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CCTC结合因子通过抵抗凋亡促进奥沙利铂相关胃癌药物耐受细胞形成
1
作者 李宗林 冯春林 +2 位作者 刘欣 舒星铭 宋敏 《实用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90-499,共10页
目的研究CCCTC结合因子(CTCF)在奥沙利铂(OXA)相关胃癌药物耐受细胞(DTCs)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使用OXA作用胃癌MGC803细胞构建胃癌DTCs模型。在胃癌MGC803细胞中过表达或敲低CTCF水平,观察其对胃癌DTCs形成的影... 目的研究CCCTC结合因子(CTCF)在奥沙利铂(OXA)相关胃癌药物耐受细胞(DTCs)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使用OXA作用胃癌MGC803细胞构建胃癌DTCs模型。在胃癌MGC803细胞中过表达或敲低CTCF水平,观察其对胃癌DTCs形成的影响;在过表达CTCF的细胞中敲低BCL2样蛋白1(BCL2L1),观察其对胃癌DTCs形成的影响;通过流式细胞术分析OXA作用下不同表达水平CTCF/BCL2L1对胃癌细胞凋亡的影响。通过免疫组化(IHC)检测胃癌组织中CTCF/BCL2L1的表达水平,分析不同表达水平CTCF/BCL2L1胃癌患者新辅助化疗的疗效差异。结果使用一定浓度的OXA(1.5μmol/L)连续作用胃癌MGC803细胞5 d再撤药培养5 d后可获得胃癌DTCs。上调CTCF水平可促进胃癌DTCs形成,下调CTCF水平可抑制胃癌DTCs形成(P<0.05)。在胃癌MGC803细胞中,BCL2L1的表达水平与CTCF呈正相关;在过表达CTCF的胃癌MGC803细胞中敲低BCL2L1,可逆转CTCF促进胃癌DTCs形成的作用(P<0.05)。过表达CTCF可抵抗OXA导致的胃癌细胞凋亡,在过表达CTCF的胃癌MGC803细胞中敲低BCL2L1,可逆转CTCF抵抗胃癌细胞凋亡的作用(P<0.05)。在大多数胃癌患者的肿瘤组织中,BCL2L1的表达水平与CTCF呈正相关,CTCF/BCL2L1高表达患者较CTCF/BCL2L1低表达患者新辅助化疗的疗效明显差(P<0.05)。结论CTCF可通过促进BCL2L1表达并抵抗细胞凋亡,进而促进OXA相关胃癌DTCs的形成,CTCF/BCL2L1是胃癌DTCs潜在的治疗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奥沙利铂 药物耐受细胞 凋亡 CCCTC结合因子 BCL2样蛋白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维可视化技术辅助肝细胞癌消融治疗有效性及安全性的Meta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李开富 唐永成 +6 位作者 唐浩 张玺 高本见 罗德 苏松 李波 杨小李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397-1403,共7页
目的系统性评价三维可视化技术辅助肝细胞癌消融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本研究根据PRISMA指南完成,PROSPERO注册号:CRD42023488398。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维... 目的系统性评价三维可视化技术辅助肝细胞癌消融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本研究根据PRISMA指南完成,PROSPERO注册号:CRD42023488398。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公开发表的有关三维可视化技术辅助肝细胞癌消融治疗的所有中、英文文献,检索时间为自建库至2023年3月。对纳入的研究进行质量评价和数据提取后,采用RevMan 5.4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11篇文献,共972例患者,其中447例采用三维可视化技术辅助消融(3D组),525例采用常规二维影像技术辅助消融(2D组)。Meta分析结果显示,3D组首次治疗成功率(OR=5.43,95%CI:2.64~11.18,P<0.001)、技术有效率(OR=6.15,95%CI:3.23~11.70,P<0.001)、完全消融率(OR=2.50,95%CI:1.08~5.78,P=0.03)均显著高于2D组;在安全性方面,严重并发症发生率(OR=0.45,95%CI:0.24~0.87,P=0.02)、局部复发率(OR=0.35,95%CI:0.17~0.72,P=0.004)和局部肿瘤进展率(OR=0.29,95%CI:0.16~0.50,P<0.001)均明显低于2D组;两组的轻度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三维可视化技术辅助肝细胞癌消融治疗安全可行,可以提高消融率,并降低严重并发症发生率、局部复发率及局部肿瘤进展率,在临床中有重要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 消融技术 成像 三维 META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Journal of Hepatology|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对癌症患者乙型肝炎功能性治愈的影响
