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2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沉浸式饮食护理教育游戏在消化内科临床教学中的应用 被引量:21
1
作者 李雨昕 刘红 +2 位作者 陈丽丽 罗英 王媛媛 《护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9期84-87,共4页
目的探讨沉浸式饮食护理教育游戏在消化内科实习护生临床实践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在2所附属医院消化内科实习的护生80名随机分为两组各4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饮食护理实践教学;干预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沉浸式饮食护理教育游戏,以... 目的探讨沉浸式饮食护理教育游戏在消化内科实习护生临床实践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在2所附属医院消化内科实习的护生80名随机分为两组各4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饮食护理实践教学;干预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沉浸式饮食护理教育游戏,以护生作为游戏玩家,通过闯关不同游戏环节,学习饮食护理知识和技能。干预前后对两组实习护生饮食护理实践能力、评判性思维能力进行评价。结果干预后,干预组护生饮食护理实践能力、评判性思维能力各维度得分和总分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沉浸式饮食护理教育游戏应用于消化内科实习护生临床实践教学,可提升护生的饮食护理实践能力和评判性思维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饮食护理 教育游戏 实习护生 评判性思维 临床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内镜引导下细针穿刺对胆管病变的诊断价值及其准确性影响因素
2
作者 谭贤豪 周希 +3 位作者 赵明 姜琳 孙晓滨 单晶 《中国肿瘤临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1期565-570,共6页
目的:评估超声内镜引导下细针穿刺(endoscopic ultrasound-guided fine needle aspiration,EUS-FNA)在胆管病变中的诊断效能和安全性,并探讨影响其准确性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到2023年12月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因疑似胆管恶... 目的:评估超声内镜引导下细针穿刺(endoscopic ultrasound-guided fine needle aspiration,EUS-FNA)在胆管病变中的诊断效能和安全性,并探讨影响其准确性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到2023年12月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因疑似胆管恶性狭窄/占位而接受EUS-FNA的41例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性22例,女性19例,平均年龄为65.9(35.0~89.0)岁。评估其诊断效能(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性)及影响因素。结果:EUS-FNA对于胆管病变的总体灵敏性为85%,特异性为100%,阳性预测值为100%,阴性预测值为33%,准确性为86%;25G穿刺针和是否存在实性占位是影响EUS-FNA诊断胆管病变准确性的重要因素,而穿刺部位并未对诊断效能产生影响,参与分析的41例患者在随访期间未发现与EUS-FNA相关不良事件。结论:EUS-FNA在诊断胆管病变时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安全性,特别是使用25G穿刺针及存在胆管实性占位时,EUSFNA的诊断准确性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内镜引导下细针穿刺 胆管癌 超声内镜 诊断效能 穿刺针型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胎蛋白联合前白蛋白对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 被引量:1
3
作者 陈美娟 李春燕 +1 位作者 徐华谦 汤善宏 《临床肝胆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855-861,共7页
目的探索甲胎蛋白(AFP)和前白蛋白(PAB)水平与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患者90 d预后的关系及不同AFP、PAB水平患者90 d预后差异。方法纳入2018年1月—2023年1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西部战区总医院住院治疗的HBV-ACLF患者371例,根... 目的探索甲胎蛋白(AFP)和前白蛋白(PAB)水平与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患者90 d预后的关系及不同AFP、PAB水平患者90 d预后差异。方法纳入2018年1月—2023年1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西部战区总医院住院治疗的HBV-ACLF患者371例,根据出院后90 d随访结果分为生存组(n=216)和死亡组(n=155)。通过病历系统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及AFP和PAB等相关实验室指标。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多组间比较及进一步两两比较均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HBV-ACLF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通过AFP和PAB的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曲线),确定二者的截断值。应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并采用Log-rank检验进行比较。结果生存组Hb、PAB、AFP和PLT水平均显著高于死亡组(P值均<0.05);年龄、TBil、WBC、胱抑素、肌酐、尿素、国际标准化比值、MELD评分、Child-Pugh C级患者占比、2级腹水及肝性脑病的发生率均显著低于死亡组(P值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PAB(OR=0.985,95%CI:0.972~0.998,P=0.024)、AFP(OR=0.998,95%CI:0.996~1.000,P=0.028)、PLT(OR=0.989,95%CI:0.982~0.996,P=0.003)、年龄(OR=1.046,95%CI:1.018~1.075,P=0.001)、TBil(OR=1.004,95%CI:1.002~1.006,P<0.001)和WBC(OR=1.237,95%CI:1.110~1.379,P<0.001)是HBVACLF患者90 d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根据AFP及PAB的ROC曲线截断值将患者分为A组102例(AFP≥73.19 ng/mL且PAB≥22.55 mg/L)、B组170例(AFP≥73.19 ng/mL且PAB<22.55 mg/L;AFP<73.19 ng/mL且PAB≥22.55 mg/L)和C组99例(AFP<73.19 ng/mL且PAB<22.55 mg/L)。