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0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数字经济如何缓解农村居民健康不平等问题——以电子商务为例 被引量:1
1
作者 刘晗 张应良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6-27,共12页
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认为,劳动者是生产过程的关键因素,健康人力资本是劳动者参与劳动的首要前提。在电子商务蓬勃发展背景下,推动农村居民健康人力资本的提升,有助于赋能乡村人才振兴、提升农业生产效率、推动城乡融合进程。基于CFPS... 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认为,劳动者是生产过程的关键因素,健康人力资本是劳动者参与劳动的首要前提。在电子商务蓬勃发展背景下,推动农村居民健康人力资本的提升,有助于赋能乡村人才振兴、提升农业生产效率、推动城乡融合进程。基于CFPS四期面板数据,采用双重差分(Difference-in-Difference,DID)模型进行研究,研究发现:电子商务进村政策能够缓解农村居民健康不平等问题,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该结论依然成立;电子商务进村政策能够促进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提升其数字素养,改善其健康福利不平等问题;异质性分析发现,对于选择村镇医疗机构及专科医院、位于东部及西南地区的农村居民而言,电子商务对其健康不平等问题的改善效应有统计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健康不平等 电子商务进村政策 消费结构升级 数字素养 农村居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经济、农村要素配置与农户共同富裕——基于增收和缩距双重目标的审视
2
作者 张应良 杨飞韵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32-149,共18页
数字经济作为一种新型经济形态,与农村生产生活各领域融合的深度与广度不断拓展,为促进收入增长、缩小贫富差距提供重要契机。本文通过理论分析与模型构建,基于县域乡村经济数字化发展指数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微观匹配数据,从“增收”和... 数字经济作为一种新型经济形态,与农村生产生活各领域融合的深度与广度不断拓展,为促进收入增长、缩小贫富差距提供重要契机。本文通过理论分析与模型构建,基于县域乡村经济数字化发展指数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微观匹配数据,从“增收”和“缩距”双重目标视角切入,实证探讨农村数字经济发展对农户共同富裕的影响及其作用路径。研究表明:首先,农村数字经济发展显著促进农户收入增长,并与农户收入差距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其次,对处于北方地区、高市场化程度地区和低人力资本组别的农户,数字经济增收效应与分配效应更强。机制检验证实,农村数字经济可通过优化农户家庭劳动力要素与土地要素配置影响其收入水平。进一步分析发现,数字鸿沟是阻碍农村数字经济充分发挥共富效应的关键桎梏。因此,应持续提升农村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解除生产要素流动限制、差异化分类施策及妥善应对数字鸿沟问题,使农户充分享受数字红利,为扎实推进农村共同富裕有效赋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经济 共同富裕 农户收入差距 数字鸿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劳动力回流能带动农村消费升级吗?——基于外出务工经历视角 被引量:2
3
作者 于福波 张应良 《人口与发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0-90,共11页
从外出务工到返乡就业创业,农村劳动力就业模式正发生结构性变迁。基于外出务工经历视角,本文使用2014—2018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实证考察了劳动力回流对农村消费升级的影响。研究发现:第一,外出务工经历对农村回流劳动力消费水... 从外出务工到返乡就业创业,农村劳动力就业模式正发生结构性变迁。基于外出务工经历视角,本文使用2014—2018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实证考察了劳动力回流对农村消费升级的影响。研究发现:第一,外出务工经历对农村回流劳动力消费水平和结构升级均具有显著正向影响;第二,外出务工经历对农村回流劳动力消费升级存在代际差异,主要对第一代回流劳动力消费升级具有显著促进作用,但对新生代影响不显著;第三,外出务工经历可通过内部和外部“习惯形成”两条路径促进消费升级;第四,农村劳动力回流对一般村民消费具有正向扩散效应。本文为优化农村居民消费政策提供了可能的新视角,且为农村劳动力回流对回流地经济发展的相关研究提供了有益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劳动力回流 外出务工经历 农村居民消费 习惯形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村公共品供给对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9
4
作者 邓宗兵 楚圆圆 +1 位作者 刘夏然 王炬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05-112,共8页
