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双价抗虫转基因水稻的育成及初步鉴定 被引量:4
1
作者 崔彦芹 李尚伟 +3 位作者 张丽萍 罗洪发 李云峰 查仁明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69-173,共5页
【目的】构建双价抗虫基因表达载体并转化水稻,为选育广谱、高抗转基因抗虫水稻提供技术参考。【方法】构建半夏凝集素基因(pta)和苏云金杆芽孢菌基因(Bt)两个抗虫基因的双价表达载体p CAMBIA1301-Bt-pta,利用大肠杆菌DH5α和根癌农杆菌... 【目的】构建双价抗虫基因表达载体并转化水稻,为选育广谱、高抗转基因抗虫水稻提供技术参考。【方法】构建半夏凝集素基因(pta)和苏云金杆芽孢菌基因(Bt)两个抗虫基因的双价表达载体p CAMBIA1301-Bt-pta,利用大肠杆菌DH5α和根癌农杆菌LBA4404转化水稻恢复系辐恢838,同时对转化植株进行GUS染色及PCR鉴定。【结果】以构建的双价植物表达载体p CAMBIA1301-Bt-pta为模板,PCR扩增到pta基因的部分片段,大小为807 bp,且该载体经HindⅢ酶切后,能得到15854 bp的中间载体p CAMBIA1301-Bt片段和2046 bp的pta基因片段。对转化植株进行GUS染色,得到3株转基因阳性植株,经PCR鉴定结果显示外源基因已成功导入水稻。【结论】通过构建双价抗虫基因表达载体并转化水稻,成功获得的转基因植株可用于水稻抗虫转基因恢复系及组合的研究,以提高其抗病虫害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T基因 pta基因 载体构建 转基因水稻 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RNA干涉研究水稻OsROSES1基因的功能 被引量:2
2
作者 龚晓平 王楠 +7 位作者 况晓明 曾正明 张长伟 李加胜 刘勤 张致力 何光华 罗挺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10,共10页
生物体最终的大小或者生物体个体器官的大小都受细胞增殖、扩张等因素的调控.通过RNA干涉对水稻器官大小变小且伴随叶片早衰基因OsROSES1的功能进行研究,实时定量PCR分析结果显示,干涉转基因植株OsROSES1基因表达水平显著下调.与野生型... 生物体最终的大小或者生物体个体器官的大小都受细胞增殖、扩张等因素的调控.通过RNA干涉对水稻器官大小变小且伴随叶片早衰基因OsROSES1的功能进行研究,实时定量PCR分析结果显示,干涉转基因植株OsROSES1基因表达水平显著下调.与野生型相比,干涉转基因植株OsROSES1表达水平下调的转基因株系整体变矮,叶片卷曲且明显变短变窄,叶片横切面维管束数目减少,表明OsROSES1基因的下调引起细胞数量的减少和细胞大小减小导致水稻器官大小明显减小,同时,叶片气孔密度和开度的增加导致叶片提前衰老.结果表明,ROSES1可作为水稻BEL1-Like"同源盒基因"在植物器官发育过程中通过调控细胞增殖和扩张从而控制器官大小和光合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器官大小 RNA干涉 气孔密度 叶片衰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新黄绿叶基因YGL9的分子定位 被引量:11
3
作者 张天泉 郭爽 +4 位作者 邢亚迪 杜丹 桑贤春 凌英华 何光华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989-997,共9页
叶色突变体是研究高等植物光合作用、叶绿素代谢途径、叶绿体结构与功能分子机制的理想材料。本研究从EMS(ethyl methane sulfonate)处理的缙恢10号(Oryza sativa L.ssp.indica)诱变群体中发现了一个苗期呈现黄绿色、抽穗期渐变为淡绿... 叶色突变体是研究高等植物光合作用、叶绿素代谢途径、叶绿体结构与功能分子机制的理想材料。本研究从EMS(ethyl methane sulfonate)处理的缙恢10号(Oryza sativa L.ssp.indica)诱变群体中发现了一个苗期呈现黄绿色、抽穗期渐变为淡绿色的叶色突变体,命名为yellow green leaf 9(ygl9)。与野生型相比,ygl9苗期和分蘖期光合色素极显著降低,抽穗期光合色素显著降低,气孔长度、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极显著增加,净光合速率无明显变化。