3组间比较,年龄、Hb、国际标准化比值、MELD评分及Child-Pugh分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生存曲线分析显示,A组患者90 d累积生存率显著高于B组和C组(χ^(2)=19.825,P<0.001)。结论AFP联合PAB能较好地预测HBV-ACLF患者的90 d预后,其中高AFP及高PAB水平的患者90 d病死率更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 甲胎蛋白类 前白蛋白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乙型肝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患者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后显性肝性脑病风险预测模型的构建 被引量:3
4
作者 王澜静 秦建平 +3 位作者 姚欣 其七 刘林 汤善宏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149-1155,共7页
目的探索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术后显性肝性脑病(OHE)的影响因素,并构建个体化风险预测模型。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21年12月于西部战区总医院消化内科行TIPS治疗的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302例,按术后是否发生OH... 目的探索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术后显性肝性脑病(OHE)的影响因素,并构建个体化风险预测模型。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21年12月于西部战区总医院消化内科行TIPS治疗的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302例,按术后是否发生OHE分为无OHE组(237例)和OHE组(65例)。比较两组患者术前的一般资料、实验室检查指标、CTP评分、MELD-Na评分及ALBI评分等。计量资料的两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TIPS术后OHE的影响因素,应用独立影响因素构建Nomogram模型,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及校准曲线评价模型的区分度及校准度,决策曲线及临床影响曲线评估模型的临床有效性。结果年龄(OR=1.035,95%CI:1.004~1.066)、WBC/PLT(OR=33.725,95%CI:1.220~932.377)、INR(OR=5.149,95%CI:1.052~25.207)、前白蛋白(OR=0.992,95%CI:0.983~1.000)是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TIPS术后OHE发生的独立预测因素(P值均<0.05)。基于年龄、WBC/PLT、INR、前白蛋白构建的Nomogram模型ROC曲线下面积为0.716(95%CI:0.649~0.781),敏感度为78.5%,特异度为56.1%。结论基于年龄、WBC/PLT、INR、PAB建立Nomogram模型,有助于临床预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TIPS术后OHE发生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硬化 高血压 门静脉 门体分流术 经颈静脉肝内 肝性脑病 列线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预后的危险因素及风险预测列线图模型构建 被引量:2
5
作者 张仕华 柏承志 +3 位作者 李春燕 徐理茂 徐华谦 汤善宏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976-1984,共9页
目的探讨老年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患者的临床特点,以及影响患者近期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23年1月在西部战区总医院收治的417例HBV-ACLF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收集患者一般情况、血常规、生化指标、肝硬化... 目的探讨老年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患者的临床特点,以及影响患者近期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23年1月在西部战区总医院收治的417例HBV-ACLF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收集患者一般情况、血常规、生化指标、肝硬化及失代偿事件情况(腹水及分级,肝性脑病及分级)等临床资料。随访患者90天生存情况。根据年龄将患者分为老年组(≥60岁,n=106)和非老年组(<60岁,n=311),老年组中根据90天生存情况分为生存组(n=41)和死亡或移植组(n=65)。定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定性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老年HBV-ACLF患者90天死亡风险的独立影响因素,构建老年HBV-ACLF患者死亡风险预测列线图模型。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别评价训练集与验证集中模型对于HBV-ACLF患者转归预测价值。绘制训练集与验证集中所构建模型的校准曲线与决策曲线,判断模型拟合程度与预测收益。结果老年患者的90天病死率显著高于非老年患者(P<0.05),其中老年组女性发生率、肝硬化基础发生率、肝性脑病发生率及分级、腹水发生率、肝纤维化指标水平(APRI、FIB-4)显著高于非老年组(P值均<0.05);而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白蛋白、甲胎蛋白、淋巴细胞等方面显著低于非老年组(P值均<0.05)。在老年HBV-ACLF患者中,生存组与死亡或移植组在总胆固醇、TBil、国际化标准比值(INR)、甲胎蛋白、血小板、肌酐、血清钠、单核细胞数量、肝性脑病发生率及分级等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P值均<0.05)。