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5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中SNAP23的表达及其对食管癌细胞侵袭的影响
1
作者 陈娇 刘清 +6 位作者 郑树涛 李慧芳 王薇 刘涛 黄丛改 彭天元 卢晓梅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98-303,共6页
目的探讨SNAP23在食管鳞状细胞癌(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ESCC)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对ESCC细胞侵袭的影响。方法收集41例ESCC组织及配对的癌旁正常组织(normal adjacent tissue,NAT),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SNAP23的表达... 目的探讨SNAP23在食管鳞状细胞癌(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ESCC)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对ESCC细胞侵袭的影响。方法收集41例ESCC组织及配对的癌旁正常组织(normal adjacent tissue,NAT),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SNAP23的表达和定位,比较ESCC与NAT组织中SNAP23的差异表达及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应用Western blot法检测人永生化食管上皮细胞SHEE、ESCC细胞系TE-1、TE-13和KYSE150中SNAP23的表达水平。利用慢病毒载体转染技术,构建SNAP23敲低和过表达的稳定转染细胞株;并利用细胞侵袭实验评估SNAP23对ESCC细胞系TE-13侵袭的影响。结果ESCC组织中的SNAP23呈高表达(53.7%,22/41)显著高于NAT组(19.5%,8/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303,P<0.01)。ESCC组织中SNAP23的表达水平与肿瘤最大径(χ^(2)=4.193,P<0.05)、浸润深度(χ^(2)=7.264,P<0.05)明显相关,但与患者性别、年龄、发病部位、肿瘤分型、病理分级、脉管瘤栓、神经侵犯和淋巴结转移均无相关性(P>0.05)。ESCC细胞系与人永生化食管上皮细胞SHEE相比,其SNAP23呈高表达(P<0.0001)。与sh-NT组相比,敲低SNAP23表达后,ESCC细胞系TE-13的侵袭能力被抑制(P<0.0001);与Vector组相比,过表达SNAP23后,ESCC细胞系TE-13的侵袭能力增强(P<0.0001)。结论SNAP23在ESCC组织和细胞系中高表达,其在ESCC组织中的表达水平与肿瘤最大径、浸润深度呈正相关;SNAP23促进ESCC细胞的侵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肿瘤 鳞状细胞癌 SNAP23 侵袭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旧指南下乳腺癌HER-2基因状态和蛋白表达及与临床病理关系的比较和再评价 被引量:5
2
作者 罗斯译 高子清 +6 位作者 陈丽 肖秀丽 阮思蓓 张翠微 凌凤 吴宁 唐明希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1085-1088,共4页
目的对《乳腺癌HER2检测指南(2019版)》(以下简称新指南)与《乳腺癌HER2检测指南(2014版)》(以下简称旧指南)标准下乳腺癌患者HER-2基因状态及蛋白表达的一致性及与临床病理特征关系的再评价及比较。方法根据新、旧指南对1518例乳腺癌... 目的对《乳腺癌HER2检测指南(2019版)》(以下简称新指南)与《乳腺癌HER2检测指南(2014版)》(以下简称旧指南)标准下乳腺癌患者HER-2基因状态及蛋白表达的一致性及与临床病理特征关系的再评价及比较。方法根据新、旧指南对1518例乳腺癌患者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和免疫组化(immunohistochemistry,IHC)检测结果进行再评价,并比较其结果一致性及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新指南下,HER-2(-/+)和HER-2基因阴性的符合率分别为100%和95.36%,HER-2(2+)和HER-2(3+)与HER-2基因阳性的符合率分别为24.26%和73.22%。新、旧指南下HER-2蛋白表达与HER-2基因扩增均相关(r=0.233,P<0.001;r=0.780,P<0.001)。新、旧指南HER-2(2+)与HER-2基因(+)的符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新指南新增了81例阴性,减少了70例不确定和11例阳性判读。新指南下HER-2基因扩增与ER、PR和ER/PR状态呈负相关(r=-0.606,P<0.001;r=-0.428,P<0.001;r=-0.428,P<0.001),与Ki-67表达呈正相关;组织学分级与HER-2基因扩增及蛋白表达呈正相关(r=0.097,P<0.05;r=0.139,P<0.05);HER-2蛋白表达与ER状态呈负相关(r=-0.126,P<0.05),与肿瘤大小呈正相关。结论新指南下HER-2基因状态及蛋白表达相关,新指南对旧指南HER-2(2+)患者进行了有效补充与更为准确的结果判读,使临床用药指导及预后判断更为明确与合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HER-2 荧光原位杂交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45岁以下肺癌168例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4
