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略论黔北渝南的历史地理学意义
1
作者 马强 郝家彬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CSSCI 2023年第5期91-98,155,共9页
本文从三个方面论述了黔北渝南的考古地理、历史政区地理、历史交通地理及其民族文化地理的特征、地位及其研究意义。黔北是西南考古地图的古人类遗址富集地带,“桐梓人”的发现填补了中国考古学谱系的一个空白;秦汉以来特别是唐宋时期... 本文从三个方面论述了黔北渝南的考古地理、历史政区地理、历史交通地理及其民族文化地理的特征、地位及其研究意义。黔北是西南考古地图的古人类遗址富集地带,“桐梓人”的发现填补了中国考古学谱系的一个空白;秦汉以来特别是唐宋时期黔北渝南历史政区地理中“犬牙交错”现象的形成对于考察汉夷混杂的民族边缘地带政治地理有重要的认知意义。綦江流域的水上交通在清代及抗日战争期间得到较大发展,是川盐入黔及黔地煤、铁东运重庆的重要通道。而唐宋时期“南平僚”的华夏化进程对于认知西南民族相互文化交融及其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过程也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个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黔北渝南 考古地理 政区地理 民族文化地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历史时期资源开发的技术“干涉限度差异”研究——基于唐宋以来长江流域渔业经济方式变化过程的反思 被引量:2
2
作者 蓝勇 刘静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04-112,共9页
研究表明,明以前长江流域渔业经济中自然捕捞占绝对性优势,明代后期随着人口增多,对鱼类资源的需求增大,加之鱼类养殖技术的进步和自然水域鱼类资源的减少,淡水人工养殖开始进一步发展。20世纪60年代中期淡水养殖取代自然捕捞成为长江... 研究表明,明以前长江流域渔业经济中自然捕捞占绝对性优势,明代后期随着人口增多,对鱼类资源的需求增大,加之鱼类养殖技术的进步和自然水域鱼类资源的减少,淡水人工养殖开始进一步发展。20世纪60年代中期淡水养殖取代自然捕捞成为长江流域渔业经济的主要形式,80年代后人工养殖占了绝对优势。长江流域渔业从自然捕捞到人工养殖的变化一方面为人类提供更加充足的鱼类供应,使烹饪方式和饮食结构产生变化。同时养殖业的发展促使产业结构调整,带动了一系列相关产业兴起。另一方面,淡水养殖发展中也给水生态环境、鱼类物种多样性、鱼类品质口感带来一系列问题。历史证明,在渔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处理好水资源与鱼类资源、渔产增殖与物种多样性、鱼类产量与鱼类品质的关系十分重要,这就需要基于有"限度"的人为作用。从历史上来看,人类利用生物资源中受不同生物属性与社会发展程度的制约,人类干涉的程度应该有很大差异,故形成不同的"干涉限度差异"。这种理念不仅应该融入在以后我们的历史地理研究中,也应该是经济社会发展中需要遵循的准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捕捞 人工养殖 唐宋以来 长江流域 渔业经济 干涉限度差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理体验与唐宋“蛮夷”文化观念的转变——以西南与岭南民族地区为考察中心 被引量:9
3
作者 马强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53-59,共7页
