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4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当代新诗的语言美学——吕进教授访谈录
1
作者 吕进 魏巍 《当代文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5-32,F0002,共9页
一从诗歌创作到新诗研究魏巍:吕老师您好,据我所知,您从小就写诗。作为西南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创始人,从少年时代的诗坛新星到新诗研究的领军者,可以说您的学术生涯贯穿了中国新诗从复兴到转型的历程。我特别好奇,您是如何从诗歌创作转... 一从诗歌创作到新诗研究魏巍:吕老师您好,据我所知,您从小就写诗。作为西南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创始人,从少年时代的诗坛新星到新诗研究的领军者,可以说您的学术生涯贯穿了中国新诗从复兴到转型的历程。我特别好奇,您是如何从诗歌创作转为诗学理论研究的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吕进教授 语言美学 诗歌创作 新诗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代歌词与新诗的不同起源——对新诗“学堂乐歌起源论”的反思
2
作者 童龙超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2-81,共10页
学堂乐歌是中国现代歌词的起源,但不应作为中国新诗的起源。白话歌词、白话诗、白话新诗虽然都使用白话,但“白话”的语境、内涵不同;学堂乐歌采用白话歌词,不一定是因为西洋曲调的引入。诗、乐分离带来现代歌词与新诗的门类和功能差异... 学堂乐歌是中国现代歌词的起源,但不应作为中国新诗的起源。白话歌词、白话诗、白话新诗虽然都使用白话,但“白话”的语境、内涵不同;学堂乐歌采用白话歌词,不一定是因为西洋曲调的引入。诗、乐分离带来现代歌词与新诗的门类和功能差异,不可混为一谈;学堂乐歌的教育性,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学堂乐歌歌词的非诗性。对晚清诗界革命的传承,唱、读分化开启了现代歌词与新诗的两条道路。歌词的阅读与诗的阅读不能相提并论。中国现代诗乐的分离,是从学堂乐歌与五四新诗的分化开始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堂乐歌 新诗 现代歌词 起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语的思辨特质与新诗的复调品格
3
作者 向天渊 许童星 《广东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80-190,287,共12页
作为记录汉语的符号,汉字的创造及意义呈现方式,已然具有素朴的思辨色彩,不仅如此,汉语的词汇结构、语法规范,也具有鲜明的思辨特质。这种特质与汉民族的思维方式、汉文学的修辞手段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对汉文化思辨精神品格的形成产生... 作为记录汉语的符号,汉字的创造及意义呈现方式,已然具有素朴的思辨色彩,不仅如此,汉语的词汇结构、语法规范,也具有鲜明的思辨特质。这种特质与汉民族的思维方式、汉文学的修辞手段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对汉文化思辨精神品格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到了现代时期,汉语出现“欧化”新趋势,其叙事性、逻辑性和思辨性特征更加突显,为现代文学表达现代人精细繁复之情感及思想状况奠定了坚实的语言基础,而智性化、戏剧化和复调化之所以能够凝定成新的诗学传统,虽与现代社会、现代文化的理性化趋势密切相关,但现代汉语逻辑与思辨素质的提升,也是重要甚至更为直接的原因。展望未来,新诗必将开拓出“情智双修”这一与古典诗学传统既相关又不同的新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语 新诗 思辨特质 繁复表达 复调品格 情智双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半殖民体验与晚清语言现代化
4
作者 魏巍 《文史哲》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26-140,167,168,共17页
与西方列强在殖民地实行法案化、强制化的语言现代化局面不同,晚清中国因半殖民体验特性,产生了异于前者的独特现代化面貌与理论自主空间。同样出于反殖立场,在晚清却萌生出两类相悖的语言方案。王照、章太炎等人坚守汉语本位的语言民... 与西方列强在殖民地实行法案化、强制化的语言现代化局面不同,晚清中国因半殖民体验特性,产生了异于前者的独特现代化面貌与理论自主空间。同样出于反殖立场,在晚清却萌生出两类相悖的语言方案。王照、章太炎等人坚守汉语本位的语言民族主义原则,对西方现代化话语中的殖民本质及文明等级秩序保持警惕。吴稚晖、李石曾等无政府主义者出于对文化西方的想象,主张废弃汉语、全盘世界语化,忽视了西方文化体系的殖民性与世界主义中隐含的民族主义质素,将包含殖民性的西方现代化话语误作实现大同理想的基石。西方企图以现代化与启蒙教化之名确立殖民侵略的合法性,而半殖民体验下的晚清语言现代化实践不仅批判了西方现代化话语,也为近代中国探索独特现代化理路提供了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殖民体验 语言现代化 切音字运动 世界语 欧洲中心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于坚诗歌研究综述 被引量:2
