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老年患者颈椎手术后发生谵妄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2年10月于我院骨科行颈椎手术治疗的252例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48例,女104例,平均年龄68.9±6.1岁(60~91岁)。根据意识模糊评估法(confusion as...目的:探讨老年患者颈椎手术后发生谵妄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2年10月于我院骨科行颈椎手术治疗的252例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48例,女104例,平均年龄68.9±6.1岁(60~91岁)。根据意识模糊评估法(confusion assessment method,CAM)评估患者术后7d内是否发生谵妄,将患者分为谵妄组和非谵妄组。收集患者年龄、性别、疾病类型、吸烟史、饮酒史、合并症、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睡眠障碍史、圣路易斯大学精神状态(Saint Louis University Mental Status,SLUMS)评分、手术入路、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ASA)分级、术前红细胞压积和电解质浓度、术前和术后1d血红蛋白和白蛋白水平、手术时间、麻醉时间、失血量、术后是否进入ICU及术后3d内低氧血症、低血压发生等情况;麻醉相关药物使用情况,包括抗胆碱药物、苯二氮卓类药物、右美托咪定等;术前及术后3d采用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估疼痛状态、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和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评价颈椎功能。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或χ^(2)检验分析两组间差异,对两组间有差异的指标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患者术后发生谵妄的危险因素。结果:颈椎手术后发生谵妄者31例,未发生谵妄者221例,术后谵妄发生率12.3%。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脑卒中病史、帕金森病、肺部疾病、睡眠障碍史、SLUMS评分、术前白蛋白水平、手术时间、麻醉时间、失血量、术后白蛋白水平、术后入住ICU、术后低氧血症等13个因素在谵妄组与非谵妄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性别、疾病类型、吸烟史、饮酒史、高血压、糖尿病、BMI、BMD、手术入路、ASA分级、术前和术后VAS评分、JOA评分、NDI及血红蛋白水平、术前红细胞压积和电解质浓度、抗胆碱药物、苯二氮卓类药物、右美托咪定的使用在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70岁(OR=2.844,P=0.031)、脑卒中病史(OR=3.476,P=0.012)、帕金森病(OR=18.815,P=0.003)、肺部疾病(OR=7.213,P=0.000)、睡眠障碍史(OR=3.010,P=0.025)、SLUMS评分≤21分(OR=4.529,P=0.012)、术后进入ICU(OR=4.131,P=0.005)是颈椎手术后发生谵妄的危险因素。结论:年龄≥70岁、脑卒中病史、帕金森病、肺部疾病史、睡眠障碍史、SLUMS评分≤21分、术后进入ICU是老年患者颈椎手术后发生谵妄的独立危险因素。展开更多
目的:探讨脊柱后路内固定手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及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8年1月在我院骨科行脊柱后路内固定手术患者3780例。其中男性1970例,女性1810例,年龄18~92岁(44.9±18.4岁),随访1.5±0.3...目的:探讨脊柱后路内固定手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及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8年1月在我院骨科行脊柱后路内固定手术患者3780例。其中男性1970例,女性1810例,年龄18~92岁(44.9±18.4岁),随访1.5±0.3年。根据患者术后1年内是否出现感染分为感染组和非感染组。