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6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典型岩溶槽谷区地下水循环特征——以重庆酉阳龙潭槽谷为例
1
作者 李莲 唐越尔 +2 位作者 杨琰 叶许春 孔志岗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3-62,共10页
西南岩溶槽谷区地下水资源丰富,但有关槽谷区不同部位和类型岩溶地下水的循环特征及其差异的认识还不深入。以重庆酉阳龙潭槽谷为例,采用流量衰减法以及水均衡原理等方法,系统分析了槽谷顺、逆层坡不同性质岩溶泉水的流量衰减过程、水... 西南岩溶槽谷区地下水资源丰富,但有关槽谷区不同部位和类型岩溶地下水的循环特征及其差异的认识还不深入。以重庆酉阳龙潭槽谷为例,采用流量衰减法以及水均衡原理等方法,系统分析了槽谷顺、逆层坡不同性质岩溶泉水的流量衰减过程、水源组成、补给特征及调蓄作用。结果表明:研究区地下水单次流量衰减过程可分为2个阶段,第一阶段的衰减系数比下一阶段的衰减系数高至少1个量级,不同含水介质特征明显,岩溶水的水源组分主要为含水层内部存储的裂隙水;顺坡地下河补给面积为66.15 km^(2),逆坡表层岩溶泉补给面积仅为0.90 km^(2),两泉次降雨补给系数在季节变化上呈现出冬春季大、夏季小的特点;顺、逆层岩溶泉水系统在5—9月以地下水储存作用为主,在其他月份,主要表现为地下水的释放;顺坡常流泉全年流量波动幅度相对较小,泉域调蓄能力较强,逆坡季节泉在夏季伏旱期会出现断流现象。本研究揭示了槽谷区顺、逆层坡不同性质岩溶水系统补给、调蓄以及排泄等水循环过程的特征差异,为区域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泉 地下河 衰减 补给 调蓄 岩溶槽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庆中梁山岩溶槽谷近百年土壤侵蚀与生态环境演变 被引量:1
2
作者 罗淑娥 蒋勇军 +6 位作者 田兴 乔依娜 曹敏 张彩云 汪啟容 张弦鸣 吴虹余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3期10782-10793,共12页
西南岩溶区是我国生态环境脆弱区之一,探究该区域土壤侵蚀历史与生态环境演变可为生态保护提供科学依据。以重庆市中梁山岩溶槽谷区洼地沉积物为研究对象,运用^(137)Cs和^(210)Pb放射性定年技术建立沉积物剖面年代序列,并结合剖面生态... 西南岩溶区是我国生态环境脆弱区之一,探究该区域土壤侵蚀历史与生态环境演变可为生态保护提供科学依据。以重庆市中梁山岩溶槽谷区洼地沉积物为研究对象,运用^(137)Cs和^(210)Pb放射性定年技术建立沉积物剖面年代序列,并结合剖面生态、环境指标及人类史志资料,分析小流域近100年土壤侵蚀变化与生态环境演变。结果显示:(1)1904—1945年流域侵蚀模数为84 t km^(-2)a^(-1),植被以松属为主,北碚人口偏少,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改造较弱,生态环境相对稳定;(2)1945—1958年流域土壤侵蚀强度逐渐增加,植被覆盖度下降,伴人植物花粉上升,可能与北碚区人口的增多有关;(3)1958—1973年流域侵蚀模数高达344.1 t km^(-2)a^(-1),伴人植物花粉显著增加,松属花粉急剧下降,生态退化与历史事件的耦合说明人类活动可能是此阶段生态环境变化的主因;(4)1973—2018年流域的土壤流失量逐步下降,植被覆盖率显著增加,表明经多年生态重建,流域生态环境逐步改善。研究反映了近百年人类活动对中梁山岩溶槽谷区生态环境演变的主导作用,对缺乏较长时间监测数据的类似岩溶区土壤侵蚀研究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梁山 岩溶槽谷 侵蚀模数 人类活动 生态演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湿润气候抵消了植被恢复对西南岩溶区水资源的负面影响
3
作者 张沛凌 曾思博 +4 位作者 蒋勇军 吴泽 刘芳 程钰瑞 李佳彬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2期5970-5985,共16页
大规模生态工程的实施使得中国西南岩溶区成为全球变绿的热点区域,然而目前缺乏这一区域植被恢复水文效应的综合评估。通过获取西南岩溶生态工程覆盖的8个典型流域2002—2021年间的气候、水文、植被遥感以及重力卫星数据,分析了西南岩... 大规模生态工程的实施使得中国西南岩溶区成为全球变绿的热点区域,然而目前缺乏这一区域植被恢复水文效应的综合评估。通过获取西南岩溶生态工程覆盖的8个典型流域2002—2021年间的气候、水文、植被遥感以及重力卫星数据,分析了西南岩溶生态工程覆盖区内流域的水文过程及水资源变化趋势,并利用水量平衡模型、偏相关以及广义线性混合效应模型定量评估了植被恢复与气候变化对流域主要水文参数和水资源的影响贡献。