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1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西南民族教育的文化生态基础及研究目标 被引量:8
1
作者 蒋立松 《当代教育与文化》 2009年第1期14-17,共4页
以西南地区为例,分析了民族文化、民族教育实践、民族教育研究三者之间的关系。作者认为,西南多元共生文化是西南民族教育实践生发的基础,西南民族教育研究是对教育实践特征和规律的总结。西南民族教育研究的目标是:以教育促进多元共... 以西南地区为例,分析了民族文化、民族教育实践、民族教育研究三者之间的关系。作者认为,西南多元共生文化是西南民族教育实践生发的基础,西南民族教育研究是对教育实践特征和规律的总结。西南民族教育研究的目标是:以教育促进多元共生文化的发展,促进各民族的文化自觉,寻求民族传统与现代化之间的契合点,走内源式发展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 文化 民族教育 基础 目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民族教育研究方法的人类学视角 被引量:11
2
作者 张诗亚 吴晓蓉 《当代教育与文化》 2010年第4期1-5,共5页
从人类学方法介入教育研究的背景分析着手,分析了人类学中的实地考察、跨文化比较研究方法的特点和民族教育研究借鉴上述方法的必要性,揭示了人类学方法对民族教育研究的几点启示,以期引发对我国民族教育及其研究方法的借鉴性思考。
关键词 民族教育 实地考察 跨文化比较法 人类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南民族共生教育中的生态伦理及其价值 被引量:5
3
作者 蒋立松 吴红荣 《当代教育与文化》 2010年第6期46-50,共5页
西南民族共生教育是在西南民族教育中处理、协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实践。自然与人文的互融和谐是共生教育的生态伦理。走向多元共生的教育是未来教育发展的应有之路。
关键词 共生教育 生态伦理 民族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断裂与链接——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之基础性探析 被引量:3
4
作者 李钰靖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09年第6期106-107,共2页
基础性是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所受教育的本质属性。多元的文化生态环境要求基础教育为个体生命的和谐发展构建一种有差异的基础。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学校基础教育的基础性应致力于构建学校教育与民族社区生活、个体生命发展与民族文化传承... 基础性是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所受教育的本质属性。多元的文化生态环境要求基础教育为个体生命的和谐发展构建一种有差异的基础。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学校基础教育的基础性应致力于构建学校教育与民族社区生活、个体生命发展与民族文化传承、文化自觉与教育自觉的有效链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础教育 西南少数民族教育 和谐发展 基础性构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析多元文化视野下民族教育研究存在的问题 被引量:1
5
作者 王丽娟 《安康学院学报》 2009年第4期96-98,共3页
当前,多元文化观念和思想原则为教育领域开辟了新的视野和更宽广的思考空间,民族教育研究也迅速发展,一方面研究方法得以拓宽和发展,另一方面在研究过程中也产生了一些新的问题。
关键词 多元文化 民族教育研究 问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前我国民族教育研究若干方法论倾向审思
6
作者 陈荟 孙振东 《当代教育与文化》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31-35,共5页
民族地区的教育有其独特性,这种独特性与教育的共性或者普遍性是辩证统一的,不能忽视,也不能过分强调。当前我国民族教育研究有过分强调这种特殊性的倾向,表现在文化单因素决定论、文化相对主义和地理环境决定论等方面。只有从政治、经... 民族地区的教育有其独特性,这种独特性与教育的共性或者普遍性是辩证统一的,不能忽视,也不能过分强调。当前我国民族教育研究有过分强调这种特殊性的倾向,表现在文化单因素决定论、文化相对主义和地理环境决定论等方面。只有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层面分析问题,坚持主位立场与客位立场相结合,正确理解文化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及其相对独立性,才能纠正当前民族教育研究中存在的不良倾向,保证我国民族教育的健康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单因素决定论 文化相对主义 地理环境决定论 民族教育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等教育赋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工作机理、风险解构与实施路径 被引量:3