3
作者 叶运涛 高本见 李波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2237-2237,共1页
目前,全球约有2.96亿慢性HBV感染者。在慢性HBV感染的自然病程中,HBs Ag水平下降是提示预后良好的重要标志。既往研究表明,HBs Ag减少1 log IU/mL与HBs Ag清除显著相关。然而,未接受抗病毒治疗的患者自发性HBs Ag清除相对罕见,年发生率... 目前,全球约有2.96亿慢性HBV感染者。在慢性HBV感染的自然病程中,HBs Ag水平下降是提示预后良好的重要标志。既往研究表明,HBs Ag减少1 log IU/mL与HBs Ag清除显著相关。然而,未接受抗病毒治疗的患者自发性HBs Ag清除相对罕见,年发生率为0.5%~1.4%。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可通过阻断程序性死亡受体1及其配体,恢复被耗竭的T淋巴细胞的免疫功能。除了用于癌症治疗,ICI还可能对慢性病毒感染(包括慢性乙型肝炎)具有潜在的治愈作用。然而,目前尚不清楚ICI的免疫调节作用是否对HBV的病毒学控制,甚至HBs Ag的清除产生有益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病毒感染 癌症治疗 预后良好 乙型肝炎 HBS 自然病程 T淋巴细胞 免疫调节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碱性磷酸酶与前白蛋白比值对肝细胞癌根治性切除术后患者预后及并发症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7
4
作者 陈胜灯 牟志强 +2 位作者 陈忠垚 温剑 李秋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18-127,共10页
目的研究术前碱性磷酸酶(ALP)与前白蛋白(PA)比值(APR)对肝细胞癌(HCC)根治性切除术后预后及并发症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21年8月于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肝胆外科行HCC根治性切除术的217例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采用X-... 目的研究术前碱性磷酸酶(ALP)与前白蛋白(PA)比值(APR)对肝细胞癌(HCC)根治性切除术后预后及并发症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21年8月于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肝胆外科行HCC根治性切除术的217例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采用X-tile软件获取APR最佳截断点。采用χ^(2)检验分析术前APR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通过Log-rank检验比较不同组别的差异。采用单因素、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采用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模型分析影响术后重症并发症的独立因素。通过ROC曲线判断APR对术后并发症的预测价值。ROC曲线下面积的比较采用配对比较的方法。结果APR的最佳截断点为0.5,将患者分为低APR组111例,高APR组106例。与低APR组相比,高APR组患者中ALT>50 U/L、Alb<40 g/L、CNLCⅢ期、开腹手术途径、肝硬化、多个肿瘤、术后并发症及重症并发症的比例明显增高(P值均<0.05)。低APR组的1、3、5年总生存率为86.0%、74.9%、71.3%,高APR组的1、3、5年总生存率为79.2%、57.5%、47.0%,高APR组的总生存率低于低APR组(χ^(2)=9.825,P=0.002)。多变量Cox回归分析显示,AFP(HR=1.774,95%CI:1.107~2.843,P=0.017)、CNLC分期(HR=2.708,95%CI:1.514~4.844,P=0.001)、肿瘤大小(HR=1.696,95%CI:1.060~2.714,P=0.028)和APR(HR=2.022,95%CI:1.244~3.285,P=0.004)是HCC根治性切除术后患者总生存期的独立危险因素。低APR组的1、3、5年无复发生存率为82.3%、69.4%、61.3%,高APR组的1、3、5年无复发生存率为76.2%、54.4%、44.2%,高APR组的无复发生存率低于APR低组(χ^(2)=5.769,P=0.016)。