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西南丘陵山区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示范村遴选——以重庆市首批示范创建村为例
1
作者 程贵山 王成 +2 位作者 豆浩健 王政霖 李让恩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8-69,共12页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建设农业强国的题中之义,其前置性和基础性工作是遴选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示范村。运用核密度分析、道路网络可达性分析、案例研究等方法,在构建示范村遴选思路的基础上,以重庆市首批示范创建村...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建设农业强国的题中之义,其前置性和基础性工作是遴选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示范村。运用核密度分析、道路网络可达性分析、案例研究等方法,在构建示范村遴选思路的基础上,以重庆市首批示范创建村为研究对象,探究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示范村的遴选模式,以期为西南丘陵山区乃至全国分批次、有步骤、分类型推行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提供先行先试、可借鉴、可推广的示范村遴选方略。结果表明:①示范村遴选可考虑遵循“省域—市域—县域—镇域—村域”空间尺度传导效应规律及“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良性互动,依据地理学空间交互的距离衰减效应脱离现有市域或县域行政边界约束,从省域层面控制遴选数量,先行先试。②据道路网络封闭圈层所涉及县、镇人民政府所在地的空间格局,示范村可分县、镇域经济双驱联动、县域经济辐射、镇域经济辐射3类,并按类型分批次遴选。③县域经济辐射类主要考虑乡村的区位、产业及可利用资源;县、镇域经济双驱联动类更突出主导产业、乡土特色及农民参与度;镇域经济辐射类则更侧重资源禀赋和传统文化保护等核心要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示范村遴选 西南丘陵山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庆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效与提升机制研究 被引量:5
2
作者 徐爽 王成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122-1133,共12页
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效与提升机制研究,有利于巩固拓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成果、全面推进新发展阶段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本研究基于“政策主题-成效评估-整治提升”的研究思路,以政策主题为导向,以六大重点工程为抓手,借助... 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效与提升机制研究,有利于巩固拓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成果、全面推进新发展阶段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本研究基于“政策主题-成效评估-整治提升”的研究思路,以政策主题为导向,以六大重点工程为抓手,借助政策文本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等方法,分析了重庆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效,阐释了整治提升机制并提出提升路径。结果表明:重庆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聚焦基础设施、经济发展、居住条件、公共服务、产业发展五大主题,相关文件数量占比分别为18.9%、16.3%、19.8%、25.6%、19.4%;1997—2020年其内容呈现出从要素供给、结构完善到功能提升的阶段性特征。整治成效水平呈现主城都市区>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的空间特征,综合值分别达2.70、2.42、2.41;一、二类区中住房整治成效最为突出,三类区中生物资源循环利用和地域文化整治成效较突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程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关系,基础设施建设对其他项目推进具有较高的贡献度。因此,相关部门应树立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聚焦目标-多措并举-协同治理”的系统化工作思路,全面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人居环境 整治成效 提升机制 整治工程 生态文明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村善治的内涵解析与水平测度研究——以云南省昌宁县田园镇为例 被引量:5
