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生物钟对口腔颌面部鳞状细胞癌精准诊疗的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专家共识
1
作者 杨凯 孙沫逸 +33 位作者 李龙江 唐瞻贵 郭伟 任国欣 张志伟 唐洪 张杰 孙志军 席庆 李春洁 黄欣 武和明 尚伟 孟箭 李吉辰 马洪 朱桂全 李一 李尧旭 何海涛 张富贵 章杰 赵丹 孙德平 吕晓强 陈丹 张福军 陈睿 李雅冬 张劲松 付小娟 项立 李受益 尹仕琳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49-156,共8页
研究表明,口腔黏膜细胞的生理稳态受到生物钟的调控,生物钟异常或紊乱与口腔鳞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基于生物钟的研究将为口腔鳞癌的发生机制及治疗模式带来全新的认识。但目前的相关研究较少,人们对生物钟的理解和认识还很有限。鉴于... 研究表明,口腔黏膜细胞的生理稳态受到生物钟的调控,生物钟异常或紊乱与口腔鳞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基于生物钟的研究将为口腔鳞癌的发生机制及治疗模式带来全新的认识。但目前的相关研究较少,人们对生物钟的理解和认识还很有限。鉴于作为医学研究第四维度的生物钟的复杂性和挑战性,我们组织相关专家在总结目前生物钟在人口腔鳞癌发生机制及精准诊疗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生物钟作用的科学原理和自身长期的研究经验,归纳推荐了生物钟对口腔颌面部鳞癌的发生机制及精准诊疗研究的共识意见,希望能为生物钟或昼夜节律在口腔颌面部鳞癌发生机制及精准诊疗的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中提供参考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钟 昼夜节律 鳞状细胞癌 口腔 颌面部 专家共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显微修薄股前外侧皮瓣在口腔颌面软组织缺损中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14
2
作者 孙黎波 兰玉燕 +3 位作者 周航宇 付光新 王雷 姚志浩 《口腔医学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346-349,共4页
目的:探讨显微修薄股前外侧皮瓣在口腔颌面软组织缺损修复中的临床效果。方法:以2015年12月~2018年5月期间56例行股前外侧皮瓣修复手术的患者,术前常规行股前区CT血管造影,利用影像工作站(Philips Medical Systems)定位穿支血管出肌点... 目的:探讨显微修薄股前外侧皮瓣在口腔颌面软组织缺损修复中的临床效果。方法:以2015年12月~2018年5月期间56例行股前外侧皮瓣修复手术的患者,术前常规行股前区CT血管造影,利用影像工作站(Philips Medical Systems)定位穿支血管出肌点的体表位置,以其为中心设计个性化皮瓣,模拟切取皮瓣,并对其周界脂肪厚度进行测量,对皮下脂肪较厚的15例患者,应用手术显微镜对皮瓣进行修薄后转移至受区进行外科修复。结果:显微修薄股外侧皮瓣14例完全存活,1例皮瓣远端出现坏死,经换药后愈合。切取皮瓣面积最大9 cm×5 cm,面积从最小6 cm×4 cm,供区无运动感觉功能障碍,并且避免二期去脂手术。结论:CT血管造影能够指导股前外侧皮瓣的制备,对于皮下脂肪较厚的患者,显微修薄股前外侧皮瓣修复口腔颌面软组织缺损可以获得理想的临床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血管造影 股前外侧皮瓣 软组织缺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良头皮冠状切口在颅颌面骨折手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5
3
作者 王雷 赵文杰 +3 位作者 孙黎波 周航宇 吴双江 肖金刚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67-170,共4页
目的探讨一种新的改良头皮冠状切口在颅颌面骨折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7例颅颌面骨折患者采用改良头皮冠状切口进行颅颌面骨折的修复重建。术后对患者面神经功能状况、耳颞区形态、面形恢复、骨折复位、术区瘢痕等方面进行评价。结... 目的探讨一种新的改良头皮冠状切口在颅颌面骨折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7例颅颌面骨折患者采用改良头皮冠状切口进行颅颌面骨折的修复重建。术后对患者面神经功能状况、耳颞区形态、面形恢复、骨折复位、术区瘢痕等方面进行评价。结果术后随访6~36个月,37例患者均未出现面神经功能损伤和耳颞区凹陷,面形恢复良好,骨折端均实现解剖复位。切口瘢痕隐蔽,1例出现增生性瘢痕。结论改良头皮冠状切口可有效降低传统冠状切口所导致的颞区凹陷及面神经颞支损伤的发生,切口更隐蔽,未增加其他并发症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良冠状切口 颅颌面骨折 手术路径 面神经 颞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混合现实与人工智能算法在股前外穿支血管定位中的前瞻性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刘一秀 汤喜 +4 位作者 吴剑 周莲 吴双江 瞿杨 吴小月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95-803,共9页
