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城镇化快速发展区域农村居民点空间重构路径及模式研究——重庆市长寿区实证 被引量:10
1
作者 杨庆媛 潘菲 李元庆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1-8,共8页
在对重庆市长寿区农村居民点现状特点进行分析基础上,从农村居民点体系结构、用地结构和产业结构3个方面的重组入手,探讨农村居民点空间重构路径,并识别农村居民点空间重构模式,研究结果表明:1长寿区农民居民点按照村镇数量等级规模,可... 在对重庆市长寿区农村居民点现状特点进行分析基础上,从农村居民点体系结构、用地结构和产业结构3个方面的重组入手,探讨农村居民点空间重构路径,并识别农村居民点空间重构模式,研究结果表明:1长寿区农民居民点按照村镇数量等级规模,可形成完整的"中心镇—一般镇—中心村—基层村"居民点体系;2遵循农村居民点迁移规律和用地发展需求,需规划建设集中居住区,提高土地利用集约度;3产业结构重组对农村居民点空间重构具有重要影响,引导产业合理布局,形成综合型、工贸型、农贸型和旅游型4种产业类型;4农村居民点空间重构模式可分为以城镇化、工业化等外部关联为动力源的"城镇化引领型"、以产业发展为内生动力源的"内部改造型"和"中心村整合型",以及以政府政策引导为动力源的"生态移民型"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居民点 空间重构路径 模式识别 城镇化快速发展区域 长寿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科学发展观视野下城乡生态文明建设研究——以重庆市彭水县为例 被引量:7
2
作者 孙凡 冯沈萍 肖强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01-106,共6页
根据生态文明及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和特征,按照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在分析重庆市彭水县环境质量和生态建设现状的基础上,以彭水县生态文明建设为例,探讨了城乡生态文明指标体系的构建及建设途径,从科学发展观的视角研究了... 根据生态文明及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和特征,按照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在分析重庆市彭水县环境质量和生态建设现状的基础上,以彭水县生态文明建设为例,探讨了城乡生态文明指标体系的构建及建设途径,从科学发展观的视角研究了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文明 指标体系 建设 彭水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乡教师流动及其一体化发展机制研究 被引量:18
3
作者 余应鸿 董德龙 胡霞 《教育理论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21-24,共4页
城乡教师流动机制科学合理,能有效解决城乡之间师资不均的问题。目前,我国城乡教师流动方式主要有单向流动和双向流动两种,这两种流动方式虽然在形式上有一定的差别,但仍然没有摆脱"城市中心"的窠臼,城乡之间师资配置依然严... 城乡教师流动机制科学合理,能有效解决城乡之间师资不均的问题。目前,我国城乡教师流动方式主要有单向流动和双向流动两种,这两种流动方式虽然在形式上有一定的差别,但仍然没有摆脱"城市中心"的窠臼,城乡之间师资配置依然严重不均。从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视角来看,其原因主要在于经济利益的驱动、个人价值取向差异以及城乡二元体制结构的影响。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教师流动机制可实现溢出效应最大化、城乡教育资源优势互补以及教师流动模式多样化,从而实现城乡教师合理流动,解决城乡师资配置不均衡问题。城乡教师流动一体化发展机制的构建可从建立城乡教师流动一体化管理机制、建立城乡学校经费投入一体化机制、建立和完善城乡教师交流合作一体化机制、建立健全城乡教师流动管理问责制度四个方面进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乡教师 教师流动 城乡一体化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发展研究-重庆经验 被引量:10
4
作者 田阡 邓军 《农机化研究》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6-20,共5页
