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2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兴安岭地区野生芍药居群表型多样性
1
作者 汤嘉莹 张进坤 +3 位作者 胡继文 王福德 辛培尧 麻文俊 《植物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99-314,共16页
芍药(Paeonia lactiflora)是芍药科(Paeoniaceae)芍药属(Paeonia)多年生草本宿根花卉,在我国东北、华北和西北等地区广泛分布,但由于人为破坏和环境变化,其种质资源骤减。该研究以东北大兴安岭地区12个野生芍药居群的256个单株为材料,... 芍药(Paeonia lactiflora)是芍药科(Paeoniaceae)芍药属(Paeonia)多年生草本宿根花卉,在我国东北、华北和西北等地区广泛分布,但由于人为破坏和环境变化,其种质资源骤减。该研究以东北大兴安岭地区12个野生芍药居群的256个单株为材料,收集了23个表型性状数据,利用巢式方差分析、Pearson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等方法,探究其表型变异规律与多样性水平。株高、冠幅、茎基粗等15个数量性状的变异系数和Shannon-Wiener指数均值分别为25.88%(12.34%~92.78%)和1.843,小叶类型、小叶内卷程度、花色等8个质量性状的Shannon-Wiener指数均值为1.146。11个表型性状在居群间和居群内均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居群间表型分化系数均值为25.72%。相关性分析表明,15个数量性状间大多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相关。花径与纬度、湿度、降水等指标呈负相关,与海拔、日照时间、温度呈正相关;花瓣数量与纬度呈正相关,与日照时间呈负相关;复叶长与降水量呈正相关,表明温度和地理因子对野生芍药花表型性状的影响大于茎叶表型性状。主成分分析共提炼出4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为88.678%。聚类分析可将野生芍药12个居群分为3类:第1类为P3居群,花部特征为多头大花型,具较强观赏性;第2类包括P7、P9两个居群,株高、茎粗、莛数量、复叶、顶小叶等茎叶性状指标值较其他居群更大,表现为长势旺盛;第3类的9个居群表现为复叶、顶小叶短窄,花径较宽而花梗较短的类型。大兴安岭地区野生芍药表型多样性和变异水平较高,且居群内变异为主要来源。该研究可为更好地保护利用野生芍药资源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芍药 表型变异 多样性分析 环境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缓控释肥处理下油橄榄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特征分析 被引量:2
2
作者 秃玉翔 胡青 +6 位作者 辛培尧 陆斌 郭永清 赵敏 郝佳波 赵川 徐亮 《西部林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45-155,162,共12页
为了探究油橄榄健康施肥和实现土壤可持续化经营管理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采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对不同缓释肥处理下的油橄榄种植地0~10 cm和10~20 cm土层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及群落特征进行研究。结果显示:(1)细菌OUT隶属于35门... 为了探究油橄榄健康施肥和实现土壤可持续化经营管理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采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对不同缓释肥处理下的油橄榄种植地0~10 cm和10~20 cm土层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及群落特征进行研究。结果显示:(1)细菌OUT隶属于35门111纲268目485科1087属;真菌OUT隶属14门42纲95目230科431属。(2)变形菌门、放线菌门、酸杆菌门、厚壁菌门、绿弯菌门和芽单胞菌门为优势细菌门,子囊菌门、担子菌门和被包霉门为优势真菌门;假单胞菌属、67-14、索利红杆菌属、Subgroup_6和红色杆菌属为优势细菌属,镰刀菌属、无茎真菌属、瓶毛壳属、小囊菌属和葡孢霉属为优势真菌属。(3)施肥处理能明显促进土壤中0~20 cm土层的真菌和0~10 cm土层的细菌生长,而抑制10~20 cm细菌生长。(4)细菌和真菌群落分布与土层相关性较小;各个处理下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差异不明显,而真菌则存在明显差异。研究表明,施用缓控释肥能够有效增加土壤中微生物多样性,尤其是混合施肥效果更明显,6 kg半焦肥+8颗力浮丸的组合可作为生产实践中的优选参考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橄榄 缓控释肥 微生物群落结构 微生物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省地生兰根内微生物多样性分析
3
作者 吴峰婧琳 陈健鑫 +4 位作者 杨娅琳 姬靖捷 张东华 马焕成 伍建榕 《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47-55,68,共10页
