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双侧关节突切除椎间隙松解矫形术与经椎弓根椎体截骨术治疗创伤后僵硬性胸腰椎后凸畸形的疗效对比
1
作者 陈志科 张浩 +6 位作者 刘浩 黄康康 张建 阳俊杰 张鹏鑫 李广州 王清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589-597,共9页
目的:探讨双侧关节突切除、椎间隙松解(spinal joints release,SJR)矫形术与经椎弓根椎体截骨(pedicle subtraction osteotomy,PSO)矫形术治疗创伤后僵硬性胸腰椎后凸畸形(rigid post-traumatic thoracolumbar kyphosis,RPTK)的早期临... 目的:探讨双侧关节突切除、椎间隙松解(spinal joints release,SJR)矫形术与经椎弓根椎体截骨(pedicle subtraction osteotomy,PSO)矫形术治疗创伤后僵硬性胸腰椎后凸畸形(rigid post-traumatic thoracolumbar kyphosis,RPTK)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自2016年1月~2022年6月应用SJR或PSO矫形术治疗的45例RPTK患者,根据矫形技术不同分为SJR组(25例)与PSO组(20例),SJR组男性13例,女性12例;顶椎分布:T114例,T1210例,L110例,L21例。PSO组男性9例,女性11例;顶椎分布:T114例,T126例,L17例,L23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质指数、病程、随访时间、顶椎分布无统计学差异(P>0.05)。收集并比较两组患者手术相关资料,包括:内固定节段、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等临床数据。收集并分析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14d、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的腰背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通过术前和术后3个月、末次随访时美国脊柱损伤协会(American Spinal Injury Association,ASIA)分级、SF-36量表生理总评分(physical component score,PCS)和心理总评分(mental component score,MCS)评估神经功能及生活质量。收集并比较两组术前、术后各随访时间点整体后凸Cobb角(global kyphosis,GK)、GK矫正率、胸腰段后凸角(thoracolumbar kyphosis,TLK)等影像学参数。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SJR组及PSO组均各出现1例硬脊膜破裂及1例肋间神经痛,无其他并发症发生。SJR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分别为261.2±43.5min、446.0±144.1mL、292.3±99.0mL,PSO组分别为326.5±68.4min、1166.0±390.1mL、505.8±99.2mL,SJR组的手术时间更短、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更少(P<0.001)。两组内固定节段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后14d、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的腰背部疼痛VAS评分、ODI均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且术后各时间点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术后3个月、末次随访时PCS、MCS均较术前显著性升高,SJR组术后3个月的PCS较PSO组高(51.3±3.9分vs 46.2±5.0分,P<0.001)。两组术前GK、TLK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14d、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的GK、TLK均较术前明显减小(P<0.05),且术后各随访时间点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两组术后各随访时间点GK矫正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SJR与PSO矫形术治疗RPTK均能取得满意的早期临床疗效,SJR矫形术较PSO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引流量少,早期SF-36量表评分改善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后僵硬性胸腰椎后凸畸形 经椎弓根椎体截骨 椎间隙松解技术 矫形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枢椎椎弓根峡部复合体三维形态学特征及其临床意义
2
作者 刘珊珊 唐强 +4 位作者 廖烨晖 冷叶波 王清 唐超 钟德君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25-235,共11页
目的:测量正常枢椎椎弓根峡部复合体(pedicle isthmus complex,PIC)解剖形态学参数,分析PIC三维结构特征并讨论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2022年1月~2022年12月收治的颈椎或颈部CTA检查的100例无椎动脉高跨患者[男性57... 目的:测量正常枢椎椎弓根峡部复合体(pedicle isthmus complex,PIC)解剖形态学参数,分析PIC三维结构特征并讨论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2022年1月~2022年12月收治的颈椎或颈部CTA检查的100例无椎动脉高跨患者[男性57例,女性43例;年龄56.1±1.8岁(18~79岁)]和后路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且术后复查颈椎CT的28例患者[男性15例,女性13例;年龄55.5±14.6岁(18~80岁)]的影像资料。将原始CT数据上传至Mimics 21.0软件,利用软件从枢椎上分割出双侧PIC,通过多平面重建技术(multiplanar reconstruction,MPR)重建坐标轴,在新坐标轴上对PIC复合体的上、中、下行断层切割,并确定PIC最前端、最狭部和最后端。在三维图像上测量PIC上、中、下断层最前端宽度、最狭部宽度、最后端宽度以及内倾角度。基于后路枢椎椎弓根置钉患者的螺钉是否穿破PIC分为穿破组及未穿破组。并以枢椎椎弓根螺钉为参照,测量螺钉中心点距离PIC上壁高度、PIC内壁宽度以及螺钉内倾角。结果:100例患者PIC各参数左右侧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合并统计。男性在各分割层面PIC宽度均大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冠状位视角PIC宽度结果显示:上层整体宽度为9.6±1.3mm,中层整体宽度为9.5±1.4mm,下层整体宽度为8.0±1.1mm,上层、中层整体宽度无统计学差异(P=0.41),其余各层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横断位视角PIC整体宽度结果显示:最前端整体宽度为8.8±1.4mm,最狭部整体宽度为7.2±1.3mm,最后端整体宽度为11.0±1.5mm,各层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IC内倾角结果显示:上层内倾角为15.1°±8.7°,中层内倾角为19.5°±8.4°,下层内倾角为26.3°±9.0°,各层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8例后路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患者,共计50枚螺钉置入,未穿破组和穿破组各有25枚。未穿破组螺钉中心点距离PIC上壁高度[4.4(3.6~5.3)mm]和距离PIC内壁宽度[3.3(2.8~3.8)mm]小于穿破组[5.1(4.5~6.0)mm和4.0(3.1~5.4)mm,P<0.05]。两组之间螺钉内倾角无统计学差异[17.6°(10.5°~21.5°) vs 16.9°(9.6°~23.1°),P=0.854]。结论:不伴椎动脉高跨的正常PIC冠状位视角呈上宽下窄的形态特点,横断位视角呈前后宽、中间窄的形态特点,内倾角从上至下逐渐增大,提示该PIC三维结构呈现扭曲改变。将枢椎椎弓根-峡部作为复合体分析有助于更好地认识其解剖形态和变化特点,指导枢椎安全置钉的策略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枢椎 椎弓根-峡部复合体 三维结构 形态特征 MIMICS软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髌骨下极骨折不同修复方法的生物力学对比
