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耕地利用隐性形态耦合协调及驱动力研究——以重庆市为例
1
作者 刘家欣 杨庆媛 +2 位作者 苏康传 黄雅 李瑶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1-57,共17页
为厘清丘陵山地区耕地利用隐性形态变化的规律,以重庆市为研究区,采用综合指数模型、耦合协调度模型和地理探测器等方法,探讨重庆市耕地利用隐性形态时空演化特征、内部系统的耦合协调性特征及驱动力。结果表明:①2010-2022年,重庆市耕... 为厘清丘陵山地区耕地利用隐性形态变化的规律,以重庆市为研究区,采用综合指数模型、耦合协调度模型和地理探测器等方法,探讨重庆市耕地利用隐性形态时空演化特征、内部系统的耦合协调性特征及驱动力。结果表明:①2010-2022年,重庆市耕地利用投入—组织适应性—产出三维隐性形态不断优化,其中投入形态和产出形态缓慢分化,组织适应性形态无明显分化。②2010-2022年,重庆市耕地利用隐性形态中投入—组织适应性—产出耦合协调水平呈现逐步提升趋势,中级协调区域始终为主体,高级协调区域数量在研究期后期显著增加;耦合协调水平区域分布呈现组团式极化特征,主城都市区和渝东北地区协调水平较高。③重庆市耕地利用隐性形态的耦合协调受经济、社会和自然因素的综合影响。主要驱动因素包括能源投入、从业者生计价值、耕地地势平坦度和耕地肥力。机械动力投入、耕地整合度和耕地区位邻近性则表现出阶段性影响。随着技术发展和城镇化的推进,劳动力、化肥等因素的作用逐渐减弱。耕地利用应充分遵循投入、组织适应性和产出三维隐性形态协调发展规律,因地制宜优化耕地资源配置并进行适当的政策干预,促进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利用 隐性形态 耦合协调 驱动力 重庆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耕地利用效益的耕地保护补偿标准研究——以重庆市为例 被引量:1
2
作者 李瑶 杨庆媛 +3 位作者 王文鑫 杨人豪 黄雅 刘家欣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30-45,共16页
基于外部性内部化理论,构建基于耕地利用效益的耕地外部性价值测算体系,估算耕地保护补偿标准,为制定和完善区域性耕地保护补偿政策提供依据.以重庆市37个区县为例,从生产、生态、社会3个层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评价耕地利用效益,并利用... 基于外部性内部化理论,构建基于耕地利用效益的耕地外部性价值测算体系,估算耕地保护补偿标准,为制定和完善区域性耕地保护补偿政策提供依据.以重庆市37个区县为例,从生产、生态、社会3个层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评价耕地利用效益,并利用当量因子法、替代法测算耕地外部性价值及耕地保护补偿标准.结果表明:(1)重庆市耕地利用效益呈现西高东低的空间分布格局,耕地利用综合效益相对较高的地区主要集中在渝西南地区.(2)2022年,重庆市以全市域计算耕地外部性价值为225.707万元/hm^(2),分区县耕地外部性价值为112.788~236.253万元/hm^(2).耕地外部性价值空间差异明显,整体上西部地区高于东部地区.(3)2022年,重庆市耕地保护补偿标准平均值为0.758万元/(hm^(2)·年),其中补偿标准最高的九龙坡区为1.494万元/(hm^(2)·年),最低的彭水县为0.397万元/(hm^(2)·年).基于耕地利用效益测算耕地补偿价值,能够充分反映耕地利用效益与补偿标准之间的联系,据此测算的耕地保护补偿标准兼顾了耕地利用的外部性效益和耕地资源的外部性价值特性,未来可从补偿资金供给、资金分配及利益调整机制等方面加以落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保护补偿 耕地利用效益 外部性价值 补偿标准 重庆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庆金佛洞石笋记录的410 ka弱季风事件
3
作者 许奕滨 杨勋林 +3 位作者 袁道先 胡明广 葛晓艳 龚萌 《中国岩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19-238,共20页
