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Wnt/β-catenin通路探究Hmga1过表达慢病毒调节成骨分化治疗骨质疏松症的机制
1
作者 章跃 李忠 +1 位作者 叶里子 王治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12-319,共8页
目的探究高迁移率族AT Hook蛋白1(high mobility group AT-hook 1,Hmga1)通过Wnt/β-catenin通路调控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BMSC)成骨分化治疗骨质疏松症的作用机制。方法通过体外构建Hmga1过表达慢病毒(... 目的探究高迁移率族AT Hook蛋白1(high mobility group AT-hook 1,Hmga1)通过Wnt/β-catenin通路调控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BMSC)成骨分化治疗骨质疏松症的作用机制。方法通过体外构建Hmga1过表达慢病毒(lentiviral vector,LV)转染大鼠BMSC,联合Wnt通路抑制剂Dickkopf-1(DKK1)干预,采用qRT-PCR、Western blot、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活性检测及茜素红染色分析成骨分化相关指标;建立卵巢切除(ovariectomized,OVX)骨质疏松大鼠模型,通过骨髓腔注射Hmga1过表达慢病毒(Hmga1-LV),利用显微CT、组织学染色及免疫荧光技术评估骨微结构及成骨分化相关蛋白表达。结果BMSC成骨分化过程中Hmga1表达呈时间依赖性上调,而OVX大鼠骨组织中Hmga1表达显著降低。过表达Hmga1可显著增强BMSC的ALP活性及矿化结节形成,并上调Runt相关转录因子2(Runx2)和骨钙素(Ocn)的表达,该效应被DKK1部分逆转。Hmga1过表达通过促进β-catenin核转位激活Wnt/β-catenin通路。体内实验显示,Hmga1-LV治疗显著改善OVX大鼠骨小梁厚度(Tb.Th)及骨体积分数(BV/TV),并降低骨小梁分离度(Tb.Sp),但对破骨细胞分化无显著影响。结论Hmga1通过激活Wnt/β-catenin信号通路促进BMSC成骨分化,逆转OVX诱导的骨质流失,是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基因治疗的潜在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mga1过表达慢病毒 BMSC 成骨分化 骨质疏松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分析 被引量:52
2
作者 黄邓华 吕辉 +5 位作者 郭江 郑舒凌 张建华 邹龙飞 薛浩 谭美云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481-487,共7页
目的:探究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年龄≥75岁)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2014年1月至2018年1月140例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高龄股骨颈骨折(年龄≥75岁)患者资料,其中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的患者70... 目的:探究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年龄≥75岁)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2014年1月至2018年1月140例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高龄股骨颈骨折(年龄≥75岁)患者资料,其中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的患者70例,设为A组;采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70例,设为B组。比较2组患者术前、术后第3天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疼痛评分、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首次下床行功能锻炼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情况,以及置换后1周、3个月、6个月、12个月、18个月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等。