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小鼠甲状腺功能减退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1
1
作者 兰浩淼 张立 +2 位作者 毛雨 谢林浚 车红缨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0-47,共8页
目的将C57BL/6和KM小鼠甲状腺通过两种不同术式全切后,验证甲状腺功能减退模型造模是否成功,同时比较不同术式造模的成功率差异。方法本研究采用C57BL/6和KM小鼠进行结扎法(术式Ⅰ)和止血法(术式Ⅱ)进行甲状腺全切操作,并记录操作详细过... 目的将C57BL/6和KM小鼠甲状腺通过两种不同术式全切后,验证甲状腺功能减退模型造模是否成功,同时比较不同术式造模的成功率差异。方法本研究采用C57BL/6和KM小鼠进行结扎法(术式Ⅰ)和止血法(术式Ⅱ)进行甲状腺全切操作,并记录操作详细过程,利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对比术前及术后小鼠的血清TT3、TT4及TSH水平、体重及颈部组织苏木精-伊红(HE)染色验证模型。结果两种术式均造成两种属模型组小鼠血清TT3、TT4降低(P<0.05),TSH升高(P<0.001)。术式Ⅰ组和术式Ⅱ组小鼠术后28 d内存活率分别为C57BL/6小鼠:40%和60%;KM小鼠:50%和40%。两种属手术组小鼠术后体重较假手术组均明显升高。HE染色和显微镜观察结果表明,两种属小鼠颈部切取组织为甲状腺组织,且离体后甲状腺后背膜完整。结论两种手术方式均能造成两种属小鼠甲状腺功能减退,但需要熟悉小鼠甲状腺及周围组织解剖关系,提高操作熟练度,预防术后低钙及感染从而提高造模后小鼠存活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功能减退 小鼠 甲状腺全切 造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状腺未分化癌生物治疗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2
作者 管洋洋(综述) 姜隽(审阅)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947-952,共6页
甲状腺未分化癌(anaplastic thyroid carcinoma,ATC)是一种高侵袭性、高致死性的甲状腺恶性肿瘤,其发生率低、生长速度快,确诊时常常已经处在晚期和远处转移,确诊患者病死率达100%,中位生存期仅为3~6个月。因ATC的罕见性以及其恶性程度... 甲状腺未分化癌(anaplastic thyroid carcinoma,ATC)是一种高侵袭性、高致死性的甲状腺恶性肿瘤,其发生率低、生长速度快,确诊时常常已经处在晚期和远处转移,确诊患者病死率达100%,中位生存期仅为3~6个月。因ATC的罕见性以及其恶性程度高、侵袭性强,确诊ATC的患者常遵循个体化治疗原则,目前尚无标准化的治疗方案,因此多种方式联合生物治疗成为了目前关注的重点,如基因靶向治疗。既往研究表明,完全切除可延长ATC患者的生存期,而术后联合放疗可达到完全缓解和部分缓解,目前放疗已被证实可控制局部疾病,提高生活质量,但个体差异较大,其预后受多种因素影响,如年龄较大、高白细胞、甲状腺外侵犯、诊断时远处转移、不完全切除和放疗剂量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未分化癌 分子学 生物治疗 靶向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胰十二指肠联合全系膜切除术与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治疗胰头癌及壶腹周围癌效果比较的Meta分析 被引量:10
3
作者 余佩和 苏松 +3 位作者 陈诗 王锦程 陈鑫培 罗德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1811-1815,共5页
目的比较胰十二指肠联合全系膜切除术(TMpE)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治疗胰头癌及壶腹周围癌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维普数... 目的比较胰十二指肠联合全系膜切除术(TMpE)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治疗胰头癌及壶腹周围癌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中2007年1月-2020年1月公开发表的有关TMpE与PD治疗胰头癌及壶腹周围癌效果对比研究的所有中英文文献,对纳入的研究进行质量评价,采用Rev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经筛选后纳入5项回顾性队列研究,共358例患者,其中TMpE组188例,PD组170例。