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1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贵州茂兰自然保护区喀斯特森林被子植物多样性的空间格局 被引量:4
1
作者 王万海 郑洁 +4 位作者 兰洪波 陆光琴 车俭 汤晓辛 金毅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1年第4期58-62,共5页
我国西南地区的喀斯特森林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但对于其被子植物多样性的空间分布特点,还缺乏深入了解。据此,研究分析位于贵州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1ha喀斯特森林样地内各个垂直层次的被子植物在5 m、10 m、20 m空间粒度上的物种... 我国西南地区的喀斯特森林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但对于其被子植物多样性的空间分布特点,还缺乏深入了解。据此,研究分析位于贵州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1ha喀斯特森林样地内各个垂直层次的被子植物在5 m、10 m、20 m空间粒度上的物种和谱系多样性。发现乔木层的种和属数量,包括独有种和属数量,均高于灌木层和草本层。此外,在各个粒度上,乔木层的物种多样性指标(物种丰富度和Shannon-Wiener指数)也明显高于灌木层和草本层,但乔木层的不同谱系多样性指标(PSV指数和PSE指数)并没有体现出较一致的优势。提示喀斯特森林物种和谱系多样性在森林垂直层次上的分布格局具有差异,且这些差异在不同空间尺度上较稳定地存在。研究结果有助于加深对于喀斯特森林生物多样性空间分布的认知,从而协助喀斯特森林管理措施的制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热带森林 多样性格局 谱系 粒度 茂兰喀斯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普定喀斯特次生林木本植物叶生活型比例和谱系多样性的驱动因素 被引量:1
2
作者 毛艳娇 肖梓波 +3 位作者 邓伟 张潮 汤晓辛 金毅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569-579,共11页
为探讨喀斯特森林落叶阔叶植物(DBL)与常绿阔叶植物(EBL)比例和生物多样性差异及其驱动因素,该研究以贵州省普定县43个喀斯特次生林样地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广义线性回归模型、模型选择和Mantel检验的多元回归方法,分析地理距离、环境(包... 为探讨喀斯特森林落叶阔叶植物(DBL)与常绿阔叶植物(EBL)比例和生物多样性差异及其驱动因素,该研究以贵州省普定县43个喀斯特次生林样地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广义线性回归模型、模型选择和Mantel检验的多元回归方法,分析地理距离、环境(包括地形和基岩类型)和人类活动等因素对样地内落叶阔叶植物和常绿阔叶植物所占比例以及谱系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普定喀斯特次生林样地内落叶阔叶植物与常绿阔叶植物虽在物种丰富度和个体多度上总体相当,但样地间差异较大;样地落叶与常绿阔叶植物谱系alpha多样性(即SES.MPD)无明显差异,但落叶阔叶植物谱系beta多样性(即SES.betaMPD)明显小于常绿阔叶植物。(2)落叶阔叶植物丰富度占比和相对多度随基岩类型改变而变化,均表现为泥灰岩森林高于石灰岩森林,而落叶阔叶植物丰富度占比随人类活动增强而上升。(3)样地落叶阔叶植物谱系alpha多样性随人类活动增强而升高,而常绿阔叶植物谱系alpha多样性受环境和人类活动等因素的作用不明显;落叶阔叶植物和常绿阔叶植物谱系beta多样性受不同因素调节,前者随基岩类型和人类活动等因素变化而升高,后者则随地理距离增加而升高。该研究揭示了普定喀斯特次生林内落叶阔叶植物和常绿阔叶植物比例受到环境条件和人类活动共同调控,在此基础上,落叶阔叶植物谱系多样性受到地形和基岩类型等因素介导的生境过滤等生态位过程影响,而常绿阔叶植物谱系多样性则受到地理距离所介导的扩散限制等空间过程的影响。该研究有助于了解喀斯特森林生物多样性维持机制,为喀斯特森林经营管理提供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形 人类活动 基岩类型 群落构建 乔木层 叶生活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喀斯特地区水磷耦合对作物的影响研究进展
3
作者 贾智 朱利菲 +2 位作者 张建春 乙引 龚记熠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2期9-17,共9页