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呈现出区域发展不平衡的态势,丘陵山区的农业机械化程度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已成为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亟需解决的问题和重点突破的瓶颈。为此,以丘陵山区地形典型的重庆为主要分析对象,阐述了重庆创新性地积极探... 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呈现出区域发展不平衡的态势,丘陵山区的农业机械化程度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已成为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亟需解决的问题和重点突破的瓶颈。为此,以丘陵山区地形典型的重庆为主要分析对象,阐述了重庆创新性地积极探索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的发展的方法。近年来,重庆坚持农机推广、农机工业发展、特色主导农产品与特殊农机结合和分区域因地制宜发展等方式,采取因地制宜、分类发展、重点突破的手段,为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的发展积累并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丘陵山区 农业机械化 农机工业 重庆经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武陵山区烟草农业与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研究——基于对重庆市石柱县沙子镇卧龙村的调查 被引量:3
5
作者 田阡 李漫江 《农机化研究》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233-237,共5页
我国农业机械化的推广呈现出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尤其是山区农业机械化的推广较为滞后,已影响到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整体进程的推进。本研究以位于武陵山区的卧龙村作为田野考察点,开展对山区烟草农业的发展及在烟草种植过程中农业机... 我国农业机械化的推广呈现出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尤其是山区农业机械化的推广较为滞后,已影响到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整体进程的推进。本研究以位于武陵山区的卧龙村作为田野考察点,开展对山区烟草农业的发展及在烟草种植过程中农业机械化推广现状的调查,着力探讨了山区农业机械化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国家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农业机械化的配套服务等问题,分析了影响山区烟草生产农业机械化推广的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陵山区 农业机械化 烟草农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统筹城乡背景下农机社会化服务的现状与实践—以成渝经济区为例
6
作者 田阡 《农机化研究》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9-13,共5页
农机社会化服务是推动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有效方式,新时期成渝经济区在统筹城乡社会经济发展背景下农机社会化服务正在进行着多元化的实践。为此,通过实证研究,分析了成渝经济区农机社会化服务的现状及作用,探讨了农机社会化服务与统筹城... 农机社会化服务是推动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有效方式,新时期成渝经济区在统筹城乡社会经济发展背景下农机社会化服务正在进行着多元化的实践。为此,通过实证研究,分析了成渝经济区农机社会化服务的现状及作用,探讨了农机社会化服务与统筹城乡发展二者之间双向互动支撑的发展态势。同时,提出了促进成渝经济区农机社会化服务的针对性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统筹城乡 农业机械化 社会化服务 成渝经济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如何认识三峡工程的历史与时代意义 被引量:3
7
作者 邹学荣 《学术前沿》 CSSCI 2016年第2期31-49,共19页
三峡工程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既是经济效益巨大的经济工程,又是彪炳千秋的社会民生工程;既是凸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政治工程,又是河、库和湿地保护修复的生态工程;还是凝炼移民精神的文化工程。工程顺利竣工,既是"五... 三峡工程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既是经济效益巨大的经济工程,又是彪炳千秋的社会民生工程;既是凸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政治工程,又是河、库和湿地保护修复的生态工程;还是凝炼移民精神的文化工程。工程顺利竣工,既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在微观上全面落实结出的硕果,又以无可争辩的事实彰显全面落实"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科学性、统一性、战略性、指导性。三峡工程虽然在全国的棋盘上仅是一个局部,但对我国实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具有极其重要的实证战略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工程 五位一 体美丽中国 生态建设 长江经济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地发展权三十年:功能进路与实践面向 被引量:25