3
作者 黄丛改 汪少华 +5 位作者 李孟泽 刘顺燕 张健 万宇 王洁琼 昝潇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671-673,共3页
目的探讨45岁以下原发性支气管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2011年6月~2016年5月45岁以下肺癌活检标本共168例,包括腺癌72例,鳞癌62例,小细胞癌24例,腺鳞癌5例,类癌5例。结果 168例肺癌中,男性105(62.5%)例... 目的探讨45岁以下原发性支气管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2011年6月~2016年5月45岁以下肺癌活检标本共168例,包括腺癌72例,鳞癌62例,小细胞癌24例,腺鳞癌5例,类癌5例。结果 168例肺癌中,男性105(62.5%)例,女性63(37.5%)例,男女比为1.67∶1;年龄18~44岁,其中41~44岁的人数最多,占67.2%。患者临床表现以咳嗽及右肺上叶或左肺上叶包块多见。鳞癌、小细胞癌、类癌均为男性多于女性,腺癌、腺鳞癌均为女性多于男性。年龄段的临床病理因素分析提示,男女性别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87,P=0.03);淋巴结转移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18,P=0.313)。结论 45岁以下肺癌发病同龄男性显著高于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肿瘤 临床 病理 45岁以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南地区乳腺癌患者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基因状态及其蛋白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被引量:16
4
作者 罗斯译 柴利 +6 位作者 阮思蓓 凌凤 李昕 高子清 李丽 杨志惠 唐明希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22-26,共5页
目的再评价川南地区乳腺癌患者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receptor-2,HER-2)基因状态及蛋白表达的一致性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根据最新《乳腺癌HER-2检测指南(2019版)》判读标准对川南地区1182例乳... 目的再评价川南地区乳腺癌患者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receptor-2,HER-2)基因状态及蛋白表达的一致性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根据最新《乳腺癌HER-2检测指南(2019版)》判读标准对川南地区1182例乳腺癌患者的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hybrizization,FISH)和免疫组织化学(immunohistochemistry,IHC)检测结果进行再评价,对比《乳腺癌HER-2检测指南(2014版)》分析HER-2基因状态和HER-2/neu蛋白表达结果一致性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IHC(-/+)和FISH(-)一致率分别为100%和93.84%,IHC(2+)和IHC(3+)与FISH(+)符合率分别为25.42%和61.60%,新指南下两种检测方法检测结果存在一致性(Kappa=0.089,P=0.000),且呈正相关(r=0.194,P=0.000);HER-2基因扩增与ER、PR和ER/PR状态呈负相关(P<0.05),与淋巴结转移数量呈正相关(P<0.05);HER-2/neu蛋白表达与ER状态呈负相关(P<0.05),与肿瘤大小及组织学分级呈正相关(P<0.05)。结论最新HER-2检测指南对旧版进行补充,结合了HER-2/CEP17比值、平均HER-2基因拷贝数及IHC对HER-2状态综合评估,取消了HER-2可疑状态的判读,使临床医生对患者靶向药物使用的评估更加准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HER-2 HER-2/NEU蛋白 荧光原位杂交 免疫组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病理报告的早期宫颈癌术后患者健康教育 被引量:7
5
作者 陶明珠 韩兴平 杨成万 《护理学杂志》 CSCD 2017年第8期93-95,共3页
