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苦荞‘酉苦1号’秋播高产栽培数学模型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汪灿 阮仁武 +3 位作者 袁晓辉 王诗雪 李蔓 易泽林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018-1023,共6页
为探讨‘酉苦1号’在重庆地区秋播的高产栽培措施,采用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研究播种量(x1)、尿素(x2)、过磷酸钙(x3)、硫酸钾(x4)4因素对‘酉苦1号’籽粒产量的影响,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并进行模拟寻优.结果表明,荞麦产... 为探讨‘酉苦1号’在重庆地区秋播的高产栽培措施,采用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研究播种量(x1)、尿素(x2)、过磷酸钙(x3)、硫酸钾(x4)4因素对‘酉苦1号’籽粒产量的影响,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并进行模拟寻优.结果表明,荞麦产量与各因子间的回归方程为:y=1386.13+210.44x1+70.94x2+102.56x4-110.08x1^2-64.52x3^2+ 71.91x1x2+84.28x1x3+71.34x1x4-107.53 x2x4;各因素对‘酉苦1号’籽粒产量的影响效应大小为播种量>硫酸钾>尿素>过磷酸钙;不同因素间互作表现为尿素硫酸钾互作>播种量过磷酸钙互作>播种量尿素互作>播种量硫酸钾互作>过磷酸钙硫酸钾互作>尿素过磷酸钙互作.因此,要获得超过1850kg/hm^2的产量,其优化农艺措施组合为:播种量74.4~ 80.4 kg/hm^2、尿素58.2 ~ 102.2 kg/hm^2、过磷酸钙524.0 ~ 632.6 kg/hm^2、硫酸钾313.0~ 403.9 kg/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酉苦1号’ 秋播 产量 农艺措施 数学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苦荞种质资源主要农艺性状SSR标记关联分析 被引量:12
2
作者 李晓瑜 方小梅 +10 位作者 伍浩天 王莹倩 刘洋 唐恬 王于栋 吴银环 岳林清 张瑞丰 崔静斌 张建 易泽林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3091-3107,共17页
分析苦荞(Fagopyrum tataricum)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和群体遗传结构,筛选与苦荞农艺性状关联的分子标记,为苦荞杂交组合的亲本选配及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提供依据。本试验以318份苦荞种质资源为材料,分别于2019年和2020年对其主要农艺性状(... 分析苦荞(Fagopyrum tataricum)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和群体遗传结构,筛选与苦荞农艺性状关联的分子标记,为苦荞杂交组合的亲本选配及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提供依据。本试验以318份苦荞种质资源为材料,分别于2019年和2020年对其主要农艺性状(株高、主茎分枝数、主茎节数和千粒重)及籽粒特征值(粒长、粒宽、籽粒长宽比、籽粒面积、籽粒周长、籽粒直径、籽粒圆度)进行了表型鉴定,并通过分析2年的表型数据计算出BLUP值。77对具有良好多态性的SSR标记扫描群体,共检测到293个等位变异,基因多样性均值为0.52,PIC值平均为0.46;聚类分析将318份苦荞资源分成4大类,平均遗传距离0.44;群体结构分析表明该群体可分为2个亚群。上述SSR标记分别对这11个表型性状进行了关联分析,共检测有54个SSR标记与苦荞种质资源农艺性状极显著关联,表型变异解释率为1.77%~16.40%,其中25个标记在3个环境中均检测到,47个SSR标记同时和2个或以上的表型性状呈极显著关联。该研究结果对苦荞相关性状的候选基因挖掘和高产苦荞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苦荞 农艺性状 籽粒性状 SSR标记 关联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苦荞EMS突变体库的构建及SCoT标记筛选分析 被引量:8
3
作者 方小梅 杨文娟 +8 位作者 王于栋 唐恬 吴银环 陶建波 王艺钢 王俊珍 朱剑锋 张建 易泽林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54-65,共12页
苦荞属于蓼科荞麦属1年生草本植物,药食两用,营养价值丰富.该研究以苦荞测序品种“品苦1号”为试验材料,利用甲基磺酸乙酯(EMS)诱变技术构建苦荞突变体库,并利用形态观察及目标起始密码子多态性(SCoT)分子标记对突变体进行了筛选分析,... 苦荞属于蓼科荞麦属1年生草本植物,药食两用,营养价值丰富.该研究以苦荞测序品种“品苦1号”为试验材料,利用甲基磺酸乙酯(EMS)诱变技术构建苦荞突变体库,并利用形态观察及目标起始密码子多态性(SCoT)分子标记对突变体进行了筛选分析,主要研究结果为:(1) 0.6%EMS处理12 h为“品苦1号”最佳诱变处理;(2)构建了包含966个株系的苦荞突变体库,M2代11个主要农艺性状主成分分析得到包括籽粒大小因子、籽粒形状因子、植株产量因子、植株表型因子的4大主成分因子;聚类分析将M2代群体按农艺性状的差异分为4大类;(3)利用26条SCoT引物对“品苦1号”诱变M2代群体进行PCR扩增,共得到263条清晰稳定的条带;诱变M2代与野生型之间的遗传距离在0.003 8~0.324 5之间,其中PKM2-803和对照“品苦1号”(CK)间的遗传距离最大,PKM2-097和CK间的遗传距离最小;聚类分析将966份材料分为4大类,与表型分类相似,表明EMS诱变导致苦荞在表型性状及DNA分子水平均发生了变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苦荞 甲基磺酸乙酯诱变 突变体库 目标起始密码子多态性分子标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