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口腔种植骨愈合期内骨小梁分形维度化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文才 周黄君 +1 位作者 叶思娴 冯浩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335-339,共5页
目的:评价分形分析在评估牙种植体骨愈合期内骨小梁生长情况,并预测骨结合上的有效性。方法:纳入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的种植治疗患者,对种植手术后(T0)、种植手术3个月后(T1)的根尖片进行分形分析研究:在根尖片上裁剪种植体近远中... 目的:评价分形分析在评估牙种植体骨愈合期内骨小梁生长情况,并预测骨结合上的有效性。方法:纳入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的种植治疗患者,对种植手术后(T0)、种植手术3个月后(T1)的根尖片进行分形分析研究:在根尖片上裁剪种植体近远中两个区域的影像作为感兴趣的区域(ROI),然后通过ImageJ软件执行图像模糊、相减、标准化、二维化、骨骼化等操作,获得骨小梁的二维数据,通过计盒法获得ROI内的分形指数。使用SPSS软件统计分析在T0和T1时间点上,种植体周围显示出的分形维度(FD)指数是否有统计学差异。结果:共有14名患者的16颗种植体纳入了本研究,纳入人员的性别和年龄在统计学上没有显著差异。从T0到T1时间点,种植体近中、远中和整体的分形维度指数均有升高,同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骨愈合过程中,种植体周围区域的FD值升高不受种植体品牌、患者性别等因素的影响。结论:分形分析可以作为一种无创的、经济的,描绘骨小梁生长情况,预测牙种植体的骨整合情况的分析工具。现有证据表明种植骨愈合期内,种植体周围骨小梁结构的分形维数指数增加,分形分析对种植体骨结合评估敏感性和特异性的研究尚需进一步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形维度 骨结合 骨小梁 种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菌敷贴预防下颌后牙种植术中口角损伤 被引量:1
2
作者 陈芹 彭双麟 +3 位作者 刘玺 叶梦瑶 吴天丽 肖金刚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80-583,共4页
下颌后牙种植术中使用缝线牵拉舌侧龈瓣有损伤术区对侧口角的风险,该研究探究了无菌敷贴在手术过程中预防口角损伤的效果。共纳入患者506例,未使用无菌敷贴143例,使用无菌敷贴363例。基于术后口角损伤情况对受试者进行分析、验证和护理... 下颌后牙种植术中使用缝线牵拉舌侧龈瓣有损伤术区对侧口角的风险,该研究探究了无菌敷贴在手术过程中预防口角损伤的效果。共纳入患者506例,未使用无菌敷贴143例,使用无菌敷贴363例。基于术后口角损伤情况对受试者进行分析、验证和护理。结果表明无菌敷贴可在种植手术中缩短手术时间、预防缝线摩擦伤、简化术后护理以及提高患者术后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植后牙手术 无菌敷贴 口角缝线摩擦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通用型牙种植导板在牙模上模拟后牙区种植的精度评价
3
作者 王瑞斌 胥铭章 +7 位作者 王兰 郑紫阳 邓云艺 曾茂云 袁玲玲 彭培钊 刘奇奇 余科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65-371,共7页
目的比较自主研制的通用型牙种植导板、3D打印数字化导板和自由手在牙模后牙区模拟种植的精度。方法选择10位初级种植医生分别以通用型自研导板、数字化导板和自由手3种方式在下颌模型(35、36、37及46牙缺失)的35、37和46牙位植入3枚种... 目的比较自主研制的通用型牙种植导板、3D打印数字化导板和自由手在牙模后牙区模拟种植的精度。方法选择10位初级种植医生分别以通用型自研导板、数字化导板和自由手3种方式在下颌模型(35、36、37及46牙缺失)的35、37和46牙位植入3枚种植体,操作2次取平均值。利用锥形束CT评价种植体的实际位置与术前规划位置之间的顶端距离差、根尖距离差、深度差及角度差。结果自研导板组3个种植位点的顶端距离差、根尖距离差和其余两组无差异(P>0.05),深度差小于数字化导板组(P<0.05),角度差小于自由手组(P<0.05)。自研导板组37位点的所有偏差均和35位点无差异(P>0.05),而数字化导板组37位点的深度差和角度差大于35位点(P<0.05)。结论自研的通用型牙种植导板的精度能满足临床后牙区种植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植导板 3D打印 偏差 通用型导板 数字化导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扩孔钻刮骨结合种植体推膜经牙槽嵴顶上颌窦提升技术