5
作者 向天渊 赵玲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3-19,共7页
自1980年代中期发表《尚义街六号》以来,于坚因其独特的创作风格和诗学主张引起诸多关注与争议,成为当代诗歌中的重点研究对象。除了将眼光集中在民间写作立场、日常生活写作主张、生态意识和自然主题、诗歌叙事性及口语策略等几个主要... 自1980年代中期发表《尚义街六号》以来,于坚因其独特的创作风格和诗学主张引起诸多关注与争议,成为当代诗歌中的重点研究对象。除了将眼光集中在民间写作立场、日常生活写作主张、生态意识和自然主题、诗歌叙事性及口语策略等几个主要方面之外,研究者也对于坚的部分诗歌文本进行了细致的解读,还有少数学者试图对其诗歌、诗论进行综论性质的阐述;尽管研究成果颇为丰硕,但在观点、方法和思维方式上都尚有提升的空间;作为第三代诗人中持续写作的典范,于坚仍葆有跟踪研究的学术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于坚诗歌 民间写作 日常生活写作 生态意识 自然主题 诗歌叙事 口语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五四译诗与中国新诗形式观念的确立 被引量:12
6
作者 熊辉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30-34,共5页
中国新诗形式观念的确立得益于译诗的启示:一是在观念上,译诗显示出来的新型诗歌的文体特征冲击甚至瓦解了中国固有的诗歌形式观;二是在形式上,译诗是早期新诗形式观念的实践者,是新诗的参照和模仿对象,促进了新诗形式的多元化;三是在... 中国新诗形式观念的确立得益于译诗的启示:一是在观念上,译诗显示出来的新型诗歌的文体特征冲击甚至瓦解了中国固有的诗歌形式观;二是在形式上,译诗是早期新诗形式观念的实践者,是新诗的参照和模仿对象,促进了新诗形式的多元化;三是在创作上,译诗逐渐成为中国新诗传统的有机组成部分并带来了有别于传统诗歌的形式资源,诗人的译诗过程也为他们的创作积累了形式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四译诗 中国新诗 形式观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新诗的诗体重建 被引量:10
7
作者 吕进 《河南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06-108,共3页
以"呼唤新诗二次革命、推动新诗再次复兴"为理念,以"诗歌精神重建、诗体重建和诗歌传播方式重建"为内容的"新诗二次革命论"正在引起现代诗学界的热烈讨论。回顾近百年的中国新诗发展史,人们会发现,新诗... 以"呼唤新诗二次革命、推动新诗再次复兴"为理念,以"诗歌精神重建、诗体重建和诗歌传播方式重建"为内容的"新诗二次革命论"正在引起现代诗学界的热烈讨论。回顾近百年的中国新诗发展史,人们会发现,新诗已多次处于十字路口,面临许多几乎是周而复始的难题,焦虑于何去何从的选择。新诗处于十字路口,理论的重要性就凸现,理论促变成了普遍规律。在三大重建中,精神重建是新诗复兴的根本。这种重建的中心是:如何通过心灵性、内视性的通道去保持诗歌与社会、时代的连接,发挥诗的多向度的功能。在新诗关于"大我"和"小我"的长期争论里,"集体性的心理经验"是一个可以给予重视的可能性。在诗体建设上,如何把握新诗的"新",显然有误区。有人认为,新诗就新在随心所欲,不受限制。其实任何艺术都是被捆缚的艺术,艺术的美正是在捆缚中产生的。提升自由诗、给自由诗以审美规范,倡导格律体新诗、推动部分新诗的成形,增多诗体是新诗诗体重建的三个美学使命。在媒体文化语境中,新诗应当走出象牙塔,实现"还俗"的传播策略,通过公众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走向更多的受众,摆脱边缘化的尴尬,取得震撼性、即时性、持久性的传播效果。实现三大重建,是时代赋予21世纪中国新诗的使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诗 诗体 传播策略 诗歌精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塑“中国”想象:1980年代考古新声、南方书写、乡土经验与文学“寻根”
8
作者 黄英豪 魏巍 《当代作家评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2-99,共8页