目的探索基于病理报告的早期宫颈癌术后患者健康教育的效果。方法将68例早期宫颈癌术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健康教育,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行基于病理报告的个体化健康教育。比较两组对疾病认知度、焦... 目的探索基于病理报告的早期宫颈癌术后患者健康教育的效果。方法将68例早期宫颈癌术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健康教育,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行基于病理报告的个体化健康教育。比较两组对疾病认知度、焦虑情况、遵医行为及护理满意度。结果干预至放化疗结束,观察组对疾病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遵医配合率及护理满意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焦虑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基于病理报告的健康教育可以有效地提高早期宫颈癌术后患者对疾病的认知度,缓解负性情绪,提升遵医行为和对护理的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颈癌 病理报告 健康教育 遵医行为 负性情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毛根鞘癌7例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6
6
作者 夏登梅 周铁军 +1 位作者 徐基祥 熊霞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1142-1144,共3页
目的探讨外毛根鞘癌(trichilemmal carcinoma,T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TC患者的临床资料、组织学形态及免疫表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7例患者年龄22~63岁,平均40.5岁,其中男性4例,女性3例。皮损均发... 目的探讨外毛根鞘癌(trichilemmal carcinoma,T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TC患者的临床资料、组织学形态及免疫表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7例患者年龄22~63岁,平均40.5岁,其中男性4例,女性3例。皮损均发生于头面部,表现为孤立的外生性团块。镜检:肿瘤组织呈分叶状、索条状,主要由不典型的透明细胞组成,以伴有外毛根鞘角化的上皮细胞增生为特征。免疫表型:7例PAS染色,透明细胞均(+),CK5和CK14均(+),CEA、S-100和HMB-45均(-)。7例患者均行手术切除术。6例患者随访1~5年,无复发及转移。结论TC是低度恶性的附属器肿瘤,具有局部侵袭性、基本不复发、转移的特点。诊断依据分叶状结构及外毛根鞘分化特点。手术切除,预后好。需与外毛根鞘瘤及其他透明细胞肿瘤鉴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毛根鞘癌 临床病理学 鉴别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脐尿管异常20例临床病理分析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2
7
作者 胡书娅 杨成万 +2 位作者 郭庆喜 刘俊 刘祖平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453-455,共3页
目的探讨脐尿管异常的临床病理特点、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收集20例脐尿管异常患者的病理资料,结合临床、辅助检查、组织学特征及免疫表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0例脐尿管异常患者中,男性14例,女性6例,年龄10天~61岁,平均38岁。先天... 目的探讨脐尿管异常的临床病理特点、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收集20例脐尿管异常患者的病理资料,结合临床、辅助检查、组织学特征及免疫表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0例脐尿管异常患者中,男性14例,女性6例,年龄10天~61岁,平均38岁。先天性脐尿管异常14例,主要表现为腹部包块、腹部疼痛或脐部红肿流液。脐尿管癌6例,主要症状为肉眼血尿,组织学类型包括黏液腺癌4例,非特殊性腺癌2例;免疫表型:CK20、CDX-2和Villin均阳性,4例CK7阳性,2例CK7阴性。结论脐尿管异常少见,早期症状不明显,应早发现和早干预。脐尿管癌恶性程度高,预后差,腺癌类型需与原发性膀胱腺癌和转移性结直肠腺癌鉴别,免疫组化有一定的鉴别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脐尿管疾病 脐尿管肿瘤 临床病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机器学习的病理组学特征可预测乳腺癌患者对新辅助化疗的反应 被引量:2
8
作者 张杰秋 伍棋 +1 位作者 王舰梅 要小鹏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483-1488,共6页