4
作者 彭培钊 王兰 +5 位作者 胥铭章 郑紫阳 赵任圣洁 肖科明 周杨 余科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83-688,共6页
经牙槽嵴顶上颌窦提升术是牙种植临床中解决上颌后牙区骨高度不足的有效方法,但现行的骨凿法、剥离法、Smart钻法等都需要专门的手术工具盒。本文介绍了一种使用各个种植系统自带的扩孔钻去除窦底剩余骨并在种植体植入的过程中同时推起... 经牙槽嵴顶上颌窦提升术是牙种植临床中解决上颌后牙区骨高度不足的有效方法,但现行的骨凿法、剥离法、Smart钻法等都需要专门的手术工具盒。本文介绍了一种使用各个种植系统自带的扩孔钻去除窦底剩余骨并在种植体植入的过程中同时推起窦膜的上颌窦提升方法。本技术操作简便、省时、窦膜穿孔率低,对146人175颗种植体进行1年的随访观察,在3 mm≤剩余骨高度(RBH)<5 mm和5≤RBH<8 mm两种情况下分别增加了5.00 (4.70,5.30) mm和2.10 (1.40,2.70) mm的窦内骨高度,可以满足临床种植体的稳定性要求,是一项适宜推广的牙种植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种植 上颌窦提升术 骨增量 新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r:YAG激光照射种植体表面微形貌变化的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
5
作者 孙旭 邓振南 +1 位作者 文才 赵颖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2023年第6期669-673,共5页
目的探讨Er:YAG激光不同模式、不同参数照射对种植体SA、SLA、Xpeed及RBM表面微形貌的影响。方法选择波长为2940 nm的Er:YAG激光并设置为软组织模式及参数50 mJ、10 Hz,100 mJ、10 Hz,200 mJ、10 Hz;设置硬组织模式及参数100 mJ、10 Hz,... 目的探讨Er:YAG激光不同模式、不同参数照射对种植体SA、SLA、Xpeed及RBM表面微形貌的影响。方法选择波长为2940 nm的Er:YAG激光并设置为软组织模式及参数50 mJ、10 Hz,100 mJ、10 Hz,200 mJ、10 Hz;设置硬组织模式及参数100 mJ、10 Hz,200 mJ、10 Hz。均在水冷却环境下,采取非接触模式,工作尖距离种植体表面1 mm,对SA、SLA、Xpeed及RBM 4种种植体表面固定一点照射5 s。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照射前后表面微形貌的变化。结果SEM观察可见,SA表面在软组织模式50 mJ、10 Hz及100 mJ、10 Hz照射下无变化,能量提高到200 mJ、10 Hz可见表面微形貌部分熔化;SLA表面在软组织模式50 mJ、10 Hz照射下无变化,能量提高到100 mJ、10Hz及200 mJ、10 Hz可见表面部分熔化及完全熔化;SA及SLA表面在硬组织模式100 mJ、10 Hz或200 mJ、10 Hz照射下,表面无变化。Xpeed和RBM表面在软组织模式50 mJ、10 Hz照射下分别表现为高峰塌陷和片状熔化;在能量提高到100 mJ、10 Hz及200 mJ、10 Hz均可见部分熔化及完全熔化;Xpeed及RBM表面在硬组织模式100 mJ、10 Hz照射下无变化,能量提高到200 mJ、10 Hz可见部分熔化;Xpeed表面未见涂层剥脱。结论本研究显示,在用Er:YAG激光处理种植体表面时,为避免对种植体表面造成损伤,SA和SLA表面用软组织模式时能量参数需设置在50 mJ、10 Hz以下,硬组织模式时参数设置200 mJ、10 Hz以下。Xpeed及RBM表面不适合用软组织模式处理,可在硬组织模式100 mJ、10 Hz以下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R:YAG激光 种植体 微形貌 表面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化导板在前牙美学区种植修复应用的精确度研究 被引量:31
6
作者 娄方芝 张茂芮 +3 位作者 饶鹏程 罗世洪 唐梦莹 肖金刚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70-176,共7页