TMpE组较PD组胰瘘发生率增加[比值比(OR)=1.69,95%CI(95%CI):1.03~2.78,P=0.04],但两组术后总体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1.51,95%CI:0.76~2.98,P=0.24)。此外,TMpE提高了R0切除率(OR=2.89,95%CI:1.30~6.43,P=0.009)、淋巴结清扫数量[均数差(MD)=5.14,95%CI:4.16~6.13,P<0.001]及术后1年生存率(OR=2.60,95%CI:1.45~4.69,P=0.001),且没有增加手术时间(MD=7.74,95%CI:-42.84~58.33,P=0.76)、术中失血量(MD=-45.89,95%CI:-198.19~106.41,P=0.55)、术后住院时间(MD=-4.62,95%CI:-16.60~7.36,P=0.45)。结论TMpE治疗胰头癌及壶腹周围癌是安全可行的,且具有更高的R0切除率及术后1年生存率等优势,有望成为治疗胰头癌及壶腹周围癌的首选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肿瘤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胰十二指肠切除联合全系膜切除术 治疗结果 Meta分析(主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胰腺炎中Gli1介导的炎性细胞因子的表达变化及意义 被引量:6
4
作者 赖坤 何雪梅 +2 位作者 罗澜 王芳 周翔宇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1057-1061,共5页
目的:探讨在急性胰腺炎中通过调控Gli1信号后观察炎性细胞因子IL-6的表达变化及意义。方法:本实验将C57小鼠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模型组、抑制组。雨蛙素腹腔注射诱导急性胰腺炎模型,HE染色、检测淀粉酶水平证明模型造模成功,用RT-q PCR... 目的:探讨在急性胰腺炎中通过调控Gli1信号后观察炎性细胞因子IL-6的表达变化及意义。方法:本实验将C57小鼠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模型组、抑制组。雨蛙素腹腔注射诱导急性胰腺炎模型,HE染色、检测淀粉酶水平证明模型造模成功,用RT-q PCR、Western blot检测Gli1在胰腺、肝、小肠、肺、肾组织的表达。用ELISA方法检测炎性细胞因子IL-6。结果:雨蛙素腹腔注射诱导急性胰腺炎模型,HE染色、检测淀粉酶水平证明模型造模成功,用RT-q PCR、Western blot检测Gli1在胰腺、肝、小肠、肺、肾组织的表达。用ELISA方法检测炎性细胞因子IL-6。与对照组相比较,雨蛙素注射后的模型组各个组织(胰腺、肝、小肠、肺、肾组织)Gli1表达较对照组升高,再用Gant61(Gli特异性抑制剂)抑制Gli1后可见抑制组IL-6表达较模型组升高。结论:在急性胰腺炎症过程中,Gli1可能参与了AP过程中远隔组织损伤和修复过程,且gli1可能通过调控其下游的炎性细胞因子IL-6而发挥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LI1 远隔组织 急性胰腺炎 炎性细胞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花青素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功能及miR-221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3
5
作者 邹燕 吴斐 +2 位作者 季昳弛 何雪梅 周翔宇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20-125,共6页
