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血液科血流感染病原菌特点及预后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23
1
作者 肖鸿文 张惠桃 +1 位作者 熊皓 李晓明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461-466,共6页
目的分析恶性血液病患者血流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药物敏感性,探讨死亡危险因素,为有效治疗血液病患者血流感染、降低病死率提供有效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血液科2015年1月-2017年12月111例患者血液细菌培养结果、药敏... 目的分析恶性血液病患者血流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药物敏感性,探讨死亡危险因素,为有效治疗血液病患者血流感染、降低病死率提供有效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血液科2015年1月-2017年12月111例患者血液细菌培养结果、药敏试验结果、临床资料及预后,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11例血流感染患者血液中共培养出细菌114株,革兰阴性菌占65.8%,革兰阳性菌占34.2%;发生血流感染28 d内病死率为21.6%;通过卡方检验单因素分析发现,病死率在不同中性粒细胞数(P=0.002)、D-二聚体(P=0.011)、白蛋白(P<0.001)水平中存在差异;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D-二聚体升高(OR=1.36)、白蛋白降低(OR=0.83)是患者28 d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D-二聚体区分死亡与存活患者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为0.872,临界诊断值为2.0 mg/L(灵敏度87.5%,特异度67.8%),白蛋白区分死亡与存活患者的AUC为0.761,临界诊断值为36.3 g/L(灵敏度83.3%,特异度51.7%)。结论血液病血流感染致病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密切关注患者D-二聚体和白蛋白水平可较为准确地评估患者预后,为合理积极的治疗提供依据,从而降低血流感染患者病死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病 血流感染 病原菌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老年急性白血病患者医院感染预测模型构建及验证 被引量:4
2
作者 王瑜 黄纯兰 鞠梅 《军事护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3-37,共5页
目的 构建中老年急性白血病患者医院感染预测模型并验证,以期为减少该类人员并发医院感染风险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收集某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2018年6月至2021年6月收治的≥45岁的急性白血病患者613例的病历资料,将纳入研究患者随机抽取... 目的 构建中老年急性白血病患者医院感染预测模型并验证,以期为减少该类人员并发医院感染风险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收集某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2018年6月至2021年6月收治的≥45岁的急性白血病患者613例的病历资料,将纳入研究患者随机抽取70%(429例)作为训练集构建预测模型,30%(184例)进行内部验证。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ROC)曲线下面积评估模型临床效能,并将预测模型以公式和列线图形式呈现。结果 613例患者中有100例发生了医院感染,感染率约为16.3%。不同一般情况(年龄、性别、住院时长等)、实验室指标水平(中性粒细胞绝对值、粒细胞缺乏持续时间等)及治疗措施(化疗、合并激素治疗等)的中老年急性白血病患者在是否发生院内感染上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住院时长、化疗、粒细胞缺乏持续时间、中心静脉置管、侵入性操作等是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而年龄和经验性抗感染治疗是保护性因素(均P<0.05)。预测模型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997,内部验证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704。结论 构建的模型可以作为有效采取措施预防中老年急性白血病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参考依据,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白血病 医院感染 预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氟马替尼治疗慢性髓性白血病慢性期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李琴 景莉 +3 位作者 吴鹏强 韩丽英 邢宏运 黄纯兰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4-19,共6页
