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乡村创新创业推动县域经济增长:理论逻辑和实证分析 被引量:4
1
作者 高静 李丹 陈峰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9-93,共15页
鼓励乡村创新创业发展,充分激发乡村双创活力,将为推动县域经济增长提供充足内生动能和重要发展机遇。利用浙大卡特−企研团队2023年公布的“乡村创新创业指数”,基于中国2014−2021年1836个县域平衡面板数据,实证考察乡村创新创业对县域... 鼓励乡村创新创业发展,充分激发乡村双创活力,将为推动县域经济增长提供充足内生动能和重要发展机遇。利用浙大卡特−企研团队2023年公布的“乡村创新创业指数”,基于中国2014−2021年1836个县域平衡面板数据,实证考察乡村创新创业对县域经济增长的影响效应及作用机理。结果表明:(1)乡村创新创业能够显著推动县域经济增长。乡村创新创业水平每提高1%,推动县域GDP增加4%;(2)在劳动力流出地区、实体金融和数字普惠金融服务较好的地区以及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推动作用更为显著;(3)机理检验表明,乡村创新创业主要通过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激发消费活力和推进产业结构升级推动县域经济增长;(4)乡村创新创业对县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存在门槛效应,当政府介入力度维持在合理区间时,推动作用才能得到充分发挥;(5)进一步分析发现,乡村创新创业还能够通过促进产业均衡发展、区域绿色低碳,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因此应进一步支持乡村创新创业融合发展,以就业、消费和产业结构升级为重点,以提升政务服务效率、推进有为政府建设为保障,为县域经济增长乃至高质量发展凝聚充足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创新创业 经济增长 高质量发展 县域经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村振兴背景下青年女性参与基层治理实践研究——以川西平原农村为例 被引量:12
2
作者 袁明宝 《中国青年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70-77,23,共9页
村级组织作为基层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村治主体和组织行为都受到外部制度环境影响。文章通过对成都山镇治理变迁过程的考察发现,村级治理行政化转型与地方社会结构要素相结合,共同形塑出村治主体的年轻化和“女性化”结构。村级治... 村级组织作为基层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村治主体和组织行为都受到外部制度环境影响。文章通过对成都山镇治理变迁过程的考察发现,村级治理行政化转型与地方社会结构要素相结合,共同形塑出村治主体的年轻化和“女性化”结构。村级治理行政化等外部制度环境变迁、社会结构原子化以及家庭结构中女性“半劳动力”人力资本价值实现驱动,共同促成了城乡融合地区村治主体的年轻化和“女性化”趋势。青年女性参与基层治理成为城乡融合地区农村的客观选择和现实,这得益于治理资源密集输入、村级治理力量充足以及乡村关系高度一体化。青年女性村干部虽然能够胜任当前基层治理事务要求,但行政治理体制结构使其陷入治理成本过高的困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村治主体 青年女性村干部 治理转型 村级治理行政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碑铭与区域史研究——以闽西北地区的田野调查为中心
3
作者 赵云霞 李军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45-152,156,共9页
碑铭是我国古代重要的大众传播媒介,也是独特的历史文化载体。近年来,笔者团队在地方文史部门的支持下,对地处闽西北邵武地区的碑铭资料进行了较为系统、深入的田野调查,搜集、著录历史碑铭356通。这些碑铭类型多样,内容丰富,大体可归... 碑铭是我国古代重要的大众传播媒介,也是独特的历史文化载体。近年来,笔者团队在地方文史部门的支持下,对地处闽西北邵武地区的碑铭资料进行了较为系统、深入的田野调查,搜集、著录历史碑铭356通。这些碑铭类型多样,内容丰富,大体可归结为告谕规约、地方公益、祠庙信仰、宗族组织、风景名胜、墓志地券等六大主题。邵武碑铭资料的整理可为系统认识闽西北传统社会、传承优秀历史文化、促进区域历史文化深入研究提供可信的史料支撑,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碑铭 闽西北 区域史研究 田野调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基础设施对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影响研究——基于空间溢出效应视角
4
作者 许超亚 张卫国 兰秀娟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54-169,312,共17页