目的构建混合现实技术与人工智能算法的系统,评估其在股前外穿支皮瓣手术中定位血管的效果,为临床实践提供新的思路。方法选取20例行股前外穿支皮瓣修复的患者,在下肢黏贴定位装置后行CT血管造影(CTA)扫描,将所得二维数据制成定位装置... 目的构建混合现实技术与人工智能算法的系统,评估其在股前外穿支皮瓣手术中定位血管的效果,为临床实践提供新的思路。方法选取20例行股前外穿支皮瓣修复的患者,在下肢黏贴定位装置后行CT血管造影(CTA)扫描,将所得二维数据制成定位装置与血管等的三维模型,并通过混合现实技术实现穿支血管三维可视化。在HoloLens 2中开发人工算法,术中使用人工智能算法自动匹配定位装置与其三维模型以实现穿支血管与其三维模型的重叠。记录制取皮瓣区域内定位的穿支血管数量及术中探查的实际数量,以此计算基于CTA数据重建的血管识别正确率;测量系统定位的穿支血管穿出点与实际血管穿出点之间的距离,计算误差值;记录系统辅助下制取股前外穿支皮瓣的手术时间,并与常规方法制取皮瓣的手术时间进行对比分析。探讨该系统的临床实用性。结果CTA数据重建的穿支血管30个,手术中探查发现实际存在32个,识别正确率为93.75%;系统定位的穿支血管穿出点与实际穿出点的平均距离为(1.65±0.52)mm,系统定位下制取皮瓣的平均手术时间为(43.45±4.6)min,常规方法制取皮瓣的手术时间为(57.6±7.9)min。所有穿支皮瓣均成活,1例皮瓣术后7 d出现感染,1例皮瓣局部坏死,经对症治疗后延迟愈合。结论本研究搭建的系统可以通过混合现实技术实现穿支血管三维可视化,利用人工智能算法提高穿支血管定位精度,在穿支皮瓣制取手术中具有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现实 人工智能算法 股前外穿支皮瓣 穿支血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硬腭带蒂结缔组织移植在上颌前牙即刻种植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14
5
作者 孙黎波 黄海霞 +2 位作者 兰玉燕 黄婷 李汪阳 《口腔医学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671-674,共4页
目的:评价硬腭带蒂结缔组织移植在上颌前牙区单牙无法保留行即刻种植的临床效果。方法:2014年6月~2016年5月,对15名上颌前牙区单牙无法保留牙龈生物型为薄龈型的患者,行不翻瓣即刻种植,在硬腭部制备带蒂结缔组织行种植体周围软组织增量... 目的:评价硬腭带蒂结缔组织移植在上颌前牙区单牙无法保留行即刻种植的临床效果。方法:2014年6月~2016年5月,对15名上颌前牙区单牙无法保留牙龈生物型为薄龈型的患者,行不翻瓣即刻种植,在硬腭部制备带蒂结缔组织行种植体周围软组织增量,术后观察结缔组织移植的成活情况及术后种植体周围软组织重建情况。结果:硬腭带蒂结缔组织移植愈合良好,临床成活率100%,修复完成后当天﹑术后6个月及术后12个月红色美学评分(pink esthetic score,PES)分别为(11.69±0.84)﹑(11.94±0.70)和(11.97±0.68)分,软组织重建达到了美学效果。结论:对于上颌前牙区单牙无法保留牙龈生物型为薄龈型的患者,采用不翻瓣即刻种植同期行硬腭带蒂结缔组织移植,可以获得较好的美学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颌前牙区 即刻种植 结缔组织 软组织增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短种植体修复牙槽骨严重吸收的下颌第二磨牙的三维有限元分析 被引量:13
6
作者 陈俊良 刘旭琳 +2 位作者 张潇月 田欣 何芸 《口腔医学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246-250,共5页