3
作者 许玉林 唐元贵 +5 位作者 崔永康 刘豫川 王涛 漆万银 刘晋珲 梁成 《医用生物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0-105,共6页
目的 对采用不同缝线缝合方法修复髌骨下极骨折的生物力学性能进行对比研究。方法 以正常髌骨(A组)结构对比,采用Krackow缝合法固定(B组)、Kessler缝合法固定(C组)、“8字”网兜法(D组)、改良缝线桥(E组)4种修复方式。测量髌骨下极骨折... 目的 对采用不同缝线缝合方法修复髌骨下极骨折的生物力学性能进行对比研究。方法 以正常髌骨(A组)结构对比,采用Krackow缝合法固定(B组)、Kessler缝合法固定(C组)、“8字”网兜法(D组)、改良缝线桥(E组)4种修复方式。测量髌骨下极骨折各种修复方式下屈膝30°、60°和90°时静态刚度和动态稳定性。结果 E组在各屈膝角度的刚度相比其他修复组更接近正常组,其次为B组,然后为D组,最后为C组。第1个循环周期后,屈膝30°时,C组位移最大,B、E组位移略大于A组,D组位移小于A组。屈膝60°、90°时,各修复组位移均小于正常组。后3个循环周期,200周期以后,各修复组位移变化均小于A组。结论 各种修复均为有效修复。从生物力学固定效果而言,固定效果改良缝线桥组优于Krackow缝合法固定和“8字”网兜法,Kessler缝合法固定相对最差。但实际的临床使用需要考虑损伤程度、切口位置、手术操作时间等因素综合选取修复方案,推荐按E、B、D、C的顺序依次选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髌骨下极骨折 骨折修复 生物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患者颈椎手术后发生谵妄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4
4
作者 李汉明 李广州 +5 位作者 王清 欧颖 张建 张鹏鑫 张浩 王高举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63-468,共6页
目的:探讨老年患者颈椎手术后发生谵妄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2年10月于我院骨科行颈椎手术治疗的252例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48例,女104例,平均年龄68.9±6.1岁(60~91岁)。根据意识模糊评估法(confusion as... 目的:探讨老年患者颈椎手术后发生谵妄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2年10月于我院骨科行颈椎手术治疗的252例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48例,女104例,平均年龄68.9±6.1岁(60~91岁)。根据意识模糊评估法(confusion assessment method,CAM)评估患者术后7d内是否发生谵妄,将患者分为谵妄组和非谵妄组。收集患者年龄、性别、疾病类型、吸烟史、饮酒史、合并症、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睡眠障碍史、圣路易斯大学精神状态(Saint Louis University Mental Status,SLUMS)评分、手术入路、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ASA)分级、术前红细胞压积和电解质浓度、术前和术后1d血红蛋白和白蛋白水平、手术时间、麻醉时间、失血量、术后是否进入ICU及术后3d内低氧血症、低血压发生等情况;麻醉相关药物使用情况,包括抗胆碱药物、苯二氮卓类药物、右美托咪定等;术前及术后3d采用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估疼痛状态、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和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评价颈椎功能。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或χ^(2)检验分析两组间差异,对两组间有差异的指标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患者术后发生谵妄的危险因素。结果:颈椎手术后发生谵妄者31例,未发生谵妄者221例,术后谵妄发生率12.3%。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脑卒中病史、帕金森病、肺部疾病、睡眠障碍史、SLUMS评分、术前白蛋白水平、手术时间、麻醉时间、失血量、术后白蛋白水平、术后入住ICU、术后低氧血症等13个因素在谵妄组与非谵妄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性别、疾病类型、吸烟史、饮酒史、高血压、糖尿病、BMI、BMD、手术入路、ASA分级、术前和术后VAS评分、JOA评分、NDI及血红蛋白水平、术前红细胞压积和电解质浓度、抗胆碱药物、苯二氮卓类药物、右美托咪定的使用在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70岁(OR=2.844,P=0.031)、脑卒中病史(OR=3.476,P=0.012)、帕金森病(OR=18.815,P=0.003)、肺部疾病(OR=7.213,P=0.000)、睡眠障碍史(OR=3.010,P=0.025)、SLUMS评分≤21分(OR=4.529,P=0.012)、术后进入ICU(OR=4.131,P=0.005)是颈椎手术后发生谵妄的危险因素。结论:年龄≥70岁、脑卒中病史、帕金森病、肺部疾病史、睡眠障碍史、SLUMS评分≤21分、术后进入ICU是老年患者颈椎手术后发生谵妄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人 颈椎手术 术后谵妄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串联性椎管狭窄症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5
作者 雷舒澳 李广州 +1 位作者 张鹏鑫 王清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188-1194,共7页
串联性椎管狭窄(tandem spinal stenosis,TSS)症是指至少两个及以上不同脊柱区域(颈椎、胸椎或腰椎)因脊柱退行性变、先天发育异常或代谢性骨病而同时发生狭窄,并出现一系列体征和症状[1~5]。既往文献报道[1~3],TSS症患病人群以老年人为... 串联性椎管狭窄(tandem spinal stenosis,TSS)症是指至少两个及以上不同脊柱区域(颈椎、胸椎或腰椎)因脊柱退行性变、先天发育异常或代谢性骨病而同时发生狭窄,并出现一系列体征和症状[1~5]。既往文献报道[1~3],TSS症患病人群以老年人为主,患病率从0.9%到16.7%不等。TSS症在我国并不少见,但由于TSS症表现为上下运动神经元混合损害,常常会导致原本的症状和体征被相互掩盖。因此,在实际临床工作中,经验欠丰富的临床医师很难通过不典型症状和轻微的体征诊断TSS症,可能会引发不良的治疗结局。因此,及时有效的诊断TSS症并针对患者进行个性化治疗方案是影响预后的关键因素。笔者系统回顾了近年来关于TSS症的相关研究,对TSS症的定义、解剖基础、发病机制、流行病学、诊断和治疗策略的研究进展做全面综述,并着重介绍TSS症诊断及治疗的最新进展,以期为临床医师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征和症状 椎管狭窄症 不典型症状 临床医师 代谢性骨病 解剖基础 体征诊断 患病人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骶髂拉力钉力学性能评价 被引量:1
6
作者 梁成 卓川川 +5 位作者 王冠 李文 段可 李忠 鲁晓波 卓乃强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65-271,共7页
目的研究一种具有螺旋刀片结构新型骶髂拉力钉的生物力学性能。方法用临床中常用的骶髂经皮拉力钉作为对照。使用聚氨酯材料模拟松质骨,利用Instron力学试验机测试对比抗拔出性能。然后使用骨盆标本,以正常骨盆、单侧骶髂关节损伤骨盆... 目的研究一种具有螺旋刀片结构新型骶髂拉力钉的生物力学性能。方法用临床中常用的骶髂经皮拉力钉作为对照。使用聚氨酯材料模拟松质骨,利用Instron力学试验机测试对比抗拔出性能。然后使用骨盆标本,以正常骨盆、单侧骶髂关节损伤骨盆、骶髂经皮拉力钉-单钉修复、骶髂经皮拉力钉-双钉修复骶髂关节损伤为对照,分析新型骶髂拉力钉修复正常站立姿态骶髂关节损伤的静态刚度和动态稳定性。结果新型骶髂拉力钉组拉力钉拔出后的聚氨酯材料破坏更小。新型骶髂拉力钉抗拔出的有效把持位移显著大于骶髂经皮拉力钉(P<0.05)。但骶髂经皮拉力的最大抗拔出力显著大于新型骶髂拉力钉(P<0.05)。骶髂关节损伤修复后,采用1枚骶髂新型骶髂拉力钉刚度显著高于骶髂经皮拉力钉-双钉修复组(P<0.05)。骶髂关节损伤组的位移振幅最大,其次为正常组;其余组别的位移振幅较为接近,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新型骶髂拉力钉修复的动态稳定性最优,略优于骶髂经皮拉力钉-双钉修复组,骶髂关节损伤组的稳定性最差。新型骶髂拉力钉能有效修复骶髂关节损伤。结论骶髂新型骶髂拉力钉能更有效地把持松质骨,具有一定的临床实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骶髂经皮拉力钉 松质骨 骶髂关节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期后路经多裂肌和最长肌间隙入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治疗成人胸腰椎化脓性脊柱炎