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础支撑和内在要求。以2011—2022年全国30个省区市(西藏、港澳台地区除外)的面板数据为研究样本,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实证检验数字基础设施对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影响。结果表明,数字基础设施能够... 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础支撑和内在要求。以2011—2022年全国30个省区市(西藏、港澳台地区除外)的面板数据为研究样本,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实证检验数字基础设施对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影响。结果表明,数字基础设施能够促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且对邻地存在正向空间溢出效应。异质性分析表明,相比于东中部地区,数字基础设施更能降低西部地区的市场分割程度,但其正向空间溢出效应仅表现在东部地区;相比于沿海地区,数字基础设施更能降低内陆地区的市场分割程度,但其正向空间溢出效应仅表现在沿海地区。机制检验表明,数字基础设施通过提高流通效率和降低地方政府行政垄断促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相关研究可为政府部门通过优化数字基础设施布局助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提供政策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基础设施 全国统一大市场 空间溢出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庆市科技特派员助力乡村振兴工作现状及对策建议 被引量:6
5
作者 范守城 王家喜 肖亚成 《南方农业》 2021年第25期72-74,80,共4页
科技特派员作为“三农”政策的宣传队、农业科技的传播者、科技创新创业的领头羊、乡村脱贫致富的带头人,要坚持以服务“三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科技人才为主体、以科技成果为纽带,全力助推乡村振兴。重庆市自2004年启动实施科技特... 科技特派员作为“三农”政策的宣传队、农业科技的传播者、科技创新创业的领头羊、乡村脱贫致富的带头人,要坚持以服务“三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科技人才为主体、以科技成果为纽带,全力助推乡村振兴。重庆市自2004年启动实施科技特派员试点工作以来,积极探索,勇于创新,充分发挥科技特派员制度优势,推进科技特派员工作顺利开展,取得了显著成效。通过对重庆科技特派员工作的基本情况、服务体系及存在问题进行全面梳理,提出科技特派员赋能乡村振兴的对策建议:拓展服务领域,增强乡村振兴科技支撑能力;加强顶层设计,明晰高校院所等主体责任;多措并举发力,让激励政策真正落地;建立联合评价机制,有效提升服务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特派员 乡村振兴 现状 问题 对策建议 重庆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行政统合与治理激活:易地搬迁安置社区治理秩序建构
6
作者 袁明宝 《求实》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0-82,M0005,M0006,共15页
后搬迁时代社区治理秩序建构是实现易地搬迁安置社区可持续发展的重中之重。其混合型治理事务和超前城镇化特点,是政府行政统合介入安置社区治理的基础。基层政府通过对多元治理主体、多元治理事务以及多元规则的统合,实现易地搬迁安置... 后搬迁时代社区治理秩序建构是实现易地搬迁安置社区可持续发展的重中之重。其混合型治理事务和超前城镇化特点,是政府行政统合介入安置社区治理的基础。基层政府通过对多元治理主体、多元治理事务以及多元规则的统合,实现易地搬迁安置社区治理的制度化和组织化运转。行政统合不仅能够提升易地搬迁安置社区的行政能力,也使基层干部能够借助提供行政服务的机会积累治理资源和权威,将正式规则输入安置社区。易地搬迁安置社区中的行政统合能同时满足处理安置社区行政事务和回应居民诉求的要求,使行政、服务和自治事务得到有效融合。行政统合不是简单的行政化,其核心是在行政力量介入的同时能够激活社区内生治理资源,实现正式治理与非正式治理的良性结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区治理 易地搬迁安置 行政统合 嵌入式治理 混合型治理 超前城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代宦官家庭的组建、形态与维系
7
作者 李军 《安徽史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4-33,共10页
明代宦官墓志中保留了不少家庭史、生活史资料,为探讨宦官家庭的组建、形态与维系提供了可能。宦官入宫后,对于原生家庭仍有深厚的感情,行有余力则供养父母,荫庇亲族。其发迹后,常通过娶妻纳妾、收养子嗣等方式组建家室。上层宦官家庭... 明代宦官墓志中保留了不少家庭史、生活史资料,为探讨宦官家庭的组建、形态与维系提供了可能。宦官入宫后,对于原生家庭仍有深厚的感情,行有余力则供养父母,荫庇亲族。其发迹后,常通过娶妻纳妾、收养子嗣等方式组建家室。上层宦官家庭规模庞大,多代同居、兄弟合爨的例子较多。宦官及其家人竭力扩张势力,以维系家庭与家族的富贵兴旺,方式包括邀揽官爵、聚敛家产、敬宗收族、课读子弟等。较唐代而言,明代宦官家庭的政治性较弱,呈现出明显的世俗性特点,其主要作用是延续香火、继承家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 宦官 家庭形态 家庭维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行政激活社会: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实践机制与路径选择 被引量:12