结果表明:(1)2002—2021年西南岩溶生态工程覆盖区流域的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林地面积、降雨、径流、蒸散发、土壤湿度、径流系数以及陆地水储量皆呈上升趋势,表明过去20年生态工程实施期间典型岩溶流域的NDVI增加显著且可利用水资源呈上升趋势,而同期太阳辐射则呈现整体下降趋势;(2)归因分析结果表明:西南岩溶生态工程覆盖流域内NDVI对径流、蒸散和土壤湿度的影响贡献占比分别为2%、23%和11%,降雨对径流、蒸散和土壤湿度的影响贡献占比分别为43%、2%和23%,气温对径流、蒸散和土壤湿度的影响贡献分别为3%、13%和3%,太阳辐射对径流、蒸散和土壤湿度的影响贡献分别为16%、34%和29%,这些结果表明区域水文过程主要受控于气候变化而不是生态工程诱导下的植被恢复;(3)在不同岩溶地貌类型中,峰林平原和峰丛洼地的蒸散发和土壤湿度对植被恢复的响应相对岩溶槽谷更显著,而未来岩溶地区实施生态工程应该充分考虑不同岩溶地貌类型对植被恢复的水文差异性响应。研究结果表明岩溶区2002—2021年间生态工程主导的植被恢复以及气候变化虽然加剧了区域的蒸散发,但同期湿润气候下降雨增多抵消了这部分的水量损失。因此,过去20年间西南岩溶区在植被恢复的条件下可利用的水资源量并未减少,该发现将有助于评估未来岩溶地区生态工程的生态水文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生态工程 植被恢复 水文过程 水资源 西南岩溶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复合指纹法解析西南岩溶小流域泥沙来源
4
作者 戴涛 蒋勇军 +3 位作者 田兴 刘芳 韩莎 罗淑娥 《中国环境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954-965,共12页
以重庆市中梁山凤凰村岩溶洼地为研究区,基于复合指纹识别技术,选取最佳指纹因子组合,利用多元线性混合模型(IsoSource)与贝叶斯混合模型(MixSIAR、SIMMR、SIAR)量化潜在泥沙源地对洼地沉积物的贡献率,并使用均方根误差(RMSE),结合前人... 以重庆市中梁山凤凰村岩溶洼地为研究区,基于复合指纹识别技术,选取最佳指纹因子组合,利用多元线性混合模型(IsoSource)与贝叶斯混合模型(MixSIAR、SIMMR、SIAR)量化潜在泥沙源地对洼地沉积物的贡献率,并使用均方根误差(RMSE),结合前人的观测结果,评估模型的适用性.研究结果表明:沉积物总碳(TC)含量、砂粒含量、70%频度下土壤粒径(D70)、土壤有机碳(SOC)含量、硫元素(S)含量5种指纹因子的累积判别正确率为89.5%,可以作为最佳指纹因子组合.4个模型的RMSE为:MixSIAR(2.05)、SIMMR(2.05)、SIAR(2.07)、IsoSource(2.34),其中所有贝叶斯混合模型的RMSE均小于IsoSource模型,说明使用贝叶斯混合模型量化洼地沉积物泥沙来源比例的适用性高于多元线性混合模型.其中MixSIAR模型与SIMMR模型的准确性最高,两者的计算结果类似,均表明耕地是洼地沉积物主要的泥沙来源地,沟壁是仅次于耕地的第二大泥沙来源地,而林草地的侵蚀产沙量最低.本研究利用复合指纹识别技术揭示了西南典型岩溶槽谷区洼地沉积物的泥沙来源,以期为类似泥沙来源研究提供模型选择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侵蚀 复合指纹 岩溶槽谷区 泥沙来源 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南岩溶槽谷区隧道建设的水文生态环境效应研究进展 被引量:17
5
作者 吕玉香 蒋勇军 +1 位作者 王正雄 胡伟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851-1864,共14页
西南岩溶槽谷区隧道分布密集,隧道突水引发了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梳理了隧道建设产生的生态环境效应现状,包括:改变水资源分布格局及水文过程,诱发地质灾害,降低土地质量和引起土壤污染,影响植被生长与分布等。在隧道影响水文和水资... 西南岩溶槽谷区隧道分布密集,隧道突水引发了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梳理了隧道建设产生的生态环境效应现状,包括:改变水资源分布格局及水文过程,诱发地质灾害,降低土地质量和引起土壤污染,影响植被生长与分布等。在隧道影响水文和水资源方面已有丰富的研究成果,而在对土壤和植被的影响研究方面缺乏统一认识。指出了未来研究的总体趋势和方向:隧道影响水资源分布格局与水文过程的水文地质模式,降水、地表水、土壤水、地下水及隧道水的转换过程与地下水流场演化机制,岩溶隧道区植被生理过程与多样性变化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槽谷区 隧道突水 水文效应 生态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南高山峡谷区土地利用强度对碳排放的脱钩效应及驱动因素
6
作者 曾成 李天阳 何丙辉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4期6770-6782,共13页