7
作者 郭沿江 杨昀波 +6 位作者 郑礼鹏 杨函 杨文成 康建平 冯大雄 王清 雷飞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728-735,共8页
目的:探讨一期后路经多裂肌和最长肌间隙入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胸腰椎化脓性脊柱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2月~2021年2月在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骨科行一期后路经多裂肌和最长肌间隙入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 目的:探讨一期后路经多裂肌和最长肌间隙入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胸腰椎化脓性脊柱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2月~2021年2月在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骨科行一期后路经多裂肌和最长肌间隙入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且获得随访的73例胸椎或腰椎化脓性脊柱炎患者,男52例,女21例,年龄35~75岁(56.5±10.7岁)。T1~T1015例,T11~L232例,L3~L526例。局部均有明显后凸畸形,23例伴有椎管内硬膜外脓肿形成,17例伴有椎旁或腰大肌脓肿形成,7例伴神经功能损害[美国脊髓损伤学会(American Spinal Injury Association,ASIA)神经功能分级:C级1例,D级6例]。24例合并心脑血管疾病,35例合并糖尿病,30例有术前有创操作病史。术前取静脉血做细菌培养,均采用一期后路经多裂肌和最长肌间隙入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术中取病灶组织做细菌培养,术后持续冲洗10~14d,抗感染治疗6~8周。记录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和并发症;比较术前和出院前的血沉(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和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术前、出院前和末次随访时对胸腰背部疼痛行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在X线片上测量病灶节段后凸Cobb角,计算后凸畸形矫正率和末次随访矫正丢失角度;末次随访时观察脊髓神经功能恢复状况(ASIA分级)和植骨融合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完成手术,手术时间195.8±15.5min,术中出血量562.1±45.5mL,住院时间18.0±2.0d。9例患者术后出现并发症(12.3%):2例出现谵妄综合征,口服奥氮平后逐渐消失;4例出现下肢疼痛、麻木,给予营养神经等处理后症状消失;3例出现胸腔积液,给予胸腔闭式引流,抗感染,加强肺功能锻炼后治愈。51例细菌培养阳性,金黄色葡萄球菌29例,大肠埃希菌17例,表皮葡萄球菌5例。术前ESR、CRP、PCT分别为80.9±13.9mm/h、58.4±13.5mg/L、0.8±0.2ng/mL,出院前分别为29.6±8.9mm/h、15.0±7.2mg/L、0.1±0.0ng/mL,出院前ESR、CRP、PCT均较术前显著性下降(P<0.05)。随访12~30个月(20.1±4.0个月),术前、出院前和末次随访时的疼痛VAS评分分别为7.6±1.1分、2.2±0.6分、1.6±0.6分,出院前和末次随访时的VAS评分均较术前均显著性降低(P<0.05);Cobb角分别为19.6°±1.6°、6.2°±1.5°、9.4°±1.0°,矫正角度13.4°±0.6°,矫正率68.7%±5.3%,出院前较术前显著性矫正(P<0.05);末次随访时较出院前矫正角度丢失3.2°±0.7°,矫正角度丢失率24.0%±4.6%(P<0.05)。末次随访时1例术前ASIA C级患者恢复至D级,6例D级恢复至E级,术前无神经损伤患者术后均无改变。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植骨均达到骨性融合。结论:在抗感染的基础上一期后路经多裂肌和最长肌间隙入路手术治疗胸椎和腰椎化脓性脊柱炎能够实现清除病灶、椎管减压、椎体间支撑植骨融合与固定,同时保护椎旁肌肉以及后方韧带复合体、减少术后慢性胸腰部疼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脓性脊柱炎 胸椎和腰椎 肌肉间隙 病灶清除 植骨融合 内固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路钉棒固定不植骨与植骨融合治疗不稳定Hangman骨折的疗效比较
8
作者 张建 王清 +5 位作者 李广州 钟德君 王高举 陈润森 张浩 张鹏鑫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13,共9页
目的:比较后路钉棒固定不植骨与后路钉棒固定植骨融合治疗不稳定Hangman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20年12月在我院接受颈后路钉棒内固定手术且随访2年以上的39例不稳定Hangman骨折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平均随访3.2... 目的:比较后路钉棒固定不植骨与后路钉棒固定植骨融合治疗不稳定Hangman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20年12月在我院接受颈后路钉棒内固定手术且随访2年以上的39例不稳定Hangman骨折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平均随访3.2±1.9年(2~9年)。男性31例,女性8例,年龄43.1±16.1岁(13~70岁)。其中22例接受单纯后路钉棒固定术(不植骨组:A组),17例接受后路钉棒固定自体髂骨植骨融合术(植骨组:B组)。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术前、术后1周、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术前、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术前及末次随访时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脊髓损伤分级,末次随访时Odom′s分级。在术前、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颈椎侧位X线片上测量并比较两组间C2/3移位、成角和颈椎前凸角,颈椎正侧位X线片及三维CT上观察骨折愈合情况、C2/3后方关节突关节(小关节)、椎体间融合情况。结果:39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A组99.3±14.2min,B组137.9±19.5min;术中出血量A组94.6±12.6mL,B组140.6±17.8mL,A组比B组手术时间更短,术中出血量更少(P<0.05)。A组2例术后发生浅表切口感染,B组1例术后发生浅表切口感染、4例供骨区疼痛,予以对症处理后均好转。两组患者术后1周、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的VAS评分和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的NDI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两组间各随访时间点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ASIA分级及Odom′s分级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C2/3成角、移位及颈椎前凸角较术前显著性改善(P<0.05),两组间各随访时间点上述指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39例患者骨折全部愈合良好。A组C2/3双侧小关节均自发融合,椎体前缘自发融合1例,椎体后缘自发融合9例,椎体前缘和后缘均自发融合4例;B组C2/3双侧小关节均骨性融合,椎体前缘自发融合0例,椎体后缘自发融合10例,椎体前缘和后缘均自发融合3例;末次随访时,两组C2/3小关节(全部融合)和椎间融合率(A组63%、B组76%)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后路钉棒固定不植骨和后路钉棒固定植骨融合治疗不稳定Hangman骨折均能够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术后C2/3小关节及椎体间融合率相似。不植骨能明显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避免取髂骨相关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ANGMAN骨折 后路钉棒固定 不植骨 自发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后化脓性脊柱炎的原因分析和预防策略 被引量:7