透射电镜观察表明,ygl9的嗜锇小体增多、基粒模糊、基质片层减少且疏松,但叶绿体结构基本完整。遗传分析显示该突变性状受1对隐性核基因调控。利用西农1A/ygl9 F2群体中的759株隐性单株,最终将YGL9定位在第3染色体短臂SSR标记S03-1和In Del标记Ind03-19之间,遗传距离分别为0.13 c M和0.07 c M,物理距离为63 kb。本研究为YGL9基因的克隆和功能分析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Oryza SATIVA L.) 黄绿叶突变体 遗传分析 基因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早衰突变体esl2的遗传分析及基因定位 被引量:16
4
作者 徐芳芳 桑贤春 +5 位作者 任德勇 唐彦强 胡宏伟 杨正林 赵芳明 何光华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1347-1353,共7页
利用EMS诱变水稻籼型恢复系缙恢10号,从其后代中鉴定出一个早衰突变体esl2,苗期正常,孕穗期开始叶尖和叶缘黄化衰老。与野生型相比,孕穗期和抽穗期光合色素含量均显著下降,抽穗期倒一叶的超氧化酶歧化酶(SOD)活性、可溶性蛋白(SP)含量降... 利用EMS诱变水稻籼型恢复系缙恢10号,从其后代中鉴定出一个早衰突变体esl2,苗期正常,孕穗期开始叶尖和叶缘黄化衰老。与野生型相比,孕穗期和抽穗期光合色素含量均显著下降,抽穗期倒一叶的超氧化酶歧化酶(SOD)活性、可溶性蛋白(SP)含量降低,活性氧(ROS)、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丙二醛(MDA)和脯氨酸(PRO)含量或活性增加。超微结构观察表明,esl2衰老部位的细胞多中空且形状不规则,伴随细胞裂解、细胞质溶解等特征;同时,叶绿体结构异常,叶绿体膜溶解、基粒模糊,基质片层疏松,类囊体发育异常。遗传分析表明,该突变体受1对隐性核基因调控。利用1005株西农1A/esl2的F2隐性定位群体,最终将Esl2定位在第4染色体SSR标记RM17122和swu4-13之间,物理距离约244kb,这为Esl2基因的克隆和功能研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Oryza sativaL.) 早衰 基因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单片段代换系研究水稻产量相关性状QTL加性及上位性效应 被引量:14
5
作者 赵芳明 张桂权 +4 位作者 曾瑞珍 杨正林 凌英华 桑贤春 何光华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2007-2014,共8页
产量及其相关性状如单株有效穗数、千粒重、穗实粒数、穗总粒数和结实率等是水稻重要的农艺性状,了解产量及其相关性状QTL的加性及上位性效应对以分子标记聚合育种改良水稻产量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16个单片段代换系及15个双片段代换系... 产量及其相关性状如单株有效穗数、千粒重、穗实粒数、穗总粒数和结实率等是水稻重要的农艺性状,了解产量及其相关性状QTL的加性及上位性效应对以分子标记聚合育种改良水稻产量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16个单片段代换系及15个双片段代换系分析了水稻产量相关性状QTL的加性及上位性效应。共检出影响产量及其相关性状的13个QTL,包括产量性状1个、单株有效穗数1个、千粒重4个、穗实粒数4个、穗总粒数2个和结实率1个,分布于第2、第3、第4、第7和第10染色体上。此外,检出12对双基因互作。结果显示,2个正向(或负向)产量性状QTL聚合,往往会产生负向(或正向)的上位性效应,能否产生更大(或更小)的目标性状,取决于双片段遗传效应(加性效应与上位效应代数和)绝对值与单片段最大加性效应绝对值的差。本研究结果对实施高产分子标记聚合育种方法有重要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单片段代换系 产量相关性状QTL 加性效应 上位性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矮秆脆性突变体dbc1的鉴定与基因定位 被引量:11
6
作者 桑贤春 杜川 +5 位作者 王晓雯 杨正林 凌英华 赵芳明 李云峰 何光华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626-631,共6页