多变量Cox回归分析显示,CNLC分期(HR=2.509,95%CI:1.423~4.422,P=0.001)、肿瘤大小(HR=1.725,95%CI:1.119~2.660,P=0.014)和APR(HR=1.619,95%CI:1.037~2.527,P=0.034)是HCC根治性切除术后患者无复发生存期的独立危险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血压(OR=3.090,95%CI:1.385~6.893,P=0.006)、开腹手术(OR=4.198,95%CI:1.779~9.907,P=0.001)、肝硬化(OR=2.376,95%CI:1.194~4.729,P=0.014)和APR(OR=2.151,95%CI:1.160~3.986,P=0.015)是HCC术后重症并发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APR、ALP和PA对患者术后重症并发症预测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25(95%CI:0.547~0.702)、0.613(95%CI:0.534~0.693)和0.554(95%CI:0.474~0.634)。结论APR可用于预测HCC根治性切除术后患者的预后及重症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 碱性磷酸酶 前白蛋白 手术后并发症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内镜鼻胆管引流术与经内镜胆道支架置入术在低位恶性梗阻性黄疸术前胆道引流效果比较的Meta分析 被引量:9
5
作者 王锦程 余佩和 +1 位作者 苏松 李波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863-867,共5页
目的比较经内镜鼻胆管引流术(ENBD)和经内镜胆道支架置入术(EBS)在低位恶性梗阻性黄疸术前胆道引流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在中英文数据库中检索从建库至2020年8月发表的有关ENBD与EBS在低位恶性梗阻性黄疸术前胆道引流疗效对照研究... 目的比较经内镜鼻胆管引流术(ENBD)和经内镜胆道支架置入术(EBS)在低位恶性梗阻性黄疸术前胆道引流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在中英文数据库中检索从建库至2020年8月发表的有关ENBD与EBS在低位恶性梗阻性黄疸术前胆道引流疗效对照研究的所有中英文文献,对纳入的研究进行质量评价和数据提取后,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比较ENBD与EBS术前胆管炎发生率、术前胰腺炎发生率、支架障碍率、术前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术后胰漏率的差异。结果最终纳入6项研究,包括1182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在术前胰腺炎发生率、支架障碍率、术前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方面,ENBD组与EBS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OR分别为0.66、1.14、0.69,95%CI分别为0.44~0.99、0.56~2.31、0.41~1.15,P值分别为0.05、0.72、0.15)。但是,ENBD组相较于EBS降低了术前胆管炎发生率和术后胰漏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OR分别为0.34、0.53,95%CI分别为0.23~0.50、0.32~0.88,P值分别为<0.00001、0.01)。结论对于诊断明确的低位恶性胆道梗阻患者,术前胆道引流使用ENBD优于使用EBS。未来需要更多的多中心大样本随机对照试验来验证这一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疸 梗阻性 引流术 支架 Meta分析(主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胰腺炎、胰管结石合并空肠异位胰腺1例报告
6
作者 易小康 田萍 +2 位作者 黎秋曦 廖学斌 温剑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919-1921,共3页
报告1例慢性胰腺炎、胰管结石并空肠异位胰腺。讨论了本案例的特点及其影响,包括该疾病误诊可能造成的影响。由于术中肉眼无法辨别空肠占位性质,采取了病变部分空肠切除。
关键词 胰腺炎 慢性 异位胰腺 空肠 诊断 治疗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HALP评分的列线图模型对肝细胞癌患者肝切除术后预后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7