探究不同水土保持分区的土地利用强度和碳排放的关系及其驱动机制,能够更深刻地认识区域地貌类型、气候、植被等特征对碳排放的影响,是研究自然环境对碳排放空间分异和实现精准治理的重要基础。研究以中国西南高山峡谷不同水土保持分区... 探究不同水土保持分区的土地利用强度和碳排放的关系及其驱动机制,能够更深刻地认识区域地貌类型、气候、植被等特征对碳排放的影响,是研究自然环境对碳排放空间分异和实现精准治理的重要基础。研究以中国西南高山峡谷不同水土保持分区为研究对象,通过Tapio脱钩模型对不同水土保持分区2000—2020年土地利用强度和碳排放的脱钩状态进行分析,并运用LMDI模型对碳排放的驱动因素进行了分解,结果表明:(1)研究区碳排放总量从2000年的2077.16×10^(4)t增长到2010年的6515.00×10^(4)t,在2020年急剧上升到11542.00×10^(4)t;研究区的碳排放空间范围呈现出不断扩张的趋势,碳排放椭圆和碳排放重心均向西北高海拔地区转移。(2)研究区土地利用强度和碳排放均受地貌类型影响显著,表现出“南高北低”的空间层级结构特征。(3)2000—2010年,藏东南区、藏东区、滇北区和川西区等高山地貌区处于强脱钩状态,滇西北区和川西南区等峡谷地貌区处于扩张负脱钩状态;2010—2020年,滇西北区转变为弱脱钩状态,川西区转变为强负脱钩状态。(4)农业碳排放在2000—2010年和2010—2020年由碳源转变为碳汇,产业结构和人口规模则相反,由碳汇转变为碳源,人均工业产值对碳排放的贡献减少,但仍然是重要的碳源。研究揭示了西南高山峡谷区土地利用强度与碳排放之间的复杂关系,研究结果为西南高山峡谷区自然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实现绿色低碳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排放 脱钩状态 土地利用强度 驱动效应 西南高山峡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地理探测器的西南岩溶槽谷区近20年NDVI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10
7
作者 李晓丽 曹敏 茆杨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38-44,54,共8页
植被覆盖度变化及其与驱动因子关系的研究是开展大规模植被恢复效益评估的基础,而目前对西南槽谷地区植被绿化的时空变化模式及其驱动因素的认识并不明晰,不利于进一步生态建设。基于2000—2018年西南槽谷区NDVI、气温、降雨、DEM、土... 植被覆盖度变化及其与驱动因子关系的研究是开展大规模植被恢复效益评估的基础,而目前对西南槽谷地区植被绿化的时空变化模式及其驱动因素的认识并不明晰,不利于进一步生态建设。基于2000—2018年西南槽谷区NDVI、气温、降雨、DEM、土地覆被和人口密度数据,应用线性趋势回归分析和Hurst指数分析等方法以及地理探测器模型,探究了西南槽谷区植被覆盖的时空变化特征和驱动因素,预测未来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近19年来NDVI范围介于0.79~0.84,总体呈波动上升趋势,岩溶区植被NDVI(0.00317/a)年增长率显著高于非岩溶区(0.00260/a)。(2)Hurst指数分析结果表明,西南槽谷区的植被NDVI主要以上升趋势为主,但其中64.31%在未来呈现退化趋势,植被保护形势较为严峻。(3)岩溶区植被NDVI与温度变化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R=-0.040),而非岩溶区为正相关关系(R=0.013)。残差分析结果表明,人类活动促进89.60%的区域植被NDVI增长。(4)在整个岩溶槽谷地区,土地覆被类型和气温是影响植被NDVI的主要驱动因素,解释率在25%以上,各因子的交互作用明显高于单因子作用。总体来看,人类活动对槽谷区植被恢复具有明显的积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归一化植被指数 HURST指数 地理探测器 岩溶槽谷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庆丰都雪玉洞群洞穴现代监测与古环境研究回顾和展望 被引量:2
8
作者 曹敏 蒋勇军 +3 位作者 贺秋芳 殷建军 杨琰 李廷勇 《中国岩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414-428,共15页
