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家蚕中肠组织蛋白质组学研究 被引量:15
1
作者 侯勇 官建 +3 位作者 赵萍 刘鸿丽 邹勇 夏庆友 《蚕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16-222,共7页
通过高精度的双向电泳技术对家蚕5龄幼虫的中肠组织进行了研究,利用基质辅助质量飞行时间质谱(MALD I-TOF MS)对表达量较高的蛋白点进行了肽质量指纹图谱分析,并采用GPMAW软件对家蚕基因组预测的蛋白质数据库进行了本地构库,对所得到的... 通过高精度的双向电泳技术对家蚕5龄幼虫的中肠组织进行了研究,利用基质辅助质量飞行时间质谱(MALD I-TOF MS)对表达量较高的蛋白点进行了肽质量指纹图谱分析,并采用GPMAW软件对家蚕基因组预测的蛋白质数据库进行了本地构库,对所得到的肽质量指纹图谱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家蚕中肠蛋白质经过双向凝胶电泳和图像分析,银染后可以检测出600个以上的蛋白点,这些蛋白点主要集中在分子量15~80 kD区域,等电点3~8.5之间。MALD I-TOF MS鉴定的36个蛋白点中都有较强的肽质量指纹信号峰,其中32个蛋白点得到了成功鉴定,包括原肌球蛋白以及大量的离子转运蛋白、与代谢相关的酶、与信号传导和细胞凋亡相关的蛋白等。这一结果为进一步认识家蚕中肠组织的生理功能提供了基础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蚕 中肠 双向电泳 质量时间飞行质谱 蛋白质组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九种绢丝昆虫线粒体12S rRNA基因的序列特征和系统发育分析 被引量:10
2
作者 刘彦群 靳向东 +2 位作者 秦利 鲁成 向仲怀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307-314,共8页
为探讨鳞翅目中绢丝昆虫之间的系统发育关系和分子进化特征,本研究测定了中国柞蚕Antheraea pernyi野生型和放养型的线粒体12SrRNA基因的部分序列,结合来自GenBank数据库的17条序列,对总共9种绢丝昆虫(2科3属)的12SrRNA基因序列进行了... 为探讨鳞翅目中绢丝昆虫之间的系统发育关系和分子进化特征,本研究测定了中国柞蚕Antheraea pernyi野生型和放养型的线粒体12SrRNA基因的部分序列,结合来自GenBank数据库的17条序列,对总共9种绢丝昆虫(2科3属)的12SrRNA基因序列进行了分析。利用软件MEGA3.1进行碱基组成、变异位点的统计和分子进化分析,分别用类平均聚类法((UPGMA)、邻接法(NJ)、最小进化法(ME)、最大简约法(MP)重建系统发生树。测定的中国柞蚕野生型的12SrRNA基因序列(427bp)与放养型"豫早1号"的序列完全一致。序列对齐后共鉴定80个变异位点,50个简约信息位点。碱基组成分析显示在科属间具有明显差异,AT含量蚕蛾科高于大蚕蛾科;在A和T碱基的使用上,大蚕蛾科偏好使用T,而蚕蛾科则偏好使用A。与动物中常见的以转换为主的碱基替换模式不同,所分析的9种昆虫中除桑蚕属内部为转换与颠换基本一致外,其余物种间均是颠换多于转换。进化分析支持柞蚕属、樗蚕属和桑蚕属的单系。基于UPGMA法的进化树支持琥珀蚕是柞蚕属的较原始类型,而NJ、ME和MP法则支持印度柞蚕是较原始的类型,因此,柞蚕属种间的进化关系尚需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绢丝昆虫 蚕蛾科 大蚕蛾科 12S RRNA基因 碱基组成 替换模式 系统发生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家蚕谷胱甘肽-S-转移酶基因BmGSTz1的克隆、序列分析及组织表达特征 被引量:7
3
作者 余泉友 房守敏 +2 位作者 左伟东 张泽 鲁成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1061-1068,共8页
