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0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家蚕微孢子虫中小RNAs的全基因组鉴定与分析(英文) 被引量:3
1
作者 潘秋玲 李田 +6 位作者 何强 马振刚 范晓东 张小燕 王艳丽 周泽扬 许金山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1213-1221,共9页
【目的】家蚕Bombyx mori微粒子病是蚕业生产上的毁灭性病害,家蚕微孢子虫Nosema bombycis是该病的病原,可经卵垂直传播和经口水平传播。为了探索家蚕微孢子虫中对重复元件的抵御以及对基因转录调控的潜在方式,本研究拟在基因组水平上... 【目的】家蚕Bombyx mori微粒子病是蚕业生产上的毁灭性病害,家蚕微孢子虫Nosema bombycis是该病的病原,可经卵垂直传播和经口水平传播。为了探索家蚕微孢子虫中对重复元件的抵御以及对基因转录调控的潜在方式,本研究拟在基因组水平上对该物种的小RNAs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鉴定与转座子相关的小RNAs和潜在的miRNAs。【方法】从感染家蚕微孢子虫的家蚕中肠中提取总RNA,分离小片段RNA并反转录后,进行Solexa高通量测序。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对小RNAs进行分类及功能注释,鉴定起源于家蚕微孢子虫不同类型转座子的小RNAs,并对潜在的miRNA进行预测分析。【结果】家蚕微孢子虫小RNAs的长度主要是24和25 nt,其中大部分序列表现出5'末端的尿嘧啶偏好性。家蚕微孢子虫中存在丰富的与转座子相关联的小RNAs,并且与转座子标准序列匹配的反义小RNAs明显多于正义小RNAs。同时,鉴定获得了31个候选miRNAs,部分为Nosema属的其他孢子虫中所共有,暗示其在微孢子虫基因组进化上具有保守性。【结论】首次鉴定到家蚕微孢子虫的转座子相关性小RNAs,暗示小RNAs在家蚕微孢子虫基因组对转座子防御过程中起到作用,31个潜在的miRNAs为家蚕微孢子虫miRNAs的功能验证提供了后续靶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蚕微孢子虫 小RNA 转座子 MIRNA 基因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家蚕脂肪酶1(Bmlipase-1)的原核表达和抗体制备及在转基因增量表达系统中的检测 被引量:3
2
作者 金盛凯 蒋亮 +3 位作者 林平 孙薇 程廷才 夏庆友 《蚕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000-1004,共5页
家蚕肠液中的脂肪酶1(Bmlipase-1)对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mNPV)具有明显抑制作用,建立的增量表达Bmlipase-1的转基因家蚕品系(LI-A)对BmNPV的抵抗力得到显著增强。为了分析LI-A品系幼虫肠液中Bmlipase-1的含量变化,通过原核表达、纯化Bm... 家蚕肠液中的脂肪酶1(Bmlipase-1)对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mNPV)具有明显抑制作用,建立的增量表达Bmlipase-1的转基因家蚕品系(LI-A)对BmNPV的抵抗力得到显著增强。为了分析LI-A品系幼虫肠液中Bmlipase-1的含量变化,通过原核表达、纯化Bmlipase-1蛋白,并免疫家兔制备Bmlipase-1的多克隆抗体,对LI-A品系和正常家蚕品种大造4龄、5龄起蚕肠液中的Bmlipase-1含量进行Western blotting检测。结果显示Bmlipase-1在LI-A品系幼虫肠液中的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家蚕品种大造,证明LI-A品系对BmNPV的抵抗力提高是因为肠液中Bmlipase-1的含量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 脂肪酶1 原核表达 多克隆抗体 转基因 抵抗力 家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增量表达Bmlipase-1的转基因家蚕的主要经济性状调查 被引量:4
3
作者 蒋亮 孙强 +3 位作者 金盛凯 徐美茜 程廷才 夏庆友 《蚕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822-824,共3页
