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康莱特注射液在化疗药物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中的作用及对CD^+3、CD^+4、NK、CD^+4/CD^+8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23
1
作者 桂雪梅 代丽 +1 位作者 袁钦伟 范贤明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47-150,共4页
目的探讨康莱特注射液在化疗药物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中的作用及对CD^+3、CD^+4、NK、CD^+4/CD^+8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6月—2018年6月医院就诊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12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GP化疗方... 目的探讨康莱特注射液在化疗药物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中的作用及对CD^+3、CD^+4、NK、CD^+4/CD^+8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6月—2018年6月医院就诊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12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GP化疗方案(吉西他滨^+顺铂),治疗组给予GP化疗方案^+康莱特注射液。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免疫功能指标、免疫细胞与疗效的相关性、总生存期和肿瘤无进展生存期、生活质量评分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经过治疗后,治疗组客观缓解率和疾病控制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CD^+3、CD^+4、NK、CD^+4/CD^+8水平显著优于治疗前(P<0.05);并且治疗组改善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CD^+3、CD^+4、NK、CD^+4/CD^+8水平与临床疗效呈正相关,两组总生存期和肿瘤无进展生存期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认知功能、社会功能、躯体功能、情绪功能和角色功能评分显著高于治疗前相(P<0.05);并且治疗组患者认知功能、社会功能、躯体功能、情绪功能和角色功能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中性粒细胞减少、白细胞减少、血红蛋白减少、胃肠道反应、肾脏功能异常和肝脏功能异常发生率虽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康莱特注射液用于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能明显改善患者免疫功能,增强化疗药物抗肿瘤治疗效果,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莱特注射液 晚期非小细胞肺癌 CD^+3、CD^+4、NK、CD^+4/CD^+8水平 免疫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平喘调中针刺结合穴位埋线对无创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的疗效研究 被引量:21
2
作者 邬艺渊 杨小琼 徐雅蓉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240-243,共4页
目的探究平喘调中针刺疗法结合穴位埋线对无创通气治疗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患者疗效影响。方法研究纳入2016年1月—2018年1月西南医学大学附属医院呼吸内科及乐山市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共60例AECOPD患者。采取随机数字... 目的探究平喘调中针刺疗法结合穴位埋线对无创通气治疗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患者疗效影响。方法研究纳入2016年1月—2018年1月西南医学大学附属医院呼吸内科及乐山市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共60例AECOPD患者。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常规对症治疗联合无创通气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平喘调中针刺疗法及穴位埋线治疗,比较两组临床治疗效果、治疗前后中医症状(咳嗽、喘息、气短、乏力、紫绀、痰色黄黏等)积分及圣乔治呼吸问卷评分(SGRQ)、体质指数、呼吸困难分度、6 min距离、炎性因子水平变化及肺功能指标变化、并发症情况、COPD患者生活质量评估问卷评分(CAT问卷)、治疗后呼吸机撤机时间及住院时间。