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5种稻田突眼隐翅虫触角感器的超微结构研究 被引量:4
1
作者 余维 武煊 +3 位作者 刘召 张强 郭圣泉 刘志萍 《电子显微学报》 CAS CSCD 2017年第4期392-403,共12页
本文利用扫描电镜对小黑突眼隐翅虫Stenus melanarius、瘦突眼隐翅虫S.tenuipes、黑胫足突眼隐翅虫S.macies、虎突眼隐翅虫S.cicindeloides和阑氏突眼隐翅虫S.lewisius等5种稻田突眼隐翅虫雌、雄成虫的触角感器进行了观察和比较研究。... 本文利用扫描电镜对小黑突眼隐翅虫Stenus melanarius、瘦突眼隐翅虫S.tenuipes、黑胫足突眼隐翅虫S.macies、虎突眼隐翅虫S.cicindeloides和阑氏突眼隐翅虫S.lewisius等5种稻田突眼隐翅虫雌、雄成虫的触角感器进行了观察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5种突眼隐翅虫的触角感器类型基本相同,均有5种感器,其中毛形感器和锥形感器又分为3个亚型:即B9hm氏鬃毛、毛形感器(毛形感器1、毛形感器2、毛形感器3)、刺形感器、锥形感器(锥形感器1、锥形感器2、锥形感器3)和栓锥形感器,同种感器形态相似;各种感器在触角上的分布相对稳定,具有一定规律;感器的分布、数量在种间及雌、雄两性间无显著差异。因此,触角感器可能不宜作为突眼隐翅虫种类鉴定的依据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突眼隐翅虫 触角 感器 扫描电镜 稻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4种稻田毒隐翅虫触角感器的超微结构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张珊 武煊 +1 位作者 余维 刘志萍 《电子显微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58-64,共7页
本文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4种稻田毒隐翅虫成虫:梭毒隐翅虫Paederus fuscipes、黑尾隐翅虫Astenus discopunctatus、细颈隐翅虫Rugilus refescens和Lithocharis sp.触角感器的超微结构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4种毒隐翅虫的触角共包含... 本文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4种稻田毒隐翅虫成虫:梭毒隐翅虫Paederus fuscipes、黑尾隐翅虫Astenus discopunctatus、细颈隐翅虫Rugilus refescens和Lithocharis sp.触角感器的超微结构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4种毒隐翅虫的触角共包含4种感器9个亚型,即Böhm氏鬃毛(BB)、毛形感器(ST)(ST1、ST2、ST3、ST4)、刺形感器(SC)和锥形感器(SB)(SB1、SB2、SB3、SB4、SB5)。其中,Lithocharis sp.感器数量最多,细颈隐翅虫最少。ST4仅分布于细颈隐翅虫,SB4和SB5仅分布于黑尾隐翅虫;SB2仅梭毒隐翅虫不分布;ST2和SB3仅细颈隐翅虫不分布。各类型感器形态、分布、数量在种间均具有差异,在同种雌雄间无显著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毒隐翅虫 触角 感器 扫描电镜 稻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牛科5亚科昆虫成虫口器形态比较 被引量:3
3
作者 闫晓燕 李竹 陈力 《环境昆虫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058-1070,共13页
观察比较了天牛科5亚科昆虫成虫口器的形态特征。结果表明:沟胫天牛亚科上颚切齿钝,花天牛亚科和天牛亚科中访花天牛上颚内缘具毛刷,沟胫天牛亚科和锯天牛亚科天牛不具毛刷;锯天牛亚科下颚内颚叶退化,沟胫天牛亚科、花天牛亚科、天牛亚... 观察比较了天牛科5亚科昆虫成虫口器的形态特征。结果表明:沟胫天牛亚科上颚切齿钝,花天牛亚科和天牛亚科中访花天牛上颚内缘具毛刷,沟胫天牛亚科和锯天牛亚科天牛不具毛刷;锯天牛亚科下颚内颚叶退化,沟胫天牛亚科、花天牛亚科、天牛亚科中内颚叶、外颚叶均发达,沟胫天牛亚科下颚须第4节纺锤状,锯天牛亚科、花天牛亚科棒状,天牛亚科形态多样;花天牛亚科和天牛亚科中访花天牛下唇唇舌发达,分2叶且膜质,其他亚科中唇舌均有骨化。锯天牛亚科天牛内颚叶退化,与其成虫阶段不取食有关,花天牛亚科和天牛亚科中访花天牛唇舌发达且成膜质,与访花习性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牛 口器 形态比较 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天牛4新记录种记述