7
作者 陈亮 袁满 陈泽寅 《高校教育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6-37,共12页
科技创新中心作为区域或国际创新要素频繁交融与可持续发展的轴心地带,离不开高等教育的人力资源与智力支持。高等教育以自主知识体系为起点,以人才培养实践为中介,以主动服务社会发展为终点,形成赋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耦合逻辑。高等... 科技创新中心作为区域或国际创新要素频繁交融与可持续发展的轴心地带,离不开高等教育的人力资源与智力支持。高等教育以自主知识体系为起点,以人才培养实践为中介,以主动服务社会发展为终点,形成赋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耦合逻辑。高等教育基于跨学科知识体系的发展基础,多主体协同育人的发展智慧,组织跨界合作的发展框架,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部署的善治系统,勾勒出其赋能科技创新中心的机理。在实践中,面对教条主义办学体制、优绩主义教育模式、知识社会不确定风险等限制,我国应搭建超学科创新联结框架,高质量建设高水平科技创新中心;构筑战略人才力量孵化器,持续打造有组织创新高地;淬炼多螺旋知识生产链,颠覆式创新科教融汇共同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创新中心 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高等教育 新质生产力 拔尖创新人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少数民族学生国家认同场域的分析及对教育的启示 被引量:3
8
作者 黄健毅 谢秋慧 《中国成人教育》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27-29,共3页
结群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由实践活动产生的自我意识是身份认同的逻辑起点。少数民族学生国家认同的实践空间是一个充满力量的场域,国家权力是少数民族学生国家认同场域的"源头",少数民族学生是处于国家认同场域中的受力... 结群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由实践活动产生的自我意识是身份认同的逻辑起点。少数民族学生国家认同的实践空间是一个充满力量的场域,国家权力是少数民族学生国家认同场域的"源头",少数民族学生是处于国家认同场域中的受力体、国家认同场域的力量最终内化为少数民族学生的惯习。加强少数民族学生国家认同应从增强少数民族学生的自我意识、构建多元一体的文化场域、给予学校教育场域应用的自由度三个方面着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数民族 国家认同 场域 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教育学研究本土化的几点思考 被引量:2
9
作者 石猛 彭泽平 《当代教育科学》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10-12,共3页
本土化是教育科学研究的必然追求,只有建立并不断完善本土化的中国教育学,我们才能为世界教育学研究做出自己的贡献,也才能使自己的教育学屹立于国际学术之林。
关键词 教育学 本土化 教育科学研究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化自觉: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路向 被引量:11
10
作者 江净帆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73-74,共2页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文化自觉为我国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指出了基本路向:高校传统文化教育应增进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文化情感,提高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文化认知,培养大学生的文化反思力,促进大学生的跨文...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文化自觉为我国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指出了基本路向:高校传统文化教育应增进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文化情感,提高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文化认知,培养大学生的文化反思力,促进大学生的跨文化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生 文化自觉 传统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日本偏僻地区教育优先发展经验研究——以《偏僻地区教育振兴法》为鉴 被引量:14
11
