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孤立性浆细胞瘤的影像表现与鉴别诊断 被引量:12
1
作者 敬婷 斯光晏 +4 位作者 何其舟 罗传斌 王文渊 赵捷 李兆南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CAS 2018年第3期202-205,208,共5页
目的:探讨孤立性浆细胞瘤的影像特征,提高对该病的影像诊断及鉴别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24例经临床病理证实的孤立性浆细胞瘤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结果:24例中骨孤立性浆细胞瘤20例,其中脊柱6例,长骨6例,扁骨5例,颧骨1例,斜坡2... 目的:探讨孤立性浆细胞瘤的影像特征,提高对该病的影像诊断及鉴别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24例经临床病理证实的孤立性浆细胞瘤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结果:24例中骨孤立性浆细胞瘤20例,其中脊柱6例,长骨6例,扁骨5例,颧骨1例,斜坡2例,X线和CT上均为单发膨胀性溶骨性骨质破坏,多有残存骨质,均未见骨膜反应。骨质破坏区见软组织充填,可突破骨皮质形成软组织肿块。髓外浆细胞瘤4例,CT表现为病变部位软组织肿块及病变邻近部位骨质破坏。MRI信号具有多样性,增强扫描均呈明显强化。结论:孤立性浆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包括孤立的膨胀性溶骨性骨质破坏伴残存骨质及软组织肿块、无明显骨膜反应、出现"微脑征""皂泡状""花边状"改变、增强扫描明显均匀强化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浆细胞瘤 骨肿瘤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左叶一过性灌注异常与肝动脉变异的MSCT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杨彬 关键 +4 位作者 严超贵 高瑞晖 何其舟 斯光晏 李子平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412-417,共6页
目的:探究肝左叶一过性灌注异常与肝动脉变异之间的相关性,以提高对肝动脉变异的认识。方法:筛查2015年06月-2015年12月上腹部双期增强CT检查的连续性病例1275例,所有病例均按照统一扫描方案行动脉期、门静脉期双期扫描。收集肝左叶表... 目的:探究肝左叶一过性灌注异常与肝动脉变异之间的相关性,以提高对肝动脉变异的认识。方法:筛查2015年06月-2015年12月上腹部双期增强CT检查的连续性病例1275例,所有病例均按照统一扫描方案行动脉期、门静脉期双期扫描。收集肝左叶表现为叶段性分布的一过性灌注异常者,并记录是否存在肝动脉变异;按Hiatt分型进行分类,分析肝动脉变异与肝左叶一过性灌注异常的相关性。结果:1275例连续性病例中33例符合纳入标准,肝左叶一过性灌注异常均呈肝叶或肝段分布,以多个肝段同时出现居多(30/33)。MSCT表现为动脉期肝左叶或1~3个段均匀性密度增高,平扫及门静脉期为等密度;其中肝S3分布2例(对应血管变异为HiattⅣ型、腹腔干与肠系膜上动脉共干各1例),肝S4分布1例(对应血管变异为HiattⅡ型1例),肝S2加S3分布15例(对应血管变异为HiattⅡ型9例,HiattⅤ型1例,肝左动脉粗大2例,无血管变异3例),肝S2、S3及S4分布15例(对应血管变异为HiattⅡ型6例,HiattⅢ型4例,HiattⅤ型2例,HiattⅣ型、肝左动脉粗大、肝右动脉起自于腹腔干各1例)。本组3例肝左动脉粗大分别表现为直径超过肝右动脉17%、28%、40%。肝左叶一过性灌注异常与肝动脉变异存在显著相关性(χ2=35.9,P=0.022),以肝左动脉变异为主(64%)。结论:肝左叶表现为叶段性分布的一过性灌注异常者常存在肝动脉变异,该征象对CT诊断肝动脉变异有提示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左叶 分布 一过性灌注异常 动脉变异 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体表面积和体重的个体化对比剂方案在冠脉CT血管造影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16
3
作者 杨琴 何其舟 +2 位作者 余飞 张艳丽 斯光晏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35-139,共5页
目的探讨基于体表面积(BSA)和体重(BW)调节个体化对比剂注射方案对冠状动脉强化程度及强化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12月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门诊疑似冠心病患者3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固定注射体积及流速组)、BSA调节组和BW调... 目的探讨基于体表面积(BSA)和体重(BW)调节个体化对比剂注射方案对冠状动脉强化程度及强化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12月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门诊疑似冠心病患者3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固定注射体积及流速组)、BSA调节组和BW调节组,每组各100例。三组患者均行冠脉CT血管造影(CTA),对比分析三组冠状动脉强化程度、冠脉CTA成像质量、对比剂剂量及流速,并评价其安全性。结果 BSA调节组与BW调节组冠状动脉强化值均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而BSA调节组冠状动脉强化值明显大于BW调节组(P<0.05),且其标准差明显小于BW调节组(P<0.05)。