9
作者 刘志强 周云龙 +5 位作者 雷飞 叶飞 周庆忠 康建平 王清 冯大雄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880-887,共8页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后化脓性脊柱炎的原因和预防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2018年9月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骨科采用PKP治疗的疼痛性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painful osteoporotic verte...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后化脓性脊柱炎的原因和预防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2018年9月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骨科采用PKP治疗的疼痛性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painful 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POVCF)患者1065例,其中男性217例,女性848例,年龄70.4±6.8岁(56~93岁)。A组(n=332)患者术前未严密筛查感染灶直接行PKP术,B组(n=733)患者对术前感染指标[白细胞计数(white blood cell,WBC)、血沉(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一项或多项升高者予抗感染治疗有效后再行PKP术。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的年龄、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骨密度(T值)、术前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随访时间,统计其术前PCT、WBC、ESR、CRP、全脊柱MRI、全身骨扫描、胸椎和(或)腰椎正侧位X线片。通过回顾既往病历资料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潜在感染灶部位,通过术后患者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及脊柱MRI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PKP术后发生责任椎化脓性脊柱炎的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的年龄、BMI、骨密度、术前VAS评分、术前感染指标升高的病例数及随访时间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前感染指标一项或多项升高者236例,均未使用抗生素,术后发生责任椎化脓性脊柱炎2例,均为高龄患者,抗感染治疗后症状无缓解,行翻修手术,其中1例术前合并高血压、尿路感染,翻修术后死亡,1例术前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及帕金森病,翻修术后治愈;B组感染指标有一项或多项升高514例,口服或静脉使用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有效后行PKP术,1例术后症状加重,结合术前实验室检查结果与影像资料,考虑为术前将化脓性脊柱炎误诊为POVCF并接受PKP术,行翻修手术后治愈。A组术前感染指标异常的患者中搜寻潜在感染灶,发现尿路感染18例、肺部感染24例、皮肤软组织感染1例、前列腺炎2例,均未处理;在B组中发现尿路感染37例、肺部感染60例、皮肤软组织感染3例、前列腺炎5例、慢性结石性胆囊炎7例,均在潜在感染灶控制后手术,B组感染灶控制较A组感染灶控制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OVCF患者术前身体内存在的或潜在的感染灶未得到有效控制及术前将脊柱感染性病变误诊为POVCF是PKP术后责任椎化脓性脊柱炎的主要原因,术前使用抗生素有效控制存在的或潜在的感染病灶可减少其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脓性脊柱炎 椎体后凸成形术 预防策略 原因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硫酸软骨素酶ABC联合脊髓康对大鼠脊柱脊髓损伤后的神经功能恢复、TGF-β1、HIF-1α、Nogo-NgR信号通路的影响 被引量:6
10
作者 黄贻泽 彭琳 张戈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9年第2期94-98,共5页
目的:探究硫酸软骨素酶ABC(Ch ABC)联合脊髓康对大鼠脊柱脊髓损伤后的神经功能恢复及TGF-β1、HIF-1α、Nogo-NgR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60只大鼠随机分为4组,分别为对照组、模型组、Ch ABC组和Ch ABC+脊髓康。使用Allen’s法建立大鼠脊... 目的:探究硫酸软骨素酶ABC(Ch ABC)联合脊髓康对大鼠脊柱脊髓损伤后的神经功能恢复及TGF-β1、HIF-1α、Nogo-NgR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60只大鼠随机分为4组,分别为对照组、模型组、Ch ABC组和Ch ABC+脊髓康。使用Allen’s法建立大鼠脊柱脊髓损伤模型。Basso Beattie Bresnah-an(评分)和体感诱发电位(sEP)检测评估脊髓神经功能。使用RT-qPCR检测mRNA水平,Westernblot检测蛋白水平。结果:建模后大鼠BBB评分显著降低(P<0.05),干预后3组的BBB评分均有提高,其中Ch ABC+脊髓康组BBB评分显著高于Ch ABC组(P<0.05)。建模后大鼠SEP显著升高(P<0.05),干预后3组的BBB评分均有降低,其中Ch ABC+脊髓康组BBB评分显著低于Ch ABC组(P<0.05)。干预后Ch ABC组和Ch ABC+脊髓康组TGF-β1显著高于模型组,HIF-1α显著低于模型组(P<0.05)。且干预后Ch ABC+脊髓康组TGF-β1的水平显著高于Ch ABC组而HIF-1α显著低于Ch ABC组(P<0.05)。干预后Ch ABC组和Ch ABC+脊髓康组Nog-oNgR通路表达水平显著低于模型组(P<0.05),并且干预后Ch ABC+脊髓康组的Nogo-A、NgR、LINGO-1表达水平显著低于ChABC组(P<0.05)。结论:ChABC联合脊髓康具有更强的促进神经功能恢复的作用,脊髓康的联合使用可进一步抑制HIF-1α水平而提高TGF-β1水平,提高预后促进脊柱愈合。并且联合用药的作用机制可能与其具有抑制Nogo-NgR信号通路促进神经元生长的作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脊椎损伤 硫酸软骨素酶ABC 脊髓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动车事故致Hangman骨折的临床特征分析:一项基于多中心数据的回顾性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雷舒澳 王清 +5 位作者 李广州 刘浩 王高举 张建 张浩 张鹏鑫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577-583,共7页
