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6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尺度脑网络交互支持内外部指向认知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1
作者 辛斐 谢超 +1 位作者 王丽君 雷旭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736-746,共11页
大量神经成像研究表明,人脑的高级认知功能不是由单个脑区负责的,而是通过多个与认知活动相关的脑区构成的特异性脑网络的协同活动实现。其中,额顶控制网络动态调控默认网络和背侧注意网络之间的信息交互,在高级认知加工中发挥重要作用... 大量神经成像研究表明,人脑的高级认知功能不是由单个脑区负责的,而是通过多个与认知活动相关的脑区构成的特异性脑网络的协同活动实现。其中,额顶控制网络动态调控默认网络和背侧注意网络之间的信息交互,在高级认知加工中发挥重要作用。从几个方面综述这一领域的研究进展,包括默认网络、背侧注意网络和额顶控制网络的神经解剖,以及各个脑网络和网络间交互在内外部注意指向任务中的功能角色。未来研究需要对3个脑网络进行更精确的功能定义,进一步探索网络内部各个亚网络的功能角色,同时借助效应连接的手段,考察网络内部和网络间信息传递的方向性和动态性,从而更深入理解默认网络、背侧注意网络和额顶控制网络在内外部注意指向的认知活动中信息交互的神经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网络 额顶控制网络 默认网络 背侧注意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身体形式和社会环境对SNARC效应的影响:基于具身认知观的理解 被引量:18
2
作者 张丽 陈雪梅 +1 位作者 王琦 李红 《心理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1309-1317,共9页
目前SNARC效应在认知心理学领域得到了广泛研究,然而较少有研究考察身体形式和社会环境对SNARC效应的影响。研究以127名在校大学生为被试,使用奇偶判断任务、Go/No-go任务以及合作情境下的Go/No-go任务依次展开了三个研究,拟揭示身体形... 目前SNARC效应在认知心理学领域得到了广泛研究,然而较少有研究考察身体形式和社会环境对SNARC效应的影响。研究以127名在校大学生为被试,使用奇偶判断任务、Go/No-go任务以及合作情境下的Go/No-go任务依次展开了三个研究,拟揭示身体形式和社会环境对SNARC效应的影响。实验一要求被试双手完成奇偶判断任务,结果出现了经典的SNARC效应。实验二要求被试完成Go/No-go任务,并让被试单手(左手或右手)对奇数或偶数进行反应,结果SNARC效应没有出现,这表明认知主体的身体形式对SNARC效应产生了影响。实验三要求被试合作完成Go/No-go任务,该实验按照被试所坐的位置(左边和右边)和反应手(左手和右手),设计了四个条件,结果只有身体位置和反应手完全一致时出现了SNARC效应。以上结果一方面表明了具身认知观的合理性,另外一方面扩展了以往对SNARC效应本质的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NARC效应 具身认知 奇偶判断任务 Go/No-go任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阈下奖励调节认知控制的权衡 被引量:9
3
作者 徐雷 王丽君 +2 位作者 赵远方 谭金凤 陈安涛 《心理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459-466,共8页
本研究采用奖励版的AX-CPT任务,通过控制奖励线索和反馈的呈现方式,设置出基线、阈上奖励、阈下奖励三种条件,考察习得的奖励联结和奖励动机能否以潜意识的方式影响认知任务的表现和认知控制的权衡。结果显示:奖励线索只在阈上呈现时提... 本研究采用奖励版的AX-CPT任务,通过控制奖励线索和反馈的呈现方式,设置出基线、阈上奖励、阈下奖励三种条件,考察习得的奖励联结和奖励动机能否以潜意识的方式影响认知任务的表现和认知控制的权衡。结果显示:奖励线索只在阈上呈现时提高AX序列的任务表现;与基线条件相比,阈上和阈下奖励条件下认知控制的权衡均偏向主动性控制,且这种偏向在两者间无显著差异。这表明习得的阈下奖励线索可以调节认知控制的权衡,使被试像阈上奖励时那样偏向主动性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阈上奖励 阈下奖励 认知控制的权衡 主动性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理健康服务人员核心胜任特征问卷的编制 被引量:7
4
作者 张爱莲 黄希庭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07-112,183,共6页