冰消期或冰期由于冰盖消融引起淡水排放,容易造成不同纬度之间海洋-大气传输的异常,由此引发一系列或明显或不明显的千年级气候突变事件,如Younger Dryas(YD,新仙女木)和类似YD事件。MIS11c(深海氧同位素11阶段)作为当前全新世的最佳参... 冰消期或冰期由于冰盖消融引起淡水排放,容易造成不同纬度之间海洋-大气传输的异常,由此引发一系列或明显或不明显的千年级气候突变事件,如Younger Dryas(YD,新仙女木)和类似YD事件。MIS11c(深海氧同位素11阶段)作为当前全新世的最佳参照物之一,对期间可能发生的类YD事件及触发机制的研究有助于认识极端气候事件的发生规律。文章通过对重庆金佛洞石笋J33δ^(18)O序列记录的研究结果显示:(1)在MIS11间冰期盛期之前,亚洲季风气候区石笋揭示了一次发生于410 ka BP左右的千年尺度弱季风事件;(2)410 ka弱季风事件与YD事件均发生于间冰期盛期之前季风逐渐增强过程中以及北半球夏季太阳辐射上升阶段,期间都发生了AMOC(大西洋经向翻转环流)扰动,除了在变化幅度、冰量条件等方面有些差异,事件的持续时间、内部结构、变化模式相似;(3)410 ka弱季风事件主要受太阳辐射和AMOC共同驱动主导,持续较强的变暖进程加速了格陵兰冰盖融化并导致了冰盖的不稳定,淡水持续注入北大西洋,造成短暂的AMOC振荡。AMOC的减弱使得北大西洋上空产生了冷异常,通过大气遥相关作用导致了较弱的ASM(亚洲夏季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洲夏季风 MIS 11c 石笋δ^(18)O 弱季风事件 金佛洞 中国西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耕地保护补偿体系研究 被引量:5
4
作者 杨庆媛 王浩骅 +2 位作者 杨凯悦 王文鑫 李瑶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5-29,共15页
耕地是国家粮食安全的物质基础,保护耕地就是保护生命线.耕地保护补偿制度是落实国家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的重要支撑,对于调动各主体耕地保护积极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至关重要.综合运用理论分析、案例分析和归纳演绎等方法,深... 耕地是国家粮食安全的物质基础,保护耕地就是保护生命线.耕地保护补偿制度是落实国家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的重要支撑,对于调动各主体耕地保护积极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至关重要.综合运用理论分析、案例分析和归纳演绎等方法,深入探讨了耕地保护补偿体系的理论认识、实践现状、完善思路及框架构想.研究结果:(1)外部性内部化、发展权转移、义务保有量和耕地保护生态效应等是理解耕地保护补偿内涵、测算耕地补偿标准的理论视角,为耕地保护补偿体系的构建提供了理论依据.(2)通过普惠性经济补偿、业绩奖励等模式的实践探索,耕地保护补偿制度取得了一定成效,有效调动了各主体保护耕地的积极性,但仍存在补偿对象和标准未分类分级、补偿标准偏低、补偿资金的来源不稳定以及缺乏相应法律法规和配套措施等问题.(3)构建耕地保护补偿体系需深化耕地系统“四维”体系认识,明确耕地保护补偿的核心问题.(4)提出从国家补偿分区体系、科学合理的补偿标准体系、耕地保护补偿效应评估体系3个方面构建耕地保护补偿体系的基本框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保护补偿体系 经济补偿 补偿标准 耕地系统“四维”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耕地保护补偿研究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2
5
作者 杨庆媛 王文鑫 +2 位作者 周璐璐 李瑶 陆纪宜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14,共14页
文献计量分析是了解研究前沿动态的基础手段和重要方法,采用文献计量法和文献归纳法对耕地保护补偿的现有研究成果进行系统分析,以便更好地探究当前耕地保护补偿研究的热点、观点及进展,明确未来研究的重点领域和方向.研究发现:(1)近年... 文献计量分析是了解研究前沿动态的基础手段和重要方法,采用文献计量法和文献归纳法对耕地保护补偿的现有研究成果进行系统分析,以便更好地探究当前耕地保护补偿研究的热点、观点及进展,明确未来研究的重点领域和方向.