8
作者 王霞萍 赵谦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37-43,52,共8页
研究目的:基于30年来土地发展权的理论研究,进而在明确功能进路的指引下,有针对性地对已有的土地发展权实践予以梳理和检验,以探寻破解中国土地利用矛盾和困境的方法。研究方法:文献分析法。研究结果:土地发展权具有4大功能价值,即:创... 研究目的:基于30年来土地发展权的理论研究,进而在明确功能进路的指引下,有针对性地对已有的土地发展权实践予以梳理和检验,以探寻破解中国土地利用矛盾和困境的方法。研究方法:文献分析法。研究结果:土地发展权具有4大功能价值,即:创新人地关系,加强生态环境保护;解决人地矛盾,维护社会公平;完善土地市场,优化资源配置;保护自然文化遗产,遏制过度开发。“珠海湿地”模式、“金包银”模式和“地票交易”模式,验证了土地发展权功能属性的现实性以及土地发展权设置的可行性。研究结论:土地发展权制度是一种有效的土地管制方法,也是深化土地法律制度改革,实现土地产权清晰化、资源配置最优化、收益分配科学化、土地交易市场化的内在诉求,其设置有其必要性和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法学 土地发展权 功能进路 实践面向 评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峡地区传统农业技术蕴含的生态文明智慧 被引量:3
9
作者 孙凡 冯沈萍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25-33,共9页
通过对三峡地区传统农业技术的调研,在钩沉三峡地区传统农业重视人与自然相和谐,集约利用耕地等自然资源,传统用地养地技术和传统的病虫草害防治技术的基础上,阐述了其中所蕴含的丰富的生态文明智慧,为当今的生态文明建设和农业可持续... 通过对三峡地区传统农业技术的调研,在钩沉三峡地区传统农业重视人与自然相和谐,集约利用耕地等自然资源,传统用地养地技术和传统的病虫草害防治技术的基础上,阐述了其中所蕴含的丰富的生态文明智慧,为当今的生态文明建设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地区 传统农业 生态文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撂荒、弃耕、退耕还林与休耕转换机制谋划 被引量:60
10
作者 罗婷婷 邹学荣 《西部论坛》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40-46,共7页
撂荒、弃耕一直困扰着我国耕地红线和粮食安全,而土地过度开发引起的地力下降、环境破坏是不争的事实;在保证粮食安全的前提下,休耕是把撂荒、弃耕以及二调新增的耕地与退耕还林、土地整治有机结合的有效方式,可恢复地力、修复环境。应... 撂荒、弃耕一直困扰着我国耕地红线和粮食安全,而土地过度开发引起的地力下降、环境破坏是不争的事实;在保证粮食安全的前提下,休耕是把撂荒、弃耕以及二调新增的耕地与退耕还林、土地整治有机结合的有效方式,可恢复地力、修复环境。应继承我国休耕的优秀传统,并借鉴欧美休耕的先进经验,建立计划和市场有机结合的撂荒、弃耕、闲置、退耕还林、二调新增耕地与休耕转换的有效机制:运用计划手段把休耕纳入国土规划,并把撂荒、弃耕、闲置、退耕还林、二调新增耕地纳入休耕计划;运用退耕还林等休耕补偿和撂荒、弃耕、闲置赔偿以及土地收回等市场手段,把休耕市场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撂荒 弃耕 退耕还林还草 休耕 耕地红线 粮食安全 耕地转换机制 土地整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领导小组功能适当化:高标准农田建设机构建制条款的规范要义 被引量:18
11
作者 赵谦 陈祥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9-15,共7页
研究目的:厘清高标准农田建设机构建制条款的规范要义,旨在透过所涉领导小组虚置化下的主导部门冲突与职能部门职权配备部门化下的职权交叉而明晰该类条款的字面意义、隐含意义,进而在明确政府主导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前提下,探究功能适当... 研究目的:厘清高标准农田建设机构建制条款的规范要义,旨在透过所涉领导小组虚置化下的主导部门冲突与职能部门职权配备部门化下的职权交叉而明晰该类条款的字面意义、隐含意义,进而在明确政府主导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前提下,探究功能适当原则下科学设置相关职能部门以实现效能优化的规范命题。研究方法:文献分析法。研究结果:应完成相应职能部门所涉高标准农田建设职责权限的清单式规范设定,列明围绕建设项目运营全过程的各部门具体协同内容事项,以确立领导小组实体化下的功能主义职权配备之规范进路。研究结论:该进路堪为基于行政任务之行政组织法重构范式下,地方政府议事协调机构更为便宜、可行的规范化、长效化改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法学 高标准农田建设 领导小组 机构建制 评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西比较视野下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特色与优势 被引量:6