目的:对比分析种植修复牙槽骨严重吸收的下颌第二磨牙时,不同长度种植体和牙冠直径对种植体及周围骨组织的影响。旨在为短种植体修复下颌第二磨牙的应用奠定理论基础。方法:将影像学资料导入软件,建立6个不同修复方式的模型,对牙冠施加... 目的:对比分析种植修复牙槽骨严重吸收的下颌第二磨牙时,不同长度种植体和牙冠直径对种植体及周围骨组织的影响。旨在为短种植体修复下颌第二磨牙的应用奠定理论基础。方法:将影像学资料导入软件,建立6个不同修复方式的模型,对牙冠施加垂直向150 N的载荷,比较分析不同模型的生物力学性能。结果:与长种植体模型相比,短种植体模型的种植体最大位移值和骨皮质最大应力值均较之更小,而骨松质最大应力值较之更大。随着牙冠减径的比例增加,种植体的最大位移值、骨皮质最大应力值、骨松质最大应变值均减小。结论:从生物力学角度来看,短种植体修复牙槽骨严重吸收的下颌第二磨牙是一种比较可靠的修复方式。对牙冠进行减径处理能降低种植体位移、骨组织应力和应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种植体 应力 应变 三维有限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精多糖干预骨质疏松小鼠脂肪干细胞成骨分化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2
7
作者 陆诗 何清明 +3 位作者 娄方芝 彭双麟 高俞锦 肖金刚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57-163,共7页
目的:研究不同浓度的黄精多糖(polygonatum sibiricum polysaccharides,PSP)对骨质疏松小鼠脂肪干细胞(adipose derived stem cells in osteoporosis mice,OP-ASCs)成骨分化的影响。方法:建立骨质疏松症小鼠动物模型。体外分离培养OP-A... 目的:研究不同浓度的黄精多糖(polygonatum sibiricum polysaccharides,PSP)对骨质疏松小鼠脂肪干细胞(adipose derived stem cells in osteoporosis mice,OP-ASCs)成骨分化的影响。方法:建立骨质疏松症小鼠动物模型。体外分离培养OP-ASCs。使用不同浓度(5、10、25、50、75、100 mg/L)PSP干预OP-ASCs,成骨诱导后,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PSP干预OP-ASCs成骨诱导3 d和5 d后,Western blot及Real-time PCR检测成骨相关因子表达情况;碱性磷酸酶染色检测成骨能力改变。结果:PSP干预后第1、3、5、7天,相较于空白对照组,其他组OP-ASCs细胞增殖活力增加。其中PSP浓度为75 mg/L和100 mg/L时OP-ASCs细胞增殖活力较其他实验组有所下降(P<0.001)。在PSP浓度为50 mg/L时,Western blot及Real-time PCR结果显示:实验组Runx2、OPN、β-catenin、P-GSK-3β蛋白及其基因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碱性磷酸酶染色示成骨效果实验组高于对照组。结论:PSP可以增强OP-ASCs成骨分化能力,可能是PSP通过上调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精多糖 骨质疏松症 脂肪干细胞 成骨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颌后切口腮腺前缘入路治疗髁突骨折的对照研究 被引量:12
8
作者 杨双林 赵文杰 +3 位作者 孙黎波 吴双江 付光新 肖金刚 《口腔医学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355-359,共5页
目的:采用颌后切口经腮腺前缘入路与穿腮腺入路2种术式分别治疗髁突骨折,比较2种手术方式的术后疗效。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7年6月我院收治的52例髁突骨折病人,随机分为2组,改良切口组采用经颌后切口腮腺前缘入路,对照组采用传统的... 目的:采用颌后切口经腮腺前缘入路与穿腮腺入路2种术式分别治疗髁突骨折,比较2种手术方式的术后疗效。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7年6月我院收治的52例髁突骨折病人,随机分为2组,改良切口组采用经颌后切口腮腺前缘入路,对照组采用传统的经颌后切口穿腮腺入路。术后随访6~36月,通过手术时间、骨折复位情况、开口度、咬合关系、面神经损伤及涎瘘发生率方面进行手术疗效的分析评价。结果:改良切口组:手术平均时间为79.60 min;所有患者术后骨折复位、开口度及咬合关系恢复良好;出现1例暂时性面神经损伤;无涎瘘发生。对照组:手术平均时间为86.40 min;所有病人术后骨折复位、开口度及咬合关系恢复良好;出现5例暂时性面神经损伤,1例永久性面神经损伤;4例发生涎瘘。结论:经颌后切口腮腺前缘入路的手术方法行髁突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可有效降低术中面神经损伤和术后涎瘘的发生率,且缩短了手术时间,没有增加其他并发症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髁突骨折 手术入路 颌后切口 面神经损伤 涎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血管造影在血管化髂骨肌瓣临床设计中的应用 被引量:6
9
作者 兰玉燕 孙黎波 +1 位作者 张力 周航宇 《口腔医学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303-306,共4页