结果较对照组73.33%(22/30),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96.67%(29/30)更高(P<0.05);治疗前,两组咳嗽、喘息、气短、乏力、紫绀、痰色黄黏等中医症积分、SGRQ评分、体质指数、呼吸困难分度、6 min距离等、白介素-1β(IL-1β)、白介素-8(IL-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等炎性因子水平、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FEV1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及FEV1/FVC等肺功能指标、CAT问卷积分均相当,治疗后各组中医症状积分、SGRQ评分、体质指数、呼吸困难分度(NNRC)、6 min距离、IL-1β、IL-8、TNF-α、FVC、FEV1、FEV1%、FEV1/FVC、CAT问卷积分等指标均改善,观察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率3.33%(1/30)低于对照组23.33%(7/30)(P<0.05);观察组呼吸机撤机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1。结论平喘调中针刺疗法结合穴位埋线可提升无创通气治疗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临床疗效,改善患者症状及肺功能,促进患者恢复健康,降低患者并发症率,提升患者生活质量,值得推广与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 无创通气治疗 平喘调中针刺疗法 穴位埋线 疗效 肺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贝伐珠单抗通过调控PI3K/AKT信号通路下调肺腺癌H1299细胞PD-L1表达 被引量:8
3
作者 张亚玲 刘单 邓述恺(指导)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04-108,共5页
目的:探讨贝伐珠单抗(Beva)对人肺腺癌H1299细胞程序性细胞死亡配体1(PD-L1)表达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使用不同浓度Beva(0、5、10、20、40、80μg/ml)作用于H1299细胞36 h、48 h、72 h,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抑制率,流式细胞术检测细... 目的:探讨贝伐珠单抗(Beva)对人肺腺癌H1299细胞程序性细胞死亡配体1(PD-L1)表达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使用不同浓度Beva(0、5、10、20、40、80μg/ml)作用于H1299细胞36 h、48 h、72 h,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抑制率,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PD-L1表达;实验分为:对照组(等量培养液)、Beva组、740-YP(PI3K激活剂)组、LY294002(PI3K抑制剂)组、Beva+740-YP组,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PD-L1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p-PI3K、p-AKT蛋白表达。结果:(1)Beva能抑制H1299细胞增殖,其作用与剂量有关(P<0.05);(2)随着Beva浓度升高、作用时间延长,H1299细胞PD-L1表达量逐渐减少(P<0.05);(3)PI3K通路抑制剂LY294002处理H1299细胞后PD-L1的表达量显著减少(P<0.01),PI3K通路激活剂740-YP处理H1299细胞后PD-L1的表达量显著增加(P<0.01);(4)Beva处理H1299细胞后PD-L1、p-PI3K、p-AKT的表达显著减少(P<0.05),加入740-YP后可减弱Beva对PD-L1、p-PI3K、p-AKT的抑制作用(P<0.01)。结论:Beva在一定范围内以剂量依赖方式抑制H1299细胞增殖,以时间-剂量依赖方式下调H1299细胞中PD-L1的表达,其机制与抑制PI3K/AKT信号通路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小细胞肺癌 H1299细胞 贝伐珠单抗 PD-L1 p-PI3K P-AK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管状吻合器及乙状结肠腹膜外造口在低位直肠癌经腹会阴联合切除术中的应用疗效分析 被引量:13
4
作者 任磊 刘春凤 +1 位作者 徐林霞 周业江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1481-1484,共4页