结果:2组患者术前VAS疼痛评分与术后第3天相比,术后疼痛均明显减低,均具有统计学意义;A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术后首次下床行功能锻炼时间方面较B组有优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A组患者在术后第3天VAS疼痛评分及置换后1周的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效果优于B组,具有统计学意义;2组患者置换后3个月、6个月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效果相同,无统计学差异;术后12个月、18个月随访,B组患者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方面优于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年龄≥75岁),2种手术方式术后均能迅速缓解髋关节疼痛,恢复髋关节功能,显著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其中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具有相对创伤小、手术时间短、术中失血少等优点,适合术前一般情况较差且对术后功能要求不高的高龄患者。而对于既往体质相对良好的高龄患者,在经过充分的术前评估准备后,优先选择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颈骨折 髋关节置换术 老年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西药联合使用结合保守治疗对老年骨质疏松性肱骨近端骨折影响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21
3
作者 王冠 李尧 +1 位作者 张喜海 唐炼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30-234,共5页
目的分析中西药联合使用结合保守治疗在老年骨质疏松性肱骨近端骨折患者中的疗效。方法选取老年骨质疏松性肱骨近端骨折患者100例,将10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n=50)和对照组(n=50)。所有患者均给予手法复位结合可调节上肢外展架治疗,治... 目的分析中西药联合使用结合保守治疗在老年骨质疏松性肱骨近端骨折患者中的疗效。方法选取老年骨质疏松性肱骨近端骨折患者100例,将10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n=50)和对照组(n=50)。所有患者均给予手法复位结合可调节上肢外展架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阿仑膦酸钠联合仙灵骨葆,为期12个月。比较治疗前后患者骨折愈合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骨代谢和骨密度等指标改变。结果治疗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及12个月时两组患者疼痛情况比较,治疗组疼痛数字分级法(numeric pain intensity scale,NPI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随访12个月时治疗组患者肩关节功能恢复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骨折愈合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6个月、12个月后,治疗组患者腰椎正位(L2~4)、左股骨颈的骨密度和血清骨钙素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而治疗组血清β-CTX水平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个月、12个月后,两组患者血清N端中段骨钙素水平与治疗前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仑膦酸钠联合仙灵骨葆治疗对老年骨质疏松性肱骨近端骨折外展架固定后安全有效,能够有效减轻患者疼痛,加速骨折愈合,改善患者肩关节功能,降低治疗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仙灵骨葆 保守治疗 阿仑膦酸钠 骨质疏松 肱骨近端骨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黄素治疗对去卵巢大鼠骨量流失的保护作用机制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杨超 沈师 +3 位作者 赵露 赵恒 许玉林 卓乃强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60-64,共5页