4
作者 李扬 黄贵强 《湖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1期5155-5158,共4页
为了进一步调查贵州省雷公山自然保护区天牛科(Cerambycidae)昆虫的种类,采用网捕和灯诱采集到14种天牛,其中,金绒锦天牛(Acalolepta permutans permutans)和小灰长角天牛(Acanthocinus griseus)为雷公山新记录种,肿柄锦天牛(Acalolepta... 为了进一步调查贵州省雷公山自然保护区天牛科(Cerambycidae)昆虫的种类,采用网捕和灯诱采集到14种天牛,其中,金绒锦天牛(Acalolepta permutans permutans)和小灰长角天牛(Acanthocinus griseus)为雷公山新记录种,肿柄锦天牛(Acalolepta basicornis)和十二星并脊天牛(Glenea licenti Pic)为贵州省新记录种。对4新记录种进行了特征描述,并附有采集到的14种天牛的成虫图片,标本保存在西南大学昆虫标本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牛(Cerambycidae) 新记录 雷公山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柑橘大实蝇内参基因的评估 被引量:11
5
作者 王佳 赵静 刘映红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375-1380,共6页
【目的】柑橘大实蝇Bactrocera minax(Enderlein)是一种危害严重的柑橘害虫。本研究旨在筛选柑橘大实蝇在特定条件下体内稳定表达的内参基因,以确保使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目标基因表达的可靠性。【方法】选择10种候选内参基因用于... 【目的】柑橘大实蝇Bactrocera minax(Enderlein)是一种危害严重的柑橘害虫。本研究旨在筛选柑橘大实蝇在特定条件下体内稳定表达的内参基因,以确保使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目标基因表达的可靠性。【方法】选择10种候选内参基因用于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利用5种软件对柑橘大实蝇在不同虫态下(低龄幼虫、3龄幼虫、1日龄蛹、80日龄蛹、160日龄蛹、雄成虫、雌成虫)以及成虫不同部位(成虫头、胸、腹、整体)中候选内参基因的Ct值进行分析,明确其表达的稳定性。【结果】在柑橘大实蝇不同虫态和成虫不同部位,10种候选内参基因的Ct值都处于15~30之间,各基因Ct值的不同表明各基因的表达量存在差异。综合分析各种软件对内参基因稳定性的排名,结合ge Norm软件对最佳内参基因数量的分析结果,推荐在不同虫态下采用UBQ,GAPDH和GST作为内参基因,在不同成虫部位中采用TUB,GAPDH和GST作为内参基因。【结论】为了获取可信的目标基因表达分析结果,建议根据不同条件选择使用不同的内参基因组合。本研究结果有利于进一步研究柑橘大实蝇在特定条件下的目标基因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柑橘大实蝇 内参基因 表达稳定性 基因表达分析 实时荧光定量PC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烟草感染两种病毒对烟蚜种群增长、寄主选择与传毒的影响 被引量:5
6
作者 王佳 王亚峰 +2 位作者 蒲颇 陈媛 刘映红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23-27,共5页
寄主植物烟草受到烟草花叶病毒(TMV)和黄瓜花叶病毒(CMV)单侵染及复合侵染后,对烟蚜种群增长、寄主选择行为及CMV的传播效率产生显著影响.两种病毒侵染烟草,尤其是复合侵染能降低对烟蚜的适合度,抑制烟蚜种群增长.烟蚜在依靠嗅觉和视觉... 寄主植物烟草受到烟草花叶病毒(TMV)和黄瓜花叶病毒(CMV)单侵染及复合侵染后,对烟蚜种群增长、寄主选择行为及CMV的传播效率产生显著影响.两种病毒侵染烟草,尤其是复合侵染能降低对烟蚜的适合度,抑制烟蚜种群增长.烟蚜在依靠嗅觉和视觉对寄主进行初次选择时,对CMV侵染烟草的选择率最高,当烟蚜取食寄主植物并直接判断食物品质后,会再次对寄主进行选择,最终对健康烟草的选择率最高.实验结果表明:CMV感染烟草后能吸引更多的烟蚜取食并获取病毒,同时降低烟草对烟蚜的适合度,促使蚜虫选择新寄主,从而有利于病毒在田间扩散.尽管烟蚜对病毒复合侵染烟草的选择率最低,但取食后对CMV的传播效率却显著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烟蚜 烟草花叶病毒 黄瓜花叶病毒 烟草 种群增长 寄主选择 传毒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度和光照对白僵菌加拿大1号菌株菌落及产孢量的影响 被引量:6
