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工业排放气资源化利用研究及工程开发 被引量:9
1
作者 陈健 王啸 《天然气化工—C1化学与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21-128,共8页
工业排放气是工业生产过程中的副产物,排放总量大、污染重、有用组分资源利用前景广阔。文中对我国主要工业排放气的年排放量与有用组分量、净化过程、资源化利用产品的工程开发进行了阐述,展现了工业排放气资源化的最新技术成果,并提... 工业排放气是工业生产过程中的副产物,排放总量大、污染重、有用组分资源利用前景广阔。文中对我国主要工业排放气的年排放量与有用组分量、净化过程、资源化利用产品的工程开发进行了阐述,展现了工业排放气资源化的最新技术成果,并提出了高效资源化与能源化相结合的发展思路,为解决工业排放气的回收利用、污染控制、节能减排和提能增效指明了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业排放气 资源回收 减排 氢能 二氧化碳 合成气 工程开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工业排放气二氧化碳捕集与利用技术进展 被引量:40
2
作者 熊波 陈健 +2 位作者 李克兵 张崇海 金显杭 《低碳化学与化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9-18,共10页
开发与应用碳捕集技术是改善大气环境、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总结了工业排放气中二氧化碳的主要来源,分析了物理溶剂吸收法、化学溶剂吸收法、变压吸附法和膜分离法等主流碳捕集技术的原理、路线、应用场景,估算了不同捕集... 开发与应用碳捕集技术是改善大气环境、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总结了工业排放气中二氧化碳的主要来源,分析了物理溶剂吸收法、化学溶剂吸收法、变压吸附法和膜分离法等主流碳捕集技术的原理、路线、应用场景,估算了不同捕集技术在特定气源下的碳捕集成本,介绍了捕集后二氧化碳的主要利用途径;其中列举了不同压力和二氧化碳浓度(10%~90%,体积分数)的多种工况下,碳捕集技术的选择及其优势;将多个碳捕集技术有效组合,可从不同气源获得符合要求的二氧化碳产品,投资与能耗是考量其可行性的重要因素;主流碳捕集技术与液化精馏法可构成“捕集+纯化”耦合工艺,是生产工业级、食品级以及电子级液体二氧化碳的常用工艺路线;最后对碳捕集技术与二氧化碳利用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本工作可为不同场景下碳捕集技术选型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业排放气 碳捕集 液体二氧化碳 二氧化碳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焦炉煤气制氢的二氧化碳排放分析 被引量:5
3
作者 姬存民 惠武卫 +2 位作者 赵合楠 周强 于媛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24-227,共4页
介绍了2种典型的焦炉煤气制氢工艺,并对焦炉煤气直接制氢过程进行了碳排放分析,计算了该制氢过程的二氧化碳排放,指出焦炉煤气制氢相较于传统天然气制氢可减排二氧化碳88%以上,是当下重要的低碳氢来源路径之一,同时指出发展工业副产气... 介绍了2种典型的焦炉煤气制氢工艺,并对焦炉煤气直接制氢过程进行了碳排放分析,计算了该制氢过程的二氧化碳排放,指出焦炉煤气制氢相较于传统天然气制氢可减排二氧化碳88%以上,是当下重要的低碳氢来源路径之一,同时指出发展工业副产气制氢对推动我国氢能供应体系的建设有着积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碳排放 焦炉煤气 碳减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乙烯气体深度脱氧催化剂性能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李洁 王磊 +4 位作者 陈耀壮 赵英 雷菊梅 郑珩 蒲江涛 《低碳化学与化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4-49,共6页