目的探讨管状吻合器及乙状结肠腹膜外造口在低位直肠癌经腹会阴联合切除术(APR)中的临床应用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7年9月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79例行APR的低位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造口乙状结肠经腹壁拖出方... 目的探讨管状吻合器及乙状结肠腹膜外造口在低位直肠癌经腹会阴联合切除术(APR)中的临床应用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7年9月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79例行APR的低位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造口乙状结肠经腹壁拖出方式以及与皮肤吻合方式分为吻合器-腹膜外造口组(36例)、吻合器-腹膜内造口组(22例)、传统法-腹膜外造口组(9例)和传统法-腹膜内造口组(12例),对比分析各组疗效、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患者对造口满意情况。结果吻合器-腹膜外造口组造口出现规律排便时间和排便次数少于吻合器-腹膜内造口组和传统法-腹膜内造口组(P<0.05);吻合器-腹膜外造口组造口旁感染发生率低于传统法-腹膜外造口组(P<0.05);吻合器-腹膜外造口组造口肠管旁腹内疝发生率低于吻合器-腹膜内造口组(P<0.05);4组造口旁疝、造口脱出/回缩发生率和患者对造口满意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吻合器乙状结肠腹膜外造口应用安全,可减少术后造口并发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更适用于行APR的低位直肠癌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肠肿瘤 外科吻合口 肠造口术 手术后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藜芦醇对中性粒细胞性哮喘小鼠肺组织炎症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 被引量:6
5
作者 冉琴 张雷 +6 位作者 张沄 邱玉环 袁谢芳 王孝芸 唐红梅 王星 李国平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897-902,共6页
目的:探讨白芦藜醇对中性粒细胞性哮喘小鼠肺组织炎症的抑制作用,并阐明其作用机制。方法:选取18只C57BL/6J雌性小鼠,采用脂多糖(LPS)+卵白蛋白(OVA)联合致敏方法建立中性粒细胞性哮喘小鼠模型,随机分为模型组(LPS+OVA组)、白藜芦醇组(... 目的:探讨白芦藜醇对中性粒细胞性哮喘小鼠肺组织炎症的抑制作用,并阐明其作用机制。方法:选取18只C57BL/6J雌性小鼠,采用脂多糖(LPS)+卵白蛋白(OVA)联合致敏方法建立中性粒细胞性哮喘小鼠模型,随机分为模型组(LPS+OVA组)、白藜芦醇组(Res组,于激发前2h灌胃30mg·kg^(-1)白藜芦醇)和N-乙酰半胱氨酸组(NAC组,于激发前2h灌胃3mmol·kg^(-1) N-乙酰半胱氨酸);同时选取6只同周龄小鼠作为正常对照组(PBS组)。于乙酰甲胆碱雾化期间观察各组小鼠的行为学变化,采用肺功能仪分析小鼠气道高反应(AHR),光学显微镜观察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细胞总数和炎症细胞,HE染色观察各组小鼠肺组织病理形态表现,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各组小鼠BALF上清中白细胞介素17(IL^(-1)7)水平,特异性荧光探针DCF-DA染色分析肺组织活性氧(ROS)水平,丙二醛(MDA)试剂盒检测肺组织匀浆中MDA水平。结果:与PBS组比较,LPS+OVA组小鼠Penh值、细胞总数、炎症细胞、气道炎症及评分均明显升高(P<0.05或P<0.01),BALF上清中IL^(-1)7水平明显升高(P<0.01),肺组织内ROS荧光强度明显升高,肺匀浆中MDA水平明显升高(P<0.01)。与LPS+OVA组比较,Res组和NAC组小鼠Penh值、细胞总数、炎症细胞、气道炎症及评分明显降低(P<0.05或P<0.01),BALF上清中IL^(-1)7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肺组织内ROS荧光强度降低,肺匀浆中MDA水平明显降低(P<0.01)。结论:白藜芦醇能够有效抑制中性粒细胞性哮喘小鼠肺组织中的炎症反应,其机制可能与白藜芦醇抑制体内发生的氧化应激反应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性粒细胞性哮喘 白藜芦醇 炎症 氧化应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尿道留置膀胱异物并注射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建立尿路感染大鼠模型 被引量:4
6
作者 贺天文 粟宏伟 +3 位作者 邱玉环 朱永生 罗松涛 刘鑫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1262-1266,共5页