利用EMS诱变籼型水稻恢复系缙恢10号,获得一个稳定遗传的矮化脆性突变体dbc1,苗期即表现矮化、叶片变脆,一直保持到成熟。与原始亲本相比,突变体的各节间均显著缩短,株高仅58.93cm,略有包穗,属于dn型矮化变异,对赤霉素的敏感性显著下降... 利用EMS诱变籼型水稻恢复系缙恢10号,获得一个稳定遗传的矮化脆性突变体dbc1,苗期即表现矮化、叶片变脆,一直保持到成熟。与原始亲本相比,突变体的各节间均显著缩短,株高仅58.93cm,略有包穗,属于dn型矮化变异,对赤霉素的敏感性显著下降,有效穗、千粒重和结实率无明显变化,穗长、穗粒数和实粒数则极显著下降。进一步分析发现,dbc1的茎秆和叶片的载荷强度极显著下降,纤维素含量无变化,木质素含量则略有下降,差异达显著水平。遗传分析表明该性状受1对隐性核基因调控,利用886株西农1A/dbc1的F2变异单株,最终把DBC1基因定位在第2染色体SSR标记RM13943和RM13952之间,物理距离仅197kb,含有52个注释基因。这为下一步调控基因的克隆和dbc1材料的育种应用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矮秆 脆性 赤霉素钝感 基因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卷叶基因RL13的遗传分析和分子定位 被引量:10
7
作者 田晓庆 桑贤春 +4 位作者 赵芳明 李云峰 凌英华 杨正林 何光华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423-428,共6页
叶片形态是理想株型的重要指标之一,叶片适度卷曲有利于理想株型的建成,是水稻超高产育种的重要材料。在EMS诱变籼稻缙恢10号群体中发现一个卷叶突变体,表现叶片筒状卷曲,经过多代连续自交,性状稳定,命名为rl13(rolledleaf13)。rl13的... 叶片形态是理想株型的重要指标之一,叶片适度卷曲有利于理想株型的建成,是水稻超高产育种的重要材料。在EMS诱变籼稻缙恢10号群体中发现一个卷叶突变体,表现叶片筒状卷曲,经过多代连续自交,性状稳定,命名为rl13(rolledleaf13)。rl13的叶绿素a、叶绿素b和总叶绿素含量均显著高于野生型对照缙恢10号,类胡萝卜素含量在苗期、孕穗期与野生型相比有显著提高,而抽穗期和成熟期则差异不显著。rl13的三片功能叶的卷曲度与野生型相比均达到极显著差异,但rl13的三片功能叶之间差异不显著。通过石蜡切片分析,突变体叶肉细胞层数变薄,野生型含有的一个较大泡状细胞转变为卷叶突变体的2个大小相近的泡状细胞,导致了叶片弯曲。以该突变体为父本,西农1A为母本配制杂交组合构建F2遗传群体,结果表明,该卷叶性状由一对隐性核基因控制。选用F2代分离群体中的1215个隐性单株作为定位群体,将RL13定位在第6染色体短臂上分子标记RM276和SWU6-1之间,遗传距离分别为1.1cM和0.2c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Oryza SATIVA L.) 卷叶突变体rl13 遗传分析 分子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类病斑突变体spl34的鉴定与基因精细定位 被引量:9
8
作者 刘宝玉 刘军化 +5 位作者 杜丹 闫萌 郑丽媛 吴雪 桑贤春 张长伟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332-342,共11页
利用化学诱变剂EMS处理籼型水稻恢复系"缙恢10号",从其后代中筛选到1个遗传稳定的类病斑突变体spl34。该突变体于分蘖后期在下部叶片的叶鞘上开始出现褐色的类病斑,随后沿着中脉扩散至整个叶片,成熟期扩散至整个植株。相比于... 利用化学诱变剂EMS处理籼型水稻恢复系"缙恢10号",从其后代中筛选到1个遗传稳定的类病斑突变体spl34。该突变体于分蘖后期在下部叶片的叶鞘上开始出现褐色的类病斑,随后沿着中脉扩散至整个叶片,成熟期扩散至整个植株。相比于野生型,该突变体的株高显著变矮,穗长显著变短,穗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极显著降低。遮光试验和组织化学分析表明,突变体类病斑的形成受光诱导,在类病斑形成部位发生大量过氧化氢沉积和细胞程序性死亡。荧光显微镜观察发现,在紫外光照射下突变体产生的荧光较野生型弱。与野生型相比,突变体spl34的H_2O_2和O_2^-含量较高,而CAT、POD和T-SOD等保护酶的活性显著降低;稻瘟病抗性无明显差异或略显降低。遗传分析表明,突变体spl34的表型受1对隐性核基因控制。