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汉语和新诗彼此形塑的机制与启示——基于诗学、语言学交互视野的考察
1
作者 向天渊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05-113,F0003,共10页
基于诗学、语言学的交互视野,回顾汉语和新诗的现代化历程,可以发现,在“国语”及“文学”围绕文学性及生命意识展开双向互动、共同革新的大背景下,汉语和新诗相互牵缠、彼此形塑,既相得益彰,也彼此耗损。缘于表达现代生活方式、构建现... 基于诗学、语言学的交互视野,回顾汉语和新诗的现代化历程,可以发现,在“国语”及“文学”围绕文学性及生命意识展开双向互动、共同革新的大背景下,汉语和新诗相互牵缠、彼此形塑,既相得益彰,也彼此耗损。缘于表达现代生活方式、构建现代价值体系的要求,现代汉语被迫走上欧化道路,只不过囿于汉字、汉语的物理属性及其所负载的精神传统,无法充分实现欧化目标,语言上的内在张力必然传导至诗歌层面,引发新诗语言民族性、现代性品格建构的悖论与困惑。时至今日,用现代汉语写作新诗,早已成为不争之事实,但新诗反哺现代汉语,予其诗性锻造,促其成为意蕴丰厚的诗性语言,仍然道阻且长。我们必须充分发掘现代汉语的诗性潜质,尽可能地拓展、增强新诗的语言智慧,创造出满足现代人的精神需求、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诗歌作品,走上诗歌与语言彼此促进、良性循环的现代汉语诗学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语新诗 新诗语言 双向互动 诗性语言 汉语诗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出轨的诗意:微信时代的流行时尚——以《我想和你虚度时光》为阐释中心 被引量:4
2
作者 梁笑梅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54-159,共6页
微信作为诗歌阅读写作大众媒介的影响力已经非同寻常,而且诗歌文体也很契合微信碎片化、即时性和移动式的阅读情境和传播特质。微信平台首先带来的是形象阅读的革命,同时也给诗歌写作带来拓展和机遇,从而也催生了新的诗歌认同和评价标... 微信作为诗歌阅读写作大众媒介的影响力已经非同寻常,而且诗歌文体也很契合微信碎片化、即时性和移动式的阅读情境和传播特质。微信平台首先带来的是形象阅读的革命,同时也给诗歌写作带来拓展和机遇,从而也催生了新的诗歌认同和评价标准。如何对好诗进行判断并推送到尽可能广阔的阅读空间,如何对自媒体时代的诗歌作出及时有效的总结和研究,成为当下诗歌生态中不可回避的重要课题与难题。"诗人的诗"能否成为"大众的诗"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出轨的诗意和有效的传播。本文旨在探析微信平台上通常什么样的诗既能获取高点击量、点赞数和转发率,又能抚慰人心、通达人性、引领时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信 出轨的诗意 传播合力 退隐情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构建现代汉语和合诗学
3
作者 向天渊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26-28,共3页
现代诗学的学科建设讨论已经渐入佳境,也引起外界一定的关注。本来按照我们的设想,准备今年结束这场讨论。但是现在看来,好像欲罢不能。稿件源源不断,参与讨论的学者正在兴头上。本期刊发的四篇文章从不同角度发表了作者的见解。这些见... 现代诗学的学科建设讨论已经渐入佳境,也引起外界一定的关注。本来按照我们的设想,准备今年结束这场讨论。但是现在看来,好像欲罢不能。稿件源源不断,参与讨论的学者正在兴头上。本期刊发的四篇文章从不同角度发表了作者的见解。这些见解也许不够成熟,不够全面,然而都有新意,可以引发人们的回顾与前瞻,可以在推进学科建设上给大家留下思考的空间。张德明提出现代诗学要实现从"转益多师"到"自成一体"的转变,强调了现代诗学的民族属性;而曹万生则从现代诗学发端于现代汉语的引入,提出现代诗学与古代诗学的若干异质。向天渊和熊辉分别从"和合学"和"译介学"来打望现代诗学,他们的文章具有方法论的意义。下期的讨论,我们还会发表一些类似文章。要将讨论深入下去,就要保证学术自由(Academic freedom)。诚如苏格拉底所说,自由地追随一种论点,是建设性的学术活动所必不可少的。批判性思想总是威胁着普遍的流行观念的存在。维护学术自由不只是为了维护学者的权利,更是为了学科的发展和社会的长远利益。本期杨景龙的《新诗名家与中国古典诗学》,其实也是在呼应现代诗学学科建设讨论,虽然作者本身不见得是这样想的。杨景龙是古代文学专家,由他来梳理新诗名家与古典诗学的关系应该是有一定说服力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和合”思想 现代汉语 诗学 中国传统文化 “和合学” 辩证思维 张立文 创立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代诗歌有效传播范式中地域文化元素的优势效应 被引量:6
4
作者 梁笑梅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1-15,共5页
诗歌的现实和未来都期待更加多元有效的传播策略。文学之有地域性是一个基本的事实,从考察地域文化与诗歌传播的关系,去揭示诗歌生存与发展的某种客观规律是一个值得探求的视角。文化经由传播表现自身,丰饶鲜活的地域文化之存在使得文... 诗歌的现实和未来都期待更加多元有效的传播策略。文学之有地域性是一个基本的事实,从考察地域文化与诗歌传播的关系,去揭示诗歌生存与发展的某种客观规律是一个值得探求的视角。文化经由传播表现自身,丰饶鲜活的地域文化之存在使得文化互动成为可能,而传媒技术越是发达,地域文化越是无法滞守于它的故土,这给我们的启示是,地域文化可以借助现代传媒被更多的群体所接触接受,以更具活力的方式进行传播、扩散,最终实现文化地域的明朗化;同时,诗歌传播也能从地域文化中汲取创新元素,综观当代诗歌有效传播的各种范式,其中几种所蕴含的地域文化元素让诗歌传播呈现出更有竞争力的状态,地域文化元素的优势效应具体表现为:地域命名的诗群、诗社与诗刊的集结效应,地域诗年鉴、诗集与诗史的溢出效应,"诗性地理"生成和演化的视域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歌传播 地域文化 集结效应 溢出效应 视域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暧昧的现代性——与汉学家周蕾商榷张爱玲《十八春》的阅读政治 被引量:1
5
作者 王怀昭 向天渊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21-25,共5页
尽管周蕾的《妇女与中国现代性:西方与东方之间的阅读政治》以女性主义批评的立场挖掘出由张爱玲小说《十八春》修改后的《半生缘》所蕴含的女性的细节之处与现代性的复杂关系,但她并没有深入探讨《半生缘》和《十八春》都具有的独特的... 尽管周蕾的《妇女与中国现代性:西方与东方之间的阅读政治》以女性主义批评的立场挖掘出由张爱玲小说《十八春》修改后的《半生缘》所蕴含的女性的细节之处与现代性的复杂关系,但她并没有深入探讨《半生缘》和《十八春》都具有的独特的女性意识,并且由于文本选择的错误,没有看到《十八春》中女性的内在主体性与国族认同之间的纠结关系;张爱玲对待现代性的态度是怀疑和拒斥的,但又不自觉地继承了五四文学的反抗传统的精神特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阅读政治 国族认同 现代性 周蕾 张爱玲 《十八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