为探究不同生长条件下地生兰根内微生物的分布情况,通过宏基因组测序技术分析不同生长条件下根内微生物群落差异,并对其进行潜在功能预测。结果表明,野生状态下地生兰根内微生物的丰富度和多样性均高于组培状态下,且野生地生兰根内微生... 为探究不同生长条件下地生兰根内微生物的分布情况,通过宏基因组测序技术分析不同生长条件下根内微生物群落差异,并对其进行潜在功能预测。结果表明,野生状态下地生兰根内微生物的丰富度和多样性均高于组培状态下,且野生地生兰根内微生物主要核心菌群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mycetota)和子囊菌门(Ascomycota),组培状态下的核心菌群为变形菌门、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和病毒类(Viruses noname)。此外,野生状态下和组培状态下兰科菌根真菌(orchid mycorrhiza fungi,OMF)的主要优势类群也存在显著差异。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AMF)在组培状态下相对丰度显著高于野生状态下。通过对2种不同生长条件下根内微生物代谢功能进行预测,结果发现,野生状态下碳水化合物代谢(carbohydrate metabolism)、氨基酸代谢(amino acid metabolism)、能量代谢(energy metabolism)以及辅因子和维生素代谢(metabolism of cofactors and vitamins)等功能基因较为丰富。该研究结果为地生兰的保育、组培苗菌根化培育和病虫害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生兰 根内微生物 宏基因组 野生兰花 栽培兰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高通量测序方法研究不同海拔梯度云南松根际根内细菌群落多样性 被引量:2
4
作者 普蕾 周宇杨 +4 位作者 和滢埝 母德锦 华国莉 陈林 陈诗 《西部林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33-143,共11页
探究不同海拔梯度云南松根际土壤及根内细菌种类、群落结构组成及多样性,为研究云南松在不同海拔条件下的适应机制提供一定的微生物学角度的证据。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不同海拔云南松根和根际土壤细菌16S rRNA基因V5~V7区域进行测序,... 探究不同海拔梯度云南松根际土壤及根内细菌种类、群落结构组成及多样性,为研究云南松在不同海拔条件下的适应机制提供一定的微生物学角度的证据。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不同海拔云南松根和根际土壤细菌16S rRNA基因V5~V7区域进行测序,并对其群落结构组成、多样性以及功能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通过高通量测序分析,云南松根内生细菌共鉴定出41门118纲277目465科893属1755种,而根际土壤细菌共鉴定出34门96纲230目395科761属1626种。(2)云南松根际土壤细菌群落香农指数显著高于根内,并且根际土壤中细菌丰度最高的为变形菌门,而根内丰度最高的为放线菌门,根内放线菌门和厚壁菌门相对丰度是根际土壤的2倍,而根际土壤中酸杆菌门相对丰度是根内的2倍,此外根内生细菌群落代谢功能丰度相较于根际土壤细菌较高。(3)云南松根际土壤和根内生细菌群落在不同海拔梯度间的β-多样性存在显著差异(P<0.05),此外不同海拔梯度之间优势物种相对丰度占比存在差异。PICRUSt2功能预测表明,根际土壤细菌基因二级功能表达量随海拔梯度增加而逐渐增加,并且根内生细菌基因功能表达量仅在海拔2900 m处较高。可得结论:不同海拔梯度下云南松根际土壤与根内生细菌多样性、细菌群落的环境适应、功能上均存在差异,这可能与云南松对外界环境的适应有关。本研究为进一步探究云南松的环境适应机制提供了一定的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松 海拔 细菌群落 多样性 高通量测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SR标记的紫溪山华山松种子园无性系遗传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14
5
作者 辛静 高丽云 +5 位作者 徐剑 赵文植 王正德 李卫英 王飞 辛培尧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898-904,共7页
【目的】为明确楚雄市紫溪山华山松种子园内各种源无性系的遗传结构及其亲缘关系,对该种子园内6个种源的97个无性系进行SSR遗传多样性分析。【方法】利用改良CTAB法,提取97个华山松无性系DNA,用前期筛选出的26对高多态性引物对所有DNA... 【目的】为明确楚雄市紫溪山华山松种子园内各种源无性系的遗传结构及其亲缘关系,对该种子园内6个种源的97个无性系进行SSR遗传多样性分析。【方法】利用改良CTAB法,提取97个华山松无性系DNA,用前期筛选出的26对高多态性引物对所有DNA样品进行SSR-PCR扩增,并统计其多态性条带信息,最后用POPGEN 1.32、NTSYS 2.10和Structure 2.3.1软件对其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结果】(1)在群体水平上,6个种源的N_(a)范围为3.7308~4.8077,均值为4.2371,N_(e)为2.9011,H为0.6376,I为1.1865,表明华山松各种源均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2)聚类分析表明:地理距离较近的种源其遗传差异并不一定近,UPGMA聚类图并未将地理位置较近的种源归为一类。(3)华山松的基因流N_(m)均值为4.1503,说明华山松种源间的遗传交流较多。【结论】华山松无性系种源间遗传变异不高,其主要遗传变异存在于种源内,研究结果可为利用该种子园内的不同无性系进行华山松遗传改良提供理论依据及实践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山松 无性系 SSR 遗传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南地区9种乡土杨树的秋季光合特性比较 被引量:14