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s)是一个功能广泛的超基因家族,其中Zeta家族在动物、植物和细菌中均有分布。在哺乳动物中,Zeta GSTs具有马来酰乙酰乙酸异构酶(MAAI)活性,参与苯丙氨酸/酪氨酸的代谢过程。本研究对家蚕Bombyxmori基因组中预测的... 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s)是一个功能广泛的超基因家族,其中Zeta家族在动物、植物和细菌中均有分布。在哺乳动物中,Zeta GSTs具有马来酰乙酰乙酸异构酶(MAAI)活性,参与苯丙氨酸/酪氨酸的代谢过程。本研究对家蚕Bombyxmori基因组中预测的GST基因(BmGSTz1)进行了表达序列标签的搜索,经拼接后获得一条含有3′和5′非翻译区在内的长度为1239bp的cDNA序列,其3′端含有AATAAA加尾信号。BmGSTz1基因含有4个内含子,外显子/内含子边界均符合GT-AG规则。经TA克隆证实,BmGSTz1基因编码区序列全长648bp,共编码215个氨基酸。BmGSTz1推定的分子量为24.8kD,等电点pI为8.06。BmGSTz1与其他昆虫和哺乳动物GSTz1的氨基酸序列高度保守,进化分析表明家蚕BmGSTz1与黑腹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冈比亚按蚊Anopheles gambiae、意大利蜜蜂Apismellifera和赤拟谷盗Tribolium castaneum的GSTz1形成1∶1∶1∶1∶1的直系同源关系。RT-PCR和基因芯片数据表明BmGSTz1在家蚕5龄第3天幼虫各组织中都有表达。序列和组织表达特征分析结果提示家蚕BmGSTz1可能具有MAAI活性,这将为进一步深入研究BmGSTz1基因的功能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蚕 谷胱甘肽-S-转移酶 酪氨酸代谢 序列分析 CDNA克隆 表达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家蚕茧丝量性状和生命力性状的综合选择研究 被引量:7
4
作者 司马杨虎 何斯美 +2 位作者 钱荷英 徐世清 鲁成 《蚕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646-649,共4页
茧丝量性状和生命力性状的综合选择方法是家蚕新品种选育的关键技术。采用杂交和系统分离为基本育种手段,结合春秋自然交替的培育环境,蛾区选择始终把生命力性状作为重要指标,同时兼顾茧丝质的选择,入选蛾区内严格精选全茧量和茧层量性... 茧丝量性状和生命力性状的综合选择方法是家蚕新品种选育的关键技术。采用杂交和系统分离为基本育种手段,结合春秋自然交替的培育环境,蛾区选择始终把生命力性状作为重要指标,同时兼顾茧丝质的选择,入选蛾区内严格精选全茧量和茧层量性状在平均值偏上的个体留种并控制茧层率,从而达到了茧丝量性状和生命力性状的综合选择目的。按以上方法育成2个优良中、日系统品种"芙菁"和"湘8H,"F1代杂交种经过春秋2次实验室初交测试表现为生命力强、茧丝质好、茧丝量和产茧量高,综合性状优良,从而克服了茧丝量与生命力难以兼顾的矛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蚕 品种选育 茧丝性状 生命力 综合选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家蚕抗菌肽基因研究进展 被引量:13
5
作者 孙伟 沈以红 +1 位作者 向仲怀 张泽 《蚕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96-203,共8页
抗菌肽是昆虫先天性免疫系统中十分重要的效应因子,近年来一直是昆虫免疫学研究的热点。家蚕作为鳞翅目昆虫的代表,其抗菌肽研究取得了长足进展。根据已经研究获得的抗菌肽基因序列在家蚕基因组中进行同源搜寻,共获得了40个家蚕抗菌肽... 抗菌肽是昆虫先天性免疫系统中十分重要的效应因子,近年来一直是昆虫免疫学研究的热点。家蚕作为鳞翅目昆虫的代表,其抗菌肽研究取得了长足进展。根据已经研究获得的抗菌肽基因序列在家蚕基因组中进行同源搜寻,共获得了40个家蚕抗菌肽基因。这些基因编码的多肽在大小、氨基酸组成和性质上差异很大,但基于结构性质可以分成3类:(1)具有α-螺旋结构并且缺乏半胱氨酸(cysteine,Cys)的线性抗菌肽;(2)富含脯氨酸或甘氨酸的组成性抗菌肽;(3)富含半胱氨酸的环形抗菌肽。以这3类结构作为主线,综述了家蚕抗菌肽近年来的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蚕 抗菌肽基因 结构 线性抗菌肽 组成性抗菌肽 环形抗菌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柞蚕蛹全长cDNA文库的构建和随机EST测序 被引量:5
6
作者 夏润玺 李玉萍 +5 位作者 王欢 李喜升 刘彦群 秦利 姜德富 鲁成 《蚕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528-532,共5页