目的:分析机动车事故所导致Hangman骨折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从多中心Hangman骨折数据库中(数据来源于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等7个医学中心)提取由于机动车事故所致Hangman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并对患者性别、年龄、骨... 目的:分析机动车事故所导致Hangman骨折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从多中心Hangman骨折数据库中(数据来源于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等7个医学中心)提取由于机动车事故所致Hangman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并对患者性别、年龄、骨折类型(Levine-Edwards分型)、合并伤及治疗方式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数据库221例患者中共筛选出符合条件的患者72例,男52例,女20例,平均年龄41岁(15~71岁),≤64岁的青壮年患者占93.1%,男女比例为2.6∶1。依据Levine-Edwards分型,不稳定骨折46例,占63.9%,其中Ⅱ、Ⅱa和Ⅲ型分别为35、7和4例;稳定骨折26例。依据枢椎环骨折解剖分型,波及一侧或双侧C2上关节突和/或椎体后壁的不典型Hangman骨折52例(其中B1、B2、C1、C2型骨折分别为20、26、4、2例);一侧或双侧峡部-椎弓根断裂为特征的典型Hangman骨折20例(A1型5例,A2型15例),不典型骨折占多数(72.2%)。共69例患者存在合并伤,发生率为95.8%,合并头面部损伤44例次,脊柱与骨盆相关损伤38例次,胸部损伤25例次,四肢骨折19例次,发生率分别为61.1%、52.8%、34.7%及26.4%。合并上述三个及以上部位的患者共26例,占比为36.1%。在治疗方式的选择方面,共43例患者选择内固定手术治疗(其中前路、后路及前后联合手术患者分别为9、33、1例),占比59.7%。结论:由机动车事故所致的Hangman骨折患者中以青壮年男性为主要受伤人群,骨折类型以不稳定、不典型骨折多见,且绝大多数存在其他部位的合并伤。大部分患者需要接受外科手术治疗,手术方式以后路固定融合术式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ANGMAN骨折 临床特征 多中心研究 回顾性研究 机动车事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脊柱后路内固定手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及治疗策略 被引量:20
12
作者 杨剑 雷飞 +3 位作者 杨林雨 杨函 康建平 王清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970-976,共7页
目的:探讨脊柱后路内固定手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及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8年1月在我院骨科行脊柱后路内固定手术患者3780例。其中男性1970例,女性1810例,年龄18~92岁(44.9±18.4岁),随访1.5±0.3... 目的:探讨脊柱后路内固定手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及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8年1月在我院骨科行脊柱后路内固定手术患者3780例。其中男性1970例,女性1810例,年龄18~92岁(44.9±18.4岁),随访1.5±0.3年。根据患者术后1年内是否出现感染分为感染组和非感染组。收集两组患者的年龄(是否>60岁)、性别、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是否>30kg/m^2)、融合节段(是否>2个)、手术持续时间(是否>3h)、低蛋白血症(白蛋白是否<35g/L)、是否贫血、是否合并糖尿病、是否异体输血、术后引流时间(是否>48h)、失血量(是否>1000ml)以及是否合并其他部位感染等资料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对阳性结果进行进一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将感染组根据感染灶是否穿破深筋膜分为浅表感染组和深部感染组,收集感染组细菌培养结果,χ^2检验分析病原菌构成比。结果:3780例患者中发生手术部位感染患者95例,感染发生率为2.51%,其中男性52例,女性43例,年龄18~82岁(43.5±15.2岁)。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患者在性别、BMI>30kg/m^2、融合节段、贫血、异体输血、术后引流时间以及合并其他感染等因素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年龄>60岁、手术时间超过3h、低蛋白血症(白蛋白<35g/L)、合并糖尿病和失血量>1000ml等因素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年龄>60岁(OR=5.267,P=0.008)、手术时间超过3h(OR=7.156,P=0.000)、低蛋白血症(OR=4.358,P=0.016)、合并糖尿病(OR=3.578,P=0.005)和失血量>1000ml(OR=4.659,P=0.007)是脊柱后路内固定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95例脊柱后路手术术后手术部位感染患者根据感染部位分为浅表感染65例,深部感染30例,病原菌构成比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年龄>60岁、手术时间超过3h、低蛋白血症、合并糖尿病和失血量>1000ml的患者行脊柱后路内固定手术术后发生切口感染的风险较高,围手术期应积极采取有效的治疗策略,最大限度降低脊柱内固定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后路手术 手术部位感染 危险因素 预防及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入路手术治疗成人胸腰椎结核的中远期临床疗效分析 被引量:12
13
作者 雷飞 杨剑 +6 位作者 杨函 周庆忠 郑礼鹏 杨林雨 王清 康建平 冯大雄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769-778,共10页
目的:对比分析后路(Wiltse's入路)、前路及后前路联合入路手术治疗成人胸椎和腰椎结核中远期疗效。方法:2008年1月~2016年1月共有421例胸椎和腰椎结核患者在我科行手术治疗,其中获得中远期随访者341例,男性190例,女性151例;年龄18~7... 目的:对比分析后路(Wiltse's入路)、前路及后前路联合入路手术治疗成人胸椎和腰椎结核中远期疗效。方法:2008年1月~2016年1月共有421例胸椎和腰椎结核患者在我科行手术治疗,其中获得中远期随访者341例,男性190例,女性151例;年龄18~73岁(42.1±15.1岁)。330例术前接受标准化抗结核治疗至少2周(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乙胺丁醇),11例行急诊手术。T1~T1082例,T11~L2165例,L3~L594例。179例采用经后路(Wiltse's入路)病灶清除椎体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A组);98例采用经前路病灶清除椎体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B组),64例经Wiltse's入路内固定+前路病灶清除椎体间植骨融合术(C组)。术后采用规范抗结核药物治疗1.5~2.0年。收集三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住院天数,术前、术后1周的血沉(ESR)和C-反应蛋白(CRP);术前、术后1周和末次随访时的胸腰背部疼痛VAS评分,在X线片上测量胸腰椎后凸Cobb角,计算胸腰椎后凸畸形矫正率、末次随访矫正丢失角度;末次随访时脊髓神经功能恢复状况、植骨融合率和术后并发症。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随访5~13年(8.4±2.1年)。A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均小于B组和C组(A组分别为207.8±50.0min、570.0±309.6ml、12.5±2.5dB组分别为249.9±47.7min、745.5±394.6ml、16.8±9.7d,C组分别为274.3±59.3min、792.0±282.8ml、17.3±3.4dP<0.001)。A组术前、术后1周时的ESR和CRP分别68.8±26.1mm/h、31.4±13.0mm/h和53.0±14.6mg/L、27.9±7.1mg/L;B组分别为63.7±22.4mm/h27.9±10.0mm/h和53.4±20.3mg/L、27.6±9.4mg/L;C组分别为65.4±24.2mm/h、31.1±11.1mm/h和55.2±16.9mg/L、26.0±7.8mg/L。三组术后1周的ESR、CRP均较术前显著性下降(P<0.001)。A组术前、术后1周和末次随访时的VAS评分为5.1±1.1分、2.5±0.8分、1.8±0.7分;B组为5.2±1.0分、2.6±1.0分、2.0±0.6分;C组为4.9±1.0分、2.5±1.1分、2.0±0.7分。