重庆丰都雪玉洞群包括羊子洞、雪玉洞和水鸣洞,西南大学的研究团队从2008年开始对雪玉洞群开展了系统的现代过程监测,以了解洞穴系统气候和环境信息的传输、转化和记录过程。通过对雪玉洞洞穴内外的大气、植被、土壤、基岩、滴水和洞穴... 重庆丰都雪玉洞群包括羊子洞、雪玉洞和水鸣洞,西南大学的研究团队从2008年开始对雪玉洞群开展了系统的现代过程监测,以了解洞穴系统气候和环境信息的传输、转化和记录过程。通过对雪玉洞洞穴内外的大气、植被、土壤、基岩、滴水和洞穴沉积物等的动态监测,研究了碳酸盐沉积过程的水化学指标变化,揭示了现代洞穴滴水的影响因素和变化过程,以及碳酸盐沉积物对现代气候环境变化的响应,也为古气候的定量化研究提供了基础支撑。现代过程监测记录表明:雪玉洞CO_(2)主要来源于上覆土壤,其季节变化受降水的影响较大;在短时间尺度上受到游客旅游活动的影响明显,但幅度远远小于自然过程引起的变化。雪玉洞内次生沉积物的沉积速率具有明显的旱季、雨季特征,不同滴水点下方沉积物的沉积速率变化较大。雪玉洞群三个洞穴的石笋古环境记录研究表明,本区石笋的230Th/232Th比值较适合高精度铀系测年;部分石笋沉积速率较快,平均沉积速率达到0.25 mm·a^(-1),可以开展高分辨率的气候和环境变化研究。羊子洞YZ1石笋的年龄范围在116~3 ka B.P.之间(平均测年精度2σ,269年),覆盖了整个末次冰期,δ^(18)O和δ^(13)C的变化曲线和东亚季风区的其他记录具有明显的一致性。同位素测试的时间分辨率平均为88年,成功记录了一些百年-千年尺度的气候突变事件,如Heinrich事件、7.2 ka事件、小冰期等。在精确年代学的基础上,雪玉洞群石笋具有重建高分辨率气候环境变化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过程 洞穴CO_(2) 石笋 古气候 雪玉洞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庆县域乡村人居环境综合评价及其空间分异 被引量:26
9
作者 唐宁 王成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315-321,共7页
乡村人居环境是乡村区域内农户生产和生活所需物质和非物质的有机结合体,探求其空间分异特征是实施差异化乡村人居环境整治的重要基础。以重庆市37个区县为研究单元,从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环境卫生条件、居住条件、乡村经济条件5个方... 乡村人居环境是乡村区域内农户生产和生活所需物质和非物质的有机结合体,探求其空间分异特征是实施差异化乡村人居环境整治的重要基础。以重庆市37个区县为研究单元,从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环境卫生条件、居住条件、乡村经济条件5个方面构建了重庆市乡村人居环境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测算了各县域评价单元的乡村人居环境综合质量,分析了重庆市乡村人居环境的空间分异特征,为重庆市乡村人居环境整治、优化提供科学参考。结果表明:(1)环境卫生条件在一级指标中权重最大,是影响乡村人居环境质量的重要因素;(2)重庆市乡村人居环境空间分异大致呈现"西高东低"的格局特征;(3)各一级指标综合得分值地域分异特征显著,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以及居住条件与乡村人居环境质量呈正相关,环境卫生条件、乡村经济条件与乡村人居环境呈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人居环境 熵值法 综合评价 空间分异 重庆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热带岩溶区典型常绿和落叶树种的蒸腾特征及其对环境因子的响应 被引量:6
10
作者 吕同汝 蒋勇军 +3 位作者 吴泽 茆杨 邱菊 吴超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047-1058,共12页
植物蒸腾是水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解亚热带岩溶区树木的蒸腾耗水情况,探究气候和水文地质条件对植物蒸腾的影响,运用Granier热耗散探针技术,对亚热带岩溶区次生林内的常绿树种女贞(L.lucidum)和落叶树种刺槐(R.pseudoacacia)的树干... 植物蒸腾是水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解亚热带岩溶区树木的蒸腾耗水情况,探究气候和水文地质条件对植物蒸腾的影响,运用Granier热耗散探针技术,对亚热带岩溶区次生林内的常绿树种女贞(L.lucidum)和落叶树种刺槐(R.pseudoacacia)的树干液流进行了连续监测,并同步监测了气象因子及土壤含水率(SMC),探讨在不同时间尺度下两种生活型树种的蒸腾特征及其对环境因子的响应。结果表明:(1)在季节尺度下,影响两树种整树蒸腾量(ET)的主要因子为太阳辐射强度(Rs)、气温(T)和水汽压亏缺(VPD);女贞蒸腾量(ET_(R))表现为夏季(1.29 kg/h)>春季(0.57 kg/h)>冬季(0.15 kg/h)>秋季(0.13 kg/h),刺槐蒸腾量(ET_(R))表现为夏季(0.90 kg/h)>春季(0.31 kg/h)>秋季(0.16 kg/h)>冬季(0.04 kg/h)。(2)在日尺度下,晴天两树种ET呈现出明显的单峰日变化,且主要影响因子均为T、VPD和Rs;但由于常绿和落叶树种的生理特征差异,降雨时ET_(R)受到抑制,而ET_(R)则显著提升。(3)从昼夜层面来看,两树种夜间蒸腾量不足日蒸腾总量的35%。在夜雨现象和树木生理特征的影响下,秋冬季夜间蒸腾量占比明显高于春夏季,刺槐的平均夜间蒸腾量及其占比(1.56 kg,24.1%)高于女贞(1.08 kg,13.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热带岩溶区 常绿树种 落叶树种 整树蒸腾量 环境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孢粉记录的重庆岩溶槽谷区700年来植被演替与喀斯特石漠化 被引量:6