心理健康服务人员核心胜任特征是指所有心理健康服务提供者都应具备的基本胜任特征。通过文献分析和专家访谈,得出心理健康服务人员核心胜任特征结构的初步构想,编制出初测问卷。对来自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905份有效问卷进行探索... 心理健康服务人员核心胜任特征是指所有心理健康服务提供者都应具备的基本胜任特征。通过文献分析和专家访谈,得出心理健康服务人员核心胜任特征结构的初步构想,编制出初测问卷。对来自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905份有效问卷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表明,心理健康服务人员核心胜任特征包含一般特质、专业特质、知识修养、专业技能和职业伦理五个因素。验证性因素分析支持心理健康服务人员核心胜任特征问卷的结构,结合信度分析结果,表明心理健康服务人员核心胜任特征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服务人员 胜任特征 核心胜任特征 问卷编制 研究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反刍思维对社交焦虑的影响:消极自我信念的作用 被引量:2
5
作者 耿莉 冯秋阳 +1 位作者 李彧 邱江 《心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792-804,I0001,I0002,共15页
反刍思维如何通过影响消极自我信念进一步影响社交焦虑,是当前社交焦虑认知模型中尚待深入探讨的关键问题。基于此,本研究通过两个实验系统考察了反刍思维、消极自我信念和社交焦虑之间的作用机制。实验1采用状态诱导任务,观察反刍思维... 反刍思维如何通过影响消极自我信念进一步影响社交焦虑,是当前社交焦虑认知模型中尚待深入探讨的关键问题。基于此,本研究通过两个实验系统考察了反刍思维、消极自我信念和社交焦虑之间的作用机制。实验1采用状态诱导任务,观察反刍思维过后消极自我信念和社交焦虑水平的变化。结果发现,反刍思维通过延缓消极自我信念的消退来维持较高的社交焦虑水平。实验2通过收集被试的社交焦虑自传体回忆和相关信念,尝试通过认知重评的手段干预消极自我信念,并观察其在不同心理状态下对社交焦虑的影响。结果发现,在反刍状态下干预消极自我信念能够有效缓解社交焦虑。总体而言,本研究揭示了消极自我信念在反刍思维影响社交焦虑中的作用机制,进一步拓展了社交焦虑的认知模型,对于社交焦虑的干预和改善提供了有效的理论依据和实证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交焦虑 反刍思维 消极自我信念 社交焦虑认知模型 认知重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追踪研究中的趋势与动态:模型发展、整合与分化 被引量:1
6
作者 刘源 姚志晨 《心理科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181-1198,I0001-I0006,共24页
“趋势”和“动态”是追踪研究中两大研究问题。趋势研究描述心理构念的系统性变化,动态研究关注多次测量之间的历时性影响,而近年来也发展出同时考查趋势和动态的模型,将这两类研究问题进行整合。介绍了趋势、动态以及结合趋势与动态... “趋势”和“动态”是追踪研究中两大研究问题。趋势研究描述心理构念的系统性变化,动态研究关注多次测量之间的历时性影响,而近年来也发展出同时考查趋势和动态的模型,将这两类研究问题进行整合。介绍了趋势、动态以及结合趋势与动态研究的研究问题及其定义,分别梳理了它们在面板数据、密集追踪数据中使用的统计模型和注意事项,通过一个健康与退休研究案例数据详细介绍了上述模型如何建模、如何解释。对诸多的纵向模型的关系进行比较与梳理,指出了模型选择中的问题,最终给出了模型选择的框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追踪研究 趋势 动态 面板数据 密集追踪数据 模型选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下负性情绪影响心理健康的条件过程模型: 人际疏离感的调节作用 被引量:50
7
作者 朱越 沈伊默 +1 位作者 周霞 杨东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10,共10页