目的:利用病理组学的方法开发用于预测乳腺癌(breast cancer,BC)患者新辅助化疗(neoadjuvant chemotherapy,NAC)反应的新型标志物。方法:回顾性纳入211例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的非特殊浸润性BC患者(训练组:155例,验证组:56例),使用CellP... 目的:利用病理组学的方法开发用于预测乳腺癌(breast cancer,BC)患者新辅助化疗(neoadjuvant chemotherapy,NAC)反应的新型标志物。方法:回顾性纳入211例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的非特殊浸润性BC患者(训练组:155例,验证组:56例),使用CellProfiler软件提取患者数字病理切片中的高维病理组学特征,利用Mann-Whitney U检验、Spearman相关系数和最小绝对值收敛和选择算子(least absolute shrinkage and selection operator,LASSO)算法进行特征逐层筛选。筛选后的最优特征通过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方法在训练集中开发了病理组学特征(pathomics signature,PS)并在独立验证集中进行验证。PS与单因素有意义的临床病理因素(P<0.05)纳入多因素逻辑回归进行进一步验证。结果:PS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为0.749(95%CI=0.672~0.827),验证集中AUC为0.737(95%CI=0.604~0.870)。多因素逻辑回归的结果显示,PS(OR=2.317)与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HER2)(OR=4.018)是BC患者NAC反应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PS可以帮助临床医生在治疗前准确预测NAC的反应,促进BC患者的个性化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理组学 新辅助化疗 乳腺癌 预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头腺瘤6例临床病理分析
9
作者 颜娇 肖秀丽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08-210,共3页
目的探讨乳头腺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收集6例乳头腺瘤的临床资料,采用HE及免疫组化EnVision两步法染色,分析其临床病理学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6例患者均为女性,年龄20~44岁,平均32岁。临床主要表现为乳头糜烂... 目的探讨乳头腺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收集6例乳头腺瘤的临床资料,采用HE及免疫组化EnVision两步法染色,分析其临床病理学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6例患者均为女性,年龄20~44岁,平均32岁。临床主要表现为乳头糜烂、结痂及结节形成。镜下见乳腺导管上皮增生,呈实性、筛状或乳头状排列,或呈腺病表现,部分区域可见假浸润现象,伴大汗腺化生、坏死及角质囊肿等改变。免疫表型:6例肿瘤细胞ER呈不均匀阳性,CK(AE1/AE3)、CK5/6、CK7均呈阳性,SMA、p63、Calponin均呈肌上皮阳性,HER-2、p53均呈阴性,Ki-67增殖指数为5%。结论乳头腺瘤是发生于乳头的罕见良性肿瘤,易误诊为乳头Paget病及浸润性乳腺癌,依靠病理检查可明确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乳头腺瘤 临床病理特征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槲皮素通过雌激素受体下调长非编码RNA MALAT-1并发挥抗乳腺癌的作用机制 被引量:8
10
作者 赵梓亦 熊小明 +2 位作者 谢雨鹏 张义文 张翠薇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99-505,共7页
目的探索槲皮素抑制乳腺癌细胞恶性生物学行为的分子机制。方法以乳腺癌细胞系MCF-7和MB231作为研究对象,用慢病毒LV-ERα、LV-MALAT-1转染乳腺癌MB231细胞和MCF7细胞,RT-qPCR检测MALAT-1表达,Western blot检测肿瘤细胞中ERα蛋白表达,C... 目的探索槲皮素抑制乳腺癌细胞恶性生物学行为的分子机制。方法以乳腺癌细胞系MCF-7和MB231作为研究对象,用慢病毒LV-ERα、LV-MALAT-1转染乳腺癌MB231细胞和MCF7细胞,RT-qPCR检测MALAT-1表达,Western blot检测肿瘤细胞中ERα蛋白表达,CCK-8细胞实验、平板克隆形成实验检测细胞增殖能力,PI染色法检测细胞周期,通过mRFP-GFP-LC3荧光双标腺病毒转染检测自噬水平,观察槲皮素和雌二醇对乳腺癌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结果17β-雌二醇(E2)可以促进乳腺癌细胞MCF-7的增殖,而5μmol·L^(-1)槲皮素可以明显逆转E2对增殖的促进作用(P<0.05)。槲皮素对不表达雌激素受体α(estrogen receptor-α,ERα)的乳腺癌细胞MB231不表现抑制作用;而过表达ERα后,槲皮素则抑制了E2对MB231-ERα的促进作用。同时槲皮素可以抑制E2激活的MALAT-1表达;并且其抑制作用被过表达MALAT-1所逆转,包括细胞增殖,细胞周期进展以及克隆形成能力。结论槲皮素依赖于ERα的表达对乳腺癌的增殖等恶性行为起抑制作用,并且很可能是通过抑制MALAT-1的表达来发挥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槲皮素 17Β-雌二醇 雌激素受体 MALAT-1 细胞增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槲皮素通过SIRT1/STAT3/GSDME抑制炎症和焦亡缓解肾脏足细胞损伤 被引量:9
11
作者 王洁琼 李戈 +5 位作者 汪少华 万宇 刘云 黄丛改 郭渠莲 钟芳芳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279-1287,共9页