基因定位结果表明,该基因定位于第4染色体的LR49和LR52两个分子标记之间,物理距离为200 kb。测序分析发现该区间内的候选基因LOC_Os04g56480的第3449位碱基发生突变(G3449T),导致色氨酸替换为半胱氨酸。qRT-PCR结果表明该基因在突变体内表达量降低,而部分病程相关基因的表达量则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类病斑突变体 spl34 基因 精细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早衰突变体esl6的鉴定与基因定位 被引量:9
9
作者 杨波 夏敏 +5 位作者 张孝波 王晓雯 朱小燕 何沛龙 何光华 桑贤春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976-983,共8页
自然衰老提高了植物对环境的适应性,是其生长发育的重要生命历程,但在农业生产中,叶片一旦早衰,将极大影响作物的产量和品质。为探索水稻叶片衰老的分子机制,我们对EMS诱变获得的一个早衰突变体esl6进行了研究。田间种植情况下,四叶期之... 自然衰老提高了植物对环境的适应性,是其生长发育的重要生命历程,但在农业生产中,叶片一旦早衰,将极大影响作物的产量和品质。为探索水稻叶片衰老的分子机制,我们对EMS诱变获得的一个早衰突变体esl6进行了研究。田间种植情况下,四叶期之前,esl6与野生型无明显差异,之后心叶发育成完整叶后叶尖黄化,叶基部保持正常绿色,一直持续到开花期;在灌浆期,esl6的所有叶片均不同程度地黄化早衰,且叶片上部的衰老程度明显严重于叶片基部。衰老部位细胞结构异常,主要表现为细胞膜破裂、液泡变大和细胞器不完整等,叶绿体中基质类囊体破裂,含有较多的淀粉粒。与野生型相比,esl6叶尖衰老部位的SOD、CAT和POD活性以及超氧阴离子O2^-、H2O2和羟自由基·OH含量均极显著升高。早衰不仅导致esl6叶片光合色素含量和净光合速率极显著降低,还引起esl6的植株变矮和叶片变短,倒一和倒二节间极显著变短是导致esl6植株矮化的主要原因。遗传分析表明该性状受一对隐性核基因调控,利用西大1A/esl6的F2分离群体,最终将调控基因定位在第9染色体203 kb的物理范围内,为下一步基因的克隆和功能研究奠定了基础,有利于水稻叶片衰老分子机制的阐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Oryza SATIVA L.) 早衰 基因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早衰突变体esl5的鉴定及其基因精细定位 被引量:7
10
作者 桑贤春 徐芳芳 +5 位作者 朱小燕 邢亚迪 何沛龙 张长伟 杨正林 何光华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1182-1189,共8页
叶片早衰直接影响作物产量和品质,鉴定早衰突变体、图位克隆调控基因对于研究植物衰老机制具有重要的意义。以甲基磺酸乙酯诱变水稻籼型恢复系缙恢10号,获得一个早衰突变体esl5(early senescent leaf mutant 5),本文对其进行了形态鉴定... 叶片早衰直接影响作物产量和品质,鉴定早衰突变体、图位克隆调控基因对于研究植物衰老机制具有重要的意义。以甲基磺酸乙酯诱变水稻籼型恢复系缙恢10号,获得一个早衰突变体esl5(early senescent leaf mutant 5),本文对其进行了形态鉴定、细胞学观察、理化分析和基因定位等研究。结果表明,与野生型相比,esl5的苗期叶片正常,分蘖期呈黄绿色,孕穗期开始叶片中上部逐渐黄化衰老;衰老部位的细胞结构异常,细胞膜降解,叶绿体基质片层疏松、排列不规则,光合色素含量和光合速率极显著下降。此外,esl5的·OH和H2O2含量极显著升高,SOD和CAT的活性则极显著降低。与野生型相比,esl5的生育期延长20 d左右,千粒重显著增加,穗粒数、实粒数和结实率则显著降低。esl5突变性状受1对隐性核基因调控,精细定位在第3染色体Indel标记Indel03-1和Indel03-2之间83.4 kb的物理范围内,包含11个注释基因,这为ESL5的克隆和功能研究奠定了基础,也有利于水稻品种的遗传改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Oryza sativa) 早衰 基因定位 活性氧(ROS) 光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白穗突变体wp4的鉴定与基因精细定位 被引量:7
11
