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氧糖剥离预处理通过保护线粒体减轻PC12细胞氧糖剥离/再灌注损伤
1
作者 黄丽 许娜 杨朝鲜 《陆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5期1763-1771,共9页
目的研究氧糖剥离预处理(oxygen-glucose deprivation preconditioning,OGDPC)对氧糖剥离/再灌注(oxygen-glucose deprivation/reperfusion,OGD/R)损伤PC12细胞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简单随机抽样将PC12细胞分为Control、OGDPC、OGD/R... 目的研究氧糖剥离预处理(oxygen-glucose deprivation preconditioning,OGDPC)对氧糖剥离/再灌注(oxygen-glucose deprivation/reperfusion,OGD/R)损伤PC12细胞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简单随机抽样将PC12细胞分为Control、OGDPC、OGD/R和OGDPC+OGD/R共4组。透射电镜观察线粒体的超微结构,Mito-tracker染色观察线粒体数量,Western blot检测OGDH、PDHA1、COX4、HSP60的表达,JC-1和ATP试剂盒评估线粒体膜电位及ATP水平,TUNEL染色观察细胞凋亡情况,并与AIF、EndoG的免疫荧光染色进行共定位。结果与OGD/R组相比,OGDPC+OGD/R组PC12细胞线粒体超微结构损伤较轻;OGDH、PDHA1和COX4的表达增多(P<0.05),HSP60的表达减少(P<0.05);线粒体膜电位及ATP水平提高(P<0.05),细胞凋亡率降低(P<0.05),且AIF、EndoG向TUNEL染色阳性的细胞核聚集减少(P<0.05)。结论OGDPC减轻OGD/R引起的PC12细胞损伤,其机制可能与改善线粒体结构和功能、减少线粒体途径引起的细胞凋亡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糖剥离预处理 氧糖剥离/再灌注 线粒体 PC12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碘甲状腺原氨酸激活Nrf2信号通路减轻H_(2)O_(2)诱导的HaCaT细胞损伤
2
作者 吴俊丽 刘芳 +2 位作者 毛志蓉 高小青 杜杰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1132-1137,共6页
目的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_(3))具有促进皮肤伤口愈合的能力,但其作用机制需要深入探讨。文中旨在探讨T_(3)对H_(2)O_(2)诱导的人永生化角质形成细胞(HaCaT)氧化应激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与核转录因子类红细胞-2因子(Nr2)信号通路的关系。... 目的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_(3))具有促进皮肤伤口愈合的能力,但其作用机制需要深入探讨。文中旨在探讨T_(3)对H_(2)O_(2)诱导的人永生化角质形成细胞(HaCaT)氧化应激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与核转录因子类红细胞-2因子(Nr2)信号通路的关系。方法取对数生长期HaCaT细胞,采用500μmol/LH_(2)O_(2)处理HaCaT细胞2h以诱导氧化损伤,同时加入不同浓度的T_(3)(1、0.5、0.1 nmol/L)和(或)Nrf2抑制剂ML385干预,将细胞分为9组:正常组(未进行任何干预)、H_(2)O_(2)组(仅用H_(2)O_(2)造模)、MIL385组(在用H_(2)O_(2)诱导细胞前,先用含20μmol/L ML385处理细胞2 h)、1 nmol/L T_(3)组(H_(2)O_(2)诱导2h后,在含1 nmol/L T培养液内培养24 h)、0.5nmol/L T_(3)组(H_(2)O_(2)诱导2h后,在含0.5 nmol/L T_(3)培养液内培养24 h)、0.1 nmol/L T_(3)组(H,O,诱导2h后,在含0.1 nmol/L T_(3)培养液内培养)、ML385+1 nmol/L T_(3)组(20 umol/L ML385诱导+1 nmol/L T_(3))、ML385+0.5 nmol/L T_(3)组(20 umol/L ML385诱导+0.5 nmol/L T_(3))、ML385+0.1 nmol/L T_(3)组(20μmol/L MIL385诱导+0.1 nmol/LT)。应用MITT法和划痕实验分别检测细胞活性和面积修复率;ELISA法和比色法检测细胞上清中氧化应激相关指标(MDA、R0S、CSH、CAT和SOD)和炎症相关因子(IL-6和TNF-α)的含量;Western blot检测细胞内Nrl2和H0-1蛋白表达。结果1 nmol/L T_(3)组.0.5 nmol/L T_(3)组和0.1 nmol/L T_(3)组的细胞活性明显高于H_(2)O_(2)组(P<0.05)。ML385+I nmol/L T_(3)组细胞活性较Inmol/L T_(3)组明显降低(P<0.05),MIL385+0.5 nmol/L T_(3)组细胞活性较0.5nmol/L T_(3)组明显降低(P<0.05),ML385+0.1 nmol/L T_(3)组细胞活性较0.1 nmol/L T_(3)组明显降低(P<0.05)。细胞划痕实验所示,培养20 h,H_(2)O_(2)组和MIL385组的面积修复率[(28.99±3.86)%.(26.27±2.00)%]显著低于正常组[(89.67±12.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 nmol/L T组.0.5 nmol/L T_(3)组和0.1.nmol/L T_(3)组面积修复率较H_(2)0,组明显增高(P<0.05);ML385+1 nmol/L T_(3)组较1 nmol/L T_(3)组、ML385+0.5 nmol/L T组较0.5 nmol/L T_(3)组、ML385+0.1 nmol/L T_(3)组较0.1 nmol/L T_(3)组面积修复率显著降低(P<0.05)。与正常组比较,H_(2)O_(2)组MDA、ROS水平及炎症因子IL-6和TNF-a水平升高(P<0.05),而抗氧化物GSH CAT和SOD水平降低(P<0.05)。MIL385+1 nmol/L T_(3)组较1 nmol/L T_(3)组、ML385+0.5 nmol/L T_(3)组较0.5 nmol/L T_(3)组、ML385+0.1 nmol/L T_(3)组较0.1 nmol/L T_(3)组MDA.ROS JL-6和TNF-a水平明显升高(P<0.05),GSH、CAT和SOD水平降低(P<0.05)。结论T_(3)减轻了H_(2)O_(2)诱导的氧化及炎性损伤,可能是通过激活Nr2介导的抗氧化信号通路起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碘甲状腺原氨酸 Nrf2信号通路 H_(2)O_(2) 氧化应激 伤口愈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