此外,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INR(OR=11.351,95%CI:1.942~66.362)、单核细胞(OR=23.636,95%CI:1.388~402.529)、TBil(OR=1.007,95%CI:1.001~1.013)、血小板(OR=0.968,95%CI:0.945~0.993)为HBV-ACLF老年患者90天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P值均<0.05),由此构建的列线图模型具有较高预测价值(ROC曲线下面积为0.915,敏感度为88.0%,特异度为86.7%),且在验证集中同样具有较高效能与拟合度,决策曲线提示获益较好,该模型与常用预测模型(MELD评分、COSSHACLFⅡ评分等)相比,仍具有较高预测效能。结论老年HBV-ACLF患者可能因肝脏合成、储备功能、再生能力下降、免疫功能紊乱等原因而表现为短期高病死率。INR、单核细胞、TBil、血小板在预测老年HBV-ACLF患者死亡风险方面具有较高价值,由此构建的列线图模型具有较高预测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 老年人 列线图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ncRNA SOX2OT靶向SIRT1/自噬通路增强胆管癌细胞5-FU耐药
6
作者 辛辰 王笑影 +5 位作者 李响 陈宇 王雪 宁佳曦 杨适 王忠琼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87-193,共7页
目的探讨LncRNASOX2OT靶向SIRT1/自噬通路调节胆管癌细胞5-FU耐药的机制。方法将未用5-FU处理HCCC-9810细胞和不同浓度(50、100、150、200μg/mL)5-FU处理的HCCC-9810细胞分为对照组和模型组,qRT-PCR检测LncRNA SOX2OT、SIRT1 mRNA表达... 目的探讨LncRNASOX2OT靶向SIRT1/自噬通路调节胆管癌细胞5-FU耐药的机制。方法将未用5-FU处理HCCC-9810细胞和不同浓度(50、100、150、200μg/mL)5-FU处理的HCCC-9810细胞分为对照组和模型组,qRT-PCR检测LncRNA SOX2OT、SIRT1 mRNA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检测SIRT1、Beclin1、LC3和p62蛋白表达。pcDNA3.1-SOX2OT和pcDNA3.1-NC转染HCCC-9810/5-FU耐药细胞,CCK-8检测细胞耐药性,划痕实验检测细胞迁移能力,qRT-PCR检测LncRNASOX2OT、SIRT1 mRNA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检测SIRT1、Beclin1、LC3和p62表达。在以上基础上做了Rescue实验,将OV-SOX2OT(2μg/孔)和si-NC(75pmol/孔)、OV-SOX2OT(2μg/孔)和si-SIRT1(75pmol/孔)分别共转染HCCC-9810/5-FU耐药细胞,分组为OV-SOX2OT+si-NC组和OV-SOX2OT+si-SIRT1组,以证明LncRNASOX2OT通过SIRT1影响自噬,并由此影响胆管癌细胞对5-FU的耐药性。RNAPulldown验证SOX2OT与SIRT1的靶向结合关系。结果不同浓度的5-FU均能抑制HCCC-9810细胞增殖(P<0.05)。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SIRT1、Beclin1(P<0.001)和p62(P<0.01)蛋白表达、LC3Ⅱ/LC3Ⅰ比值(P<0.001)、SIRT1和LncRNA SOX2OT mRNA水平(P<0.05)均明显增加。与OV-NC组相比,OV-SOX2OT组细胞迁移能力、SIRT1、Beclin1(P<0.001)和p62(P<0.05)蛋白表达、LC3Ⅱ/LC3Ⅰ比值(P<0.001)、SIRT1和LncRNASOX2OTmRNA(P<0.05)水平均明显增加。沉默SIRT1表达导致LncRNASOX2OT过表达的HCCC-9810细胞对5-FU的耐药性显著降低。与OV-SOX2OT+si-NC组相比,OV-SOX2OT+si-SIRT1组SIRT1(P<0.001)、p62和Beclin1(P<0.01)蛋白表达、LC3Ⅱ/LC3Ⅰ比值(P<0.01)、SIRT1 mRNA(P<0.05)水平均明显降低。RNA Pulldown检测结果显示SOX2OT能够直接与SIRT1结合。结论LncRNA SOX2OT通过上调SIRT1表达促进自噬来增强胆管癌HCCC-9810细胞5-FU耐药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ncRNASOX2OT SIRT1 自噬 胆管癌细胞 5-FU耐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维生素D3通过增强肝组织维生素D受体活性阻断JAK/STAT3通路减轻高胆固醇血症小鼠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胃炎
7
作者 徐文娇 王丽萍 +3 位作者 杨利娟 李向妮 李昌平 刘保民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520-526,共7页
目的 探讨维生素D3(VD3)能否通过降低血脂抑制Janus激酶/信号转导子与转录激活子3(JAK/STAT3)信号通路从而减轻幽门螺杆菌(Hp)感染。方法 建立高胆固醇小鼠模型和Hp感染小鼠模型,采用VD3灌胃8周。采用实时定量PCR检测小鼠肝组织维生素D... 目的 探讨维生素D3(VD3)能否通过降低血脂抑制Janus激酶/信号转导子与转录激活子3(JAK/STAT3)信号通路从而减轻幽门螺杆菌(Hp)感染。方法 建立高胆固醇小鼠模型和Hp感染小鼠模型,采用VD3灌胃8周。采用实时定量PCR检测小鼠肝组织维生素D受体(VDR)、胰岛素诱导基因2(Insig-2)及小鼠胃组织胃泌素的mRNA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胃组织JAK、STAT3、环加氧酶2(COX2)蛋白的表达,生化分析法检测小鼠血清胆固醇水平,ELISA检测各组小鼠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及IL-8水平,HE染色小鼠肝组织及胃组织的病变情况。结果 高胆固醇组及高胆固醇联合Hp感染组小鼠在灌胃VD3后,小鼠肝组织VDR、Insig-2的水平明显上升,胃泌素水平表达降低;胃组织JAK、STAT3及COX2蛋白的表达降低,血清中胆固醇水平降低,IL-6水平无明显变化,IL-8水平降低;与对照组相比,高胆固醇联合Hp感染组肝细胞气球样变减少,胃组织炎症减轻,胆固醇组、Hp感染组胃组织炎症也减轻。结论 VD3通过增强肝组织VDR的活性,阻断JAK/STAT3信号通路,抑制炎症因子表达减轻胃炎的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生素D3 维生素D受体(VDR) Janus激酶(JAK) 信号转导子与转录激活子3(STAT3) 高胆固醇血症 幽门螺杆菌(H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维生素K_(3)激活黄嘌呤氧化酶的动力学和分子机制
8
作者 刘礼 赵文静 +4 位作者 肖丽君 齐晓怡 吕沐瀚 梁思成 吴敬敬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13-119,共7页