作者 吴晓蓉 《当代教育与文化》 2009年第4期100-104,共5页
在解读日本《偏僻地区教育振兴法》具体内容及实施措施基础上,从完善教育立法,责权明确、因地制宜,解决师资问题,明确地区偏远程度及偏僻地区学校指定标准,产、官、学、民相结合,整合教育资源等角度,探究促进我国偏僻地区教育发... 在解读日本《偏僻地区教育振兴法》具体内容及实施措施基础上,从完善教育立法,责权明确、因地制宜,解决师资问题,明确地区偏远程度及偏僻地区学校指定标准,产、官、学、民相结合,整合教育资源等角度,探究促进我国偏僻地区教育发展的长效机制和有效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偏僻地区 偏僻地区教育 偏僻地区教育振兴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地方教育治理创新如何发生——基于C市案例的扎根研究 被引量:5
12
作者 田晓伟 徐弛 《现代教育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58-67,共10页
应对教育治理现代化的宏大命题需要有地方的视角和切近的观察,C市的本土实践为分析教育治理创新提供了范本。借助扎根理论分析发现,地方教育发展困境、上级政策引导、地方教育资源整合、政府管理体制变革与多元共治实施成效等核心范畴,... 应对教育治理现代化的宏大命题需要有地方的视角和切近的观察,C市的本土实践为分析教育治理创新提供了范本。借助扎根理论分析发现,地方教育发展困境、上级政策引导、地方教育资源整合、政府管理体制变革与多元共治实施成效等核心范畴,是解释当前地方教育治理创新路径的关键要素。其中,突破地方教育发展困境是创新的最根本动力,上级政策引导为地方的创新决策提供主要依据,地方教育资源整合构成治理创新的基础保障。在三者的相互作用下,政府管理体制变革作为指导治理实践的关键举措应运而生,并由此带来多元共治实施成效,完成了地方教育治理创新从无到有的过程;而创新所带来的新问题也将持续考验地方教育治理能力,推动着地方教育治理创新的持续改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方教育 教育治理创新 扎根理论 多元治理 创新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量化到质性教育均衡发展研究范式的转向 被引量:1
13
作者 靖东阁 谢德新 《当代教育科学》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12-15,共4页
西方科学主义的盛行、"教育均衡"内涵的理解偏差以及对"实证研究"、"量化研究"概念的混淆等因素造成当前教育均衡研究中量化研究取向占主导地位。随着西方对"公平"、"正义"含义的新... 西方科学主义的盛行、"教育均衡"内涵的理解偏差以及对"实证研究"、"量化研究"概念的混淆等因素造成当前教育均衡研究中量化研究取向占主导地位。随着西方对"公平"、"正义"含义的新理解与量化研究缺点的暴露,教育公平与教育均衡研究开始从量化研究转向质性研究,而质性研究能够观照弱势群体及其文化的特性,与当今教育均衡和教育公平研究的本质相吻合,这对于深化教育公平研究、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有重大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均衡发展 公平与正义 质性研究 量化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教育技术学硕士研究生学术能力发展取向探析 被引量:1
14
作者 罗江华 王静贤 《当代教育与文化》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92-97,共6页
学位论文选题与研究方法的选择是考察硕士研究生学术能力的重要环节,分析近5年来的3914篇教育技术学硕士学位论文,以关键词知识图谱、研究方法类型分布等描述教育技术学硕士研究生的选题意趣和研究方法技能,发现我国大陆高校教育技术学... 学位论文选题与研究方法的选择是考察硕士研究生学术能力的重要环节,分析近5年来的3914篇教育技术学硕士学位论文,以关键词知识图谱、研究方法类型分布等描述教育技术学硕士研究生的选题意趣和研究方法技能,发现我国大陆高校教育技术学硕士学位论文的选题虽然较为分散,但基本契合学术界的研究热点;跨学科选题渐增,但不同培养机构对教育技术学科定位的理解存在差异,导致偏"技术"或重"教育"的不同选题意趣;混合的方法不断涌现,但亦存在研究方法选择不合理、研究仅停留在经验总结的层面等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技术学 硕士研究生 学位论文 学术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现代认识论下教育研究的当代转向及其反思 被引量:2
15
作者 靖东阁 《当代教育科学》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5期3-6,共4页
受教育研究的殖民主义以及科学主义的影响,我国的教育研究缺乏民族性和本土化,试图发现万千变化的教育问题背后的一般规律,构建教育的"大同"理论。自后现代认识论的介入,文化认识论开始翻转"党同伐异"的倾向。他者... 受教育研究的殖民主义以及科学主义的影响,我国的教育研究缺乏民族性和本土化,试图发现万千变化的教育问题背后的一般规律,构建教育的"大同"理论。自后现代认识论的介入,文化认识论开始翻转"党同伐异"的倾向。他者理论关注他者世界、容忍差异,应用在教育研究中体现为注重研究的民族性和地方性;体验哲学主张体验式的探究,构建情境性的意义。然而我们也要警惕后现代认识论的缺陷,防止教育研究倒向相对主义和主观主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认识论 “异”思维 教育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族教育政策应关注民族智力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被引量:2