目的探讨槲皮素(quercetin,Que)在肾脏足细胞炎症损伤中的作用和机制。方法将MPC5小鼠足细胞分为正常糖对照组(NG)、甘露醇对照组(MA)、高糖组(HG)和高糖+槲皮素组(HG+Que)。CCK-8法和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增殖和凋亡情况;Western blot检... 目的探讨槲皮素(quercetin,Que)在肾脏足细胞炎症损伤中的作用和机制。方法将MPC5小鼠足细胞分为正常糖对照组(NG)、甘露醇对照组(MA)、高糖组(HG)和高糖+槲皮素组(HG+Que)。CCK-8法和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增殖和凋亡情况;Western blot检测SIRT1、STAT3、细胞凋亡相关蛋白(Bax、Bcl-2、caspase-3)和焦亡蛋白GSDME的表达情况;ELISA检测细胞上清中炎症因子(IL-6、TNF-α、IL-18、IL-1β)的表达水平。利用siRNA干扰技术,在高糖诱导+Que干预下,设置干扰对照组(HG+si-NC+Que)和SIRT1干扰组(HG+si-SIRT1+Que),进一步评估SIRT1在高糖诱导+Que作用下的生物学意义。结果与高糖对照组比较,40μmol·L^(-1)的Que能够缓解高糖诱导的MPC5细胞凋亡,降低凋亡蛋白Bax和caspase-3表达,增加抗凋亡蛋白Bcl-2表达;Que能降低高糖诱导的炎症因子TNF-α、IL-6、IL-1β和IL-18表达。机制上,Que能够缓解高糖对SIRT1表达的抑制作用,降低STAT3激活和N-GSDME表达,抑制细胞焦亡。与si-NC对照组比较,si-SIRT1组能够逆转Que对高糖诱导足细胞炎症损伤的保护作用,凋亡蛋白Bax和caspase-3表达升高,抗凋亡蛋白Bcl-2表达降低,细胞上清中炎症因子TNF-α、IL-6、IL-1β和IL-18表达升高,STAT3和N-GSDME表达升高。结论Que通过SIRT1/STAT3/GSDME通路,抑制细胞焦亡,缓解肾脏足细胞的炎症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槲皮素 SIRT1 STAT3 足细胞 炎症 焦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PARγ基因沉默的人骨髓基质细胞对骨髓抑制小鼠造血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
12
作者 王雪梅 黄纯兰 +5 位作者 周铁军 李玉娇 魏梦宇 陈燕 陈晓敏 王万玥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12,共7页
目的 观察过氧化物酶体增殖激活受体γ(peroxisome proliferator activated receptor-gamma, PPARγ)基因沉默的人骨髓基质细胞HS-5对骨髓抑制小鼠造血功能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用X射线进行全身照射构建骨髓抑制小... 目的 观察过氧化物酶体增殖激活受体γ(peroxisome proliferator activated receptor-gamma, PPARγ)基因沉默的人骨髓基质细胞HS-5对骨髓抑制小鼠造血功能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用X射线进行全身照射构建骨髓抑制小鼠模型,造模后2 h,将小鼠随机分为3组,分别为实验组(尾静脉注射PPARγ RNAi干扰的HS-5细胞)、对照组(尾静脉注射未行PPARγ RNAi干扰的HS-5细胞)、空白组(尾静脉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每组5只。各组于放疗前、放疗后24 h、放疗后1周、放疗后2周进行外周血常规检测。对HS-5细胞在体外进行成骨、成脂诱导,分为实验组(PPARγ RNAi干扰的HS-5细胞)、对照组(未干扰PPARγ的HS-5细胞)、空白组(未行成骨/成脂诱导分化的HS-5细胞),观察成骨/成脂染色情况。采用CCK-8实验检测PPARγ基因沉默的HS-5细胞对小鼠骨髓造血干细胞(hemopoietic stem cell, HSC)增殖的影响,分为实验组(PPARγ RNAi干扰的HS-5细胞经成骨诱导分化3 d后,与小鼠HSC共培养)、阳性对照组(50μmol/L PPARγ抑制剂处理的HS-5细胞经成骨诱导分化3 d后,与小鼠HSC共培养)、阴性对照组(未干扰PPARγ的HS-5细胞经成骨诱导分化3 d后,与小鼠HSC共培养)、空白组(小鼠HSC单独培养,不与HS-5细胞共培养)。结果 放疗后,各组小鼠血常规指标均呈先降低后升高趋势,放疗后1周,三组小鼠血小板、白细胞水平差异显著,且实验组>对照组>空白组(均P<0.05);放疗后2周,三组小鼠脂肪空泡面积百分比差异显著,且实验组<对照组<空白组(均P<0.05),经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血常规各指标与血清PPARγ表达水平呈负相关(均P<0.05),与脂肪空泡面积百分比呈负相关(均P<0.05)。在体外成骨/成脂诱导分化后,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橙红色的细胞比例明显降低,红色钙结节比例明显增高;成骨分化诱导3 d后,实验组、阳性对照组、阴性对照组人骨髓基质细胞均与小鼠HSC细胞进行共培养,空白组则单纯培养HSC细胞,结果显示共培养24、48、72 h后,实验组、阳性对照组小鼠HSC细胞增殖水平均高于阴性对照组和空白组(均P<0.05)。结论 PPARγ基因沉默的HS-5植入骨髓抑制小鼠后有助于小鼠造血功能增强。PPARγ基因被干扰沉默后,可增强HS-5细胞的成骨分化能力,减弱HS-5细胞的成脂分化能力,而成骨分化诱导的HS-5细胞能进一步增强小鼠HSC的增殖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激活受体Γ 人骨髓基质细胞 骨髓抑制小鼠 造血功能 成骨/成脂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SR联合纤维化中心与肿瘤间质淋巴细胞预测三阴型乳腺癌新辅助治疗的疗效与预后意义