7
作者 刘召 徐丽 雷仲仁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6,共6页
目的:为明确温度、光照(包括紫外光)对白僵菌加拿大1号菌株菌落、产孢、孢子萌发等的影响.方法:将加1孢子接种到不同光照和温度处理的培养皿中观菌丝生长速率、产孢量、产孢密度及经紫外照射后孢子萌发率的变化.结果:培养14d后,全光照... 目的:为明确温度、光照(包括紫外光)对白僵菌加拿大1号菌株菌落、产孢、孢子萌发等的影响.方法:将加1孢子接种到不同光照和温度处理的培养皿中观菌丝生长速率、产孢量、产孢密度及经紫外照射后孢子萌发率的变化.结果:培养14d后,全光照处理菌落直径最小,孢子密度最大;全黑暗处理菌落直径最大,孢子密度最小;前6d黑暗后8d光照处理的产孢量最大.28℃为菌丝生长的最佳温度,14d时菌落直径最大,产孢最多;而19℃对菌丝生长最慢,14d时菌落直径最小,产孢最少,22℃条件为孢子产生的最适宜温度,产孢密度最大.紫外光对孢子活力均有显著影响,随紫外光照时间的延长,孢子萌发率显著降低,照射2h后,孢子完全失活.结论:黑暗处理有利于菌丝生长,光照能促进孢子产生;28℃有利于菌丝生长,22℃有利于孢子产生;紫外光照能显著抑制孢子活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烟粉虱 白僵菌 紫外光照 光周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桔褐天牛头部附器感器的扫描电镜观察 被引量:6
8
作者 熊赛 何思瑶 +2 位作者 李竹 陈力 张绮煊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36-45,共10页
桔褐天牛广泛分布于我国,是柑橘和花椒等多种经济林木的主要害虫之一.通过扫描电镜观察发现,桔褐天牛成虫头部附器感器包括12个类型;其中触角上分布有8种感器,即Bhm氏鬃毛,毛形感器,刺形感器1型、2型、3型和锥形感器1型、2型、3型;下... 桔褐天牛广泛分布于我国,是柑橘和花椒等多种经济林木的主要害虫之一.通过扫描电镜观察发现,桔褐天牛成虫头部附器感器包括12个类型;其中触角上分布有8种感器,即Bhm氏鬃毛,毛形感器,刺形感器1型、2型、3型和锥形感器1型、2型、3型;下颚须上和下唇须均分布有刺形感器1型和3型、栓锥形感器1型和2型,钟形感器和板形感器6种.该文运用扫描电镜观察桔褐天牛成虫头部附器的感器类型、分布与数量,以期为其分类及亲缘关系研究提供依据,也为进一步阐明其交配及定位寄主的机制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桔褐天牛 头部附器 感器 扫描电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烟粉虱具有高致病力的虫生真菌筛选 被引量:5
9
作者 刘召 雷仲仁 《中国蔬菜》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37-40,共4页
为筛选对烟粉虱具有高致病力的虫生真菌菌株,对7种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菌株、3种绿僵菌(Metarhizium anisopliae)菌株和1种玫烟色拟青霉(Paecilomyces fumosorseus)菌株进行毒力生物测定。结果表明:白僵菌加拿大1号菌株对烟粉虱... 为筛选对烟粉虱具有高致病力的虫生真菌菌株,对7种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菌株、3种绿僵菌(Metarhizium anisopliae)菌株和1种玫烟色拟青霉(Paecilomyces fumosorseus)菌株进行毒力生物测定。结果表明:白僵菌加拿大1号菌株对烟粉虱致病力最高。进而比较其对不同虫态(龄期)烟粉虱的致病力,结果表明加拿大1号对虫卵无致病力,对2、3、4龄若虫均有较高致病力且致病力随龄期的增加而减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烟粉虱 白僵菌 绿僵菌 玫烟色拟青霉 加拿大1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度对白僵菌加拿大1号菌株侵染烟粉虱的影响
10
作者 刘召 张先亮 雷仲仁 《中国蔬菜》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39-42,共4页
