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卫星遥感数据的Noah-MP地表反照率关键参数优化 被引量:2
1
作者 陈进燕 赵龙 +3 位作者 阳坤 田佳鑫 潘金梅 张可 《空间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135-1149,共15页
地表反照率是影响地–气相互作用的关键因子,而准确描述地表反照率是改进陆面模型水热模拟能力的关键。当前Noah-MP(the Noah land surface model with Multiple Parameterizations)土壤反照率估算主要依赖于查找表方法,该方法基于土壤... 地表反照率是影响地–气相互作用的关键因子,而准确描述地表反照率是改进陆面模型水热模拟能力的关键。当前Noah-MP(the Noah land surface model with Multiple Parameterizations)土壤反照率估算主要依赖于查找表方法,该方法基于土壤颜色获得不同土壤类型的反照率,但在区域尺度上土壤颜色等级尚未得到有效率定,直接影响了区域反照率模拟水平。此外,裸土反照率的计算还高度依赖于土壤水分。针对这一问题,以同化得到的土壤水分数据作为输入,计算得到不同土壤颜色等级对应的反照率时间序列。在此基础上,以MODIS反照率为参照,同时排除高植被覆盖和积雪的影响,逐步筛选得到青藏高原区域0.25°格点尺度下最优的土壤颜色等级。评估结果表明,优化得到的土壤颜色等级空间分布规律符合土壤质地与反照率之间的物理规律,且改进了研究区域70%空间网格内的Noah-MP模型反照率估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反照率 Noah-MP 土壤颜色等级 参数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天宫二号数据的西南石漠化地区植被分类 被引量:1
2
作者 郎芹 马明国 +1 位作者 闻建光 肖尧 《载人航天》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799-808,共10页
为更好地对西南石漠化地区植被进行动态监测,将天宫二号可见光近红外数据作为一种新的数据源应用于该区域的植被分类。基于单一时相多数据源的天宫二号可见光近红外数据和Landsat8全色波段数据,采用面向对象的决策树分类法,将实验区一... 为更好地对西南石漠化地区植被进行动态监测,将天宫二号可见光近红外数据作为一种新的数据源应用于该区域的植被分类。基于单一时相多数据源的天宫二号可见光近红外数据和Landsat8全色波段数据,采用面向对象的决策树分类法,将实验区一分为非植被、耕地、草地、灌木和乔木;基于多时相单一数据源的天宫二号可见光近红外数据,采用基于像元的决策树分类法,将实验区二分为非植被、耕地、草地、常绿灌木林、落叶灌木林、常绿阔叶林和落叶阔叶林。实验设计的3个关键点为:确定准确合理的植被分类体系、选择适宜的辅助信息改善分类效果、结合影像特征确定分类方法。结果表明,2组实验分类总体精度不低于0.70,kappa系数不低于0.6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宫二号 西南喀斯特地区 植被分类 植被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entinel-2影像的西南山区不同生长期水稻识别 被引量:29
3
作者 陈安旭 李月臣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192-199,共8页
山区水稻种植呈现破碎分散的特点,中低分辨率的遥感影像分类效果不甚理想,需要寻找适用于山区水稻提取的遥感数据源和监测方法;水稻在不同生长阶段有不同的形态特征,适用的分类特征与得出的分类结果显然不同。该研究以Sentinel-2影像为... 山区水稻种植呈现破碎分散的特点,中低分辨率的遥感影像分类效果不甚理想,需要寻找适用于山区水稻提取的遥感数据源和监测方法;水稻在不同生长阶段有不同的形态特征,适用的分类特征与得出的分类结果显然不同。该研究以Sentinel-2影像为数据源,对不同生长阶段的水稻进行提取。选取波段特征、植被指数、红边指数、水体指数、地形特征、纹理特征等58个分类特征,运用SEaTH算法进行筛选后,采用随机森林分类法进行分类,并构建误差矩阵比较分类结果。结果表明,分类特征经过筛选后,数量分别为发育期16个、生长期13个、成熟期12个;分类结果进行精度验证后,用户精度分别为发育期0.93、生长期0.88、成熟期0.85,水稻发育期为提取水稻的最佳时期。Sentinel-2影像和随机森林方法可作为理想的数据源和监测方法用于山区水稻时空信息的提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生长 随机森林算法 特征优选 Sentinel-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1—2016年西南喀斯特地区植被动态变化分析 被引量:5
