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西南手参醇提取物的体外抗氧化和体外抗肿瘤活性评价 被引量:1
1
作者 范晶钰 任雨敏 +3 位作者 唐鲜 李玖一 马丹炜 聂申明 《广西植物》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37-346,共10页
为挖掘西南手参醇提物的应用潜力,该研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生化分析技术和MTT法,对西南手参醇提物的体外抗氧化活性和体外抗肿瘤活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供试西南手参醇提物中含有天麻素(质量分数为2.5 mg·g^(-1),浓度为0.... 为挖掘西南手参醇提物的应用潜力,该研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生化分析技术和MTT法,对西南手参醇提物的体外抗氧化活性和体外抗肿瘤活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供试西南手参醇提物中含有天麻素(质量分数为2.5 mg·g^(-1),浓度为0.25%)。(2)西南手参醇提物对羟基自由基、ABTS+自由基以及DPPH自由基具有显著的清除能力,并随着浓度的升高,作用更加明显,具有浓度依赖性,醇提物的浓度为2.0 mg·mL^(-1)时最为显著,2.0 mg·mL^(-1)的醇提取物对羟基自由基、ABTS+自由基和DPPH自由基的清除率分别为81.68%、19.94%和48.16%;而天麻素仅对羟基自由基具有清除能力,对ABTS+自由基和DPPH自由基没有清除能力。(3)2.0 mg·mL^(-1)的西南手参醇提物对人肝癌SMMC-7721细胞和HepG-2细胞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分别为5.170 mg·mL^(-1)和4.551 mg·mL^(-1),对人胃癌BGC-823细胞和MKN-45细胞的IC50分别为1.759 mg·mL^(-1)和1.564 mg·mL^(-1),对人乳腺癌MDA-MB-231细胞IC50为2.665 mg·mL^(-1),对人胶质瘤U251细胞的IC50为4.401 mg·mL^(-1),说明西南手参醇提物对人肝癌SMMC-7721细胞和HepG-2细胞、人胃癌BGC-823细胞和MKN-45细胞、人乳腺癌MDA-MB-231细胞以及人胶质瘤U251细胞活性均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其中对人胃癌BGC-823细胞和MKN-45细胞的抑制效果最为显著,表明西南手参的抗肿瘤作用具有广谱性。综上认为,西南手参醇提物具有抗氧化活性,并且比其抗氧化活性物质天麻素具有更广谱的活性氧清除能力,依据活性氧与肿瘤发生之间的关系将其用于抗肿瘤的研究,发现其具有广泛的抗肿瘤特性和天然植物通过多种成分协同作用的特性,可抑制多种肿瘤细胞尤其是人胃癌细胞的增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手参 天麻素 醇提取物 抗氧化 抗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依据核归一化差异植被指数的西南五省植被覆盖度时空变化及气候驱动因子 被引量:1
2
作者 罗曼 陶敏 +1 位作者 雒苑婷 杨存建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00-107,共8页
聚焦中国西南地区这一关键碳汇区域,利用谷歌地球引擎(GEE)平台的MOD13 A1V6数据,构建了2002—2022年,西南五省(重庆市、四川省、贵州省、云南省、西藏自治区)核归一化差异植被指数(kNDVI)数据集,综合分析了西南地区植被覆盖的时空变化... 聚焦中国西南地区这一关键碳汇区域,利用谷歌地球引擎(GEE)平台的MOD13 A1V6数据,构建了2002—2022年,西南五省(重庆市、四川省、贵州省、云南省、西藏自治区)核归一化差异植被指数(kNDVI)数据集,综合分析了西南地区植被覆盖的时空变化。并结合气象数据,采用一元线性回归、泰尔-森(Theil-Sen)中位数趋势分析、曼-肯德尔(Mann-Kendall)检验及偏相关分析等方法,探讨了气候变化对植被动态的影响。结果显示:(1)2002—2022年,西南地区整体植被覆盖状况较好,植被覆盖度呈现“东南高、西北低”的空间分布格局,且植被覆盖度整体呈上升趋势,线性拟合曲线为y=0.001x-1.691(R^(2)=0.806)。(2)核归一化差异植被指数与气温和降水的相关性在空间分布上存在异质性,但总体上气候因素对核归一化差异植被指数的影响以正向促进作用为主,气候驱动的区域主要集中在西藏东部、四川、重庆、贵州和云南部分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归一化差异植被指数 气候变化 偏相关系数 西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荆芥挥发物化感胁迫对3种农作物根边缘细胞释放的干扰效应 被引量:2