12
作者 张蕴 孙道进 《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20-133,共14页
从中西比较视野探究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所具有的统摄现代化“普遍性”与中国社会“特殊性”的典型特征,有助于深入理解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特色与优势。西式现代化囿于“资本至上”叙事语话框架,在理论发展上主张以乡村“从属论”支撑... 从中西比较视野探究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所具有的统摄现代化“普遍性”与中国社会“特殊性”的典型特征,有助于深入理解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特色与优势。西式现代化囿于“资本至上”叙事语话框架,在理论发展上主张以乡村“从属论”支撑“城市偏向论”,在价值导向上片面强调农业部门的“从属性”而边缘化农民利益诉求,在发展经验上受制于西方中心主义,因而难以避免农业农村现代化理论缺位、社会正义缺失及跌入“中等收入陷阱”等发展桎梏。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相较西方模式具有典型超越意义,主要表现在:基于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立足“大国小农”基本国情,坚持“四化同步”,发挥现代化的超越性;基于土地制度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变革农业生产关系,确保现代化的普惠性;基于传统乡村的现代转型,重塑乡村内生秩序,保障现代化的可持续性。中国的农业农村现代化道路,实现了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的创造性运用,有力化解了“资本意志”主导的现代化陷阱,体现了对传统现代化内涵的升华以及自主探索现代化道路的可行性。其重要成就既是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指导中国实践的创造性成果,也是坚持党的领导和“人民至上”现代化立场的经验凝结,体现了推动传统农耕文明现代转型的创新探索。以农业农村现代化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契合了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这一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特色与优势,也为后发国家农业农村发展及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有益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农村现代化 资本逻辑 人民至上 共同富裕 道路优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塑与融合:以“乡贤之治”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县域实践 被引量:5
13
作者 张蕴 孙道进 《理论探讨》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59-66,共8页
以“乡贤之治”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县域实践,有利于推动新乡贤以群体性姿态发挥其作为县域资源供给者、风尚引领者、秩序维护者的作用。应基于扬弃实现乡贤治理的主体重塑,并基于实践与政策演进实现其功能重塑。凝聚县域社会乡贤治理的... 以“乡贤之治”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县域实践,有利于推动新乡贤以群体性姿态发挥其作为县域资源供给者、风尚引领者、秩序维护者的作用。应基于扬弃实现乡贤治理的主体重塑,并基于实践与政策演进实现其功能重塑。凝聚县域社会乡贤治理的最大公约数,应实现继承创新与激励规范相融合,推动传统乡贤治理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关注理性人驱动的消弭影响,推动内部建设与外部监督相结合的规范化管理;应实现富民引领与道德教化相融合,破解利益主体差异引发的治理越位和缺位,发挥新乡贤的言传与身教作用;应实现自治与法治相融合,构建融道德性与契约性于一体的礼法兼治的县域治理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县域社会 新乡贤 乡贤治理 重塑 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境行政法调整机制解析 被引量:4