目的目前传统尿路感染模型操作过程复杂、易于感染,而单纯经尿道注射细菌模型又不够稳定。文章探究采用经尿道留置膀胱异物加注射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大肠埃希菌的方法建立尿路感染大鼠模型的可行性。方法SD大鼠随机数字表法分... 目的目前传统尿路感染模型操作过程复杂、易于感染,而单纯经尿道注射细菌模型又不够稳定。文章探究采用经尿道留置膀胱异物加注射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大肠埃希菌的方法建立尿路感染大鼠模型的可行性。方法SD大鼠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组,无异物7、14 d组,异物7、14 d组。异物组经尿道置入异物加注射产ESBLs大肠埃希菌菌液,无异物和空白组分别注入等量菌液和无菌等渗盐水。检测双侧肾重指数、血液白细胞及中性粒计数、尿液及肾细菌学和病理学变化。结果与空白组左、右肾重指数[(32.13±1.10)×10^(-2),(32.18±0.90)×10^(-2)]比较,异物7 d组左、右肾重指数[(42.83±1.43)×10^(-2),(41.28±1.55)×10^(-2)]增加(P<0.01),异物14 d组左、右肾重指数[(38.15±1.40)×10^(-2),(39.10±3.01)×10^(-2)]增加(P<0.01);与无异物7d组比较,异物7d组左、右肾重指数增加[(31.08±0.91)×10^(-2)vs (42.83±1.43)×10^(-2),(31.62±0.81)×10^(-2)vs (41.28±1.55)×10^(-2),P<0.01];与无异物14 d组比较,异物14 d组左、右肾重指数均增加[(32.97±0.64)×10^(-2)vs(38.15±1.40)×10^(-2),(33.17±0.27)×10^(-2)vs (39.10±3.01)×10^(-2),P<0.01]。空白组、无异物14d组肾及尿液均未培养出细菌;无异物7 d组尿液细菌培养(阳性率33.3%)、肾未培养出细菌;异物7、14 d组肾及尿液细菌培养,阳性率100%。异物组肾及尿液细菌培养计数结果:肾和尿液7 d培养计数分为106CFU/g、107CFU/mL,14 d培养计数分为103CFU/g、106CFU/mL。与空白组比较,异物7 d组白细胞总数升高(P<0.05),异物7 d组、异物14 d组中性粒百分率升高(P<0.01)。与无异物7 d组比较,异物7 d组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百分率升高(P<0.05);与无异物14 d组比较,异物14 d组中性粒百分率升高(P<0.01)。异物7 d组上皮细胞有严重的水肿和大量炎症细胞浸润、黏膜下细菌菌落、少许上皮细胞脱落,异物14 d组上皮细胞连续性完全中断、大量的上皮细胞脱落及炎症细胞浸润,黏膜下成团的细菌菌落。镜下肾HE染色:异物7 d组广泛的肾盏黏膜充血、水肿,黏膜下小脓肿、出血,大量炎症细胞浸润,肾小管部分上皮细胞坏死脱落;异物14 d组肾盏有炎症改变,肾小管萎缩、扩张、坏死脱落等管型改变,部分肾小球形态改变及周围少许纤维组织形成。结论经尿道留置膀胱异物加注射产ESBLS大肠埃希菌可建立高成功率、稳定的尿路感染大鼠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鼠模型 尿路感染 膀胱异物 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噬菌体vB_KpnP1的分离鉴定和生物学特性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罗书泓 汪璐 +4 位作者 徐朝霞 刘佳姣 张维维 冯健 李福祥 《陆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030-1039,共10页
目的分离出1株裂解碳青霉烯类耐药肺炎克雷伯菌(carbapenem-resistant Klebsiella pneumoniae,CRKP)的噬菌体,研究其生物学特性和全基因组信息。方法采用双层琼脂平板法从西部战区总医院污水中分离纯化噬菌体,通过透射电镜观察噬菌体的... 目的分离出1株裂解碳青霉烯类耐药肺炎克雷伯菌(carbapenem-resistant Klebsiella pneumoniae,CRKP)的噬菌体,研究其生物学特性和全基因组信息。方法采用双层琼脂平板法从西部战区总医院污水中分离纯化噬菌体,通过透射电镜观察噬菌体的形态,测定噬菌体的生物学特性和体外抑菌活性,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并分析其结构特征,系统发育进化树和比较基因组分析其进化关系。结果分离出1株烈性噬菌体,命名为vB_KpnP1,形成的噬菌斑为2~3 mm透明的圆形,周围有明显的晕环;电镜下发现该噬菌体的头部大小约68.2 nm×64.3 nm,尾部长约11 nm,其头部为正二十面体,有1条不可收缩的短尾,属于有尾噬菌体目,自复制短尾噬菌体科;其最佳感染复数(multiplicity of infection,MOI)为0.0001,潜伏期为10 min,裂解期为30 min,爆发量为26 PFU/cell;10 min吸附率约为80%;该噬菌体对氯仿不敏感,在温度为10~50℃、pH值为4~12条件下较稳定;其对碳青霉烯类耐药肺炎克雷伯菌裂解率为54.55%(12/22);体外抑菌实验表明其可抑制宿主菌的生长。噬菌体vB_KpnP1为双链DNA(dsDNA),基因组全长为40352 bp,GC含量为53.09%,含有50个编码序列(coding sequence,CDS)。结论成功分离出1株具有治疗碳青霉烯类耐药肺炎克雷伯菌感染潜力的毒性噬菌体vB_KpnP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噬菌体 碳青霉烯类耐药肺炎克雷伯菌 生物学特性 基因组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蒜素通过JAK2/STAT3信号通路改善高糖诱导的人腹膜间皮细胞-间充质转化 被引量:2
8
作者 甘林望 李乾程 +4 位作者 高利超 刘琦 李莹 王玉洁 欧三桃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39-47,共9页