唐宋时期随着内地对西南与岭南地区地理考察与地情知识了解的增多,对西南、岭南民族地区“荒蛮”、神秘印象开始发生转变。一批士大夫通过深入西南地区物质生活的亲身体验,开始逐渐消除对西南地理环境的神秘恐怖认识,主要表现在对西南... 唐宋时期随着内地对西南与岭南地区地理考察与地情知识了解的增多,对西南、岭南民族地区“荒蛮”、神秘印象开始发生转变。一批士大夫通过深入西南地区物质生活的亲身体验,开始逐渐消除对西南地理环境的神秘恐怖认识,主要表现在对西南瘴气由恐惧转向不断探讨瘴疫的环境因素与致病机理;考察西南、岭南民族地理之风悄然兴起,对民族地区的服饰饮食文化由陌生到认同、对西南民歌音乐文化的喜爱与探究、传播等,都表明了内地文化人对西南、岭南民族地区地理文化观念的一些新变化。尽管并未根本改变华夷之辨的传统观念与宗主文化的优越感,但毕竟开始转变对西南边远地区“蛮夷”文化的态度,为元明清时期的民族文化融合奠定了良好基础。这在内地与西南边远地区文化经济交流与民族团结方面意义重大而深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宋时期 蛮夷地理 民族观念 文化认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历史上“遍地先贤”现象与传统乡土历史的重构 被引量:8
4
作者 蓝勇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80-92,共13页
中国历史上有种将先贤的历史行迹随意地在其他地域上重新移植或新编并塑造出景观的现象。本文从中国历史上上古时期大禹、中古时期诸葛亮、近古时期建文帝等先贤信仰的个案来看,先贤行迹的大范围可以分成历史行迹空间和泛化行迹空间,先... 中国历史上有种将先贤的历史行迹随意地在其他地域上重新移植或新编并塑造出景观的现象。本文从中国历史上上古时期大禹、中古时期诸葛亮、近古时期建文帝等先贤信仰的个案来看,先贤行迹的大范围可以分成历史行迹空间和泛化行迹空间,先贤故迹点的性质可以分成行迹点、祭拜点两大类。总的来看,中国历史上先贤崇拜景观空间演化形成四个基本特点,即历史行迹空间范围大和行迹不清晰会强化先贤景观的附会、时代越近的先贤泛化行迹类景观在空间泛化上会受到历史地域的限制更明显、在历史行迹空间范围内的历史行迹点的附会往往存在“大时空不虚,小时空不拘”的演化规律、先贤祭拜类景观点的扩展受国家诉求的影响大却较少受历史空间的限制从而遍地开花的特点。中国历史主流的正史文本往往只提供了一个宏大的主体历史叙事或者大的历史空间建构,乡土历史的重构往往就成为乡土中国的重要文化大事。在乡土历史的重构中,具体路径可以从低到高分为口述传说制造、口述传说文本化、口述传说和文本传说的景观化三个层次。在这个乡土历史的重构中,乡土先贤的历史记忆的景观化是最为重要的路径,但也是对后代最有欺骗性的路径。在中国历史上影响乡土历史重构的原因相当复杂,也因此使乡土历史重构的真实性和科学性存在差异。乡土历史重构中的文化历史制造是国家政治需要、民间功利诉求、乡土华夏认同共同催生出的一种特殊的文化。作为历史学者,我们有辨明乡土历史重构中作为科学和文化的两种历史遗存的性质,进而提高作为科学的历史研究的信度的责任,但同时在现实社会中也不能对已经成为文化的历史遗存产生漠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遍地先贤 历史行迹空间 泛化行迹空间 大时空不虚 小时空不拘 乡土历史重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晚清民国川江航道图编绘的历史考察 被引量:12
5
作者 李鹏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96-103,160,共8页
通过系统考察晚清民国川江航道图编绘的历史轨迹及其演变过程可以看出,晚清传统航道图的编绘存在两大类型,一种是传统山水绘法,一种是平面符号表示法,但传统山水绘法占主要地位。伴随19世纪末川江行轮的兴起,西方现代测绘技术开始应用... 通过系统考察晚清民国川江航道图编绘的历史轨迹及其演变过程可以看出,晚清传统航道图的编绘存在两大类型,一种是传统山水绘法,一种是平面符号表示法,但传统山水绘法占主要地位。伴随19世纪末川江行轮的兴起,西方现代测绘技术开始应用于川江航道图的编绘实践。而在西方人的刺激下,民国时期国人亦开始采用现代测绘技术勘测川江水道,并以此作为收回航权的技术前提。从近代川江航道图编绘的历史轨迹看,不仅清晰可见中西方对川江航道讯息处理的空间差异,同时也反映两种不同社会文化理念的碰撞、交互与融合的过程。从某种程度上讲,近代川江航道图编绘的现代性就是西方科学制图与现代测绘技术的展开、发展与确立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清民国 川江 航道图 西方测绘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环境史研究与“干涉限度差异”理论建构 被引量:6