BSA调节组冠脉CTA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但BSA调节组与BW调节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W调节组与对照组之间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BW调节组和BSA调节组对比剂剂量、流速均明显下降(P<0.05),且BW调节组与BSA调节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安全性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BSA设计个体化对比剂注射方案,既可减少冠脉成像对比剂用量和流速,又能提高冠脉强化程度及强化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脉CT血管造影 体表面积 体重 造影剂 强化程度 强化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列腺癌ADC值与Gleason评分及Ki-67、P53蛋白表达的相关性 被引量:13
4
作者 宋震宇 胡华 +1 位作者 刘勇 甘中华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36-239,共4页
目的探讨DWI ADC值与前列腺癌Gleason评分及Ki-67、P53蛋白表达的相关性。方法收集59例接受DWI检查并经病理证实的前列腺癌患者,病理组织均经Ki-67和P53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根据镜下癌细胞及间质的分化程度进行Gleason评分,将其分别纳入... 目的探讨DWI ADC值与前列腺癌Gleason评分及Ki-67、P53蛋白表达的相关性。方法收集59例接受DWI检查并经病理证实的前列腺癌患者,病理组织均经Ki-67和P53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根据镜下癌细胞及间质的分化程度进行Gleason评分,将其分别纳入高分化组(<7分,n=17)、中分化组(7~8分,n=23)或低分化组(>8分,n=19)。比较各组间ADC值的差异,分析病灶ADC值与Gleason评分及Ki-67、P53蛋白表达的相关性。结果59例前列腺癌病灶的ADC值为(0.98±0.19)×10^(-3 )mm^2/s,高分化、中分化和低分化组ADC值分别为(1.14±0.17)×10^(-3 )mm^2/s、(1.05±0.17)×10^(-3 )mm^2/s和(0.88±0.24)×10^(-3 )mm^2/s,总体和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前列腺癌ADC值与Gleason评分、Ki-67和P53蛋白表达均呈负相关(r_s=-0.611、-0.491、-0.511,P=0.019、0.016、0.021)。结论前列腺癌ADC值分别与Gleason评分及Ki-67、P53蛋白表达呈负相关。通过ADC值可初步评价前列腺癌的恶性程度及细胞分化、增殖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列腺肿瘤 表观扩散系数 GLEASON评分 蛋白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直肠同时性多原发癌的MSCT漏诊原因分析
5
作者 杨彬 刘姝兰 +3 位作者 斯光晏 何其舟 刘勇 关键 《放射学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88-93,共6页
目的:分析结直肠同时性多原发癌中的MSCT漏诊原因,以减少漏诊。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7例结直肠同时性多原发癌患者的病例资料,观察、记录患者的一般资料、结肠镜、病理、肿瘤长径、发病部位、MSCT表现、漏诊及其原因;按是否漏... 目的:分析结直肠同时性多原发癌中的MSCT漏诊原因,以减少漏诊。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7例结直肠同时性多原发癌患者的病例资料,观察、记录患者的一般资料、结肠镜、病理、肿瘤长径、发病部位、MSCT表现、漏诊及其原因;按是否漏诊分为漏诊组与未漏诊组,比较两组间的一般资料、肿瘤漏诊率、肿瘤大小以及MSCT与结肠镜检查的诊断符合率。结果:17例患者手术证实均为双原发癌,其分布为:右-右半结肠组3例,右-左半结肠组1例,右-直乙状结肠组5例,左-直乙状结肠组2例,直乙状结肠组6例;术前MSCT检查漏诊肿瘤10处(29.4%,10/34),其中近端肿瘤6处(升结肠、乙状结肠各2处,结肠肝区、横结肠各1处),远端肿瘤4处(横结肠2处,结肠脾曲、乙状结肠各1处),漏诊原因包括:技术因素、肿瘤形态、体积、病理因素及肠套叠。结肠镜检查漏诊1处(2.9%,1/34),原因为远端肿瘤致肠腔狭窄,肠镜探头无法通过。以肿瘤病灶为分析对象,肿瘤病理对漏诊发生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黏液腺癌和腺瘤恶变的漏诊率高于腺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01)。CT漏诊肿瘤的长径为2.5 cm(1.5,3.0),未漏诊肿瘤的长径为4.0 cm(2.8,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041,P=0.041)。CT诊断符合率为70.6%(24/34),肠镜诊断符合率为97.1%(33/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将10处漏诊按出现频次进行排序,最主要的原因为技术因素、肿瘤形态。结论:结直肠同时性多原发癌并不少见,诊断者应考虑结直肠同时性多原发癌的可能,完善CT检查技术,提高对不典型肿瘤及病理改变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肿瘤 同时性多原发癌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漏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