14
作者 房香荣 樊珊珊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38-45,共8页
法律调整机制是法学方法论的重要内容。研究法律调整机制,对于充实、完善法学理论范畴体系及其方法,提高法律调整效率,实现法律价值,推进我国法治建设,实现法治国家,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积极意义。环境行政法调整机制是环境行政法的目的和... 法律调整机制是法学方法论的重要内容。研究法律调整机制,对于充实、完善法学理论范畴体系及其方法,提高法律调整效率,实现法律价值,推进我国法治建设,实现法治国家,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积极意义。环境行政法调整机制是环境行政法的目的和手段之间的"桥梁"。因此对环境行政法调整机制本身进行解析,了解其"内部构造""外部运行"等,有助于科学而合理地架构环境行政法调整机制,从而提高环境行政管理效率,实现善治,最终促使其完成确认和衡平利益、构建和谐秩序的调整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行政法 调整机制 利益衡平 和谐秩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标准农田建设资金何以多元化保障?--基于法律功能实现的视角 被引量:15
15
作者 赵谦 刘鑫冉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19-25,共7页
研究目的:根据高标准农田建设资金条款的物质规范保障指引,尝试明晰相关财政专项资金对高标准农田建设实现兜底性支持的不同功能定位,进而确立科学合理的资金投入结构性配置。研究方法:文献分析法。研究结果:资金统筹整合规范的载体保... 研究目的:根据高标准农田建设资金条款的物质规范保障指引,尝试明晰相关财政专项资金对高标准农田建设实现兜底性支持的不同功能定位,进而确立科学合理的资金投入结构性配置。研究方法:文献分析法。研究结果:资金统筹整合规范的载体保障功能实现,旨在提供相关资金来源、归集与投放事项的系统性保障方案;资金差异化配置规范的手段保障功能实现,旨在提供针对重点项目、领域的目标型手段指引,以及优化项目建设地域布局的优先型手段指引;以奖代补规范的激励保障功能实现,旨在为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入高标准农田建设,提供结果竞争策略维度的理念、方法激励指引。研究结论:高标准农田建设资金条款作为一种资金规制工具的规范事项表达,兼具载体性、手段性与激励性。有必要基于其功能实现的类型化阐明,来为相应财政专项资金的规模化投入提供明确的指南性引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法学 资金统筹整合规范 资金差异化配置规范 以奖代补规范 评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格尔与马克思的家庭伦理观对比刍议 被引量:3
16
作者 黄其洪 姚亮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8-15,共8页
与黑格尔把家庭看做直接性的伦理实体不同,马克思在家庭伦理方面侧重于从生产方式的层面来讨论家庭中的异化与剥削,二人在家庭实体的主观性环节、客观性环节以及主客观统一环节等方面有着重大的差别。造成这种差别的主要原因,从理论现... 与黑格尔把家庭看做直接性的伦理实体不同,马克思在家庭伦理方面侧重于从生产方式的层面来讨论家庭中的异化与剥削,二人在家庭实体的主观性环节、客观性环节以及主客观统一环节等方面有着重大的差别。造成这种差别的主要原因,从理论现象上看,是其理论的现实背景发生的时代性转变;从理论生成过程上看,是哲学方法需要服从其体系的逻辑;从理论的本质维度上看,是思维与存在关系的问题在相反方面的演化。基于这种对比和分析,我们认为,在市场经济和全球化的背景下,家庭伦理观的当代建构,应建立在伦理之爱的基础上,以爱消解抽象独立性所产生的矛盾;在家庭统一阶段,将个人财产转化为共同体财富,作为实现家庭自我保存与发展的条件;在家庭的解体过程中,注重伦理精神的弘扬与传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庭伦理 个体独立性 家庭的解体 伦理精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构建制与治理:土地复垦监管组织条款的规范分析 被引量:12
17
作者 赵谦 《东方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09-119,共11页
土地复垦监管组织条款既是监管主体维度下构建完善土地复垦监管体系的必要规范指引,也是在该微观领域印证、反思行政组织法所涉行政权配置、公务员管理理论的基本制度载体。可基于机构能力这一"回应型法"命题,在法释义学范式... 土地复垦监管组织条款既是监管主体维度下构建完善土地复垦监管体系的必要规范指引,也是在该微观领域印证、反思行政组织法所涉行政权配置、公务员管理理论的基本制度载体。可基于机构能力这一"回应型法"命题,在法释义学范式的指引下,探讨该类条款所涉土地复垦监管机构建制、治理要义的规范评判与规范设定问题。土地复垦监管机构建制条款主要涉及相关监管机构的机构设置与职权配备事项,基于所涉法律机构"开放的权威"要义检视该类条款,发现其在部门协同、职权互动规范设定上存在缺失。应在鼓励协商要素指引下确立土地复垦监管部门协同形式、协同内容规范,在欢迎批评要素指引下确立土地复垦监管部门职权清单、权责信息公开规范。土地复垦监管机构治理条款主要涉及相关监管机构的人员管理与责任保障事项,基于所涉法律机构"参与性的权威"要义检视该类条款,发现其在任职保障、框架性制裁规范设定上存在缺失。应在决策理由说明要素指引下确立土地复垦监管人员履职能力基准、实效化在职培训规范,在合理性检验要素指引下确立土地复垦监管内部制裁权威包容性、方式整体化规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复垦监管 机构建制 机构治理 规范评判 规范设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雅各比对“正统马克思主义”的批判 被引量:2