采用RNA转录5′末端转换(SMART)技术构建了柞蚕(Antheraea pernyi)蛹的全长cDNA文库。所构建cDNA文库的容量为5×10^5个独立克隆,插入片段长800-2500 bp,且90%的插入片段大于1 kb。随机挑取288个克隆进行表达序列标签(EST)测... 采用RNA转录5′末端转换(SMART)技术构建了柞蚕(Antheraea pernyi)蛹的全长cDNA文库。所构建cDNA文库的容量为5×10^5个独立克隆,插入片段长800-2500 bp,且90%的插入片段大于1 kb。随机挑取288个克隆进行表达序列标签(EST)测序,有效序列为250条,根据EST测序结果计算文库重组率达95%。经序列拼接得到175个unigenes,通过序列比对发现其中97个unigenes与GenBank中的已知基因高度同源,且有88条全长序列,基因的完整性比率达90%。在随机EST测序中获得了具有5′端和3′端非编码区的延伸因子-1α基因(Gen-Bank登录号:FJ788508),该基因cDNA全长1743 bp,有一个1392 bp的开放阅读框,编码含463个氨基酸残基的蛋白,蛋白的理论分子质量为50.4 kD,等电点8.96。EST测序分析表明,柞蚕蛹cDNA文库符合构建基因文库的质量要求,该文库的构建将有助于柞蚕功能基因的克隆和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柞蚕 CDNA文库 RNA转录5′末端转换 表达序列标签 延伸因子-1α(EF-1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家蚕HSP20·8基因体外表达及荧光原位杂交研究(英文) 被引量:5
7
作者 孙卫忠 李斌 +3 位作者 王彦文 柴春利 刘彬斌 鲁成 《蚕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4-19,共6页
前期研究发现,相对于其它组织器官,有一种低分子量热激蛋白在家蚕肾型卵中高量表达,并命名为低分子量热激蛋白HSP20.8。为了进一步阐明家蚕低分子量热激蛋白HSP20.8的基因结构、表达特性及其在家蚕染色体上的分布,根据HSP20.8基因cDNA... 前期研究发现,相对于其它组织器官,有一种低分子量热激蛋白在家蚕肾型卵中高量表达,并命名为低分子量热激蛋白HSP20.8。为了进一步阐明家蚕低分子量热激蛋白HSP20.8的基因结构、表达特性及其在家蚕染色体上的分布,根据HSP20.8基因cDNA序列设计特异引物,进行了克隆、表达及荧光原位杂交研究。结果表明,该基因含有1个561碱基对的开放阅读框(open reading frame,ORF),与cDNA序列比较分析发现该基因无内含子序列。重组蛋白的分子量在20 kD左右。热激蛋白基因HSP20.8在家蚕基因组中为单拷贝基因,其位点在染色体近中部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蚕 低分子量热激蛋白 重组杆状病毒 荧光原位杂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引进育成高品质茧丝蚕品种蜀绣×渝春生产性能测定 被引量:4
8
作者 张友洪 周安莲 +3 位作者 肖文福 肖金树 沈以红 李兵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715-1721,共7页
对引进的高品质茧丝家蚕品种进行适应性筛选,育成适应四川地区使用的蚕品种蜀绣×渝春。经四川省家蚕品种实验室共同鉴定表明,该品种具有茧层厚,出丝率高,纤度细,纤度均方差小的显著特点。在春季其茧层率25.32%、解舒丝长1246 m、... 对引进的高品质茧丝家蚕品种进行适应性筛选,育成适应四川地区使用的蚕品种蜀绣×渝春。经四川省家蚕品种实验室共同鉴定表明,该品种具有茧层厚,出丝率高,纤度细,纤度均方差小的显著特点。在春季其茧层率25.32%、解舒丝长1246 m、鲜毛茧出丝率19.93%、洁净97.34分,比对照种菁松×皓月分别提高2.36个百分点、26.11%、2.03个百分点、1.40分;茧丝纤度2.350 D,比对照种低17.17%。在秋季其茧层率25.28%、解舒丝长1105 m、鲜毛茧出丝率19.27%、洁净96.30分,比对照种夏芳×秋白分别提高3.62个百分点、24.44%、2.82个百分点、1.50分;茧丝纤度2.200D,比对照种低9.43%。该品种2012年通过四川省家蚕品种审定,适宜于长江中下游流域茧丝绸一体化经营蚕区春季和晚秋季饲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蚕品种 蜀绣 渝春 高品质生丝 生产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阳离子脂质体转染家蚕培养细胞的技术体系研究 被引量:4