重大疫情下公众产生的负性情绪会对心理健康造成影响,人际疏离感在其中可能起到重要调节作用.采用自编负性情绪量表、SCL-90症状自评量表、创伤后应激障碍自评量表——平民版(PCL-C)和青少年疏离感量表对公众进行问卷调查,获得308份有... 重大疫情下公众产生的负性情绪会对心理健康造成影响,人际疏离感在其中可能起到重要调节作用.采用自编负性情绪量表、SCL-90症状自评量表、创伤后应激障碍自评量表——平民版(PCL-C)和青少年疏离感量表对公众进行问卷调查,获得308份有效答卷.数据分析结果发现:①负性情绪、焦虑、抑郁、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和人际疏离感显著正相关,且均为中等及以上程度;②焦虑、抑郁在负性情绪影响PTSD中起到链式中介作用;③负性情绪、焦虑、抑郁、PTSD和人际疏离感的关系符合条件过程模型,人际疏离感在焦虑、抑郁对负性情绪影响PTSD的中介过程中起到调节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负性情绪 焦虑 抑郁 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 人际疏离感 中介 调节 条件过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认知加工的自动化现象:从二分法到渐进观 被引量:11
8
作者 陈圣栋 陈永强 +3 位作者 高伟 罗利 杨洁敏 袁加锦 《心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1556-1563,共8页
认知自动化是人类学习和进步的必经之路。传统的二分法通过无意识等特征简单地将认知加工过程分为受控加工与自动化加工。但这些特征取决于研究者所采用的研究范式,不具有普适性。近年来研究者根据注意资源有限理论提出自动化是一个渐... 认知自动化是人类学习和进步的必经之路。传统的二分法通过无意识等特征简单地将认知加工过程分为受控加工与自动化加工。但这些特征取决于研究者所采用的研究范式,不具有普适性。近年来研究者根据注意资源有限理论提出自动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而注意资源需求的减少是自动化发展的核心特征。相比二分法,这种渐进观更加符合实证研究的发现。而且,渐进观在信息加工自动化理论和技能习得理论的阶段性中都得以体现,进一步证明了渐进观的普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息加工 技能习得 自动化 无意识 注意 注意资源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母性应激对母性行为和心理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8
9
作者 杨瑜 李鸣 陈红 《心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28-140,共13页
成为母亲对女性而言是人生经历的特殊阶段,她们在这个阶段发生的生理和心理的适应性改变对其自身和子代健康具有重要意义。母性应激是阻碍母亲适应性改变顺利进行的重要因素。母性应激会破坏人类母亲和雌性哺乳动物的母性行为、认知功... 成为母亲对女性而言是人生经历的特殊阶段,她们在这个阶段发生的生理和心理的适应性改变对其自身和子代健康具有重要意义。母性应激是阻碍母亲适应性改变顺利进行的重要因素。母性应激会破坏人类母亲和雌性哺乳动物的母性行为、认知功能和情绪调节,这种影响与糖皮质激素、催产素、催乳素等内分泌系统的调节失常;母性环路、边缘系统及前额叶皮质等神经环路对刺激的神经反应改变以及神经发生、树突和突触重塑的可塑性变化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母性应激 母性行为 认知功能 情绪调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奖赏通过增强信号监测提升认知控制 被引量:4
10
作者 王宴庆 陈安涛 +1 位作者 胡学平 尹首航 《心理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48-57,共10页
认知控制是动态的、过程性的认知调控,涉及监测和控制两个过程。先前研究表明奖赏可以提升认知控制,但是奖赏是通过增强信号监测来提升认知控制的,还是作用于控制过程来提升认知控制的,是一个有待研究的重要问题。在本研究中,我们设计... 认知控制是动态的、过程性的认知调控,涉及监测和控制两个过程。先前研究表明奖赏可以提升认知控制,但是奖赏是通过增强信号监测来提升认知控制的,还是作用于控制过程来提升认知控制的,是一个有待研究的重要问题。在本研究中,我们设计了三个实验来调查这一问题。实验1采用Stop-Signal任务验证奖赏是否能提升认知控制;实验2通过改变反应规则将Stop-Signal任务信号监测加工分离出来,探讨实验1中奖赏的提升作用是否来源于奖赏对信号监测的增强;实验3通过操纵注意资源损耗分析,考察注意资源分配对信号监测的促进作用。实验1结果显示,个体能更快地根据奖赏信息做出抑制反应。实验2结果表明,在信号监测任务中,个体能更加快速地监测到与当前抑制状态相冲突且和奖赏相关的反应信号,据此可认为奖赏通过增强对相关信号的监测,有助于个体更早地启动奖赏刺激信号所对应的反应,更高效地控制冲突。实验3结果说明,当任务难度增大,注意资源损耗,奖赏相关信号的反应时和正确率仍优于无奖赏信号,说明注意资源的分配可以调节相关信号的监测速度。总体来看,本研究通过一系列实验表明,以目标为导向的行为发生过程中,奖赏能有效提升认知控制效率,其关键机制在于通过注意资源分配增强相关信号的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奖赏 认知控制 信号监测 Stop-Signal任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催产素调控心理韧性:基于对海马的作用机制 被引量:4