目的探讨大黄素(emodin,DHS)对去卵巢大鼠骨量流失的影响,并探索可能的机制。方法通过双侧去卵巢建立骨质疏松大鼠模型;随后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去卵巢组(OVX)以及大黄素组(DHS),每组10只;其中DHS组大鼠接受大黄素[90 mg/(kg·... 目的探讨大黄素(emodin,DHS)对去卵巢大鼠骨量流失的影响,并探索可能的机制。方法通过双侧去卵巢建立骨质疏松大鼠模型;随后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去卵巢组(OVX)以及大黄素组(DHS),每组10只;其中DHS组大鼠接受大黄素[90 mg/(kg·d)]治疗12周;待治疗结束后使用Micro-CT、HE染色切片、骨代谢指标、以及蛋白质印迹观察治疗效果以及可能的机制。结果治疗12周后,与OVX组相比,Micro-CT和HE染色切片结果显示DHS组的大鼠骨小梁数量和骨密度得到明显改善。DHS组大鼠BMD、TV/BV、Tb.N、Tb.Th和Tb.Sp较OVX组明显改善(P<0.05)。与OVX组相比,DHS组的BALP水平明显升高(P<0.05);而TRACP-5b和β-CTX水平显著降低(P<0.05)。和OVX组比较,DHS组OPG表达水平上调(P<0.05),而RANKL和β2AR表达水平下调(P<0.05)。结论大黄素可以通过降低β2AR表达和激活OPG/RANKL信号通路介导对去卵巢大鼠骨量流失的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黄素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 Β2AR 骨密度 OPG/RANKL信号通路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钛合金自攻骨钉力学方程验证及力学性能分析 被引量:5
5
作者 梁成 刘晋珲 +1 位作者 鲁梦婕 鲁晓波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371-376,共6页
目的验证推导的骨钉力学性能公式有效性,分析骨钉参数对其力学性能的影响。方法建立骨钉-聚氨酯泡沫块的物理模型,推导骨钉自攻性能和拔出性能的计算公式;用聚氨酯泡沫块模拟人骨,参考ASTM F543-07金属医用骨钉标准规范,用Instron E300... 目的验证推导的骨钉力学性能公式有效性,分析骨钉参数对其力学性能的影响。方法建立骨钉-聚氨酯泡沫块的物理模型,推导骨钉自攻性能和拔出性能的计算公式;用聚氨酯泡沫块模拟人骨,参考ASTM F543-07金属医用骨钉标准规范,用Instron E3000力学试验机对抽选的锥形头浅螺纹锁定接骨螺钉(head shallow thread locking bone screw,HAZ)、锥形头深螺纹锁定接骨螺钉(head deep thread locking bone screw,HBZ)不同直径的自攻骨钉进行试验验证,分别测出5组骨钉的自攻力、自攻力矩和拔出力数据。结果除个别误差较大的点外,计算值和实测值基本一致;两者平均误差为11.02%,总体来说理论计算值具有较高的可信度。骨钉越粗或者牙高越高,所需的自攻力和拔出力越大。结论研究结果为骨钉力学性能的判断提供计算依据,并为后续骨钉的优化改进提供参考和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钉 物理模型 自攻力 抗拔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主研制胸锁关节解剖锁定钢板的生物力学对比 被引量:1
6
作者 周举 杨琨 +3 位作者 孙远林 向飞帆 刘煊文 阳运康 《医用生物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476-482,共7页
目的将自主研制的胸锁关节解剖锁定钢板与桡骨远端斜T型锁定钢板及胸锁钩钢板进行生物力学对比分析,观察其生物力学方面的特点及优势。方法选择9具防腐、湿润成人尸体,其中男性6具,女性3具。完整取下胸锁关节标本造成胸锁关节全脱位模... 目的将自主研制的胸锁关节解剖锁定钢板与桡骨远端斜T型锁定钢板及胸锁钩钢板进行生物力学对比分析,观察其生物力学方面的特点及优势。方法选择9具防腐、湿润成人尸体,其中男性6具,女性3具。完整取下胸锁关节标本造成胸锁关节全脱位模型。将9具标本模型的两侧胸锁关节随机编号并配对分组:A组(实验组,胸锁关节解剖锁定钢板)、B组(对照组1,桡骨远端斜T型锁定钢板)和C组(对照组2,胸锁钩钢板),每组6个胸锁关节。将所有标本两侧安置钢板后固定于万能力学试验机上,分别进行锁骨远端负载、锁骨远端扭转及胸骨柄部螺钉抗拔出3项生物力学实验。结果锁骨远端负载实验:3组标本载荷量-位移均呈线性关系,实验组的抗压缩形变性能强于两个对照组。锁骨远端扭转实验:扭角与扭矩之间均呈线性关系,实验组的抗扭转形变性能强于两个对照组。胸骨柄部螺钉抗拔出实验:A、B、C组胸骨柄部螺钉最大抗拔出力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实验组胸骨柄部螺钉抗拔出性能强于两个对照组。结论自主研制胸锁关节解剖锁定钢板在抗压缩、抗扭转、胸骨柄部螺钉抗拔出等生物力学性能方面显著优于斜T型锁定钢板及胸锁钩钢板,能够为临床上治疗胸锁关节骨折脱位提供一款较为理想的内固定器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锁关节骨折脱位 胸锁关节解剖锁定钢板 桡骨远端斜T型钢板 胸锁钩钢板 生物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交锁髓内钉对尺骨鹰嘴横形骨折固定的力学性能影响 被引量:1