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mNPV)是对养蚕业危害最严重的病原之一,采用传统育种方法培育家蚕抗性品种存在经济性状和抗性呈负相关的矛盾。为了确定转基因方法能否突破该瓶颈,对先前利用家蚕品种大造建立的增量表达内源性抗病毒基因Bmlipase-... 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mNPV)是对养蚕业危害最严重的病原之一,采用传统育种方法培育家蚕抗性品种存在经济性状和抗性呈负相关的矛盾。为了确定转基因方法能否突破该瓶颈,对先前利用家蚕品种大造建立的增量表达内源性抗病毒基因Bmlipase-1的转基因家蚕系统LI-A的主要经济性状进行调查。结果显示,LI-A的4、5龄幼虫逐日体质量及产茧量性状成绩与正常大造之间没有明显的差异,表明转基因抗病毒家蚕系统LI-A在抗性提高的同时,经济性状没有受到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 Bmlipase-1 转基因 抗性 经济性状 家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株高致病力赭绿青霉的生物学特性及杀虫活性 被引量:6
4
作者 王帆 向剑 +5 位作者 胡军华 李春峰 陈若霓 陈仕江 卿玉玲 秦少容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576-585,共10页
为明确一株高致病力赭绿青霉Penicillium ochrochloron Q-1的生防潜力,室内测试了不同营养、环境因素及常见杀菌剂、杀虫剂对菌株Q-1的影响,并采用室内毒力测定方法研究菌株Q-1对不同昆虫的毒力。结果表明:菌株Q-1对营养要求较低,最适... 为明确一株高致病力赭绿青霉Penicillium ochrochloron Q-1的生防潜力,室内测试了不同营养、环境因素及常见杀菌剂、杀虫剂对菌株Q-1的影响,并采用室内毒力测定方法研究菌株Q-1对不同昆虫的毒力。结果表明:菌株Q-1对营养要求较低,最适生长和产孢培养基分别为淀粉琼脂培养基(SYA)和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PDA),最适生长碳源为麦芽糖,最适产孢碳源为葡萄糖,最适生长和产孢氮源均为蛋白胨,最适生长及产孢温度为28℃,最适p H为6.0,同时菌株Q-1的孢子对紫外线具有一定的耐受力;化学农药中四螨嗪等杀虫剂对菌株Q-1生长影响较小,多菌灵、咪鲜胺等杀菌剂明显抑制菌株Q-1生长;在1×107孢子/m L浓度下,菌株Q-1对棉铃虫幼虫、家蚕幼虫及柑橘全爪螨雌成螨的LT50分别为4.08、21.37和28.43h。综上,菌株Q-1生长快、产孢量高,对棉铃虫幼虫、家蚕幼虫及柑橘全爪螨雌成螨致病力高,本研究为赭绿青霉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赭绿青霉 杀虫活性 生物学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蜕皮激素对家蚕卵黄原蛋白基因表达的调控 被引量:3
5
作者 沈关望 林英 +3 位作者 吕毅华 王继岩 邢润苗 夏庆友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1106-1112,共7页
蜕皮激素(20-hydroxy ecdysone,20E)是由前胸腺分泌的能调节节肢动物昆虫纲、甲壳纲等动物蜕皮的激素.家蚕属于完全变态昆虫,一生经历卵、幼虫、蛹、成虫四个发育时期.20E在家蚕发育过程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本研究通过酶联免疫吸附反应(... 蜕皮激素(20-hydroxy ecdysone,20E)是由前胸腺分泌的能调节节肢动物昆虫纲、甲壳纲等动物蜕皮的激素.家蚕属于完全变态昆虫,一生经历卵、幼虫、蛹、成虫四个发育时期.20E在家蚕发育过程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本研究通过酶联免疫吸附反应(ELISA)测定家蚕变态期前后血淋巴中20E滴度,发现在卵黄原蛋白基因(Bombyx mori vitellogenin,BmVg)高量表达前的雌雄血淋巴中20E含量没有明显差异,但含量变化趋势与BmVg表达趋势相一致.用20E注射上蔟后60 h的家蚕和添食5龄家蚕,能诱导雌性和雄性脂肪体中BmVg表达和蛋白合成.调查处理后的家蚕所产卵中的卵黄磷蛋白(BmVn)含量及重量,发现蚕卵中BmVn含量及蚕卵重量都明显增加;本研究还通过脂肪体体外培养,证明了20E是直接作用于脂肪体来诱导BmVg的表达.本研究结果表明,20E是通过诱导脂肪体中BmVg的转录来增加蚕卵中BmVn积累,从而最终使得蚕卵重量也相应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蜕皮激素 卵黄原蛋白 家蚕 基因表达 调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脊椎动物雌激素对家蚕卵黄原蛋白基因表达的调控及其与蜕皮激素受体相互作用的MST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王勇 彭楚玥 +3 位作者 吴金鑫 沈关望 林英 夏庆友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1367-1375,共9页
