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碱性磷酸酶与前白蛋白比值对肝细胞癌根治性切除术后患者预后及并发症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7
1
作者 陈胜灯 牟志强 +2 位作者 陈忠垚 温剑 李秋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18-127,共10页
目的研究术前碱性磷酸酶(ALP)与前白蛋白(PA)比值(APR)对肝细胞癌(HCC)根治性切除术后预后及并发症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21年8月于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肝胆外科行HCC根治性切除术的217例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采用X-... 目的研究术前碱性磷酸酶(ALP)与前白蛋白(PA)比值(APR)对肝细胞癌(HCC)根治性切除术后预后及并发症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21年8月于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肝胆外科行HCC根治性切除术的217例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采用X-tile软件获取APR最佳截断点。采用χ^(2)检验分析术前APR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通过Log-rank检验比较不同组别的差异。采用单因素、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采用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模型分析影响术后重症并发症的独立因素。通过ROC曲线判断APR对术后并发症的预测价值。ROC曲线下面积的比较采用配对比较的方法。结果APR的最佳截断点为0.5,将患者分为低APR组111例,高APR组106例。与低APR组相比,高APR组患者中ALT>50 U/L、Alb<40 g/L、CNLCⅢ期、开腹手术途径、肝硬化、多个肿瘤、术后并发症及重症并发症的比例明显增高(P值均<0.05)。低APR组的1、3、5年总生存率为86.0%、74.9%、71.3%,高APR组的1、3、5年总生存率为79.2%、57.5%、47.0%,高APR组的总生存率低于低APR组(χ^(2)=9.825,P=0.002)。多变量Cox回归分析显示,AFP(HR=1.774,95%CI:1.107~2.843,P=0.017)、CNLC分期(HR=2.708,95%CI:1.514~4.844,P=0.001)、肿瘤大小(HR=1.696,95%CI:1.060~2.714,P=0.028)和APR(HR=2.022,95%CI:1.244~3.285,P=0.004)是HCC根治性切除术后患者总生存期的独立危险因素。低APR组的1、3、5年无复发生存率为82.3%、69.4%、61.3%,高APR组的1、3、5年无复发生存率为76.2%、54.4%、44.2%,高APR组的无复发生存率低于APR低组(χ^(2)=5.769,P=0.016)。多变量Cox回归分析显示,CNLC分期(HR=2.509,95%CI:1.423~4.422,P=0.001)、肿瘤大小(HR=1.725,95%CI:1.119~2.660,P=0.014)和APR(HR=1.619,95%CI:1.037~2.527,P=0.034)是HCC根治性切除术后患者无复发生存期的独立危险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血压(OR=3.090,95%CI:1.385~6.893,P=0.006)、开腹手术(OR=4.198,95%CI:1.779~9.907,P=0.001)、肝硬化(OR=2.376,95%CI:1.194~4.729,P=0.014)和APR(OR=2.151,95%CI:1.160~3.986,P=0.015)是HCC术后重症并发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APR、ALP和PA对患者术后重症并发症预测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25(95%CI:0.547~0.702)、0.613(95%CI:0.534~0.693)和0.554(95%CI:0.474~0.634)。结论APR可用于预测HCC根治性切除术后患者的预后及重症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 碱性磷酸酶 前白蛋白 手术后并发症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内镜鼻胆管引流术与经内镜胆道支架置入术在低位恶性梗阻性黄疸术前胆道引流效果比较的Meta分析 被引量:9
2
作者 王锦程 余佩和 +1 位作者 苏松 李波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863-867,共5页
目的比较经内镜鼻胆管引流术(ENBD)和经内镜胆道支架置入术(EBS)在低位恶性梗阻性黄疸术前胆道引流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在中英文数据库中检索从建库至2020年8月发表的有关ENBD与EBS在低位恶性梗阻性黄疸术前胆道引流疗效对照研究... 目的比较经内镜鼻胆管引流术(ENBD)和经内镜胆道支架置入术(EBS)在低位恶性梗阻性黄疸术前胆道引流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在中英文数据库中检索从建库至2020年8月发表的有关ENBD与EBS在低位恶性梗阻性黄疸术前胆道引流疗效对照研究的所有中英文文献,对纳入的研究进行质量评价和数据提取后,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比较ENBD与EBS术前胆管炎发生率、术前胰腺炎发生率、支架障碍率、术前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术后胰漏率的差异。结果最终纳入6项研究,包括1182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在术前胰腺炎发生率、支架障碍率、术前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方面,ENBD组与EBS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OR分别为0.66、1.14、0.69,95%CI分别为0.44~0.99、0.56~2.31、0.41~1.15,P值分别为0.05、0.72、0.15)。但是,ENBD组相较于EBS降低了术前胆管炎发生率和术后胰漏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OR分别为0.34、0.53,95%CI分别为0.23~0.50、0.32~0.88,P值分别为<0.00001、0.01)。结论对于诊断明确的低位恶性胆道梗阻患者,术前胆道引流使用ENBD优于使用EBS。未来需要更多的多中心大样本随机对照试验来验证这一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疸 梗阻性 引流术 支架 Meta分析(主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HALP评分的列线图模型对肝细胞癌患者肝切除术后预后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7