目的:探讨国产新药甲磺酸氟马替尼对初诊慢性髓性白血病慢性期(CML-CP)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收集2020年3月1日至2022年3月31日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血液内科收治的32例成人初诊未经过除羟基脲外其他任何抗CML治疗的CML-CP患者... 目的:探讨国产新药甲磺酸氟马替尼对初诊慢性髓性白血病慢性期(CML-CP)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收集2020年3月1日至2022年3月31日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血液内科收治的32例成人初诊未经过除羟基脲外其他任何抗CML治疗的CML-CP患者,给予甲磺酸氟马替尼600 mg,1/d,口服,评估治疗3、6、12个月时患者的血液学、细胞遗传学和分子学反应及安全性。结果:治疗≥3个月的患者31例,治疗≥6个月的患者24例,治疗≥12个月的患者14例。治疗3个月时,31例患者中30例获得完全血液学反应(CHR);24例患者进行了细胞遗传学检测,获得主要遗传学反应(MCyR)22例,其中21例获得完全细胞遗传学反应(CCyR);25例患者进行了分子学检测,BCR-ABLIS≤10%的患者22例,其中10例BCR-ABLIS≤0.1%,6例BCR-ABLIS≤0.01%。治疗6个月时,24例患者中23例获得CHR;17例进行了细胞遗传学检测,全部获得CCy R;23例进行了分子学检测的患者中20例BCR-ABLIS≤1%,其中16例BCR-ABLIS≤0.1%,12例BCR-ABLIS≤0.01%。治疗12个月时,14例患者全部获得CHR和CCy R;10例BCR-ABLIS≤0.1%,其中9例BCR-ABLIS≤0.01%。Ⅲ-Ⅳ级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及贫血发生率分别为13.3%、20.0%和3.3%,有1例患者因氟马替尼治疗1月内发生严重而持久的血液学不良反应而停药。主要的非血液学不良反应依次为肝功能异常(20.0%)、腹泻(10.0%)、骨关节疼痛(10.0%)、肌肉痉挛(6.7%)、皮疹(6.7%)、肾功能损害(6.7%)、恶心(3.3%),多为Ⅰ-Ⅱ级,无患者发生Ⅳ级非血液学不良反应。无药物毒性相关性死亡。结论:国产新药甲磺酸氟马替尼一线治疗初诊CML-CP能够使患者早期、快速获得深层分子学反应和细胞遗传学反应,且安全性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氟马替尼 慢性髓性白血病 临床疗效 深层分子学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PARγ基因沉默的人骨髓基质细胞对骨髓抑制小鼠造血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
4
作者 王雪梅 黄纯兰 +5 位作者 周铁军 李玉娇 魏梦宇 陈燕 陈晓敏 王万玥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12,共7页
目的 观察过氧化物酶体增殖激活受体γ(peroxisome proliferator activated receptor-gamma, PPARγ)基因沉默的人骨髓基质细胞HS-5对骨髓抑制小鼠造血功能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用X射线进行全身照射构建骨髓抑制小... 目的 观察过氧化物酶体增殖激活受体γ(peroxisome proliferator activated receptor-gamma, PPARγ)基因沉默的人骨髓基质细胞HS-5对骨髓抑制小鼠造血功能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用X射线进行全身照射构建骨髓抑制小鼠模型,造模后2 h,将小鼠随机分为3组,分别为实验组(尾静脉注射PPARγ RNAi干扰的HS-5细胞)、对照组(尾静脉注射未行PPARγ RNAi干扰的HS-5细胞)、空白组(尾静脉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每组5只。各组于放疗前、放疗后24 h、放疗后1周、放疗后2周进行外周血常规检测。对HS-5细胞在体外进行成骨、成脂诱导,分为实验组(PPARγ RNAi干扰的HS-5细胞)、对照组(未干扰PPARγ的HS-5细胞)、空白组(未行成骨/成脂诱导分化的HS-5细胞),观察成骨/成脂染色情况。采用CCK-8实验检测PPARγ基因沉默的HS-5细胞对小鼠骨髓造血干细胞(hemopoietic stem cell, HSC)增殖的影响,分为实验组(PPARγ RNAi干扰的HS-5细胞经成骨诱导分化3 d后,与小鼠HSC共培养)、阳性对照组(50μmol/L PPARγ抑制剂处理的HS-5细胞经成骨诱导分化3 d后,与小鼠HSC共培养)、阴性对照组(未干扰PPARγ的HS-5细胞经成骨诱导分化3 d后,与小鼠HSC共培养)、空白组(小鼠HSC单独培养,不与HS-5细胞共培养)。结果 放疗后,各组小鼠血常规指标均呈先降低后升高趋势,放疗后1周,三组小鼠血小板、白细胞水平差异显著,且实验组>对照组>空白组(均P<0.05);放疗后2周,三组小鼠脂肪空泡面积百分比差异显著,且实验组<对照组<空白组(均P<0.05),经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血常规各指标与血清PPARγ表达水平呈负相关(均P<0.05),与脂肪空泡面积百分比呈负相关(均P<0.05)。在体外成骨/成脂诱导分化后,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橙红色的细胞比例明显降低,红色钙结节比例明显增高;成骨分化诱导3 d后,实验组、阳性对照组、阴性对照组人骨髓基质细胞均与小鼠HSC细胞进行共培养,空白组则单纯培养HSC细胞,结果显示共培养24、48、72 h后,实验组、阳性对照组小鼠HSC细胞增殖水平均高于阴性对照组和空白组(均P<0.05)。结论 PPARγ基因沉默的HS-5植入骨髓抑制小鼠后有助于小鼠造血功能增强。PPARγ基因被干扰沉默后,可增强HS-5细胞的成骨分化能力,减弱HS-5细胞的成脂分化能力,而成骨分化诱导的HS-5细胞能进一步增强小鼠HSC的增殖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激活受体Γ 人骨髓基质细胞 骨髓抑制小鼠 造血功能 成骨/成脂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人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化疗后发生院内感染影响因素及其防治对策研究 被引量:34
5
作者 李书坛 唐柳 +1 位作者 陈晓敏 李晓明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412-416,共5页