目的研究数字化导板应用于前牙美学区种植修复的精确度。方法选择50例需接受上前牙种植修复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2组,每组25例,分别实施常规种植修复(对照组,45枚种植体)和数字化导板辅助种植修复(试验组,51枚种植体),术后测量2组... 目的研究数字化导板应用于前牙美学区种植修复的精确度。方法选择50例需接受上前牙种植修复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2组,每组25例,分别实施常规种植修复(对照组,45枚种植体)和数字化导板辅助种植修复(试验组,51枚种植体),术后测量2组植入体术前虚拟设计位置与实际植入位置的颈部距离、根尖部距离、深度和角度偏差。在全瓷冠修复完成后1周(基线)、6个月和1年,观察2组患者术后种植体的临床修复疗效,采用红白美学评分[包括红美学分数(PES)和白美学分数(WES)]评价软组织及牙冠修复的美学效果。结果50例患者的96颗种植体术后均取得了良好的骨结合。试验组种植体植入位置的各项偏差均小于对照组(P<0.05);修复完成后1周、6个月和1年,试验组的PES及WES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数字化导板辅助种植修复技术可以提高种植体三维位置的准确性和前牙美学区的修复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化导板 前牙 种植修复 精确度 红美学分数 白美学分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L-6抑制剂控制种植体愈合期炎症性骨吸收的动物实验研究 被引量:4
7
作者 余科 贺晓萍 +2 位作者 文才 刘旭琳 杨健 《口腔医学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251-254,共4页
目的:探索IL-6抑制剂在控制种植体愈合期炎症性骨吸收中的效果,为临床种植体炎症性骨吸收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方法:选择健康成年雄性新西兰大白兔20只,拔除双侧下颌前牙,3月后于下前牙区常规植入登腾微型种植体(2.5×12 mm)一枚,... 目的:探索IL-6抑制剂在控制种植体愈合期炎症性骨吸收中的效果,为临床种植体炎症性骨吸收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方法:选择健康成年雄性新西兰大白兔20只,拔除双侧下颌前牙,3月后于下前牙区常规植入登腾微型种植体(2.5×12 mm)一枚,随机分为4组。A组种植后不做处理,另外3组用两根4-0丝线栓丝在种植体颈部;其中B组栓丝后不做处理,C组栓丝后即刻在种植体颈部注入盐酸米诺环素软膏,D组在种植后即刻及1周后按8 mg/kg静脉注射IL-6抑制剂Tocilizumab。8周后处死动物,收集种植体周围骨组织行X线片及micro-CT扫描。结果:X片可见A、D组种植体周围无明显骨吸收,B组垂直吸收约3~4个种植体螺纹,C组吸收约1~2个螺纹。Micro-CT分析可见界定范围内D组骨体积率最高,A组与C组次之,B组最低,差别有统计学意义。结论:IL-6抑制剂Tocilizumab可控制种植体愈合期炎症性骨吸收,可增加种植体周围骨体积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L-6抑制剂 牙种植体 骨愈合期 骨吸收 原位动物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籍人群副颏孔的观测分析 被引量:2
8
作者 孙旭 梁星 +3 位作者 张利 文才 赵颖 赖穗萍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691-695,共5页
目的利用锥形束CT(CBCT)观测四川籍人群副颏孔(AMF)的解剖学数据,为临床颏孔(MF)区种植手术及颏部外科手术等提供解剖学数据。方法调取890例就诊于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患者的CBCT资料,由一名专业口腔医生对AMF的发生率、直径、同侧MF... 目的利用锥形束CT(CBCT)观测四川籍人群副颏孔(AMF)的解剖学数据,为临床颏孔(MF)区种植手术及颏部外科手术等提供解剖学数据。方法调取890例就诊于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患者的CBCT资料,由一名专业口腔医生对AMF的发生率、直径、同侧MF直径、与同侧MF的直径比例、中心距离、相对位置及与相邻牙的相对位置等进行观察测量。所有数据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20.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四川籍人群AMF的发生率为6.63%,AMF及同侧MF的平均直径分别为(1.65±0.25)mm和(3.84±0.64)mm,AMF与同侧MF的平均直径比例为0.4±0.1,AMF与同侧MF的中心距离平均为(5.45±0.85)mm。AMF与相邻解剖结构的相对位置变异较大,多位于同侧MF的后下位和前上位,第二前磨牙和第一磨牙之间。结论四川籍人群AMF的发生率较高,平均直径为1.65 mm,与同侧MF及相邻牙的相对位置多样。临床进行MF区种植手术及颏部外科手术时应注意AMF的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副颏孔 颏孔 解剖学变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过表达miR-378a修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复合胶原蛋白海绵支架对大鼠股骨缺损的修复作用 被引量:7