水磷耦合是现代农业生产中的重要研究内容,其核心在于优化水分与磷肥的配比,以促进作物生长和提高产量。然而在可溶性碳酸盐岩上发育形成的喀斯特地貌具有大量地表-地下二元水系统结构,工程性缺水导致在水磷耦合上同非喀斯特地区相比具... 水磷耦合是现代农业生产中的重要研究内容,其核心在于优化水分与磷肥的配比,以促进作物生长和提高产量。然而在可溶性碳酸盐岩上发育形成的喀斯特地貌具有大量地表-地下二元水系统结构,工程性缺水导致在水磷耦合上同非喀斯特地区相比具有水肥流失量大、土壤贫瘠度高的特性。因此,本文通过查阅和综述近年来相关文献,探讨喀斯特地区水磷耦合过程对作物生长的影响,并提出未来研究的潜在方向。首先,在土壤界面,水磷耦合过程主要通过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质、提升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扩大根系长度和根毛密度,提高喀斯特地区作物对水分和磷的吸收效率;其次,在作物界面,主要通过品种的耐旱性、生理生化的差异性、生物量配比的调配性来适应喀斯特地区水磷耦合过程;最后,通过分析喀斯特地区在地表-地下二元水系统结构介导下,土壤含水量在坡面自上而下逐渐增加,随着降水量的增加,地表径流和下渗的磷增多、水磷耦合会影响植物生长和土壤肥力。综上所述,在喀斯特地区,水磷耦合研究主要集中在土壤和植物界面水磷含量变化和吸收机制上,未来研究须重点关注:喀斯特地区水磷耦合机制、水磷耦合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土壤微生物在水磷耦合过程中的功能、作物适应喀斯特地区水磷现状的机制、提出有效的水磷耦合技术及管理策略,以期为喀斯特地区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地区 水磷耦合 作物 土壤 水分 磷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喀斯特地区不同尺度水碳耦合过程研究进展
4
作者 张建春 朱江 +4 位作者 何昌德 贾智 朱利菲 乙引 龚记熠 《中国岩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61-273,共13页
喀斯特地区由于其独特的地质地貌和生态环境,已成为全球环境变化研究的重点区域。水循环和碳循环过程及其相互耦合作用在生态系统功能和环境效应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对地区乃至全球的碳平衡和气候变化有着深远影响。文章围绕喀斯特地区水... 喀斯特地区由于其独特的地质地貌和生态环境,已成为全球环境变化研究的重点区域。水循环和碳循环过程及其相互耦合作用在生态系统功能和环境效应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对地区乃至全球的碳平衡和气候变化有着深远影响。文章围绕喀斯特地区水碳耦合过程,通过系统性地回顾和总结当前研究进展,从叶片到区域不同空间尺度进行梳理,揭示了喀斯特地区水循环与碳循环之间的耦合机制;评估了气候变化以及植被恢复、土地利用变化、工程措施等人为活动对水碳耦合过程的影响;分析了未来潜在的研究热点,如结合喀斯特地质背景扩展水碳耦合的划分方式,对喀斯特地区水碳耦合过程进行模拟和预测研究,完善水碳耦合模型,提高数据的时空分辨率,深入研究气候变化及各种人类活动对喀斯特地区水碳耦合过程的影响。对未来开展喀斯特地区水碳平衡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对于科学制定喀斯特地区水资源和碳平衡管理政策具有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 水循环 碳循环 水碳耦合 水分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草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黑颈鹤对芦苇扩张的栖息地适应与行为活动特征
5
作者 冉景丞 蒙秉顺 +2 位作者 张旭 黄小龙 涂声蕾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7-117,共11页
湿地是水鸟生存和繁衍的必要场所,湿地景观格局的变化会改变水鸟的分布及行为。研究黑颈鹤(Grus nigricollis)对湿地景观变化的响应特征,有利于掌握黑颈鹤的栖息地动态变化,对黑颈鹤的综合保护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基于2016—2022年在草... 湿地是水鸟生存和繁衍的必要场所,湿地景观格局的变化会改变水鸟的分布及行为。研究黑颈鹤(Grus nigricollis)对湿地景观变化的响应特征,有利于掌握黑颈鹤的栖息地动态变化,对黑颈鹤的综合保护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基于2016—2022年在草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调查数据,分析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扩张对黑颈鹤栖息地选择及行为活动的影响。