6
作者 纵丹 王静敏 +4 位作者 张垚 马东晓 姜辅瑞 张晓琳 何承忠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57-63,共7页
季节是影响植物光合特性的重要因素之一,而树木秋季光合作用为次年生长储备营养物质,也是林木育种的重要指标。为了解西南地区9种乡土杨树在秋季生长期对光能的利用效率,以收集于西南地区不同海拔的滇杨、大叶杨、藏川杨、德钦杨、昌都... 季节是影响植物光合特性的重要因素之一,而树木秋季光合作用为次年生长储备营养物质,也是林木育种的重要指标。为了解西南地区9种乡土杨树在秋季生长期对光能的利用效率,以收集于西南地区不同海拔的滇杨、大叶杨、藏川杨、德钦杨、昌都杨、康定杨、乡城杨、西南杨和三脉青杨为研究对象,在10月初采用LI-6400便携式光合测定仪对其光合参数进行测定。结果表明:1)滇杨和藏川杨的生长量优于其他树种。2)乡城杨净光合速率(P_(n))日变化呈现为不对称的双峰曲线,其他8种杨树均为单峰曲线,但峰值出现的时间不同;而9种杨树的蒸腾速率(T_(r))日变化均为单峰曲线,大叶杨T_(r)峰值出现在12:00,其他8种杨树均在14:00;9种杨树的气孔导度(G_(s))、胞间CO_(2)浓度(C_(i))和水分利用率(WUE)日均值均存在极显著差异,昌都杨G_(s)日均值最大(0.37 mmol·m^(-2)·s^(-1)),康定杨C_(i)日均值最小(284.2224μmol·mol^(-1)),且水分利用率(WUE)最高(4.9966μmol·mmol^(-1))。3)综合4个光合参数,西南杨和康定杨具有较大的后续生长潜力,且康定杨耐旱性较强,而昌都杨和大叶杨耐旱能力较弱。因此,在今后推广应用及经营管理中,需要考虑不同树种对水分需求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地区 乡土杨树 光合特性 秋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茶根腐病根际土壤和根系内细菌群落结构及多样性 被引量:9
7
作者 杨娅琳 陈健鑫 +4 位作者 武自强 刘丽 张东华 马焕成 伍建榕 《经济林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69-82,共14页
【目的】为鉴定根腐病潜在病原菌,改善土壤施肥制度,筛选油茶病害生防菌及研发防控药剂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16S rRNA基因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与PICRUSt功能预测相结合的方法,对5个病情等级下油茶根际土壤和根系内细菌... 【目的】为鉴定根腐病潜在病原菌,改善土壤施肥制度,筛选油茶病害生防菌及研发防控药剂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16S rRNA基因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与PICRUSt功能预测相结合的方法,对5个病情等级下油茶根际土壤和根系内细菌群落结构和功能进行分析,并借助冗余分析等方法探讨土壤化学性质与细菌群落结构的关系。【结果】从油茶根际土壤和根系内共获得1707个OTU,分属于18门257属。患根腐病后,细菌的丰富度指数(Chao1)及均匀度指数(Ace)升高。相较于健康油茶,患病油茶土壤内酸杆菌门的丰度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变形菌门的丰度升高;根系内变形菌门的丰度随病情等级的上升,逐级升高。相较于健康油茶,患病油茶土壤内慢生根瘤菌属的丰度有不同程度的增加;根系内苯基杆菌属的丰度随着根腐病病情等级的上升逐级升高。油茶林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的主要影响因子为土壤的pH值、有机质含量、速效磷含量、速效钾含量。发病情况较轻与发病情况较重的油茶根际土壤和根系内细菌群落结构差异较大。油茶根际土壤和根系内细菌以代谢功能为核心,患病导致油茶根系内碳水化合物代谢和氨基酸代谢功能丰度提高,根际土壤内碳水化合物代谢、能量代谢功能丰度下降。【结论】根际土壤和根系内细菌的群落丰富度、均匀度上升以及结构改变导致微生物群落功能失调,可能是造成油茶根腐病的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根腐病 细菌多样性 群落结构 土壤化学性质 PICRUSt功能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紫溪山华山松种子园无性系SCoT遗传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8
8
作者 徐剑 叶鹏 +5 位作者 夏茂甜 赵文植 王正德 王飞 李卫英 辛培尧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64-71,共8页