18
作者 黄其洪 邹勤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58-63,共6页
在《失败的辩证法》一书中,雅各比分析并批判"正统马克思主义"过度革命化倾向所带来的社会动荡和人道主义灾难,"正统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主义化倾向所带来的对个体主体性和能动性的彻底排除,"正统马克思主义&qu... 在《失败的辩证法》一书中,雅各比分析并批判"正统马克思主义"过度革命化倾向所带来的社会动荡和人道主义灾难,"正统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主义化倾向所带来的对个体主体性和能动性的彻底排除,"正统马克思主义"的资本主义化倾向所带来的与资本主义的同质化危机。这三种倾向在哲学上根源有所不同,但是有一点却是共同的,都是由于对马克思的历史辩证法的误解或误用。为了捍卫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当务之急是要重新准确地理解马克思的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度革命化 科学主义化 资本主义化 辩证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标准农田建设资金利益形态的规范构造 被引量:6
19
作者 赵谦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244-255,共12页
在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过程中,通过财政资金的引导来鼓励多元投资,以强化资金整合、加大投入力度,逐渐成为一种原则性共识。由此诱发的利益多元化恣意风险,有必要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资金条款所设定的利益形态来实现系统性规制。依循相关... 在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过程中,通过财政资金的引导来鼓励多元投资,以强化资金整合、加大投入力度,逐渐成为一种原则性共识。由此诱发的利益多元化恣意风险,有必要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资金条款所设定的利益形态来实现系统性规制。依循相关规范设定,从理念层面的利益目标与行为层面的利益表达,来对各类建设资金所表征的整序化公共利益和资本化私人利益实现平衡保护,则成为一类关涉相应公权力主体、社会性投资组织和产权主体之间利益制约与影响的规范构造命题。一方面,应围绕相关条款蕴含的高标准农田建设资金利益目标的属性定位和态度倾向,来尝试展开对所涉利益目标的个殊营利性规范设定。另一方面,应围绕相关条款列明的高标准农田建设过程中各类主体的不同利益表达,来尝试展开对所涉条件前置型、规模参与型和产权中心型利益表达的类型化规范设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标准农田建设 资金条款 利益形态 利益目标 利益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地复垦监管行为规范的主体性合作治理形式选择 被引量:6
20
作者 赵谦 董亚辉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24-30,共7页
研究目的:根据相关主体性意愿的指引,阐明合作治理范式在土地复垦监管行为领域展开具体运用的现实性,及其可能的规范设定方向,进而尝试在相应行为规范维度来检视行政行为法理论的发展任务命题。研究方法:文献分析法。研究结果:土地复垦... 研究目的:根据相关主体性意愿的指引,阐明合作治理范式在土地复垦监管行为领域展开具体运用的现实性,及其可能的规范设定方向,进而尝试在相应行为规范维度来检视行政行为法理论的发展任务命题。研究方法:文献分析法。研究结果:土地复垦监管行为的形式选择往往与相应的合作治理主体性意愿有关,该意愿主要表征为利益导向、工具载体以及协同组织选择意愿。应厘清该类选择意愿指引于土地复垦监管行为规范所分别呈现的形式选择:逐利心态与信任习惯选择、科学事实工具与行政规制工具选择、内部协同组织与外部协同组织选择。研究结论:土地复垦监管行为在行为观念和当事人方面与合作治理的主体性意愿在一定程度上是相互耦合的,有必要构建一种合作行政模式下的治理型土地复垦监管行为规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法学 土地复垦监管行为规范 选择意愿 行为选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