7
作者 刘卓然 黎靖 +3 位作者 周宇 熊平福 杨粒 付文广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600-1608,共9页
目的 探讨HALP 评分在肝细胞癌(HCC)患者肝切除术后预后评估中的应用价值,分析基于HALP评分的列线图模型能否有效预测患者术后生存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7月-2020年3月在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肝胆外科手术治疗的253例HCC患者临床... 目的 探讨HALP 评分在肝细胞癌(HCC)患者肝切除术后预后评估中的应用价值,分析基于HALP评分的列线图模型能否有效预测患者术后生存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7月-2020年3月在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肝胆外科手术治疗的253例HCC患者临床资料。通过绘制ROC曲线,计算出 HALP 和其他有关指标的最佳截断值。采用χ^(2)检验分析HALP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使用Kaplan-Meier方法绘制生存曲线,并采用Log-rank检验进行比较。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HALP及其他临床参数与患者预后的关系。通过 R 3.6 软件构建列线图,使用C指数及校准图评价列线图的预测能力,通过净重新分类指数(NRI)、综合判别改善指数(IDI)比较列线图模型和传统模型的预测能力。结果 Kaplan-Meier分析显示高HALP组患者OS、RFS优于低HALP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01)。单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WBC、GGT、ALP、AFP、手术方式、微血管侵犯、TNM分期、分化程度、HALP、AST/ALT、NLR、MLR均与总生存期(OS)显著相关(P值均<0.05),将单因素Cox回归分析中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纳入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HALP、AST/ALT、ALP、AFP、分化程度、TNM分期是HCC患者术后OS的独立影响因素(P值均<0.05)。单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GGT、ALP、AFP、微血管侵犯、TNM分期、分化程度、HALP、AST/ALT、NLR、MLR均与无复发生存期(RFS)显著相关(P值均<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HALP、AST/ALT、NLR、ALP、AFP、TNM分期是HCC患者术后RFS的独立影响因素(P值均<0.05)。根据多因素分析结果分别构建HCC患者OS、RFS的列线图,计算预测OS列线图的C指数为0.732(0.691~0.774),预测1、3、5年生存率的AUC分别为0.795、0.791、0.775。预测RFS列线图的C指数为0.677(0.637~0.717),预测1、3、5年生存率的AUC分别为0.742、0.733、0.716;并且1、3、5年OS、RFS校准图表现出了较好的拟合度。结论 术前低水平HALP是接受手术治疗的HCC患者长期预后不佳的预测因素,基于HALP评分的列线图模型优于BCLC分期模型,可以更好地预测HCC的预后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 预后 危险因素 列线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导管接触性溶栓治疗急性上肢动脉栓塞 被引量:8
8
作者 王伟明 朱俊龙 +5 位作者 胥雄飞 施森 曾宏 何虎强 陈跃 刘勇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585-589,共5页
目的观察导管接触性溶栓治疗急性上肢动脉栓塞(AUEAE)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8例(18肢)AUEAE行导管接触性溶栓治疗,术后规律抗凝,观察治疗效果及并发症。结果18例导管接触性溶栓治疗均获成功,技术成功率为100%(18/18)。经溶栓治疗后症状及... 目的观察导管接触性溶栓治疗急性上肢动脉栓塞(AUEAE)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8例(18肢)AUEAE行导管接触性溶栓治疗,术后规律抗凝,观察治疗效果及并发症。结果18例导管接触性溶栓治疗均获成功,技术成功率为100%(18/18)。经溶栓治疗后症状及体征均有所改善,其中痊愈83.33%(15/18),良好11.11%(2/18),一般5.56%(1/18);导管接触性溶栓时间36~84 h,平均(58.83±12.28)h。抗凝治疗过程中1例血小板减少超过50%;术后3例出现穿刺点血肿,1例出现穿刺点股动脉假性动脉瘤,1例出现肾功能损伤;经相应处理后缓解或治愈。结论导管接触性溶栓治疗AUEAE的近期有效性及安全性均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肢 血栓栓塞 栓塞 治疗性 血管造影术 数字减影 导管接触性溶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丹参酮Ⅰ在肝缺血再灌注损伤小鼠模型中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7