3
作者 刘卓然 黎靖 +3 位作者 周宇 熊平福 杨粒 付文广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600-1608,共9页
目的 探讨HALP 评分在肝细胞癌(HCC)患者肝切除术后预后评估中的应用价值,分析基于HALP评分的列线图模型能否有效预测患者术后生存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7月-2020年3月在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肝胆外科手术治疗的253例HCC患者临床... 目的 探讨HALP 评分在肝细胞癌(HCC)患者肝切除术后预后评估中的应用价值,分析基于HALP评分的列线图模型能否有效预测患者术后生存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7月-2020年3月在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肝胆外科手术治疗的253例HCC患者临床资料。通过绘制ROC曲线,计算出 HALP 和其他有关指标的最佳截断值。采用χ^(2)检验分析HALP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使用Kaplan-Meier方法绘制生存曲线,并采用Log-rank检验进行比较。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HALP及其他临床参数与患者预后的关系。通过 R 3.6 软件构建列线图,使用C指数及校准图评价列线图的预测能力,通过净重新分类指数(NRI)、综合判别改善指数(IDI)比较列线图模型和传统模型的预测能力。结果 Kaplan-Meier分析显示高HALP组患者OS、RFS优于低HALP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01)。单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WBC、GGT、ALP、AFP、手术方式、微血管侵犯、TNM分期、分化程度、HALP、AST/ALT、NLR、MLR均与总生存期(OS)显著相关(P值均<0.05),将单因素Cox回归分析中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纳入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HALP、AST/ALT、ALP、AFP、分化程度、TNM分期是HCC患者术后OS的独立影响因素(P值均<0.05)。单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GGT、ALP、AFP、微血管侵犯、TNM分期、分化程度、HALP、AST/ALT、NLR、MLR均与无复发生存期(RFS)显著相关(P值均<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HALP、AST/ALT、NLR、ALP、AFP、TNM分期是HCC患者术后RFS的独立影响因素(P值均<0.05)。根据多因素分析结果分别构建HCC患者OS、RFS的列线图,计算预测OS列线图的C指数为0.732(0.691~0.774),预测1、3、5年生存率的AUC分别为0.795、0.791、0.775。预测RFS列线图的C指数为0.677(0.637~0.717),预测1、3、5年生存率的AUC分别为0.742、0.733、0.716;并且1、3、5年OS、RFS校准图表现出了较好的拟合度。结论 术前低水平HALP是接受手术治疗的HCC患者长期预后不佳的预测因素,基于HALP评分的列线图模型优于BCLC分期模型,可以更好地预测HCC的预后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 预后 危险因素 列线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丹参酮Ⅰ在肝缺血再灌注损伤小鼠模型中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7
4
作者 易小康 杜毅超 +4 位作者 钱保林 黄治伟 李秋 付文广 温剑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05-109,共5页
目的探讨丹参酮Ⅰ(T-Ⅰ)在小鼠肝缺血再灌注损伤(HIRI)模型中的保护作用。方法C57BL/6J小鼠36只随机分为假手术(sham)组(n=6)、缺血再灌注(IR)组(n=6)、IR+T-Ⅰ(5 mg/kg)组(n=6)、IR+T-Ⅰ(10 mg/kg)组(n=6)、IR+T-Ⅰ(20 mg/kg)组(n=6)和... 目的探讨丹参酮Ⅰ(T-Ⅰ)在小鼠肝缺血再灌注损伤(HIRI)模型中的保护作用。方法C57BL/6J小鼠36只随机分为假手术(sham)组(n=6)、缺血再灌注(IR)组(n=6)、IR+T-Ⅰ(5 mg/kg)组(n=6)、IR+T-Ⅰ(10 mg/kg)组(n=6)、IR+T-Ⅰ(20 mg/kg)组(n=6)和IR+T-Ⅰ(40 mg/kg)组(n=6),各组均腹腔注射给药,sham组与IR组注射等量溶剂橄榄油,IR+T-Ⅰ组每日给药1次,连续给药7 d,末次给药2 h后建立70%的HIRI模型,再灌注6 h后收集血清及肝脏标本;试剂盒检测血清ALT、AST水平,检测肝组织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Caspase-3及还原型谷胱甘肽(GSH)指标;HE染色观察肝组织病理情况,TUNEL法检测肝细胞凋亡水平,免疫组化检测Caspase-3、血红素加氧酶-1(HO-1)蛋白表达水平。计量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结果IR+T-Ⅰ(20 mg/kg)组的血清ALT[(192.48±23.67)U/L]、AST[(123.19±9.16)U/L]较IR组[ALT:(336.90±41.52)U/L,AST:(206.90±18.81)U/L]均显著下降(P值均<0.01),确定了20 mg/kg为最佳浓度;与IR组[MDA:(3.48±0.95)μmol/mg;Caspase-3:(1.04±0.35)μmol/mg;SOD:(160.29±27.37)U/mg;GSH:(1.03±0.42)μmol/mg]比较,IR+T-Ⅰ(20 mg/kg)组的MDA[(1.34±0.21)μmol/mg]、Caspase-3[(0.69±0.97)μmol/mg]均显著降低(P值均<0.05),而SOD[(274.47±30.53)U/mg]及GSH[(2.12±0.27)μmol/mg]均明显升高(P值均<0.05);HE染色显示,IR组肝小叶结构紊乱,肝细胞灶性或大面积变性坏死;与IR组相比,IR+T-Ⅰ(20 mg/kg)组肝细胞坏死面积减小,肝组织结构基本完整;免疫组化结果显示,与IR组比较,IR+T-Ⅰ(20 mg/kg)组的小鼠肝细胞凋亡数目明显减少,Caspase-3蛋白表达明显减少,HO-1蛋白表达明显增加。结论T-Ⅰ通过抑制肝脏氧化应激反应和肝细胞凋亡对小鼠HIRI中起到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灌注损伤 氧化性应激 丹参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