贵金属脱氧催化剂和化学吸附型脱氧催化剂用于乙烯气体脱氧,存在价格昂贵、脱氧容量小和再生频繁等缺点。以稀土氧化物改性的γ-Al_(2)O_(3)为载体,采用浸渍法负载Pd-Ag双金属活性组分,制备了乙烯气体深度脱氧催化剂。考察了催化剂在富... 贵金属脱氧催化剂和化学吸附型脱氧催化剂用于乙烯气体脱氧,存在价格昂贵、脱氧容量小和再生频繁等缺点。以稀土氧化物改性的γ-Al_(2)O_(3)为载体,采用浸渍法负载Pd-Ag双金属活性组分,制备了乙烯气体深度脱氧催化剂。考察了催化剂在富含乙烯气体中对氧的深度脱除性能,并通过X射线衍射(XRD)、N_(2)吸/脱附和热重分析等手段对载体及催化剂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稀土改性后载体孔径增大(平均孔径由改性前的1.90 nm增大至改性后的2.50 nm),活性组分具有高分散度和良好的低温脱氧活性,在反应温度为110~180℃的条件下,催化剂可将乙烯气体中氧脱至小于1×10^(-6)(O_(2)的体积分数)。在空速为5000 h^(-1),反应温度为145℃的条件下,催化剂在1650 h的寿命测试中保持了较高的脱氧活性,且使用前及使用过程中均无需还原再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烯 催化剂 深度脱氧 稀土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中和背景下工业副产气制氢技术研究与应用 被引量:29
5
作者 陈健 姬存民 卜令兵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479-1486,共8页
我国工业副产气排放量大,在对环境造成污染的同时,副产气中H_(2)、CO等有效成分随排放而浪费。氢气既是重要的化工原料,也是无碳、高效的能源,用工业副产气制备或分离提纯氢气既减少资源浪费,又可减少CO_(2)排放。本文介绍了我国含氢工... 我国工业副产气排放量大,在对环境造成污染的同时,副产气中H_(2)、CO等有效成分随排放而浪费。氢气既是重要的化工原料,也是无碳、高效的能源,用工业副产气制备或分离提纯氢气既减少资源浪费,又可减少CO_(2)排放。本文介绍了我国含氢工业副产气排放情况,详述了焦炉煤气制氢、炼厂副产气制氢、氯碱尾气制氢等三种典型工业副产气制氢工艺,对煤制氢、天然气制氢、甲醇制氢及三种典型工业副产气制氢工艺的成本和CO_(2)排放进行了计算和整理分析。文章指出,考虑二氧化碳排放和碳交易成本等因素,与煤制氢、天然气制氢、甲醇制氢和电解水制氢相比,现阶段下工业副产气制氢的综合成本优势更加明显。在碳中和背景下,工业副产气制氢是获取低碳氢气的有效和经济的途径,研究和开发工业副产气制氢技术,将为碳减排提供一条高效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减排 工业副产气 制氢 变压吸附 焦炉煤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SA法提纯CO技术及在工业排放气分离领域的应用 被引量:3
6
作者 谭亚南 王大军 +3 位作者 邓鸿 朱林 程牧曦 肖洪梅 《天然气化工—C1化学与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02-107,共6页
介绍了我国近年来变压吸附(PSA)提纯CO气体技术的研究进展及其在含CO工业废气的分离、提纯和资源化利用中的应用,并对该技术发展和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PSA技术解决了从组成复杂的气源中低成本、高效率提纯CO产品气的技术难题,开拓了以... 介绍了我国近年来变压吸附(PSA)提纯CO气体技术的研究进展及其在含CO工业废气的分离、提纯和资源化利用中的应用,并对该技术发展和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PSA技术解决了从组成复杂的气源中低成本、高效率提纯CO产品气的技术难题,开拓了以工业排放气为原料制备碳一下游化学品的新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压吸附 工业废气 CO 提纯 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乙烯气相法制醋酸乙烯Pd-Au催化剂研究进展
7
作者 任栎 张向辉 +5 位作者 王光永 陈鹏 李克兵 丁明月 姚佩 赵安民 《低碳化学与化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0-41,共12页