研究发现:(1)近年来,耕地保护补偿受到学界的持续关注,2000年以来的研究历程可分为探索阶段(2000-2010年)、发展阶段(2011-2017年)和深化阶段(2018年以来),关注度持续上升,研究内容日渐深化与多元化,研究方法呈现多学科交叉融合态势;(2)耕地保护补偿研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研究内容主要服务于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和社会安全战略保障,具体集中在耕地保护补偿政策及内涵演变、理论阐释、驱动机制、体系构建等方面,为深化耕地保护制度改革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和科学依据;(3)当前关于耕地保护补偿的学理解析、理论基础等方面的内容研究较为薄弱,亟待拓展和挖掘.未来研究需重点关注耕地保护补偿内涵外延,加强基础理论研究,健全概念认知体系,探究完善多元视角下的耕地保护补偿标准测算体系,探索建立耕地保护补偿区域间横向利益补偿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保护 经济补偿 生态补偿 补偿机制 补偿标准测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庆金佛洞石笋δ13C记录的Heinrich6期间气候环境变化
6
作者 组里塞斯 杨勋林 +2 位作者 王勇 胡明广 许奕滨 《中国岩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590-602,共13页
在末次冰期发生的6次海因里希事件(Heinrich事件,简称H事件)中,H6事件发生年代最早,对其研究较少,利用高分辨率石笋记录研究H6事件期间的气候环境变化,有助于理解高低纬度气候变化对H事件的响应过程。本文基于重庆市金佛洞石笋JF2017铀... 在末次冰期发生的6次海因里希事件(Heinrich事件,简称H事件)中,H6事件发生年代最早,对其研究较少,利用高分辨率石笋记录研究H6事件期间的气候环境变化,有助于理解高低纬度气候变化对H事件的响应过程。本文基于重庆市金佛洞石笋JF2017铀系测年数据和碳同位素数据,重建H6事件期间中国西南地区季风气候环境的演化过程。结果显示:石笋JF2017的δ13C值在61811±204 a B.P.~59716±159 a B.P.时段显著偏重,持续大约2095 a,暗示该时段季风减弱和生态植被退化,对应北大西洋H6事件。H6事件期间,石笋JF2017的δ13C记录在61811~60848 a B.P.期间开始先逐渐偏重至最大值,随后发生短时间尺度的波动变化;最后在60848~59716 a B.P.期间缓慢偏轻至H6事件结束,整体呈现先逐渐偏重后又缓慢偏轻的趋势,内部存在百年际尺度的气候震荡,表明H6事件期间当地气候不稳定。石笋JF2017记录的百年际尺度的季风气候变化可能与热带辐合带和北大西洋经向翻转环流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洲季风 Heinrich 6 石笋δ13C 金佛洞 中国西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和美乡村建设的理论与实践——乡村场景价值理论的视角
7
作者 杨庆媛 王愈滋 +3 位作者 杨人豪 苏康传 王笛 孙朝辉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5,共15页
目前,和美乡村建设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政策分析和个案描述,亟需更加深入的理论研究。将场景理论与乡村多元价值理论有机结合,构建乡村场景价值理论,强调乡村多元价值在多种场景中的“生成—互动—反馈”逻辑,揭示各类价值在不同场景中的... 目前,和美乡村建设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政策分析和个案描述,亟需更加深入的理论研究。将场景理论与乡村多元价值理论有机结合,构建乡村场景价值理论,强调乡村多元价值在多种场景中的“生成—互动—反馈”逻辑,揭示各类价值在不同场景中的显化过程;利用“乡村场景价值理论”分析框架,对成都市多利桃花源和重庆市武隆犀牛古寨乡村建设和发展进行案例分析,证实理论框架的适用性,进一步阐明差异化核心场景在乡村价值生成、互动和反馈中的引领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和美乡村 场景理论 乡村多元价值理论 乡村场景价值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庆羊子洞石笋记录的92.3~60.1 ka亚洲夏季风变化特征 被引量:1
8
作者 张日萍 杨勋林 +3 位作者 鄢应燃 张瑞 组里塞斯 王勇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184-196,共13页