目的考察维生素K_(3)对人肝来源的黄嘌呤氧化酶(XO)的激活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以人肝S9(0.1 g·L^(-1))作为XO来源,分别与底物黄嘌呤(0,2,4,8和16μmol·L^(-1))在37℃孵育90 min,液相色谱二极管阵列法测定反应的米氏常数(K_... 目的考察维生素K_(3)对人肝来源的黄嘌呤氧化酶(XO)的激活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以人肝S9(0.1 g·L^(-1))作为XO来源,分别与底物黄嘌呤(0,2,4,8和16μmol·L^(-1))在37℃孵育90 min,液相色谱二极管阵列法测定反应的米氏常数(K_(m))。黄嘌呤在K_(m)浓度下,三点法(维生素K_(3)1,10和100μmol·L^(-1))检测维生素K_(3)激活剂的活性,多点法(维生素K_(3)1,2,5,10,20,50,100,200和400μmol·L^(-1))测定其激活XO的半数有效浓度(EC_(50))。使用1/2EC_(50),EC_(50)和2EC_(50)维生素K_(3)进行动力学参数(K_(m)和V_(max))的测定和双倒数曲线的拟合,考察不同浓度维生素K_(3)存在下的动力学行为变化,并分析其激活类型。最后,通过分子对接技术探究XO与维生素K_(3)之间的互作机制。结果XO介导黄嘌呤氧化反应的K_(m)为4.71μmol·L^(-1)。作为该反应的激活剂,维生素K_(3)浓度依赖性激活XO(logistic拟合公式y=A2+(A1-A2)/1+(x/x_(0))^p),且EC_(50)为32.0μmol·L^(-1)。反应的动力学参数在加入维生素K_(3)后发生变化,K_(m)值随维生素K_(3)浓度增加而减小(4.71~1.34μmol·L^(-1)),而V_(max)值随维生素K_(3)浓度增加而增加(0.08~1.31μmol·min^(-1)·g^(-1)),最终导致V_(max)/K_(m)增加(17.0~977.6 mL·min^(-1)·g^(-1))。此外,双倒数曲线拟合表明维生素K_(3)对XO的激活类型为混合型。分子对接结果显示,维生素K_(3)结合于XO的钼喋呤结构域,与Arg599和Ser605形成氢键相互作用。结论维生素K_(3)是XO的激活剂,可与XO结构域中的Arg599和Ser605形成氢键,调节其与底物黄嘌呤的亲和力,达到激活XO而升尿酸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生素K3 黄嘌呤氧化酶 变构调节 分子对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IL-33/ST2信号通路的茯苓多糖调控溃疡性结肠炎大鼠肥大细胞活化的机制研究 被引量:39
9
作者 梁桐尔 刘杨洋 王烜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1324-1329,1337,共7页
目的:探究基于IL-33/ST2信号通路的茯苓多糖调控溃疡性结肠炎(UC)大鼠肥大细胞(MC)活化的机制。方法:SPF级SD大鼠90只,15只大鼠为对照组,其余大鼠采用三硝基苯磺酸(TNBS)灌肠法建立UC模型,造模成功后大鼠分为模型组、茯苓多糖低剂量组(5... 目的:探究基于IL-33/ST2信号通路的茯苓多糖调控溃疡性结肠炎(UC)大鼠肥大细胞(MC)活化的机制。方法:SPF级SD大鼠90只,15只大鼠为对照组,其余大鼠采用三硝基苯磺酸(TNBS)灌肠法建立UC模型,造模成功后大鼠分为模型组、茯苓多糖低剂量组(5 mg/kg)、中剂量组(100 mg/kg)、高剂量组(200 mg/kg)、柳氮磺胺吡啶组(SASP组)(300 g/kg),各组15只进行灌胃治疗,对照组、模型组每天灌胃生理盐水10 ml/kg,连续治疗14 d;治疗前后称量大鼠体质量,对大鼠进行疾病活动指数(DAI)评分,组织学损伤(TDI)评分,结肠黏膜损伤指数(CMDI)评分,HE染色观察病变部位炎症程度,甲苯胺蓝法检测MC形态、数目、脱颗粒率,免疫组化检测胰蛋白酶(TA)表达水平,ELISA法检测血清IL-33、IL-5、IL-13、IL-6、sST2的水平;Western blot检测结肠组织IL-33、ST2蛋白表达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皮毛干枯、饮食量减少,黏膜腺体结构排列紊乱,炎症细胞浸润,MC数目、TA水平及IL-33、IL-5、IL-13、IL-6、sST2的水平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茯苓多糖组和SASP组大鼠饮食量增加,精神状态改善,黏膜损伤及炎症细胞减轻,MC数目、TA水平、IL-33、IL-5、IL-13、IL-6、sST2的水平显著降低,尤以茯苓多糖高剂量组和SASP组治疗效果最为显著(P<0.05)。结论:MC活化在UC发病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中药茯苓多糖和SASP对UC均具有明显的治疗作用,茯苓多糖可通过抑制IL-33/ST2信号通路的激活,减少MC活化,抑制炎症因子的表达,降低结肠炎症浸润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L-33/ST2信号通路 茯苓多糖 溃疡性结肠炎 肥大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hGM-CSF对SAP大鼠肠黏膜屏障的保护性作用 被引量:3
10
作者 严苹 王清 +1 位作者 刘宇 陈霞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1332-1335,共4页
目的:探讨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ecombinant human granulocyte-macrophag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rhGM-CSF)在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肠黏膜屏障功能中的保护作用。方法:SD雄性大鼠36只,随... 目的:探讨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ecombinant human granulocyte-macrophag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rhGM-CSF)在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肠黏膜屏障功能中的保护作用。方法:SD雄性大鼠36只,随机均分为3组:对照组(假手术组)、胰腺炎组(SAP组)、治疗组(SAP+rhGM-CSF组)。采用逆行胰胆管注射3%牛磺胆酸钠溶液制造重症胰腺炎大鼠模型,治疗组造模成功后,皮下注射rhGM-CSF 3μg/kg×5 d。5 d后处死大鼠,观察小肠组织形态学化、CD4+/CD8+值及肠道菌群结构改变。结果:SAP大鼠均无死亡,各组黏膜层出现明显病理改变。与胰腺炎组相比,治疗组小肠黏膜损伤明显减轻,上皮细胞基本完整,绒毛排列紧密,小肠腺加深且数量较多,杯状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增多,黏膜厚度及肠壁水肿减轻;固有层CD8+淋巴细胞数明显减少,CD4+/CD8+值明显增高。胰腺炎组与对照组相比肠道菌群明显改变;治疗组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均明显高于胰腺组[(6.34±4.64) ln/g vs.(3.71±4.96) ln/g,(9.52±3.86) ln/g vs.(5.17±2.14) ln/g,P<0.05],而大肠杆菌与肠球菌较胰腺组明显降低[(7.98±2.23) ln/g vs.(11.36±3.74) ln/g,(4.65±1.85) ln/g vs.(7.28±2.63) ln/g,P<0.05]。结论:rhGM-CSF能改善SAP肠黏膜免疫屏障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肠黏膜屏障 急性重症胰腺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UHRF1基因沉默对胰腺癌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 被引量:2