7
作者 覃小帅 高云 +6 位作者 王冠 许玉林 刘晋珲 葛建华 段可 鲁晓波 梁成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618-623,共6页
目的研究交锁髓内钉对尺骨鹰嘴横形骨折的固定效果。方法收集9对新鲜尺骨标本,建立尺骨鹰嘴横形骨折模型,分别利用克氏针张力带、交锁髓内钉修复骨折;分别模拟肘关节屈曲30°、45°和60°下,在肱三头肌腱处施加幅值25 N、均... 目的研究交锁髓内钉对尺骨鹰嘴横形骨折的固定效果。方法收集9对新鲜尺骨标本,建立尺骨鹰嘴横形骨折模型,分别利用克氏针张力带、交锁髓内钉修复骨折;分别模拟肘关节屈曲30°、45°和60°下,在肱三头肌腱处施加幅值25 N、均值45 N和频率0.5 Hz循环动态拉力载荷,记录标本在300个循环周期下的骨折位移。结果屈曲30°时,交锁髓内钉组、克氏针张力带组骨折位移分别为(1.831±0.333)、(3.723±2.390)mm(P=0.024);屈曲45°时,交锁髓内钉组、克氏针张力带组骨折位移为分别(1.167±0.374)、(2.455±0.609)mm(P=0);屈曲60°时,交锁髓内钉组、克氏针张力带组骨折位移分别为(1.407±0.342)、(3.112±1.025)mm(P=0)。交锁髓内钉修复的骨折位移更小。结论交锁髓内钉的力学性能优于克氏针张力带,交锁髓内钉固定尺骨鹰嘴横形骨折更稳定、更牢固;且利用操作工具安装交锁髓内钉,手术更精准、快捷,手术效率得到极大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尺骨鹰嘴 横形骨折 交锁髓内钉 克氏针张力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轴向低频振动对皮质骨钻削进给力的影响试验与分析
8
作者 白小帆 刘志强 刘彦士 《中国机械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0期2411-2418,2427,共9页
为了研究轴向低频振动辅助钻削方式在皮质骨钻削过程中对进给力的影响,对全钻头和横刃部分进给力进行了对比试验,并对切削刃切削单元的运动学和瞬时加工过程进行了分析。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在相同的钻削参数下,与常规方式相比,轴向低频... 为了研究轴向低频振动辅助钻削方式在皮质骨钻削过程中对进给力的影响,对全钻头和横刃部分进给力进行了对比试验,并对切削刃切削单元的运动学和瞬时加工过程进行了分析。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在相同的钻削参数下,与常规方式相比,轴向低频振动钻削方式的全钻头进给力最大可减小约60%,横刃部分进给力可减小60%~80%。依据运动学分析和典型骨屑形态对比可以得出:在特定的钻削参数和振动参数配合下,轴向低频振动钻削方式可以实现钻头-工件周期性分离运动,显著影响瞬态加工过程,是进给力显著减小的主要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钻削 低频振动辅助钻削 运动学分析 瞬态加工 进给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弧氧化钛电泳沉积制备氧化镁涂层及其抗菌性与生物相容性
9
作者 范鑫丽 杜佳恒 +6 位作者 肖东琴 李耀华 胡丽群 贺葵 翁杰 段可 刘刚利 《中国表面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11-219,共9页
口腔种植修复术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术后细菌在种植体表面黏附形成生物膜并导致周围炎症,主要致病菌为牙龈卟啉单胞菌(P.gingivalis,P.g),植入物相关感染严重影响手术效果及增加患者痛苦与费用,因此须赋予植体表面抗菌能力以降低感染发生... 口腔种植修复术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术后细菌在种植体表面黏附形成生物膜并导致周围炎症,主要致病菌为牙龈卟啉单胞菌(P.gingivalis,P.g),植入物相关感染严重影响手术效果及增加患者痛苦与费用,因此须赋予植体表面抗菌能力以降低感染发生率。微弧氧化(Micro-arc oxidation,MAO)技术是通过高电压形成牢固结合且具备良好骨整合性能的氧化涂层,同时已有研究发现镁及其化合物(氧化镁)具有良好抗菌性和生物相容性。将MAO与电泳沉积(Electrophoretic deposition,EPD)技术结合,在多微孔的二氧化钛表面沉积纳米氧化镁(nano-MgO)涂层,并评价其体外抗菌性能及生物相容性。