为明确云南省楚雄市紫溪山林场华山松种子园内不同种源无性系间的遗传背景,收集了园内6个种源的97份华山松无性系单株针叶,采用改良CTAB法提取其总DNA,并利用SCoT分子标记,对其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从而对园内华山松种质资源进行评价。... 为明确云南省楚雄市紫溪山林场华山松种子园内不同种源无性系间的遗传背景,收集了园内6个种源的97份华山松无性系单株针叶,采用改良CTAB法提取其总DNA,并利用SCoT分子标记,对其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从而对园内华山松种质资源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筛选出条带清晰、反应稳定且具有较高多态性的34条引物,经SCoT-PCR扩增后,华山松6个种源的等位基因数为5.264 7,Shannon’s多样性指数(I)为1.378 6,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H)为0.690 4,说明华山松6个种源遗传多样性较高。地理位置较近的种源间其遗传距离并不一定较近,没有被归为一类,地理距离并未对其遗传距离造成明显影响。种源间的遗传分化系数(Gst)为0.054 1,遗传变异主要存在于各种源内,占总变异的94.59%。华山松群体内基因流较大(Nm均值为4.368 3>1),高水平的基因流可能削弱了各种源间的遗传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山松 种子园 无性系 SCoT 遗传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楚雄华山松种子园无性系SRAP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4
9
作者 赵文植 鲁华 +5 位作者 辛静 马路遥 王正德 沈伟祥 王飞 辛培尧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054-1063,共10页
【目的】明确云南楚雄华山松无性系种子园内不同种源的遗传多样性。【方法】采集种子园内6个种源的96份华山松无性系单株针叶,采用改良的CTAB法提取基因组DNA,并利用SRAP标记对其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筛选获得26对条带清晰、PC... 【目的】明确云南楚雄华山松无性系种子园内不同种源的遗传多样性。【方法】采集种子园内6个种源的96份华山松无性系单株针叶,采用改良的CTAB法提取基因组DNA,并利用SRAP标记对其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筛选获得26对条带清晰、PCR反应稳定且多态性较高的SRAP引物组合。多态性位点百分率平均值为81.22%,Shannon多样性指数(I)为0.3944,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H)为0.2595,不同种源间的遗传分化系数(Gst)为0.1169;华山松种子园内各无性系在种源间变异较小,而种源内表现出较高的遗传变异;6个种源可聚为3类,遗传变异丰富度与地理距离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楚雄华山松无性系种子园内6个种源间的遗传多样性较低,变异主要存在于各种源内。地理距离对各无性系材料的遗传距离无明显影响。在该种子园内进行杂交育种时,应以分子标记结果为主、参考地理距离进行杂交亲本的选配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山松 种子园 无性系 相关序列多态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横断山脉亚高山高山栎根系可培养真菌的多样性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李鸿博 马莉 +4 位作者 黄耀华 康定旭 伍建榕 马焕成 陈诗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18-126,共9页
[目的]了解横断山脉亚高山高山栎根系可培养真菌组成及多样性。[方法]以该地区3种高山栎根系为材料,利用根系浸泡染色方法观察根系内真菌共生状况,并对根内真菌进行分离和纯化,结合形态学与分子生物学的方法对其种类进行鉴定。[结果]根... [目的]了解横断山脉亚高山高山栎根系可培养真菌组成及多样性。[方法]以该地区3种高山栎根系为材料,利用根系浸泡染色方法观察根系内真菌共生状况,并对根内真菌进行分离和纯化,结合形态学与分子生物学的方法对其种类进行鉴定。[结果]根系染色可发现大量暗色有隔真菌和AMF丛枝结构,共鉴定出17科20属27种真菌,发现1种外生菌根真菌Ceratobasidiaceae(GSL1-7),4种暗色有隔真菌(DSE)Boeremia exigua var.exigua(GSL1-F)、Phoma herbarum(GSL20-A)、Phialophora mustea(GSL2-2,GSL2-9)、Paraboeremia putaminum(GSL4-F,GSL20-B),以及2种有促生作用的真菌Pseudogymnoascus roseus(GSL4-1-A,GSL4-2)和Trichoderma tomentosum(GSL80-D)。α多样性分析发现,3种高山栎根系内生真菌多样性丰富,但差异不显著。4种DSE和3种植物促生真菌在根系中占比可达31.3%。[结论]该类益生真菌对高山栎在横断山脉恶劣环境条件下的适应性生长发挥重要作用。本研究结果初步为阐明横断山脉地区高山栎的生态适应性机制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为开发利用促生菌在高山栎育苗中的应用提供了活体菌种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山栎 根系内可培养真菌 物种多样性 形态与分子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盐分对新平酸腌菜主发酵期细菌多样性的影响 被引量:5
11
作者 周艺萍 熊智 +1 位作者 李选文 韩龙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26-32,共7页