9
作者 易小康 杜毅超 +4 位作者 钱保林 黄治伟 李秋 付文广 温剑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05-109,共5页
目的探讨丹参酮Ⅰ(T-Ⅰ)在小鼠肝缺血再灌注损伤(HIRI)模型中的保护作用。方法C57BL/6J小鼠36只随机分为假手术(sham)组(n=6)、缺血再灌注(IR)组(n=6)、IR+T-Ⅰ(5 mg/kg)组(n=6)、IR+T-Ⅰ(10 mg/kg)组(n=6)、IR+T-Ⅰ(20 mg/kg)组(n=6)和... 目的探讨丹参酮Ⅰ(T-Ⅰ)在小鼠肝缺血再灌注损伤(HIRI)模型中的保护作用。方法C57BL/6J小鼠36只随机分为假手术(sham)组(n=6)、缺血再灌注(IR)组(n=6)、IR+T-Ⅰ(5 mg/kg)组(n=6)、IR+T-Ⅰ(10 mg/kg)组(n=6)、IR+T-Ⅰ(20 mg/kg)组(n=6)和IR+T-Ⅰ(40 mg/kg)组(n=6),各组均腹腔注射给药,sham组与IR组注射等量溶剂橄榄油,IR+T-Ⅰ组每日给药1次,连续给药7 d,末次给药2 h后建立70%的HIRI模型,再灌注6 h后收集血清及肝脏标本;试剂盒检测血清ALT、AST水平,检测肝组织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Caspase-3及还原型谷胱甘肽(GSH)指标;HE染色观察肝组织病理情况,TUNEL法检测肝细胞凋亡水平,免疫组化检测Caspase-3、血红素加氧酶-1(HO-1)蛋白表达水平。计量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结果IR+T-Ⅰ(20 mg/kg)组的血清ALT[(192.48±23.67)U/L]、AST[(123.19±9.16)U/L]较IR组[ALT:(336.90±41.52)U/L,AST:(206.90±18.81)U/L]均显著下降(P值均<0.01),确定了20 mg/kg为最佳浓度;与IR组[MDA:(3.48±0.95)μmol/mg;Caspase-3:(1.04±0.35)μmol/mg;SOD:(160.29±27.37)U/mg;GSH:(1.03±0.42)μmol/mg]比较,IR+T-Ⅰ(20 mg/kg)组的MDA[(1.34±0.21)μmol/mg]、Caspase-3[(0.69±0.97)μmol/mg]均显著降低(P值均<0.05),而SOD[(274.47±30.53)U/mg]及GSH[(2.12±0.27)μmol/mg]均明显升高(P值均<0.05);HE染色显示,IR组肝小叶结构紊乱,肝细胞灶性或大面积变性坏死;与IR组相比,IR+T-Ⅰ(20 mg/kg)组肝细胞坏死面积减小,肝组织结构基本完整;免疫组化结果显示,与IR组比较,IR+T-Ⅰ(20 mg/kg)组的小鼠肝细胞凋亡数目明显减少,Caspase-3蛋白表达明显减少,HO-1蛋白表达明显增加。结论T-Ⅰ通过抑制肝脏氧化应激反应和肝细胞凋亡对小鼠HIRI中起到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灌注损伤 氧化性应激 丹参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粪肠球菌在酒精性肝病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0
作者 古镈源 肖胜友 +2 位作者 刘琛 程永浪 付文广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696-1702,共7页
酒精性肝病(ALD)是世界范围内最常见的慢性肝病之一,包括脂肪变性、脂肪性肝炎、纤维化和肝硬化不同阶段。粪肠球菌是医院常见获得性感染菌群,对于酒精性肝炎患者预后具有重要影响。本篇综述重点介绍了ALD的发病因素和粪肠球菌的致病机... 酒精性肝病(ALD)是世界范围内最常见的慢性肝病之一,包括脂肪变性、脂肪性肝炎、纤维化和肝硬化不同阶段。粪肠球菌是医院常见获得性感染菌群,对于酒精性肝炎患者预后具有重要影响。本篇综述重点介绍了ALD的发病因素和粪肠球菌的致病机理,总结了粪肠球菌在ALD中的研究进展,简述了临床上对于粪肠球菌感染的检测和治疗方法。由于临床上感染溶细胞性粪肠球菌的ALD患者死亡率极高,因此深入认识粪肠球菌成为当下重要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疾病 酒精性 粪肠球菌 胃肠道微生物组 肠黏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藏红花醛对脂多糖诱导的脓毒症相关肝损伤小鼠模型的作用及其机制 被引量:2
