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岩溶石漠化区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土壤无机磷形态特征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32
1
作者 胡宁 袁红 +3 位作者 蓝家程 袁道先 傅瓦利 文志林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4期7393-7402,共10页
为分析岩溶石漠化区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土壤无机磷的形态特征,评价植被恢复的土壤供磷潜力,阐明有机碳及钙素在无机磷形态转化中的作用,选取研究区内8种有代表性的样地,采用蒋柏藩无机磷分级方法对土壤无机磷形态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 为分析岩溶石漠化区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土壤无机磷的形态特征,评价植被恢复的土壤供磷潜力,阐明有机碳及钙素在无机磷形态转化中的作用,选取研究区内8种有代表性的样地,采用蒋柏藩无机磷分级方法对土壤无机磷形态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全磷与速效磷含量分别在0.25—1.35 g/kg、1.05—53.01 mg/kg范围,无机磷总量在123.94—934.61 mg/kg,耕地与退耕地以及各退耕地之间全磷、速效磷、各形态无机磷含量水平差异明显,各退耕地磷素含量水平介于耕地与次生马尾松林地之间,退耕地中桃林地、花椒林地磷素含量水平较高、樟树林地、柳杉林地、撂荒草地次之、撂荒灌丛地较低。各样地土壤无机磷占全磷比例在51.2%—72.4%,不同形态的无机磷含量表现为O-P>Fe-P>Ca-P>Al-P,其中Ca2-P、Al-P对速效磷的贡献率大,Fe-P、Ca8-P贡献较小,O-P、Ca10-P献率最小。不同活性土壤有机碳与不同形态钙素对各形态无机磷在总无机磷中比例的影响较大,p H、容重、粘粒含量、含水量等其它理化性质影响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恢复 岩溶石漠化 无机磷形态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省粮食产量影响因素的动态关联分析 被引量:9
2
作者 柳芬 谢世友 +2 位作者 冯欢 崔莹 陈川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320-324,共5页
应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从农业土地利用水平、农业现代化水平、农业生产成本、自然灾害4个方面选取10个指标,研究20世纪80年代、20世纪90年代、21世纪前10年、2010年之后4个时段中各指标与四川省粮食产量关联度大小。结果表明,单产是四... 应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从农业土地利用水平、农业现代化水平、农业生产成本、自然灾害4个方面选取10个指标,研究20世纪80年代、20世纪90年代、21世纪前10年、2010年之后4个时段中各指标与四川省粮食产量关联度大小。结果表明,单产是四川省粮食产量首要影响因素,粮食播种面积、化肥施用量、农村用电量对四川省粮食产量影响不断增强,耕地面积、有效灌溉面积对四川省粮食产量影响呈现减弱趋势,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与四川省粮食产量灰色关联度在2011年之后突降至第8位,自然灾害受灾面积、成灾面积虽与四川省粮食产量关联度较低,但其对研究区粮食产量影响不容小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粮食产量 灰色关联分析 四川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层岩溶带土壤中有机氯农药的分布及来源特征研究——以重庆南川区为例 被引量:1
3
作者 孙玉川 尚英男 +2 位作者 毛海红 付允 沈立成 《中国岩溶》 CAS CSCD 2012年第1期23-30,共8页
为了研究有机氯农药(OCPs)在表层岩溶带土壤中的分布趋势、组成特征和来源,采用气相色谱-微池电子捕获检测器(GC-μECD)分析了重庆市南川区水房泉、后沟泉、柏树湾泉、兰花沟泉等典型表层带岩溶泉上覆土层中有机氯农药的浓度。结果显示... 为了研究有机氯农药(OCPs)在表层岩溶带土壤中的分布趋势、组成特征和来源,采用气相色谱-微池电子捕获检测器(GC-μECD)分析了重庆市南川区水房泉、后沟泉、柏树湾泉、兰花沟泉等典型表层带岩溶泉上覆土层中有机氯农药的浓度。结果显示,总体上表层岩溶带土壤中的OCPs的浓度范围是7.13~323.37ng/g,其中后沟泉、柏树湾泉、兰花沟泉表层土壤中的17种OCPs检出率为100%,水房泉土壤中除p,p'-DDD外其余全部检出,但不同种类有机氯含量差异较大。其中HCHs、DDTs、CHLs、灭蚁灵是主要检出物。研究区内土壤样品中的HCHs来源于工业品HCHs和林丹使用的残留,且由于环境影响,土壤中HCH的同系物组成发生了明显变化。水房泉和柏树湾泉土壤中的DDTs来自于工业DDTs和三氯杀螨醇的混合源,而后沟泉和兰花沟泉土壤中的DDTs可能来自于工业DDTs的使用,而非三氯杀螨醇类型的DDT。对比中国和荷兰的土壤质量标准,柏树湾泉土壤中DDTs浓度接近于荷兰无污染土壤的参考值,兰花沟泉土壤中的DDTs应属于轻度污染,后沟泉土壤中的DDTs和氯丹类化合物污染程度较重,而水房泉土壤为无污染土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氯农药 表层岩溶带 土壤 组成特征 来源识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