目的:探讨CT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CTA)在血管化髂骨肌瓣临床设计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8月~2015年9月,收治的12例拟行血管化髂骨肌瓣修复手术的患者。术前行CT血管造影,利用影像工作站(Philips Medical Systems),观察并测... 目的:探讨CT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CTA)在血管化髂骨肌瓣临床设计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8月~2015年9月,收治的12例拟行血管化髂骨肌瓣修复手术的患者。术前行CT血管造影,利用影像工作站(Philips Medical Systems),观察并测量旋髂深动脉(deep circumflex iliac artery,DCI)起始管径、起始点与双侧髂前上棘连线的成角以及起始点至髂前上棘的距离。依据成角的角度及距离行旋髂深动脉起始点体表定位,并模拟血管化髂骨肌瓣切取。结果:旋髂深动脉起始管径(2.8±0.61)mm,旋髂深动脉起始点与双侧髂前上棘连线的成角(55±1.7)°,旋髂深动脉起始点距髂前上棘的距离为(65.1±1.24)mm。依据重建影像可以成功模拟血管化髂骨肌瓣的切取。结论:CT血管造影可以准确显示旋髂深动脉的解剖位置,能够指导血管化髂骨肌瓣的制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 血管造影 旋髂深动脉 髂骨肌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血管造影辅助设计的个性化股前外侧皮瓣在修复舌癌术后缺损中的应用 被引量:4
10
作者 饶鹏程 罗世洪 +4 位作者 王雷 孙黎波 周航宇 吴双江 肖金刚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625-629,共5页
目的:探讨CT血管造影(CTA)定位股前外侧皮瓣穿支血管辅助设计的个性化股前外侧皮瓣(ALTF)在舌癌术后缺损修复中的效果。方法:纳入舌鳞状细胞癌患者21例,术前采用CTA定位患者股前外侧皮瓣穿支血管并根据检查结果模拟设计个性化的ALTF,术... 目的:探讨CT血管造影(CTA)定位股前外侧皮瓣穿支血管辅助设计的个性化股前外侧皮瓣(ALTF)在舌癌术后缺损修复中的效果。方法:纳入舌鳞状细胞癌患者21例,术前采用CTA定位患者股前外侧皮瓣穿支血管并根据检查结果模拟设计个性化的ALTF,术中应用ALTF行软组织缺损重建修复。结果:21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术中所见血管走行与术前CTA显示均一致;切取皮瓣面积6.0 cm×5.0 cm^11.0 cm×8.5 cm;其中20例皮瓣存活,2例皮瓣发生血管危象,经手术探查后,1例皮瓣恢复正常,1例皮瓣未能抢救成功,皮瓣坏死。术后随访6~36月,1例患者术后18个月死于肿瘤远处转移,其余患者均无瘤存活,移植皮瓣存活情况良好,舌外形、咀嚼功能、吞咽功能、语言功能恢复满意。结论:术前CTA可精确定位股前外侧皮瓣穿支血管,利用CTA辅助设计的个性化股前外侧皮瓣修复软组织缺损可取得满意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舌癌 软组织缺损 CT血管造影(CTA) 穿支血管 个性化股前外侧肌皮瓣(ALTF) 修复重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良下唇旁正中-颌下入路在上颌骨(次)全切除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3
11
作者 唐梦莹 罗道文 +4 位作者 孙黎波 周航宇 吴双江 付光新 肖金刚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380-384,共5页
目的探讨一种新的改良下唇旁正中-颌下入路在上颌骨(次)全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1例上颌骨肿瘤患者采用改良下唇旁正中-颌下入路进行上颌骨(次)全切除术。术后对患者面形恢复、面神经及腮腺功能状态、眶区并发症等进行分析。结果... 目的探讨一种新的改良下唇旁正中-颌下入路在上颌骨(次)全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1例上颌骨肿瘤患者采用改良下唇旁正中-颌下入路进行上颌骨(次)全切除术。术后对患者面形恢复、面神经及腮腺功能状态、眶区并发症等进行分析。结果随访6~36个月,所有患者面形恢复良好,切口瘢痕隐蔽,均无面神经、腮腺导管损伤症状,也无下睑水肿、睑外翻、溢泪等眶区并发症。结论改良下唇旁正中-颌下入路行上颌骨(次)全切除术可有效降低下睑水肿、睑外翻、溢泪等眶区并发症的发生率,且切口瘢痕隐蔽,未增加其他并发症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良下唇旁正中-颌下入路 上颌骨切除术 手术路径 外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短种植体应用于垂直骨量不足下颌磨牙种植修复的三维有限元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赵田琦 谢冰清 +3 位作者 沈洁 陈俊良 李坤财 何芸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1508-1512,共5页