目的:探讨成人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化疗后发生院内感染的影响因素及其防治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至2017年6月在本院就诊的109例成人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化疗后感染的临床资料,回归分析患者临床因素,探究患者化疗后感染的影响因... 目的:探讨成人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化疗后发生院内感染的影响因素及其防治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至2017年6月在本院就诊的109例成人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化疗后感染的临床资料,回归分析患者临床因素,探究患者化疗后感染的影响因素。结果:109例患者接受化疗共267例次,发生感染168例次,医院感染率为62.92%,其主要发病部位包括上呼吸道感染和肺部感染等。168例次感染中有155例次采集标本并送实验室培养,获得病原菌32株,阳性率为20.6%(32/155),其中包括革兰氏阴性菌14株、革兰氏阳性菌9株、真菌4株及其他病原菌5株。统计发现,年龄超过40岁、春夏季住院、接受糖皮质激素治疗、高化疗强度、中性粒细胞数目、白细胞数目及血红蛋白含量是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化疗后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年龄超过40岁、春夏季住院、接受糖皮质激素治疗、高化疗强度、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及血红蛋白含量是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化疗后发生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对有上述特征的患者应严密监视,做好预防工作必要时控制患者化疗强度,积极控制感染的发生,一旦发生感染,需及时强有力的抗感染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髓系白血病 化疗 院内感染 影响因素 防治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发性骨髓瘤患者骨髓微龛中CXCL12、CXCR4、VEGF、MVD的表达及与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9
6
作者 张科 周俊 +1 位作者 李晓明 黄纯兰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962-1971,共10页
目的:研究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骨髓微龛中基质细胞衍生因子(CXCL12)、基质细胞衍生因子受体(CXCR4)、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微血管密度(MVD)的表达情况及与预后相关性。方法:免疫组化法检测57例初诊MM患者骨髓标本及26例正常骨... 目的:研究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骨髓微龛中基质细胞衍生因子(CXCL12)、基质细胞衍生因子受体(CXCR4)、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微血管密度(MVD)的表达情况及与预后相关性。方法:免疫组化法检测57例初诊MM患者骨髓标本及26例正常骨髓标本骨髓微龛CXCL12、CXCR4、VEGF、MVD的表达情况,并使用秩和检验比较2组指标的差异;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分析MM组指标与预后的相关性。结果:MM组患者骨髓活检组织中CXCL12、CXCR4、VEGF、MVD表达水平较正常对照组骨髓活检组织明显增高(P<0.05)。MM组骨髓中CXCL12、CXCR4、VEGF、MVD表达水平与患者ISS分期、危险分层、骨髓中浆细胞比例相关(P<0.05)。单因素分析57例MM患者资料发现,年龄、ISS分期、危险分层、浆细胞比例、CXCL12、CXCR4、VEGF、MVD表达与患者预后相关(P<0.05)。多因素分析发现,CXCR4、VEGF、MVD表达水平、年龄、浆细胞比例是独立预后因素。结论:CXCL12、CXCR4、VEGF、MVD在MM患者骨髓中表达增高,4者的表达与MM发生、发展相关,其高表达可能提示患者预后不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骨髓瘤 基质细胞衍生因子 基质细胞衍生因子受体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微血管密度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肺炎的临床特点及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9
7
作者 熊皓 张惠桃 +2 位作者 陈小青 程艳 黄纯兰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27-31,共5页
目的分析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发生肺炎的临床特点,以期为早期预防和临床诊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2013年6月-2018年4月收治的89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的相关资料,对患者的肺炎影像学表现、临床特点、病原菌... 目的分析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发生肺炎的临床特点,以期为早期预防和临床诊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2013年6月-2018年4月收治的89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的相关资料,对患者的肺炎影像学表现、临床特点、病原菌分布、感染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发生肺炎时,临床表现不典型,影像学提示感染以双肺为主;常见病原菌是以肺炎克雷伯菌为主的革兰阴性菌;疾病分型、粒细胞缺乏、低血清白蛋白是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肺炎的独立危险因素;规律免疫抑制治疗是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发生肺炎的保护性因素。