作者 王晓雯 蒋钰东 +5 位作者 廖红香 杨波 邹帅宇 朱小燕 何光华 桑贤春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838-844,共7页
水稻开花灌浆期,内外颖呈绿色,含光合色素,为阐释非叶片组织叶绿体发育的分子机制,本文对EMS诱变获得的新型白穗突变体wp4进行了研究。抽穗灌浆期,wp4的穗轴呈绿色,内外颖呈乳白色;内外颖叶绿体发育不健全,无类囊体结构,叶绿素a、叶绿素... 水稻开花灌浆期,内外颖呈绿色,含光合色素,为阐释非叶片组织叶绿体发育的分子机制,本文对EMS诱变获得的新型白穗突变体wp4进行了研究。抽穗灌浆期,wp4的穗轴呈绿色,内外颖呈乳白色;内外颖叶绿体发育不健全,无类囊体结构,叶绿素a、叶绿素b和类胡萝卜素含量极显著降低。此外,wp4全生育期叶片呈淡黄色,叶绿体内基质片层较少且排列松散;与野生型相比,wp4的叶绿素a含量显著降低,叶绿素b和类胡萝卜素含量虽略低,但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农艺性状分析发现,与野生型相比,wp4的有效穗和结实率略有增加,其他性状则略有降低,但变化均未达到显著差异水平。遗传分析表明wp4受一对隐性核基因调控,利用1200株西农1A/wp4的F2隐性群体,最终将WP4精细定位在第8染色体约79 kb的物理范围内,根据水稻基因组注释计划,该区间包含14个基因,这为WP4的功能和作用机制研究奠定了基础,也为水稻标记性状育种提供了新的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Oryza sativa) 白穗 黄绿叶 基因定位 叶色标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矮脆突变体dwf1的特性与基因定位 被引量:5
12
作者 吴国超 桑贤春 +7 位作者 马娇 朱小燕 任德勇 郭爽 蒋钰东 杨正林 凌英华 何光华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795-801,共7页
矮脆突变体dwf1(dwarf and fragile 1)来源于EMS诱变处理的籼型恢复系缙恢10号,主要表现为根、茎、叶、叶鞘、子粒等器官特别脆,同时植株变矮、叶片披垂。株高、穗长、结实率、节间长以及千粒重有不同程度降低,细胞壁中纤维素和木质素... 矮脆突变体dwf1(dwarf and fragile 1)来源于EMS诱变处理的籼型恢复系缙恢10号,主要表现为根、茎、叶、叶鞘、子粒等器官特别脆,同时植株变矮、叶片披垂。株高、穗长、结实率、节间长以及千粒重有不同程度降低,细胞壁中纤维素和木质素含量下降、半纤维素含量增加,机械强度下降。茎秆表面锯齿状突起尖锐,薄壁细胞较野生型小、细胞大小不一致、排列紊乱,细胞形状不规则、长度稍有变短。该突变性状受一对隐性核基因控制,位于第9染色体上标记Ind6与Ind4之间,dwf1相对于野生型在LOC_Os09g25490第7外显子上有一个碱基的错义突变,导致氨基酸由半胱氨酸突变为精氨酸,该突变发生在基因的高度保守区域内。dwf1对深入研究水稻变矮变脆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Oryza SATIVA L.) dwf1突变体 矮秆 脆秆 基因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颖壳和浆片异常突变体ahl的基因定位 被引量:3
13
作者 王增 李云峰 +5 位作者 马娇 任德勇 王德仲 游小庆 桑贤春 何光华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629-634,共6页
研究水稻花发育基因对于水稻相关性状的分子育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研究报道了一个水稻颖壳和浆片异常突变体ahl(abnormal hull and lodicule),来源于优良恢复系缙恢10号的EMS诱变群体。该突变体内外稃变小并发生严重扭曲,浆片顶端... 研究水稻花发育基因对于水稻相关性状的分子育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研究报道了一个水稻颖壳和浆片异常突变体ahl(abnormal hull and lodicule),来源于优良恢复系缙恢10号的EMS诱变群体。该突变体内外稃变小并发生严重扭曲,浆片顶端伸长。内外稃异常导致灌浆后米粒变小、畸形,千粒重下降。该性状遗传稳定,受1对隐性基因控制,利用群体分离分析法(bulked segregation analysis,BSA)将AHL基因定位在第2染色体上的SSR标记RM14153与RM14167之间,遗传距离分别为1.19cM和1.34cM,物理距离为226kb。研究结果为AHL基因的图位克隆和功能研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颖壳和浆片异常突变体 遗传分析 基因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黄绿叶基因Yellow-Green Leaf 6(YGL6)的表达模式与蛋白定位 被引量:2