9
作者 潘敏慧 刘敏 +3 位作者 刘佳 杜娟 张春东 鲁成 《蚕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684-688,共5页
阳离子脂质体转染家蚕培养细胞是家蚕基因功能研究的重要技术之一。利用阳离子脂质体Lipofectamine2000与pBac[A3Neo+A3EGFP]转基因表达载体,对家蚕卵巢细胞BmN-SWU1、BmN-SWU2、BmN和草地贪夜蛾卵巢细胞Sf21进行了外源DNA质量、脂质体... 阳离子脂质体转染家蚕培养细胞是家蚕基因功能研究的重要技术之一。利用阳离子脂质体Lipofectamine2000与pBac[A3Neo+A3EGFP]转基因表达载体,对家蚕卵巢细胞BmN-SWU1、BmN-SWU2、BmN和草地贪夜蛾卵巢细胞Sf21进行了外源DNA质量、脂质体用量、转染细胞密度和转染孵育时间等4个转染条件的优化实验,筛选到了阳离子脂质体转染效率最高的细胞系BmN-SWU1。BmN-SWU1细胞的最佳转染条件为:外源DNA0.6μg,脂质体2.5μL,细胞密度1×105mL-1,无血清条件下孵育24 h。此条件下转染效率可达55.08%。用抗生素G418筛选转染后的BmN-SWU1细胞,建立了GFP转基因细胞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蚕 阳离子脂质体 细胞转染 转基因细胞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家蚕防御素基因的序列特征与表达模式分析及原核表达试验 被引量:2
10
作者 马振刚 贾俊杰 +4 位作者 陈全梅 黄为 李田 潘国庆 周泽扬 《蚕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49-256,共8页
家蚕防御素(defensin)是家蚕抗菌肽家族的主要成员之一,为家蚕先天性免疫的重要效应因子。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家蚕防御素基因BmdefA、BmdefB的序列中各有2个外显子,2个基因分别定位于家蚕第4号和第13号染色体上;等电点预测BmdefA带... 家蚕防御素(defensin)是家蚕抗菌肽家族的主要成员之一,为家蚕先天性免疫的重要效应因子。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家蚕防御素基因BmdefA、BmdefB的序列中各有2个外显子,2个基因分别定位于家蚕第4号和第13号染色体上;等电点预测BmdefA带有负电荷,属于罕见的阴离子型抗菌肽,而BmdefB带有正电荷,属于常见的阳离子型抗菌肽;预测2个基因编码的成熟肽分子质量均在4 kD左右。用RT-PCR方法检测BmdefA在家蚕整个发育过程中有表达,且在检测的幼虫和成虫各组织中均有表达;BmdefB从幼虫5龄第3天到成虫期表达,雄性表达量高于雌性,且在5龄第3天幼虫的生殖腺、脂肪体和血细胞中高水平表达。家蚕防御素BmdefA、BmdefB具有不同的分子特性和表达特征,暗示它们在家蚕先天免疫过程中可能行使不同的功能,甚至可能具有不同的抗菌机理。构建融合GST标签的家蚕防御素基因原核表达载体,通过在大肠杆菌细胞内诱导表达,获得可溶性的目的蛋白,使用GST亲和层析柱初步纯化表达的融合蛋白并进行Western blotting鉴定,为进一步研究BmdefA、BmdefB的体外活性和抑菌机制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蚕 防御素 BmdefA基因 BmdefB基因 序列特征 表达模式 原核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家蚕尿苷二磷酸-葡萄糖基转移酶基因(BmUGT004965)的克隆和表达谱分析 被引量:2
11
作者 黄飞飞 刘增虎 +2 位作者 陈颜虹 马艳 鲁成 《蚕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50-57,共8页