结论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肺炎的临床表现多样,其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在病原学结果回示前,经验性使用β内酰胺类-酶抑制剂复合制剂或喹诺酮类有利于感染的控制;对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进行规律的免疫抑制治疗、加强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造血功能的恢复及营养状况的支持是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肺炎发生的有效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生障碍性贫血 肺炎 粒细胞缺乏 免疫抑制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创肝纤维化模型对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纤维化的诊断价值研究 被引量:26
8
作者 唐龙 邓永琼 +2 位作者 王鸿 张志红 李晓明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7期3408-3415,共8页
背景随着近年对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慢性乙肝)的深入研究,建立了许多非侵入性预测模型评估慢性乙肝患者的肝纤维化程度,以此替代肝组织活检进行肝纤维化评估和随访,但一些无创模型中所需的生物标志物在临床检测比较困难,临床使用受... 背景随着近年对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慢性乙肝)的深入研究,建立了许多非侵入性预测模型评估慢性乙肝患者的肝纤维化程度,以此替代肝组织活检进行肝纤维化评估和随访,但一些无创模型中所需的生物标志物在临床检测比较困难,临床使用受限;同时其诊断效果亦缺乏大规模临床验证。目的探讨APRI、FIB-4、Forns、HB-F、APGA、Hui 6种模型对慢性乙肝患者肝纤维化及肝硬化的诊断价值,以期选择一种诊断效能高且简单易行的模型用以临床推广。方法回顾2013年6月-2018年12月在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治疗的慢性乙肝患者221例的临床资料,患者均曾行肝穿刺活检,且在肝穿刺活检4周内行血常规、生化及凝血检查。肝纤维化分期参照Metavir评分标准评定,并据此分为F01组(Metavir评分为0~1分)、F23组(Metavir评分为2~3分)和F4组(Metavir评分为4分),分别为78例、98例和45例。肝显著纤维化定义为Metavir评分≥2分,肝硬化定义为Metavir评分4分。计算APRI、FIB-4、Forns、HB-F、APGA、Hui评分。分别在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2倍正常上限ULN及ALT<2倍ULN时,绘制6种模型诊断肝显著纤维化及肝硬化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并计算ROC曲线下面积(AUC)。结果三组患者6种模型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种模型评分与肝纤维化严重程度呈正相关(P<0.05)。ALT≥2倍ULN时,APRI、FIB-4、Forns、HB-F、APGA、Hui诊断肝显著纤维化的AUC分别是0.836、0.738、0.807、0.836、0.912、0.819,诊断肝硬化的AUC分别是0.732、0.705、0.789、0.784、0.811、0.863。ALT<2倍ULN时,APRI、FIB-4、Forns、HBF、APGA、Hui诊断肝显著纤维化的AUC分别是0.790、0.811、0.825、0.768、0.820、0.787,诊断肝硬化的AUC分别是0.815、0.872、0.892、0.857、0.863、0.881。APGA对ALT≥2倍ULN患者肝显著纤维化的诊断价值:当截断值>0.955分时,42例患者的APGA评分高于0.955分,其中39例Metavir评分≥2分;当截断值>1.005分时,32例患者的APGA评分高于1.005分,Metavir评分均≥2分。APGA对ALT≥2倍ULN患者肝硬化的诊断价值:当截断值>0.955分,42例患者的APGA评分高于0.955分,其中13例Metavir评分=4分;当截断值>1.265分时,7例患者的APGA评分高于1.265分,其中6例Metavir评分=4分。APGA对ALT<2倍ULN患者肝显著纤维化的诊断价值:当截断值>0.815分时,132例患者的APGA评分高于0.955分,其中93例Metavir评分≥2分;当截断值>1.005分时,47例患者的APGA评分高于1.005分,其中45例Metavir评分≥2分。APGA对ALT<2倍ULN患者肝硬化的诊断价值:当截断值>0.935分,70例患者的APGA评分高于0.935分,其中28例Metavir评分=4分;当截断值>1.155分时,16例患者的APGA评分高于1.155分,其中13例Metavir评分=4分。结论 APGA无创肝纤维化模型无论在ALT≥2倍ULN或ALT<2倍ULN时,对慢性乙肝患者肝显著纤维化及肝硬化均具有较高的诊断效能,且该模型涉及的指标简单易得,适合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硬化 乙型肝炎 生物学标记 诊断 纤维化 无创肝纤维化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百草枯中毒的预后因素分析 被引量:5
9
作者 马涛 邢宏运 +2 位作者 李晓明 吴鹏强 陈燕 《医药导报》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849-854,共6页