8
作者 袁明宝 《求实》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79-91,M0005,M0006,共15页
行政化导向的治理体系现代化只是在组织架构和制度规范上的行政体系建设,带来了行政替代社会、行政悬浮空转和行政消解治理的困境。乡村治理现代化应把重点放在行政激活社会上,通过治理资源激活群众公共参与渠道、增加治理事务并使其与... 行政化导向的治理体系现代化只是在组织架构和制度规范上的行政体系建设,带来了行政替代社会、行政悬浮空转和行政消解治理的困境。乡村治理现代化应把重点放在行政激活社会上,通过治理资源激活群众公共参与渠道、增加治理事务并使其与群众诉求相一致、实现治理主体的有效整合与动员以及推进治理规则公共性重建,从而实现行政嵌入社会。在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具体实践中,资源协同提升治理能力、组织协同激发多元治理主体积极性、机制协同凝聚治理共识、发展与治理互促构建治理共同体,构成了行政激活社会的具体机制,也实现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协同推进。中西部农村地区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关键不应是单纯的行政化改革,而是要通过资源输入和民主协商,实现行政对社会的激活和动员,这是大部分农村地区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的有效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治理 行政激活社会 行政吸纳社会 乡村治理现代化 行政化改革 基层自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产业协同集聚与绿色经济效率的空间效应研究 被引量:8
9
作者 李晓阳 李美雅 +1 位作者 李晓雪 严静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98-113,共16页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协同集聚在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变中承担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产业协同集聚与绿色经济效率之间是否存在空间效应以及如何测度亟待研究。本文选取2001-2019年的省际面板数据,考察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和绿色...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协同集聚在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变中承担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产业协同集聚与绿色经济效率之间是否存在空间效应以及如何测度亟待研究。本文选取2001-2019年的省际面板数据,考察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和绿色经济效率水平,并运用空间杜宾模型(SDM)分析产业协同集聚对绿色经济效率的分解效应。研究发现:(1)绿色经济效率呈先下降后上升的“U”型演变态势且存在时空分异特性。(2)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对绿色经济效率的影响存在直接效应,其中,生产性服务制造业与重度污染制造业协同集聚更晚达到“U”型拐点,促进绿色经济效率提升所需时间更长。(3)空间异质性分析发现,东部地区产业协同集聚比西部地区更先到达拐点,有助于促进绿色经济效率提升;时间异质性分析发现,与2010-2019年相比,2001-2010年期间本地绿色经济效率提升显著抑制了周边地区绿色经济效率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协同集聚 绿色经济 空间效应 制造业 生产性服务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代乡村建设的县域综合发展经验——以张謇的南通建设为例 被引量:2
10
作者 潘家恩 马黎 温铁军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73-87,共15页
本文以张謇所主持的近代南通建设为例,梳理历史乡村建设实践中的县域综合发展经验,同时讨论社会企业与乡村建设的互动关系。研究认为,张謇所从事的是“有实无名”的乡村建设,其本人也应被视为近代乡村建设先驱。在近代南通的县域综合发... 本文以张謇所主持的近代南通建设为例,梳理历史乡村建设实践中的县域综合发展经验,同时讨论社会企业与乡村建设的互动关系。研究认为,张謇所从事的是“有实无名”的乡村建设,其本人也应被视为近代乡村建设先驱。在近代南通的县域综合发展中,综合发展理念是引领,“内循环”和“在地化”是策略,而以“实业—教育—公益”为内容的“三位一体”则是核心。这些历史经验可为当前经济下行压力下的县域经济发展和乡村振兴提供有益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謇 南通 乡村建设 县域综合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质生产力对区域经济韧性的影响
11
作者 许超亚 冯典状 张卫国 《企业经济》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9-128,共10页