结果显示:(1)草海保护区的芦苇面积呈增长趋势,截至2022年,芦苇总面积为429.10 hm^(2),总体呈由北向南的扩张趋势,高密度的芦苇群落会影响黑颈鹤的栖息地生境质量;(2)受芦苇扩张的影响,黑颈鹤原有夜栖地逐渐偏移,最远迁移距离为42 m,且夜栖地偏移方向与芦苇扩张方向相反,其夜栖地空间分布明显避开芦苇存在的区域;(3)芦苇扩张会导致黑颈鹤的觅食距离增加,且觅食地类型也会改变,觅食地与夜栖地之间的平均距离可达4148.14 m,觅食地逐渐由沼泽地转变为农耕地,但其并不是影响黑颈鹤觅食地改变的唯一因素;(4)黑颈鹤明显喜好浅水滩涂和水莎草(Cyperus serotinus)群落,明显不喜好芦苇群落,芦苇扩张会导致黑颈鹤喜好的生境减少,从而影响黑颈鹤的空间分布;(5)芦苇扩张不仅影响黑颈鹤的空间分布,还会限制黑颈鹤的求偶、觅食、站立、游走和栖息等行为活动。研究结果表明,黑颈鹤的栖息地变化和行为活动均受芦苇扩张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芦苇扩张降低了黑颈鹤栖息地中食物资源的可获得性和周围环境的安全性,从而导致黑颈鹤的夜栖地和觅食地发生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芦苇扩张 黑颈鹤 栖息地选择 行为响应 草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草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越冬黑颈鹤夜栖地种群数量的时空动态观察
6
作者 晏玉莹 陈斯侃 +2 位作者 张旭 黄小龙 王汝斌 《贵州林业科技》 2025年第2期20-24,共5页
贵州草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黑颈鹤(Grus nigricollis)目前重要的越冬地之一,黑颈鹤在此夜栖地比较固定,为观察黑颈鹤夜栖种群时空分布,于2019年10月—2020年3月,每日同步对7个夜栖地监测,调查黑颈鹤种群数量。研究结果表明:黑颈鹤在草... 贵州草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黑颈鹤(Grus nigricollis)目前重要的越冬地之一,黑颈鹤在此夜栖地比较固定,为观察黑颈鹤夜栖种群时空分布,于2019年10月—2020年3月,每日同步对7个夜栖地监测,调查黑颈鹤种群数量。研究结果表明:黑颈鹤在草海保护区迁徙时期分为迁入期、稳定期和迁出期,迁徙规律保持稳定的“增加—稳定—减少”模式。黑颈鹤夜栖种群呈聚集型分布于7个夜栖地,在稳定期,黑颈鹤种群数量分布为温家屯(406±46只)>胡叶林(369±23只)>阳关山(270±61只)>刘家巷(218±9只)>朱家湾(200±38只)>王家院子(174±21只)>吴家岩头(167±0只),胡叶林、温家屯、阳关山、吴家岩头4个夜栖点之间黑颈鹤种群数量相互有显著的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颈鹤 夜栖地 夜栖种群 时空分布 贵州草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阳市不同城市景观类型鸟类物种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程绍传 晏玉莹 +3 位作者 冉景丞 吴江明 杨杰 黄小龙 《贵州林业科技》 2024年第2期63-67,共5页
快速城镇化迫使鸟类栖息地被隔离成不同类型的景观斑块,开展不同景观鸟类栖息地研究对鸟类的保护和管理至关重要。本研究以贵阳城区及周边为研究区域,基于样带法研究不同景观类型的鸟类群落特征,将贵阳市城市景观分成6个景观类型,对不... 快速城镇化迫使鸟类栖息地被隔离成不同类型的景观斑块,开展不同景观鸟类栖息地研究对鸟类的保护和管理至关重要。本研究以贵阳城区及周边为研究区域,基于样带法研究不同景观类型的鸟类群落特征,将贵阳市城市景观分成6个景观类型,对不同景观类型鸟类多样性比较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景观类型鸟类Shannon-Wiener多样性:城市森林>湿地—水域>乡村—耕地—果园>城市绿地>荒山—灌丛>城市建筑;(2)不同景观类型间相对丰度较高的物种存在一定的差异;(3)珍稀濒危物种栖息地主要以城市森林、湿地—水域为主。鸟类对城市景观具备一定的适应性,但不同景观类型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持续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有力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鸟类多样性 样带法 城市景观 贵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50种石斛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及DNA指纹图谱构建
8
