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索CTP分级评分联合吲哚菁绿清除试验(ICG)对HBV相关性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短期预后的价值.方法收集2017年6月至2019年9月我院感染科收治的116例HBV-ACLF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随访3个月时的转归分死亡组和存活组,检测患者确诊肝衰...目的探索CTP分级评分联合吲哚菁绿清除试验(ICG)对HBV相关性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短期预后的价值.方法收集2017年6月至2019年9月我院感染科收治的116例HBV-ACLF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随访3个月时的转归分死亡组和存活组,检测患者确诊肝衰竭时的吲哚菁绿15 min滞留率(indocyanine green retention rate at 15 minutes,ICGR15)、有效肝脏血流量(effective hepatic blood flow,EHBF)及生化、凝血等指标,并计算终末期肝病模型(model for end-stage liver disease,MELD)评分、CTP分级评分评分.比较死亡组和存活组的各项指标,构建出HBV-ACLF的联合预测模型(MELD-ICGR15、MELD-EHBF、CTP-ICGR15、CTP-EHBF),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评估各种模型对HBV-ACLF短期预后判断的准确性.结果ICGR15、EHBF、MELD评分、CTP评分及TBIL、白蛋白、凝血指标、年龄在死亡组和存活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间的性别、ALT、AST、肌酐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HBV-ACLF的MELD-ICGR15、MELD-EHBF、CTP-ICGR15、CTP-EHBF联合预测模型,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03、0.851、0.862、0.875,联合预测模型的曲线下面积比对应单一指标大,以CTP-EHBF模型曲线下面积最大;ICGR15及联合预测模型的敏感度较高,CTP-ICGR15、CTP-EHBF模型的特异度较高.结论ICGR15及联合预测模型预测HBV-ACLF短期预后的敏感度较高,联合预测模型对HBV-ACLF患者短期预后判断的准确性优于对应单一模型,以CTP-ICGR15、CTP-EHBF联合模型预测价值更高.展开更多
目的了解成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特点,探讨该类患者发生肝损伤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并分析2015年1月—2019年12月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成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发生肝损伤分为两组,使用单因素分...目的了解成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特点,探讨该类患者发生肝损伤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并分析2015年1月—2019年12月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成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发生肝损伤分为两组,使用单因素分析及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成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发生肝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62例符合诊断标准的患者纳入研究,男37例,女25例,平均年龄(23.7±7.2)岁。临床表现典型三联症(发热、咽痛、颈淋巴结肿大)的患者19例(30.6%),白细胞计数增多36例(58.1%),淋巴细胞占比≥0.50有56例(90.3%),异型淋巴细胞占比≥0.10有55例(88.7%),肝损伤51例(82.3%)[转氨酶≤10倍正常值上限42例(42/51,82.4%)],脾脏肿大26例(41.9%),肝脏肿大11例(17.7%),EB病毒衣壳IgM抗体(EBV-CA-IgM)阳性34例(54.8%),EB病毒脱氧核糖核酸(EBV-DNA)定量中位数4.24 lg cp/mL,所有患者经治疗后均痊愈。两组性别、年龄、病程、淋巴细胞占比、中性粒细胞计数、单核细胞计数、异型淋巴细胞占比、EBV-CA-IgM阳性率、EBV-DNA定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损伤组的白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高于非肝损伤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淋巴细胞计数≥5×10~9/L是成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发生肝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OR=34.637,P=0.038)。结论成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者症状不典型,发生肝损伤概率高,需结合相关检查确诊;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5×10~9/L是成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发生肝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治疗后多数患者预后良好。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探索CTP分级评分联合吲哚菁绿清除试验(ICG)对HBV相关性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短期预后的价值.方法收集2017年6月至2019年9月我院感染科收治的116例HBV-ACLF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随访3个月时的转归分死亡组和存活组,检测患者确诊肝衰竭时的吲哚菁绿15 min滞留率(indocyanine green retention rate at 15 minutes,ICGR15)、有效肝脏血流量(effective hepatic blood flow,EHBF)及生化、凝血等指标,并计算终末期肝病模型(model for end-stage liver disease,MELD)评分、CTP分级评分评分.比较死亡组和存活组的各项指标,构建出HBV-ACLF的联合预测模型(MELD-ICGR15、MELD-EHBF、CTP-ICGR15、CTP-EHBF),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评估各种模型对HBV-ACLF短期预后判断的准确性.结果ICGR15、EHBF、MELD评分、CTP评分及TBIL、白蛋白、凝血指标、年龄在死亡组和存活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间的性别、ALT、AST、肌酐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HBV-ACLF的MELD-ICGR15、MELD-EHBF、CTP-ICGR15、CTP-EHBF联合预测模型,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03、0.851、0.862、0.875,联合预测模型的曲线下面积比对应单一指标大,以CTP-EHBF模型曲线下面积最大;ICGR15及联合预测模型的敏感度较高,CTP-ICGR15、CTP-EHBF模型的特异度较高.结论ICGR15及联合预测模型预测HBV-ACLF短期预后的敏感度较高,联合预测模型对HBV-ACLF患者短期预后判断的准确性优于对应单一模型,以CTP-ICGR15、CTP-EHBF联合模型预测价值更高.
文摘目的了解成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特点,探讨该类患者发生肝损伤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并分析2015年1月—2019年12月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成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发生肝损伤分为两组,使用单因素分析及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成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发生肝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62例符合诊断标准的患者纳入研究,男37例,女25例,平均年龄(23.7±7.2)岁。临床表现典型三联症(发热、咽痛、颈淋巴结肿大)的患者19例(30.6%),白细胞计数增多36例(58.1%),淋巴细胞占比≥0.50有56例(90.3%),异型淋巴细胞占比≥0.10有55例(88.7%),肝损伤51例(82.3%)[转氨酶≤10倍正常值上限42例(42/51,82.4%)],脾脏肿大26例(41.9%),肝脏肿大11例(17.7%),EB病毒衣壳IgM抗体(EBV-CA-IgM)阳性34例(54.8%),EB病毒脱氧核糖核酸(EBV-DNA)定量中位数4.24 lg cp/mL,所有患者经治疗后均痊愈。两组性别、年龄、病程、淋巴细胞占比、中性粒细胞计数、单核细胞计数、异型淋巴细胞占比、EBV-CA-IgM阳性率、EBV-DNA定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损伤组的白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高于非肝损伤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淋巴细胞计数≥5×10~9/L是成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发生肝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OR=34.637,P=0.038)。结论成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者症状不典型,发生肝损伤概率高,需结合相关检查确诊;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5×10~9/L是成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发生肝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治疗后多数患者预后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