三组术后1周和末次随访VAS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性改善(P<0.001)。A组术前、术后1周和末次随访时的Cobb角为27.0°±3.1°9.8°±2.0°、13.0°±1.9°;B组为27.5°±1.9°、10.4±0.8°、14.4±0.9°;C组为28.3°±4.8°、10.6°±2.4°、13.9°±2.3三组后凸畸形均得到显著性矫正(P<0.001)。末次随访时矫正角度丢失:A组3.2°±1.1°B组4.0°±0.7°C组3.3°±1.0°,B组矫正角度丢失大于A组和C组(P<0.001)。末次随访时三组未达到1级和2级融合共15例,A组10例(5.6%),B组2例(3.1%),C组3例(3.1%)(P>0.05)。24例伴有脊髓神经功能损害患者末次随访时均有明显改善。术后A组6例(3.4%)、B组6例(6.1%)、C组5例(7.8%)发生并发症(P>0.05),均经对症治疗治愈。B组1例术后2年结核复发,采用经后路Wiltse's病灶清除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愈。结论:在抗结核药物治疗基础上三种人路手术治疗成人胸椎和腰椎结核均能够取得较满意的中远期疗效,经Wiltse's入路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优于单纯前路组和后前路联合组,经Wiltse's入路组和后前路联合组对后凸畸形的矫正和维持优于单纯前路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结核 手术入路 胸椎和腰椎 中远期 临床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路寰枢椎固定非融合术与固定融合术治疗新鲜齿状突骨折的远期疗效比较 被引量:8
14
作者 马飞 凡元和 +5 位作者 徐世财 廖烨晖 唐强 唐超 王清 钟德君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877-885,共9页
目的:比较后路寰枢椎固定非融合术与固定融合术治疗新鲜齿状突骨折的远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6月~2015年6月在我院行手术治疗的新鲜齿状突骨折且随访5年以上的6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49例,女性14例,年龄18~72岁(42.9±... 目的:比较后路寰枢椎固定非融合术与固定融合术治疗新鲜齿状突骨折的远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6月~2015年6月在我院行手术治疗的新鲜齿状突骨折且随访5年以上的6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49例,女性14例,年龄18~72岁(42.9±13.7岁)。根据其手术方式将患者分为A、B两组:A组行后路寰枢椎固定非融合术(33例);B组行后路寰枢椎固定融合术(30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随访时间、受伤原因、受伤至手术时间、骨折移位程度、术前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 scale,VAS)、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merican Spinal Injury Association,ASIA)分级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临床疗效评价指标(VAS评分、NDI、ASIA分级)及手术相关并发症(供骨区疼痛、手术切口及供骨区感染、脑脊液漏等)发生情况。通过末次随访时的颈椎动力位X线片评估寰枢椎稳定性;多平面重建CT观察两组患者寰齿关节及寰枢侧块关节退变、寰枢椎自发融合及B组患者植骨融合情况。比较A组寰枢椎自发骨性融合患者与未骨性融合患者的年龄、性别、受伤原因、受伤至手术时间、骨折分型、骨折移位程度、固定方式及末次随访时的VAS评分和NDI,分析A组自发骨性融合的影响因素。结果:末次随访所有患者骨折均愈合。术前VAS评分A组6.5±1.2分,B组6.8±1.3分;NDI A组31.1±3.8分,B组32.5±4.3分;末次随访时VAS评分A组1.3±0.8分,B组1.5±0.9分,NDI A组4.2±1.3分,B组4.5±1.9分;术前ASIA分级A组C级1例、D级2例、E级30例,B组C级2例、D级3例、E级25例;末次随访时A组D级1例、E级32例,B组D级2例、E级28例。末次随访时VAS评分和NDI较术前降低(P<0.05),末次随访时ASIA分级与术前无统计学差异(P>0.05)。同时间点组间比较VAS评分、NDI、ASIA分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B组患者(P<0.05)。A组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为9.1%(3/33),B组为30%(9/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A、B两组均无寰枢椎不稳。两组寰齿及寰枢关节退变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寰枢椎自发纤维融合7例(21.2%),骨性融合23例(69.7%),B组寰枢椎骨性融合(自发融合及植骨融合)30例(100.0%);两组骨性融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中自发骨性融合患者平均随访时间长于未自发骨性融合患者(P<0.05),伴骨折明显移位(>2mm)占比高于未自发融合者,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7.8%vs 10%,P>0.05)。结论:后路寰枢椎固定非融合术与固定融合术治疗新鲜齿状突骨折患者均可获得满意疗效,固定非融合术较固定融合术能有效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后路固定非融合术后的寰枢椎自发融合是维持寰枢椎稳定性和患者远期疗效的关键因素。骨折移位程度是术后寰枢椎自发骨性融合的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齿状突骨折 后路寰枢椎固定 单纯固定 固定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50例健康成人下颈椎矢状位曲度相关影像学参数测量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10
15
作者 杨胜 唐超 钟德君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549-553,558,共6页
目的获取健康人群下颈椎矢状位曲度的相关基础参数,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本院150例健康体检者的站立中立位颈椎侧位片,按照年龄及性别进行分组,测量下颈椎曲度(cervical spinal angle,CSA)、T1倾斜角(T1-slope,TS)、C27矢状位轴向距... 目的获取健康人群下颈椎矢状位曲度的相关基础参数,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本院150例健康体检者的站立中立位颈椎侧位片,按照年龄及性别进行分组,测量下颈椎曲度(cervical spinal angle,CSA)、T1倾斜角(T1-slope,TS)、C27矢状位轴向距离(C27 sagittal vertical axis,C27 SVA),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健康成人CSA、TS、C27SVA分别为(20.28±6.86)°、(25.81±5.54)°、(15.74±5.96)mm。经独立样本t检验,男女组间CSA、TS有统计学差异(P<0.05),C27SVA无统计学差异(P>0.05)。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CSA、TS、C27 SVA随年龄增长逐步增大,TS、CMSVA在不同年龄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不同年龄段CS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男性各年龄段CS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erson相关分析发现,TS与CSA(r=0.592,P<0.01),TS与CMSVA(r=0.308,P<0.01)呈正相关。结论健康人群CS A,TS存在性别差异,CS A,TS,C27 SVA随年龄增长呈现增大趋势;CS A,TS,C27SVA的正常值及TS与CSA和C27 SVA正相关性,为颈椎手术中下颈椎矢状位曲度固定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健康成人 下颈椎曲度 T1倾斜角 C2~7矢状位轴向距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颅底凹陷症患者枕颈融合术中枕颈角和后枕颈角的选择策略 被引量:3