通过SEM、XRD、EDS观察样品表面形貌结构、测定元素组成。通过稀释涂板计数法、细菌活死染色及SEM观察评价nano-MgO涂层对P.g的体外抗菌性能。通过将人牙龈成纤维细胞(HGF)与nano-MgO涂层共培养后CCK-8法、细胞活死染色及骨架染色观察评价nano-MgO涂层体外生物相容性。研究结果发现,nano-MgO颗粒在二氧化钛多微孔表面均匀-团聚沉积且覆盖率随沉积时间增加。各组样品对P.g的体外抗菌性能在24 h为6%~54%,在72 h为39%~79%。显微观察(活死及SEM)样品表面活菌比例随沉积时间而减少。各组样品与HGF共培养1 d后细胞相对存活率为79%–67%,5 d后为93–85%。荧光显微观察发现MAO钛样品表面几乎无死细胞,其余4组表面死细胞比例随沉积时间增加,各组样品表面细胞形态完整且各组间无明显差异。MAO钛表面EPD nano-MgO涂层具备良好体外抗菌性能及生物相容性,研究成果可为降低口腔种植修复术的感染发生率、减少患者痛苦及手术费用提供一种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种植体 微弧氧化 电泳沉积 氧化镁 抗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热制备锌、硅、镁、铁等元素掺杂羟基磷灰石及其表征 被引量:2
10
作者 宋可可 黄浩 +3 位作者 鲁梦婕 杨安春 翁杰 段可 《无机材料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1091-1096,共6页
微量元素掺杂是赋予羟基磷灰石材料更多生物学功能的一条有效途径,但不同元素的掺杂行为尚待进一步揭示。本研究使用并行水热合成方式,制备分别含有锌、硅、镁、铁、锰、铜、锶、硒、钴的9种羟基磷灰石粒子,并对其物理化学特性进行研究... 微量元素掺杂是赋予羟基磷灰石材料更多生物学功能的一条有效途径,但不同元素的掺杂行为尚待进一步揭示。本研究使用并行水热合成方式,制备分别含有锌、硅、镁、铁、锰、铜、锶、硒、钴的9种羟基磷灰石粒子,并对其物理化学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元素掺杂显著改变了羟基磷灰石粒子的形貌和晶体生长方向,但不改变其物相组成和官能团。晶体的(211)和(112)晶面衍射峰的强度均降低,结晶度下降。元素实际掺杂效率分析结果显示锰>锌>镁>铁(三价)>锶>钴>铜>硒>硅,与元素的离子半径大小相关。锰、锌、镁三种元素掺杂量较高,因其离子半径与其替代的钙离子接近。铜元素掺杂效率较低是由于其在合成溶液中与氨产生络合作用,硅元素和硒元素则因几何结构和电荷(SiO_(3)^(2-)、SeO_(3)^(2-)/PO_(4)^(3-))差异导致掺杂率低。本研究揭示了掺杂行为与离子特性之间的联系,为功能化羟基磷灰石的设计和开发提供有益的参考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羟基磷灰石 元素掺杂 水热合成 掺杂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泳沉积制备微弧氧化钛表面氧化镁涂层及其生物学性能 被引量:2
11
作者 杜佳恒 范鑫丽 +4 位作者 肖东琴 尹一然 李忠 贺葵 段可 《无机材料学报》 SCIE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441-1448,共8页
骨科钛内置物存在感染的风险,需要开发具有抗菌性、生物相容性且不易产生耐药性的表面涂层。通过电泳沉积15、30、45、60s在微弧氧化(MAO)的钛表面制备了4组纳米氧化镁(MgO)涂层。MgO颗粒在MAO表面形成均匀涂层,覆盖率随电泳时间延长。... 骨科钛内置物存在感染的风险,需要开发具有抗菌性、生物相容性且不易产生耐药性的表面涂层。通过电泳沉积15、30、45、60s在微弧氧化(MAO)的钛表面制备了4组纳米氧化镁(MgO)涂层。MgO颗粒在MAO表面形成均匀涂层,覆盖率随电泳时间延长。与金黄色葡萄球菌共培养6 h后, 4组样品抗菌率分别为1%、69%、83%、84%;共培养24h后抗菌率分别为81%、86%、89%、98%。显微观察发现MgO沉积样品表面黏附细菌密度、活细菌比例均随沉积时间延长而减少。与小鼠成骨细胞共培养1d后,4组样品存活率(相对空白孔板中所接种细胞)分别为108%、89%、53%、27%,5d后分别为139%、117%、112%、66%。荧光显微观察发现MAO样品表面未见死细胞,而MgO沉积样品表面死细胞比例随沉积时间延长而增加,但在实验周期(5d)内均<5%。本研究表明电泳沉积30 s制备的MgO涂层具有良好的体外抗菌性和生物相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置物 抗菌 微弧氧化 氧化镁 电泳沉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脂肪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分离培养及CM-DiI标记后的传代示踪 被引量:5
12
作者 周虹 郭杏 +3 位作者 李丹 高小春 熊爱兵 谭美云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590-1595,共6页