11
作者 陈意 陈羿帆 +4 位作者 杜毅超 谭鹏 李童希 白俊杰 付文广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2643-2650,共8页
目的探讨藏红花醛对脂多糖(LPS)诱导的脓毒症相关肝损伤(SRLI)小鼠模型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采用简单随机分组法将32只实验用C57BL/6雄性小鼠分为对照组、单药组、模型组和治疗组,每组各8只。单药组和治疗组腹腔注射藏红花醛(60 mg/... 目的探讨藏红花醛对脂多糖(LPS)诱导的脓毒症相关肝损伤(SRLI)小鼠模型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采用简单随机分组法将32只实验用C57BL/6雄性小鼠分为对照组、单药组、模型组和治疗组,每组各8只。单药组和治疗组腹腔注射藏红花醛(60 mg/kg)预处理7天,模型组和治疗组腹腔注射LPS(10 mg/kg)诱导急性肝损伤。检测各组小鼠血清ALT、AST活性,HE染色观察肝组织切片标本,免疫组化分析信号通路下游蛋白血红素加氧酶-1(HO-1)的表达差异,TUNEL法分析肝细胞凋亡情况,Western Blot法分析肝组织总蛋白[核因子NF-E2相关因子2(Nrf2)、HO-1]表达差异。采用藏红花醛(100μmol/L)预处理人类肝细胞系L02细胞,通过LPS 100 ng/mL诱导急性肝细胞损伤,DCFH-DA荧光标记氧自由基。结果藏红花醛预处理后,治疗组小鼠ALT、AST明显低于模型组(P值均<0.01),治疗组小鼠肝脏维持了较为完整的假小叶结构且坏死面积更小。治疗组小鼠经藏红花醛+LPS处理后肝组织Nrf2、HO-1表达水平相较于模型组明显升高(P值均<0.001),免疫组化结果显示,藏红花醛预处理增加了HO-1阳性细胞的数量。在LPS诱导的急性肝损伤细胞模型中,治疗组相较于模型组ROS的产生量明显减少。结论藏红花醛可通过Nrf-2/HO-1通路介导LPS诱导的小鼠SRLI的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脓毒症 肝损伤 藏红花醛 NF-E2相关因子2 血红素加氧酶-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动脉化疗栓塞联合卡瑞利珠单抗治疗中晚期肝细胞癌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9
12
作者 苏珂 徐尧阳 +13 位作者 郭露 何坤 黄伟洪 李雪婷 温连彬 宋宴琼 朱晓宁 陈兰 李波 徐科 顾涛 刘妍琳 李琪 韩云炜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865-870,共6页
目的 评估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联合卡瑞利珠单抗治疗中晚期肝细胞癌(HCC)患者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6月至2021年9月106例中晚期HCC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中接受TACE联合卡瑞利珠单抗治疗71例(联合组),接受单药卡瑞利珠单抗治疗3... 目的 评估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联合卡瑞利珠单抗治疗中晚期肝细胞癌(HCC)患者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6月至2021年9月106例中晚期HCC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中接受TACE联合卡瑞利珠单抗治疗71例(联合组),接受单药卡瑞利珠单抗治疗35例(对照组)。按1∶1比例应用倾向性得分匹配(PSM)分析2组患者疗效。主要研究终点为总生存期(OS),次要研究终点为无进展生存期(PFS)。结果 成功匹配32对患者。PSM前,TACE联合卡瑞利珠单抗组的OS和PFS均高于单独卡瑞利珠单抗组(20.2个月比10.7个月,P=0.001;8.2个月比5.2个月,P=0.002)。PSM后,联合治疗组OS和PFS仍优于对照组(19.6个月比10.7个月,P=0.043;7.7个月比5.2个月,P=0.013)。PSM前多因素分析显示,单药卡瑞利珠单抗(P=0.006)和Child B级(P=0.027)是患者预后较差的影响因素,而PSM后的多因素分析并未发现影响患者OS的独立预后因素。此外,2组患者的治疗相关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TACE联合卡瑞利珠单抗治疗中晚期肝癌比单药卡瑞利珠单抗具有更好的生存获益,并且安全可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癌 倾向性得分匹配 肝动脉化疗栓塞 卡瑞利珠单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