【目的】雌激素雌二醇(E_2)在脊椎动物中通过雌激素受体(ER)调节脊椎动物的生长发育和繁殖。昆虫中并没有ER,但有研究显示某些昆虫能对E_2产生一定的应答。本研究在明确E_2能影响家蚕Bombyx mori卵黄原蛋白基因(BmVg)表达的前提下,分析... 【目的】雌激素雌二醇(E_2)在脊椎动物中通过雌激素受体(ER)调节脊椎动物的生长发育和繁殖。昆虫中并没有ER,但有研究显示某些昆虫能对E_2产生一定的应答。本研究在明确E_2能影响家蚕Bombyx mori卵黄原蛋白基因(BmVg)表达的前提下,分析其对这一基因表达的调控机制。【方法】取BmVg高量表达时的家蚕雌性幼虫(上蔟后60 h)脂肪体,用不同浓度(0.001,0.05,0.5,5和50 nmol/L)E_2处理后,通过qRT-PCR检测BmVg表达的变化,分析家蚕对E_2的应答;克隆家蚕蜕皮激素受体基因(BmEcRB1),构建原核表达载体,表达并纯化BmEcRB1蛋白后与E_2体外孵育,通过微量热泳动仪(MST)分析E_2与BmEcRB1的结合情况。【结果】不同浓度E_2均显著抑制离体培养的雌蚕脂肪体中BmVg基因的表达。MST实验证实,E_2与BmEcRB1具有一定的亲和力,解离常数(Kd)为77.8±22μmol/L。【结论】结果说明,E_2对BmVg表达的影响是通过与蜕皮激素(20E)竞争性结合BmEcRB1实现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蚕 雌二醇 蜕皮激素 卵黄原蛋白 蜕皮激素受体 基因表达 微量热泳动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家蚕雌激素相关受体基因的克隆与表达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沈关望 胡诗圆 +3 位作者 王勇 吴金鑫 林英 夏庆友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1278-1284,共7页
【目的】黑腹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雌激素相关受体(estrogen-related receptor,ERR)通过调节糖酵解过程进而控制果蝇的能量代谢。本研究在克隆家蚕Bombyx mori ERR基因(Bm ERR)的基础上,对其分子特性和系统演化进行生物信息... 【目的】黑腹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雌激素相关受体(estrogen-related receptor,ERR)通过调节糖酵解过程进而控制果蝇的能量代谢。本研究在克隆家蚕Bombyx mori ERR基因(Bm ERR)的基础上,对其分子特性和系统演化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并检测该基因在家蚕生殖腺中的表达,为进一步研究ERR功能奠定基础。【方法】采用PCR技术克隆Bm ERR基因的全长c DNA序列,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利用半定量RT-PCR检测该基因在停食后家蚕幼虫生殖腺中的表达情况。【结果】Bm ERR基因全长c DNA序列为1 296 bp,编码431个氨基酸残基;具有ERR蛋白家族典型的结构特征;系统进化分析显示Bm ERR与其他昆虫ERR氨基酸序列一致性较高;半定量RT-PCR检测表明,Bm ERR在家蚕上簇到化蛾期间的精巢和卵巢中均有表达,表达具有时期特异性,化蛹第1天达到表达高峰。【结论】本研究首次从鳞翅目昆虫中克隆获得ERR c DNA序列。ERR基因在家蚕生殖腺中表达量无明显性别差异,但具有发育时期特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蚕 雌激素相关受体 克隆 序列分析 表达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家蚕C类清道夫受体BmSR-C的基因克隆、原核表达及亚细胞定位 被引量:1
8
作者 申利 许川 +7 位作者 张蕾 张奎 毛景欣 潘光照 李重阳 胡仁建 杨丽群 崔红娟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1132-1144,共13页
【目的】本研究旨在克隆与鉴定家蚕Bombyx mori C类清道夫受体基因BmSR-C,为探析其在家蚕免疫中的功能奠定基础。【方法】利用RACE技术克隆家蚕C类清道夫受体基因全长序列,并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利用RT-PCR和qPCR方法对BmSR-C基因... 【目的】本研究旨在克隆与鉴定家蚕Bombyx mori C类清道夫受体基因BmSR-C,为探析其在家蚕免疫中的功能奠定基础。【方法】利用RACE技术克隆家蚕C类清道夫受体基因全长序列,并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利用RT-PCR和qPCR方法对BmSR-C基因的时空表达情况进行检测。通过原核表达和Ni^+亲和层析的方法获得BmSR-C重组蛋白,免疫昆明小鼠制备抗BmSR-C多克隆抗体。利用ELISA法和Western blot分别对鼠抗BmSR-C蛋白多克隆抗体的效价和特异性进行检测。