醋酸乙烯(VAc)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随着光伏行业的迅速发展以及环保要求的提升,我国对高品质醋酸乙烯(即乙烯气相法醋酸乙烯)的需求逐年增加,开发高催化活性、高目标产物选择性、高稳定性以及低成本的乙烯气相法制醋... 醋酸乙烯(VAc)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随着光伏行业的迅速发展以及环保要求的提升,我国对高品质醋酸乙烯(即乙烯气相法醋酸乙烯)的需求逐年增加,开发高催化活性、高目标产物选择性、高稳定性以及低成本的乙烯气相法制醋酸乙烯Pd-Au催化剂具有重要意义。首先,综述了乙烯气相法制醋酸乙烯催化剂的发展,概述了Pd-Au催化剂的载体、活性组分以及醋酸钾助剂的作用,分析了乙烯气相法制醋酸乙烯的两种反应机理和Pd-Au催化剂的失活原因,阐述了由浸渍法制得蛋壳型Pd-Au催化剂的制备过程。然后,总结了研究者为进一步提高催化性能、降低催化剂成本在催化剂改进方面的研究成果,包括载体改性和异型化,以及活性组分的浸渍、陈化、还原、水洗及干燥等步骤的改进。最后,提出了未来乙烯气相法醋酸乙烯催化剂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醋酸乙烯 乙烯气相法 Pd-Au催化剂 催化剂改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绿氢耦合生物质气化制绿色甲醇工艺经济性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吴子波 张敬宇 +4 位作者 吴路平 罗橙 张红瑞 张树杨 李俊英 《低碳化学与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7-105,共9页
为研究不同绿氢耦合生物质气化制绿色甲醇工艺的经济性,以较有代表性的3种工艺(催化转化甲醇合成工艺、非催化转化甲醇合成工艺和弛放气提氢循环甲醇合成工艺)为研究对象,分别从固定资产投资、公用工程消耗和总成本费用对3种工艺进行了... 为研究不同绿氢耦合生物质气化制绿色甲醇工艺的经济性,以较有代表性的3种工艺(催化转化甲醇合成工艺、非催化转化甲醇合成工艺和弛放气提氢循环甲醇合成工艺)为研究对象,分别从固定资产投资、公用工程消耗和总成本费用对3种工艺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催化转化甲醇合成工艺、非催化转化甲醇合成工艺和弛放气提氢循环甲醇合成工艺固定资产投资依次降低,电解水制氢工序是3种工艺中投资最高的工序,优化该工序配置是降低投资的关键;非催化转化甲醇合成工艺副产蒸汽量最多,将生物质气化合成气出口高温气与转化反应气进行热量耦合是节能降耗的关键;一定条件下弛放气提氢循环甲醇合成工艺具有相对最高的经济性,当电价降至0.2 CNY/(kW·h)以内时,该工艺的总成本费用可低于2684.24 CNY/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氢 生物质气化 催化转化 非催化转化 绿色甲醇 经济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热等离子体CH_(4)-CO_(2)重整产物分布调控的研究
9
作者 杜佳奇 王小莉 +4 位作者 王佳杰 赵安民 毛震波 康仲良 蔡洪城 《低碳化学与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77-82,92,共7页
为解决传统热催化转化CH_(4)和CO_(2)需要高温、高压条件的问题,实现两种温室气体的高效利用,可采用非热等离子体技术,在室温、常压下将CH_(4)和CO_(2)直接转化为高价值含氧化合物(甲醇、乙醇和乙酸等)。考察了反应气n(CO_(2)):n(CH_(4)... 为解决传统热催化转化CH_(4)和CO_(2)需要高温、高压条件的问题,实现两种温室气体的高效利用,可采用非热等离子体技术,在室温、常压下将CH_(4)和CO_(2)直接转化为高价值含氧化合物(甲醇、乙醇和乙酸等)。考察了反应气n(CO_(2)):n(CH_(4))、反应气总流量及放电功率对反应气转化率和产物分布的调控,并研究了催化剂对该反应体系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反应气n(CO_(2)):n(CH_(4))为3:1、反应气总流量为40 mL/min及放电功率为25 W时,含氧化合物选择性为75%,其中乙酸选择性为47%。使用Cu催化剂时,丙酸选择性可达36%;使用ZnO催化剂时,含氧化合物选择性增大至92%,主要产物甲酸甲酯选择性为37%。反应气n(CO_(2)):n(CH_(4))越大,越有利于反应气转化及乙酸形成;反应气总流量越小,反应气转化率越大;放电功率越大,反应气转化率越大,但过大的放电功率会导致含氧化合物选择性减小。在该反应体系中使用催化剂,可生成更具经济价值的新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烷 二氧化碳 催化剂 非热等离子体 含氧化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乙烯羰基化催化反应工艺研究