糖基化作用在抑制和排除生物体一系列内生和外生有毒化合物的过程中非常重要,尿苷二磷酸-葡萄糖基转移酶(UGTs)参与了这一过程。在分析家蚕基因组中存在的UGT基因时选取其中的一个基因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与分子生物学实验,经分子克隆和... 糖基化作用在抑制和排除生物体一系列内生和外生有毒化合物的过程中非常重要,尿苷二磷酸-葡萄糖基转移酶(UGTs)参与了这一过程。在分析家蚕基因组中存在的UGT基因时选取其中的一个基因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与分子生物学实验,经分子克隆和表达谱分析,将该基因命名为BmUGT004965,其开放读码框(ORF)长1 578 bp,编码525个氨基酸,预测分子质量60.3 kD,等电点9.13。该基因编码蛋白的N端具有一段由19个氨基酸组成的信号肽序列,而且N端和C端各有一段疏水的跨膜区。将该基因cDNA与家蚕基因组序列进行比对表明其具有4个外显子,外显子/内含子边界处均符合GT-AG规则。将家蚕BmUGT004965基因与人类、果蝇、昆虫杆状病毒、植物及已报道的家蚕UGT基因进行氨基酸水平的比对,显示氨基酸序列一致性为20%~30%;多重序列比对结果表明C端序列的保守性高于N端区域,可能与UGT具有2个主要的功能域有关。实时定量RT-PCR检测表明,在5龄第3天家蚕幼虫的9种组织中,BmUGT004965基因只在丝腺和脂肪体中有表达,且丝腺中的表达丰度明显高于脂肪体,这与基因芯片的结果一致,推测这种特异的表达方式可能与其特异的功能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基化作用 尿苷二磷酸-葡萄糖基转移酶基因 家蚕 基因克隆 组织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家蚕成虫雌雄差异的基因表达分析 被引量:2
12
作者 张文姬 查幸福 +1 位作者 夏庆友 向仲怀 《蚕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29-235,共7页
研究家蚕成虫雌雄差异的基因表达,可为探究家蚕以及鳞翅目昆虫雌雄差异的分子机制提供线索。利用家蚕全基因组芯片检测家蚕成虫雌雄差异基因表达谱,并采用聚类及功能注释对芯片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有11677个基因在家蚕成虫中表达... 研究家蚕成虫雌雄差异的基因表达,可为探究家蚕以及鳞翅目昆虫雌雄差异的分子机制提供线索。利用家蚕全基因组芯片检测家蚕成虫雌雄差异基因表达谱,并采用聚类及功能注释对芯片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有11677个基因在家蚕成虫中表达,其中有3312个基因在雄性个体表达上调,4254个在雌性个体表达上调。雌雄个体中表达上调基因的GO分类比较显示这2类基因在分子伴侣调控、电子载体等功能方面差异较大。在雌雄差异基因的功能注释中发现了与性腺特异性、发育繁殖及选择拼接因子等相关的基因。家蚕成虫存在的与雌雄个体特异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可作为家蚕雌雄个体性别相关的生物遗传学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蚕 雌雄差异 基因芯片 功能注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柞蚕核型多角体病毒p11基因克隆及序列分析 被引量:2
13
作者 石生林 刘彦群 +1 位作者 潘敏慧 鲁成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42-46,共5页
为丰富柞蚕核型多角体病毒分子生物学基础,通过PCR扩增克隆了ApNPV p11基因并进行了序列的生物信息学分析。ApNPV p11基因编码102个氨基酸,预测分子量11.2kDa;氨基酸序列N端1~33位是信号肽序列,中部50~72位是跨膜区。PSI—BLAST... 为丰富柞蚕核型多角体病毒分子生物学基础,通过PCR扩增克隆了ApNPV p11基因并进行了序列的生物信息学分析。ApNPV p11基因编码102个氨基酸,预测分子量11.2kDa;氨基酸序列N端1~33位是信号肽序列,中部50~72位是跨膜区。PSI—BLAST搜索表明有20种核型多角体病毒编码蛋白与ApNPVP11蛋白有显著性匹配;比对分析发现P11蛋白氨基酸序列中部相对保守,两端变异较大。进化分析表明ApNPV属于NPV类群I且与EppoNPV、AgMNPV、CfDefNPV亲缘关系较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杆状病毒 p11基因 序列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省桑树褐斑病发生及综合防治措施 被引量:2
14
作者 刘刚 佟万红 +1 位作者 黄盖群 余茂德 《蚕学通讯》 2006年第1期19-20,共2页