构建家蚕BmSR-C的真核表达载体,转染家蚕BmE细胞,分析该蛋白的亚细胞定位情况。【结果】克隆获得家蚕BmSR-C基因(GenBank登录号:BGIBMGA004577),其开放阅读框(ORF)全长为1 821 bp,编码606个氨基酸残基。BmSR-C具有典型的C类清道夫受体家族结构特征,主要由CCP, MAM和SO结构域以及靠近C端的单次跨膜结构域组成。进化分析结果显示鳞翅目昆虫SR-C单独聚为一支,家蚕BmSR-C与同为鳞翅目昆虫的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和大红斑蝶Danaus plexippus的同源蛋白亲缘关系最为接近。对BmSR-C基因的时空表达分析表明,BmSR-C在家蚕的马氏管和血细胞中高表达,而在其他组织中无明显表达;其在家蚕不同发育时期的血细胞中均有表达,且在4龄眠期的表达量达到峰值。ELISA检测结果显示,所制得抗体效价高达1∶128 000;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该抗体可以特异性识别重组蛋白。家蚕BmE细胞中的亚细胞定位结果表明BmSR-C主要定位于细胞膜。【结论】获得家蚕C类清道夫受体基因BmSR-C的完整cDNA序列及其表达特征;成功制备了BmSR-C的多克隆抗体,利用家蚕BmE细胞在细胞水平上分析了BmSR-C的亚细胞定位情况,推测其参与家蚕的生长发育及病原微生物入侵的免疫反应,为进一步研究BmSR-C的生物学功能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蚕 BmSR-C 表达分析 原核表达 亚细胞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家蚕Wnt信号通路下游关键基因Pangolin转录剪接体X3的克隆和分析 被引量:1
9
作者 王叶菁 付秋杰 +1 位作者 殷子晴 何华伟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1592-1597,共6页
【目的】克隆家蚕Bombyx mori Wnt信号通路下游关键基因Pangolin isoforms A/H/I/S转录剪接体X3(Pangolin X3),分析其序列和表达特征。【方法】从NCBI数据库检索家蚕Pangolin X3,根据其编码序列(coding sequence,CDS)设计引物,利用PCR... 【目的】克隆家蚕Bombyx mori Wnt信号通路下游关键基因Pangolin isoforms A/H/I/S转录剪接体X3(Pangolin X3),分析其序列和表达特征。【方法】从NCBI数据库检索家蚕Pangolin X3,根据其编码序列(coding sequence,CDS)设计引物,利用PCR从家蚕幼虫中肠和血淋巴中进行克隆并测序验证。利用SilkDB 3.0,SMART,多序列比对和系统发育树分析Pangolin X3的序列特征。利用qRT-PCR分析Pangolin X3在家蚕5龄第3天幼虫不同组织(头、血淋巴、体壁、性腺、中肠、前部丝腺、中部丝腺、后部丝腺、脂肪体和马氏管)中的相对表达水平。【结果】从家蚕幼虫中肠和血淋巴克隆了Pangolin X3(GenBank登录号:XM_038020921)的CDS,其开放阅读框长1560 bp,编码519个氨基酸残基,预测分子量为55.86 kD,预测等电点为7.53。Pangolin X3蛋白含有保守的β-catenin结合位点和HMG结构域,其氨基酸序列在不同的昆虫中比较保守,特别是与DNA结合的HMG结构域,而与β-catenin结合的N末端CTNNB1结构域部分氨基酸残基发生变异。组织表达谱显示,Pangolin X3在家蚕5龄第3天幼虫中肠、血淋巴和性腺中的相对表达水平较高,在头、体壁、前部丝腺、中部丝腺、后部丝腺、脂肪体和马氏管中的相对表达水平较低。【结论】本研究克隆了家蚕Pangolin X3,分析了其序列和表达特征,为深入研究家蚕Pangolin的生物学功能提供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蚕 WNT Pangolin X3 基因克隆 序列分析 表达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家蚕雌特异剪接体dsx^F2的转基因品系建立及功能分析
10
作者 段建平 郭惠珍 +4 位作者 马三垣 王峰 阚云超 姚伦广 夏庆友 《蚕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61-66,共6页