11
作者 汪啟容 蒋勇军 +6 位作者 郝秀东 乔伊娜 张彩云 马丽娜 茆杨 吕同汝 邱菊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3634-3644,共11页
在精确AMS^(14)C测年的基础上,对采自重庆中梁山岩溶洼地的剖面样品进行了孢粉分析,并结合详细的历史文献资料,获取了该地区近700年以来的植被变迁与石漠化演化记录。结果显示:(1)1274—1553 cal a AD研究区周围主要分布以松属、柏科/... 在精确AMS^(14)C测年的基础上,对采自重庆中梁山岩溶洼地的剖面样品进行了孢粉分析,并结合详细的历史文献资料,获取了该地区近700年以来的植被变迁与石漠化演化记录。结果显示:(1)1274—1553 cal a AD研究区周围主要分布以松属、柏科/杉科占优势的亚热带常绿针叶林,伴人植物花粉少量出现,人类活动相对较弱。(2)1553—1780 cal a AD,针叶树松属、柏科/杉科花粉含量下降,伴人植物花粉增多,指示研究区人类活动开始加强。(3)1780—1840 cal a AD,松属花粉含量急剧下降,灌木和伴人植物花粉急剧增加,指示该地区人类活动加剧,石漠化现象出现。(4)1840—2000 cal a AD,玉米花粉含量大幅度增加,表明人类活动更加强烈,石漠化现象进一步加剧。近700年来不断增加的人类活动是重庆地区植被退化、石漠化现象严重的重要因素。该研究结果对重庆岩溶地区的全面治理,恢复和重建自然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孢粉 植被历史 人类活动 土地石漠化 岩溶槽谷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庆中梁山岩溶槽谷区表土孢粉与现代植被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6
12
作者 汪啟容 蒋勇军 +5 位作者 郝秀东 马丽娜 张彩云 秦琳娟 郑旸 邱华 《中国岩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466-475,共10页
本文选取重庆中梁山岩溶槽谷区的表土和苔藓样品做孢粉分析,探讨其与现代植被的关系,并初步推断中梁山岩溶洼地的花粉来源,为其洼地剖面花粉来源提供参考。结果表明:表土花粉组合与现代植被类型具有较好的对应关系,耕地、撂荒地、灌木... 本文选取重庆中梁山岩溶槽谷区的表土和苔藓样品做孢粉分析,探讨其与现代植被的关系,并初步推断中梁山岩溶洼地的花粉来源,为其洼地剖面花粉来源提供参考。结果表明:表土花粉组合与现代植被类型具有较好的对应关系,耕地、撂荒地、灌木丛、马尾松林以及竹林能够较好地反映母体植被的群落组成;混交林与母体植被群落对应关系较差。由于洼地对区域花粉的汇聚作用,其表土花粉谱更能反映整个区域的植被状况。洼地表层样品中松属花粉来源是中梁山地区与西南风区域的花粉;落叶栎属、桤木属、枫杨属、葎草属等的主要来源是周围山地;禾本科花粉来源相对复杂。本研究可为在这一地区利用孢粉学开展第四纪古植被、古气候和古环境等研究提供参考性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土花粉 植被 花粉源分析 岩溶槽谷区 重庆中梁山 古环境 古气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漠化治理区表层岩溶泉流量衰减分析及无机碳通量估算——以重庆酉阳龙潭槽谷老泉为例 被引量:2
13
作者 罗振宇 杨琰 +3 位作者 李计 肖文杰 孙婷婷 叶枝茂 《中国岩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37-350,381,共15页
应对“双碳”目标,加强岩溶石漠化综合治理工作,地下水是关键。为探究重庆市酉阳县龙潭槽谷石漠化治理区岩溶泉的流量衰减及无机碳通量变化特征,采用流量衰减方程与水化学径流法对研究点老泉进行模拟与分析。结果表明:(1)老泉的流量衰... 应对“双碳”目标,加强岩溶石漠化综合治理工作,地下水是关键。为探究重庆市酉阳县龙潭槽谷石漠化治理区岩溶泉的流量衰减及无机碳通量变化特征,采用流量衰减方程与水化学径流法对研究点老泉进行模拟与分析。结果表明:(1)老泉的流量衰减分为两个亚动态,衰减系数分别为0.089 2、0.019 6,其具有双重性含水介质特征。(2)暴雨期老泉的碳通量随流量变化的特征明显;而伏旱期(7月底-8月底)老泉的碳通量与土壤CO_(2)、泉水CO_(2)均具有明显的昼夜变化特征,表现为夜间低、日间高。(3)老泉夏季的碳通量与降水量呈正相关(R=0.78),与蒸发量呈负相关(R=-0.36),气候的不稳定性变化对碳通量影响显著。老泉的月HCO_(3)^(-)浓度与月土壤CO_(2)浓度的相关系数为0.64,HCO_(3)^(-)敏感地响应土壤CO_(2)的变化;而老泉年碳通量与年土壤CO_(2)浓度的相关系数为0.90,且年均δ13C_(DIC)呈偏负趋势,土地利用变化(植被恢复)有利于土壤CO_(2)及老泉碳通量的增加。(4)老泉2018-2021年的碳通量呈波动上升趋势,年均无机碳通量为15.05 t·km^(-2)·a^(-1)。研究结果能为石漠化生态恢复治理工作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泉 流量衰减 碳通量 岩溶石漠化 重庆市酉阳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洞穴遗址保存环境的探测与研究--以桂林甑皮岩遗址为例 被引量:3