基于Illumina NovaSeq测序平台,选取无盐和有盐(盐度10%)腌制的新平酸腌菜,对主发酵期(前30 d)理化指标(pH、总酸、亚硝酸盐含量)变化明显的三个时间点的样品进行16S rRNA基因的V3-V4区测序,解析其细菌群落结构差异。结果表明,无盐和有... 基于Illumina NovaSeq测序平台,选取无盐和有盐(盐度10%)腌制的新平酸腌菜,对主发酵期(前30 d)理化指标(pH、总酸、亚硝酸盐含量)变化明显的三个时间点的样品进行16S rRNA基因的V3-V4区测序,解析其细菌群落结构差异。结果表明,无盐和有盐腌制的6个酸菜样品共鉴定出22门、339属、902个操作分类单元(OTU);在门分类水平上两个盐浓度腌制的酸菜样品菌群结构组成相似,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所占比例均>40%,处优势地位;在属分类水平上各酸菜样品中共有相对丰度较高的细菌为未分类的蓝细菌属(unidentified-Cyanobacteria)(30.02%)、水生杆菌属(Aquabacterium)(17.65%)、明串珠菌属(Leuconostoc)(19.56%);有盐腌制组的特异菌属种类较无盐腌制组多;理化指标对菌群影响大小依次为总酸>亚硝酸盐含量>pH值。总体而言,无盐与有盐腌制的酸菜细菌结构存在差异,盐分的存在主要影响优势细菌属和特异菌属的差异,进而影响酸菜的风味口感与贮存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平酸腌菜 理化指标 高通量测序 细菌多样性 相关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0个新樟属植物叶片表型性状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6
12
作者 陈文星 杨琳懿 +3 位作者 唐军荣 李启少 李建运 宋钰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83-93,共11页
【目的】为了解新樟属树种间叶片性状的多样性差异,提高新樟树优异种质资源的选育和利用。【方法】采集了新樟属植物7个种10个样本,从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进行了外部形态、表皮、叶脉以及横切面等性状的定性和定量分研究,对其进行多次... 【目的】为了解新樟属树种间叶片性状的多样性差异,提高新樟树优异种质资源的选育和利用。【方法】采集了新樟属植物7个种10个样本,从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进行了外部形态、表皮、叶脉以及横切面等性状的定性和定量分研究,对其进行多次测量并记录数据,并对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相关性分析表明16对性状相关性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9对性状达到显著水平(P<0.05),叶片表型性状间关联性强。进一步进行叶片表型性状的主成分分析,发现可将20个叶片性状简化为5个主成分,前5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为87.89%,说明新樟树种叶片关联性状的进化方向存在差异。而后对10个新樟属植物个体的叶片性状进行聚类分析,在欧式遗传距离为10时新樟树种的叶片性状聚为3个类群,第一类群分别为新樟、6068新樟、沧江新樟、7683新樟、大果滇新樟、海南新樟、滇新樟、7751滇新樟;第二类群为川鄂新樟;第三类群为文山新樟,同时发现叶脉密度和气孔数目是区分不同类群的重要性状。【结论】新樟属树种叶片表型性状多样程度较高,叶片性状之间存在关联进化,可初步将10个新樟属植物分成3大类群,研究结果为新樟属进一步确定种间关系及遗传改良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樟 叶片性状 主成分分析 相关性分析 聚类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热河谷木棉丛枝菌根真菌鉴定及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4
13
作者 马莉 陈健鑫 +4 位作者 康定旭 李鸿博 刘亭 伍建榕 马焕成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31-138,共8页
采集5个不同水热条件流域的木棉根系及根际土壤样品,通过形态学及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AMF的种类并分析其多样性及不同流域之间的差异性。结果表明,AMF种类分布于7科7属17种,多样性指数从高到低依次为金沙江流域、元江流域、澜沧江流域、... 采集5个不同水热条件流域的木棉根系及根际土壤样品,通过形态学及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AMF的种类并分析其多样性及不同流域之间的差异性。结果表明,AMF种类分布于7科7属17种,多样性指数从高到低依次为金沙江流域、元江流域、澜沧江流域、怒江流域和珠江流域,表明干旱程度越高,AMF孢子密度越大。属于横断山脉的地区具有相似的AMF物种组成,属于云贵高原的珠江流域具有特殊的AMF组成。主成分分析发现,纬度、海拔、年均降水量、年均蒸发量是影响AMF多样性的第1主成分,经度、年均温度为第2主成分。研究认为与经纬度有关的地带性气候和与海拔有关的局部地形对干热河谷的AMF多样性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棉 丛枝菌根真菌 多样性 干热河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林龄云南松根际土壤丛枝菌根真菌多样性 被引量:3
14
作者 康定旭 沈德周 +3 位作者 刘亭 马莉 伍建榕 马焕成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17-122,共6页