基于2000-2011年省际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农村公共品供给对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影响.研究表明:从全国来看,不同的公共品供给对消费结构升级作用强度存在明显差异,民生发展类公共品的影响强度大于基础设施类的影响强度;从地区来看,各种公... 基于2000-2011年省际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农村公共品供给对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影响.研究表明:从全国来看,不同的公共品供给对消费结构升级作用强度存在明显差异,民生发展类公共品的影响强度大于基础设施类的影响强度;从地区来看,各种公共品供给和各项消费的相关性和影响力度存在显著差异,与东部相比,民生发展类公共品供给对中西部消费结构的影响更为突出;收入是影响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的最重要因素.据此认为,在确保农村居民持续增收同时,要重视优化农村公共品供给结构,而优化公共品供给结构引导消费结构升级的侧重点应因地而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品供给 消费结构 消费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村合作社制度下的农户行为研究 被引量:8
5
作者 杨丹 刘自敏 《经济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02-113,共12页
合作社在中国农村经济发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合作社制度下农户的不同行为会导致农户与合作社之间的不同关系,也会对农户福利产生影响。本文首先构建了一个农户决策产生不同农社关系,并导致农户福利变化的理论框架;然后利用中国15省微观... 合作社在中国农村经济发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合作社制度下农户的不同行为会导致农户与合作社之间的不同关系,也会对农户福利产生影响。本文首先构建了一个农户决策产生不同农社关系,并导致农户福利变化的理论框架;然后利用中国15省微观调查数据建立双重选择模型(Double Selection Model,DSM),在处理农户成员资格和惠顾决策偏误的基础上,分析两种决策对农户农业收入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农户的成员资格和惠顾决策导致了四种农社关系,价格溢价以及农户的专用性投资是影响农户成员资格和惠顾决策的重要因素;而农户的两类决策都对农户的农业收入有显著影响。本文的研究结论有利于明晰农社关系、规范合作社社员行为,并对政府制定合作社发展和农户增收相关政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作社 惠顾承诺 侧销 资产专用性 双重选择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地使用权流转研究——基于CGSS农户调查数据的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杨丹 刘自敏 《农机化研究》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49-53,58,共6页
为了研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背景下我国农地使用权流转呈现的新特征,并分析影响农户参与农地使用权流转的因素,利用CGSS(2006)对河北和山西两省共6个区县的农户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比较了不同区域的农地使用权流转现状和特征差异,以... 为了研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背景下我国农地使用权流转呈现的新特征,并分析影响农户参与农地使用权流转的因素,利用CGSS(2006)对河北和山西两省共6个区县的农户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比较了不同区域的农地使用权流转现状和特征差异,以及农户承包的旱地、水田和山林等不同类型的农用地使用权流转情况。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影响农户参与农地使用权流转的因素,发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户对农地经营的依赖、农地分配不均、农业比较收益低下和农业机械化程度的提高等都是影响农户参与农地使用权流转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地使用权流转 CGSS 农户调查数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金融能提升农村居民健康状况吗? 被引量:2
7
作者 刘晗 张应良 《农村金融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28-39,共12页
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一环。改善农村居民健康状况对于强化农村地区人力资本、赋能乡村人才振兴、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具有重要现实意义。论文基于CLES三期面板数据,采用面板固定效应模型实证检验了数字金融对农村居民健康状况的影响,... 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一环。改善农村居民健康状况对于强化农村地区人力资本、赋能乡村人才振兴、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具有重要现实意义。论文基于CLES三期面板数据,采用面板固定效应模型实证检验了数字金融对农村居民健康状况的影响,并进一步分析了膳食消费结构、文化消费支出的机制作用。