目的建立大鼠脂肪间充质干细胞(ADSCs)体外分离培养和细胞标记的方法,探讨CM-Di I标记ADSCs在体外传代示踪的可行性。方法无菌切取SD大鼠腹股沟脂肪组织,运用酶原消化并差速贴壁的方法获取原代细胞并进行传代培养。观察细胞形态,对第3代... 目的建立大鼠脂肪间充质干细胞(ADSCs)体外分离培养和细胞标记的方法,探讨CM-Di I标记ADSCs在体外传代示踪的可行性。方法无菌切取SD大鼠腹股沟脂肪组织,运用酶原消化并差速贴壁的方法获取原代细胞并进行传代培养。观察细胞形态,对第3代ADSCs进行细胞表型鉴定和成骨成脂分化能力鉴定。采用CM-Di I标记第3代ADSCs并进行传代培养,荧光显微镜和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观察荧光标记情况,流式细胞仪检测标记率。结果 ADSCs呈长梭形、漩涡样生长,传代后细胞生长增殖速度加快。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CD29、CD90阳性表达,CD34、CD45、CD31阴性表达。茜素红和油红O染色显示ADSCs具有成骨成脂分化潜能。CM-Di I标记的红色荧光存在于细胞膜和细胞质,不存在于细胞核,传代培养后荧光有所衰减,第3、6、9代的荧光标记率分别为97.09%、66.21%和37.86%。结论大鼠ADSCs的生长增殖能力强,具有多向分化潜能,采用CM-Di I标记ADSCs简单易行且示踪效果良好,可为后期体内实验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肪间充质干细胞 细胞培养 CM-DiI 细胞标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脊柱后路椎弓根固定系统轴向力学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梁成 王冠 +3 位作者 刘晋珲 段可 鲁晓波 鲁梦婕 《医用生物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95-200,共6页
目的分析影响脊柱后路椎弓根固定系统轴向力学性能的因素。方法建立脊柱后路椎弓根固定系统轴向力学性能的力学模型,并进行力学分析;参考标准YY/T 0961-2014,采用Instron E3000和Instron E10000力学试验机对JHL-Ⅰ型多轴组件、JHL-Ⅰ型... 目的分析影响脊柱后路椎弓根固定系统轴向力学性能的因素。方法建立脊柱后路椎弓根固定系统轴向力学性能的力学模型,并进行力学分析;参考标准YY/T 0961-2014,采用Instron E3000和Instron E10000力学试验机对JHL-Ⅰ型多轴组件、JHL-Ⅰ型单轴组件、JHL-Ⅴ型多轴组件和JHL-Ⅴ型单轴组件进行轴向顶出力测试和轴向夹紧扭矩测试。结果组件单轴椎体钉系统的顶出刚度明显高于多轴椎体钉系统;组件JHL-Ⅴ型椎体钉系统扭转刚度略高于JHL-Ⅰ型椎体钉系统。影响椎弓根系统轴顶出力的主要因素是锁紧螺栓的型号、尺寸以及锁紧力矩;影响椎弓根系统轴向力矩的主要因素是锁紧螺栓尺寸和连接棒的直径;可通过增加连接棒直径、增加各个连接元件间的摩擦系数、增加锁紧螺栓中径的措施来提高椎弓根系统的轴向力学性能。结论研究结果为优化改进脊柱后路椎弓根固定系统的轴向力学性能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后路椎弓根固定系统 轴向顶出力 轴向夹紧力矩 组件刚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胫腓联合新型微动弹性植入物背伸位力学分析
14
作者 梁成 李春艳 +4 位作者 张瀚文 薛建强 段可 王冠 鲁晓波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56-261,共6页
目的研究下胫腓联合新型微动弹性植入物背伸位的力学性能。方法采用仿真和实验结合的方式。利用Mimics和CT数据建立踝关节背伸位正常模型、骨钉修复模型和微动弹性植入物修复模型,并用ANSYS Workbench进行有限元分析。采用Instron E1000... 目的研究下胫腓联合新型微动弹性植入物背伸位的力学性能。方法采用仿真和实验结合的方式。利用Mimics和CT数据建立踝关节背伸位正常模型、骨钉修复模型和微动弹性植入物修复模型,并用ANSYS Workbench进行有限元分析。采用Instron E10000力学实验机对下肢标本进行力学实验,分别测5组实验数据并分析。结果背伸位微动弹性植入物修复和正常模型的各项力学性能都更接近,但微动弹性植入物的应力大于骨钉应力。双尾分布的双样本异方差t检验结果表明,微动弹性修复模型和正常模型的反抗扭矩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对背伸位,下胫腓联合微动弹性植入物修复力学性能优于骨钉修复;微动弹性植入物还有优化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胫腓联合 背伸 弹性植入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