深海氧同位素阶段(Marine Isotope Stage, MIS) 5/4转换时期全球气候存在不稳定性,期间发生了一系列百年—千年尺度的气候突变事件.为进一步认识MIS5b-MIS4时期亚洲夏季风演变进程,讨论该时期百年—千年尺度季风突变事件的变化特征,对... 深海氧同位素阶段(Marine Isotope Stage, MIS) 5/4转换时期全球气候存在不稳定性,期间发生了一系列百年—千年尺度的气候突变事件.为进一步认识MIS5b-MIS4时期亚洲夏季风演变进程,讨论该时期百年—千年尺度季风突变事件的变化特征,对采自中国西南地区重庆羊子洞的石笋Y01,Y02进行了年龄样品和稳定同位素样品的分析测试,建立了覆盖92.3~60.1 ka(千年前,相对于1950 CE)时段精确定年的高分辨率石笋氧碳同位素记录,重建了MIS5b-MIS4时期的亚洲夏季风演变历史.通过不同记录的对比分析,得出了以下结论:羊子洞石笋δ;O序列记录了5次千年尺度强季风事件中国间冰阶(Chinese Interstadials, CIS)22-18,其发生时间可分别与北格陵兰冰芯项目(North Greenland Ice Core Project, NGRIP)记录中的5次千年尺度暖事件对应.其中Y02δ;O和δ;C序列均完整地记录了强季风事件CIS18,记录表明在CIS18事件期间(64.7~63.2 ka)亚洲夏季风呈现“快速增强,逐渐减弱”的转换特征,并伴随着洞穴外部水热条件的相应变化.在CIS21和CIS20事件结束之前,高分辨率的Y01δ;O序列记录了分别发生于77.4 ka和73.4 ka左右的2次亚千年尺度的季风反弹事件,其与南半球2次温度低谷的对应强调了南半球的逐渐变冷对季风反弹事件发生的促进作用.此外,发现了MIS4早期亚洲夏季风与南极温度的反向关系,表明南半球气候变化对亚洲夏季风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笋氧碳同位素 亚洲夏季风 千年尺度事件 南半球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重金属含量高光谱反演 被引量:7
9
作者 肖洁芸 周伟 石佩琪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75-182,共8页
土壤重金属含量估算对于区域土壤质量评估和土壤污染修复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也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支撑。为估算重庆市耕地中土壤重金属铜(Cu)、锌(Zn)、铬(Cr)、镍(Ni)、铅(Pb)的含量,探讨利用土壤光谱进行重金属含量反演的可行性,... 土壤重金属含量估算对于区域土壤质量评估和土壤污染修复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也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支撑。为估算重庆市耕地中土壤重金属铜(Cu)、锌(Zn)、铬(Cr)、镍(Ni)、铅(Pb)的含量,探讨利用土壤光谱进行重金属含量反演的可行性,基于土壤样品的室内测试高光谱数据和重金属含量,首先进行土壤重金属统计特征和赋存关系分析,然后对原始光谱数据分别进行一阶微分(FD)、二阶微分(SD)、倒数对数(LR)及去包络线(CR)变换,分析土壤重金属含量与光谱变量之间的相关性,从而确定土壤光谱特征波段;利用偏最小二乘回归(Partial Least Square Regression,PLSR)和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进行重金属含量的反演建模,对建模集和验证集进行模型精度和稳定性分析;根据模型精度对比分析,确定不同重金属反演的最佳光谱变换和模型组合。结果表明,土壤重金属元素与Fe、Mn元素、土壤有机质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土壤光谱与重金属元素间存在显著相关的波长主要包括445、530、1 002、1 414、1 913、2 218、2 320nm;PLSR建模与LR变量组合模拟结果的精度较高,但是总体上该模型对5种重金属含量的建模精度都较低,尤其对于含量比较低的Cr、Ni和Pb元素,不具备估算能力;而SVM模拟精度整体优于PLSR,且基于CR光谱变换的SVM模型对5种重金属元素的反演精度最高(r M2介于0.68—0.86之间),SVM模型更加具有稳定性。土壤光谱可为本研究区土壤重金属含量估算提供重要手段,也可为西南地区土壤重金属含量监测及土壤环境评价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重金属 高光谱 反演 支持向量机 偏最小二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