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唐宋历史记忆与巴蜀分界线复原——兼论历史研究中的“后代记忆”的科学运用
1
作者 蓝勇 陈俊梁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55-166,共12页
春秋战国秦汉时期的巴与蜀之间存在着一条带状巴蜀分界线,虽然在这个时期的文献中记载不系统不明确,但唐宋时期人们对此有较多的历史记忆,这种历史记忆以文本化的形式保存于唐宋各类地理总志之中,为我们复原这条带状界线提供了更多的史... 春秋战国秦汉时期的巴与蜀之间存在着一条带状巴蜀分界线,虽然在这个时期的文献中记载不系统不明确,但唐宋时期人们对此有较多的历史记忆,这种历史记忆以文本化的形式保存于唐宋各类地理总志之中,为我们复原这条带状界线提供了更多的史料。运用唐宋时人对巴与蜀的“后代记忆”,可以复原出巴蜀带状分界线的大致走向:其东线位于难江县(今南江县)西-苍溪县西巴岳山(在今苍溪县禅林乡青山观村附近龙门山)-西充县(今西充县)-流溪县(今南充市嘉陵区新场乡)-青石县青石山(今合川区龙多山)-赤水县(今铜梁区安居镇西甘坝子)西-大足县巴岳山(在今铜梁到大足双桥之间巴岳山)-昌元县(今荣昌区)-江安县(今江安县)西,西线在嘉川县(今旺苍县嘉川镇)北-葭萌县(今剑阁县江口镇)-临津县(今剑阁县香沉镇)-西水县(今南部县保城乡)-永泰县(今盐亭县永泰乡旧县坝)-东关县(今盐亭县金鸡镇)-蓬溪县(今蓬溪县西北明月镇)-青石县(今潼南区玉溪镇青石坝)-遂宁县(今潼南区大佛坝)-大足县(今大足区龙岗镇)-公井(今自贡市贡井区)-南溪县(今宜宾市南溪区)东。研究表明,“后代记忆”的种类中地域记忆和风土记忆相对信度更高。利用“后代记忆”进行复原之时,其离回忆年代越久,其精度和信度都将越低。这要求我们在运用“后代记忆”研究时,尽可能地运用最近时代的历史记忆,并一定要与时人记录、地理环境、考古资料相互结合起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宋时期 巴蜀 巴蜀分界 后代记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历史时期渝东南地区的生态变迁——基于野生动物及其生境变迁的考察
2
作者 张铭 李娟娟 《农业考古》 2017年第1期153-162,共10页
前人通过野生动物及其生境变迁探讨一定区域生态变迁的研究成果颇多,但有些研究关注区域较大,难免百密一疏:或关注时段有限,无法做到长时段的纵向综合考察;关注区域过大或时段较短都无法真正做到"尽全时空";或只专注于某一种... 前人通过野生动物及其生境变迁探讨一定区域生态变迁的研究成果颇多,但有些研究关注区域较大,难免百密一疏:或关注时段有限,无法做到长时段的纵向综合考察;关注区域过大或时段较短都无法真正做到"尽全时空";或只专注于某一种动物,缺乏整体性;或专注于动物的时空分布变迁,对其影响因子一笔带过;研究成果可能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但真正针对某一区域时又显得力不从心。针对这些"缺陷",本文选择历史时期从象、犀、大熊猫到虎、豹、熊、豺、猴等动物应有尽有的渝东南这一小区域入手,将小区域内虎、犀、象、大熊猫、灵长目动物等数种对生境变迁较为敏感的动物作为考察对象,探讨其分布变迁,分析其背后的生境改变历程、影响因子等,纠正了文焕然、何业恒等大家的一些疏误,为小区域生态环境研究抛砖引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时期 渝东南地区 生态变迁 野生动物 生境变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冲突与重建:清中期秦巴地区寨堡体系研究 被引量:5
3
作者 罗权 张亮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70-174,共5页
秦巴地区地处川、陕、楚三省交界地带,管理困难。随着康乾时期大量移民涌入,社会矛盾日渐尖锐,最终导致嘉庆初年白莲教战争的爆发,秦巴地区乡村秩序一度崩溃。嘉庆亲政后,由单纯军事镇压转而通过办团练、兴寨堡等手段对付白莲教军。通... 秦巴地区地处川、陕、楚三省交界地带,管理困难。随着康乾时期大量移民涌入,社会矛盾日渐尖锐,最终导致嘉庆初年白莲教战争的爆发,秦巴地区乡村秩序一度崩溃。嘉庆亲政后,由单纯军事镇压转而通过办团练、兴寨堡等手段对付白莲教军。通过寨堡体系的建立过程、空间建构、内部秩序、作用、影响等探讨,可知清廷通过建立寨堡体系不仅消弭了战乱,也强化了对这一区域的统治,成为清朝维护地方统治秩序的重要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中期 秦巴地区 寨堡 重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代浮尸收瘗中的人文关怀 被引量:2
4
作者 蓝勇 张铭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17-125,共9页
清代浮尸多能得到较为妥善的收瘗,很少出现"挟尸要价"、"挟尸索费"的现象。具体的收瘗过程中有大量细致入微的人性化举措,如强调浮尸打捞时分"击见即捞"和"看明再捞"区别对待,待殓时需要搭建... 清代浮尸多能得到较为妥善的收瘗,很少出现"挟尸要价"、"挟尸索费"的现象。具体的收瘗过程中有大量细致入微的人性化举措,如强调浮尸打捞时分"击见即捞"和"看明再捞"区别对待,待殓时需要搭建尸棚尸场以避免暴露,相验时务尽详明,停厝待认时想方设法寻觅尸亲。埋葬时多须二次收瘗,坟茔形制及埋葬用度等须务得如式,并注明浮尸信息以备尸亲查寻,时时培护墓冢,浮尸随身财物分公私两条路径妥善处理,务使归亲。埋葬后须坚持岁时祭祀并照顾尸亲,始终坚持"不问阶层、众生平等"的浮尸处理原则。虽然清代在浮尸收瘗具体实践过程中,实际的收瘗效果与完善的制度规定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总体而言,清代整个浮尸收瘗过程中具体收瘗细节处处体现出无微不至的人文关怀,实现了"死者免暴露",值得当下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 浮尸收瘗 人文关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代贵州实土卫屯制的实施及其成效 被引量:1
5
作者 彭恩 《农业考古》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03-108,共6页
明初在贵州推行实土卫屯制,以军屯为主移民实边,人口和垦田数量呈现规模增长,生产技术水平迅速提升,促进了发展方式和经济制度的演变。实土卫屯制的实施促进了贵州土司地区农业经济开发,推动了西南边疆和内地的一体化进程,在贵州开发的... 明初在贵州推行实土卫屯制,以军屯为主移民实边,人口和垦田数量呈现规模增长,生产技术水平迅速提升,促进了发展方式和经济制度的演变。实土卫屯制的实施促进了贵州土司地区农业经济开发,推动了西南边疆和内地的一体化进程,在贵州开发的历史进程中占有重要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 卫所屯田 移民垦荒 经济开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