作者 江荣慧 田凡 +2 位作者 王莲辉 罗在柒 颜凤霞 《贵州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7期63-70,共8页
【目的】分析国内外引种石斛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揭示不同种质间的亲缘关系,为促进石斛种质的有效利用及保护提供参考。【方法】利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杯鞘石斛、金钗石斛、檀香石斛等50种石斛进行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研究分析,并构建... 【目的】分析国内外引种石斛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揭示不同种质间的亲缘关系,为促进石斛种质的有效利用及保护提供参考。【方法】利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杯鞘石斛、金钗石斛、檀香石斛等50种石斛进行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研究分析,并构建DNA指纹图谱。【结果】9条多态性高、重复性好的引物共扩增出112个等位基因,其中,多态性位点102个,多态性比率为93.09%。检测的位点数为9~14,平均为12.44;50种石斛属植物的遗传相似系数为0.15~0.95。聚类分析显示,在遗传相关系数0.70处,可将石斛材料分为12个大组。PCR扩增显示,引物UBC808可将50种石斛完全区分开,基于其扩增的14个清晰的多态性条带构建50种石斛的DNA指纹图谱。【结论】50种石斛种间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斛 ISSR 遗传多样性 多态性 DNA指纹图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喀斯特地区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9
作者 陈显磊 王剑峰 +5 位作者 孔鑫 王丽 张屏 龚记熠 乙引 刘杰 《微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2023年第2期106-114,共9页
频繁的人类生产活动使植被遭到破坏,造成基岩裸露的石漠化现象,严重制约了喀斯特地区自然和社会经济的发展,随着生态修复工程的大力开展,微生物群落的结构和功能在生态修复中逐渐受到重视,因为微生物作为喀斯特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频繁的人类生产活动使植被遭到破坏,造成基岩裸露的石漠化现象,严重制约了喀斯特地区自然和社会经济的发展,随着生态修复工程的大力开展,微生物群落的结构和功能在生态修复中逐渐受到重视,因为微生物作为喀斯特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在物质循环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也在喀斯特生态系统修复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所以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的研究可以作为衡量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重要指标。就中国喀斯特地区的典型植被恢复的不同阶段、成土过程、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矿山修复过程以及不同水域中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功能等方面的研究状况进行系统梳理,结合实例综合论述喀斯特地区生态修复过程中微生物作用的研究进展,以期为喀斯特地区生态修复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 石漠化 微生物 群落结构 微生物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鳽贵州雷公山小种群遗传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3
10
作者 李斌强 詹昊峰 +3 位作者 何小涛 吕小艳 杨宗才 王野影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403-411,共9页