以往学界在探讨1980年代“寻根文学”思潮的成因与特质时,往往聚焦于其对外部魔幻现实主义的呼应,或是强调“寻根文学”在民族文化主体性焦虑下对本土传统的回望与征用。这种研究的局限在于:缺乏对具体互动机制的深入探讨,未能充分阐释... 以往学界在探讨1980年代“寻根文学”思潮的成因与特质时,往往聚焦于其对外部魔幻现实主义的呼应,或是强调“寻根文学”在民族文化主体性焦虑下对本土传统的回望与征用。这种研究的局限在于:缺乏对具体互动机制的深入探讨,未能充分阐释“寻根文学”与时代文化政治的内在关联。这在一定程度上遮蔽了“寻根文学”生成期的复杂性。而彼时考古学界的新声、作为一种文化立场与批判姿态的南方书写、知青一代的乡土经验,这三重关键维度的介入与交织,使得问题突显,即“寻根文学”究竟是如何具体地参与并重塑了1980年代的“中国”想象?“寻根文学”在多股思潮交汇中所生发的独特艺术实践,又怎样回应并塑造了时代的文化政治诉求?这种对具体路径与内在逻辑的分析追问,不仅关乎对“寻根文学”复杂性的再认识,更触及我们如何理解一个时代文化思潮与社会变革之间深层互构关系的根本命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考古新声 1980年代 寻根文学 中国想象 南方书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半殖民经验作为方法:老舍的“西方主义”写作实践与民族国家想象
9
作者 魏巍 梁苏琴 《鲁迅研究月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45-59,共15页
老舍的“西方主义”写作实践是半殖民经验下一种具有双重目的性的双重想象,他以中国人的视角想象、表征西方以及西方人想象的中国,又通过想象中的西方现代文化来反观、重审和改造中国社会。以半殖民经验作为方法,老舍在想象与肯认西方... 老舍的“西方主义”写作实践是半殖民经验下一种具有双重目的性的双重想象,他以中国人的视角想象、表征西方以及西方人想象的中国,又通过想象中的西方现代文化来反观、重审和改造中国社会。以半殖民经验作为方法,老舍在想象与肯认西方文化某些优越性的同时,又借助西方主义视角,有选择地回到中国传统文化,寻找可以抗衡西方殖民主义的民族精神、道德与文化资源。可以说,半殖民经验催生的西方主义,不仅影响着老舍在半殖民时期的写作实践,也指导其站在民族国家的立场上,重新审视作为民族文化再生产者的中国妇女,以及旗人文化小传统、中国文化大传统与现代民族国家叙事之间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殖民经验 “西方主义” 女性书写 传统文化 民族国家想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沈从文新诗理论述评 被引量:5
10
作者 蒋登科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27-32,共6页
沈从文是以小说、散文名世的,诗论是他作为编辑、读者的副业,却体现了独特的历史价值与学术价值。沈从文的诗论注重对文本的解读,注重对人的关怀,注重诗人的人格修养;可以概括为本体论、创作论、诗史诗人论三个主要方面,每个方面都体现... 沈从文是以小说、散文名世的,诗论是他作为编辑、读者的副业,却体现了独特的历史价值与学术价值。沈从文的诗论注重对文本的解读,注重对人的关怀,注重诗人的人格修养;可以概括为本体论、创作论、诗史诗人论三个主要方面,每个方面都体现了他对诗歌艺术的独到思考和独特的诗学品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沈从文 新诗理论 诗学品格 述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战诗歌与五四新诗传统 被引量:5
11
作者 熊辉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73-179,共7页
针对抗战时期人们对抗战诗歌和五四新诗传统之间关系的错误认识,以及抗战诗歌呈现出来的与五四新诗之间的差异,很多学者认为抗战诗歌是对五四以来的新诗传统的背离。其实,抗战诗歌与五四新诗之间并非背离的关系,在形式、内容和品格等方... 针对抗战时期人们对抗战诗歌和五四新诗传统之间关系的错误认识,以及抗战诗歌呈现出来的与五四新诗之间的差异,很多学者认为抗战诗歌是对五四以来的新诗传统的背离。其实,抗战诗歌与五四新诗之间并非背离的关系,在形式、内容和品格等方面,抗战诗歌与五四新诗之间都具有明显的承续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战诗歌 新诗传统 民族形式 革命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诗歌翻译与中国新诗创作的三重关系 被引量:3
12
作者 熊辉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42-149,255,256,共10页
学界惯于谈论外国诗歌对中国新诗的影响,却忽视了翻译这个中介环节,只能从影响的层面看到翻译诗歌与中国新诗的一层关系。而从译介学的角度出发,外国诗歌的翻译与中国新诗创作之间呈现出复杂的关系:首先是诗歌翻译在诸多方面等同于中国... 学界惯于谈论外国诗歌对中国新诗的影响,却忽视了翻译这个中介环节,只能从影响的层面看到翻译诗歌与中国新诗的一层关系。而从译介学的角度出发,外国诗歌的翻译与中国新诗创作之间呈现出复杂的关系:首先是诗歌翻译在诸多方面等同于中国新诗创作,其次是诗歌翻译对中国新诗创作具有积极的促动作用,三是诗歌翻译与中国现代新诗之间相互影响,促进了彼此的发展和完善。把握中国新诗创作与诗歌翻译之间的这三重关系,有助于更深刻和更全面地理解中外诗歌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歌翻译 诗歌创作 同质化 中外诗歌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朱光潜的诗学建构、美学研究及人生态度 被引量:2