14
作者 施军琼 王亚琴 +3 位作者 张天泉 马玲 桑贤春 何光华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650-656,共7页
叶色突变既可作为形态标记用于杂交稻育种,又是研究光合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叶绿素生物合成及其调控机制的理想材料。EMS(ethyl methane sulfonate)诱变籼稻恢复系"缙恢10号"获得1个稳定遗传的黄绿叶突变体,暂命名为ygl6(yello... 叶色突变既可作为形态标记用于杂交稻育种,又是研究光合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叶绿素生物合成及其调控机制的理想材料。EMS(ethyl methane sulfonate)诱变籼稻恢复系"缙恢10号"获得1个稳定遗传的黄绿叶突变体,暂命名为ygl6(yellow-green leaf 6)。前期我们通过图位克隆筛选出候选基因Os12g23180,通过遗传互补实验证实了黄绿叶基因YGL6为Os12g23180,BLASTp分析表明YGL6基因编码NAD(P)-结合的Rossmann折叠超家族蛋白质,属于短链脱氢酶/还原酶家族,推断为异黄酮还原酶、糖脱水酶或mRNA结合蛋白。利用qRT-PCR进行表达模式的分析表明YGL6基因仅在绿色组织如心叶、成熟叶、叶鞘和绿色颖壳中表达,尤其以心叶的表达量最高,同时YGL6基因表达还受光照的诱导。构建亚细胞定位载体,转水稻原生质体结果表明YGL6蛋白定位于叶绿体。本研究丰富了水稻突变体库,为YGL6基因的功能分析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Oryza sativa) 黄绿叶 YGL6基因 叶绿体 表达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半夏凝集素基因在水稻中的转化及筛选 被引量:3
15
作者 崔彦芹 李尚伟 +3 位作者 张丽萍 杜娟 李云峰 查仁明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419-1422,共4页
为了获得转基因抗虫水稻,将半夏凝集素基因pta导入水稻,并进行鉴定和筛选。在抗虫基因pta的5'端加2×35S启动子,两端分别添加HindⅢ和Spe I酶切位点,并进行人工合成。将pta与植物表达载体p1301连接,经双酶切和测序鉴定。结果表... 为了获得转基因抗虫水稻,将半夏凝集素基因pta导入水稻,并进行鉴定和筛选。在抗虫基因pta的5'端加2×35S启动子,两端分别添加HindⅢ和Spe I酶切位点,并进行人工合成。将pta与植物表达载体p1301连接,经双酶切和测序鉴定。结果表明:重组表达载体p1301-pta构建成功;载体p1301-pta转化农杆菌LBA4404后用浸染法将pta基因导入水稻恢复系辐恢838中,对转化再生植株进行GUS染色以及GUS和pta基因的PCR鉴定后,共得到16株转基因阳性植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夏凝集素基因 水稻 表达载体构建 转基因植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脆秆褐穗突变体fb1的鉴定与基因定位 被引量:1
16
作者 王晓雯 唐彦强 +3 位作者 廖红香 蒋钰东 杨正林 桑贤春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2298-2305,共8页