3
作者 张佳 王成 《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47-56,共10页
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乡村善治既是一种治理理念也是一种治理方式,是乡村治理的理想状态。本文通过梳理乡村治理的历史文脉,结合我国乡村善治的新时代要求,从不同维度解析了乡村善治的内涵,据此建立指标体系,对云南省昌宁县田园镇... 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乡村善治既是一种治理理念也是一种治理方式,是乡村治理的理想状态。本文通过梳理乡村治理的历史文脉,结合我国乡村善治的新时代要求,从不同维度解析了乡村善治的内涵,据此建立指标体系,对云南省昌宁县田园镇乡村善治水平进行测度,剖析其乡村善治水平并因地精准施策。研究表明:(1)领导组织、法制建设、村民自治、道德文化和矛盾纠纷5个维度组成了乡村善治的科学内涵;(2)田园镇总体上乡村善治水平较均衡,呈现出“北高南低、一轴两翼、三级分布”的空间格局,乡村外生秩序强势、内生秩序活力不足,表现为以外生秩序为主的优良状态;(3)基于五大维度障碍度分析将田园镇乡村善治水平划分单维度、双维度、多维度主导3种类型,据此提出差异化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治理 乡村善治 历史文脉 内涵解析 提升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共生视角下村落空间重构的农户共生界面研究——以重庆市江津区燕坝村为例 被引量:2
4
作者 邓春 王成 王钟书 《广东农业科学》 CAS 2017年第3期164-172,共9页
不同类型农户空间资源要素共享低效是村落空间重构的重要障碍,对其共享界面进行计量分析,能有效辨析不同类型农户共生关系及诊断共生界面关键问题。以重庆市燕坝村为例,采用共生界面分析法计量分析不同类型农户共生界面特征,结果表明:... 不同类型农户空间资源要素共享低效是村落空间重构的重要障碍,对其共享界面进行计量分析,能有效辨析不同类型农户共生关系及诊断共生界面关键问题。以重庆市燕坝村为例,采用共生界面分析法计量分析不同类型农户共生界面特征,结果表明:当前村落空间5种不同类型农户共生模式为非对称互惠共生模式,农业经营型农户和非农经营型农户分别形成两对共生性明显的共生体;生产空间重构亟需强化的农户共生界面是农业补贴、土地流转农户补偿机制、基础设施管护;居住空间重构亟需强化的农户共生界面是劳动力素质、新型农村社区管护;生态空间重构亟需强化的农户共生界面是绿色基础设施配套及管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村落空间重构 农户共生界面 农户共生关系 燕坝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庆市城乡要素流动赋能乡村多元价值实现机制 被引量:7
5
作者 豆浩健 王成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206-215,共10页
准确认知城乡要素流动赋能乡村多元价值实现机制,既能激发乡村内生动力又能确保农民持续增收,对于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该研究以城乡界面间要素流动的吸纳、融合和冲突作用为介质,解析城乡要素流动与乡... 准确认知城乡要素流动赋能乡村多元价值实现机制,既能激发乡村内生动力又能确保农民持续增收,对于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该研究以城乡界面间要素流动的吸纳、融合和冲突作用为介质,解析城乡要素流动与乡村多元价值实现的逻辑关联,以重庆市为研究区,分别构建指标体系测度城乡要素流动和乡村多元价值实现,进而解析其相关关系以理清其赋能过程与实现机制,结果表明:1)城乡要素人口流动、资源转移和社会互动综合作用赋能乡村多元价值,表征为供给价值、调节价值、传承价值和服务价值的实现,其中人口流动是核心,资源转移是重点,社会互动是动力;2)重庆市乡村多元价值实现程度总体上呈正态分布,其中,人口流动对供给价值和调节价值具有正向促进作用、对传承价值具有反向抑制作用,相关系数分别为0.40、0.37、-0.56;资源转移对供给价值、调节价值和服务价值具有正向促进作用,相关系数分别为0.31、0.37、0.39;社会互动对调节价值、服务价值具有正向促进作用、对传承价值具有反向抑制作用,相关系数分别为0.42、0.46、-0.57;3)针对重庆市城乡人口流动频繁、资源转移和社会互动较少的现实情景,从以县域为重要载体构建新型城乡关系、全要素流动为核心的要素自由流动制度性通道、高质量提升乡村价值实现能力3个层次提出了加快乡村价值实现的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 城乡要素流动 多元价值 城乡作用介质 空间的生产 测度 重庆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村居民点用地的多功能性划分及其农户利用差异性评价 被引量:25
6
作者 张列 王成 +3 位作者 杜相佐 王钟书 邓春 李颢颖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278-285,共8页
