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了解布鲁菌病继发噬血细胞综合征的临床特征。方法对1例布鲁菌病继发噬血细胞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治疗和预后进行分析,并以“brucella and hemophagocytic syndrome”“hemophagocytic lymphohistiocytosis”为...目的了解布鲁菌病继发噬血细胞综合征的临床特征。方法对1例布鲁菌病继发噬血细胞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治疗和预后进行分析,并以“brucella and hemophagocytic syndrome”“hemophagocytic lymphohistiocytosis”为主题词检索PubMed数据库,以“布鲁菌”“噬血细胞综合征”为主题词检索中国知网、万方和维普数据库,检索2000—2020年公开发表的文献,筛选并总结布鲁菌病继发噬血细胞综合征的临床资料。结果该院59岁女性患者以反复腹泻、发热、多汗为主要表现,血常规提示全血细胞减少,骨髓涂片查见噬血细胞,血培养结果为马耳他布鲁菌,经抗布鲁菌治疗后好转,最终诊断为布鲁菌病继发噬血细胞综合征。检索出中文文献6篇、英文文献7篇。结合该院病例,共18例患者,男性14例,女性4例,患者年龄2.5~73岁,以发热和/或寒战、乏力、消化道症状、肝脏/脾脏/淋巴结肿大为主要表现;16例为确诊病例,2例为临床诊断病例;7例患者同时接受布鲁菌病和噬血细胞综合征的治疗,9例仅针对原发疾病布鲁菌病进行治疗,2例治疗不详;经治疗后大部分患者(16/17)病情好转,1例预后不详。结论部分布鲁菌病患者临床症状不典型,可继发噬血细胞综合征,通过抗布鲁菌病和/或调节免疫等综合治疗多数预后良好。展开更多
目的了解成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特点,探讨该类患者发生肝损伤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并分析2015年1月—2019年12月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成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发生肝损伤分为两组,使用单因素分...目的了解成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特点,探讨该类患者发生肝损伤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并分析2015年1月—2019年12月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成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发生肝损伤分为两组,使用单因素分析及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成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发生肝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62例符合诊断标准的患者纳入研究,男37例,女25例,平均年龄(23.7±7.2)岁。临床表现典型三联症(发热、咽痛、颈淋巴结肿大)的患者19例(30.6%),白细胞计数增多36例(58.1%),淋巴细胞占比≥0.50有56例(90.3%),异型淋巴细胞占比≥0.10有55例(88.7%),肝损伤51例(82.3%)[转氨酶≤10倍正常值上限42例(42/51,82.4%)],脾脏肿大26例(41.9%),肝脏肿大11例(17.7%),EB病毒衣壳IgM抗体(EBV-CA-IgM)阳性34例(54.8%),EB病毒脱氧核糖核酸(EBV-DNA)定量中位数4.24 lg cp/mL,所有患者经治疗后均痊愈。两组性别、年龄、病程、淋巴细胞占比、中性粒细胞计数、单核细胞计数、异型淋巴细胞占比、EBV-CA-IgM阳性率、EBV-DNA定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损伤组的白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高于非肝损伤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淋巴细胞计数≥5×10~9/L是成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发生肝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OR=34.637,P=0.038)。结论成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者症状不典型,发生肝损伤概率高,需结合相关检查确诊;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5×10~9/L是成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发生肝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治疗后多数患者预后良好。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了解布鲁菌病继发噬血细胞综合征的临床特征。方法对1例布鲁菌病继发噬血细胞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治疗和预后进行分析,并以“brucella and hemophagocytic syndrome”“hemophagocytic lymphohistiocytosis”为主题词检索PubMed数据库,以“布鲁菌”“噬血细胞综合征”为主题词检索中国知网、万方和维普数据库,检索2000—2020年公开发表的文献,筛选并总结布鲁菌病继发噬血细胞综合征的临床资料。结果该院59岁女性患者以反复腹泻、发热、多汗为主要表现,血常规提示全血细胞减少,骨髓涂片查见噬血细胞,血培养结果为马耳他布鲁菌,经抗布鲁菌治疗后好转,最终诊断为布鲁菌病继发噬血细胞综合征。检索出中文文献6篇、英文文献7篇。结合该院病例,共18例患者,男性14例,女性4例,患者年龄2.5~73岁,以发热和/或寒战、乏力、消化道症状、肝脏/脾脏/淋巴结肿大为主要表现;16例为确诊病例,2例为临床诊断病例;7例患者同时接受布鲁菌病和噬血细胞综合征的治疗,9例仅针对原发疾病布鲁菌病进行治疗,2例治疗不详;经治疗后大部分患者(16/17)病情好转,1例预后不详。结论部分布鲁菌病患者临床症状不典型,可继发噬血细胞综合征,通过抗布鲁菌病和/或调节免疫等综合治疗多数预后良好。
文摘目的了解成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特点,探讨该类患者发生肝损伤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并分析2015年1月—2019年12月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成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发生肝损伤分为两组,使用单因素分析及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成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发生肝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62例符合诊断标准的患者纳入研究,男37例,女25例,平均年龄(23.7±7.2)岁。临床表现典型三联症(发热、咽痛、颈淋巴结肿大)的患者19例(30.6%),白细胞计数增多36例(58.1%),淋巴细胞占比≥0.50有56例(90.3%),异型淋巴细胞占比≥0.10有55例(88.7%),肝损伤51例(82.3%)[转氨酶≤10倍正常值上限42例(42/51,82.4%)],脾脏肿大26例(41.9%),肝脏肿大11例(17.7%),EB病毒衣壳IgM抗体(EBV-CA-IgM)阳性34例(54.8%),EB病毒脱氧核糖核酸(EBV-DNA)定量中位数4.24 lg cp/mL,所有患者经治疗后均痊愈。两组性别、年龄、病程、淋巴细胞占比、中性粒细胞计数、单核细胞计数、异型淋巴细胞占比、EBV-CA-IgM阳性率、EBV-DNA定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损伤组的白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高于非肝损伤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淋巴细胞计数≥5×10~9/L是成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发生肝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OR=34.637,P=0.038)。结论成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者症状不典型,发生肝损伤概率高,需结合相关检查确诊;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5×10~9/L是成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发生肝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治疗后多数患者预后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