为鉴定新的脆杆突变体,从籼型水稻恢复系缙恢10号的甲基磺酸乙酯(EMS)诱变体库中鉴定了一个全生育期植株变脆且开花后稻穗呈褐色的突变体,暂命名为脆秆褐穗突变体fb1,对其进行了机械强度、光合色素含量、木质素和纤维素含量等测定,并开... 为鉴定新的脆杆突变体,从籼型水稻恢复系缙恢10号的甲基磺酸乙酯(EMS)诱变体库中鉴定了一个全生育期植株变脆且开花后稻穗呈褐色的突变体,暂命名为脆秆褐穗突变体fb1,对其进行了机械强度、光合色素含量、木质素和纤维素含量等测定,并开展了遗传分析和基因定位等研究。结果表明,与野生型相比,fb1茎秆和叶片的最大载荷分别下降了43.3%和63.1%,茎秆的纤维素和木质素含量分别为野生型的76.5%和66.6%,叶片的纤维素和木质素含量则分别为野生型的91.0%和95.5%,均显著降低。开花前,fb1的穗部性状与野生型相比无变化,开花后颖壳逐渐褐化,成熟后呈灰褐色。fb1的叶绿素a、叶绿素b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分别为野生型的74.8%、90.5%和85.3%,均呈显著或极显著下降。遗传分析表明,该性状受一对隐性核基因调控,基于西农1A/fb1的F2群体,利用SSR等分子标记最终将调控基因FB1精细定位在第1染色体SSR标记RM1268和RM11669之间42 kb的物理范围内,包含7个注释基因。该研究结果不仅为FB1基因的图位克隆奠定了基础,也为植物细胞壁发育分子机理研究和新能源水稻育种提供了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褐穗 脆秆 纤维素 基因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颖壳退化突变体degraded hull 2(dh2)的遗传分析与基因定位
17
作者 郭爽 李云峰 +2 位作者 任德勇 张天泉 何光华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039-1044,共6页
鉴定和克隆水稻花器官突变体新基因,对了解水稻花器官发育的分子遗传机制和分子信号调控途径有重要作用。本研究报道了1个水稻颖壳异常突变体,来源于EMS(ethyl methane sulfonate)处理的缙恢10号(Oryzasativa)诱变群体,暂被命名为degrad... 鉴定和克隆水稻花器官突变体新基因,对了解水稻花器官发育的分子遗传机制和分子信号调控途径有重要作用。本研究报道了1个水稻颖壳异常突变体,来源于EMS(ethyl methane sulfonate)处理的缙恢10号(Oryzasativa)诱变群体,暂被命名为degrade dhull2(dh2)。表型分析发现突变体小花第1轮内稃或外稃横向细胞数目减少,导致内稃或外稃变窄而不能正常勾合,从而呈现开裂现象,其内3轮花器官均无明显变化。遗传分析表明该突变性状受1个隐性单基因控制。利用群体分离分析法(bulked segregation analysis,BSA),将DH2基因定位在第3染色体的IND-5和IND-14之间,遗传距离分别为0.99cM和1.49cM。该研究结果为DH2基因的图位克隆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degraded HULL 2(dh2) 遗传分析 基因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叶片淀粉积累及早衰突变体esl9的鉴定与基因定位 被引量:5
18
作者 肖艳华 陈新龙 +7 位作者 杜丹 邢亚迪 张天泉 祝毛迪 刘明明 朱小燕 桑贤春 何光华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473-482,共10页
利用EMS诱变籼型三系保持系西农1B,获得了一个新的水稻叶片淀粉过度积累而导致的早衰突变体esl9(early senescence leaf 9)。该突变体苗期叶片呈淡绿色,分蘖期开始除心叶外的叶片从叶尖开始黄化衰老,逐渐延伸至叶中上部,基部保持绿色,... 利用EMS诱变籼型三系保持系西农1B,获得了一个新的水稻叶片淀粉过度积累而导致的早衰突变体esl9(early senescence leaf 9)。该突变体苗期叶片呈淡绿色,分蘖期开始除心叶外的叶片从叶尖开始黄化衰老,逐渐延伸至叶中上部,基部保持绿色,该性状一直持续到成熟。与野生型相比,esl9叶片光合色素含量下降,O_2^-、·OH和H_2O_2等活性氧含量上升,保护酶系统中SOD和CAT活性降低。组织化学分析表明,esl9叶片中积累了大量的淀粉颗粒,淀粉含量显著上升;qRT-PCR结果显示,淀粉合成途径相关基因上调,磷酸丙糖(TP)分配途径基因下调,推测基因突变可能改变了TP的分配途径,导致叶片过度积累淀粉,破坏叶绿体结构,光合系统受阻,活性氧增多,引起叶片黄化衰老。遗传分析表明该突变体受一对显性核基因调控,ESL9位于第11染色体标记S11-110与S11-87之间,物理距离为304.9 kb,这为进一步基因克隆和功能研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Oryza SATIVA L.) 早衰 淀粉积累 遗传分析 基因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半外卷叶突变体sol1的表型分析与基因定位 被引量:6