新质生产力是保障国家经济安全的关键抓手。本文基于2010—2023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实证分析新质生产力对区域经济韧性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新质生产力有利于提升区域经济韧性水平。异质性分析表明,相比于西部地区、信息化水平... 新质生产力是保障国家经济安全的关键抓手。本文基于2010—2023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实证分析新质生产力对区域经济韧性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新质生产力有利于提升区域经济韧性水平。异质性分析表明,相比于西部地区、信息化水平较高的地区及行政垄断程度较高的地区,新质生产力更能显著提升东中部地区、信息化水平较低的地区及行政垄断程度较低地区的经济韧性水平。机制分析表明,新质生产力可以通过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扩大市场潜力来提升区域经济韧性水平。据此,应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强化资源配置效率和市场潜力的带动功能、加快构建经济韧性网络,以期为全面提升经济韧性水平提供政策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区域经济韧性 资源配置效率 市场潜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人才不同就业阶段的分布格局及其影响因素
12
作者 杨云佳 崔璨 +1 位作者 王强 陈南希 《热带地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38-249,共12页
基于2003—2021年高新技术产业人才履历大数据,采用空间分析方法和空间计量模型,从城市尺度分析中国高新技术产业人才不同就业阶段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影响因素,并进一步分析不同学历和学校层级人才分布格局影响因素的异质性。结果发现:1... 基于2003—2021年高新技术产业人才履历大数据,采用空间分析方法和空间计量模型,从城市尺度分析中国高新技术产业人才不同就业阶段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影响因素,并进一步分析不同学历和学校层级人才分布格局影响因素的异质性。结果发现:1)中国高新技术产业人才主要在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省会直辖市以及城市群形成集聚;相较于初次就业阶段,高新技术产业人才在当前就业阶段的空间集聚度有所升高。2)不同就业阶段人才分布的影响因素存在显著差异,初次就业阶段,经济因素对人才分布的影响更为显著;而在当前就业阶段,舒适性因素的作用更加突出,反映高新技术产业人才在职业发展中后期物质基础得到满足后,对生活品质提升的关注日益增强。同时,人才政策在两个阶段均对人才分布起重要作用。3)不同学历与学校层级高新技术产业人才分布的影响因素呈现异质性。高人力资本群体(研究生学历及毕业于“双一流”高校)对舒适性因素的关注度更高,尤其在当前就业阶段表现得尤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新技术产业人才 人力资本 城市舒适性 异质性分析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平教会华西实验区对于土地问题的探索(1946-1949)
13
作者 张艺英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78-187,208,共11页
以往在“革命与改良”的二元视野下,学界批评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简称平教会)是未触动土地问题的改良主义。事实上,平教会在1946-1949年的华西实验区阶段,囿于多种因素,提出了系统的解决土地问题的方案,即成立农业生产合作社,并以此为载... 以往在“革命与改良”的二元视野下,学界批评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简称平教会)是未触动土地问题的改良主义。事实上,平教会在1946-1949年的华西实验区阶段,囿于多种因素,提出了系统的解决土地问题的方案,即成立农业生产合作社,并以此为载体,通过统租分佃并最终创置合作社社田的方法来解决土地所有权、稳定土地使用权。受经费短缺、国民政府不支持等因素的影响,这一方案只在卢作孚所领导的北碚乡村建设实验区的一个保开展实验。鉴于直接解决土地问题不可行,平教会转而协助国民政府实行的“农地减租”,希望能在此过程中增强自身力量,迂回地解决乡村土地问题。尽管平教会在华西实验区没能最终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但他们对这一问题的探索经验有助于农复会在台湾地区成功推动土地改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晏阳初 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平教会) 乡村建设 华西实验区 土地问题 创置社田 农地减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发达地区农村青年职业选择与市民化差异机制研究——以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为例
14
作者 袁明宝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55-64,共10页