收集两组患者的年龄(是否>60岁)、性别、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是否>30kg/m^2)、融合节段(是否>2个)、手术持续时间(是否>3h)、低蛋白血症(白蛋白是否<35g/L)、是否贫血、是否合并糖尿病、是否异体输血、术后引流时间(是否>48h)、失血量(是否>1000ml)以及是否合并其他部位感染等资料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对阳性结果进行进一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将感染组根据感染灶是否穿破深筋膜分为浅表感染组和深部感染组,收集感染组细菌培养结果,χ^2检验分析病原菌构成比。结果:3780例患者中发生手术部位感染患者95例,感染发生率为2.51%,其中男性52例,女性43例,年龄18~82岁(43.5±15.2岁)。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患者在性别、BMI>30kg/m^2、融合节段、贫血、异体输血、术后引流时间以及合并其他感染等因素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年龄>60岁、手术时间超过3h、低蛋白血症(白蛋白<35g/L)、合并糖尿病和失血量>1000ml等因素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年龄>60岁(OR=5.267,P=0.008)、手术时间超过3h(OR=7.156,P=0.000)、低蛋白血症(OR=4.358,P=0.016)、合并糖尿病(OR=3.578,P=0.005)和失血量>1000ml(OR=4.659,P=0.007)是脊柱后路内固定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95例脊柱后路手术术后手术部位感染患者根据感染部位分为浅表感染65例,深部感染30例,病原菌构成比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年龄>60岁、手术时间超过3h、低蛋白血症、合并糖尿病和失血量>1000ml的患者行脊柱后路内固定手术术后发生切口感染的风险较高,围手术期应积极采取有效的治疗策略,最大限度降低脊柱内固定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生。展开更多
目的:采用C4椎体中心至McGregor线垂直距离(the occiput-C4 distance,OC4D)测量颅底凹陷症(basilar invagination,BI)患者枕颈距离,并探讨其在枕颈融合术(occipitocervical fusion,OCF)中评估患者枕颈区纵向复位程度的可行性及临床意义...目的:采用C4椎体中心至McGregor线垂直距离(the occiput-C4 distance,OC4D)测量颅底凹陷症(basilar invagination,BI)患者枕颈距离,并探讨其在枕颈融合术(occipitocervical fusion,OCF)中评估患者枕颈区纵向复位程度的可行性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9年1月在我院就诊的82例颅底凹陷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23例,女性59例,平均年龄50.3±9.6岁,行OCF手术治疗56例,男性17例,女性39例,其中3例患者术后出现发音困难、吞咽困难、咽反射减弱等低位颅神经麻痹症状且无法耐受,考虑与术中患者枕颈区过度纵向撑开有关,行翻修手术以减少患者枕颈区纵向撑开距离。测量82例患者入院后术前自然站立位颈椎侧位中立位片、过伸及过屈位片上OC4D值;56例手术患者(53例OCF术后常规恢复患者和3例OCF术后翻修患者)术后住院期间复查的自然站立位颈椎侧位片上OC4D值及3例OCF术后翻修前自然站立位颈椎侧位片的OC4D值,2名脊柱外科医生不同时间单独进行2次测量。在56例手术患者入院和术后复查的颈椎CT检查中分别测量齿突尖到McRae线的垂直距离(the distance of the tip of odontoid to the McRae line,McRL)。计算53例OCF术后症状改善患者和3例OCF术后翻修患者枕颈区的纵向复位距离(患者术后OC4D值-患者术前OC4D值,d-OC4D);记录手术患者术前及术后12个月随访时日本骨科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值(17分法),计算手术患者枕颈区纵向复位率和神经功能改善率。结果:82例患者入院颈椎中立位OC4D值为49.1±7.6mm,过屈位为49.0±7.5mm,过伸位为49.0±7.7mm,三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颈椎中立位、过伸位及过屈位OC4D测量值在观察者间的ICC分别为0.951、0.963和0.949(P<0.05),观察者内的ICC分别为0.977、0.982和0.971(P<0.05)。56例手术患者中,3例行翻修手术患者术后低位颅神经麻痹症状明显缓解。56例手术患者(3例患者为翻修术后)McRL值由术前6.3±2.8mm降至术后1.8±1.2mm,颈椎中立位OC4D值由术前48.9±6.0mm增至术后53.5±6.6mm,枕颈区纵向复位距离为4.8±1.2mm,95%参考值范围为2.4~7.2mm。JOA评分由术前11.84±2.70分提高至术后12个月随访时14.88±1.7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患者枕颈区平均纵向复位率为65.8%;神经功能平均改善率为70%。