11
作者 严苹 王清 +3 位作者 刘宇 吴艳 何帅 陈霞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2533-2536,共4页
目的探讨沉默UHRF1基因在胰腺癌细胞进展中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7月-2018年12月于乐山市人民医院肝胆外科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30例胰腺癌患者,切取患者非坏死胰腺癌组织及相邻的癌旁组织为研究标本。采用半定量RT-PCR和Western Blot... 目的探讨沉默UHRF1基因在胰腺癌细胞进展中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7月-2018年12月于乐山市人民医院肝胆外科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30例胰腺癌患者,切取患者非坏死胰腺癌组织及相邻的癌旁组织为研究标本。采用半定量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标本中UHRF1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随后构建靶向沉默UHRF1基因的短发夹RNA(sh-RNA)质粒表达载体,并采用慢病毒感染法转染胰腺癌细胞,MTT法检测细胞增殖;Western Blot法检测UHRF1、Bax和Bcl-2蛋白水平。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结果UHRF1基因在胰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癌旁组织(t=18.131,P<0.001)。与UHRF1组相比,UHRF1-shRNA组癌细胞中UHRF1蛋白水平明显下调(t=3.882,P=0.023),转染12 h及36 h后细胞增殖受到抑制(t值分别为4.365、19.042,P值分别为0.005、<0.001);UHRF1-shRNA组与癌旁组织及UHRF1组比较,促凋亡蛋白Bax表达明显增加(F=862.366,P<0.001),而抑凋亡蛋白Bcl-2水平显著降低(F=170.167,P<0.001)。结论UHRF1基因在胰腺癌组织中表达上调,UHRF1基因沉默能抑制癌组织的进展,可能与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相关。UHRF1基因沉默可能成为胰腺癌治疗的一个新的分子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肿瘤 基因沉默 UHRF1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组蛋白去甲基化酶JMJD3对胃癌细胞增殖凋亡的影响 被引量:6
12
作者 彭晨 覃刚 +1 位作者 吴莉莉 邓明明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517-520,共4页
目的:研究组蛋白去甲基化酶JMJD3在人胃癌中的表达并对胃癌细胞增殖及凋亡的影响。方法:通过免疫组化分析了40对胃癌及癌旁组织中JMJD3的表达。通过重组质粒在胃癌MGC-803细胞中过表达JMJD3,利用CCK-8及流式细胞仪分别探索JMJD3对于胃... 目的:研究组蛋白去甲基化酶JMJD3在人胃癌中的表达并对胃癌细胞增殖及凋亡的影响。方法:通过免疫组化分析了40对胃癌及癌旁组织中JMJD3的表达。通过重组质粒在胃癌MGC-803细胞中过表达JMJD3,利用CCK-8及流式细胞仪分别探索JMJD3对于胃癌细胞增殖及凋亡能力的影响。结果:胃癌组织中的JMJD3表达明显低于癌旁组织(P<0.05);胃癌组织JMJD3蛋白阴性表达与较晚的TNM分期(Ⅲ+Ⅳ期,P<0.05)具有相关性。过表达JMJD3能够显著抑制MGC-803细胞的增殖并促进细胞凋亡(P<0.05)。结论:JMJD3在胃癌中低表达,且JMJD3对胃癌细胞的增殖具有抑制作用而对细胞凋亡具有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JMJD3 表达 增殖 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泛素C端水解酶37通过去泛素化巨噬细胞迁移抑制因子促进结肠癌细胞增殖 被引量:5
13
作者 刘华柱 邓明明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4期4043-4047,共5页
目的检测UCH37在结肠癌中的表达,并分析其与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及其对结肠癌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及分子机制。方法利用免疫组化检测结肠癌组织中UCH37蛋白的表达情况,分析UCH37与结肠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qPCR、CCK-8... 目的检测UCH37在结肠癌中的表达,并分析其与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及其对结肠癌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及分子机制。方法利用免疫组化检测结肠癌组织中UCH37蛋白的表达情况,分析UCH37与结肠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qPCR、CCK-8、流式细胞术和免疫共沉淀检测UCH37对结肠癌细胞增殖、凋亡及MIF的去泛素化水平的影响。结果 UCH37蛋白在结肠癌组织中的阳性率高于癌旁组织,其表达水平与患者TNM分期及核分化水平呈正相关;结肠癌细胞中UCH37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正常结肠内皮细胞;转染UCH37 siRNA组细胞增殖能力低于转染NC组,而凋亡细胞比例高于转染NC组;感染UCH37慢病毒组增殖能力高于感染空载体组,而凋亡细胞比例低于感染空载体组。其机制为UCH37在结肠癌细胞中去泛素化MIF。结论 UCH37在结肠癌中表达升高,并通过去泛素化MIF促进结肠癌细胞增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肠癌 UCH37 增殖 凋亡 MIF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妊娠合并急性胰腺炎的临床特征与预后分析 被引量:18
14
作者 袁景 孟飞 +2 位作者 汤小伟 陈霞 彭燕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38-142,共5页