3
作者 谢雨思 王强 +4 位作者 张红 马丹炜 王亚男 廖颖 王煜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984-999,共16页
当受到入侵植物土荆芥(Chenopodium ambrosioides)化感胁迫时,受体会通过增加根边缘细胞数量的方式来缓解胁迫对根系的伤害。为了探究这一效应的分子生态过程,以玉米(Zea mays)、大豆(Glycine max)和苦荞麦(Fagopyrum tataricum)作为受... 当受到入侵植物土荆芥(Chenopodium ambrosioides)化感胁迫时,受体会通过增加根边缘细胞数量的方式来缓解胁迫对根系的伤害。为了探究这一效应的分子生态过程,以玉米(Zea mays)、大豆(Glycine max)和苦荞麦(Fagopyrum tataricum)作为受体植物,采用显微技术和转录组学技术,研究了在土荆芥挥发油及其主要成分α-萜品烯胁迫下,受体根边缘细胞产生和释放及相关基因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表明:在土荆芥挥发物作用下,与对照相比,根边缘细胞数量增加,但随着处理时间延长、处理浓度增加,促进效应减弱甚至消失;随着挥发物浓度升高,根边缘细胞的弯曲度先增加后减少,而平均长度则整体变短。α-萜品烯的化感综合效应为挥发油的0.76倍,不同受体根边缘细胞释放对土荆芥挥发物的敏感性表现为玉米>苦荞麦>大豆;转录组学结果显示,受到化感胁迫时,受体根尖细胞内与根边缘细胞释放相关的木质素合成、果胶降解/合成、以及细胞壁成分重塑等相关基因均发生变化。研究结果表明,土荆芥挥发物胁迫下,受体幼根上调细胞壁重塑和根边缘细胞释放相关基因的表达,使根边缘细胞与根冠的黏附能力下降,从而促进根边缘细胞释放以保护根尖免遭伤害,但这种防御效应随着胁迫强度增大逐渐减弱。外来种(玉米)对土荆芥挥发物的应激反应大于本地种(大豆、苦荞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荆芥 化感胁迫 根边缘细胞 释放 基因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都市土地供需关系系统动力学模型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辜寄蓉 陈先伟 杨海龙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81-85,共5页
用地供需矛盾影响因素很多,城市土地集约度是其重要的调控指标。将集约度作为土地供应的阀门,建立集约度与供给、需求影响因素之间的反馈关系,进行集约用地约束下的土地供需研究。模型模拟与预测分析结果表明:城市建设用地的供给量由城... 用地供需矛盾影响因素很多,城市土地集约度是其重要的调控指标。将集约度作为土地供应的阀门,建立集约度与供给、需求影响因素之间的反馈关系,进行集约用地约束下的土地供需研究。模型模拟与预测分析结果表明:城市建设用地的供给量由城市土地储备量、城市建设用地供需差、城市总体节约度共同决定。建设用地供给量在储备足够的情况下,由建设用地供需差决定,在低度集约模式下,用地规模过大,用地方式粗放,导致供需出现恶性循环;在过度集约模式下,用地规模虽然得到有效控制,但人均用地面积过低,不利于人与环境的和谐;在适度集约模式下,既满足一定的用地规模又可节约集约用地,是一种较好的发展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集约 用地需求 模拟 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和大豆根边缘细胞特性及胞外蛋白组对比
5
作者 刘婷 王强 +3 位作者 程容 屈高山 卓房 马丹炜 《西南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85-293,共9页
【目的】探究玉米和大豆2种作物根边缘细胞(RBCs)的胞外诱捕网(RETs)应对逆境胁迫机制的异同。【方法】应用光学显微镜技术观察玉米和大豆RBCs形态和RETs厚度,利用非标记定量蛋白组学技术(Label-free quantitative proteomics),得到RBC... 【目的】探究玉米和大豆2种作物根边缘细胞(RBCs)的胞外诱捕网(RETs)应对逆境胁迫机制的异同。【方法】应用光学显微镜技术观察玉米和大豆RBCs形态和RETs厚度,利用非标记定量蛋白组学技术(Label-free quantitative proteomics),得到RBCs胞外可信蛋白,对可信蛋白进行功能分类和GO、KEGG富集分析,探讨玉米和大豆RBCs的形态及其胞外蛋白组的差异,并阐述RBCs胞外蛋白在植物防御中的功能。【结果】按照细胞的长宽比(R)分类,玉米和大豆的RBCs均可分为短圆型(0<R<2)、中间型(2<R<4)和细长型(R>4)3种形态。玉米RETs厚度显著大于大豆。玉米和大豆RBCs胞外蛋白组中检测出2442和2789种蛋白,根据蛋白质的亚细胞定位,其中属于分泌性的蛋白在玉米RBCs胞外有139种,大豆RBCs胞外有96种。根据蛋白功能分类,玉米和大豆RBCs胞外蛋白组中均含有过氧化物酶、细胞壁重塑酶类、分解代谢酶类和胁迫响应酶类等,但大豆的胞外蛋白组中特有几丁质酶、热休克蛋白和金属硫蛋白。