为明确温度对白僵菌侵染烟粉虱的影响,在5个温度(19、22、25、28、31 ℃)条件下观察研究白僵菌加拿大1号菌株的孢子萌发率、菌丝生长速度、胞外蛋白酶及几丁质酶活性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28 ℃时,加拿大1号菌株的上述参数值均最大,对... 为明确温度对白僵菌侵染烟粉虱的影响,在5个温度(19、22、25、28、31 ℃)条件下观察研究白僵菌加拿大1号菌株的孢子萌发率、菌丝生长速度、胞外蛋白酶及几丁质酶活性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28 ℃时,加拿大1号菌株的上述参数值均最大,对烟粉虱的致病力最高;温度过低或过高,孢子萌发率、菌丝生长速率、胞外蛋白酶及几丁质酶活性均显著降低,对烟粉虱的致病力也显著减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度 白僵菌 加拿大1号 烟粉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学类专业《分子生物学》教学改革的探讨 被引量:1
11
作者 王佳 《蚕学通讯》 2013年第2期51-54,共4页
分子生物学为高校多个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该学科知识体系庞杂、抽象、枯燥的特点给教学带来了一定难度。本文从教学内容的优化、教学方法的改革、效果评价的改进等方面出发,针对如何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率进行了农学类专业分子生物学教学... 分子生物学为高校多个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该学科知识体系庞杂、抽象、枯燥的特点给教学带来了一定难度。本文从教学内容的优化、教学方法的改革、效果评价的改进等方面出发,针对如何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率进行了农学类专业分子生物学教学改革的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生物学 教学改革 农学类专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线粒体基因和核基因揭示自然屏障和第四纪更新世气候振荡影响双斑乙蠊谱系地理格局 被引量:1
12
作者 陈蓉 牛力康 +2 位作者 端木浩楠 王宗庆 车艳丽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35-245,共11页
【目的】明确双斑乙蠊Sigmella biguttata种群间遗传分化程度,并揭示该种地理分布格局成因。【方法】PCR扩增双斑乙蠊19个地理种群284头个体的线粒体基因COI,COII和ND1以及核基因ITS的序列;使用MEGA v.7.0,DnaSP v.5.0和Arlequin v.3.5... 【目的】明确双斑乙蠊Sigmella biguttata种群间遗传分化程度,并揭示该种地理分布格局成因。【方法】PCR扩增双斑乙蠊19个地理种群284头个体的线粒体基因COI,COII和ND1以及核基因ITS的序列;使用MEGA v.7.0,DnaSP v.5.0和Arlequin v.3.5软件分析双斑乙蠊地理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分化;采用中性检验和错配分布分析方法检测种群历史动态;采用最大似然法(maximum likelihood,ML)和贝叶斯法(Bayesian inference,BI)构建系统发育树,并利用中介邻接网络算法构建单倍型网络图;基于线粒体基因COI替换率推断双斑乙蠊各种群的分化时间。【结果】双斑乙蠊地理种群呈现出较高的遗传多样性(Hd=0.98835,π=0.02777)。ML和BI系统发育树的拓扑结构一致且具有较高的支持率,显示双斑乙蠊所有地理种群分为3个支系8个组,表现出明显的谱系地理结构,这与SAMOVA得到的遗传结构分析结果一致。单倍型网络图显示不同地理种群间无共享单倍型。遗传分化和基因流(Nm)分析显示,种群间的Fst值大于0.25,最大Nm值小于1。种群历史动态检测结果表明,Group 2,Group 4,Group 6和Group 7经历了种群扩张,扩张时间均在末次间冰期,而Group 1,Group 3,Group 5和Group 8未发生种群扩张。双斑乙蠊各支系及各组的分化时间在中更新世期(0.5391-0.1544 Ma)。【结论】双斑乙蠊不同种群间存在显著的遗传分化。温暖潮湿的气候环境有助于双斑乙蠊种群发生扩张,种群的遗传结构和地理分布格局受到地理屏障和第四纪更新世气候振荡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斑乙蠊 谱系地理学 种群历史动态 遗传分化 地理分布格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