10
作者 王光永 李荣 +4 位作者 姚佩 丁明月 王莉 李克兵 陈鹏 《低碳化学与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8-44,共7页
作为乙烯两步法制甲基丙烯酸甲酯(MMA)的重要步骤,乙烯羰基化制丙酸甲酯通常采用贵金属、膦配体与酸性助剂构成的均相催化体系,常用的酸性助剂磺酸有利于提升催化剂活性与稳定性,但同时也具有设备腐蚀与磺酸累积等工艺问题。通过优化催... 作为乙烯两步法制甲基丙烯酸甲酯(MMA)的重要步骤,乙烯羰基化制丙酸甲酯通常采用贵金属、膦配体与酸性助剂构成的均相催化体系,常用的酸性助剂磺酸有利于提升催化剂活性与稳定性,但同时也具有设备腐蚀与磺酸累积等工艺问题。通过优化催化体系,确定了维持乙烯羰基化反应性能所需的适宜磺酸添加量,并进一步引入了第二助剂替代磺酸。针对反应气氛与反应液组成、原料微量杂质以及反应釜体积等工艺开发的核心要素进行了影响评价,并探讨了该催化体系在乙烯高碳醇羰基化方面的应用潜力。结果表明,在反应温度100℃、操作压力1.2 MPa条件下,磺酸添加量(质量分数,下同)为0.0145%时,转化频率(TOF)达44400 h^(-1);反应液中磺酸添加量降低至0.0070%时,TOF显著降低至34868 h^(-1)。维持磺酸添加量为约0.0070%,并引入添加量为0.0304%~0.0596%的第二助剂无助于乙烯羰基化反应性能的恢复。反应液中无磺酸添加、第二助剂添加量为0.0595%时,TOF降低至11941 h^(-1),但当第二助剂添加量提高到2.0125%时,TOF升至38758 h^(-1),反应后釜液无明显沉淀,催化剂稳定性良好(TOF均为反应3 h的平均值)。在一定范围内,CO体积分数和甲醇含量越高,乙烯羰基化反应速率越快。反应液中添加质量分数为0.1%的乙醇、反应气氛中添加体积分数为0.442%的H_(2),未对乙烯羰基化反应速率造成明显影响,可降低对原料中甲醇、乙烯和CO的纯化要求。反应釜体积由250 mL放大至1000 mL,反应3 h后,TOF与总转化数(TON)等反应指标基本一致,TON均约为130000,丙酸甲酯选择性均为99%以上。该研究可为乙烯羰基化反应工艺的开发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羰基化 乙烯 催化剂 均相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合成气一步法制低碳烯烃催化剂研究新进展 被引量:9
11
作者 程金燮 胡志彪 +5 位作者 王科 邹鑫 徐晓峰 李倩 黄宏 吴熙宇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2439-2445,共7页
合成气一步法制低碳烯烃作为优势明显的非石油路线替代技术,至今仍未工业化的一个关键问题即催化剂的选择性较差。本文介绍了近十年来关于该催化剂的研究进展,分析了活性组分、助剂、载体及制备工艺分别对催化剂结构与性能的影响,认为F... 合成气一步法制低碳烯烃作为优势明显的非石油路线替代技术,至今仍未工业化的一个关键问题即催化剂的选择性较差。本文介绍了近十年来关于该催化剂的研究进展,分析了活性组分、助剂、载体及制备工艺分别对催化剂结构与性能的影响,认为Fe系与Co系是最有应用前景的催化剂,碱金属、碱土金属、过渡金属、稀土金属及非金属在调变催化剂酸碱性与电性上各自表现出不同的正作用,抑制了低碳烯烃的二次加氢副反应。分子筛等载体的表面性质与孔道结构可控,方便低碳烯烃从催化剂中扩散移除。浸渍、沉淀、溶胶-凝胶、熔融、水热、微波、超临界、真空干燥等工艺的改进或结合更有利于活性组分的分散和超细颗粒的形成。指出催化剂配合适宜的工艺及反应器才能发挥最大效能,才有可能突破F-T合成中低碳烯烃收率低的ASF规律的限制,实现合成气一步法制低碳烯烃的产业化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催化剂 助剂 制备 低碳烯烃 合成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专利分析的小型站内天然气制氢技术发展态势研究 被引量:4
12
作者 王秀林 隋依言 +5 位作者 侯建国 郑珩 张雨晴 张新波 宋鹏飞 张瑜 《低碳化学与化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20-126,共7页