GO和KEGG富集分析发现,玉米和大豆RBCs胞外蛋白主要富集在苯丙素的生物合成过程和代谢通路途径中,此外,玉米RBCs胞外蛋白还在次生代谢物途径中富集,大豆RBCs胞外蛋白在戊糖和葡萄糖醛酸相互转化途径中富集。【结论】玉米和大豆的RBCs胞外蛋白在抗氧化、物质和能量代谢等方面功能相似,但大豆RBCs在应对真菌感染、热胁迫和重金属胁迫的响应上可能更积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和大豆 根边缘细胞 根细胞外陷阱 胞外蛋白组 功能差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发酵食品中噬菌体的组成及其对品质形成影响的研究进展
6
作者 刘佳琦 杨梦露 +3 位作者 黄玉立 刘梦婷 葛黎红 赵楠 《食品工业科技》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431-440,共10页
发酵食品是通过控制微生物发酵过程转化其中成分所形成的产品,因其美味、益生的特性而成为人们日常饮食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发酵食品的微生物组成复杂,局限于细菌和真菌的研究,往往不足以完全揭示其品质形成机制,近年来研究目光逐渐关... 发酵食品是通过控制微生物发酵过程转化其中成分所形成的产品,因其美味、益生的特性而成为人们日常饮食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发酵食品的微生物组成复杂,局限于细菌和真菌的研究,往往不足以完全揭示其品质形成机制,近年来研究目光逐渐关注噬菌体以探寻更为全面的品质调控路径。目前已从多种发酵食品中发现噬菌体存在,并证明pH、植物成分(有机酸、维生素)、温度及盐度等环境因素均可能导致其生命周期发生变化,进而触发温和噬菌体转变为烈性噬菌体,这可进一步使得噬菌体通过裂解核心微生物或致病微生物以及从基因水平上调控核心微生物产酸代谢等方式对最终品质形成产生重要作用。本文综述了发酵食品中噬菌体的组成,包括长尾噬菌体科、肌尾噬菌体科和短尾噬菌体科,并概述噬菌体通过裂解宿主或调节其代谢途径影响宿主代谢从而间接影响发酵过程,最终导致产品品质(感官、营养、安全)提升或劣变的机制,以期为提高发酵食品品质可控性做出科学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酵食品 噬菌体组成 感官 营养 安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随机森林的川东北城市群臭氧污染预报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宋龙娟 胡睿琪 +8 位作者 刘兵 王安怡 邓小函 马骏 康平 陈柯弟 黄玉林 孙谦 王长发 《中国测试》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50-159,共10页
为探究川东北城市群气象因子间的非线性交互作用对近地层臭氧(O_(3))污染的影响,并开展未来1~10天的O_(3)浓度预报,本研究基于2017-2021年川东北城市群O_(3)浓度监测数据、气象数据与欧洲中心细网格模式预报资料,分析近5年川东北O_(3)... 为探究川东北城市群气象因子间的非线性交互作用对近地层臭氧(O_(3))污染的影响,并开展未来1~10天的O_(3)浓度预报,本研究基于2017-2021年川东北城市群O_(3)浓度监测数据、气象数据与欧洲中心细网格模式预报资料,分析近5年川东北O_(3)污染时空特征,并以此为基础选取预报因子,经随机森林(RF)模型筛选关键特征因子作为模型输入数据,构建本地化动态时效RF臭氧预报模型。结果表明:1)2017-2021年川东北O_(3)浓度年评价值呈现“M”型的变化趋势;各月O_(3)超标天数与O_(3)浓度月评价值变化均呈现“双峰型”趋势;O_(3)浓度日变化则呈现“单峰型”趋势。2)特征选择结果显示川东北城市群影响O_(3)浓度变化的关键特征因子以气温、云量、起报天O_(3)浓度、海平面气压等变量为主。3)以川东北城市群整体来看,RF臭氧预报模型误差项处于合理范围内,预报性能良好,对川东北城市群O_(3)浓度有较高的解释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随机森林模型 臭氧污染 川东北城市群 浓度预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蜡样芽孢杆菌GW-01全基因组测序及生物学特性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刘珊 蒋杨丹 +4 位作者 颜佶沙 谢宇宣 赵思佳 何启田 赵甲元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67-176,共10页