16
作者 唐超 廖烨晖 +6 位作者 唐强 马飞 李广州 杨胜 何洪淳 王清 钟德君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200-207,共8页
目的:探讨颅底凹陷症患者枕颈融合术中枕颈角(OC2A)和后枕颈角(POCA)的选择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7年1月在我科行枕颈融合术的颅底凹陷症(BI)患者42例;男性15例、女性27例,年龄47.6±10.7岁,身高164.8±11.5cm,体... 目的:探讨颅底凹陷症患者枕颈融合术中枕颈角(OC2A)和后枕颈角(POCA)的选择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7年1月在我科行枕颈融合术的颅底凹陷症(BI)患者42例;男性15例、女性27例,年龄47.6±10.7岁,身高164.8±11.5cm,体重61.5±8.8kg,体重指数(BMI)22.6±3.1kg/m~2;合并寰枕融合13例、寰椎发育不良8例、齿状突畸形5例、寰枕融合+Klippel-Feil(K-F)综合征16例。根据性别和年龄基线匹配纳入84例健康体检者;男30例,女54例,年龄50.6±9.5岁,身高166.1±12.4cm,体重63.8±9.6kg,BMI 22.1±3.9kg/m~2。测量健康人群OC2A和POCA,BI患者术前、术后即刻及末次随访时OC2A、POCA和下颈椎前凸角(CSA),以及术后即刻和末次随访时下颈椎椎间盘和椎体高度比(S值)。获得健康组OC2A和POCA的均值和95%置信区间(95%confidence intervals,95%CI),根据术后即刻OC2A和POCA选择是否在健康人群95%CI,将BI患者分为正常角度组(OC2A和POCA均在健康人群95%CI)和非正常角度组。获得两组患者术后即刻OC2A和POCA与术前的差值(d-OC2A和d-POCA);记录两组患者术前和末次随访疼痛视觉评分(VAS)评分、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以及末次随访时下颈椎前凸角丢失度数(dCSA)和S差值(dS)。结果:健康人群OC2A和POCA值分别为14.8°±4.5°和108.1°±8.6°,95%CI分别为8.6°~21.1°和91.2°~121.8°。BI患者术前的OC2A、POCA和CSA分别为5.6°±4.3°、123.8°±10.4°和25.7°±9.5°。BI患者中,正常角度组(n=26)术后即刻OC2A和POCA分别为12.9°±3.2°,111.9°±7.2°,非正常角度组(n=16)术后即刻OC2A和POCA分别为6.1°±2.4°和120.4°±9.4°。正常角度组d-OCA和d-POCA分别为10.6°±3.5°(6.5°~18.8°)和-8.8°±5.2°(-24.0°~5.5°),非正常角度组d-OCA和d-POCA分别为3.8°±4.1°(-4.5°~9.5°)和-6.4°±4.2°(-18.0°~7.8°),两组之间术后即刻OC2A、POCA以及d-OC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正常角度组患者末次随访VAS评分、JOA评分和NDI优于正常角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非正常角度组dCSA和dS值低于正常角度组(P<0.05)。结论:BI患者术前OC2A和POCA与正常人群存在差异,基于患者术前OC2A和POCA的基础值,术中OC2A选择低于正常范围更接近此类患者术前的枕颈区和下颈椎的生物力学环境,可减少术后下颈椎代偿性的异常活动和退变,提高患者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枕颈融合 枕颈角 后枕颈角 颅底凹陷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枢椎环骨折损伤机制的三维有限元分析 被引量:4
17
作者 李广州 欧阳建元 +3 位作者 王清 王高举 张建 张鹏鑫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60-168,共9页
目的:观察在不同暴力作用下枢椎的应力分布并推测枢椎环骨折的损伤形态,揭示该类骨折的形态学与损伤机制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1名健康成年男性志愿者,进行头颅和颈椎薄层CT扫描,将CT数据导入软件,通过有限元软件建立颅底至第3颈椎(C0-... 目的:观察在不同暴力作用下枢椎的应力分布并推测枢椎环骨折的损伤形态,揭示该类骨折的形态学与损伤机制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1名健康成年男性志愿者,进行头颅和颈椎薄层CT扫描,将CT数据导入软件,通过有限元软件建立颅底至第3颈椎(C0-C3)三维有限元模型,并验证模型的有效性。在头颅几何模型上选择5个受力点:前额中部正中(A点)、头顶部前方正中(B点)、前额上部左侧(C点)、头顶部前方左侧(D点)及枕后部(E点),其中A和B点受力模拟颈椎受到不同程度过伸+轴向压缩暴力,C和D点受力模拟过伸+轴向压缩伴不同程度旋转暴力,E点模拟过屈+轴向压缩暴力。有限元技术模拟上述不同暴力(1400N)作用于上颈椎模型,分析枢椎环的应力分布,推测骨折线的发生部位。结果:本实验成功建立了C0-C3上颈椎三维有限元模型,模型总共包括1315238个单元,305789个节点。有限元模型验证有效后,进行暴力加载提示,A点受力状态下,枢椎环应力主要分布在双侧上关节突后1/4至峡部-椎弓根复合体(pediculoisthmic components,PIC)之间的区域;B点受力状态下,枢椎环应力主要分布在双侧上关节突后1/3至PIC区域;C和D点受力状态下,枢椎环应力主要分布在左侧上关节突后1/3至齿状突侧后方椎体之间和右侧PIC、下关节突及椎板等结构;E点受力状态下,枢椎环应力主要集中分布在椎体及上关节突边缘。结论:过伸+轴向压缩暴力导致双侧或一侧PIC骨折为核心特征的枢椎环骨折模式可能性大,亦可导致骨折线基本平行或对称的双侧上关节突伴椎体后壁骨折;过伸+轴向压缩伴旋转暴力导致一侧关节突和/或椎体后壁骨折伴对侧不同结构损伤为核心特征的枢椎环骨折模式可能性大,亦可导致一侧骨折线为纵行、另一侧为横行的双侧上关节突伴椎体后壁骨折;过屈+轴向压缩暴力导致枢椎椎体骨折或复杂枢椎环骨折可能性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枢椎环骨折 上颈椎 生物力学 有限元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路寰枢椎固定非融合术治疗新鲜Ⅱ型齿状突骨折的远期疗效观察 被引量:2
18
作者 张双 马飞 +2 位作者 王清 徐世财 钟德君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064-1072,共9页
目的:观察后路寰枢椎固定非融合术治疗新鲜Ⅱ型齿状突骨折的远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6月~2017年12月在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采用经后路寰枢椎固定非融合术治疗且随访5年及以上的22例新鲜Ⅱ型齿状突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19例... 目的:观察后路寰枢椎固定非融合术治疗新鲜Ⅱ型齿状突骨折的远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6月~2017年12月在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采用经后路寰枢椎固定非融合术治疗且随访5年及以上的22例新鲜Ⅱ型齿状突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19例,女性3例,骨折时年龄19~58岁(40.9±10.5岁);骨折无移位或轻度移位(移位≤2mm)17例,明显移位(移位>2mm)5例。比较患者寰枢椎固定手术前、取出内固定前及末次随访时的颈部疼痛视觉模拟(visual analog scale,VAS)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merican Spinal Injury Association,ASIA)脊髓损伤严重程度分级;根据Landells等的方法评估患者取出内固定前与末次随访时颈部僵硬程度。末次随访时采用X线片、多平面重建CT及功能位CT评估患者骨折愈合情况、寰枢关节稳定性、寰齿和寰枢侧块关节退变分级及寰枢关节活动度,并通过相关性分析探讨影响患者末次随访时寰枢关节旋转活动度的相关因素。结果:22例患者取出内固定时间为内固定术后11.0±2.7个月,随访7.9±2.0年。患者术前、取出内固定前及末次随访时的VAS评分分别为6.5(6.0,7.0)分、1.0(1.0,2.0)分及1.0(1.0,1.0)分,取出内固定前VAS评分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与末次随访时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患者术前、取出内固定前及末次随访时的NDI分别为28.5(26.5,32.0)、3.5(3.0,5.0)及2.0(2.0,3.0);取出内固定前NDI较术前显著性降低(P<0.05),末次随访时进一步降低(P<0.05)。