目的探究不同直径的短种植体应用于颌骨严重吸收的下颌磨牙时其生物力学特征,为短种植体在下颌磨牙区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患者CBCT数据导入Mimics和3-matic中,建立直径5.5 mm或6.5 mm,长度为7 mm的短种植体修复下颌第二磨牙的有... 目的探究不同直径的短种植体应用于颌骨严重吸收的下颌磨牙时其生物力学特征,为短种植体在下颌磨牙区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患者CBCT数据导入Mimics和3-matic中,建立直径5.5 mm或6.5 mm,长度为7 mm的短种植体修复下颌第二磨牙的有限元模型,数据导入三维有限元分析软件Marc Mentat中,并设置高密度或低密度的骨质,分别施加轴向或颊向45°的150 N载荷以模拟临床情况,共建立8个模型,计算分析皮质骨的应力、松质骨的应变、种植体的位移等数据。结果皮质骨的应力集中于种植体颈部位置,松质骨的应变主要分布在种植体根尖区域。皮质骨的应力、松质骨的应变及种植体的位移,在相同条件下,颊向载荷模型其最大值大于轴向载荷模型,低密度骨质模型其最大值大于高密度骨质模型。5.5 mm直径种植体在受到颊向载荷且周围骨质密度较低时,松质骨最大应变值大于骨组织的生理性吸收上限3000μstrain。结论短种植体应用于垂直骨量不足的下颌磨牙种植修复是一种可行的修复方案。但是对于骨密度较低的患者,可适当选择大直径的短种植体,同时适当减小牙合面面积以及降低牙尖斜度,从而减小侧向力,以获得种植体近远期的稳定和成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植 短种植体 下颌磨牙 垂直骨量不足 三维有限元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ncRNA RP11-513G11.1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外周血中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2
13
作者 唐君玲 李晓明 张力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515-1521,共7页
目的:探讨LncRNA RP11-513G11.1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外周血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收集93例于西南医科大学血液科确诊为DLBCL(DLBCL组)患者和62例正常人(对照组)血清标本,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血清标本中RP11-513G11.1... 目的:探讨LncRNA RP11-513G11.1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外周血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收集93例于西南医科大学血液科确诊为DLBCL(DLBCL组)患者和62例正常人(对照组)血清标本,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血清标本中RP11-513G11.1的表达,分析其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结果:RP11-513G11.1在DLBCL患者血清中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01);RP11-513G11.1的表达与患者的年龄、性别、治疗周期及生发中心B细胞淋巴瘤(GCB)亚型无关(P>0.05),而与肿瘤大小、Ann Arbor分期、B症状、化疗敏感性及淋巴瘤国际预后指数(IPI)均显著相关(P<0.05);RP11-513G11.1高表达的患者无进展生存时间及总生存时间与低表达者比较,明显缩短(P<0.001)。化疗敏感者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及总生存时间与化疗耐药者比较,均明显延长(均P<0.001)。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发现,Ann Arbor分期、RP11-513G11.1表达水平、国际IPI指数及化疗敏感性均是影响DLBC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P<0.05)。结论:RP11-513G11.1在DLBCL患者中高表达,且与DLBCL患者的预后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长链非编码RNA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良耳屏缘切口腮腺前缘穿咬肌入路在髁突重建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4