目的:通过全基因组测序和生物信息学,研究前期筛选可降解高效氯氰菊酯(β-CY)蜡样芽孢杆菌GW-01的基因组序列信息和生物学特性,为其安全性评估提供参考。方法:利用HPLC验证了GW-01降解β-CY的能力。GW-01的整个基因组基于二代Illumina N... 目的:通过全基因组测序和生物信息学,研究前期筛选可降解高效氯氰菊酯(β-CY)蜡样芽孢杆菌GW-01的基因组序列信息和生物学特性,为其安全性评估提供参考。方法:利用HPLC验证了GW-01降解β-CY的能力。GW-01的整个基因组基于二代Illumina NovaSeq与三代PacBio Sequel测序平台相结合的测序技术,对菌株GW-01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并对测序数据进行基因组组装、基因预测与功能注释、碳水化合物活性酶预测、毒力因子和抗生素抗性分析,此外,还基于gyrA基因序列对菌株GW-01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GW-01在第6 d可降解48.4%的β-CY;GW-01菌株全基因组大小为5244145 bp,基因组类型为环状,平均GC含量36.43%,共编码5314个基因,含有104个tRNA基因,313个ncRNA,GW-01菌株全基因组序列在GO、KEGG、COG、NR和Swiss-Prot、CAZy、VFDB、CARD数据库分别注释到基因3536、4714、4434、5290、3854、135、263和96个,GW-01与其他四个近缘菌株相比显示出高GC含量,并且毒力因子和耐药基因较少。结论:GW-01与其近缘菌相比,显示出明显不同的进化途径和毒素编码基因,表明其安全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蜡样芽孢杆菌 全基因组测序 生物学特性 安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农田作物植被碳储量研究进展 被引量:39
9
作者 罗怀良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692-697,共6页
作物植被碳储量是全球陆地生态系统碳库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农田作物植被碳储量的估算主要采用参数估算法、遥感资料反演法和环境参数模型法。通过对中国近几十年来全国和区域尺度作物植被碳储量的估算研究,获得了一些作物的经济系数... 作物植被碳储量是全球陆地生态系统碳库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农田作物植被碳储量的估算主要采用参数估算法、遥感资料反演法和环境参数模型法。通过对中国近几十年来全国和区域尺度作物植被碳储量的估算研究,获得了一些作物的经济系数、含碳率和作物收获部分水分系数等估算参数值,探讨了遥感反演和环境参数模型方法,并提出加强农田基本建设、改进农业生产技术与管理、调整作物结构和加强作物秸秆利用等固碳措施。目前对中国农田作物植被碳储量的估算仍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获取的估算参数尚不充分,估算方法和模型有待完善,对作物植被碳储量变化的源/汇效应尚未取得统一认识。虽然在农田生态系统中土壤碳储量(密度)普遍大于作物植被碳储量(密度),但作物植被碳储量仍然是一个数量可观、并有增加潜力和可能的碳库,其大小及秸秆利用情况直接影响着土壤碳库。因此,对农田作物植被碳储量应分时段和区域具体分析,才能认识其源/汇效应。今后应在以下几方面进一步加强作物植被碳储量的研究:进一步完善和改进估算方法;加强作物植被碳储量估算及固碳措施的区域个例研究,探索不同空间尺度作物植被碳储量的尺度转换;开展作物碳储量动态及固碳机理的综合研究。此外,还应就气候变化与作物植被碳储量的相互耦合关系进行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田生态系统 作物 碳储量 碳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籍数据库对象-事件模型设计与实现 被引量:1
10
作者 辜寄蓉 陈先伟 窦义红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44-47,共4页
在分析国内外地籍管理信息系统和地籍数据库模型的基础上,分析了地籍业务事件的特点及其对时空地块状态变化的影响规律,提出了一种地籍业务联动更新的地籍数据库模型:对象-事件模型,通过将地籍数据对象化、地籍业务事件化,建立对象、事... 在分析国内外地籍管理信息系统和地籍数据库模型的基础上,分析了地籍业务事件的特点及其对时空地块状态变化的影响规律,提出了一种地籍业务联动更新的地籍数据库模型:对象-事件模型,通过将地籍数据对象化、地籍业务事件化,建立对象、事件间的关联关系,实现地籍业务与地籍数据联动更新。根据对象-事件模型原理,对地籍对象、事件进行提取,设计地籍数据库,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成都市地籍管理信息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象-事件模型 地籍对象 地籍业务 地籍数据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