19
作者 谢园华 李凤菲 +5 位作者 马晓慧 谭佳 夏赛赛 桑贤春 杨正林 凌英华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04-213,共10页
适度卷曲有利于提高水稻叶片的光合效率,增加植株光合产物的有效积累量。我们利用甲基磺酸乙酯(EMS)处理籼型水稻保持系西农1B,获得一个稳定遗传的水稻半外卷叶突变体。该突变体从十叶期开始各叶片逐渐向外卷曲直至半卷状,并伴随茎秆半... 适度卷曲有利于提高水稻叶片的光合效率,增加植株光合产物的有效积累量。我们利用甲基磺酸乙酯(EMS)处理籼型水稻保持系西农1B,获得一个稳定遗传的水稻半外卷叶突变体。该突变体从十叶期开始各叶片逐渐向外卷曲直至半卷状,并伴随茎秆半矮化和叶片披垂,暂被命名为semi-outcurved leaf 1(sol1)。与野生型(WT)相比,sol1的叶片卷曲指数均达到30%以上(P<0.01);倒一、倒二、倒三、倒四节节间长度和穗长极显著缩短,倒一、倒二、倒三叶的叶夹角显著或极显著增加;有效穗数、千粒重、每穗实粒数、结实率显著或极显著下降,一次枝梗数则增加11.3%(P<0.05)。sol1的蒸腾速率、胞间CO2浓度、气孔导度显著高于野生型。石蜡切片显示,sol1倒一叶的泡状细胞体积变小,数量显著增多,表皮细胞体积略微增大。遗传分析表明,sol1的半外卷叶性状受1对隐性核基因调控,定位于6号染色体标记JY6-3和JY6-10之间165 kb的物理范围内,共含15个注释基因。qRT-PCR结果表明,与泡状细胞相关的内卷基因和外卷叶基因RL14、Roc5、REL1在突变体sol1中呈不同程度的上调,NRL、BRD1、OsHox32、ADL1、LC2则呈不同程度的下调。研究结果为SOL1基因的克隆和功能研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Oryza sativa L.) 半外卷突变体sol1 表型鉴定 基因定位 泡状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类病斑早衰突变体lmps1的表型鉴定与基因定位 被引量:6
20
作者 夏赛赛 崔玉 +4 位作者 李凤菲 谭佳 谢园华 桑贤春 凌英华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46-54,共9页
经甲基磺酸乙酯(EMS)诱变优良籼型水稻恢复系缙恢10号,获得一个稳定遗传的水稻类病斑早衰突变体lmps1(lesion mimic and premature senescence 1)。该突变体苗期表型正常,分蘖早期出现褐色类病斑,且斑点数目随植株生长而增多,孕穗期叶... 经甲基磺酸乙酯(EMS)诱变优良籼型水稻恢复系缙恢10号,获得一个稳定遗传的水稻类病斑早衰突变体lmps1(lesion mimic and premature senescence 1)。该突变体苗期表型正常,分蘖早期出现褐色类病斑,且斑点数目随植株生长而增多,孕穗期叶片开始萎黄衰老。与野生型相比,突变体lmps1的每穗总粒数下降8%(P<0.05),株高、穗长、有效穗数、每穗实粒数、结实率以及千粒重分别下降14.3%、24.3%、27.2%、50%、45.7%与14.5%,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P<0.01)。遮光处理表明,突变体lmps1的类病斑性状受光照诱导。孕穗期叶片光合色素含量下降且光合效率降低, H2O2含量增加,抗氧化酶SOD和CAT的活性显著降低。透射电镜观察结果显示,突变体lmps1叶肉细胞中叶绿体数目减少,叶绿体的类囊体片层结构损伤降解。qRT-PCR结果显示,突变体lmps1中防卫反应相关基因除POX22.3表达量降低外,POC1、PAL、PBZ1、PR1、NPR1、PR5表达量均极显著高于野生型。遗传分析表明突变体lmps1的类病斑早衰性状受1对隐性核基因控制,利用西农1A与突变体lmps1杂交所得F2群体中的突变株,将目标基因定位于第7染色体长臂端粒附近约167.3 kb的物理区段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Oryza SATIVA L.) 类病斑早衰突变体 (lmps1) 表型鉴定 基因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