家蚕双性基因dsx通过选择性剪接产生性别特异剪接体而影响体细胞性别发育,之前对Bmdsx进行c DNA末端快速扩增(RACE)分析时获得一个雌特异剪接体Bmdsx^(F2)。为揭示Bmdsx^(F2)的生物学功能,构建由A4启动子驱动Bmdsx^(F2)表达的转基因异... 家蚕双性基因dsx通过选择性剪接产生性别特异剪接体而影响体细胞性别发育,之前对Bmdsx进行c DNA末端快速扩增(RACE)分析时获得一个雌特异剪接体Bmdsx^(F2)。为揭示Bmdsx^(F2)的生物学功能,构建由A4启动子驱动Bmdsx^(F2)表达的转基因异位表达载体,通过显微注射和荧光筛选,获得2个Bmdsx^(F2)转基因品系L1和L2。RT-PCR结果显示Bmdsx^(F2)在2个转基因品系雄蚕中都成功异位表达;连续6代观察都未发现L1和L2的个体发育表型异常;W染色体特异性PCR检测表明所有转基因雌性个体的染色体组型都为ZW型,没有ZZ型;连续6代调查L1和L2的个体性别比例都遵循1∶1的正常比例;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在2个转基因品系雄性个体中,Bmdsx^(F2)的下游靶基因SP1和Vg都明显上调表达,而PBP的表达则明显下调,表明雌特异剪接体Bmdsx^(F2)能够调控Bmdsx下游靶基因的表达,暗示Bmdsx^(F2)同样可参与家蚕体细胞性别发育调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蚕 双性基因 雌特异剪接体 转基因 靶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家蚕过剩半月纹退化腹肢突变基因(E^(dl))的分子定位 被引量:2
11
作者 王红磊 胡海 +3 位作者 童晓玲 宋江波 代方银 鲁成 《蚕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994-999,共6页
家蚕E群基因是第6染色体上的一群拟复等位基因,其突变表型包括幼虫斑纹过剩或减少、附肢变异、环节畸形、器官异常以及胚胎期致死等,对家蚕E群突变体突变基因的分子定位研究,有助于深入探究鳞翅目昆虫躯体模式建立的分子调控机制。过剩... 家蚕E群基因是第6染色体上的一群拟复等位基因,其突变表型包括幼虫斑纹过剩或减少、附肢变异、环节畸形、器官异常以及胚胎期致死等,对家蚕E群突变体突变基因的分子定位研究,有助于深入探究鳞翅目昆虫躯体模式建立的分子调控机制。过剩半月纹退化腹肢突变(Edl)是家蚕E群突变中发现的唯一一个隐性突变,其形态特征为:幼虫第1对腹足退化,残留基部,第3腹节背面有过剩半月纹。利用家蚕雌完全连锁的特点,采用正常型品系大造与Edl突变体配制连锁分析群体BC1F[(大造×Edl)♀×Edl♂],同时配制基因定位群体BC1M[Edl♀×(大造×Edl)♂]。首先在家蚕同源异型(homeotic,Hox)基因族及其附近区域筛选出4个与Edl突变基因连锁的多态性分子标记,利用这些标记在BC1M群体386个个体的DNA中进行基因分型,将Edl突变位点锁定在家蚕基因组nscaf2853上约390 kb的范围内,其中标记SD02和SD04分布在Edl突变位点两侧,且与该位点均相距0.5 cM,而标记SD03与Edl突变位点紧密连锁。对定位区域的基因组预测基因进行分析,初步推测家蚕Hox基因族成员Abd-A是导致Edl突变的候选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蚕 过剩半月纹退化腹肢突变(Edl) 分子定位 候选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桑bZIP基因家族的全基因组鉴定及表达谱分析 被引量:5
12
作者 邓璇 陈春兵 +3 位作者 刘练练 邓静 李娟 查幸福 《蚕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477-488,共12页
碱性亮氨酸拉链转录因子(bZIP)是真核生物中广泛存在的转录因子,对于植物生长发育的作用意义非凡。通过同源检索在白桑基因组中共鉴定得到50个MabZIP基因,其仅在桑树的12条染色体上分布,且分布不均匀。理化性质分析发现有27个bZIP的等... 碱性亮氨酸拉链转录因子(bZIP)是真核生物中广泛存在的转录因子,对于植物生长发育的作用意义非凡。通过同源检索在白桑基因组中共鉴定得到50个MabZIP基因,其仅在桑树的12条染色体上分布,且分布不均匀。理化性质分析发现有27个bZIP的等电点小于7.0,表明桑树的bZIP家族成员超过一半为酸性蛋白,亚细胞定位预测50个bZIP蛋白皆位于细胞核。参照拟南芥bZIP分支情况可将桑树的bZIP分为12个亚族,其中A亚族蛋白数目最多。桑树bZIP家族的同一亚族具有相似的外显子数目,不同亚族外显子数目从1~18个不等。组织表达分析表明,桑树bZIP家族大部分基因在根、茎、叶和果实中均有表达,少数基因只在特定组织表达。研究结果为桑树bZIP的克隆及功能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桑 碱性亮氨酸拉链转录因子 全基因组鉴定 表达谱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株从原蚕分离的微孢子虫的生物学特性及其系统发育分析 被引量:1
13
作者 黄旭华 何强 +7 位作者 汤庆坤 蒋满贵 李田 龙江琼 潘国庆 郑宁 鲁成 潘志新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1-18,共8页