目的分析急性百草枯中毒(APP)预后的影响因素,探讨提高APP患者生存率的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2018年7月收治的235例APP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结局分为生存组及死亡组,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特征、实验室检验指标差异,并进行单因素及多... 目的分析急性百草枯中毒(APP)预后的影响因素,探讨提高APP患者生存率的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2018年7月收治的235例APP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结局分为生存组及死亡组,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特征、实验室检验指标差异,并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生存曲线分析。结果 235例患者死亡率40.5%,平均生存时间为22.35 d,单因素分析显示:服毒剂量、入院血糖值、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白细胞(WB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HR大于1;血液灌流加使用环磷酰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HR小于1,生存分析提示使用组与未使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分析提示服毒剂量是影响患者预后的决定性指标。结论服毒剂量、AST、WBC与患者预后相关,但服毒剂量是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尽早进行血液灌流及使用环磷酰胺联合血液灌流治疗可改善部分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百草枯 中毒 预后因素 环磷酰胺 血液灌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艾迪注射液联合化疗对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的免疫和生存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5
10
作者 汤计瑞 景莉 邢宏运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2033-2035,共3页
目的:探讨分析艾迪注射液联合常规西医化疗对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的免疫和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12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西医化疗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同时联合艾迪注射液进... 目的:探讨分析艾迪注射液联合常规西医化疗对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的免疫和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12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西医化疗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同时联合艾迪注射液进行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免疫功能、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和生存质量。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CD4^+、CD8^+和CD4^+/CD8^+水平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CD4^+、CD8^+和CD4^+/CD8^+水平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有效率为51.67%(31/60),明显高于对照组35.00%(21/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各项不良反应(血小板计数下降、恶心呕吐、白细胞计数下降和食欲不振)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对照组患者Karnofsky评分平均提高10分,其中提高14例,稳定23例,下降23例,提高率为23.33%(14/60);观察组患者Karnofsky评分平均提高15分,其中,提高28例,稳定14例,下降18例,提高率为46.67%(28/60)。观察组患者的生活质量变化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艾迪注射液联合常规西医化疗能够有效提高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的免疫功能和生活质量,同时能够有效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提高患者的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迪注射液 非霍奇金淋巴瘤 免疫功能 生活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维奈克拉联合阿扎胞苷治疗急性髓系白血病的疗效及复发预测因素分析 被引量:4
11
作者 陈湘 黄纯兰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657-1662,共6页