目的探讨原花青素(PC)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增殖、迁移的影响,初步探讨PC作用机制。方法体外培养HUVECs,采用不同浓度(5、25、50、75、100μg/ml)PC处理细胞24h后,用CCK-8法筛选出50μg/ml PC做后续实验,继续用细胞划痕实验法检... 目的探讨原花青素(PC)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增殖、迁移的影响,初步探讨PC作用机制。方法体外培养HUVECs,采用不同浓度(5、25、50、75、100μg/ml)PC处理细胞24h后,用CCK-8法筛选出50μg/ml PC做后续实验,继续用细胞划痕实验法检测细胞迁移能力;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HUVECs内miR-221的表达变化;miRWalk数据库预测miR-221靶基因并对靶基因行GO分析和KEGG Pathway分析。结果 PC处理HUVECs 24h后,与对照组相比,PC 5μg/ml组细胞增殖活性变化不明显(P>0.05),而PC 25、50、75、100μg/ml组细胞增殖活性与PC呈浓度依赖性下降(P<0.01);与对照组相比,PC 50μg/ml组迁移能力明显减弱(P<0.01);与对照组相比,50μg/ml组miR-221的表达明显升高(P<0.01)。GO分析发现miR-221的靶基因主要与细胞的增殖、迁移、基因的翻译等相关,与细胞增殖、迁移有关的靶基因有ADAM17、KIT、PDGFD等。KEGG Pathway分析发现miR-221的靶基因富集FoxO、PI3K-Akt等5条信号通路。结论低浓度PC对HUVECs增殖活性无明显影响,一定浓度PC可以抑制HUVECs的增殖和迁移,其机制可能涉及miR-221的上调及FoxO、PI3K-Akt等信号通路的参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花青素 人脐静脉内皮细胞 MI R-22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花青素对小鼠后肢缺血肌肉的作用及miR-133b的表达变化 被引量:2
6
作者 杜超 何雪梅 +1 位作者 施森 周翔宇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565-573,共9页
肢体缺血后的氧化应激反应将导致肌肉损伤,刺激肌卫星细胞(satellite cells,SCs)的成肌分化,从而完成损伤修复,而肌源性miRNAs参与其中。原花青素(proanthocyanidins,PC)来源于植物多酚提取物,具有抗氧化应激的作用。但原花青素对缺血... 肢体缺血后的氧化应激反应将导致肌肉损伤,刺激肌卫星细胞(satellite cells,SCs)的成肌分化,从而完成损伤修复,而肌源性miRNAs参与其中。原花青素(proanthocyanidins,PC)来源于植物多酚提取物,具有抗氧化应激的作用。但原花青素对缺血肌肉的作用和机制尚不明确。本文研究原花青素对小鼠后肢缺血肌肉的作用,探讨miR-133b在其中的表达及作用。雄性C57/BL6小鼠经左后肢缺血后随机分为:对照组(H2O)、低浓度PC(low dose PC,LDPC)组(1 mg/kg)和高浓度PC(high dose PC,HDPC)组(20 mg/kg)。对缺血肢体运动功能评分:7 d时,对照组为1.33±0.14,LDPC组为1.50±0.15,HDPC组为2.08±0.23;14 d时,对照组为2.17±0.31,LDPC组为2.00±0.37,HDPC组为3.83±0.17。说明高浓度PC可促进缺血肢体运动功能恢复(P<0.05)。测定各组的氧化应激产物丙二醛含量,在7 d时:血浆中,对照组为32.85±7.61 nmol/μL,LDPC组为35.90±7.45 nmol/μL,HDPC组为10.46±2.49 nmol/μL;缺血肌肉中,对照组为39.75±7.61nmol/μg,LDPC组为28.75±7.05 nmol/μg,HDPC组为15.80±3.63 nmol/μg。表明高浓度PC可有效降低后肢缺血小鼠体内氧化应激水平(P<0.05)。HE染色结果显示,高浓度组再生肌纤维比例(7 d,53.88%±8.13%;21 d,39.30%±0.37%)均明显高于(P<0.05)对照组(7 d,10.61%±3.00%;21 d,22.61%±3.16%)和低浓度组(7 d,14.57%±2.94%;21 d,18.74%±4.73%)。RTq PCR检测缺血肌肉中miR-133b-3p含量,与对照组相比,高浓度组的miR-133b-3p表达上调(3.26倍,P<0.05)。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PPP2CA、PPP2CB和MKP-1可能是miR-133b-3p的靶基因。Western印迹检测发现,与对照组相比,高浓度组PCNA、Myo D和ERK2表达升高,而p-ERK2表达下降(P<0.05)。以上结果说明,高浓度原花青素可降低缺血后的氧化应激反应,促进缺血肌肉再生,而miR-133b-3p和ERK信号通路可能参与其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花青素 miR-133b 肢体缺血 肌肉再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