作者 唐辉 王浪 +4 位作者 王雷 饶鹏程 罗道文 付光新 肖金刚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90-296,共7页
目的探讨一种改良的耳屏缘切口腮腺前缘穿咬肌入路在髁突重建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6例患者(女性9例,男性7例)采用改良的耳屏缘切口腮腺前缘穿咬肌入路行髁突重建术。术后定期随访,通过患者腮腺涎瘘、面神经功能、张口度、咬合关系、... 目的探讨一种改良的耳屏缘切口腮腺前缘穿咬肌入路在髁突重建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6例患者(女性9例,男性7例)采用改良的耳屏缘切口腮腺前缘穿咬肌入路行髁突重建术。术后定期随访,通过患者腮腺涎瘘、面神经功能、张口度、咬合关系、面部瘢痕等临床指标评价髁突重建后的功能,通过曲面体层片、CT及三维CT重建影像学检查评估移植肋骨肋软骨的位置和形态。结果术后随访6个月~3年,所有患者面形恢复好,切口瘢痕隐蔽,无腮腺涎瘘,张口度和咬合关系良好,1例出现暂时性面瘫,经治疗后痊愈。影像学结果显示,所有移植肋骨肋软骨存活,处于正常解剖位置。结论改良的耳屏缘切口腮腺前缘穿咬肌入路在髁突重建术中可降低涎瘘和面神经损伤的发生率,术野清晰,且切口瘢痕隐蔽,未增加其他并发症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良耳屏缘切口 腮腺前缘穿咬肌入路 肋骨肋软骨移植 髁突重建 面神经损伤 腮腺涎瘘 切口瘢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骨诱导剂缓释系统对拔牙创骨改建的影响 被引量:1
15
作者 刘旭琳 张潇月 +2 位作者 田欣 陈俊良 何芸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823-827,共5页
探究以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凝胶为载体的成骨诱导剂(OI)缓释系统对拔牙创骨改建的影响。选取健康新西兰大白兔27只,随机分为PLGA+OI、PLGA和空白组各9只,拔除双侧下前牙后,各组拔牙窝内分别注入OI缓释系统,空载PLGA凝胶和不做... 探究以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凝胶为载体的成骨诱导剂(OI)缓释系统对拔牙创骨改建的影响。选取健康新西兰大白兔27只,随机分为PLGA+OI、PLGA和空白组各9只,拔除双侧下前牙后,各组拔牙窝内分别注入OI缓释系统,空载PLGA凝胶和不做处理。拔牙后2、4、8周每组各处死3只动物,取下颌牙槽骨标本行影像学检查和组织学检查。2、4、8周PLGA+OI组新生骨密度大于PLGA组与空白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8周时PLGA+OI组牙槽骨宽度(ABW)与牙槽骨高度(ABH)吸收值均小于PLGA组和空白组(P<0.001);PLGA+OI组术后新生骨形成早于PLGA组和空白组。OI缓释系统能促进拔牙创骨改建,减少ABW和ABH的吸收,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骨诱导剂缓释系统 拔牙创 骨改建 以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血管造影在血管化腓骨肌皮瓣制备中的应用
16
作者 孙黎波 兰玉燕 +1 位作者 张力 周航宇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2070-2070,共1页
随着显微外科技术的发展,血管化腓骨肌皮瓣用于修复和重建下颌骨软硬组织缺损愈来愈受到重视。但是腓动脉可能出现变异,腓动脉替代胫后动脉,血管化腓骨肌皮瓣切取后可能造成小腿足端血运障碍,以及穿支血管解剖位置不恒定,术中盲目... 随着显微外科技术的发展,血管化腓骨肌皮瓣用于修复和重建下颌骨软硬组织缺损愈来愈受到重视。但是腓动脉可能出现变异,腓动脉替代胫后动脉,血管化腓骨肌皮瓣切取后可能造成小腿足端血运障碍,以及穿支血管解剖位置不恒定,术中盲目操作可能导致手术失败。CT血管造影可以提供穿支血管的准确信息,通过设计选择最优化的穿支动脉,保证移植皮瓣得到足够的血供而存活[1]。本研究对9例拟行血管化腓骨肌皮瓣修复下颌骨软硬组织缺损的患者,术前应用有CT血管造影,了解腓动脉有无变异、对穿支血管进行体表定位,临床效果确实,现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血管造影 血管化腓骨 腓骨肌皮瓣 皮瓣制备 硬组织缺损 肌皮瓣修复 显微外科技术 穿支血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