研究发现:数字金融对农村居民的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数字金融能够通过改善膳食消费结构、增加文化消费支出等路径分别对农村居民生理健康、心理健康产生影响;对于风险态度、文化程度不同的农村居民,数字金融对其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性。据此,论文提出如下政策建议:推动数字金融高质量发展,加快促进数字金融与健康产业深度融合;完善数字金融信息服务体系,加强大食物观、文化活动信息的精准供给;建立农村消费者权益保护机制,健全农村消费市场监管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健康 数字金融 膳食消费 文化消费 农村居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地流转的碳减排效应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张应良 崔超 《西部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11-124,共14页
农地流转可以促进农地的集中使用和规模化经营,会降低农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化学品和机械等生产性投入强度,并促进农作物种植结构“趋粮化”,进而降低农业碳排放强度。采用2011—2021年30个省份的数据检验农地流转率对农业碳排放强度的影... 农地流转可以促进农地的集中使用和规模化经营,会降低农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化学品和机械等生产性投入强度,并促进农作物种植结构“趋粮化”,进而降低农业碳排放强度。采用2011—2021年30个省份的数据检验农地流转率对农业碳排放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农地流转率提高对农业碳排放强度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农地流转能够通过减少农业化学品和机械投入强度、提高粮食种植面积占比来降低农业碳排放强度。进一步分析发现,因流转对象和形式的不同,农地流转的碳减排效应存在异质性,表现为:相比流入农户、企业的农地流转,流入合作社的农地流转具有更为显著的碳减排效应;相比采用出租转包、互换转让形式的农地流转,采用股份合作形式的农地流转具有更为显著的碳减排效应。因此,应积极推动农地有序流转,不断完善农地流转机制,合理引导农地流转方向,并鼓励农地流转与农业碳减排项目相结合,以有效减少农业碳排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地流转 农业碳排放 农业化学品投入 农业机械投入 种植结构 农地流转对象 农地流转形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农村减贫经验与成就的理论解释——基于“有效市场—有能集体—有为政府”框架的分析 被引量:2
9
作者 张应良 郑景露 徐亚东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7-72,共16页
“有效市场”“有能集体”“有为政府”在中国农村减贫中的功能区别在于各自促进资源配置的动力不同,中国农村减贫取得的辉煌成就是“有效市场”引导的资源流动“主动性”,“有为政府”引导下资源流动“强制性”以及“有能集体”引导的... “有效市场”“有能集体”“有为政府”在中国农村减贫中的功能区别在于各自促进资源配置的动力不同,中国农村减贫取得的辉煌成就是“有效市场”引导的资源流动“主动性”,“有为政府”引导下资源流动“强制性”以及“有能集体”引导的资源汇聚“整合性”带来的必然结果。“有为政府”为市场作用发挥提供了保障,“有效市场”的介入对“有能集体”的资源协调能力提出新的要求,“有效市场”引导下的资源配置效率提升以及“有能集体”对资源的协调整合,又积极响应“有为政府”农村减贫支持性政策的号召,最终共同推动脱贫地区的资源获取与资源利用。吸取中国农村减贫经验,推动乡村振兴应以“有效市场”“有能集体”为主,“有为政府”为辅。应该发挥“有为政府”畅通要素流动渠道的作用,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原则,实现城乡资源平等交换。进一步深化农业农村改革,发挥“有效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充分调动农村产业发展积极性,激活农村发展所需的现代生产要素。通过“有能集体”整合协调农村内部自有资源与外部投入资源,强化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在乡村发展中“统”的功能。在“有效市场”“有能集体”“有为政府”共同作用下,实现农村资源全面激活、更易获取、充分利用,使之顺应相对贫困治理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贫困 有为政府 有效市场 有能集体 资源配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实践例证与理论逻辑 被引量:51
10
作者 张应良 杨芳 《改革》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19-129,共11页
从产权理论和集体所有制入手,梳理了农村集体产权制度的改革轨迹,分析了深化改革中的现实困境,并以腾冲、湄潭、崇州的实践经验,剖析了产业带动型、集体带头型、政府主导型的集体经济实现形式,从产权实施能力提升、产权实施环境改善和... 从产权理论和集体所有制入手,梳理了农村集体产权制度的改革轨迹,分析了深化改革中的现实困境,并以腾冲、湄潭、崇州的实践经验,剖析了产业带动型、集体带头型、政府主导型的集体经济实现形式,从产权实施能力提升、产权实施环境改善和主体权益实现视角,提炼农村产权制度深化改革的内在逻辑。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深化改革中要注重培育和扶植多种组织形式的农民"集体",改善制度规范、产业发展和社会认同等多维产权实施环境,因地制宜,引导多元主体有序参与,并辅以相应保障制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体产权制度 产权制度改革案例 “三农”问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力资本投资与农村居民收入增长 被引量:11