为了解贵州省内海南鳽(Gorsachius magnificus)雷公山小种群的遗传多样性,通过分析海南鳽、黑冠鳽(G.melanolophus)和栗头鳽(G.goisagi)3种鸟类线粒体全基因组序列变异位点差异,筛选出NADH6-tRNA^(Glu)-D-loop序列作为海南鳽和夜鳽属物... 为了解贵州省内海南鳽(Gorsachius magnificus)雷公山小种群的遗传多样性,通过分析海南鳽、黑冠鳽(G.melanolophus)和栗头鳽(G.goisagi)3种鸟类线粒体全基因组序列变异位点差异,筛选出NADH6-tRNA^(Glu)-D-loop序列作为海南鳽和夜鳽属物种鉴定的最优分子标记,对贵州省野生动物救护中心获得不明原因死亡的5只海南鳽进行扩增,并对所获序列进行碱基组成、遗传多样性、中性检验、错配分布和单倍型网络分析。结果表明:海南鳽有一定的A+T偏倚,转换小于颠换,单倍型多样性高,核苷酸多样性低。Tajima's D值为-0.07339(P>0.10),Fu's F_(s)值为0.051(P>0.10),错配分布曲线呈多峰,单倍型较分散,无祖先单倍型,表明海南鳽雷公山小种群经历过瓶颈效应,目前可能正处于扩张状态。研究结果可为海南鳽和夜鳽属物种的系统分类与保护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南鳽 分子标记 线粒体DNA 遗传多样性 雷公山小种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根际微生物增强植物对非生物和生物胁迫耐受机制综述 被引量:5
11
作者 陈显磊 王剑峰 +6 位作者 王丽 陈兰兰 吴亚娟 孔鑫 刘杰 乙引 龚记熠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24-33,共10页
频繁的人类生产过程造成的土壤盐渍化、干旱、病害、重金属等不利环境,以及低温地区环境的限制,严重制约了各地区自然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伴随封山育林、植树造林等生态修复工程的大力开展和研究发现,植物因其固着性将长期面临各种生物及... 频繁的人类生产过程造成的土壤盐渍化、干旱、病害、重金属等不利环境,以及低温地区环境的限制,严重制约了各地区自然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伴随封山育林、植树造林等生态修复工程的大力开展和研究发现,植物因其固着性将长期面临各种生物及非生物胁迫,植物可通过改变自身的生理生化反应来响应逆境。但随着对植物响应逆境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现根际不仅是植物根系与土壤之间物质交换和能量代谢的重要界面,根际微生物的生命代谢活动还可以影响植物生长发育、新陈代谢等生理活动来帮助植物建立响应非生物和生物胁迫的抵抗和耐性机制。为了推进生态修复工程和解决人地矛盾,越来越多的科研工作者关注到干旱、盐渍、重金属、低温等地区和植物病害下根际微生物在帮助植物响应逆境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因此本文就根际微生物增强植物耐旱、耐寒、耐盐、耐重金属、抗病害等方面的研究状况进行系统梳理,结合实例综合论述根际微生物在增强植物对非生物和生物胁迫中发挥的作用,以期为根际微生物促进农业发展和参与生态修复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根际微生物 逆境胁迫 微生物功能 微生物群落 生物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烟草镰刀菌根腐病病原生物学特性及其优势种的代谢表型特征 被引量:6
12
作者 黄玉凤 李菲 +3 位作者 汪汉成 蔡刘体 陈兴江 邱学柏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24-132,共9页
为明确烟草镰刀菌根腐病(tobacco Fusarium root rot)病原生物学特性和代谢表型特征,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和活体接种法分别测定了3种烟草镰刀菌根腐病病原[腐皮镰刀菌(Fusarium solani)、木贼镰刀菌(Fusarium solani)、尖孢镰刀菌(Fusari... 为明确烟草镰刀菌根腐病(tobacco Fusarium root rot)病原生物学特性和代谢表型特征,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和活体接种法分别测定了3种烟草镰刀菌根腐病病原[腐皮镰刀菌(Fusarium solani)、木贼镰刀菌(Fusarium solani)、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在不同温度、光照条件下的生长速率和致病力,同时采用Biolog代谢表型技术测定其优势种腐皮镰刀菌的碳氮源、渗透压和pH值下的代谢表型。结果表明,3种病原菌菌丝生长适宜温度均为25~30℃,木贼镰刀菌M417菌丝生长速率最快,可达10.71 mm/d;腐皮镰刀菌F421产孢量最高,可达9.15×10^(6)个/cm^(2);连续黑暗条件均有利于菌丝生长和产孢。尖孢镰刀菌J419和腐皮镰刀菌F503致病力较强,7 d时的病斑面积分别为1.05 cm^(2)和1.35 cm^(2)。代谢表型结果表明,腐皮镰刀菌碳氮源代谢能力强,可高效代谢丙三醇、D-甘露醇、D-松二糖等54种碳源,以及L-鸟氨酸a-氨基-N-戊酸、L-鸟氨酸等大部分氮源;其pH值适应范围为3.5~8.5,最适pH值为6,表现出强脱羧酶活性和弱脱氨酶活性;在1%~5.5%NaCl、5%~10%乙二醇、1%甲酸钠、2%~3%尿素、7%~9%乳酸钠、10~50 mmol/L硫酸铵(pH值=8)、10~100 mmol/L硝酸钠、10~40 mmol/L亚硝酸钠等环境下均可正常生长。