d-OC4D与复位率、神经功能改善率之间相关系数r分别为0.831、0.725(P<0.001)。结论:OC4D测量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枕颈距离测量方法,在颅底凹陷症经后路枕颈融合术前可用于预估患者枕颈区纵向撑开复位的距离,术中可用于即时评估枕颈区纵向撑开复位情况,保证患者枕颈区获得充分减压复位的同时,可避免枕颈区过度纵向撑开而引起相关术后并发症。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探讨老年患者颈椎手术后发生谵妄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2年10月于我院骨科行颈椎手术治疗的252例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48例,女104例,平均年龄68.9±6.1岁(60~91岁)。根据意识模糊评估法(confusion assessment method,CAM)评估患者术后7d内是否发生谵妄,将患者分为谵妄组和非谵妄组。收集患者年龄、性别、疾病类型、吸烟史、饮酒史、合并症、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睡眠障碍史、圣路易斯大学精神状态(Saint Louis University Mental Status,SLUMS)评分、手术入路、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ASA)分级、术前红细胞压积和电解质浓度、术前和术后1d血红蛋白和白蛋白水平、手术时间、麻醉时间、失血量、术后是否进入ICU及术后3d内低氧血症、低血压发生等情况;麻醉相关药物使用情况,包括抗胆碱药物、苯二氮卓类药物、右美托咪定等;术前及术后3d采用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估疼痛状态、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和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评价颈椎功能。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或χ^(2)检验分析两组间差异,对两组间有差异的指标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患者术后发生谵妄的危险因素。结果:颈椎手术后发生谵妄者31例,未发生谵妄者221例,术后谵妄发生率12.3%。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脑卒中病史、帕金森病、肺部疾病、睡眠障碍史、SLUMS评分、术前白蛋白水平、手术时间、麻醉时间、失血量、术后白蛋白水平、术后入住ICU、术后低氧血症等13个因素在谵妄组与非谵妄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性别、疾病类型、吸烟史、饮酒史、高血压、糖尿病、BMI、BMD、手术入路、ASA分级、术前和术后VAS评分、JOA评分、NDI及血红蛋白水平、术前红细胞压积和电解质浓度、抗胆碱药物、苯二氮卓类药物、右美托咪定的使用在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70岁(OR=2.844,P=0.031)、脑卒中病史(OR=3.476,P=0.012)、帕金森病(OR=18.815,P=0.003)、肺部疾病(OR=7.213,P=0.000)、睡眠障碍史(OR=3.010,P=0.025)、SLUMS评分≤21分(OR=4.529,P=0.012)、术后进入ICU(OR=4.131,P=0.005)是颈椎手术后发生谵妄的危险因素。结论:年龄≥70岁、脑卒中病史、帕金森病、肺部疾病史、睡眠障碍史、SLUMS评分≤21分、术后进入ICU是老年患者颈椎手术后发生谵妄的独立危险因素。
文摘目的:探讨脊柱后路内固定手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及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8年1月在我院骨科行脊柱后路内固定手术患者3780例。其中男性1970例,女性1810例,年龄18~92岁(44.9±18.4岁),随访1.5±0.3年。根据患者术后1年内是否出现感染分为感染组和非感染组。收集两组患者的年龄(是否>60岁)、性别、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是否>30kg/m^2)、融合节段(是否>2个)、手术持续时间(是否>3h)、低蛋白血症(白蛋白是否<35g/L)、是否贫血、是否合并糖尿病、是否异体输血、术后引流时间(是否>48h)、失血量(是否>1000ml)以及是否合并其他部位感染等资料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对阳性结果进行进一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将感染组根据感染灶是否穿破深筋膜分为浅表感染组和深部感染组,收集感染组细菌培养结果,χ^2检验分析病原菌构成比。