11
作者 刘魏 张应良 田红宇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63-75,共13页
基于2009~2014年我国31个省市的统计数据,运用空间时点固定效应的空间杜宾模型(SDM)对人力资本投资和农村居民收入的空间溢出效应及两者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农村人力资本和农村居民收入均具有较强的空间溢出效应;农村人力资本... 基于2009~2014年我国31个省市的统计数据,运用空间时点固定效应的空间杜宾模型(SDM)对人力资本投资和农村居民收入的空间溢出效应及两者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农村人力资本和农村居民收入均具有较强的空间溢出效应;农村人力资本投资对农村居民收入的影响主要来自于人力资本投资的溢出效应,其溢出效应占到总效应的96.2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力资本投资 农村居民收入 空间相关性 空间异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民创业绩效影响因素的研究——基于对东部地区284个创业农民的调查 被引量:41
12
作者 张应良 汤莉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4期19-24,共6页
利用对东部地区284个创业农民的调查数据,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将可能影响农民创业绩效的14个因素归类为5个主成分,并对这5个主成分进行Logit模型分析。结果表明:政府支持力度和贷款难易度等宏观环境因素对农民创业绩效的影响最为显著;... 利用对东部地区284个创业农民的调查数据,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将可能影响农民创业绩效的14个因素归类为5个主成分,并对这5个主成分进行Logit模型分析。结果表明:政府支持力度和贷款难易度等宏观环境因素对农民创业绩效的影响最为显著;人力资本因素和个人心理品质因素是影响农民创业绩效的第二位重要的因素;微观环境则对农民创业绩效影响效果较为一般;性别因素对农民创业绩效的影响不显著。基于此,提出加大政府的支持力度、顺畅融资渠道、加强农民创业者的交流与培训等措施,提高农民创业绩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民创业 创业绩效 创业环境 农民培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人力资本投资效率的收敛性及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17
13
作者 封永刚 邓宗兵 《人口与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77-88,共12页
文章采用2001-2012年的省级面板数据,运用Bootstrap修正的Malmquist指数方法对中国31个省区的人力资本投资效率进行了测算,在此基础上运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对人力资本投资效率的空间关联性进行验证,并使用空间收敛性测算方法对投资效... 文章采用2001-2012年的省级面板数据,运用Bootstrap修正的Malmquist指数方法对中国31个省区的人力资本投资效率进行了测算,在此基础上运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对人力资本投资效率的空间关联性进行验证,并使用空间收敛性测算方法对投资效率的收敛性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2001-2012年中国人力资本投资效率呈现出"先大幅上升,后小幅下降"的变化趋势,技术进步是促进投资效率增长的主要原因;中国人力资本投资效率的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特征显著,区域间人力资本投资效率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增强,极化效应逐渐减弱;人力资本投资初期效率、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城镇化水平、医疗卫生水平、产业结构调整是影响人力资本投资效率收敛性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力资本 投资效率 空间自相关 空间收敛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户初始社会资本影响创业机会识别的实证研究 被引量:4
14
作者 高静 张应良 贺昌政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1期47-52,共6页
运用多元有序Logistic和Probit回归方法,采用对全国农户创业的调查数据,分析了社会资本(即社会网络)对农户识别创业机会及创业机会属性的影响。研究发现:农户嵌入社会网络的规模正向影响农户识别创业机会的概率;社会网络中的弱连带网络... 运用多元有序Logistic和Probit回归方法,采用对全国农户创业的调查数据,分析了社会资本(即社会网络)对农户识别创业机会及创业机会属性的影响。研究发现:农户嵌入社会网络的规模正向影响农户识别创业机会的概率;社会网络中的弱连带网络规模和联系频率越大,农户发现创新性机会的可能性越大,但强连带网络对复制型创业机会影响不显著;创业农户的教育经历、外出务工经验、创新能力、创业氛围均是影响农户机会识别行为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户创业 社会资本 机会识别 创新性机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农就业对城郊农民收入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22