13
作者 夏天 龙鑫 +4 位作者 叶入裴 汪静 蔡静波 文雪 肖秀丽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168-1173,1180,共7页
目的探讨肿瘤间质比(tumor-stroma ratio,TSR)联合纤维化中心(fibrotic focus,FF)、肿瘤间质浸润淋巴细胞(stromal tumor-infiltrating lymphocytes,sTILs)与三阴型乳腺癌(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TNBC)新辅助治疗后病理完全缓解... 目的探讨肿瘤间质比(tumor-stroma ratio,TSR)联合纤维化中心(fibrotic focus,FF)、肿瘤间质浸润淋巴细胞(stromal tumor-infiltrating lymphocytes,sTILs)与三阴型乳腺癌(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TNBC)新辅助治疗后病理完全缓解(pathological complete response,pCR)的相关性和预后价值。方法收集170例TNBC的临床资料,由两位高年资病理医师采用双盲法阅片,复核所有病例的病检资料,评估TSR、FF、sTILs结果和CD4、CD8的表达,分析其与pCR、预后的关系。结果170例TNBC经新辅助治疗后57例为pCR,113例为非pCR(non-pCR)。pCR组和non-pCR组中TSR、FF、sTILs、CD4、CD8、Ki67、脉管内癌栓、淋巴结转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不同Miller-Payne(MP)分级中TSR、FF和sTILs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TSR、sTILs、TSR联合FF、TSR联合sTILs、Ki67与pCR呈正相关;同时,前三者还与MP分级呈正相关,而FF、脉管内癌栓、淋巴结转移与pCR呈负相关,且FF与MP分级也呈负相关;TSR>1、G0 FF和sTILs>50%时患者的预后最佳;TSR联合FF、sTILs时pCR组预后均优于non-PCR组。结论TSR、FF、sTILs有望成为预测TNBC新辅助治疗疗效及预后的指标,为TNBC患者的治疗和科研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三阴型乳腺癌 TSR FF sTILs 新辅助治疗 MP分级 pC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铁死亡在2型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症中的作用机制和研究进展
14
作者 郭曼 黄炜 +3 位作者 伍棋 曾艳 滕方元 徐勇 《中华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98-505,共8页
2型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症(type 2 diabetic osteoporosis,T2DOP)是老年糖尿病患者常见的严重并发症之一。骨细胞和成骨细胞异常死亡,将造成骨形成与骨吸收代谢失衡,进而降低骨密度和增加骨折风险。铁死亡是一种铁依赖性的、脂质过氧化引... 2型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症(type 2 diabetic osteoporosis,T2DOP)是老年糖尿病患者常见的严重并发症之一。骨细胞和成骨细胞异常死亡,将造成骨形成与骨吸收代谢失衡,进而降低骨密度和增加骨折风险。铁死亡是一种铁依赖性的、脂质过氧化引起的调节性细胞死亡模式,细胞内二价铁离子(Fe 2+)通过氧化还原反应产生大量铁依赖性活性氧,促使脂质过氧化导致细胞死亡。目前,铁死亡在T2DOP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与详细机制尚未完全阐明。铁死亡可能通过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glutathione peroxidase 4,GPX4)、铁超载和脂质过氧化等途径加速T2DOP疾病进展,本综述基于铁死亡理论进一步探讨T2DOP的发病机制和潜在治疗靶点,以期为T2DOP诊疗及药物研发提供新策略和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型糖尿病 高血糖 骨质疏松症 铁死亡 发病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合酶链反应和免疫组化检测猫抓病患者淋巴结巴尔通体感染 被引量:4
15
作者 黄娟 唐源 +1 位作者 廖殿英 李甘地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548-551,共4页