14
作者 卫敏洁 姜光辉 郭芳 《中国岩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54-61,共8页
合理开发、利用并保护洞穴遗址是传承和发扬遗址文化的重要前提。文章以桂林甑皮岩洞穴遗址为例,通过对遗址的探测与监测,在认识遗址水文地质单元和地下水特征的基础上,识别其在保存与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提出保护遗址的可能措施... 合理开发、利用并保护洞穴遗址是传承和发扬遗址文化的重要前提。文章以桂林甑皮岩洞穴遗址为例,通过对遗址的探测与监测,在认识遗址水文地质单元和地下水特征的基础上,识别其在保存与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提出保护遗址的可能措施,同时也为类似条件洞穴遗址的保护提供参考。研究结果表明甑皮岩遗址的三个保护区存在的问题各不相同:核心保护区主要面临化学侵蚀的风险;一级保护区现有的保护手段缺乏多样性;二级保护区存在监测力度不够的问题。据此提出以下措施:(1)核心保护区应深入研究地下水和还原环境对文化层侵蚀作用的机制;(2)一级保护区应加强对污水排放的管理,增多保护洞穴遗址的形式和手段;(3)二级保护区应加大对环境指标的监测力度,管控保护区范围内工程的建设。由此扩展到一般性洞穴遗址的保护措施有:建立能够显示环境动态的长期监测体系;采用3S技术建立监测网络并辅助规划决策;规范洞穴遗址的勘查与规划管理;多途径提高洞穴遗址保护的宣传力度和公众的参与乐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甑皮岩 洞穴遗址 保存环境 探测 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高分辨率示踪技术的岩溶隧道涌水来源识别及含水介质研究 被引量:15
15
作者 谢国文 杨平恒 +4 位作者 卢丙清 陈峰 张宇 池彦宾 邓书金 《中国岩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892-899,共8页
利用高分辨率示踪技术探讨了重庆三泉隧道突水来源,并对含水介质进行了刻画,结果表明:(1)隧道涌水段受长滩地下河影响,而麦阴槽落水洞为长滩地下河的补给来源之一;(2)试验段岩溶含水介质通畅,地下水流速快,为典型紊流态;地下河管道结构... 利用高分辨率示踪技术探讨了重庆三泉隧道突水来源,并对含水介质进行了刻画,结果表明:(1)隧道涌水段受长滩地下河影响,而麦阴槽落水洞为长滩地下河的补给来源之一;(2)试验段岩溶含水介质通畅,地下水流速快,为典型紊流态;地下河管道结构不均匀,发育两条过水通道,为主管道并联支管道,无溶潭和地下湖发育;利用Qtracer2软件,计算得到地下河几何参数及水文地质参数:地下管道储水体积为1 148.4 m^3,表面积为1.30×10~6 m^2,平均直径为1.37 m,长度为780 m;摩擦系数为0.51,舍伍德数为1 055.1,施密特数为1 140,水力深度为1.08 m,分子扩散边界层厚度为1.3 mm;(3)因试验时间短、试验为小流量期及存在其他地下河出口等条件制约,示踪剂天来宝的回收率较低,上湾洼地与隧道涌水段连通关系有待进一步研究;(4)由于三泉隧道涌水点与地表水具有直接水力联系,且涌水量大,建议引走地表洼地水源、填埋隧道上方麦阴槽落水洞或在隧道下方新建泄水洞排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隧道涌水 示踪试验 水源识别 岩溶含水层 重庆三泉隧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岩溶区地下河多环芳烃多年变化及其对大气污染物响应特征 被引量:1
16
作者 李晓丽 孙玉川 +3 位作者 胡雨晴 茆杨 曹敏 袁道先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895-899,906,共6页