研究结果揭示了3种镰刀菌属根腐病病原的生物学特性,发现优势种腐皮镰刀菌的营养需求广、具有较强的渗透压和pH值环境适应能力,为镰刀菌根腐病灾变规律的研究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烟草根腐病 镰刀菌属 生物学特性 代谢表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生长促进微生物对干旱胁迫条件下植物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5
13
作者 刘星 刘开芬 +4 位作者 卢林尧 杨娅 何艳玲 邵桂红 刘杰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53-761,共9页
干旱胁迫是植物受到的重要非生物胁迫之一,不仅对植物的生长繁殖有严重影响,造成作物的减产,还会破坏生态环境。目前,人们除了通过建设灌溉工程等措施人为改善植物的生长环境来提高植物的存活率外,还以植物生长促进微生物(PGPM)作为植... 干旱胁迫是植物受到的重要非生物胁迫之一,不仅对植物的生长繁殖有严重影响,造成作物的减产,还会破坏生态环境。目前,人们除了通过建设灌溉工程等措施人为改善植物的生长环境来提高植物的存活率外,还以植物生长促进微生物(PGPM)作为植物生长调节剂来维持植物正常的生理生化反应,缓解干旱胁迫对植物造成的不良响应。本文以干旱胁迫下植物生长促进微生物如何促进植物生长为研究目的,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对相关内容进行总结,旨在阐明干旱胁迫下植物生长促进微生物对植物生长的正向调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生长促进微生物 干旱胁迫 生理生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黔东南丘陵山地5种林分类型土壤有机碳与理化性质间的关系 被引量:2
14
作者 陈梦 袁丛军 +3 位作者 舒德远 龙文峰 戴晓勇 丁访军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6-34,共9页
[目的]探明贵州省黔东南地区不同林分类型土壤有机碳含量与土壤理化因子间的关系,以期为营造合理的林分类型和树种结构,有效提升森林碳汇潜力提供科学参考。[方法]以天柱国营林场马尾松林、杉木林、针叶混交林、阔叶混交林及针阔混交林... [目的]探明贵州省黔东南地区不同林分类型土壤有机碳含量与土壤理化因子间的关系,以期为营造合理的林分类型和树种结构,有效提升森林碳汇潜力提供科学参考。[方法]以天柱国营林场马尾松林、杉木林、针叶混交林、阔叶混交林及针阔混交林为研究对象,在5种林分类型中分别设置3个25.82 m×25.82 m样地,采集各样地0—20 cm,20—40 cm,40—60 cm层土样,测定土壤有机总碳、pH、含水量、容重、石砾含量、氮、磷、钾等理化指标及相关性,并分析不同林分类型土壤有机碳及土壤理化性质间的相关性。[结果](1)马尾松林土壤总有机碳含量22.25~42.08 g/kg,杉木林土壤总有机碳含量30.12~50.33 g/kg,针叶混交林土壤总有机碳含量22.93~48.17 g/kg,阔叶混交林土壤总有机碳含量24.01~67.68 g/kg,针阔混交林土壤总有机碳含量32.99~92.36 g/kg。针阔混交林土壤有机碳含量最高,且各林分类型均出现表层富集特征。(2)马尾松林土壤有机碳含量与水解氮极显著正相关;杉木林与全氮、水解氮显著负相关;针叶混交林与土壤pH显著负相关,与土壤含水量、全氮及全钾显著正相关;阔叶混交林与土壤pH极显著正相关;针阔混交林与土壤含水量、全氮、全磷、全钾含量极显著正相关。(3)各相关因子中,水解氮是马尾松林土壤有机碳含量的主导因子,全氮是杉木林与针叶混交林的主导因子,土壤pH是阔叶混交林的主导因子,土壤含水量是针阔混交林的主导因子。[结论]不同林分类型土壤环境的差异对土壤有机碳积累的影响有所不同。受枯落物、根系、养分迁移等影响,针阔混交林土壤有机碳含量较其他4种林分类型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分类型 土壤有机碳 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土壤容重 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省江口县创建国家水土保持示范县成效与经验
15
作者 孙泉忠 陈菊艳 +2 位作者 杨勇 潘紫叶 罗松平 《中国水土保持》 2024年第9期12-14,共3页