目的 探讨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和免疫组化法检测猫抓病患者巴尔通体感染情况,探讨两种方法在石蜡包埋组织中确诊猫抓病的实用价值。方法 收集94例经病理形态学诊断的猫抓病石蜡包埋淋巴结组织,分别使用针对... 目的 探讨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和免疫组化法检测猫抓病患者巴尔通体感染情况,探讨两种方法在石蜡包埋组织中确诊猫抓病的实用价值。方法 收集94例经病理形态学诊断的猫抓病石蜡包埋淋巴结组织,分别使用针对巴尔通体柠檬酸合成酶(gltA)基因、16~23SrRNA基因的2种引物扩增巴尔通体基因序列以及使用汉赛巴尔通体单克隆抗体检测组织中巴尔通体感染情况。结果 66例(70.2%)抗汉赛巴尔通体单克隆抗体染色阳性,阳性信号主要呈点状、颗粒状,少数呈线样勾勒出细菌形状。应用PCR法检测有57例(60.6%)汉赛巴尔通体191bp长度的gltA基因;另40例(42.5%)检测出汉赛巴尔通体163bp长度的16~23SrRNA基因,无其他巴尔通体种类检测出。综合上述检测结果显示有76例(80.8%)检出汉赛巴尔通体的感染。结论 汉赛巴尔通体是我国猫抓病患者的病原体,应用PCR法和免疫组化EnVision两步法检测汉赛巴尔通体有助于确诊猫抓病,汉赛巴尔通体单克隆抗体检测是目前较为理想的检测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猫抓病 巴尔通体 免疫组织化学 聚合酶链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小细胞肺癌中磷酸化FRK蛋白的表达及预后分析 被引量:1
16
作者 李丽 寇玉玲 +1 位作者 陈菲 孙兴旺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525-529,共5页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中磷酸化FRK(phospho-FRK,p-FRK)蛋白的表达及其预后分析。方法应用免疫组化En Vision两步法检测162例NSCLC组织及其远端对照组织中p-FRK蛋白的表达水平,并分析p-FRK蛋白表达与N...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中磷酸化FRK(phospho-FRK,p-FRK)蛋白的表达及其预后分析。方法应用免疫组化En Vision两步法检测162例NSCLC组织及其远端对照组织中p-FRK蛋白的表达水平,并分析p-FRK蛋白表达与NSCLC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评价p-FRK在NSCLC患者预后中的价值。结果 p-FRK蛋白在NSCLC中的阳性率明显高于远端对照组织(51.9%vs 11.7%,P=0.001)。p-FRK蛋白阳性水平与NSCLC病理组织类型、淋巴结转移、p TNM分期均显著相关(P<0.05)。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p-FRK表达水平与患者术后总生存率呈负相关(χ2=17.849,P<0.001)。多因素生存分析显示p-FRK蛋白是NSCLC患者术后不良预后的独立预测因素(HR=0.496,95%CI:0.295~0.836,P<0.05)。结论 p-FRK阳性患者预后较差,有望成为NSCLC患者预后判断的新型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肿瘤 非小细胞肺癌 Src激酶家族 p—FRK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参麦注射液对单侧输尿管梗阻大鼠健侧肾脏代偿的影响 被引量:1
17
作者 张翠薇 陈蓉 +2 位作者 阮思蓓 刘勇 马跃荣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855-857,共3页
目的:探讨参麦注射液对单侧输尿管梗阻(UUO)大鼠健侧肾脏形态和功能代偿的影响。方法:成年雌性SD大鼠54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参麦注射液治疗组。假手术组仅将输尿管游离但不结扎离断,模型组和参麦注射液治疗组行单侧输尿管结... 目的:探讨参麦注射液对单侧输尿管梗阻(UUO)大鼠健侧肾脏形态和功能代偿的影响。方法:成年雌性SD大鼠54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参麦注射液治疗组。假手术组仅将输尿管游离但不结扎离断,模型组和参麦注射液治疗组行单侧输尿管结扎术。术后治疗组每天腹腔注射参麦注射液,假手术组与模型组每天腹腔注射等量生理盐水。术后第7、14、21天随机选取并处死各组中的6只大鼠,取血5 m L监测肾功能的变化,健侧肾脏行肾皮质微循环血流检测,并观察双侧肾脏形态学改变。结果:模型组大鼠健侧肾脏体积明显增大,肾小球系膜细胞增生并随梗阻时间延长逐渐加重,血肌酐、尿素氮在术后第14天偏离正常水平;与假手术组比较,参麦注射液治疗组健侧肾脏形态和肾功能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模型组和参麦注射液治疗组健侧肾脏皮质微循环血流显著增加。结论:参麦注射液和模型组通过加快血细胞的运动速度而增加肾脏皮质微循环血流,促进单侧输尿管梗阻大鼠健侧肾脏的功能代偿,同时参麦注射液可能通过抑制肾小球细胞增殖而延缓或阻止其形态代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侧输尿管梗阻 参麦注射液 微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固本化瘀通络合剂含药血清对高糖诱导的足细胞损伤影响及机制研究 被引量:5
18
作者 张翠薇 马程功 +2 位作者 文雪 潘玲 马跃荣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1608-1611,I0017,I0018,共6页