目的提高对妊娠合并急性胰腺炎(APIP)的认知,探讨APIP预防及治疗措施。方法选取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2013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APIP患者65例为研究对象。其中轻症急性胰腺炎(MAP) 32例,中度重症急性胰腺炎(MSAP)21例,重症急性胰腺炎(S... 目的提高对妊娠合并急性胰腺炎(APIP)的认知,探讨APIP预防及治疗措施。方法选取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2013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APIP患者65例为研究对象。其中轻症急性胰腺炎(MAP) 32例,中度重症急性胰腺炎(MSAP)21例,重症急性胰腺炎(SAP) 12例,对比3组患者实验室检查结果、影像学检查结果、产妇年龄、妊娠并发症、BMI、病因、孕期、产妇及胎儿结局。符合正态分布且方差齐的计量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Dunn-Bonferroni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36例(55. 38%)患者血淀粉酶高于正常值上限3倍,41例(63. 08%)患者血脂肪酶高于正常值上限3倍。其中SAP组的超敏C反应蛋白、TG、血糖明显高于MAP组和MSAP组(P值均<0. 05),血钙明显低于MAP组和MSAP组(P值均<0. 05)。65例患者均行腹部彩超检查,正确诊断51例(78. 46%); 28例患者行CT检查,正确诊断28例(100%)。妊娠期糖尿病患者更容易发生MSAP和SA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 809,P=0. 020)。MSAP组和SAP组患者的BMI明显高于MAP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 05)。APIP的主要病因为高脂血症(26例,40. 00%),且高脂血症性胰腺炎更易发展为MSAP(50. 00%)和SAP(34. 62%)(χ2=20. 520,P <0. 001)。APIP患者病情越重,胎死宫内率越高,新生儿5 min Apgar评分越低(χ2值分别为25. 381、14. 821,P值均<0. 05)。结论高脂血症是APIP的主要病因及影响预后的因素,应加强孕妇血脂监控,控制孕妇BMI,以降低APIP发生率并减轻APIP严重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炎 妊娠 高脂血症 临床特点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列地尔对乙肝肝硬化患者血清炎性因子及肝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29
15
作者 王忠琼 刘翼 +1 位作者 夏国栋 钟晓琳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611-614,共4页
目的前列地尔可以提高乙肝肝硬化患者的临床疗效,但其对血清炎性因子影响的文献较少。文中旨在探讨前列地尔对乙肝肝硬化患者血清炎性因子及肝功能的影响,分析前列地尔治疗乙肝肝硬化的可能机制。方法选择2014年8月至2015年7月西南医科... 目的前列地尔可以提高乙肝肝硬化患者的临床疗效,但其对血清炎性因子影响的文献较少。文中旨在探讨前列地尔对乙肝肝硬化患者血清炎性因子及肝功能的影响,分析前列地尔治疗乙肝肝硬化的可能机制。方法选择2014年8月至2015年7月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消化内科收治的162例乙肝肝硬化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联合应用前列地尔治疗)和对照组(抗病毒、保肝及支持治疗),每组81例。观察2组治疗前后血清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检测谷氨酸-丙酮酸转氨酶(ALT)、总胆红素(TBil)、凝血酶原活动度(PTA)等肝功能指标的变化。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82.72%vs 62.96%,P<0.05)。观察组治疗4周后血清炎性因子IL-6[(97.15±19.73)pg/mL]、hs-CRP[(50.23±6.69)ng/L]、TNF-α[(85.45±13.61)pg/mL];肝功能指标ALT[(96.13±23.62)μmol/L]、TBil[(271.55±25.12)μmol/L]、PTA[(68.36±8.11)%]含量较治疗前[(275.62±43.39)pg/mL、(425.54±55.58)ng/L、(321.74±80.73)pg/mL;(139.54±37.36)μmol/L、(395.39±41.13)μmol/L、(38.50±4.19)%]均明显改善(P<0.05)。观察组上述指标含量治疗前后变化幅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前列地尔有助于缓解乙肝肝硬化患者炎症状态,更好地改善肝功能,提高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肝肝硬化 前列地尔 炎性因子 肝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胰腺炎初期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持续时间与感染性胰腺坏死的关系 被引量:28
16
作者 严永峰 蒋鑫 +3 位作者 钟瑞 徐欢 彭燕 汤小伟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654-659,共6页
目的探究急性胰腺炎(AP)患者早期炎症反应与晚期感染性胰腺坏死(IPN)的潜在关系。方法回顾性纳入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2019年6月—2020年6月收治的中度重症急性胰腺炎(MSAP)患者219例,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患者53例,根据起病初期是否合... 目的探究急性胰腺炎(AP)患者早期炎症反应与晚期感染性胰腺坏死(IPN)的潜在关系。方法回顾性纳入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2019年6月—2020年6月收治的中度重症急性胰腺炎(MSAP)患者219例,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患者53例,根据起病初期是否合并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分为SIRS组160例,非SRIS组112例。纳入基线资料、血清学指标、并发症及病死率。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多组间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Bonferroni法。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有价值的变量,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用于比较变量的诊断价值,ROC曲线下面积(AUC)的两两比较采用Z检验。结果SIRS组患者的WBC、CRP、降钙素原更高(P值均<0.05),SIRS组合并急性胰周坏死物聚集(ANC)、IPN、胰腺坏死(PN)、器官功能障碍(OF)、多器官功能障碍(MODS)、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危重症急性胰腺炎(CAP)、死亡、BISAP评分>2、CTSI评分>2、RANSON评分>2的比例均高于非SIRS组(P值均<0.05)。