6
作者 蓝勇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9,共9页
本文认为环境的"改变"绝不等于环境的"破坏",由此提出环境人类"干涉限度差异"命题。区域环境敏感度天然差异决定了人类改变环境干涉限度区域差异,不同生产力背景下的环境"临界线"差异进而使人... 本文认为环境的"改变"绝不等于环境的"破坏",由此提出环境人类"干涉限度差异"命题。区域环境敏感度天然差异决定了人类改变环境干涉限度区域差异,不同生产力背景下的环境"临界线"差异进而使人类干涉环境的程度形成了时间差。历史时期的资源客观上存在"匠化""选择""重建"三种考量过程差异,就会出现主观上资源利用"干涉限度差异"。干涉限度差异表现在历史时期食物资源的利用中的"匠化"程度差异,历史时期燃料、建材资源利用与人类选择取向上的人类的干涉差异;历史时期植物资源与动物资源在重建上回归性差异。为此,中国环境史或历史环境地理学者更应有强烈的现实关怀,更应该多储备有关环境、资源的技术知识,更多从事小空间"小生境"的中国环境史或历史环境地理个案研究,更加重视田野考察在中国环境史或者历史环境地理研究中的作用,努力形成中国环境史或历史环境地理的本土话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环境史 环境 资源 干涉限度差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唐宋士大夫与西南、岭南地区的移风易俗 被引量:12
7
作者 马强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39-44,共6页
唐代西南地区由于经历魏晋南北朝二次“蛮夷化过程”,文明程度出现逆转退化,山南、剑南儒学教育文化落后,民间流行多神崇拜,湘西南与岭南人口买卖现象严重;宋代云南、四川原始巫文化仍然甚为盛行,杂祠淫祀现象严重,为全国典型的淫祠区... 唐代西南地区由于经历魏晋南北朝二次“蛮夷化过程”,文明程度出现逆转退化,山南、剑南儒学教育文化落后,民间流行多神崇拜,湘西南与岭南人口买卖现象严重;宋代云南、四川原始巫文化仍然甚为盛行,杂祠淫祀现象严重,为全国典型的淫祠区。西南地区地方官员尤其是流贬士大夫执着于以破除迷信、引导文明生活方式的移风易俗活动,收到了一定的社会治理效果,也典型体现了中国古代知识阶层“处江湖之远”而自觉践履儒家“以夏化夷”、“有教无类”的思想情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间信仰 唐宋士大夫 移风易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难言之隐--清代内河救生慈善组织内部服务有偿化研究 被引量:5
8
作者 蓝勇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46-156,共11页
清末中国内河公益救生组织从业人员在社会上属于中低收入人员。从内部比较而言,高层中实际管理人员的薪俸相对较高,杂役中技术性和有生命风险的人员工食收入较高;从外部比较而言,救生组织管理者的收入与州县衙门官员收入表面上相差无几... 清末中国内河公益救生组织从业人员在社会上属于中低收入人员。从内部比较而言,高层中实际管理人员的薪俸相对较高,杂役中技术性和有生命风险的人员工食收入较高;从外部比较而言,救生组织管理者的收入与州县衙门官员收入表面上相差无几,但实际相对较低;救生水手在清代下层中应该属于有较高收入的杂役职位。从清代内河救生慈善组织内部服务收入情况来看,中国传统公益慈善救生组织虽然外在服务公益性明显,但从内部特征来看显现出建构"官府化"、服务"有偿化"特征。这种状况也显现在其他慈善组织内。所以,清代以来的慈善组织高层管理人员并不像以前学术界认为的分文不取,或只是部分人员领取,或只是象征性领取,而是有偿化的。清代慈善组织内部建构"官府化"、服务"有偿化"的形成,主要是因为中国传统慈善组织的扩大、董事会制度的推广、官本位对社会的渗透等多种因素造成的。历史上民间慈善组织对高层管理人员的收入总是遮遮掩掩,似有难言之隐,这既显现了历史上制度设计与实际运行的两种差异,也显现了现实收入诉求与情感世界不安引发的矛盾纠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救生局 薪俸 轮值制 董事制 慈善组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巴蜀历史发展中的“唐代断痕”问题——兼论中国古代的低生产力势力与战争负能量问题 被引量:3