江口县地处贵州高原向湘西丘陵过渡地带,属湘资沅上游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多年来,江口县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党政主导、全民参与”的工作思路,全面防治水土流失,2023年成功创建国家水土保持示范县。为... 江口县地处贵州高原向湘西丘陵过渡地带,属湘资沅上游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多年来,江口县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党政主导、全民参与”的工作思路,全面防治水土流失,2023年成功创建国家水土保持示范县。为充分发挥水土保持示范带动作用,推进区域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建设,总结了江口县在生态、经济及社会效益等方面的水土流失治理成效,以及强化组织领导、统筹规划布局、推进专项治理、强化部门联动、强化监督执法、加大投资力度、重视宣传教育等方面的水土保持建设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水土保持示范县 成效 经验 江口县 贵州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六盘水野钟黑叶猴省级自然保护区土壤调查研究
16
作者 陈兰 陈骏 +3 位作者 曾亚军 丁访军 朱军 吴鹏 《贵州林业科技》 2024年第1期42-50,共9页
为明确六盘水野钟黑叶猴省级自然保护区的土壤状况,为保护区的科学管理和合理规划提供数据支持,选择保护区内代表性的区域设置标准样地,调查、分析其形成的因素、结构层次和土壤理化性状等,并比较不同植被类型土壤的肥力状况。结果表明... 为明确六盘水野钟黑叶猴省级自然保护区的土壤状况,为保护区的科学管理和合理规划提供数据支持,选择保护区内代表性的区域设置标准样地,调查、分析其形成的因素、结构层次和土壤理化性状等,并比较不同植被类型土壤的肥力状况。结果表明:保护区内岩石类型以沉积岩为主,其土壤主要是由碳酸盐岩和碎屑岩等母质风化发育而成,海拔在900~1800 m。保护区岩石裸露率高,土层浅薄,土壤剖面发育不完整、层次分化不明显,多为A-B或A-AB土体构型;土壤石砾含量高,且土质较为疏松,有益于水分的下渗和植物根系的生长。土壤有机质及N素含量中等至丰富水平,但P素含量较为缺乏,K素含量普遍不足,土壤肥力状况较差;不同植被类型表层土壤的肥力状况,以野樱桃+木姜子林的为最好。保护区内土壤结构复杂,石砾含量高,土壤肥力较差,通过保护区的建立,加大对保护区的管护力度,有利于后期森林土壤特性的改良、贮水能力的提高、土壤肥力的增强等生态功能的发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盘水野钟 自然保护区 森林土壤 理化性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阳发现贵州蜘蛛新记录科——转蛛科
17
作者 姜琪羽 董云云 +2 位作者 徐雨 喻浩 张剑霜 《四川动物》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9-76,共8页
本文报道了贵州蜘蛛1新记录科——转蛛科Trochanteriidae Karsch,1879,其成员齿状扁蛛Plator serratus Lin&Zhu,2016首次发现于贵阳。笔者对齿状扁蛛进行了重描述,并提供了其生态照、外形、交配器官的高清彩图。同时提供了该物种雌... 本文报道了贵州蜘蛛1新记录科——转蛛科Trochanteriidae Karsch,1879,其成员齿状扁蛛Plator serratus Lin&Zhu,2016首次发现于贵阳。笔者对齿状扁蛛进行了重描述,并提供了其生态照、外形、交配器官的高清彩图。同时提供了该物种雌雄两性的COⅠ基因序列,作为物种鉴定的分子标记留待后续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态 COⅠ 新分布 齿状扁蛛 鉴别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米槁种子萌发过程中生理动态变化
18
作者 唐子燕 刘济明 +6 位作者 黄小龙 陈敬忠 王灯 李丽霞 刘欢 梁格林 代丽 《林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35-146,共12页
【目的】分析萌发过程中米槁种子种胚形态结构和生理动态变化规律,为探明米槁天然更新障碍机制以及其种子萌发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自然萌发状态下的米槁种子为材料,通过比较干种(GZ)、吸水(XS)、裂口(LK)和萌发(MF)4个不同萌... 【目的】分析萌发过程中米槁种子种胚形态结构和生理动态变化规律,为探明米槁天然更新障碍机制以及其种子萌发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自然萌发状态下的米槁种子为材料,通过比较干种(GZ)、吸水(XS)、裂口(LK)和萌发(MF)4个不同萌发阶段中,种胚形态结构变化、子叶细胞显微结构变化以及种子内源激素、贮藏物质含量和抗氧化酶活性等生理变化,探讨米槁种子在萌发过程中形态及生理特征的动态变化。【结果】干种阶段米槁种子的子叶细胞中存在丰富的油体,吸水阶段油体开始被消耗,萌发阶段油量明显减少,随之油体结构消失。