11
作者 薛冰 王雪娇 +1 位作者 马宁 高军 《心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311-322,共12页
心理韧性指个体面对逆境、挫折或重大威胁等应激情境下的有效且灵活适应的能力,促进机体恢复正常的生理和心理功能。研究表明海马是调控心理韧性的重要脑区,且催产素可能通过作用于海马增强心理韧性。海马内部环路内嗅皮层−齿状回−CA3... 心理韧性指个体面对逆境、挫折或重大威胁等应激情境下的有效且灵活适应的能力,促进机体恢复正常的生理和心理功能。研究表明海马是调控心理韧性的重要脑区,且催产素可能通过作用于海马增强心理韧性。海马内部环路内嗅皮层−齿状回−CA3可能调节恐惧记忆的泛化和消退以增强心理韧性;海马外部环路齿状回−杏仁核−伏隔核及海马−伏隔核环路调节情绪,可能分别通过促进奖赏和带来厌恶进而增强或降低心理韧性。催产素作用于海马增强心理韧性的可能途径有:催产素促进海马神经发生,降低海马腹侧成熟神经元对应激的敏感性,提高海马“模式分离”功能,降低应激记忆泛化;催产素恢复海马谢弗侧枝−CA1突触长时程增强,促进机体适应应激;催产素降低海马糖皮质激素受体水平,重新建立机体稳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理韧性 应激 应激适应 催产素 海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尾状核-眶部内侧前额叶的功能连接与反应性攻击的关系:基于静息态功能磁共振研究 被引量:3
12
作者 江琦 侯璐璐 +2 位作者 邱江 李长燃 王焕贞 《心理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655-666,共12页
采用修改后的Taylor攻击范式,将被试为虚拟对手选择的白噪音的惩罚强度作为反应性攻击的指标,选取眶部内侧前额叶(Orbitomedial Prefrontal Cortex,OMPFC)作为种子点,考察静息状态下正常人群OMPFC与其他脑区的连接及其与反应性攻击之间... 采用修改后的Taylor攻击范式,将被试为虚拟对手选择的白噪音的惩罚强度作为反应性攻击的指标,选取眶部内侧前额叶(Orbitomedial Prefrontal Cortex,OMPFC)作为种子点,考察静息状态下正常人群OMPFC与其他脑区的连接及其与反应性攻击之间的关系。功能连接结果表明,左侧OMPFC与右侧角回(Angular gyrus)、左侧OMPFC与双侧尾状核(Caudate nucleus)、右侧OMPFC与右侧尾状核的功能连接与反应性攻击显著负相关。格兰杰因果分析的结果进一步表明,右侧尾状核到右侧OMPFC的效应连接与反应性攻击呈显著负相关,尤其是与激发条件下的反应性攻击呈显著负相关。这表明,静息状态下OMPFC与尾状核的连接与反应性攻击有着密切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应性攻击 静息态功能磁共振 功能连接 效应连接 格兰杰因果分析 眶部内侧前额叶 尾状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人限制性饮食和食物渴求的认知神经机制 被引量:1
13
作者 陈红 刘馨元 《心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951-958,共8页
物质丰富的时代,如何抵御美味食物线索带来的食物渴求,并限制饮食从而保持健康成为人们关注的重要话题之一。近年来,国内学者为了探讨节食成功的原因,创建中国食物图片库,考察限制性饮食的认知神经机制,以及成功和失败限制性饮食者的脑... 物质丰富的时代,如何抵御美味食物线索带来的食物渴求,并限制饮食从而保持健康成为人们关注的重要话题之一。近年来,国内学者为了探讨节食成功的原因,创建中国食物图片库,考察限制性饮食的认知神经机制,以及成功和失败限制性饮食者的脑机制差异;开展了特质食物渴求及中国特色的辣食渴求的认知神经研究。对推进饮食行为研究的理论发展,也为肥胖、饮食失调等健康干预工作提供重要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限制性饮食 成功限制性饮食者 失败限制性饮食者 食物渴求 辣食渴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额叶皮层与双任务加工执行功能 被引量:15
14
作者 谭金凤 伍姗姗 +2 位作者 徐雷 王丽君 陈安涛 《心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2127-2135,共9页