9
作者 蓝勇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90-99,共10页
本文通过大量考古材料,证明在巴蜀历史上存在着一个历史遗存上的"唐代断痕",主要体现在唐代墓葬数量、文物数量前不及两汉,后不及两宋。然后探索深藏于巴蜀历史的"唐代断痕"人文和自然原因,认为从本质上来看,唐代... 本文通过大量考古材料,证明在巴蜀历史上存在着一个历史遗存上的"唐代断痕",主要体现在唐代墓葬数量、文物数量前不及两汉,后不及两宋。然后探索深藏于巴蜀历史的"唐代断痕"人文和自然原因,认为从本质上来看,唐代巴蜀地区在全国的经济文化地位前不如汉代,后不及宋代,形成一定程度上的发展进程断层,这是造成历史遗存更少的基础原因;就唐代墓葬极少具体问题来看,僚人的悬棺、洞葬葬式是大量侵夺唐代砖石墓、土坑墓的重要原因,而唐代以前大量崖墓在唐代的继续使用、唐代崖墓因文物被盗的年代无考,也促使了巴蜀少唐代墓葬的事实,而进一步强化了历史遗存上的断层。氐人据蜀和僚人入蜀而来的低生产力势力进入和南北朝以来巴蜀战乱不已,是造成唐代巴蜀社会地位相对低下而形成发展进程断层的重要原因。最后本文认为低生产力势力的进入和战乱不已带来的负能量远远超过分裂割据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代断痕 墓葬 负能量 战乱荒 蜀人好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历史时期四川凉山地区主要野生动物资源开发利用及其变迁 被引量:5
10
作者 朱圣钟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34-38,共5页
通过对历史时期四川凉山地区几种主要的野生动物开发利用及其变迁过程进行探讨,认为历史时期在人为活动的干预下凉山地区野生动物资源总的变化趋势是分布地域逐渐缩小,数量逐渐减少,但变化过程相当缓慢;人类的开发利用是造成凉山地区野... 通过对历史时期四川凉山地区几种主要的野生动物开发利用及其变迁过程进行探讨,认为历史时期在人为活动的干预下凉山地区野生动物资源总的变化趋势是分布地域逐渐缩小,数量逐渐减少,但变化过程相当缓慢;人类的开发利用是造成凉山地区野生动物变迁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凉山地区 野生动物 开发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古代美女的地域认同文化研究 被引量:3
11
作者 蓝勇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16-125,共10页
中国历史上对美女的地域认同呈现出一个从北向南的空间发展过程,具体表现为南宋以前认同黄河流域为美女群体核心区向南宋以后认同长江流域美女群体核心区的转变过程。南宋以来南北对美女认同的变迁显然受对美女认同的时代特色的影响,体... 中国历史上对美女的地域认同呈现出一个从北向南的空间发展过程,具体表现为南宋以前认同黄河流域为美女群体核心区向南宋以后认同长江流域美女群体核心区的转变过程。南宋以来南北对美女认同的变迁显然受对美女认同的时代特色的影响,体现为宋以前高大丰硕美的主流审美观与北方核心区人种的吻合,宋以后纤小轻盈美主流审美观与南方核心区人种的吻合。对美女的认同存在一个客观美女的存在与人类社会对美女地域认同的区别,两方面都受区位条件、人类体质、生态环境、经济文化水平、移民背景的影响,但美女地域认同往往受区位条件、经济文化水平的影响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代 美女 地域认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备边图”到“界务图”的嬗变:中国西南历代边舆图编绘思考 被引量:2