16
作者 倪胜利 《当代教育与文化》 2010年第6期20-24,共5页
民族教育政策只关注教育资源的配置、机会均等、扶助贫困等是远远不够的。面对技术理性的泛滥,关注民族智力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成为突出的问题。智力资源与民族生存的自然人文生态环境密切相关,它是民族创新力和适应性生存的基础,是内源... 民族教育政策只关注教育资源的配置、机会均等、扶助贫困等是远远不够的。面对技术理性的泛滥,关注民族智力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成为突出的问题。智力资源与民族生存的自然人文生态环境密切相关,它是民族创新力和适应性生存的基础,是内源性发展的根本动力,民族教育应把智力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作为根本战略。民族教育文化理论建构、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多元文化教师教育、民族文化进入课程等都是这个宏大工程的组成部分。教育政策的着力点应从形式转向实质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教育政策 智力资源 可持续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震伤残儿童心理教育中的互联网应用初探 被引量:1
17
作者 罗江华 《当代教育与文化》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8-32,共5页
因环境突变和身体残疾等原因,汶川地震伤残儿童普遍存在人际交往、学业发展等障碍。"互联网+"环境的快速布局,可帮助地震伤残儿童便利获取外界信息、融入正常人际交往,并有效改善学习质量,进而促进其心理发展。依托"互联... 因环境突变和身体残疾等原因,汶川地震伤残儿童普遍存在人际交往、学业发展等障碍。"互联网+"环境的快速布局,可帮助地震伤残儿童便利获取外界信息、融入正常人际交往,并有效改善学习质量,进而促进其心理发展。依托"互联网+特殊教育"改善因灾伤残儿童的心理状况,需要政府、社会、学校和家庭形成协作机制,开发"适用性"资源,构建适宜于伤残儿童应用的互联网平台,着力提升伤残儿童的网络素养,引导他们合理利用网络信息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 伤残儿童 心理教育 互联网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化、民族、教育漫谈 被引量:2
18
作者 张诗亚 《当代教育与文化》 2010年第6期12-14,共3页
文化是人成为人的符号系统,是以人塑出的自然关系和系统。文化的传播不同,造就的文化或者是符号系统也是不一样的。民族文化不仅仅是歌舞、饮食之类,还包括宗教、科学、历史、艺术等。民族文化是在历史的长期积淀中由很多人的共识形成... 文化是人成为人的符号系统,是以人塑出的自然关系和系统。文化的传播不同,造就的文化或者是符号系统也是不一样的。民族文化不仅仅是歌舞、饮食之类,还包括宗教、科学、历史、艺术等。民族文化是在历史的长期积淀中由很多人的共识形成的。教育的本质在于发展人,每个人都是在自己文化基础上发展的,最后形成共荣共生的发展局面,这就是当前所讲的"和谐社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 民族文化 民族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教育传播学视角下田野研究质量提升探析 被引量:2
19
作者 顾尔伙 《当代教育与文化》 2013年第5期39-44,共6页
田野研究时空是一个"场域",田野研究过程是这一场域系统运行过程,其运行效果取决于系统各要素之间的有效整合。从教育传播学的角度来看,传播活动﹑传播媒介﹑传播者﹑受传者和研究者的同时"在场"是衡量田野研究质... 田野研究时空是一个"场域",田野研究过程是这一场域系统运行过程,其运行效果取决于系统各要素之间的有效整合。从教育传播学的角度来看,传播活动﹑传播媒介﹑传播者﹑受传者和研究者的同时"在场"是衡量田野研究质量的基本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田野研究 在场 教育传播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英国支持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特殊政策及问题思考
20
作者 倪胜利 《当代教育与文化》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49-56,共8页
英国教育发达,但少数民族群体总体处于教育不利境地。长期以来英国政府为实现教育平等制定了一系列扶持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的特殊政策,然而尽管政府的出发点和目标定位正确,资金到位,有完善的监测和评估机制和严格的管理,其效果并不理想。
关键词 英国 民族教育 特殊政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