3例术前存在脊髓损伤患者ASIA分级取出内固定前及末次随访时均较术前改善1级,术前、取出内固定前及末次随访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严重颈部僵硬不适患者占比显著性低于取出内固定前(36.4%vs.77.3%,P<0.05)。所有患者取出内固定前骨折均愈合,未见钉棒断裂与内固定移位;末次随访时未见寰枢椎不稳,寰齿关节退变较取出内固定前加重(P<0.05),侧块关节退变分级与取出内固定前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寰枢关节屈伸和旋转活动度分别为2.0°(0.93°,3.0°)和5.4°(3.7°,9.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骨折移位程度和寰齿关节退变分级与患者远期随访时寰枢关节旋转活动度均呈负相关(r=-0.381,P=0.038;r=-0.584,P=0.001)。结论:后路寰枢椎固定非融合术治疗新鲜Ⅱ型齿状突骨折可获得满意的远期临床疗效,但寰枢关节活动度保留不佳,与骨折严重移位及随访中进行性加重的寰齿关节退变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齿状突骨折 寰枢椎固定 非融合 远期疗效 寰枢关节活动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枕颈距离测量方法在颅底凹陷症手术中的应用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2
19
作者 赵家期 唐超 +4 位作者 钟德君 马飞 王清 廖烨晖 唐强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309-316,共8页
目的:采用C4椎体中心至McGregor线垂直距离(the occiput-C4 distance,OC4D)测量颅底凹陷症(basilar invagination,BI)患者枕颈距离,并探讨其在枕颈融合术(occipitocervical fusion,OCF)中评估患者枕颈区纵向复位程度的可行性及临床意义... 目的:采用C4椎体中心至McGregor线垂直距离(the occiput-C4 distance,OC4D)测量颅底凹陷症(basilar invagination,BI)患者枕颈距离,并探讨其在枕颈融合术(occipitocervical fusion,OCF)中评估患者枕颈区纵向复位程度的可行性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9年1月在我院就诊的82例颅底凹陷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23例,女性59例,平均年龄50.3±9.6岁,行OCF手术治疗56例,男性17例,女性39例,其中3例患者术后出现发音困难、吞咽困难、咽反射减弱等低位颅神经麻痹症状且无法耐受,考虑与术中患者枕颈区过度纵向撑开有关,行翻修手术以减少患者枕颈区纵向撑开距离。测量82例患者入院后术前自然站立位颈椎侧位中立位片、过伸及过屈位片上OC4D值;56例手术患者(53例OCF术后常规恢复患者和3例OCF术后翻修患者)术后住院期间复查的自然站立位颈椎侧位片上OC4D值及3例OCF术后翻修前自然站立位颈椎侧位片的OC4D值,2名脊柱外科医生不同时间单独进行2次测量。在56例手术患者入院和术后复查的颈椎CT检查中分别测量齿突尖到McRae线的垂直距离(the distance of the tip of odontoid to the McRae line,McRL)。计算53例OCF术后症状改善患者和3例OCF术后翻修患者枕颈区的纵向复位距离(患者术后OC4D值-患者术前OC4D值,d-OC4D);记录手术患者术前及术后12个月随访时日本骨科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值(17分法),计算手术患者枕颈区纵向复位率和神经功能改善率。结果:82例患者入院颈椎中立位OC4D值为49.1±7.6mm,过屈位为49.0±7.5mm,过伸位为49.0±7.7mm,三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颈椎中立位、过伸位及过屈位OC4D测量值在观察者间的ICC分别为0.951、0.963和0.949(P<0.05),观察者内的ICC分别为0.977、0.982和0.971(P<0.05)。56例手术患者中,3例行翻修手术患者术后低位颅神经麻痹症状明显缓解。56例手术患者(3例患者为翻修术后)McRL值由术前6.3±2.8mm降至术后1.8±1.2mm,颈椎中立位OC4D值由术前48.9±6.0mm增至术后53.5±6.6mm,枕颈区纵向复位距离为4.8±1.2mm,95%参考值范围为2.4~7.2mm。JOA评分由术前11.84±2.70分提高至术后12个月随访时14.88±1.7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患者枕颈区平均纵向复位率为65.8%;神经功能平均改善率为70%。d-OC4D与复位率、神经功能改善率之间相关系数r分别为0.831、0.725(P<0.001)。结论:OC4D测量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枕颈距离测量方法,在颅底凹陷症经后路枕颈融合术前可用于预估患者枕颈区纵向撑开复位的距离,术中可用于即时评估枕颈区纵向撑开复位情况,保证患者枕颈区获得充分减压复位的同时,可避免枕颈区过度纵向撑开而引起相关术后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底凹陷症 枕颈距离 颈椎X线片 枕颈融合术 低位颅神经麻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陈旧性齿状突骨折伴寰枢椎脱位患者寰枢椎侧块关节CT影像学分析 被引量:2
20
作者 唐强 王清 +4 位作者 马飞 廖晔晖 唐超 何洪淳 钟德君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820-826,共7页
目的:观察陈旧性齿状突骨折伴寰枢椎脱位患者寰枢椎侧块关节三维CT影像学特征,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2020年4月我院收治的陈旧性齿状突骨折伴寰枢椎脱位患者,按纳入标准共纳入21例作为观察组(A组);选择年龄段、性... 目的:观察陈旧性齿状突骨折伴寰枢椎脱位患者寰枢椎侧块关节三维CT影像学特征,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2020年4月我院收治的陈旧性齿状突骨折伴寰枢椎脱位患者,按纳入标准共纳入21例作为观察组(A组);选择年龄段、性别与观察组患者相匹配的21例三维CT未提示枕颈区及颈椎病变或下颈椎曲度异常改变者作为对照组(B组)。在二维CT图像上测量对比两组寰枢椎侧块关节冠、矢状面倾斜角,并将此两指标作为侧块关节形态改变定量评价指标;检验B组观察者间及观察者内信度,测量由两名脊柱外科医师分别独立完成,间隔1周重复测量。统计A组患者骨折病程及寰枢椎侧块关节矢状面倾斜角,使用Pearson相关分析分析骨折病程与侧块关节矢状面倾斜角相关性。根据颈椎过伸位或全麻颅骨牵引下寰枢椎脱位复位情况,将A组患者分为可复型(复位≥50%)与不可复型(复位<50%);统计不可复型患者在伴或不伴侧块关节形态改变患者中的占比,分析侧块关节形态改变与寰枢椎脱位复位难易的相关性;比较伴侧块关节形态改变患者与不伴侧块关节形态改变患者寰齿前间隙(ADI)及JOA评分。结果:B组侧块关节冠、矢状面倾斜角测量结果观察者间信度值分别为0.923和0.902,观察者内信度值分别为0.934和0.909。B组42侧侧块关节冠、矢状面倾斜角分别为24.6°±3.9°与14.8°±2.7°;A组41侧(1例伴单侧侧块关节融合无法测量)侧块关节冠状面倾斜角为25.2°±4.1°,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矢状面倾斜角(8.2°±4.9°)小于B组(P<0.05)。相关分析提示,骨折病程与双侧寰枢椎侧块关节矢状面倾斜角呈负相关(左:r=-0.702,P<0.01;右:r=-0.605,P<0.05)。A组患者中12例出现侧块关节塌陷、穹隆状及鱼唇样形态学改变(单侧6例,双侧6例);经全麻下颅骨牵引评估,可复型为10例,不可复型为11例,伴有侧块关节形态改变的患者中不可复型占比为75%(9/12),无关节形态改变的患者中不可复型占比为22.2%(2/9),两者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A组中伴侧块关节形态改变患者ADI与JOA评分分别为10.3±1.6mm与9.6±3.2分,与不伴侧块关节形态改变患者(7.2±3.1mm、14.6±3.3分)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部分陈旧性齿状突骨折伴寰枢椎脱位的患者伴有寰枢椎侧块关节形态学改变,侧块关节形态学的改变与寰枢椎脱位的发生发展及复位难易有一定的相关性;三维CT评估寰枢椎侧块关节形态对手术决策及术中操作具有指导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旧性齿状突骨折 寰枢椎侧块关节 倾斜角 寰枢椎脱位 C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