单因素分析显示,SIRS持续时间、肥胖、CRP、WBC、血尿素氮、PN、ANC、SAP、MODS、RANSON评分、BISAP评分、CTSI评分均是AP患者发生IPN的影响因素(P值均<0.05);多因素分析显示,SIRS持续时间(OR=1.307,95%CI:1.081~1.580,P=0.006)、ANC(OR=42.247,95%CI:10.829~164.818,P<0.001)是IPN的危险因素,排除ANC时,SIRS持续时间(OR=1.430,95%CI:1.207~1.694,P<0.001)、PN(OR=5.296,95%CI:1.845~15.203,P=0.002)是IPN的危险因素。预测IPN的ROC曲线显示:SIRS持续时间(AUC=0.772,约登指数:0.521)、RANSON评分(AUC=0.701,约登指数:0.319)、BISAP评分(AUC=0.741,约登指数:0.377)、CTSI评分(AUC=0.765,约登指数:0.414)的AUC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超长时间SIRS组(>4 d)患者发生PN、ANC、IPN、SAP、CAP的比例均显著高于无SIRS组(0)、短暂性SIRS组(1~2 d)和持续性SIRS组(3~4 d)(P值均<0.05),持续性SIRS组患者发生SAP的比例高于无SIRS组(P<0.05)。结论AP患者早期合并SIRS时更容易发生器官功能衰竭及局部并发症,当SIRS持续时间>4.5 d时,患者发生IPN的风险显著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胰腺炎 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 感染性胰腺坏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671例复发性急性胰腺炎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21
17
作者 彭莉 彭燕 +3 位作者 蒲垠全 马雨凡 徐欢 汤小伟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8期2924-2928,共5页
目的探讨复发性急性胰腺炎(recurrent acute pancreatitis,RAP)的临床特征,分析与复发相关的危险因素,为RAP的预防及诊治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8年8月我院消化科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AP)数据库的3 605例AP... 目的探讨复发性急性胰腺炎(recurrent acute pancreatitis,RAP)的临床特征,分析与复发相关的危险因素,为RAP的预防及诊治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8年8月我院消化科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AP)数据库的3 605例AP患者的资料,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分为初发组与复发组。收集两组患者的资料,采用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1)复发组男性比例高于初发组(P <0.005)。(2)初发组主要病因依次为胆道疾病、高脂血症、酒精性,复发组依次为高脂血症、胆道疾病、酒精性;复发组病因为高脂血症显著高于初发组(P <0.005)。(3)初发组重型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发生率高于复发组(P <0.05)。复发组区域性门脉高压(regional portal hypertension,RPH)发生率明显高于初发组(P <0.005)。初发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发生率明显高于复发组(P <0.005)。(4)既往有高脂血症、糖尿病病史,病因为高脂血症,三者为RAP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RAP好发于中年男性;高脂血症是RAP主要病因;既往有高脂血症、糖尿病病史,是RAP的危险因素;RAP较初次发生AP更易发生RPH;初次发生AP更易并发ARDS,更易发展为SA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发性急性胰腺炎 临床特征 危险因素 区域性门脉高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清肝纤维化指标对肝纤维化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23
18
作者 张宇 唐世孝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2466-2471,共6页
目的探讨血清肝纤维化指标Ⅲ型前胶原蛋白(PCⅢ)、Ⅳ型胶原蛋白(C-Ⅳ)、透明质酸(HA)、层粘连蛋白(LN),即肝纤维化四项对肝纤维化诊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4月-2019年4月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155例肝硬化、42例肝硬化合... 目的探讨血清肝纤维化指标Ⅲ型前胶原蛋白(PCⅢ)、Ⅳ型胶原蛋白(C-Ⅳ)、透明质酸(HA)、层粘连蛋白(LN),即肝纤维化四项对肝纤维化诊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4月-2019年4月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155例肝硬化、42例肝硬化合并原发性肝癌(PHC)、150例慢性肝炎和73例健康体检者的临床资料。对所有研究对象均测定血清肝纤维化四项指标,比较各组间血清学指标的差异,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比较肝纤维化四项的诊断效能。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 H秩和检验,2组间进一步比较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肝硬化患者、肝硬化合并PHC患者血清肝纤维化四项指标的水平及阳性检出率均高于慢性肝炎患者和健康体检者(P值均<0.05),但肝硬化患者与肝硬化合并PHC患者PCⅢ、C-Ⅳ和HA水平及阳性检出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虽然肝硬化合并PHC患者的LN水平高于肝硬化患者(P<0.05),但两者阳性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酒精性肝硬化患者PCⅢ、C-Ⅳ水平明显高于病毒性肝炎肝硬化、病毒性合并酒精性肝硬化及自身免疫性肝硬化患者(P值均<0.05),自身免疫性肝硬化、酒精性肝硬化、病毒性合并酒精性肝硬化患者的HA水平均高于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患者(P值均<0.05),病毒性肝炎肝硬化、病毒性合并酒精性肝硬化、酒精性肝硬化LN水平均高于自身免疫性肝硬化患者(P值均<0.05)。不同病因慢性肝炎患者肝纤维化四项指标水平及阳性检出率均低于肝硬化组(P值均<0.05),其中病毒性肝炎(重度)患者四项指标阳性检出率均高于其余各组患者(P值均<0.05)。PCⅢ、C-Ⅳ、HA、LN单独及四项指标联合检测诊断肝硬化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36、0.832、0.895、0.808、0.901。HA的ROC曲线下面积大于PCⅢ、C-Ⅳ、LN(P值均<0.05),但HA与四项指标联合检测的ROC曲线下面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A对肝纤维化具有较高的诊断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硬化 诊断 对比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清胱抑素C对急性胰腺炎并发急性肾损伤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16