15
作者 刘魏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61-73,共13页
城镇化的外围式扩张导致城郊农民土地被征用,非农就业将成为城郊农民重要的就业方式。基于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12年的统计数据,运用倾向得分匹配模型,分析了非农就业对城郊农民收入的影响。结果发现:非农就业能够显著提高城郊农民... 城镇化的外围式扩张导致城郊农民土地被征用,非农就业将成为城郊农民重要的就业方式。基于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12年的统计数据,运用倾向得分匹配模型,分析了非农就业对城郊农民收入的影响。结果发现:非农就业能够显著提高城郊农民收入水平,非农就业的城郊农民收入比未非农就业高59%。基于不同受教育程度、不同社会地位和不同性别等异质型特征进一步研究发现,低学历、女性人群由纯农就业转为非农就业,其收入提升效应更为显著,但现阶段低学历、女性人群非农就业比例却很低。因此,鼓励城郊农民非农就业是很有必要的,尤其要降低低学历、女性等人群的非农就业进入门槛,使他们进入到城市服务行业,以达到与城市高技能劳动者的行业互补和提高农业规模经济效益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农就业 城郊农民 收入效应 学历 女性人群 中国综合社会调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民利益保护的经济学分析——基于生产资料和农产品的交易 被引量:2
16
作者 陈德 向东梅 石声萍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3年第24期10139-10141,10143,共4页
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农民在市场交易中处于非常不利的地位,难以保障自身的合理收益。该研究运用微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分析了农业生产资料市场、农产品市场等多个市场的相互关系,通过对比垄断情况下和完全竞争市场中农业生产资料生产企... 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农民在市场交易中处于非常不利的地位,难以保障自身的合理收益。该研究运用微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分析了农业生产资料市场、农产品市场等多个市场的相互关系,通过对比垄断情况下和完全竞争市场中农业生产资料生产企业、农产品流通服务商的经济决策,论述了农业生产资料生产企业、农产品流通服务商的垄断地位对农民经济利益产生的影响,阐明了农民在和各类经济主体进行交易时所处的弱势地位及其遭受的经济侵害。通过分析,进一步认识到了保护农民利益的必要性,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措施:一是对生产资料提供者进行管制;二是加强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建设;三是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四是建立和完善对农民的生产补贴制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主体 利润最大化 农民利益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民合作社异化对自生能力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6
17
作者 王图展 《财贸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61-71,共11页
异化现象成为当前农民合作社发展初级阶段的突出特征。基于中国381家产品生产类合作社的大样本调查数据,分析合作社在股权结构、治理机制、运营管理和分配制度上有悖于传统合作经济原则的异化特征,实证结果表明,某些异化有益于合作社的... 异化现象成为当前农民合作社发展初级阶段的突出特征。基于中国381家产品生产类合作社的大样本调查数据,分析合作社在股权结构、治理机制、运营管理和分配制度上有悖于传统合作经济原则的异化特征,实证结果表明,某些异化有益于合作社的生存与发展,诸如提高骨干成员在理事会的占比、扩大大户的附加表决权、在外雇用管理人员、开展非成员业务和服务是激励相容的,能够满足异质性成员及集体利益最大化的诉求,并最终有助于增强合作社自生能力。由此间接揭示了合作社深化制度变革、转型发展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民合作社 合作社异化 自生能力 “三农”问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共同富裕视域下市场一体化的农民增收效应研究 被引量:10
18
作者 邹宝玲 曹壹帆 肖亚成 《财经问题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15-128,F0003,共15页