执行功能是完成复杂行为的先决条件,双任务加工为探究执行功能的经典范式之一。通过对双任务加工执行功能定位研究发现,前额叶皮层在双任务执行过程中占据核心地位。经典双任务范式包括行为双任务范式和交叠双任务范式。前额叶皮层(pref... 执行功能是完成复杂行为的先决条件,双任务加工为探究执行功能的经典范式之一。通过对双任务加工执行功能定位研究发现,前额叶皮层在双任务执行过程中占据核心地位。经典双任务范式包括行为双任务范式和交叠双任务范式。前额叶皮层(prefrontal cortex,PFC)为双任务加工执行功能定位相关脑区,主要表现为具有特定区域和激活程度改变两种观点,且前额叶皮层的三个子区域——额极皮层(frontopolar cortex,FPC)、内侧前额叶皮层(medial frontal cortex,MFC)和外侧前额叶皮层(lateral prefrontal cortex,LPFC)——在双任务执行过程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其中FPC主要与协调子任务加工有关;MFC根据动机线索对任务设置形成奖励预期;LPFC主要负责对任务设置规则进行选择和表征。介绍了双任务加工的神经计算模型,形象的揭示了前额叶皮层如何参与双任务执行过程。今后应进一步根据研究目的采用更适合的双任务范式并改进已有的分析方法,对双任务加工的执行功能进行更为深入的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任务执行功能 前额叶皮层 额极皮层 内侧前额叶皮层 外侧前额叶皮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得失框架效应的分离——来自收益与损失型跨期选择的研究 被引量:28
15
作者 马文娟 索涛 +3 位作者 李亚丹 罗笠铢 冯廷勇 李红 《心理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1038-1046,共9页
本研究通过创设收益和损失跨期选择情境,采用不同表征方式(得框架、失框架)的跨期选择任务,分别探讨了收益和损失情境下的跨期选择是否存在得失框架效应,及其是否会受任务难度的影响。结果发现:(1)收益型跨期选择只在任务容易时存在得... 本研究通过创设收益和损失跨期选择情境,采用不同表征方式(得框架、失框架)的跨期选择任务,分别探讨了收益和损失情境下的跨期选择是否存在得失框架效应,及其是否会受任务难度的影响。结果发现:(1)收益型跨期选择只在任务容易时存在得失框架效应,与失框架相比,被试在得框架下选择即时获益的概率更高;任务困难时得失框架效应消失(实验a);(2)损失型跨期选择中不存在得失框架效应(实验b)。结果表明,得失框架效应在损、益型跨期选择中出现了分离,收益型跨期选择中的得失框架效应的内在认知机制很可能与风险决策中的框架效应类似并且是一种较为初级的认知加工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期选择 框架效应 表征 任务难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际距离调节自我-他人的神经表征:来自oFRN的证据 被引量:8
16
作者 杨帅 黄希庭 +2 位作者 陈有国 傅于玲 刘孟超 《心理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666-676,共11页
为考察人际距离对自我-他人表征的影响,采用金钱博弈任务检测了在自己操作、观察朋友操作和观察陌生同学操作时的脑电成分反馈相关负波(FRN)。结果发现,观察任务产生了类似于自我操作时输钱反馈的负偏向,即观察者反馈负波(oFRN);在观察... 为考察人际距离对自我-他人表征的影响,采用金钱博弈任务检测了在自己操作、观察朋友操作和观察陌生同学操作时的脑电成分反馈相关负波(FRN)。结果发现,观察任务产生了类似于自我操作时输钱反馈的负偏向,即观察者反馈负波(oFRN);在观察条件下,被试自评与朋友的亲近程度高于同学(p<0.001),两者引起的oFRN达到边缘显著性水平(p=0.062),亲近程度与oFRN呈显著相关(p=0.041)。前者说明自我和他人具有相似表征,后者则反映了自我对他人信息表征的替代性体验可能受人际距离所调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观察者反馈负波(oFRN) 人际距离 自我-他人表征 金钱博弈任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阈下语义启动效应影响因素述评 被引量:7
17
作者 伍姗姗 谭金凤 +1 位作者 王丽君 陈安涛 《心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626-636,共11页