目的:观察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接受维奈克拉与阿扎胞苷联合用药的疗效,探索治疗反应及复发的预测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2年9月在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接受维奈克拉联合阿扎胞苷方案的30例AML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患者... 目的:观察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接受维奈克拉与阿扎胞苷联合用药的疗效,探索治疗反应及复发的预测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2年9月在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接受维奈克拉联合阿扎胞苷方案的30例AML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患者的复合完全缓解(CRc)率、总体有效率(ORR)、无病生存期(DFS)。结果:治疗1个疗程后,CRc 16例,ORR为23/30。合并TP53突变的患者治疗反应差(P=0.009)。经1-2疗程后,25例患者获得CR/CRi。最终纳入24例获得CR/CRi的患者观察缓解持续时间,17例复发,复发中位时间3.9(0.6-15.9)个月。Kaplan-Meier曲线分析结果表明MRD转阴是患者维持DFS状态的有利因素(HR=0.5647,95%CI:0.2179-1.464,P=0.007),而NRAS突变是患者维持DFS的不利因素(HR=2.036,95%CI:0.6639-6.245,P=0.0003)。单因素联合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表明,NRAS突变是影响患者DFS的独立危险因素(HR=5.569,P<0.05)。此外,MRD转阴组(n=8)和MRD未转阴组(n=9)中出现早期复发的病例数分别为0和5例(P=0.012)。NRAS突变组(n=4)和NRAS野生型组(n=13)中出现早期复发的病例数分别为3和2例(P=0.022)。结论:TP53突变是患者接受维奈克拉联合阿扎胞苷出现较差治疗反应的预测因素。在接受上述持续性联合化疗方案下,NRAS突变是影响患者DFS的独立危险因素。此外,具有MRD未转阴及合并NRAS突变的患者发生早期复发的风险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髓系白血病 维奈克拉 阿扎胞苷 治疗 复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61例结外鼻型NK/T细胞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诊治及预后研究 被引量:4
12
作者 刘洋 黄纯兰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512-517,共6页
目的:研究结外鼻型NK/T细胞淋巴瘤的病理特征、临床特点、诊治方案及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肿瘤科和血液内科2013年4月-2018年8月收治的61例结外鼻型NK/T细胞淋巴瘤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其病理特征,临床特... 目的:研究结外鼻型NK/T细胞淋巴瘤的病理特征、临床特点、诊治方案及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肿瘤科和血液内科2013年4月-2018年8月收治的61例结外鼻型NK/T细胞淋巴瘤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其病理特征,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案,并探讨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中位随访时间为20(3-81)个月,中位年龄48(15-70)岁,男女占比1.5:1,1、3年总生存(OS)率分别为67.2%和26.2%,无进展生存(PFS)率分别为63.9%和24.5%。单因素分析显示,Ki-67百分比影响首程治疗效果;Ann Arbor分期、乳酸脱氢酶、EBER、贫血、IPI指数、B症状、骨髓侵犯、结外累及、单一治疗方式、首次治疗效果是预后的相关因素;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首程缓解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对于早期患者,接受放疗能获得更多生存率。结论:首程缓解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早期患者(IE到IIE期)放疗或放化疗联合的疗效优于单纯化疗;晚期患者(IIIE到IVE期)病情进展快,预后差,放疗与化疗2种治疗效果均不理想,需考虑造血干细胞输注、CAR-T等新的治疗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K/T细胞淋巴瘤 临床分析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依维莫司联合吉西他滨对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协同抗肿瘤作用 被引量:2
13
作者 左休琴 谭春莲 +1 位作者 李晓明 马涛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81-88,共8页
目的:探讨mTOR抑制剂依维莫司与吉西他滨对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U2932细胞株的增殖、凋亡以及细胞周期的影响,并进一步研究其分子机制,为DLBCL的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实验依据。方法:采用CCK-8法检测依维莫司、吉西他滨对U2932细胞增殖... 目的:探讨mTOR抑制剂依维莫司与吉西他滨对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U2932细胞株的增殖、凋亡以及细胞周期的影响,并进一步研究其分子机制,为DLBCL的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实验依据。方法:采用CCK-8法检测依维莫司、吉西他滨对U2932细胞增殖的影响,计算两药的IC50,利用Compu Syn软件计算两药的联合指数(CI)。