9
作者 孙皓 蒲胤瑄 +4 位作者 刘佳林 吾凡别克・巴合提 都曼别克・阿曼台 韩祥祯 何惠宇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75-182,共8页
目的 探究过表达miR-378a修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MSCs)复合胶原蛋白海绵(CS)支架修复大鼠股骨缺损的效果。方法 分离培养BMMSCs并采用流式细胞术鉴定细胞表型。使用过表达miR-378a的慢病毒及阴性空载慢病毒转染BMMSCs,将转染细胞分为3... 目的 探究过表达miR-378a修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MSCs)复合胶原蛋白海绵(CS)支架修复大鼠股骨缺损的效果。方法 分离培养BMMSCs并采用流式细胞术鉴定细胞表型。使用过表达miR-378a的慢病毒及阴性空载慢病毒转染BMMSCs,将转染细胞分为3组:过表达miR-378a转染BMMSCs组(LV-miR-378a组)、阴性对照慢病毒转染BMMSCs组(LV-miR-NC组)、未转染BMMSCs组(对照组),并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转染效率。制备转染细胞与CS支架的复合物,使用扫描电镜观察细胞与支架的相容性。建立SD大鼠股骨缺损回植模型,将15只SD大鼠随机分为3组(n=5):LV-miR-378a+CS组(植入过表达miR-378a慢病毒的BMMSCs复合CS支架)、LV-miR-NC+CS组(植入阴性空载慢病毒转染的BMMSCs复合CS支架)、CS组(只植入CS支架)。术后第8周,使用CO_(2)吸入法处死SD大鼠,取手术侧股骨样本进行大体观察、微型CT扫描重建,定量分析骨密度(BMD)及骨体积分数(BV/TV),并采用HE、Masson及骨桥蛋白(OPN)免疫组化染色观察骨修复情况。结果 流式细胞术检测BMMSCs细胞表型显示,细胞表面抗原CD44阳性表达率95.5%,CD29阳性表达率94.7%,而CD45阳性表达率0.8%,CD34阳性表达率0.7%。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转染效率显示,与对照组比较,LV-miR-378a组和LV-miR-NC组转染效率明显增高(P<0.05),而LV-miR-378a组与LV-miR-N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扫描电镜观察显示,CS支架材料具有良好的三维空洞结构,两组细胞与CS支架共培养7 d后,LV-miR-378a组较LV-miR-NC组细胞在支架材料表面铺展区域更大,细胞呈团簇状生长,伸出的伪足更多。大体观察结果显示,术后8周,LV-miR-378a+CS组骨缺损区修复较为完全,LV-miR-NC+CS组及CS组骨缺损中心均可观察到未完全矿化的新生骨质,且CS组仍可见缺损区大致轮廓。微型CT三维重建及定量分析结果显示,术后8周,LV-miR-378a+CS组骨缺损区修复效果优于其余两组,新骨沉积量较多,BMD及BV/TV值均明显高于其余两组(P<0.05),而LVmiR-NC+CS组及CS组缺损区均未完全修复,且CS组新骨沉积量较少,密度不均一。HE、Masson染色结果显示,术后8周,LV-miR-378a+CS组支架材料完全降解,可见较多成熟骨小梁,新生骨与宿主骨交界区连续性较好,骨小梁彼此连接且形态规则;LV-miR-NC+CS组成熟骨小梁相对较少,新生骨与宿主骨交界区未完全相连;CS组支架材料未完全降解,处于改建重塑中的骨小梁仍较多且形态不规则。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术后8周LV-miR-378a+CS组骨桥蛋白表达率明显低于其余两组(P<0.05),且LV-miR-NC+CS组骨桥蛋白表达率低于CS组(P<0.05)。结论 过表达miR-378a修饰BMMSCs复合CS支架可促进新骨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小RNA miR-378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成骨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精多糖干预骨质疏松小鼠脂肪干细胞成骨分化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2
10
作者 陆诗 何清明 +3 位作者 娄方芝 彭双麟 高俞锦 肖金刚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57-163,共7页