13
作者 向天渊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29-32,共4页
朱光潜的诗学建构既有自觉的中西比较意识,又具调和折衷的方法论特征。他的美学研究也体现出鲜明的融通中西的特色。之所以会如此,则与朱光潜“不即不离”的人生态度密切相关。人生态度、美学研究、诗学建构这三者,在朱光潜那里,既是一... 朱光潜的诗学建构既有自觉的中西比较意识,又具调和折衷的方法论特征。他的美学研究也体现出鲜明的融通中西的特色。之所以会如此,则与朱光潜“不即不离”的人生态度密切相关。人生态度、美学研究、诗学建构这三者,在朱光潜那里,既是一个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再到实践的过程,也是一个在表现形态上由隐在趋于显在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光潜 不即不离 融通中西 调和折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能指优势与语音凸显:新诗语言艺术的智慧与疏拙 被引量:2
14
作者 向天渊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2年第4期108-117,共10页
诗歌能指优势、语音凸显的命题,源自诗学、语言学的交互视野,强调削弱、压制所指呈现,延长能指感知时间、强化感知难度。就汉语诗歌所凭借的汉字媒介而言,除了通过声音,还能经由视像传达审美感受,其诗性功能比表音文字更加强大。虽然古... 诗歌能指优势、语音凸显的命题,源自诗学、语言学的交互视野,强调削弱、压制所指呈现,延长能指感知时间、强化感知难度。就汉语诗歌所凭借的汉字媒介而言,除了通过声音,还能经由视像传达审美感受,其诗性功能比表音文字更加强大。虽然古典诗歌中看得到也听得见的格律声色之美,很难在新诗中复兴或重现,但现代汉语毕竟还是汉语,新诗不仅多层面地展示了能指优势,也通过多种语音修辞,凸显出诗语的声音效能,不乏声韵和谐、音质优美的作品,当然,古今语音凸显的方式也显出格律-外在节奏与自然-情绪节奏的差别。还需注意的是,能指、所指是一体两面、相互形塑的符号共同体,诗歌语言必须经由情感和思想的灌注才能获取生命及灵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指优势 语音凸显 新诗艺术 符号共同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许世旭的汉语诗学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熊辉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4-29,191,共6页
许世旭先生是当代韩国最负盛名的汉语诗人和汉学家,他的汉语诗学思想是海外汉语新诗研究的典范。许世旭先生的汉语诗学研究,主要来源于他对中国文学和文化的长期的阅读体验,也来源于他长时间地体验并融入汉语文化生活。许世旭先生构建... 许世旭先生是当代韩国最负盛名的汉语诗人和汉学家,他的汉语诗学思想是海外汉语新诗研究的典范。许世旭先生的汉语诗学研究,主要来源于他对中国文学和文化的长期的阅读体验,也来源于他长时间地体验并融入汉语文化生活。许世旭先生构建了成熟的汉语诗学方法论体系,能够跳出中国大陆或台湾学者研究新诗时"横看成岭侧成峰"的"当局者迷"的局面,具有丰富的诗学内容。但同时,他的汉语诗学思想在具备中国诗歌审美属性的同时,也涌动着半岛文化和高丽民族的文化性格,隐现出挥之不去的民族情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许世旭 汉语诗学 获得语写作 民族性 汉文化 韩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百年《狂人日记》研究再认识 被引量:1
16
作者 魏巍 蒋薇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06-122,共17页
回溯百年来的《狂人日记》研究史,反封建是研究中的主线思想,忧愤深广的社会价值超越了作品本身的文学性,脱离文学实际空谈小说对现实的批判性,成为《狂人日记》研究中的共性问题。若要真正理解《狂人日记》,就必须从小说文本出发,概括... 回溯百年来的《狂人日记》研究史,反封建是研究中的主线思想,忧愤深广的社会价值超越了作品本身的文学性,脱离文学实际空谈小说对现实的批判性,成为《狂人日记》研究中的共性问题。若要真正理解《狂人日记》,就必须从小说文本出发,概括出它应有的价值,而不是预设结论。从狂人形象的生成、启蒙思想的凸显以及反封建礼教的社会意义三个维度对百年来的《狂人日记》研究资料进行梳理,通过分析比较、思想探究,在呈现《狂人日记》研究角度日趋多样化、研究思想不断转变的具体事实和过程中,对《狂人日记》研究中的狂人形象、启蒙思想、反封建三个核心问题进行总结评述,在此基础上重新阐释《狂人日记》,打破长期以来研究的静态生长模式,以图打开《狂人日记》研究的新视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狂人日记》 狂人形象 启蒙 反封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国诗歌的翻译与中国现代新诗的文体创新 被引量:1