12
作者 蓝勇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46-52,共7页
中国西南边疆地区山高水险,民族众多,环境复杂,边疆治理和备边尤为需要舆图的支撑,从唐代李德裕编《西南备边录》开始,历代都在编绘相关边舆图,但目前保留下来的最早的边舆图是明代的。清代有关边舆图众多,主要分成边疆民族治理和边界... 中国西南边疆地区山高水险,民族众多,环境复杂,边疆治理和备边尤为需要舆图的支撑,从唐代李德裕编《西南备边录》开始,历代都在编绘相关边舆图,但目前保留下来的最早的边舆图是明代的。清代有关边舆图众多,主要分成边疆民族治理和边界界务两大类,清前期以边疆民族治理类为主,清末民国则以界务舆图类为主。清代民国时期西南地区的边舆图主要集中在大小金川、苗疆、康藏、滇缅、中越界5个方面。总的来看,元以前的边舆图中的备边概念中的"边",不过是中原王朝与周边民族政权之间的"边"的概念,即"中原与边疆"之边,呈现为一种传统的国家观下的"内边",多为一种文化边界、军事边界,"界"的概念存在,但并不重要。元以后的"边"既有传统国家观下的文化边界的"边"的概念,即中原统一王朝与周边边疆各民族之"边"的概念,也有一定中国统一王朝与境外国家、民族政权的"外边"概念,并逐渐有了明确的"界",但直到清代中叶,"界"在现实国家政治、军事运作中地位并不突出。只是在清中后期,现代国家建构下的"边"的概念才完全形成,才完全演变成一种政治边界,"界"才成为边疆话语中的核心,故清后期的"界务图"往往成为边疆地图中的核心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 备边 舆图 界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化的历史对科学的历史的渗透——五百年重庆得名臆说成为主流观点的反思 被引量:1
13
作者 蓝勇 陈俊宇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109-117,共9页
从明代开始,后人不断对“重庆”二字的含义加以解读,形成许多臆想和猜测,形成了“二庆之间”说、“双重喜庆”说、“诗经郑玄笺”说、“巴渝会合”说等说法。“二庆之间”说最早出现在明代正德《四川志》,而不是以前认为的万历天启年间... 从明代开始,后人不断对“重庆”二字的含义加以解读,形成许多臆想和猜测,形成了“二庆之间”说、“双重喜庆”说、“诗经郑玄笺”说、“巴渝会合”说等说法。“二庆之间”说最早出现在明代正德《四川志》,而不是以前认为的万历天启年间曹学佺的《蜀中广记》。但到20世纪80年代才发现由于顺庆、绍庆设府时间晚于重庆府设立时间,故“二庆之间”说明显为错误之说。“双重喜庆”说法来源于1958年赵廷鉴的《重庆》一书,后逐渐影响学界和社会成为了主流观点,还衍生出了“同年封王即位”说和“恭州即位说”两大谬误,都是完全没有根据的臆说。其它“诗经郑玄笺”说仅是一种猜测,并没有任何直接根据可依,而“巴渝会合”说完全是凭空臆想。重庆府的出现原本只是南宋频繁的潜藩升府现象中普通的一例。由于中国古代地名取名一直有喜欢用喜庆、吉祥、祥瑞的名字为之,大多并无直接的事实指向含意,也不完全都是依据皇帝、太子的想法,还有大臣的意见、地方的诉求等因素。所以,重庆在取名的时候是否真的寄予了特殊含义,是否一定是皇帝的想法,由于并无任何原始文献材料支撑,所以可能还是回避为妥。考察五百年的重庆得名臆说成为主流观点的过程,我们发现,在中国作为文化的历史对作为科学历史的渗透巨大,希望能从田野考察的对读、比对中分清两种历史的界线,尽可能减少文化的历史对科学的历史的渗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庆 宋光宗 二庆之间 双重喜庆 文化的历史 科学的历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代红河地区粮食作物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闫哲 《农业考古》 2020年第3期42-47,共6页