发达地区农村青年借助区位和工商业发达优势,实现了就地城镇化。但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因为土地利益分配方式、劳动观念、城市化路径以及保护性力量上的差异,塑造出两地农村青年不同的职业选择态度和行为。珠三角地区农村青年更倾向于选... 发达地区农村青年借助区位和工商业发达优势,实现了就地城镇化。但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因为土地利益分配方式、劳动观念、城市化路径以及保护性力量上的差异,塑造出两地农村青年不同的职业选择态度和行为。珠三角地区农村青年更倾向于选择低端就业岗位,重视休闲大于劳动,长三角地区农村青年在职业选择上更加积极主动,注重家庭资源积累和阶层跃升。职业选择上的差异,决定了农村青年能否建立起与城市经济社会文化系统的有机关联,这也成为影响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农村青年市民化水平的重要因素。更高层次市民化的实现,需要农村青年发挥人力资本优势,选择高度市场竞争的职业,积累真正的市民化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职业选择 市民化 城镇化 农村青年 发达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鲁渝科技扶贫协作机制与模式创新研究
15
作者 范守城 袁术平 +2 位作者 杨艳 王家喜 肖亚成 《南方农业》 2022年第5期125-129,共5页
鲁渝科技扶贫协作按照“重庆所需、山东所能、优势互补、共商共享、共建共赢、互惠互利”的原则,结合重庆的产业实际和科技需求,重点围绕研发计划设立、科研院所结对共建、科技扶贫培训、人才支援帮扶、产学研合作对接和网络科技扶贫等... 鲁渝科技扶贫协作按照“重庆所需、山东所能、优势互补、共商共享、共建共赢、互惠互利”的原则,结合重庆的产业实际和科技需求,重点围绕研发计划设立、科研院所结对共建、科技扶贫培训、人才支援帮扶、产学研合作对接和网络科技扶贫等方面开展工作,真正做到精准对接、精准施策、精准发力,实现鲁渝科技扶贫协作模式创新,以高质量科技协作助推重庆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出推进鲁渝科技扶贫协作的建议:完善协作交流和协调,推动院所结对和共建,加强人才交流和培训,创新协作手段和内容,提升协作层次和水平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渝科技 扶贫协作 举措 机制 建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共同富裕视域下市场一体化的农民增收效应研究 被引量:10
16
作者 邹宝玲 曹壹帆 肖亚成 《财经问题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15-128,F0003,共15页
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础支撑和内在要求,有助于统一市场基础制度并形成统一的要素和资源市场。本文运用中国2000—2020年省级面板数据,采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系统评估了市场一体化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基准回归结果表明... 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础支撑和内在要求,有助于统一市场基础制度并形成统一的要素和资源市场。本文运用中国2000—2020年省级面板数据,采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系统评估了市场一体化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基准回归结果表明,市场一体化对农民收入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且结果具有稳健性。细分农户收入来源发现,市场一体化显著促进农民经营性收入增长,对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的影响并不显著。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在农业资源丰富的农业大省和地方政府市场干预程度高的地区,市场一体化将带来更强的农民增收效应。机制分析结果表明,市场一体化主要通过扩大农业经营规模、扩大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和提高经济作物价格来增加农民收入。本文将为政府制定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促进农民增收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相关政策提供新的证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同富裕 市场一体化 农民收入 商品市场 经营性收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贤主导的在地化乡村建设——以傅柏翠的古蛟地区实践为例 被引量:1
17
作者 张艺英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01-116,共16页