关键词 综合防治 褐斑病 桑树 四川 发生情况 经济收入 安岳县 萎缩病 发病率 桑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RNAi技术培育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抗性品种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5
作者 李娜 成传刚 +3 位作者 田甜 吕军 张军 潘敏慧 《蚕学通讯》 2009年第4期29-34,共6页
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属于杆状病毒科,包涵体亚科,它引起的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是蚕业生产上的主要病害,培育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抗性品种是防治该病的有效措施,而RNAi技术为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抗性品种的培育提供了新的方法。本文综述了近年... 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属于杆状病毒科,包涵体亚科,它引起的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是蚕业生产上的主要病害,培育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抗性品种是防治该病的有效措施,而RNAi技术为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抗性品种的培育提供了新的方法。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利用RNAi技术培育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抗性品种的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蚕 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 RNAI 抗性品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桑树萎缩病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措施 被引量:1
16
作者 刘刚 佟万红 +1 位作者 王小芬 黄盖群 《中国蚕业》 2006年第1期85-86,共2页
桑叶是家蚕的唯一饲料,桑树是蚕丝业生产的物质基础。桑树生长在各种不同气候和地貌的生态环境,在与形形色色的病原微生物的生存斗争中发生众多病害,其中桑树萎缩病是蚕桑生产危害最为严重的桑树病害之一,分布于中国、日本、韩国、... 桑叶是家蚕的唯一饲料,桑树是蚕丝业生产的物质基础。桑树生长在各种不同气候和地貌的生态环境,在与形形色色的病原微生物的生存斗争中发生众多病害,其中桑树萎缩病是蚕桑生产危害最为严重的桑树病害之一,分布于中国、日本、韩国、格鲁吉亚、越南等蚕桑生产国,中国和日本受害特别严重;在我国主要蚕桑区江苏、浙江、安徽、广东、湖北、四川等省均有分布。我国历史上称桑树萎缩病为癃桑,早在17世纪初期(明朝末年)的“沈氏农书”中即有记载并指出其传染性:“设有癃桑,即番去之.不可爱惜.使其缠染.皆缘剪时刀上传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桑树生长 萎缩病 综合防治 发生规律 桑树病害 生产危害 病原微生物 物质基础 生态环境 格鲁吉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柞蚕核多角体病毒lef-12基因序列及转录分析(英文)
17
作者 石生林 潘敏慧 +1 位作者 王强 鲁成 《蚕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772-776,共5页