4
作者 冯国艳 马明国 时伟宇 《广东农业科学》 CAS 2017年第12期94-102,共9页
西南岩溶地区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脆弱生态保护的重要区域,石漠化则是该区域最为重要的生态环境问题。基于2001—2016年MOD13Q1 NDVI数据集和喀斯特空间分布数据,进行季节合成植被指数(SINDVI)的趋势模拟、时空统计,探讨西南岩溶区植... 西南岩溶地区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脆弱生态保护的重要区域,石漠化则是该区域最为重要的生态环境问题。基于2001—2016年MOD13Q1 NDVI数据集和喀斯特空间分布数据,进行季节合成植被指数(SINDVI)的趋势模拟、时空统计,探讨西南岩溶区植被时空变化趋势、不同石漠化治理模式下生态环境效益。研究结果表明:西南岩溶区近16年植被覆盖恢复良好,植被覆盖度从高到低依次为广西、云南省和贵州省,2009—2016年较2001—2008年植被覆盖度普遍增大,增幅最大的是贵州省,其次是广西,最后是云南省。近16年西南岩溶区植被变化主要以改善为主,2009—2016年较2001—2008年植被改善趋势和改善面积都在增大,改善面积增加了12.39%,其中广西改善趋势和改善面积都最大。通过比较各种石漠化治理模式下植被变化情况,发现小流域治理模式和人工造林模式优于其他模式,经济林木模式下植被改善效果最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 季节合成植被指数 趋势分析 石漠化治理 喀斯特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0—2015年中国陆地生态系统蒸散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20
5
作者 牛忠恩 胡克梅 +7 位作者 何洪林 任小丽 张黎 葛蓉 李攀 郑涵 朱晓波 曾纳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3期4697-4709,共13页
准确量化区域蒸散时空格局及其影响因素对理解陆地生态系统碳水循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年来中国经历了严重的空气污染及气候波动,亟须探讨蒸散的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基于PT-JPL(Priestly Taylor Jet Propulsion Laboratory)模型... 准确量化区域蒸散时空格局及其影响因素对理解陆地生态系统碳水循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年来中国经历了严重的空气污染及气候波动,亟须探讨蒸散的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基于PT-JPL(Priestly Taylor Jet Propulsion Laboratory)模型,集成遥感数据和气象数据模拟了中国陆地生态系统2000 2015年蒸散,并分析其时空变化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参数优化后PT JPL模型可解释蒸散年际变化的68%,优于原始模型及MODIS蒸散产品;2)中国地区多年平均蒸散为440.16mm/a,呈东南沿海到西北内陆逐渐递减的空间格局;3)2000 2015年蒸散整体呈轻微下降趋势(slope=6.48Gt/a,P=0.17),但具有年代际差异,2000 2010年中国地区蒸散呈显著下降趋势(slope=21.05,P<0.01),占全国蒸散总量45.05%的内蒙古地区、甘新地区、黄土高原地区及青藏地区解释了61.88%的年际变化;2010 2015年呈轻微上升趋势(slope=10.48,P=0.71),各地区均无显著变化趋势;4)辐射主导了蒸散的年代际差异,分别解释了2010年前后蒸散下降及上升趋势的51.45%、85.26%。蒸散呈显著变化趋势的内蒙古地区、黄土高原地区及青藏地区主要受辐射控制,甘新地区主要受降水和温度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蒸散 PT-JPL模型 时空格局 中国陆地生态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典型森林生态系统土壤水分时空分异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9
6
作者 常清青 何洪林 +4 位作者 牛忠恩 任小丽 张黎 孙婉馨 朱晓波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490-502,共13页