【目的】研究从广西蚕种繁育中分离获得的微孢子虫,调查其感染性和分类地位,为蚕种生产掌握病原来源及有效控制家蚕微粒子病流行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生物试验测定从蚕种生产一线分离获得微孢子虫(GXM14)对家蚕的半数感染浓度(IC... 【目的】研究从广西蚕种繁育中分离获得的微孢子虫,调查其感染性和分类地位,为蚕种生产掌握病原来源及有效控制家蚕微粒子病流行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生物试验测定从蚕种生产一线分离获得微孢子虫(GXM14)对家蚕的半数感染浓度(IC50)和胚种传染率,显微镜观察其孢子形态,采用吉姆萨染色法观察孢子的生活史;通过PCR扩增及测序获得GXM14的SSU rRNA基因序列和ITS序列,并利用MEGA 5.0和DNASTAR中的Megalign构建系统发育进化树及进行相似性和遗传距离分析。【结果】GXM14孢子呈卵圆形,大小为(1.68±0.15)μm×(3.06±0.15)μm,其孢子生活史中有双核,以二分裂方式进行增殖,符合Nosema属的特征。GXM14对家蚕的IC50为3.53×105个/mL,是家蚕微孢子虫(N.b)的5.8倍;对家蚕的胚种传染率为5.0%,只是N.b的1/9。GXM14的SSU rRNA基因序列长度1226 bp,G+C含量为34.42%;ITS序列长度503 bp,G+C含量为29.82%。GXM14的SSU rRNA基因序列与甜菜夜蛾微孢子虫(Nosema sp.SE)SSU rRNA基因序列(KT336240.1)的遗传距离为0.2,相似度达98.9%,即GXM14与甜菜夜蛾微孢子虫(KT336240.1)的亲缘关系很近。基于微孢子虫ITS序列的相似性和遗传距离分析结果表明,GXM14与12株已知Nosema属微孢子虫的相似度均低于91.0%,而遗传距离在4.0以上,证实GXM14是一种新的微孢子虫,故将其暂命名为Nosema sp.GXM14。【结论】从蚕种生产一线分离获得的家蚕病原性微孢子虫(GXM14)属于Nosema属,与N.b同属异种,是一株新的微孢子虫,可能是野外昆虫微孢子虫交叉感染家蚕的病原。因此,在蚕种繁育中加强防虫杀虫,防止昆虫微孢子虫污染桑叶交叉感染家蚕,是控制家蚕微粒子病暴发流行的重要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蚕 微孢子虫 蚕种繁育 感染性 Nosema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增殖关键基因的鉴定 被引量:1
14
作者 董非凡 何倩 +3 位作者 董战旗 胡志刚 蒋亚明 潘敏慧 《蚕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422-427,共6页
选择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m NPV)基因组中可能与病毒增殖相关的8个基因dbp、lef-2、lef-3、lef-7、lef-10、lef-11、p143和vp1054作为候选基因,利用家蚕内源性microRNA骨架构建候选基因的干扰载体,并采用RNA干扰(RNA interference,RNAi... 选择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m NPV)基因组中可能与病毒增殖相关的8个基因dbp、lef-2、lef-3、lef-7、lef-10、lef-11、p143和vp1054作为候选基因,利用家蚕内源性microRNA骨架构建候选基因的干扰载体,并采用RNA干扰(RNA interference,RNAi)技术对上述候选基因进行干扰试验,筛选病毒增殖的关键基因,以期为开辟家蚕抗Bm NPV研究新路径打下基础。对8个候选基因的RNA干扰试验显示:干扰lef-7对Bm NPV的增殖没有明显影响;对lef-2和lef-11表达的干扰效率最高,达到90%以上,其中干扰lef-11后病毒对细胞的感染率仅为9.16%,远远低于对其他基因干扰后的感染率。依据试验结果初步确认8个病毒增殖相关基因中,lef-11对病毒增殖的影响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 增殖 关键基因 RNA干扰 抗病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杂交转育和累代选育对转基因家蚕外源基因整合位点及拷贝数的影响 被引量:2
15
作者 张雨丽 龙定沛 +2 位作者 张桂征 闭立辉 赵爱春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892-895,共4页
为了解转基因家蚕在杂交转育和累代选育过程中,外源基因在基因组上的整合位点和拷贝数变化情况,通过反向PCR和southern杂交,测定外源基因在杂交一代和三代品系的拷贝数与插入位点。反向PCR结果显示,所有样品均只扩增出一条片段,且大小... 为了解转基因家蚕在杂交转育和累代选育过程中,外源基因在基因组上的整合位点和拷贝数变化情况,通过反向PCR和southern杂交,测定外源基因在杂交一代和三代品系的拷贝数与插入位点。反向PCR结果显示,所有样品均只扩增出一条片段,且大小一致。对扩增片段进行克隆测序和比对发现,外源基因均系插入同一位点,位于24号染色体。Southern blotting试验结果表明各试验样品均得到了较好的一条杂交信号,而对照没有杂交信号,说明外源基因在各个样品中均系单拷贝插入,而且插入的位置没有随着转育和传代培养而发生变化。研究结果表明外源基因可稳定遗传,将此转基因材料与常规品种材料进行杂交,选育优良家蚕品种的方法是有效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转育 整合位点 拷贝数 反向PCR SOUTHERN杂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过表达围食膜因子基因Bm09641家蚕中肠转录组分析 被引量:1