目的:观察固本化瘀通络合剂含药血清对高糖所致足细胞损伤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方法:取对数生长期的足细胞种植于细胞培养板中,随机分为对照组、高糖组、中药组(高糖和固本化瘀通络合剂含药血清共培养)。分别用CFSE/PI染色检测细胞的... 目的:观察固本化瘀通络合剂含药血清对高糖所致足细胞损伤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方法:取对数生长期的足细胞种植于细胞培养板中,随机分为对照组、高糖组、中药组(高糖和固本化瘀通络合剂含药血清共培养)。分别用CFSE/PI染色检测细胞的生存率,流式细胞术(Annexin V-FITC/PI双标染色法)检测细胞的凋亡水平,RT-PCR和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足突标志物nephrin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结果:24 h时,各组足细胞的凋亡率和存活率无显著差异;48 h和72 h时,与对照组相比,高糖组足细胞凋亡率增高,生存率明显降低;与高糖组相比,中药组足细胞凋亡率降低,生存率明显提高。RT-PCR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在各个时间点,高糖组足细胞nephrin mRNA及蛋白表达量与对照组相比,均明显下降;与高糖组相比,中药组足细胞nephrin mRNA及蛋白表达量明显升高。结论:固本化瘀通络合剂含药血清可能通过升高nephrin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在一定程度上抑制高糖诱导的足细胞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本化瘀通络合剂 高糖 足细胞 NEPHRI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涎腺黏液表皮样癌与多形性腺瘤的细胞学诊断及鉴别 被引量:2
19
作者 黄丛改 李孟泽 +5 位作者 汪少华 刘云 万宇 王洁琼 唐晓琴 杨志惠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424-427,共4页
目的分析涎腺黏液表皮样癌(mucoepidermoid carcinoma,MEC)的细胞学形态特点,探讨涎腺MEC与涎腺多形性腺瘤(pleomorphic adenoma,PA)的细胞学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8月~2017年7月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存档的21例头颈部涎腺MEC... 目的分析涎腺黏液表皮样癌(mucoepidermoid carcinoma,MEC)的细胞学形态特点,探讨涎腺MEC与涎腺多形性腺瘤(pleomorphic adenoma,PA)的细胞学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8月~2017年7月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存档的21例头颈部涎腺MEC及190例涎腺PA的细胞学涂片。结果MEC主要由黏液细胞、中间细胞和表皮样细胞构成,背景可有黏液以及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黏液常见;细胞核呈圆形或卵圆形、可有异型性,细胞核深染,染色质粗或略粗且分布不均,细胞核大且大小不一、形状不规则、核分裂象少见;小核仁可见,部分病例核仁明显;瘤细胞胞质丰富。PA细胞学涂片黏液背景特点与MEC相似,其与MEC的不同之处主要为:单个散在分布的肿瘤性导管细胞少见;肌上皮细胞多见;细胞核染色略深,形状规则一致、大小均一、无异型性;瘤细胞胞质无MEC丰富。结论涎腺MEC与PA细胞学表现既相似又各有特点,绝大多数病例可通过细胞学诊断及鉴别。黏液物质是细胞学诊断MEC的重要线索,但非该恶性肿瘤的特异性改变。黏液细胞、表皮样细胞和中间细胞是诊断MEC的必要条件,肌上皮细胞和成团的腺上皮细胞是诊断PA的必要条件,也是鉴别MEC与PA可靠的细胞学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涎腺肿瘤 多形性腺瘤 黏液表皮样 细胞学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热制备锌、硅、镁、铁等元素掺杂羟基磷灰石及其表征 被引量:2
20
作者 宋可可 黄浩 +3 位作者 鲁梦婕 杨安春 翁杰 段可 《无机材料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1091-1096,共6页
微量元素掺杂是赋予羟基磷灰石材料更多生物学功能的一条有效途径,但不同元素的掺杂行为尚待进一步揭示。本研究使用并行水热合成方式,制备分别含有锌、硅、镁、铁、锰、铜、锶、硒、钴的9种羟基磷灰石粒子,并对其物理化学特性进行研究... 微量元素掺杂是赋予羟基磷灰石材料更多生物学功能的一条有效途径,但不同元素的掺杂行为尚待进一步揭示。本研究使用并行水热合成方式,制备分别含有锌、硅、镁、铁、锰、铜、锶、硒、钴的9种羟基磷灰石粒子,并对其物理化学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元素掺杂显著改变了羟基磷灰石粒子的形貌和晶体生长方向,但不改变其物相组成和官能团。晶体的(211)和(112)晶面衍射峰的强度均降低,结晶度下降。元素实际掺杂效率分析结果显示锰>锌>镁>铁(三价)>锶>钴>铜>硒>硅,与元素的离子半径大小相关。锰、锌、镁三种元素掺杂量较高,因其离子半径与其替代的钙离子接近。铜元素掺杂效率较低是由于其在合成溶液中与氨产生络合作用,硅元素和硒元素则因几何结构和电荷(SiO_(3)^(2-)、SeO_(3)^(2-)/PO_(4)^(3-))差异导致掺杂率低。本研究揭示了掺杂行为与离子特性之间的联系,为功能化羟基磷灰石的设计和开发提供有益的参考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羟基磷灰石 元素掺杂 水热合成 掺杂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