17
作者 熊辉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70-76,共7页
外国诗歌的翻译有助于中国新诗的文体创新,作者从语言层面的创造新字、改进语言句法和表达方式,形式层面的创造新形式、引入新形式等方面展开论述。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这种在翻译的过程中创新的文体所具有的文体特征和文化属性,进而表明... 外国诗歌的翻译有助于中国新诗的文体创新,作者从语言层面的创造新字、改进语言句法和表达方式,形式层面的创造新形式、引入新形式等方面展开论述。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这种在翻译的过程中创新的文体所具有的文体特征和文化属性,进而表明外国诗歌的翻译对中国新诗文体创新具有带动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歌翻译 诗歌语言 诗歌形式 双重文化属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翻译诗歌与中国新诗现代性的发生 被引量:1
18
作者 熊辉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3年第2期137-141,共5页
以新诗文体为例,首先论述译诗集中体现了中国新诗的现代性特征,引领中国新诗朝着"现代"的方向发展;进而认为翻译诗歌是中国新诗现代性的推动力,反映了中国新诗的现代性诉求;最后从具体的角度出发,分别论证了中国新诗的语言形... 以新诗文体为例,首先论述译诗集中体现了中国新诗的现代性特征,引领中国新诗朝着"现代"的方向发展;进而认为翻译诗歌是中国新诗现代性的推动力,反映了中国新诗的现代性诉求;最后从具体的角度出发,分别论证了中国新诗的语言形式、精神情感以及先锋特质、颓废色彩等现代性因素与翻译诗歌之间的关联,从而说明翻译诗歌在中国新诗现代性的发展进程中所发挥的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翻译诗歌 中国新诗 现代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守正出新:后疫情时代华语新诗的格局与方向——“第七届华文诗学名家国际论坛”综述
19
作者 梁笑梅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138-144,共7页
2021年6月17至19日,由重庆悦来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西南大学、《江汉论坛》杂志社、西南大学中国诗学研究中心主办,重庆悦瑞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西南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承办的首届“悦来新诗力”国际文化艺术节暨第七届华文诗学名家... 2021年6月17至19日,由重庆悦来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西南大学、《江汉论坛》杂志社、西南大学中国诗学研究中心主办,重庆悦瑞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西南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承办的首届“悦来新诗力”国际文化艺术节暨第七届华文诗学名家国际论坛在重庆市悦来国际会议中心隆重举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会议中心 文化艺术节 文化旅游发展 守正出新 中国诗学研究 新诗 华文 诗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新诗主体论”到“新诗二次革命论”
20
作者 邱雪松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49-51,共3页
毛泽东在1957年提出了"新诗主体论",目前有人对此表示怀疑,说什么"‘新诗主体论’可以休矣!"邱雪松认为,对毛泽东所说的"新诗"要有清晰的理解,要明白诗歌发展至今的困境由来以及可取的应对态度。罗文军认... 毛泽东在1957年提出了"新诗主体论",目前有人对此表示怀疑,说什么"‘新诗主体论’可以休矣!"邱雪松认为,对毛泽东所说的"新诗"要有清晰的理解,要明白诗歌发展至今的困境由来以及可取的应对态度。罗文军认为,新诗主体论表达了对新诗未来发展的思考和预期,今天吕进先生的"三大重建"与此形成了良好的契合,正是时代所需。肖显惠认为,从吕进先生"三大重建"中的传播方式重建角度来思考新诗的主体地位,可以对"新诗主体论"获得更明确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诗主体论 旧体诗词 新诗二次革命 三大重建 传播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