Annexin V-FITC/PI双染色法流式细胞术检测依维莫司和吉西他滨对U2932细胞凋亡的影响。碘化丙啶(PI)单染色流式细胞分析法检测依维莫司和吉西他滨对U2932细胞周期的影响。Western blot法检测依维莫司和吉西他滨对通道蛋白p-m TOR、p-4EBP1,抗凋亡蛋白MCL-1、Survivin,细胞周期蛋白Cyclin D1的影响。结果:依维莫司和吉西他滨对U2932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具有时间-剂量效应(r=0.465,0.848;0.555,0.796)。根据Compu Syn软件计算,依维莫司联合吉西他滨抑制U2932细胞增殖在24 h、48 h和72 h的CI<1,具有协同作用。10 nmol/L依维莫司、250 nmol/L吉西他滨单药及联合处理U2932细胞48 h后,依维莫司和吉西他滨均可诱导细胞凋亡,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依维莫司联合吉西他滨作用细胞后凋亡率较单药明显增强(P<0.05)。依维莫司、吉西他滨单药及联合用药与对照组比较均使处于G1期的细胞比例明显升高(P<0.05)。联合用药时,处于G1期的细胞比例明显更高(P<0.05)。依维莫司联合吉西他滨组可以显著下调p-m TOR及效应蛋白p-4EBP1的表达,同时下调抗凋亡蛋白MCL-1、Survivin及周期蛋白Cyclin D1的表达(P<0.05)。结论:依维莫司和吉西他滨可协同抑制U2932细胞的增殖,其机制可能通过下调MCL-1、Survivin蛋白表达协同诱导细胞凋亡,通过下调Cyclin D1蛋白表达协同阻滞细胞周期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TOR抑制剂 依维莫司 吉西他滨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gG4相关淋巴结病两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2
14
作者 陈燕 李晓明 +3 位作者 邢宏运 吴鹏强 马涛 胡敏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997-1001,共5页
目的加深对Ig G4相关淋巴结病的临床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09-12和2015-07-22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血液内科收治的2例Ig G4相关淋巴结病患者的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指标、诊治经过及治疗转归,并结合相关文献复习展开讨论。结果患者1... 目的加深对Ig G4相关淋巴结病的临床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09-12和2015-07-22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血液内科收治的2例Ig G4相关淋巴结病患者的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指标、诊治经过及治疗转归,并结合相关文献复习展开讨论。结果患者1,52岁,女性,以全身多发性无痛性淋巴结增大及不规则阴道流血为主要表现,淋巴结活检倾向于Ig G4相关淋巴结病,给予糖皮质激素及环磷酰胺治疗,患者全身淋巴结明显缩小,阴道流血停止,但于化疗第9天并发肿瘤溶解综合征,后经抢救无效死亡。患者2,30岁,男性,主要表现为全身多发性无痛性淋巴结肿大,伴盗汗、消瘦、眼干、口干,血清Ig G4>3.56 g/L,淋巴结活检支持Ig G4相关淋巴结病,给予糖皮质激素治疗后患者症状缓解,全身淋巴结明显缩小,进入临床随访观察阶段。结论 Ig G4相关淋巴结病临床发病率低,以无痛性淋巴结肿大为主要表现,多伴有结外器官受累,部分患者可有全身症状,对糖皮质激素极其敏感,多数预后良好,但在全身多发淋巴结重度肿大时,应行预处理治疗,避免肿瘤溶解综合征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母细胞淋巴结病 免疫球蛋白G 糖皮质激素 病例报告 历史文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噬对B细胞淋巴瘤细胞耐药性的影响 被引量:2
15
作者 周仕霞 张力 +1 位作者 李晓明 唐君玲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500-507,共8页
目的:探讨细胞自噬对不同种人源淋巴瘤细胞耐药性的影响。方法:以人Burkitt’s淋巴瘤细胞Daudi、人B淋巴瘤细胞SUDHL-4和人套细胞淋巴瘤细胞Je Ko-1为研究对象,通过自噬抑制剂处理细胞和慢病毒稳定感染干扰Atg5基因的表达,改变B细胞淋... 目的:探讨细胞自噬对不同种人源淋巴瘤细胞耐药性的影响。方法:以人Burkitt’s淋巴瘤细胞Daudi、人B淋巴瘤细胞SUDHL-4和人套细胞淋巴瘤细胞Je Ko-1为研究对象,通过自噬抑制剂处理细胞和慢病毒稳定感染干扰Atg5基因的表达,改变B细胞淋巴瘤细胞的自噬活性,并观察淋巴瘤细胞对ADR和VCR的耐药性的变化。结果:Je Ko-1细胞对ADR和VCR具有较强的耐药性,SUDHL-4次之,Daudi细胞对ADR和VCR的耐药性最弱。同时,Je Ko-1细胞自噬活性也最强,SUDHL-4次之,Daudi细胞自噬活性最弱。自噬抑制剂处理或稳定干扰Atg5基因的表达后,淋巴瘤细胞对ADR和VCR的耐药性显著降低,且耐药性降低程度与淋巴瘤细胞本身自噬活性呈正相关。结论:自噬可以增强淋巴瘤细胞Daudi、SUDHL-4和Je Ko-1对ADR和VCR的耐药性,自噬活性越高,淋巴瘤细胞的耐药性越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瘤细胞 耐药性 自噬 Atg5
在线阅读 下载PDF
Jeko-1细胞株中边群细胞的免疫表型、干细胞基因和集落形成能力的生物学特点 被引量:1
16
作者 周仕霞 张力 +2 位作者 李晓明 唐君玲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558-1562,共5页