受农户生计方式多元化和城市文化的影响,农村居民点内部用地分工更为明显且呈多功能性,探讨农村居民点用地的多功能性及农户个体利用的差异性特征,既利于客观测算农村居民点用地资产价值,又能为合理设计农民新居内部构型提供理论基础。... 受农户生计方式多元化和城市文化的影响,农村居民点内部用地分工更为明显且呈多功能性,探讨农村居民点用地的多功能性及农户个体利用的差异性特征,既利于客观测算农村居民点用地资产价值,又能为合理设计农民新居内部构型提供理论基础。研究以重庆市江津区燕坝村1 923处农村居民点用地为研究对象,在农村居民点用地的多功能性划分基础上构建多功能评价指标体系,测算农村居民点用地的优势功能,进而辨析不同生计类型农户的农村居民点用地优势功能差异性。其结果为:按照二级分类体系,农村居民点用地可划分为居住用地、农业生产用地、非农生产用地、附属用地4个1级地类,堂屋用地、圈舍养殖用地、院落用地等11个2级地类;不同生计类型农户的农村居民点用地优势功能差异明显,农业专业化发展型农户以农业生产功能为主导(优势度达1.987 8),而兼业发展型农户优势功能不明显,具均衡性;农业多样化发展型农户、非农多样化发展型农户、非农专业化发展型农户分别以服务功能(优势度1.873 0)、居住功能(优势度1.569 2)、非农生产功能(优势度2.387 9)为主导。农户生计方式与农村居民点用地优势功能是相适应的,农民新居建设应根据不同生计类型农户的生计方式设计不同的农村居民点用地组合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农村地区 分类 农户 农村居民点 多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集聚农户共生认知及影响因素分析:以重庆市为例 被引量:13
7
作者 叶琴丽 王成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82-89,共8页
研究目的:探讨对集聚农户共生、集聚区土地利用率提高的影响因素,为提升农户共生的认知水平、优化农户共生关系及促进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提供有效路径及理论指导。研究方法:参与式农户调查,结构方程模型。研究结果:(1)户主自身特征、农... 研究目的:探讨对集聚农户共生、集聚区土地利用率提高的影响因素,为提升农户共生的认知水平、优化农户共生关系及促进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提供有效路径及理论指导。研究方法:参与式农户调查,结构方程模型。研究结果:(1)户主自身特征、农户家庭特征、集聚共生效益特征及外部环境与政策特征这4类外源潜变量对农户共生认知产生重要影响且影响程度大小不同,其中,集聚共生效益特征的影响最为显著,外部环境与政策特征、户主自身特征和农户家庭特征的影响依次减弱;(2)是否为干部、对原集聚模式的满意度、是否促进农户生产生活条件和政府对集聚区的补贴力度分别对这4类外源潜变量具有较好的解释能力。研究结论:显化农户共生效益、增强"精英"农户及村干部的正向引导、提升农户成员受教育水平、培养农户"共生共荣"理念等是深化农户共生关系,促进和谐乡村人居环境建设的重要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共生认知 集聚农户 影响因素 结构方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Voronoi图的村域农村居民点空间机理及其优化配置——以重庆市合川区大柱村为例 被引量:2
8
作者 杜相佐 王成 邓春 《广东农业科学》 CAS 2015年第21期185-192,F0003,共9页
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散乱、集聚能力差、利用低效化是城乡转型进程中乡村地域系统演化的一种不良现象,对其空间机理进行研究,并提出适宜的空间优化配置策略已成为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及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突破口。选... 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散乱、集聚能力差、利用低效化是城乡转型进程中乡村地域系统演化的一种不良现象,对其空间机理进行研究,并提出适宜的空间优化配置策略已成为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及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突破口。选取重庆市合川区大柱村为样点,采用Voronoi图与GIS相结合的方法,对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特征及不同空间因素影响下的空间分布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大柱村农村居民点整体为集群型分布,有点状分散、带状延伸、块状集聚3种布局模式,但各社间存在集群和随机分布的差异;农村居民点在1~3级地形位、0~200 m水源地缓冲区、0~100 m主干道路缓冲区内具有分布偏好,其分布指数趋势线表现出一定的规律性。根据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机理,融贯村域差异化的环境条件,兼顾农户意愿需求,构建了公共服务设施引领型、优势居民点引领型、交通主干线引领型3种空间优化模式,并建立起以中心村为核心、基层村为辅助的"中心-基层"两个等级的农村居民点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居民点 VORONOI图 分布特征 优化模式 大柱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