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础支撑和内在要求,有助于统一市场基础制度并形成统一的要素和资源市场。本文运用中国2000—2020年省级面板数据,采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系统评估了市场一体化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基准回归结果表明... 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础支撑和内在要求,有助于统一市场基础制度并形成统一的要素和资源市场。本文运用中国2000—2020年省级面板数据,采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系统评估了市场一体化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基准回归结果表明,市场一体化对农民收入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且结果具有稳健性。细分农户收入来源发现,市场一体化显著促进农民经营性收入增长,对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的影响并不显著。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在农业资源丰富的农业大省和地方政府市场干预程度高的地区,市场一体化将带来更强的农民增收效应。机制分析结果表明,市场一体化主要通过扩大农业经营规模、扩大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和提高经济作物价格来增加农民收入。本文将为政府制定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促进农民增收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相关政策提供新的证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同富裕 市场一体化 农民收入 商品市场 经营性收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镇化、工业化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影响研究——来自重庆37个县(区)面板数据的证据 被引量:20
19
作者 尹朝静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58-68,共11页
文章基于2000—2016年重庆37个县(区)面板数据,使用序列DEA方法测算了重庆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变动,在此基础上探讨了重庆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时间演变,并从理论和实证层面系统考察了城镇化和工业化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影响。结果... 文章基于2000—2016年重庆37个县(区)面板数据,使用序列DEA方法测算了重庆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变动,在此基础上探讨了重庆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时间演变,并从理论和实证层面系统考察了城镇化和工业化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影响。结果表明:首先,2000—2016年间重庆市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呈上升趋势,2007年后重庆市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更为明显,并且重庆市各地区呈现出明显的空间不平衡性。其次,动态面板模型的实证结果表明城镇化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工业化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也具有显著正向影响。最后,研究还发现基础设施、教育水平以及金融发展程度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均具有显著正向影响,而产业结构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具有显著负向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全要素生产率 序列DEA 城镇化 工业化 时间演变 空间不均衡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源污染、碳排放双重视角下中国耕地利用效率的时空分异 被引量:70
20
作者 封永刚 彭珏 +1 位作者 邓宗兵 王炬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18-25,共8页
在中国耕地非农化日趋加剧,耕地抛荒、撂荒、低效粗放利用等现象愈演愈烈,耕地污染问题日益突出的背景下,提高耕地利用效率对于促进耕地可持续利用,实现耕地利用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采用单元调查评估法及碳排放... 在中国耕地非农化日趋加剧,耕地抛荒、撂荒、低效粗放利用等现象愈演愈烈,耕地污染问题日益突出的背景下,提高耕地利用效率对于促进耕地可持续利用,实现耕地利用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采用单元调查评估法及碳排放系数公式对中国耕地利用过程中面源污染和碳排放的产出量进行评估,并使用非期望产出的窗式SBM模型对1993-2013年中国耕地利用效率进行重新估算,进而对耕地利用效率的时空分异特征及改进途径进行分析。主要结论:从时间分异特征来看,中国耕地利用效率呈现出显著下降的变化趋势;种植业大省耕地利用低效率现象逐步增强;投入冗余对耕地利用效率的负作用最大且趋于增强;非期望产出冗余对耕地利用效率的负作用次之且趋于增强;面源污染和碳排放的过量产出与耕地利用效率提升的矛盾日益加剧。从空间分异特征来看,耕地利用高效率地区大幅减少,分布状态由"连片"分布向"点状"分布于东部和西部地区转换;低效率地区以中部地区为中心向东部和西部地区扩张;耕地利用效率呈现出严重的"两级分化"特征。从改进途径来看,中国耕地利用效率的改进潜力主要在减少耕地利用投入冗余和降低非期望产出两个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 利用效率 面源污染 碳排放 时空分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