于2012年9月至2016年1月对重庆老龙洞地下河出口进行连续取样监测,运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测定水样中的16种优先控制多环芳烃(PAHs)含量,利用主成分分析法解析PAHs来源,对PAHs浓度与研究区大气污染物(细颗粒物(PM_(2.5))、可... 于2012年9月至2016年1月对重庆老龙洞地下河出口进行连续取样监测,运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测定水样中的16种优先控制多环芳烃(PAHs)含量,利用主成分分析法解析PAHs来源,对PAHs浓度与研究区大气污染物(细颗粒物(PM_(2.5))、可吸入颗粒物(PM_(10))、NO_(2)、SO_(2)、CO、O_(3))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老龙洞地下河中16种PAHs除苯并[b]荧蒽(BbF)、苯并[k]荧蒽(BkF)、苯并[a]芘(BaP)、茚并[1,2,3-cd]芘(InP)未检出外,其他12种PAHs均有检出,PAHs总质量浓度在56~8089 ng/L,平均值为852 ng/L,高于其他岩溶区地下水;老龙洞地下河中PAHs主要由低环(2、3环)PAHs组成,高环(5、6环)PAHs仅在少数几个月份中有检出,在短时强降雨多发的月份,中、高环PAHs占比明显增大;煤炭燃烧是PAHs的主要污染源,但2014年4月至2016年1月煤炭燃烧贡献低于2012年9月至2013年11月的贡献,而来自交通及石油的贡献则相对增加;PAHs与大气污染物之间相关性较弱,两者浓度变化趋势在冬季相同,在夏季则相反,地下河PAHs并不能及时响应大气污染物浓度变化,PAHs峰值出现时间比大气污染物峰值出现时间滞后约一个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地下河 多环芳烃 大气污染物 污染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岩溶区石漠化土壤CO2浓度和地表CO2通量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蒲敏 孙玉川 +1 位作者 刘宁坤 刘九缠 《广东农业科学》 CAS 2019年第5期74-82,共9页
【目的】探讨我国南方喀斯特石漠化地区CO2浓度分布和时空排放规律及岩区土壤有机碳含量、土壤温度及土壤含水率等环境因子对CO2浓度及释放速率的影响。【方法】采用静态密闭箱-气相色谱法,对2017年1~12月重庆市南川石漠化治理示范区岩... 【目的】探讨我国南方喀斯特石漠化地区CO2浓度分布和时空排放规律及岩区土壤有机碳含量、土壤温度及土壤含水率等环境因子对CO2浓度及释放速率的影响。【方法】采用静态密闭箱-气相色谱法,对2017年1~12月重庆市南川石漠化治理示范区岩溶碳汇试验区坡改梯及对照区非坡改梯的土壤CO2浓度和地表CO2通量进行原位监测。【结果】非坡改梯地区土壤CO2浓度比坡改梯地区大,坡改梯和非坡改梯地区土壤CO2浓度大多数随着土壤深度增加呈下降趋势;非坡改梯地区地表CO2释放通量高于坡改梯地区;土壤CO2浓度及释放通量均随季节有明显变化,在一定范围内土壤温度及土壤含水率都与地表CO2释放通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在个别月份出现显著变化,表现为巨大的源与汇。【结论】土壤CO2浓度主要受土壤有机碳、土壤温度、土壤含水率、土壤微生物及人为因素共同影响,地表CO2通量变化与植被覆盖、人类活动及土壤CO2浓度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 坡改梯 静态密闭箱-气相色谱法 土壤CO2浓度 释放通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20年来西南地区植被净初级生产力时空变化与影响因素及其对生态工程响应 被引量:36
18
作者 茆杨 蒋勇军 +3 位作者 张彩云 乔伊娜 吕同汝 邱菊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2878-2890,共13页
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是研究陆地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转换的重要指标,NPP的空间分布与区域气候、植被生长以及人类活动等因素息息相关,其变化能反映植被群落的生产能力,是生态系统功能和结构变化的重要表征。近20年来,中国西南地区植... 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是研究陆地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转换的重要指标,NPP的空间分布与区域气候、植被生长以及人类活动等因素息息相关,其变化能反映植被群落的生产能力,是生态系统功能和结构变化的重要表征。近20年来,中国西南地区植被NPP呈现增长趋势。然而,目前对NPP时空变化格局及潜在原因尚不清楚。因此,利用2001—2018年间MODIS-NPP、岩性、气候、土地利用、造林面积和石漠化治理情况等数据,对西南地区植被NPP的时空变化趋势及其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1) 2001—2018年间,中国西南地区植被NPP总体呈增长趋势,突变分析结果显示,2012—2018年间NPP的增长速度(5.13 gC m^(-2)a^(-1))比2001—2011年更快(1.78 gC m^(-2)a^(-1)),在两个时段,岩溶区NPP增长速度都高于非岩溶区;(2)对西南地区植被NPP变化与气候因子的相关分析结果显示,2001—2011年与2012—2018年两个时间段内NPP与温度的平均相关性(R=0.19,0.26)要高于NPP与降水的平均相关性(R=0.07,0.05),表明西南地区植被NPP更容易受到温度的影响;(3)对两个时期土地利用变化下NPP总量的变化情况的研究结果显示,2001—2011年期间城市用地面积增加使得NPP总量下降,而2012—2018年未利用地面积增长造成了NPP总量下降;(4)2001—2018年西南地区累计造林面积与NPP存在显著正相关性(R=0.7,P<0.05),说明“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促进了西南地区NPP增长。