森林土壤水分作为物质与能量循环的载体影响林木生长与发育,并通过影响水分在陆气之间的循环与分配影响区域气候。基于我国不同气候带的9个森林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站的长期观测数据,探究了2005—2016年中国典型森林生态系统土壤水分的空... 森林土壤水分作为物质与能量循环的载体影响林木生长与发育,并通过影响水分在陆气之间的循环与分配影响区域气候。基于我国不同气候带的9个森林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站的长期观测数据,探究了2005—2016年中国典型森林生态系统土壤水分的空间分异及其时间动态,并进一步分析了影响其时空分异的环境因素。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9个森林生态系统的土壤水分多年均值介于12.45%—36.30%之间,空间上呈现中温带、亚热带、热带土壤水分较高,暖温带土壤水分较低的分布特征。降水蒸散差(降水与蒸散的差值)可以解释我国森林生态系统土壤水分空间分异的62%(P<0.05);(2)我国北部与东部季风区森林区域土壤水分呈上升趋势,降水上升是主因,其中暖温带北京、南亚热带鼎湖山与鹤山森林土壤水分上升趋势显著,增幅分别为0.67%/a、1.72%/a与0.69%/a;西南地区森林生态系统土壤水分呈下降趋势,该趋势由降水下降与蒸散上升共同导致,其中中亚热带贡嘎山及哀牢山森林生态系统土壤水分下降趋势显著,降幅分别为-1.77%/a与-0.94%/a;土壤水分时间分异与降水蒸散差的相关性最高(R=0.59,P<0.01);(3)土壤水分呈下降趋势的森林生态系统中,春季土壤水分变化主导了年际变化,土壤水分上升的森林生态系统中,年际变化则是由秋、冬季主导。(4)与ERA-interim土壤水分再分析数据比较得出,两者在空间格局与变化趋势上均具有较高的一致性。CERN土壤水分观测数据反映了无人为干扰的自然条件下森林土壤-植被-气候之间的反馈作用,可为基于模型的土壤水分研究提供长时序的验证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水分 中国典型森林生态系统 时间动态 空间分异 降水蒸散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3—2018年米仓山地区植被物候时空变化及对气候的响应 被引量:22
7
作者 邵周玲 周文佐 +2 位作者 李凤 周新尧 杨帆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3701-3712,共12页
植被物候直接反映了植被对环境变化响应的动态过程,对研究植被与气候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基于遥感植被时序数据,探讨秦巴山区典型山地-米仓山地区植被物候变化及其对气候的响应。利用MODIS NDVI时序数据,采用动态阈值法获取米仓山地区... 植被物候直接反映了植被对环境变化响应的动态过程,对研究植被与气候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基于遥感植被时序数据,探讨秦巴山区典型山地-米仓山地区植被物候变化及其对气候的响应。利用MODIS NDVI时序数据,采用动态阈值法获取米仓山地区植被物候参数;借助于Theil Sen斜率、Mann Kendall趋势检验方法结合植被类型数据分析研究区物候时空变化;采用偏相关方法分析物候变化与气温和降水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米仓山地区植被生长季始期(SOS)主要集中在第80—110d,海拔每上升100m,SOS大约推迟0.6d;生长季末期(EOS)主要集中在第250—300d;生长季长度(LOS)主要集中在130—210d。除低海拔区域受人类活动影响物候波动较大外,EOS和LOS随海拔变化存在2000m分界线,其下物候随海拔升高物候明显推迟或缩短,其上物候变化趋于平缓。(2)16a来植被SOS呈提前趋势,提前幅度为0.47d/a,提前的像元占74.03%,其中,达到显著提前的像元占12.21%(P<0.1);EOS整体呈提前趋势,提前幅度为0.22d/a;LOS略有延长,延长幅度为0.26d/a。(3)区域常绿型森林植被SOS晚于同垂直带的落叶型森林植被;草地、常绿阔叶灌木林SOS提前趋势最明显,变化率分别为-0.80、-0.71d/a;EOS提前趋势最明显的是针阔混交林和落叶阔叶林。(4)SOS主要受3月平均气温和4月降水的影响,3月平均气温升高以及4月降水增加导致SOS提前;EOS主要受10月降水的负向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DVI 物候参数 时空变化 米仓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