19
作者 陈雨晴 蒋鑫 +5 位作者 徐欢 钟瑞 李佩玲 张璐 彭燕 汤小伟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2505-2508,共4页
目的探索血清胱抑素C在早期预测急性胰腺炎(AP)并发急性肾损伤(AKI)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8年8月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273例AP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45例患者合并AKI(AKI组),228例患者未合并AKI (非AKI组)。收集所... 目的探索血清胱抑素C在早期预测急性胰腺炎(AP)并发急性肾损伤(AKI)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8年8月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273例AP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45例患者合并AKI(AKI组),228例患者未合并AKI (非AKI组)。收集所有患者的性别、年龄、淀粉酶、脂肪酶、血清肌酐、尿素、尿酸、胱抑素C、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细胞比容、C-反应蛋白、ALT、血清钙离子、白细胞计数等指标。计量资料不满足正态分布两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将单因素分析中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用于评价指标的诊断效能,Spearman相关性分析用于评价数据间的相关性。结果年龄(Z=-2.746,P=0.006)、性别(χ~2=4.080,P=0.043)、淀粉酶(Z=-5.040,P <0.001)、脂肪酶(Z=-4.399,P <0.001)、血清肌酐(Z=-10.241,P <0.001)、尿素(Z=-8.295,P <0.001)、尿酸(Z=-7.974,P <0.001)、血清胱抑素C(Z=-9.312,P <0.001)、血Ca(Z=-4.271,P <0.001)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血清胱抑素C(OR=7.871,95%CI:3.406~18.190,P <0.001)、尿酸(OR=1.007,95%CI:1.003~1.011,P=0.001)、Ca(OR=0.112,95%CI:0.023~0.540,P=0.006)是AP合并AKI的独立影响因素。血清胱抑素C预测AP合并AKI的曲线下面积为0.939,敏感度为0.889,特异度为0.904。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胱抑素C与肌酐有显著的强相关性(r=0.741,P <0.001)。结论血清胱抑素C是AP患者并发AKI的重要预测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炎 急性肾损伤 胱抑素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酒精性急性胰腺炎的临床及预后特征分析 被引量:14
20
作者 蒋鑫 徐欢 +6 位作者 严永峰 钟瑞 罗旭娟 史孝敏 汪敏 彭燕 汤小伟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2528-2532,共5页
目的探讨酒精性急性胰腺炎患者的临床及预后特征。方法选取2013年7月-2018年7月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467例初发急性胰腺炎(AP)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包括182例酒精性AP患者(酒精组),与同期285例胆源性AP患者(胆道组),分析两组患者... 目的探讨酒精性急性胰腺炎患者的临床及预后特征。方法选取2013年7月-2018年7月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467例初发急性胰腺炎(AP)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包括182例酒精性AP患者(酒精组),与同期285例胆源性AP患者(胆道组),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特点,包括年龄、性别、实验室指标、病情分级、并发症、预后指标等。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等级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hey U检验。结果酒精组的男性构成比高于胆道组(74.2%vs 48.1%)(χ^2=31.124,P<0.001);酒精组伴发脂肪肝的比例高于胆道组(34.1%vs 24.9%,χ^2=4.569,P=0.033);胆道组伴发高血压的比例高于酒精组(23.5%vs 15.4%,χ^2=4.524,P=0.033);酒精组患者的肌酐、甘油三酯水平均高于胆道组(Z=-4.828,t=7.916,P值均<0.001);酒精组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比例比胆道组更高(34.6%vs 15.1%,Z=-4.787,P<0.001),CTSI评分也更高(4.6±1.7 vs 4.2±1.5,t=2.672,P=0.008);酒精组发生急性胰周液体积聚及胰腺假性囊肿、感染性胰腺坏死、肾衰竭概率分别为61.0%、11.5%、37.9%、19.2%,均高于胆道组(49.8%、4.2%、19.6%、8.4%,χ^2值分别为5.045、8.881、18.899、11.758,P值均<0.05);酒精组的肠道功能恢复时间、腹痛缓解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均大于胆道组(t分别为-4.078、-3.357、-2.527,P值均<0.05),酒精组患者的病死率为7.1%,胆道组病死率为3.2%,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29,P=0.047)。结论与胆道组相比,酒精组发生并发症的风险更高,临床表现更重,病死率更高,因此应重视对人群(尤其是男性)的有关戒酒教育,以减少不良结局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炎 酒精性 胆结石 体征和症状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