目的:研究不同浓度的黄精多糖(polygonatum sibiricum polysaccharides,PSP)对骨质疏松小鼠脂肪干细胞(adipose derived stem cells in osteoporosis mice,OP-ASCs)成骨分化的影响。方法:建立骨质疏松症小鼠动物模型。体外分离培养OP-A... 目的:研究不同浓度的黄精多糖(polygonatum sibiricum polysaccharides,PSP)对骨质疏松小鼠脂肪干细胞(adipose derived stem cells in osteoporosis mice,OP-ASCs)成骨分化的影响。方法:建立骨质疏松症小鼠动物模型。体外分离培养OP-ASCs。使用不同浓度(5、10、25、50、75、100 mg/L)PSP干预OP-ASCs,成骨诱导后,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PSP干预OP-ASCs成骨诱导3 d和5 d后,Western blot及Real-time PCR检测成骨相关因子表达情况;碱性磷酸酶染色检测成骨能力改变。结果:PSP干预后第1、3、5、7天,相较于空白对照组,其他组OP-ASCs细胞增殖活力增加。其中PSP浓度为75 mg/L和100 mg/L时OP-ASCs细胞增殖活力较其他实验组有所下降(P<0.001)。在PSP浓度为50 mg/L时,Western blot及Real-time PCR结果显示:实验组Runx2、OPN、β-catenin、P-GSK-3β蛋白及其基因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碱性磷酸酶染色示成骨效果实验组高于对照组。结论:PSP可以增强OP-ASCs成骨分化能力,可能是PSP通过上调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精多糖 骨质疏松症 脂肪干细胞 成骨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丙泊酚预处理对脓毒症大鼠认知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3
11
作者 杨博 张茂芮 周军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845-850,共6页
目的探讨丙泊酚预处理对脓毒症大鼠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将SD大鼠48只分为假手术组、造模组、低剂量及高剂量丙泊酚预处理组。盲肠结扎穿孔法建立脓毒症模型,在造模前10 min按丙泊酚高低剂量持续泵注。通过水迷宫检测大鼠认知功能改变;... 目的探讨丙泊酚预处理对脓毒症大鼠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将SD大鼠48只分为假手术组、造模组、低剂量及高剂量丙泊酚预处理组。盲肠结扎穿孔法建立脓毒症模型,在造模前10 min按丙泊酚高低剂量持续泵注。通过水迷宫检测大鼠认知功能改变;术后48 h检测血清炎症因子含量;观察大鼠脑组织病理改变;检测各组大鼠的额叶皮质和海马CA1区IL-1β、IL-6、TNF-α的mRNA和蛋白水平及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活性氧(ROS)含量。结果与假手术组比,造模组大鼠的认知功能显著受损,血清炎症因子含量增加,额叶皮质和海马CA1区神经元损伤严重,IL-1β、IL-6、TNF-α的mRNA和蛋白表达显著增加,MDA和ROS水平升高,SOD活性降低。与造模组比,丙泊酚预处理组的上述指标均有所改善。结论丙泊酚预处理可减轻脓毒症所致认知功能障碍,机制可能与抗炎和抗氧化作用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泊酚 脓毒症 认知功能 氧化应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良下唇旁正中-颌下入路在上颌骨(次)全切除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3
12
作者 唐梦莹 罗道文 +4 位作者 孙黎波 周航宇 吴双江 付光新 肖金刚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380-384,共5页
目的探讨一种新的改良下唇旁正中-颌下入路在上颌骨(次)全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1例上颌骨肿瘤患者采用改良下唇旁正中-颌下入路进行上颌骨(次)全切除术。术后对患者面形恢复、面神经及腮腺功能状态、眶区并发症等进行分析。结果... 目的探讨一种新的改良下唇旁正中-颌下入路在上颌骨(次)全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1例上颌骨肿瘤患者采用改良下唇旁正中-颌下入路进行上颌骨(次)全切除术。术后对患者面形恢复、面神经及腮腺功能状态、眶区并发症等进行分析。结果随访6~36个月,所有患者面形恢复良好,切口瘢痕隐蔽,均无面神经、腮腺导管损伤症状,也无下睑水肿、睑外翻、溢泪等眶区并发症。结论改良下唇旁正中-颌下入路行上颌骨(次)全切除术可有效降低下睑水肿、睑外翻、溢泪等眶区并发症的发生率,且切口瘢痕隐蔽,未增加其他并发症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良下唇旁正中-颌下入路 上颌骨切除术 手术路径 外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塞米松对小鼠骨细胞白细胞介素-6及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
