;通过细... 从草鱼养殖池塘的水样及底泥样品中筛选对嗜水气单胞菌有拮抗作用的菌株,初步研究其抑菌效果,为水产养殖过程中嗜水气单胞菌的生物防治提供菌株资源.以嗜水气单胞菌为指示菌,采用点喷法进行拮抗性菌株初筛,采用牛津杯法进行复筛;通过细菌形态观察、生理生化特性试验、16SrDNA基因测序和系统发育分析,对筛选菌株进行分类鉴定.得到1株对嗜水气单胞菌有明显抑制作用的拮抗菌株WM-1,抑菌圈直径达21.8mm,经鉴定为甲基营养型芽孢杆菌(Bacillus methylotrophicus).该菌筛选得到的拮抗菌WM-1,对嗜水气单胞菌抑制效果显著,为进一步研究其抑菌机理提供了菌种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拮抗菌 嗜水气单胞菌 甲基营养型芽孢杆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岛挡浪岛人工鱼礁区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被引量:3
20
作者 赵荣荣 公丕海 +5 位作者 张艳 袁伟 关长涛 史佰佰 谢振辉 李娇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9-17,共9页
本研究从理化环境、生物群落结构和生态系统功能3个层面,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构建了人工鱼礁区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模型。基于2013~2015年山东长岛挡浪岛人工鱼礁区5个航次调查结果,对挡浪岛人工鱼礁区、辐射区和对照区的生态系统开展健康... 本研究从理化环境、生物群落结构和生态系统功能3个层面,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构建了人工鱼礁区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模型。基于2013~2015年山东长岛挡浪岛人工鱼礁区5个航次调查结果,对挡浪岛人工鱼礁区、辐射区和对照区的生态系统开展健康评价。结果显示,人工鱼礁区及辐射区的生态系统为健康状态,对照区为亚健康状态。三者的生态健康指数为鱼礁区(0.783)>辐射区(0.646)>对照区(0.594)。与未投礁时相比,鱼礁区和辐射区的生态系统均脱离了亚健康状态且逐步提升,但对照区仍处于亚健康状态且发展不稳定。健康评价研究表明,挡浪岛人工鱼礁区生态系统比对照区更稳定,并带动辐射区提高了系统健康水平,表明挡浪岛人工鱼礁建设在生态环境修复和海洋渔业资源养护方面已取得一定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鱼礁 生态系统健康 模糊综合评价法 层次分析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