关于民国时期的乡村建设运动,学界目前一般以梁漱溟、晏阳初等外来知识分子主导的外源型,及张謇、卢作孚等爱国企业家主导的内生型乡村建设模式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除此之外,还有一种内生型模式是由地方乡贤通过对土地、山林等资源的整... 关于民国时期的乡村建设运动,学界目前一般以梁漱溟、晏阳初等外来知识分子主导的外源型,及张謇、卢作孚等爱国企业家主导的内生型乡村建设模式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除此之外,还有一种内生型模式是由地方乡贤通过对土地、山林等资源的整理来开展在地化乡村建设,其中傅柏翠于1931—1949年在闽西古蛟地区开展的实践即为其典型代表之一。自1931年开始,傅柏翠离开革命道路,致力于古蛟地区的地方建设。他通过均分田地、整理墟场、山林收归公有等方式,整合了当地的经济资源,用于乡村各项建设。可以说,他在土地集体所有、农民享有使用权的基础上,构建了在地化的社会经济体系,使得辖区内民众得以共享均等公共服务。该实践表明,即使在缺乏工业发展能力的地区,本地乡贤主导也能低成本动员当地资源成功开展在地化的乡村建设。这一经验可以为当代的乡村振兴战略及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历史镜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建设 傅柏翠 均分土地 在地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半市场化社区互助养老:农村老年人照料中的集体统筹与实践定位 被引量:11
18
作者 袁明宝 吴欢欢 刘芳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1-72,共12页
互助养老实践打破了纯福利型和纯市场化养老模式存在的弊端,但在服务对象和服务内容上仍然存在一定不足。半市场化社区互助养老把市场和社区要素同时纳入,依托村社集体发挥公共角色功能,为高龄老人推荐低龄老人资源,提供低于市场价的半... 互助养老实践打破了纯福利型和纯市场化养老模式存在的弊端,但在服务对象和服务内容上仍然存在一定不足。半市场化社区互助养老把市场和社区要素同时纳入,依托村社集体发挥公共角色功能,为高龄老人推荐低龄老人资源,提供低于市场价的半市场化养老服务,成为当前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合适选择。在半市场化社区养老实践中,村社集体不但能够对内外部养老资源进行整合和社会动员,还可以介入养老服务过程,进行居间协调公证、监督养老服务质量、保护照料双方合法权益,强化互助养老的公益属性。半市场化社区互助养老以集体统筹为核心,通过统合政府、市场和家庭等多元主体的角色,为村庄老年人搭建起低成本、高福利的互助养老公共平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市场化 社区互助养老 集体统筹 福利治理 养老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找回集体:内生型集体经济发展与村社集体治理能力提升 被引量:12
19
作者 袁明宝 《求实》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3-95,M0006,共14页
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经济基础。基于山东省临清市农村集体“三资”清理的典型案例,探讨内生型集体经济发展的内涵和优势。通过产权制度改革和产业经营发展集体经济的尝试,仍然是外部资源输入式的经营逻辑;而... 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经济基础。基于山东省临清市农村集体“三资”清理的典型案例,探讨内生型集体经济发展的内涵和优势。通过产权制度改革和产业经营发展集体经济的尝试,仍然是外部资源输入式的经营逻辑;而“三资”清理正是内生型集体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式,借助政策合法性、集体土地制度正义性和村庄公共话语来收回被个体村民侵占的集体土地,实现村集体收入的增加和集体体制的激活。内生型集体经济发展并不追求主体上的完全市场化,经营上更多依靠村社集体对土地资源的统筹和调控能力,目标是实现与全体村民的良性互动并调整村社内部利益关系。在具体实践中,通过加强集体对土地的控制权、提高村社集体统筹能力、重建村庄公共性和凸显实体化集体定位,实现通过发展内生型集体经济来提升村社治理能力的目标。集体经济在发展过程中要找回具备自主性、嵌入性和公共性的集体,发挥集体经济社会性、政治性和经济性等综合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农村集体经济 内生型集体经济 村社治理能力 找回集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正式治理的制度化运作:管区制与乡镇治理现代化的路径选择 被引量:2
20
作者 袁明宝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9-88,共10页
管区作为一种非正式的组织设置,在乡镇与村级治理单元之间建构出实体性质的中间结构,具有低成本、非正式性和制度稳定性等特点,成为乡镇政权的延伸。管区设置虽然增加了乡镇内部的“委托—代理”层级,但通过行政体制上的形式化设置和实... 管区作为一种非正式的组织设置,在乡镇与村级治理单元之间建构出实体性质的中间结构,具有低成本、非正式性和制度稳定性等特点,成为乡镇政权的延伸。管区设置虽然增加了乡镇内部的“委托—代理”层级,但通过行政体制上的形式化设置和实践中的非正式运作,具有了超越科层体制约束的优势,借助激励动员和组织重构实现了有效治理。管区借助乡镇内部人力资源的重新配置,在不变体制的情况下进行机制创新,实现了非正式治理的制度化运作,匹配了当前乡村社会转型和治理转型的需求,成为当前强国家治理背景下探索乡镇治理现代化的一条可行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管区制 非正式治理 准行政组织 制度化运作 行政发包 乡镇治理现代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