站内天然气制氢可应用成熟的天然气输配网络,解决氢气储运成本较高的问题,逐渐成为站内制氢领域研究热点。通过研究国内外小型站内天然气制氢技术相关专利现状,阐述并分析了该技术存在的问题、研究现状、应用情况及该技术未来发展方向... 站内天然气制氢可应用成熟的天然气输配网络,解决氢气储运成本较高的问题,逐渐成为站内制氢领域研究热点。通过研究国内外小型站内天然气制氢技术相关专利现状,阐述并分析了该技术存在的问题、研究现状、应用情况及该技术未来发展方向。现阶段对小型站内天然气制氢技术研发主要集中在对工艺的优化和重整反应器研发上,其次是对催化剂和变压吸附器的研发。我国对于小型站内天然气制氢技术的需求量较高且本土市场体量较大,但从技术研发的角度讲,美国和日本在该技术领域仍处于龙头地位。随着我国氢能示范城市群的有序推进,氢气需求量稳步增长,小型站内天然气制氢技术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将助力我国氢能产业稳步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氢能 站内制氢 天然气重整 专利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然气蒸汽转化制氢工艺二氧化碳排放计算与分析 被引量:26
13
作者 姬存民 陈健 +2 位作者 周强 林必华 申莉 《天然气化工—C1化学与化工》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03-108,共6页
对天然气制氢过程的碳排放进行分析计算是探索其碳减排路径的基础。介绍了3种典型的天然气制氢工艺,对天然气蒸汽转化制氢工艺和蒸汽转化+CCS制氢工艺进行了碳排放分析;给出了制氢过程二氧化碳排放量的计算模型,计算得到某10000 m^(2)/h... 对天然气制氢过程的碳排放进行分析计算是探索其碳减排路径的基础。介绍了3种典型的天然气制氢工艺,对天然气蒸汽转化制氢工艺和蒸汽转化+CCS制氢工艺进行了碳排放分析;给出了制氢过程二氧化碳排放量的计算模型,计算得到某10000 m^(2)/h(标准状况)天然气蒸汽转化制氢装置的碳排放量(生产单位质量氢气排放的CO_(2)量)为10.112 kg/kg;分析了蒸汽转化制氢中影响碳排放的因素,提出了开发高效蒸汽转化催化剂、优化制氢装置热量平衡和增加CCS装置是降低天然气蒸汽转化制氢过程碳排放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制氢 蒸汽转化 二氧化碳排放 碳减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代能源体系耦合绿氢化工应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3
14
作者 周君 安娟 +5 位作者 杨宽辉 李红霞 刘力豪 张祥成 罗橙 张舜祯 《低碳化学与化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46-54,共9页
为应对气候变化,开展低碳化变革将成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抓手。低成本可再生能源发电与氢能、碳捕集等技术深度耦合,是未来能源技术革命和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绿色低碳发展已成为未来主旋律,通过构建氢电耦合产业发展格局,可充分发挥清... 为应对气候变化,开展低碳化变革将成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抓手。低成本可再生能源发电与氢能、碳捕集等技术深度耦合,是未来能源技术革命和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绿色低碳发展已成为未来主旋律,通过构建氢电耦合产业发展格局,可充分发挥清洁能源在产业绿色低碳升级中的示范作用,以及在低碳技术创新应用中的主体作用。总结了近年来能源结构优化及工业低碳经济转型的迫切需求;分析了新型的“工业+绿氢”低碳发展模式;探讨了能源承载型绿氢化工产业发展可行方向,以助力低碳乃至零碳产品供给;进一步对低碳技术应用于零碳园区创建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再生能源 低碳发展 绿色甲醇 绿氨 零碳园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然气水蒸汽重整制氢的PROII模拟分析 被引量:2
15
作者 李林 蹇守华 +5 位作者 申莉 李振光 刘卓衢 王继峰 王雪峰 刘定坤 《低碳化学与化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24-128,共5页