16
作者 王亚清 王晗 +3 位作者 王倩茹 沈诗桀 黄先智 沈以红 《蚕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34-243,共10页
昆虫围食膜因子是一类重要的蛋白,其保守的几丁质结合结构域介导它与几丁质的结合,对维持围食膜的物理性质、通透性结构及抗性功能至关重要。家蚕围食膜因子在幼虫中肠特异表达。为解析围食膜因子对外源病原体的抗性机制,对过表达围食... 昆虫围食膜因子是一类重要的蛋白,其保守的几丁质结合结构域介导它与几丁质的结合,对维持围食膜的物理性质、通透性结构及抗性功能至关重要。家蚕围食膜因子在幼虫中肠特异表达。为解析围食膜因子对外源病原体的抗性机制,对过表达围食膜因子Bm09641转基因家蚕Bm09641OE 5龄第3天幼虫的中肠进行转录组测序和分析,结果发现,与对照家蚕相比,Bm09641OE中有1 263个基因表达上调,1 568个基因表达下调,分析差异表达基因发现Bm09641OE家蚕中肠的跨膜运输、跨膜转运、抗菌肽等体液免疫和细胞凋亡相关基因表达显著上调,而与三羧酸循环有关的酶基因表达显著下调。显示围食膜因子基因Bm09641可能引起幼虫的体液免疫被激活,调控中肠细胞凋亡,从而影响中肠对外源病原的抵抗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蚕 围食膜因子 过表达 转录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家蚕Sox家族基因BmDichaete的克隆与表达分析
17
作者 杨基贵 彭丽娜 +5 位作者 刘太行 吴云飞 杜国玉 张倩 王炜 潘敏慧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513-522,共10页
【目的】Sox家族是一类转录调控因子,在多细胞动物的发育过程中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本研究旨在获得家蚕Bombyx mori Sox家族基因,并分析其在幼虫不同组织和发育阶段的表达模式及功能。【方法】采用cDNA末端快速扩增方法(rapid amplif... 【目的】Sox家族是一类转录调控因子,在多细胞动物的发育过程中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本研究旨在获得家蚕Bombyx mori Sox家族基因,并分析其在幼虫不同组织和发育阶段的表达模式及功能。【方法】采用cDNA末端快速扩增方法(rapid amplification of cDNA ends,RACE)克隆家蚕Sox家族基因,并对其序列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构建原核表达载体,诱导原核表达并得到其蛋白的多克隆抗体,并以Western blot验证其蛋白在家蚕胚胎发育时期(产卵后24,48,72,96,120,144,168,192和216 h)和蚁蚕的表达特征。同时,使用半定量RT-PCR技术分析这一基因在家蚕整个发育过程以及5龄第3天幼虫不同组织(精巢、卵巢、神经节、头部、丝腺、脂肪体、马氏管、中肠、后肠、表皮、血液、气管)中的表达谱。【结果】克隆获得一个家蚕Sox家族基因,将其命名为BmDichaete(Gen Bank登录号:KY914554),其cDNA序列全长为1 541 bp,开放阅读框长741 bp,编码246个氨基酸,预测分子量大小为27.3 kD,等电点为9.89。同源序列比对和系统进化分析显示,BmDichaete具有Sox家族的典型HMG结构域,并与其他鳞翅目昆虫的Dichaete蛋白具有较高的同源性。对其表达模式分析发现,BmDichaete在家蚕整个发育时期都有表达,从胚胎发育后期到蛹前期持续高表达,在蛹后期及成虫期表达量有所下降,并且该基因在家蚕5龄第3天幼虫的卵巢、头部、丝腺及后肠组织中显著高表达。Western blot分析结果显示,BmDichaete在家蚕胚胎发育过程中持续而稳定地表达。【结论】家蚕BmDichaete具有典型HMG结构域,属于Sox家族成员。BmDichaete在家蚕胚胎发育的各个时期都发挥作用。本研究为进一步探索该基因在家蚕中的功能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蚕 BmDichaete 序列分析 原核表达 表达谱 胚胎发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家蚕乙醇脱氢酶基因的表达特征及乙醇在蚕体内的代谢分析
18
作者 杜丽 王长春 +2 位作者 徐云敏 李玉欣 何宁佳 《蚕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643-650,共8页