以不同林龄云南松的根和根际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苯胺蓝染色-显微镜观察法探究云南松与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AMF)的关系;采用湿筛倾注-蔗糖离心法分离根际土壤AMF孢子,结合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进行鉴定,并分析其... 以不同林龄云南松的根和根际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苯胺蓝染色-显微镜观察法探究云南松与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AMF)的关系;采用湿筛倾注-蔗糖离心法分离根际土壤AMF孢子,结合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进行鉴定,并分析其物种多样性。结果表明,苯胺蓝压片中未观察到丛枝菌根的特有结构,认为云南松根系与AMF不存在共生关系。根际土壤中共鉴定出7属25种AMF,包括无梗囊霉属6种、近明球囊霉属1种、多样孢囊霉属2种、巨孢囊霉属3种、盾巨孢囊霉属1种、球囊霉属11种、根孢囊霉属1种,其中球囊霉属和无梗囊霉属是云南松根际土壤AMF优势属;云南松林分不同发育阶段根际土壤AMF多样性存在差异,Shannon-Weiner指数、孢子密度和种的丰度为中龄林>幼龄林>成熟林;根际土壤AMF孢子密度、种数和优势种:幼龄林15.15个·g^(-1)、9种、瑞氏无梗囊霉、微白巨孢囊霉、长孢球囊霉,中龄林38.13个·g^(-1)、22种、瑞氏无梗囊霉、珠状巨孢囊霉、疣壁球囊霉,成熟林14.19个·g^(-1)、7种、瑞氏无梗囊霉、细凹无梗囊霉、疣壁球囊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松 丛枝菌根真菌(AMF) 优势种 真菌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叶面施氮磷肥对云南松生长与生物量分配的影响
15
作者 孔迪 许玉兰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77-85,共9页
【目的】研究云南松生长与生物量分配对不同叶面施氮磷肥量的响应,为云南松促成培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2年生云南松为研究对象进行叶面喷施氮磷肥,设置3个梯度氮肥(CH4N2O)浓度(质量分数分别为0%、0.25%、0.50%)和3个梯度的磷肥(K... 【目的】研究云南松生长与生物量分配对不同叶面施氮磷肥量的响应,为云南松促成培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2年生云南松为研究对象进行叶面喷施氮磷肥,设置3个梯度氮肥(CH4N2O)浓度(质量分数分别为0%、0.25%、0.50%)和3个梯度的磷肥(KH2PO4)浓度(质量分数分别为0%、0.2%、0.4%)各两两组合共9个处理,喷施后定期测定云南松苗木的生长量和生物量,分析叶面施氮磷肥对云南松生长与生物量分配的影响。【结果】不同氮磷喷施处理对云南松苗高的生长影响存在差异,单施氮肥时,云南松苗高随氮肥浓度的增加而减小。单施氮肥或磷肥时,随着施肥浓度的增加,云南松苗高地径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处理5(氮0.25%、磷0.2%)的地径在各个测定阶段均最大。苗高-地径间的相对生长关系随施肥后的时间发生变化,8月为等速生长关系,10月和12月大多数处理表现为异速生长关系。氮磷叶面喷施有利于云南松苗木茎生物量积累,单施氮肥时,茎生物量随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单施磷肥时,茎生物量随浓度的增加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处理5的效果最佳。对叶生物量积累的影响有所不同,单施氮肥或磷肥时,叶生物量随氮肥或磷肥浓度的增加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氮、磷与云南松苗木生长及生物量积累总体呈正相关关系,其中氮与10月茎生物量和叶生物量积累间的相关性达到显著水平(P<0.05),磷与苗高间的相关性也达到显著水平,氮、磷以及氮磷配施与8月茎生物量占比间呈显著正相关。【结论】适宜浓度的氮磷配施对云南松的生长及其生物量的积累起到一定促进作用,其中处理5的效果较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松 叶面施肥 氮磷配施 生长量 生物量 异速生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生物菌肥处理对猕猴桃果园土壤和植株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
16
作者 高永青 陈德志 +5 位作者 孙风霞 赵红珍 杨妮 王怡匀 毛一帆 王连春 《经济林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77-286,共10页
【目的】不同生物菌肥处理条件下,猕猴桃果园土壤和植株各器官中碳(C)、氮(N)、磷(P)含量及其化学计量比的影响,为猕猴桃果园科学施肥和土壤肥力调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采用三因素四水平的正交试验,对7年生‘东红’猕猴桃进... 