结果:3780例患者中发生手术部位感染患者95例,感染发生率为2.51%,其中男性52例,女性43例,年龄18~82岁(43.5±15.2岁)。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患者在性别、BMI>30kg/m^2、融合节段、贫血、异体输血、术后引流时间以及合并其他感染等因素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年龄>60岁、手术时间超过3h、低蛋白血症(白蛋白<35g/L)、合并糖尿病和失血量>1000ml等因素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年龄>60岁(OR=5.267,P=0.008)、手术时间超过3h(OR=7.156,P=0.000)、低蛋白血症(OR=4.358,P=0.016)、合并糖尿病(OR=3.578,P=0.005)和失血量>1000ml(OR=4.659,P=0.007)是脊柱后路内固定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95例脊柱后路手术术后手术部位感染患者根据感染部位分为浅表感染65例,深部感染30例,病原菌构成比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年龄>60岁、手术时间超过3h、低蛋白血症、合并糖尿病和失血量>1000ml的患者行脊柱后路内固定手术术后发生切口感染的风险较高,围手术期应积极采取有效的治疗策略,最大限度降低脊柱内固定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生。
文摘目的:采用C4椎体中心至McGregor线垂直距离(the occiput-C4 distance,OC4D)测量颅底凹陷症(basilar invagination,BI)患者枕颈距离,并探讨其在枕颈融合术(occipitocervical fusion,OCF)中评估患者枕颈区纵向复位程度的可行性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9年1月在我院就诊的82例颅底凹陷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23例,女性59例,平均年龄50.3±9.6岁,行OCF手术治疗56例,男性17例,女性39例,其中3例患者术后出现发音困难、吞咽困难、咽反射减弱等低位颅神经麻痹症状且无法耐受,考虑与术中患者枕颈区过度纵向撑开有关,行翻修手术以减少患者枕颈区纵向撑开距离。测量82例患者入院后术前自然站立位颈椎侧位中立位片、过伸及过屈位片上OC4D值;56例手术患者(53例OCF术后常规恢复患者和3例OCF术后翻修患者)术后住院期间复查的自然站立位颈椎侧位片上OC4D值及3例OCF术后翻修前自然站立位颈椎侧位片的OC4D值,2名脊柱外科医生不同时间单独进行2次测量。在56例手术患者入院和术后复查的颈椎CT检查中分别测量齿突尖到McRae线的垂直距离(the distance of the tip of odontoid to the McRae line,McRL)。计算53例OCF术后症状改善患者和3例OCF术后翻修患者枕颈区的纵向复位距离(患者术后OC4D值-患者术前OC4D值,d-OC4D);记录手术患者术前及术后12个月随访时日本骨科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值(17分法),计算手术患者枕颈区纵向复位率和神经功能改善率。结果:82例患者入院颈椎中立位OC4D值为49.1±7.6mm,过屈位为49.0±7.5mm,过伸位为49.0±7.7mm,三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颈椎中立位、过伸位及过屈位OC4D测量值在观察者间的ICC分别为0.951、0.963和0.949(P<0.05),观察者内的ICC分别为0.977、0.982和0.971(P<0.05)。56例手术患者中,3例行翻修手术患者术后低位颅神经麻痹症状明显缓解。56例手术患者(3例患者为翻修术后)McRL值由术前6.3±2.8mm降至术后1.8±1.2mm,颈椎中立位OC4D值由术前48.9±6.0mm增至术后53.5±6.6mm,枕颈区纵向复位距离为4.8±1.2mm,95%参考值范围为2.4~7.2mm。JOA评分由术前11.84±2.70分提高至术后12个月随访时14.88±1.7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患者枕颈区平均纵向复位率为65.8%;神经功能平均改善率为70%。d-OC4D与复位率、神经功能改善率之间相关系数r分别为0.831、0.725(P<0.001)。结论:OC4D测量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枕颈距离测量方法,在颅底凹陷症经后路枕颈融合术前可用于预估患者枕颈区纵向撑开复位的距离,术中可用于即时评估枕颈区纵向撑开复位情况,保证患者枕颈区获得充分减压复位的同时,可避免枕颈区过度纵向撑开而引起相关术后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