天然气水蒸汽重整作为最重要的制氢工艺之一,需要消耗大量天然气,通过优化重整工艺,能有效减少天然气消耗。应用化工模拟软件PROII,对天然气水蒸汽重整制氢工艺中转化及中变反应过程进行了模拟。反应后残余甲烷干基含量(物质的量分数)... 天然气水蒸汽重整作为最重要的制氢工艺之一,需要消耗大量天然气,通过优化重整工艺,能有效减少天然气消耗。应用化工模拟软件PROII,对天然气水蒸汽重整制氢工艺中转化及中变反应过程进行了模拟。反应后残余甲烷干基含量(物质的量分数)的模拟值与实测值的误差小于1.5%,表明模型可靠有效。利用模型对转化及中变反应过程的操作参数进行了灵敏度分析。结果表明,当水碳比(物质的量之比)为3.0、转化炉出口温度为820℃、转化气出口压力为1.2 MPa时,天然气甲烷转化率较高(约87%),燃料消耗量较少(约70 m^(3)/h),此时是最佳重整条件,可作为该场景下实际生产的工艺控制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蒸汽重整 氢气 模拟分析 水碳比 温度 压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熵合金催化剂在电解水制氢和氢燃料电池应用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6
作者 易宇楠 倪雨茜 +4 位作者 张嘉宁 袁英 刘悦 王琳 阳耀月 《低碳化学与化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62-71,共10页
发展绿色氢能和氢燃料电池被视为实现我国双碳目标的重要抓手,需要开发高活性、高稳定性且廉价的电催化剂。高熵合金(HEA)因其表面复杂性和成分可调性,为构建高性能的催化活性位点提供了可能。通过组分选择及调控,有望实现针对不同电化... 发展绿色氢能和氢燃料电池被视为实现我国双碳目标的重要抓手,需要开发高活性、高稳定性且廉价的电催化剂。高熵合金(HEA)因其表面复杂性和成分可调性,为构建高性能的催化活性位点提供了可能。通过组分选择及调控,有望实现针对不同电化学反应的表面活性位点的优化,进而大幅度提升HEA催化剂性能。近年来,HEA材料在电催化领域受到了广泛关注,有望成为理想的新型电催化剂。介绍了HEA催化剂的主要合成方法,总结了HEA催化剂在电解水制氢和氢燃料电池中的最新应用,展望了HEA催化剂的发展趋势及面临的问题,以期为HEA催化剂的设计和制备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熵合金催化剂 电解水制氢 氢燃料电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碳分子筛吸附剂的CH_(4)/N_(2)变压吸附工艺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梁力友 鲁德华 +5 位作者 袁英 陈禹嘉 潘峰 姚中华 黄晨 李旭 《低碳化学与化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15-121,128,共8页
变压吸附(PSA)法是一种用于CH_(4)/N_(2)混合气分离的成熟技术,现有研究多集中于CH_(4)含量(体积分数,下同)较低(10%~50%)的混合气的分离提纯,需要针对CH_(4)含量较高(≥70%)的CH_(4)/N_(2)混合气,开发出以碳分子筛为主要吸附剂的PSA技... 变压吸附(PSA)法是一种用于CH_(4)/N_(2)混合气分离的成熟技术,现有研究多集中于CH_(4)含量(体积分数,下同)较低(10%~50%)的混合气的分离提纯,需要针对CH_(4)含量较高(≥70%)的CH_(4)/N_(2)混合气,开发出以碳分子筛为主要吸附剂的PSA技术。利用PSA静态测试与单塔模拟实验筛选出了分离系数高、吸附容量高的碳分子筛,再采用多塔模拟实验确定与之配套的工艺条件,通过改变吸附时间、吸附压力及工艺步序等参数得到了最佳工艺条件。结果表明,采用5-1-2/V工艺步序,吸附压力为0.5 MPa,吸附70 s,两次均压,一均压时间60 s,二均压时间10 s,逆放至常压,逆放20 s,抽真空70 s至真空度-0.092 MPa为最佳多塔模拟工艺条件,在该条件下可将产品气中CH_(4)含量提高至天然气管道输送要求(CH_(4)含量≥95%,N_(2)含量≤5%),CH_(4)收率达到6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压吸附 碳分子筛 CH_(4)/N_(2)分离 多塔模拟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产深度净化脱硫剂在大型化甲醇合成装置上的工业应用