阈下语义启动效应是指阈下呈现的启动词能够对与之有语义联想关系的目标词的加工产生促进作用。阈下语义启动效应具有不稳定性且容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影响阈下语义启动效应的因素有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两大类,外部因素包括任务类型... 阈下语义启动效应是指阈下呈现的启动词能够对与之有语义联想关系的目标词的加工产生促进作用。阈下语义启动效应具有不稳定性且容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影响阈下语义启动效应的因素有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两大类,外部因素包括任务类型、实验材料和实验程序等因素,内部因素包括注意、任务设置、目的和期望。本文首先简单回顾阈下语义启动效应的研究历史,并介绍相应的研究范式及觉知状态的测量方法,然后重点对影响因素进行了总结和评述。未来的研究可以从优化研究范式、加强脑机制研究以及发展理论等几个方面进一步拓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意识 阈下语义启动 激活扩散模型 中枢加工说 注意敏化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错误后减慢理论模型述评 被引量:5
18
作者 王丽君 徐雷 +2 位作者 伍姗姗 谭金凤 陈安涛 《心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418-428,共11页
错误后减慢是指错误后正确反应与正确后正确反应相比反应时显著延长的现象。目前研究者已经发现错误后减慢、错误后正确率提高以及错误后干扰效应减少三种错误调控行为,其中错误后减慢是最稳定的错误后行为表现。早期研究主要从冲突监... 错误后减慢是指错误后正确反应与正确后正确反应相比反应时显著延长的现象。目前研究者已经发现错误后减慢、错误后正确率提高以及错误后干扰效应减少三种错误调控行为,其中错误后减慢是最稳定的错误后行为表现。早期研究主要从冲突监控理论、激活抑制假说、强化学习理论和失匹配理论等角度解释该现象,近年来,研究者又提出了注意朝向理论和评估适应假说。对于该领域未来的研究可以从错误类型、无意识加工、个体差异、新的分析技术的运用方面考虑,以便全面揭示错误后减慢现象的本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错误后减慢 PES 冲突监控理论 注意朝向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科学发明问题解决的脑机制再探 被引量:5
19
作者 李文福 童丹丹 +1 位作者 邱江 张庆林 《心理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331-342,共12页
选取高生态学效度的科学发明问题作为实验材料,采用"学习-测试"的两阶段实验范式,利用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基于局部一致性(Re Ho)和低频振幅(ALFF)的分析方法,研究科学发明问题解决的神经机制。在控制被试性别、年龄和... 选取高生态学效度的科学发明问题作为实验材料,采用"学习-测试"的两阶段实验范式,利用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基于局部一致性(Re Ho)和低频振幅(ALFF)的分析方法,研究科学发明问题解决的神经机制。在控制被试性别、年龄和常规性问题解决能力后,结果发现左侧前扣带回(Anterior Cingulate Cortex,ACC)的ReHo值和个体科学发明问题解决的正确率显著正相关,ALFF的结果同样印证了这一发现。结果强调了ACC在科学发明问题解决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造性 科学发明问题解决 静息态核磁共振 前扣带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科学发明中原型启发的创造性思维成分及其脑机制 被引量:4
20
作者 杨文静 靳玉乐 +5 位作者 陈群林 孙江洲 童丹丹 李亚丹 邱江 张庆林 《心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1139-1146,共8页
目前对创造性思维的测量及神经机制的研究,国际上大多采用发散思维任务、远距离联想测验、顿悟问题解决等任务。但这些测量工具大多停留在对非科学类问题解决的研究上,因此生态效度和预测效度都不高。本项目在前面研究的基础上,探讨更... 目前对创造性思维的测量及神经机制的研究,国际上大多采用发散思维任务、远距离联想测验、顿悟问题解决等任务。但这些测量工具大多停留在对非科学类问题解决的研究上,因此生态效度和预测效度都不高。本项目在前面研究的基础上,探讨更符合现实生活的科学发明中原型启发的创造性思维成分及机制。研究一通过两个行为实验探索原型启发能力的创造性思维成分测试的结构效度;研究二运用大样本磁共振数据,从脑机制上进一步验证创造性思维成分的结构效度;研究三通过3个核磁任务态探索原型启发能力的主要创造性思维成分的脑机制;研究四试图在高校和企业研发机构进行跟踪研究,检验创造性思维成分测试的预测效度。通过本项目的开展,希望开发具有更高预测效度和生态效度的用于发明创造领域的创造性测量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发明 问题解决 创造性 原型启发 神经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