对石漠化面积统计结果表明,2011年后石漠化面积显著减少,这与NPP的突变点一致,表明石漠化治理对西南地区NPP增长有重要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净初级生产力 MODIS 生态工程 西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旅游酒店排污影响下的岩溶地下水水化学变化 被引量:9
19
作者 杨平恒 詹兆君 +4 位作者 明晓星 陈峰 任娟 邓书金 洪爱花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416-428,共13页
岩溶地下水系统具有高度的开放性和脆弱性,使得地下水极易遭受污染.为探究旅游酒店排污对岩溶地下水水化学变化的影响,以金佛山世界自然遗产地水房泉流域为例,对水房泉地下水的水化学进行自动化监测,对流域内雨水、土壤水、某酒店自来... 岩溶地下水系统具有高度的开放性和脆弱性,使得地下水极易遭受污染.为探究旅游酒店排污对岩溶地下水水化学变化的影响,以金佛山世界自然遗产地水房泉流域为例,对水房泉地下水的水化学进行自动化监测,对流域内雨水、土壤水、某酒店自来水、污废水进行定期采集,结合流域硝酸盐氮氧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监测期间水房泉水化学变化随酒店入住游客量总体表现为3个阶段:前期受降雨影响显著,旅游高峰期间水质急剧恶化,后期水质明显好转.酒店生活污废水的排放成为水房泉水化学演变的重要因素,硝酸盐氮氧同位素表明水房泉的NO_3^-主要来自粪便、污废水以及土壤N的混合. H_2SO_4及污水中HCl、有机酸等可能参与了碳酸盐岩的溶蚀,使水房泉Ca^(2+)、Mg^(2+)、HCO_3^-浓度增加明显.流域岩溶管道发育,地下水流速快,使污染物质扩散迅速,故在研究期间水房泉主要离子的浓度高峰对污废水排放高峰的响应仅滞后约4 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酒店排污 岩溶地下水 水化学特征 氮氧同位素 金佛山 水房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佛山世界遗产地岩溶地下河系统硝酸盐来源与转化 被引量:8
20
作者 明晓星 杨平恒 +2 位作者 谢世友 盛婷 罗丹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299-1309,共11页
地下水硝酸盐污染已成为一个普遍的环境问题.为研究重庆金佛山水房泉岩溶地下河系统的硝酸盐来源与转化,于2017年4-10月每24d左右对地下河系统内的某酒店自来水、化粪池、1^#落水洞、水房泉4个采样点开展监测,进行水化学和δ^15Nnitrat... 地下水硝酸盐污染已成为一个普遍的环境问题.为研究重庆金佛山水房泉岩溶地下河系统的硝酸盐来源与转化,于2017年4-10月每24d左右对地下河系统内的某酒店自来水、化粪池、1^#落水洞、水房泉4个采样点开展监测,进行水化学和δ^15Nnitrate、δ^18Onitrate同位素分析.某酒店污水经化粪池处理后,由1^#落水洞排入地下河,最后在水房泉排泄.结果表明:①水房泉NO-3浓度范围为4.65~10.20mg/L,相对于我国生活饮用水标准处于较低水平;化粪池、1^#落水洞、水房泉3个采样点电导率和NO3^-、Cl^-浓度的高值期与游客人数增多对应关系较好.②某酒店自来水δ^15Nnitrate值为3.7‰~5.8‰、δ^18Onitrate值为1.6‰~2.7‰,说明硝酸盐主要来源为土壤有机氮,处于自然背景值;1^#落水洞δ^15Nnitrate值为14.4‰~21.1‰、δ^18Onitrate值为3.5‰~11.2‰,显示硝酸盐主要来源为粪肥污水;化粪池和水房泉的δ^15Nnitrate值为3.7‰~17.0‰、δ^18Onitrate值为-9.0‰~7.3‰,表明硝酸盐主要来源为土壤有机氮与粪肥污水,显示其硝酸盐主要污染源是酒店生活废污水.③某酒店自来水、水房泉地下水的硝酸盐转化过程以同化作用为主;化粪池污水以硝化作用为主,是岩溶地下河系统硝酸盐的重要来源之一;1^#落水洞污水表现为反硝化作用.④基于SIAR模型对水房泉的硝酸盐来源进行定量解析,发现大气降水、土壤有机氮和粪肥污水的贡献率分别为28%、36%和36%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河 硝酸盐 氮氧同位素 来源与转化 SIAR模型 金佛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