目的探讨大蒜素改善高糖诱导的人腹膜间皮细胞-间充质转化的相关机制。方法培养人腹膜间皮细胞(human peritoneal mesothelial cells,HPMCs)后将其进行两次分组,分组1:①对照组;②8.5 mmol/L D-葡萄糖诱导组(8.5 mmol/L DG组);③17 mmol... 目的探讨大蒜素改善高糖诱导的人腹膜间皮细胞-间充质转化的相关机制。方法培养人腹膜间皮细胞(human peritoneal mesothelial cells,HPMCs)后将其进行两次分组,分组1:①对照组;②8.5 mmol/L D-葡萄糖诱导组(8.5 mmol/L DG组);③17 mmol/L D-葡萄糖诱导组(17 mmol/L DG组);④34 mmol/L D-葡萄糖诱导组(34 mmol/L DG组);⑤68 mmol/L D-葡萄糖诱导组(68 mmol/L DG组)。其中除对照组外,其余组分别用8.5、17、34、68 mmol/L的D-葡萄糖诱导48 h。分组2:①对照组;②34 mmol/L D-葡萄糖诱导组(HG组);③34 mmol/L D-葡萄糖+低剂量大蒜素诱导组(AL-L组);④34 mmol/L D-葡萄糖+中剂量大蒜素诱导组(AL-M组);⑤34 mmol/L-葡萄糖+高剂量大蒜素诱导组(AL-H组);⑥34 mmol/L D-葡萄糖+JAK2抑制剂诱导组(JAK2组)。其中HG组用34 mmol/L的D-葡萄糖诱导48 h,AL-L组、AL-M组、AL-H组用34 mmol/L的D-葡萄糖预处理6 h后分别用10、20和40 ng/mL大蒜素诱导48 h,JAK2组加入1μmol/L AG490预处理6 h后用34 mmol/L的D-葡萄糖诱导48 h。ELISA检测HPMCs上清的IL-6、TNF-α和IL-1β的含量;CCK-8检测细胞增殖并观察形态;Western blot检测JAK2、p-JAK2、STAT3、p-STAT3、N-cadherin、E-cadherin、Vimentin、α-SMA、MCP-1、p65、p-p65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高糖诱导组HPMCs的相对存活率明显降低(P<0.01),细胞形态表现异常,促进上皮细胞-间充质转分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发生的α-SMA、N-cadherin和Vimentin表达明显上调,抑制EMT发生的E-cadherin蛋白表达明显下调,JAK2/STAT3信号通路被激活从而导致EMT的发生(P<0.01);而大蒜素能明显促进高糖诱导后的HPMCs增殖,恢复异常的细胞形态,调节与EMT发生的相关蛋白水平从而改善HPMCs的上皮间质转分化;与高糖诱导组相比,大蒜素处理组HPMCs的促炎症因子IL-1β、IL-6和TNF-α明显降低,促炎症蛋白p-p50和MCP1表达明显下调,表明大蒜素能改善EMT引起的炎症。结论大蒜素可通过抑制JAK2/STAT3信号通路调节EMT发生的标志蛋白、炎症信号蛋白及炎症因子水平从而改善高糖诱导的EMT及炎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腹膜间皮细胞 EMT 大蒜素 JAK2/STAT3信号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甲双胍联合培美曲塞对人肺腺癌A549细胞增殖及凋亡的影响
9
作者 谢寒丹 刘单 邓述恺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1188-1192,共5页
目的:研究二甲双胍(metformin,Met)联合培美曲塞(pemetrexed,Pem)对人肺腺癌A549细胞株的增殖及凋亡的影响。方法:不同浓度Me(t0、2.5、5.0、10.0、20.0、40.0 mmol/L)、Pem(0、0.5、1.0、2.0、4.0、8.0μmol/L)48 h下处理A549细胞,CCK-... 目的:研究二甲双胍(metformin,Met)联合培美曲塞(pemetrexed,Pem)对人肺腺癌A549细胞株的增殖及凋亡的影响。方法:不同浓度Me(t0、2.5、5.0、10.0、20.0、40.0 mmol/L)、Pem(0、0.5、1.0、2.0、4.0、8.0μmol/L)48 h下处理A549细胞,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率并确定Met及Pem的半抑制浓度(IC50);Met(IC50)及Pem(IC50)单用或联用,不同时间(24、36、48 h)下处理A549细胞,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率;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Western blot检测Bcl-2、Bax、Mcl-1、Noxa蛋白表达。结果:①不同浓度Met及Pem对A549细胞均有增殖抑制作用,呈剂量依赖性(P<0.05);②Met+Pem组作用A549细胞增殖抑制率优于单药组(P<0.05),呈时间依赖性(P<0.05);③Met+Pem组作用A549细胞的凋亡率(30.6±0.4)%优于Met组凋亡率(13.3±0.3)%和Pem组凋亡率(12.9±0.1)%(P<0.05);④与单药组相比,Met+Pem组明显下调Bcl-2、Mcl-1蛋白表达,上调Bax、Noxa蛋白表达(P<0.05)。结论:Met联合Pem可抑制A549细胞增殖、诱导凋亡,其效果优于单药,机制可能与下调Bcl-2、Mcl-1蛋白,上调Bax、Noxa蛋白的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甲双胍 培美曲塞 A549 Bcl-2 Bax MCL-1 NOX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