为加强柞蚕核多角体病毒(Anthraea pernyinucleopolyhedrovirus,ApNPV)的分子基础研究,对ApNPVlef-12基因进行序列及转录分析。ApNPVlef-12基因长516个核苷酸,编码171个氨基酸,预测分子质量19.0 kD。Ap-NPVlef-12基因5′端非编码区含有... 为加强柞蚕核多角体病毒(Anthraea pernyinucleopolyhedrovirus,ApNPV)的分子基础研究,对ApNPVlef-12基因进行序列及转录分析。ApNPVlef-12基因长516个核苷酸,编码171个氨基酸,预测分子质量19.0 kD。Ap-NPVlef-12基因5′端非编码区含有杆状病毒晚期基因启动子模序(ATAAG),但终止密码子(TAG)下游没有典型的多聚腺苷酸信号(AATAAA)。PSI-BLAST表明18种鳞翅目NPV编码ApNPV LEF-12同源蛋白;ApNPV LEF-12蛋白与类群ⅠNPVLEF-12的氨基酸一致性高于其与类群ⅡNPVLEF-12的氨基酸一致性。ApNPVLEF-12蛋白及与其关系较近的同源蛋白的有效密码子数较低。转录分析表明,ApNPVlef-12基因属晚期表达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柞蚕 lef-12基因 核多角体病毒 转录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家蚕体节极性基因(Bmdpp)的克隆与表达研究
18
作者 钱平 吴阳春 +2 位作者 柴春利 代方银 鲁成 《蚕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754-760,共7页
体节极性基因dpp是昆虫发育过程中的关键基因。采用生物信息学的方法,利用家蚕EST数据获得了家蚕dpp基因(Bmdpp)cDNA序列。该cDNA序列全长1 206 bp,ORF1 146 bp,编码381个氨基酸,预测蛋白分子质量38.6 kD,等电点9.18。将克隆的Bmdpp... 体节极性基因dpp是昆虫发育过程中的关键基因。采用生物信息学的方法,利用家蚕EST数据获得了家蚕dpp基因(Bmdpp)cDNA序列。该cDNA序列全长1 206 bp,ORF1 146 bp,编码381个氨基酸,预测蛋白分子质量38.6 kD,等电点9.18。将克隆的Bmdpp基因完整CDS序列亚克隆到pET-28a(+)表达载体,转化、诱导后经SDS-PAGE电泳检测到约40 kD与预测分子质量相符的目的蛋白条带。对Bmdpp在家蚕胚胎不同发育时期的表达分析发现,该基因在受精614 h的表达量很低,甚至没有表达。这一表达模式和果蝇dpp基因在胚胎发育过程中的表达模式相似,推测Bmdpp在家蚕早期胚胎发育的背-腹轴分化中起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蚕 胚胎发育 体节极性基因 基因克隆 序列分析 表达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柞蚕核型多角体病毒ptp-1、ptp-2基因序列比较及转录分析(英文)
19
作者 石生林 潘敏慧 鲁成 《蚕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307-310,共4页
柞蚕核型多角体病毒(Antheraea pernyinucleopoly hedrovirus,ApNPV)是柞蚕脓病病原,有关ApNPV的分子生物学研究可为病害综合防治提供理论依据。对ApNPVptp-1、ptp-2基因序列特性进行计算机辅助分析,并就其转录特性进行RT-PCR分析。结... 柞蚕核型多角体病毒(Antheraea pernyinucleopoly hedrovirus,ApNPV)是柞蚕脓病病原,有关ApNPV的分子生物学研究可为病害综合防治提供理论依据。对ApNPVptp-1、ptp-2基因序列特性进行计算机辅助分析,并就其转录特性进行RT-PCR分析。结果表明:ApNPVptp-1、ptp-2基因均具有早期基因序列特性,但在柞蚕蛹体内这2个基因分别于感染后72、96 h开始转录,属于杆状病毒晚期基因家族。只有部分鳞翅目杆状病毒编码ptp-1、ptp-2基因同源区,非鳞翅目杆状病毒不编码ptp-1、ptp-2基因同源区,而ApNPV为鳞翅目杆状病毒,同时编码ptp-1、ptp-2基因同源区。PTP-1、PTP-2蛋白氨基酸序列中均含有双特异性蛋白磷酸酶(DSPc)结构域和酪氨酸特异性蛋白磷酸酶结构域,但在杆状病毒生命周期中,这2个蛋白是否具有相同的功能尚不清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柞蚕 核型多角体病毒 ptp基因 转录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转座子显示技术及其在家蚕遗传进化研究中的应用展望
20
作者 韩民锦 李雪 张泽 《蚕学通讯》 2008年第4期29-34,共6页
转座子显示技术是研究基因组中转座子遗传进化的有力工具。家蚕基因组测序结果发现,基因组中含有大量的转座子。本文综述了转座子显示技术和家蚕基因组中转座子特点,展望转座子显示技术在家蚕遗传进化研究中的应用。
关键词 转座子显示 家蚕 转座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