清代云南红河地区的粮食作物主要为稻谷、荞麦、玉米。红河地区水热条件良好,加上梯田稻作的发展,使得稻谷在粮食作物结构中占据首要位置。荞麦则在山地占主导地位,这与各山居民族刀耕火种的耕作技术以及清中期之后的山地垦殖相适应。... 清代云南红河地区的粮食作物主要为稻谷、荞麦、玉米。红河地区水热条件良好,加上梯田稻作的发展,使得稻谷在粮食作物结构中占据首要位置。荞麦则在山地占主导地位,这与各山居民族刀耕火种的耕作技术以及清中期之后的山地垦殖相适应。随着经济开发的深入,玉米等外来作物的重要性日益增长,在部分地区甚至成为粮食大宗。粮食作物结构的形成受自然地理环境及民族分布这两个因素的影响。居于河谷地带的傣族等以稻谷为主要粮食作物。山居民族中,彝族、苗族等以荞麦、玉米等旱地作物为主。梯田的开垦,使山居的哈尼族形成以稻谷为主的粮食作物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 红河地区 粮食作物 民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古代图像史料运用的实践与理论建构 被引量:21
15
作者 蓝勇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66-75,共10页
本文认为虽然学术界在整体上有将图像史料视为边缘史料的潜意识,但近些年在理论认知和研究实践上都有进步。在中国古代图像的功用一度很大,但随着思想表述的越来越深邃,图像的功用愈加式弱。在历史上很多时候图像有文字所没有表达过的... 本文认为虽然学术界在整体上有将图像史料视为边缘史料的潜意识,但近些年在理论认知和研究实践上都有进步。在中国古代图像的功用一度很大,但随着思想表述的越来越深邃,图像的功用愈加式弱。在历史上很多时候图像有文字所没有表达过的空间和领域,也有在同样大幅面内比文字隐含更多信息量的地方,有时图像史料在研究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所以在功能上有传情达义、佐证文字、直观愉悦之处。所谓图像史学,主要是利用图像来研究历史和传播历史的科学,包括图像史料学和图像媒介史学两大部分,分别体现着"图像证史"、"图像传史"的不同功能。图像史料的分类应该按统一的口径来划分。中国古代图像资料虽然相当丰富,但是应该看到中国古代图像史料有其自身纪实精准度差的局限性;中国古代大多数图像史料是没有具体的时空维度的,我们一定要慎重使用;我们不仅仅要关注史料的"时空维度",可能更要关注图像史料的"社会维度",研究分析各类图像史料的"信度等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图像史料学 图像证史 图像传史 时空维度 社会维度 信度等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庄蹻入滇与庄豪入滇非一事辨 被引量:11
16
作者 周宏伟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54-62,共9页
战国时期楚将庄蹻入滇事件与庄豪入滇事件自来被当成一回事。通过深入、细致地辨析相关历史文献材料,庄蹻入滇与庄豪入滇应为二事,所涉人物庄蹻、庄豪并非一人;庄蹻入滇事件的发生时间在楚威王时,不能改为楚顷襄王时;庄蹻入滇路线之&qu... 战国时期楚将庄蹻入滇事件与庄豪入滇事件自来被当成一回事。通过深入、细致地辨析相关历史文献材料,庄蹻入滇与庄豪入滇应为二事,所涉人物庄蹻、庄豪并非一人;庄蹻入滇事件的发生时间在楚威王时,不能改为楚顷襄王时;庄蹻入滇路线之"循江上"完全不同于庄豪入滇路线之"从沅水",庄蹻途经的楚黔中郡也与庄豪所伐之夜郎国没有关系;庄蹻入滇实为入蜀,庄豪入滇实为入夜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庄蹻 庄豪 夜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池”本在成都平原考 被引量:12
17
作者 周宏伟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45-52,共8页