【目的】不同生物菌肥处理条件下,猕猴桃果园土壤和植株各器官中碳(C)、氮(N)、磷(P)含量及其化学计量比的影响,为猕猴桃果园科学施肥和土壤肥力调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采用三因素四水平的正交试验,对7年生‘东红’猕猴桃进行试验,以不施生物菌肥为对照(T16),将地衣芽孢杆菌(bacillus licheniformis,BL)、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BA)、胶冻样芽孢杆菌(bacillus jelliformis,BM)3种生物菌肥作为因子,设置了4种施肥水平(0、20、40、60 g/株),共16个处理组(T1~T16),在果实成熟期采集0~20 cm土壤样品及猕猴桃根、叶、茎、果实样品,采用重铬酸钾油浴法测定土壤有机碳含量,奈氏比色法测定土壤、植株的全氮含量,钼锑抗比色法测定土壤、植株的全磷含量,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Pearson相关分析法分析猕猴桃果园土壤与植株生态化学计量比的相关性。【结果】生物菌肥显著改善了猕猴桃果园土壤的化学计量特征,T9(BL 40 g、BA 20 g、BM 60 g)在提升土壤养分方面效果最佳,使土壤C、N、P含量较CK分别提升了75.96%、16.18%、77.05%;猕猴桃各器官中叶片N含量最高、根部P含量最高,茎部氮含量均低于CK。生物菌肥显著改善了猕猴桃植株各器官的化学计量特征;果园中土壤N、P比低于中国土壤的平均水平(9.3),表明果园中的限制因子是磷;土壤C、N、P比值对猕猴桃植株各器官的比值具有一定影响,但对叶片影响相对较弱;T5(BL 20 g、BA 20 g)处理下,根、叶、果实N含量较CK分别提高18.98%、18.92%、61.28%;根、叶、茎、果实中磷含量提升最显著的处理组分别是T13(BL 60 g、BA 20 g、BM 40 g)、T8(BL 40 g、BM 40 g)、T9(BL 40 g、BA 20 g、BM 60 g)、T4(BL 20 g、BM 20 g);相关性分析显示,在0.05水平下,土壤N含量仅与茎部N∶P,土壤P含量仅与根部N含量,根部P含量与土壤C、C∶P呈现显著负相关关系;根部N含量与土壤P、C∶P,果实N∶P与土壤C、C∶N∶P,叶片N∶P比值与土壤C∶N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在0.01水平下,根部N∶P与土壤C、C∶N、C∶P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茎部N∶P和N含量与土壤C、C∶N∶P、C∶N、C∶P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结论】不同生物菌肥处理对猕猴桃果园土壤化学计量特征及植株各器官营养分配具有影响,能有效提升果园土壤肥力,增强果树对养分的吸收效率。生物菌肥处理下,T9处理组对土壤中有机碳、全氮、全磷含量提升最有效。T5处理能显著提升猕猴桃各器官全氮含量,而各器官的全磷含量要依据其生长生理特性来选择生物菌肥处理组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菌肥 猕猴桃 生态化学计量 碳氮磷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降雨量对树番茄幼苗生物量、叶片性状和碳氮磷的影响
17
作者 郑绍傑 孙丽娟 +5 位作者 董琼 郭焕仙 龚韵棋 王琳 曾惠平 李兴则 《核农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55-667,共13页
为探讨树番茄(Cyphomandra betacea)幼苗在不同降雨处理下的生长状况。以1年生树番茄幼苗为对象,设置3个降雨量,即减少降雨量40%(W-)、降雨量不变(W)、增加降雨量40%(W_(+)),以及3 d(T_(3))和6 d(T_(6))2个降雨间隔,通过双因素试验分析... 为探讨树番茄(Cyphomandra betacea)幼苗在不同降雨处理下的生长状况。以1年生树番茄幼苗为对象,设置3个降雨量,即减少降雨量40%(W-)、降雨量不变(W)、增加降雨量40%(W_(+)),以及3 d(T_(3))和6 d(T_(6))2个降雨间隔,通过双因素试验分析树番茄幼苗的生物量、叶片功能性状、根茎叶和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结果表明,3 d降雨时长下,树番茄幼苗根茎叶生物量随降雨量的增加呈上升趋势,而6 d降雨时长则表现为先升后降的趋势,各器官生物量积累表现为叶>茎>根。不同降雨时长下,树番茄幼苗叶片功能性状及各器官和土壤C、N、P含量均随降雨量的增加而增加,养分积累表现为C>N>P,且各器官养分积累均表现为叶>茎>根,表明树番茄幼苗存在一定的生长策略。不同处理下,树番茄幼苗叶片N∶P<14,植物生长受N元素的限制。相关分析表明,土壤P与植物C、N、P含量,生物量与植物C、N、P含量,各养分含量间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而叶生物量分配与叶片功能性状呈显著负相关(P<0.05)。模糊隶属函数综合评价表明,不同处理下,树番茄幼苗的生物量、叶片功能性状及生态化学计量特征表现为W_(+)T_(6)>W_(+)T_(3)>WT_(6)>WT_(3)>W-T_(3)>W-T_(6)。综上,不同降雨量下树番茄各器官生物量和养分积累表现为叶>茎>根,以C元素积累最高,植物生长受N限制,以W_(+)T_(6)和W_(+)T_(3)处理对树番茄幼苗生长的促进效果较好。本研究结果为树番茄幼苗培育提供了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化学计量 生物量 叶片性状 降雨 树番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枪杆幼苗C、N、P化学计量特征与生物量对降雨变化的响应
18
作者 赵启泽 茶晓飞 +3 位作者 郑绍傑 王元友 韦兴兰 董琼 《植物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695-706,共12页