随着萌发进程,淀粉和脂肪含量显著减少,吸水阶段和干种阶段淀粉含量相比差异并不显著,到萌发后2个阶段显著降低,而脂肪含量在种子吸水阶段后迅速降低;可溶性蛋白含量、POD活性显著升高,可溶性糖含量在吸水阶段最高,呈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MDA含量、SOD活性均表现为先增后降的趋势,在裂口阶段达到了峰值,而CAT活性在吸水阶段急剧升高后一直保持稳定状态;萌发过程中ABA、JA含量呈下降趋势,IAA、GA_(3)、CTK、BR含量呈上升趋势,同时,ABA/GA_(3)和ABA/IAA的比值显著降低,而ETH和SA含量在裂口阶段显著上升。从干种阶段到完成萌发,淀粉含量与可溶性糖含量变化呈极显著负相关,与脂肪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可溶性蛋白含量与抗氧化酶SOD和POD活性呈极显著正相关,与CAT活性呈显著正相关;ABA含量与GA_(3)、IAA、CTK、BR含量变化呈极显著负相关,与ETH含量呈显著负相关,但与JA含量呈显著正相关。【结论】淀粉和脂肪为米槁种子萌发过程中提供物质能量的重要贮藏物质。CAT、SOD对平衡MDA含量起关键性作用,POD对米槁种子萌发具有显著促进作用。胚根、胚轴及胚芽的生长主要受到内源激素ETH和SA的影响,GA_(3)浓度的升高和ABA浓度的降低是促进米槁种子萌发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子萌发 贮藏物质 内源激素 抗氧化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析如何充分发挥贵州省森林综合效益
19
作者 许才万 舒德远 +1 位作者 李君一 谢刚 《农业与技术》 2025年第9期89-91,共3页
贵州省森林资源丰富,在生态、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同时在分布和结构方面存在一定局限性。实现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综合效益最大化,在有限空间内充分发挥森林资源综合效益,未来将成为一个发展方向。本文在充分分析贵州省森... 贵州省森林资源丰富,在生态、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同时在分布和结构方面存在一定局限性。实现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综合效益最大化,在有限空间内充分发挥森林资源综合效益,未来将成为一个发展方向。本文在充分分析贵州省森林资源现状、当前贵州省森林综合效益发挥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探讨贵州省如何通过转变森林经营理念、优化经营方式、加强林业科技支撑、完善管理体制、促进公众参与等科学有效的举措,达到充分发挥森林综合效益的目的,旨在最终实现贵州省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和综合效益的最大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贵州省 发挥 森林 综合效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省榕江县外来入侵植物初步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舒德远 叶红环 +2 位作者 李茂 杨泉 代军 《贵州林业科技》 2025年第1期6-11,共6页
为了解榕江县外来入侵植物的物种组成与分布特征,通过实地调查与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对物种组成、入侵等级、原产地、生长型及繁殖方式等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榕江县发现外来入侵植物85种,隶属于30科59属,菊科植物数量最多,占28.24%;严重... 为了解榕江县外来入侵植物的物种组成与分布特征,通过实地调查与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对物种组成、入侵等级、原产地、生长型及繁殖方式等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榕江县发现外来入侵植物85种,隶属于30科59属,菊科植物数量最多,占28.24%;严重入侵类最多,有24种,其次是恶性入侵类和有待观察类,且菊科植物在这三大类入侵等级中数量最多;原产于美洲的种类最多,共61种;草本植物是构成外来入侵植物生长型的主体,占84.71%;多数种类以种子繁殖为主,兼克隆繁殖和种子繁殖的种类有41.18%;外来植物入侵的主要途径为人为有意引进,且以作为观赏植物引入的物种数量最多,占32.9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榕江县 外来入侵植物 生长型 入侵途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