乙醇脱氢酶(alcohol dehydrogenase,ADH)是生物体内重要的乙醇代谢酶。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家蚕基因组中存在7个ADH编码基因(BmADH1~BmADH7),半定量RT-PCR检测BmADH2、BmADH3、BmADH4和BmADH5在家蚕5龄第3天幼虫的丝腺中表达水平较高,Bm... 乙醇脱氢酶(alcohol dehydrogenase,ADH)是生物体内重要的乙醇代谢酶。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家蚕基因组中存在7个ADH编码基因(BmADH1~BmADH7),半定量RT-PCR检测BmADH2、BmADH3、BmADH4和BmADH5在家蚕5龄第3天幼虫的丝腺中表达水平较高,BmADH1、BmADH6、BmADH7在脂肪体中高水平表达。利用直接注射和口器灌喂2种方式,对家蚕5龄第3天幼虫分别以体积分数28%、56%的乙醇进行刺激处理后,调查家蚕体内乙醇的代谢与脂肪体中ADH基因的表达及酶活性变化。半定量RT-PCR检测表明56%乙醇注射处理组家蚕的脂肪体中BmADH1、BmADH6、BmADH7的表达上调,而28%乙醇处理后3个基因的表达基本无变化;酶活性检测表明28%、56%乙醇处理后1 h家蚕脂肪体中的ADH活性均显著升高(P<0.05);气相色谱分析显示家蚕血液中的乙醇会快速转化为乙醛。以上结果表明,家蚕幼虫在受到高浓度乙醇刺激后,通过上调脂肪体内的ADH基因的表达,增强ADH活性,使其参与体内乙醇的代谢过程,以保护蚕体免受高浓度乙醇的伤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蚕 乙醇脱氢酶基因 表达谱 酶活性 乙醇代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家蚕微孢子虫假定膜蛋白基因NBO_32g0046的克隆及表达分析
19
作者 郑诗怡 黄宇康 +5 位作者 于滨 黄红云 韦俊宏 潘国庆 李春峰 周泽扬 《蚕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343-348,共6页
家蚕微孢子虫(Nosema bombycis)感染家蚕引发家蚕微粒子病,对养蚕业造成巨大危害,其防治是蚕业生产的重大技术难题之一。家蚕微孢子虫的膜蛋白在侵染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也是开展防治研究的重要候选靶标。从感染家蚕微孢子虫的家蚕中... 家蚕微孢子虫(Nosema bombycis)感染家蚕引发家蚕微粒子病,对养蚕业造成巨大危害,其防治是蚕业生产的重大技术难题之一。家蚕微孢子虫的膜蛋白在侵染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也是开展防治研究的重要候选靶标。从感染家蚕微孢子虫的家蚕中肠转录组数据中筛选到一个高量表达的家蚕微孢子虫假定膜蛋白基因NBO32g0046,生物信息学预测NBO32g0046蛋白的分子质量为24.9 kD,等电点为9.57,存在4个跨膜结构域,含有1个N-糖基化位点和2个O-糖基化位点,不具有信号肽和已知的功能域;同源分析发现,NBO32g0046在Encephalitozoon、Ordospora及Nosema属的多种微孢子虫中存在同源序列。转录分析表明,NBO32g0046基因在家蚕微孢子虫增殖的各个阶段均有表达。通过RNAi敲低NBO32g0046的表达,能有效抑制家蚕微孢子虫的增殖。上述结果表明NBO32g0046在家蚕微孢子虫的增殖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可作为开展家蚕抗性素材构建研究的潜在靶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蚕微孢子虫 假定膜蛋白 NBO32g0046 序列特征 RNAI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种de novo组装软件对柞蚕微孢子虫全基因组组装结果的比较 被引量:1
20
作者 刘宗林 许金山 周泽扬 《蚕学通讯》 2012年第3期1-5,共5页
柞蚕是一类以柞树叶为食料的经济类吐丝结茧昆虫,柞蚕微孢子是寄生在柞蚕体内的一种微孢子虫,是柞蚕微粒子病的病原,其主要通过食下传染或者母体传染来感染柞蚕。目前在分子水平上对柞蚕微孢子虫的研究还很少,本研究通过比较分析四种常... 柞蚕是一类以柞树叶为食料的经济类吐丝结茧昆虫,柞蚕微孢子是寄生在柞蚕体内的一种微孢子虫,是柞蚕微粒子病的病原,其主要通过食下传染或者母体传染来感染柞蚕。目前在分子水平上对柞蚕微孢子虫的研究还很少,本研究通过比较分析四种常见的de novo组装软件对柞蚕微孢子虫全基因组的组装,结果显示不同的软件组装的结果相差甚远,由此表明由于柞蚕基因组本身结构的特殊性及组装软件的针对性,导致了组装质量的差异性。本研究对于今后昆虫微孢子虫基因组的组装软件的选择优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粒子病 柞蚕微孢子虫 DE novo组装 基因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