18
作者 雷聪 梁立 +4 位作者 倪昂 惠武卫 苏敏 张俊 张新波 《低碳化学与化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07-112,共6页
国能榆林化工有限公司煤制甲醇装置以煤为原料,采用水煤浆气化技术生产粗煤气,粗煤气经过耐硫变换调整氢碳比、低温甲醇洗脱除杂质和酸性气体、精脱硫单元深度脱硫,最后进入甲醇合成系统生产粗甲醇产品。为了避免甲醇合成催化剂失活,保... 国能榆林化工有限公司煤制甲醇装置以煤为原料,采用水煤浆气化技术生产粗煤气,粗煤气经过耐硫变换调整氢碳比、低温甲醇洗脱除杂质和酸性气体、精脱硫单元深度脱硫,最后进入甲醇合成系统生产粗甲醇产品。为了避免甲醇合成催化剂失活,保证生产正常运行,精脱硫单元采用国产深度净化脱硫剂CNTS-11在苛刻工况下进行脱硫。本文介绍了应用CNTS-11脱硫剂的具体情况,包括装填、工业运行数据、使用后的强度和硫容等。脱硫后,合成气中未检测出含硫物质,脱硫剂硫容达13.00%,比国内同类产品高出40%,且过程无副产物产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醇 脱硫剂 深度净化 低温脱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助剂Pr6O11掺杂对CeO_(2)-ZrO_(2)-Al_(2)O_(3)材料及其负载单Pd三效催化剂性能的影响研究
19
作者 张俊杰 王大军 +5 位作者 李珊珊 李洁 陈耀壮 韩太宇 杨禛祯 王光永 《低碳化学与化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72-80,共9页
助剂表面改性是提高铈基材料热稳定性、还原性能及其负载单Pd三效催化剂低温活性的经典方法之一。揭示助剂表面改性的作用机制,对于研发高性能CeO_(2)-ZrO_(2)-Al_(2)O_(3)(CZA)材料,满足日趋严格的汽油车尾气污染物排放标准,解决尾气... 助剂表面改性是提高铈基材料热稳定性、还原性能及其负载单Pd三效催化剂低温活性的经典方法之一。揭示助剂表面改性的作用机制,对于研发高性能CeO_(2)-ZrO_(2)-Al_(2)O_(3)(CZA)材料,满足日趋严格的汽油车尾气污染物排放标准,解决尾气污染具有现实意义。基于引入助剂Pr_(6)O_(11)可以提升CZA的低温还原性能,进一步研究了不同Pr_(6)O_(11)含量(0、3%、5%、7%和9%,质量分数)对其氧化还原性能和热稳定性的影响。N_(2)吸/脱附、X射线衍射(XRD)、H_(2)-程序升温还原(H_(2)-TPR)和储氧量等表征结果表明,Pr_(6)O_(11)的表面改性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CeO_(2)-ZrO_(2)(CZ)纳米晶的烧结驱动力,抑制CZ晶粒烧结。同时,引入Pr_(6)O_(11)促进材料产生了更多氧空位,从而提高了其还原性能和储氧性能。其中,Pr_(6)O_(11)含量为5%时,改性CZA表现出最佳的热稳定性、还原性能和储氧性能,1000℃下老化4 h后比表面积和孔容最大(85 m^(2)/g和0.33 mL/g),CZ晶粒尺寸最小(6.9 nm),还原峰温低至532℃,400℃储氧量增至109μmol/g。因此,该改性CZA负载的单Pd三效催化剂表现出最优的催化活性,其CO、NO、C3H8和C3H6的t50(污染物转化率为50%时所需温度)较未改性催化剂分别降低了6℃、15℃、18℃和6℃。综上,在CZA材料中添加适量的Pr_(6)O_(11),可有效提高其负载单Pd三效催化剂的低温活性。该方法简单经济,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尾气净化 表面改性 CeO_(2)-ZrO_(2)-Al_(2)O_(3) Pr_(6)O_(1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乙醇制乙烯技术研究 被引量:2
20
作者 张华西 赵国强 +1 位作者 陈晓华 蒋贵仲 《天然气化工—C1化学与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62-63,共2页
以新型的金属改良氧化铝(γ-氧化铝-M)为催化剂研究乙醇脱水制备乙烯技术。在360℃、乙醇液体空速2h-1工艺条件下,乙醇的单程转化率>98%,乙烯的选择性>98%,乙烯收率>96%。进行了1000h寿命实验,催化剂活性和选择性保持良好。
关键词 乙醇脱水 乙烯 技术研究 催化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