探讨不同降雨变化对白枪杆(Fraxinus malacophylla)幼苗生长及C、N、P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可为白枪杆幼苗在喀斯特植被恢复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该研究以2年生白枪杆实生苗为对象,通过设置增雨40%、减雨40%、自然降雨3种雨量梯度,以及... 探讨不同降雨变化对白枪杆(Fraxinus malacophylla)幼苗生长及C、N、P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可为白枪杆幼苗在喀斯特植被恢复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该研究以2年生白枪杆实生苗为对象,通过设置增雨40%、减雨40%、自然降雨3种雨量梯度,以及5 d和10 d 2种降雨时间间隔处理,探究白枪杆幼苗生物量及C、N、P化学计量特征对降雨格局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1)延长降雨间隔及减雨处理对白枪杆幼苗、根、茎、叶生物量积累均有抑制作用,而增雨处理则相反;(2)增雨处理下白枪杆幼苗叶C和P含量显著上升(P<0.05),而叶N含量显著下降(P<0.05);减雨处理下,降雨时间间隔为5 d时,根C、N、P,茎C、P和叶C、N含量显著减少(P<0.05);延长降雨间隔,白枪杆幼苗根、茎和叶C、N、P含量均显著下降(P<0.05);(3)减雨和自然降雨下,白枪杆幼苗叶N∶P(质量比)>16,表明生长受P限制;增雨处理下,幼苗叶N∶P为14~16,表明生长受N和P共同限制。白枪杆通过调节各器官生物量积累及C、N、P化学计量特征应对降雨变化。上述结果可为喀斯特地区植被恢复及白枪杆栽培管理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雨量 降雨时间间隔 生态化学计量 生物量 白枪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遮荫处理对树番茄幼苗生物量和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的影响
19
作者 王琳 郭焕仙 +3 位作者 董琼 郑绍傑 孙丽娟 茶晓飞 《植物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71-381,共11页
以1年生树番茄(Cyphomandra betacea Sendt.)幼苗为研究对象,设置4种遮荫度:全光照(CK:0%遮荫)、轻度遮荫(S_(1):25%遮荫)、中度遮荫(S_(2):50%遮荫)、重度遮荫(S_(3):70%遮荫),分析不同处理下幼苗的生长量、各器官生物量及非结构性碳... 以1年生树番茄(Cyphomandra betacea Sendt.)幼苗为研究对象,设置4种遮荫度:全光照(CK:0%遮荫)、轻度遮荫(S_(1):25%遮荫)、中度遮荫(S_(2):50%遮荫)、重度遮荫(S_(3):70%遮荫),分析不同处理下幼苗的生长量、各器官生物量及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s)含量的变化。结果显示,不同遮荫条件下,树番茄幼苗的株高和根、叶的可溶性糖及淀粉含量均有显著差异(P<0.05)。随遮荫程度的增加,株高、地径及叶淀粉含量先减后增,各器官的生物量大小表现为根>叶>茎;茎中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先增后减。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茎可溶性糖含量与根生物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隶属模糊综合评价结果表明,50%遮荫处理下的树番茄幼苗状态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番茄 遮荫 生物量 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旱胁迫对白枪杆幼苗生长生物量及C、N、P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9
20
作者 张梅 叶澜 +2 位作者 李树萍 茶晓飞 董琼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97-404,共8页
【目的】研究不同干旱胁迫程度对白枪杆幼苗生长、生物量积累与分配,以及不同器官C、N、P积累与分配,探究白枪杆对不同干旱环境的适应性。【方法】以1 a生白枪杆幼苗实生苗为试验材料,研究干旱胁迫处理分别是对照(CK)、轻度干旱胁迫(LS... 【目的】研究不同干旱胁迫程度对白枪杆幼苗生长、生物量积累与分配,以及不同器官C、N、P积累与分配,探究白枪杆对不同干旱环境的适应性。【方法】以1 a生白枪杆幼苗实生苗为试验材料,研究干旱胁迫处理分别是对照(CK)、轻度干旱胁迫(LS)、中度干旱胁迫(MS)和重度干旱胁迫(SS)对白枪杆幼苗生长、生物量的积累量与分配、根冠比、各器官C、N、P含量及化学计量特征的分析和各器官C、N、P的积累和分配规律等指标测定。【结果】随干旱胁迫程度的上升,白枪杆幼苗的苗高和地径的增长量显著降低(P<0.05)。叶片、茎和根的生物量及总生物量、叶片生物量占比降低,茎和根生物量占比和根冠比降低。白枪杆幼苗C、N和P的积累量随干旱胁迫程度的上升呈下降趋势;与适宜的水分处理相比,白枪杆幼苗各器官的C∶N均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叶片和根的C∶P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白枪杆幼苗各器官N∶P低于14,表明生长主要受N限制。【结论】白枪杆幼苗生长及生物量和C、N、P含量及化学计量特征对不同干旱胁迫程度的响应有差异,主要表现在随干旱胁迫程度的上升,白枪杆幼苗的苗高、地径增长量呈下降趋势,生物量的分配也倾向于地下部分,干旱胁迫处理下不利于白枪杆幼苗的生长,生物量的积累减少,C、N和P的积累量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枪杆 干旱 生长 C∶N∶P 适应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