目的:初步探讨套细胞淋巴瘤中边群细胞的体外细胞生物学特性。方法:利用流式细胞术分选结合连续培养富集JeKo-1细胞中的边群细胞,并对其进行CD19、IgM免疫表型分析;用qRT-PCR进行基因验证及集落形成实验了解边群细胞及非边群细胞基因表... 目的:初步探讨套细胞淋巴瘤中边群细胞的体外细胞生物学特性。方法:利用流式细胞术分选结合连续培养富集JeKo-1细胞中的边群细胞,并对其进行CD19、IgM免疫表型分析;用qRT-PCR进行基因验证及集落形成实验了解边群细胞及非边群细胞基因表达及体外自我更新能力的差异。结果:通过连续分选结合培养的方法可以富集JeKo-1细胞株中的边群细胞,且边群细胞中包含比例不同的4群细胞:CD19^-/IgM^-为(2.79±0.82)%,CD19^-/IgM^+为(70.99±13.61)%,CD19^+/IgM^-为(0.55±0.25)%,CD19^+/IgM^+为(25.67±14)%。Bmi-1、CD133、C-MYC、Nanog基因在边群细胞高表达,而在非边群细胞中低表达(P<0.05)。边群细胞具有更强的体外集落形成能力(P<0.05)。结论:套细胞淋巴瘤JeKo-1细胞株含有边群细胞,该群细胞可通过连续分选及培养进行富集后用于研究;JeKo-1中的边群细胞具有更强的干性基因及体外自我更新能力,并含有4种免疫表型不同的细胞群体:CD19^-/IgM^-、CD19^-/IgM^+、CD19^+/IgM^-、CD19^+/Ig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JeKo-1细胞 套细胞淋巴瘤 边群细胞 干细胞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hh协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造血干细胞增殖的影响
17
作者 郭静 汪姝玥 +4 位作者 朱小凤 李书坛 林凡莉 李晓明 黄纯兰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523-1530,共8页
目的:探讨Shh协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外非接触共培养中对造血干细胞增殖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采用全骨髓贴壁培养法体外培养间充质干细胞,采用miniMACS磁珠分选仪分选人骨髓CD34+细胞,流式细胞术鉴定两种细胞纯度;将CD34+细胞与MSC... 目的:探讨Shh协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外非接触共培养中对造血干细胞增殖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采用全骨髓贴壁培养法体外培养间充质干细胞,采用miniMACS磁珠分选仪分选人骨髓CD34+细胞,流式细胞术鉴定两种细胞纯度;将CD34+细胞与MSC分别种至Transwell上下室进行非接触共培养,并添加外源性shh蛋白进行干预。收集非接触共培养d 7的样本检测HSC及MSC细胞数量、RNA总量、HSC的ki67的mRNA表达量,以了解HSC增殖情况;测量HSC细胞Tie-2 mRNA表达量和MSC的VEGF、Ang-1 mRNA表达量,以了解细胞因子的表达情况。结果:非接触共培养d 7,共培养组2种细胞数量、RNA总量以及ki67、Tie-2、VEGF、Ang-1相对表达量增加并呈以下趋势:MSC+HSC组和shh+HSC组均高于HSC组(P <0.05),MSC+shh+HSC组高于MSC+HSC组(P <0.05)。结论:shh可协同MSC体外非接触共培养促进HSC增殖,其机制可能与血管生成因子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造血干细胞 间充质干细胞 Sonic HEDGEHOG 血管生成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hTPO对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模型造血重建的作用
18
作者 邱瑾 韩丽英 +2 位作者 邢宏运 高坤丽 卞铁荣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41-246,共6页
目的:探讨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 TPO)对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模型造血重建的作用。方法:以C57BL/6小鼠为供鼠,BALB/c小鼠为受鼠,分离供鼠骨髓单个核细胞,预处理后,给予受鼠尾静脉注射供鼠骨髓单个核细胞5×10^(6)/只,建立异基因造... 目的:探讨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 TPO)对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模型造血重建的作用。方法:以C57BL/6小鼠为供鼠,BALB/c小鼠为受鼠,分离供鼠骨髓单个核细胞,预处理后,给予受鼠尾静脉注射供鼠骨髓单个核细胞5×10^(6)/只,建立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模型,移植后d 28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受鼠骨髓造血干细胞植入情况。将建模成功后的受鼠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于移植后d 1开始注射rh TPO,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两组均连续注射14 d。移植后d 1、3、7、14、21观察两组受鼠外周血及骨髓造血情况。结果:移植后28 d,受鼠骨髓H-2Kb表达率为43.85%(>20%),受鼠嵌合成功。移植后d 3、7、14、21,实验组受鼠血小板数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小鼠在移植后d 1、3、7均出现骨髓造血功能抑制,但实验组骨髓造血增生较对照组好。移植后d 14、21,两组小鼠骨髓造血功能均较前有所恢复,且实验组恢复明显。结论:rh TPO能有效刺激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血小板生成,并促进移植后骨髓造血恢复及造血重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造血重建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 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