自来学界认为上古时期的“滇池”一直就在今云南高原,由此导致西南上古历史中很多问题无从解决。本文通过搜集、分析现代技术资料和历史文献资料,认为战国后期以前的“滇池”必是在今成都平原。只是由于战国后期蜀部族人的南迁,“滇池... 自来学界认为上古时期的“滇池”一直就在今云南高原,由此导致西南上古历史中很多问题无从解决。本文通过搜集、分析现代技术资料和历史文献资料,认为战国后期以前的“滇池”必是在今成都平原。只是由于战国后期蜀部族人的南迁,“滇池”之名才被带到今云南高原上。此结论的取得,可以使西南上古历史、地理、民族等方面的诸多谜题获得科学而合理的答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池” 成都平原 云南高原 西南地区 蜀部族 上古历史地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代长江救生红船的公益性与官办体系的衰败 被引量:9
18
作者 蓝勇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97-104,共8页
清代没有将长江救生、捞浮、收瘞完全推向社会和民间,更没有将之作为一种商业救护而直接向沉溺者收取救护、打捞费用,显现了清代社会对内河水上救护的重视。特别是在公益救生中对获救者发给获救路费,对沉溺者无偿提供棺木、义地,掩埋并... 清代没有将长江救生、捞浮、收瘞完全推向社会和民间,更没有将之作为一种商业救护而直接向沉溺者收取救护、打捞费用,显现了清代社会对内河水上救护的重视。特别是在公益救生中对获救者发给获救路费,对沉溺者无偿提供棺木、义地,掩埋并立碑和对无名尸身坟按时祭扫的公益行为,对今天也有较大的参考价值。但清末"额设救生船日久弊生,有名无实",进而民间善堂积极参加公益救护,但官府又对救护中的弊端疑心重重。总的来看,清末救生红船公益制度在面对整个社会风气的积弊,制度的实施往往显得力不从心,效果受到极大的影响,可见当时社会风气对救生体系侵蚀的严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河救生 救生红船 公益制度 社会积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晚清海关《中国救生船》与东西洋红船情结 被引量:2
19
作者 蓝勇 刘静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37-146,共10页
晚清海关编制的《中国救生船》是有关中国清代内河水上救生情况调查说明文献,也是相关规章文献的集大成者,远比同时期国内有关记载详明完善。从晚清旧海关《中国救生船》一书到近代西方人捐资营造红船,从西方人、日本人有关中国帆船研... 晚清海关编制的《中国救生船》是有关中国清代内河水上救生情况调查说明文献,也是相关规章文献的集大成者,远比同时期国内有关记载详明完善。从晚清旧海关《中国救生船》一书到近代西方人捐资营造红船,从西方人、日本人有关中国帆船研究著作中红船记载到长江上游游记中对红船的详细描述,可以看出近代西方人、日本人对于中国长江救生体系的关注远远超过我们自己,存在一种特殊的红船情结。透过这种情结,我们发现了那个时代国人价值取向的扭曲和生境的艰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救生 中国救生船 红船情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唐宋时期西部气候变迁的再考察——基于唐宋地志诗文的分析 被引量:10
20
作者 马强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36-141,共6页
本文采用以诗证史方法,主要从唐宋诗文、地志、笔记,探讨了唐宋时期西部气候分布特征与变迁的具体时间,认为唐宋西部气候呈现出复杂多变、山地气候垂直分布与水平分布差异明显特征;唐代西部气候从贞元、元和年间趋向寒冷,至五代、北宋... 本文采用以诗证史方法,主要从唐宋诗文、地志、笔记,探讨了唐宋时期西部气候分布特征与变迁的具体时间,认为唐宋西部气候呈现出复杂多变、山地气候垂直分布与水平分布差异明显特征;唐代西部气候从贞元、元和年间趋向寒冷,至五代、北宋时期则有一个气温回升期,西部普遍比较温暖,而自北宋末气候再次转向寒冷,南宋孝宗乾道六年至乾道八年下降到气候寒冷峰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宋时期 西部地区 气候变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