13
作者 郑韵 余科 李昶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580-584,共5页
目的探讨地塞米松对体外培养的小鼠MLO-Y4骨细胞及脂多糖(LPS)刺激下小鼠骨细胞表达白细胞介素-6(IL-6)和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ANKL)的影响。方法以10^(-6)、10^(-7) mol/L地塞米松作用MLO-Y4细胞,于24、48、72 h后检测细胞增殖... 目的探讨地塞米松对体外培养的小鼠MLO-Y4骨细胞及脂多糖(LPS)刺激下小鼠骨细胞表达白细胞介素-6(IL-6)和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ANKL)的影响。方法以10^(-6)、10^(-7) mol/L地塞米松作用MLO-Y4细胞,于24、48、72 h后检测细胞增殖;以不同浓度地塞米松刺激骨细胞4 h,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细胞IL-6和RANKL的表达,用ELISA检测细胞IL-6的分泌。以10^(-7) mol/L地塞米松于不同时间点作用于MLO-Y4细胞,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细胞IL-6和RANKL的表达,采用ELISA检测细胞IL-6的分泌。以10^(-7) mol/L地塞米松与100μg/L的LPS于不同时间点共同作用于MLO-Y4细胞,采用Real-time PCR检测细胞IL-6和RANKL的表达,采用ELISA检测细胞IL-6的分泌。结果 10^(-6) mol/L地塞米松抑制MLO-Y4细胞增殖,而10^(-7) mol/L地塞米松对细胞增殖无明显影响。除10^(-9) mol/L外,10^(-8)、10^(-7)、10^(-6) mol/L地塞米松均下调MLO-Y4细胞IL-6的表达。10^(-7) mol/L地塞米松能抑制LPS对MLO-Y4细胞IL-6表达的上调作用,且在8 h时最为明显。不同浓度及不同时间点地塞米松对MLO-Y4细胞RANKL的表达无明显影响。结论低浓度地塞米松可下调骨细胞及LPS刺激下的骨细胞IL-6的表达,而对RANKL表达无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塞米松 骨细胞 白细胞介素-6 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 脂多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良耳屏缘切口腮腺前缘穿咬肌入路在髁突重建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4
作者 唐辉 王浪 +4 位作者 王雷 饶鹏程 罗道文 付光新 肖金刚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90-296,共7页
目的探讨一种改良的耳屏缘切口腮腺前缘穿咬肌入路在髁突重建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6例患者(女性9例,男性7例)采用改良的耳屏缘切口腮腺前缘穿咬肌入路行髁突重建术。术后定期随访,通过患者腮腺涎瘘、面神经功能、张口度、咬合关系、... 目的探讨一种改良的耳屏缘切口腮腺前缘穿咬肌入路在髁突重建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6例患者(女性9例,男性7例)采用改良的耳屏缘切口腮腺前缘穿咬肌入路行髁突重建术。术后定期随访,通过患者腮腺涎瘘、面神经功能、张口度、咬合关系、面部瘢痕等临床指标评价髁突重建后的功能,通过曲面体层片、CT及三维CT重建影像学检查评估移植肋骨肋软骨的位置和形态。结果术后随访6个月~3年,所有患者面形恢复好,切口瘢痕隐蔽,无腮腺涎瘘,张口度和咬合关系良好,1例出现暂时性面瘫,经治疗后痊愈。影像学结果显示,所有移植肋骨肋软骨存活,处于正常解剖位置。结论改良的耳屏缘切口腮腺前缘穿咬肌入路在髁突重建术中可降低涎瘘和面神经损伤的发生率,术野清晰,且切口瘢痕隐蔽,未增加其他并发症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良耳屏缘切口 腮腺前缘穿咬肌入路 肋骨肋软骨移植 髁突重建 面神经损伤 腮腺涎瘘 切口瘢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