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4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小麦农家种笨蚰子麦成株期条锈病抗性基因分子鉴定及其潜在育种应用价值评价 被引量:1
1
作者 邓梅 管方念 +6 位作者 龙黎 张潇月 高梦茹 李豪 魏育明 蒋云峰 陈国跃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51-563,共13页
【目的】前期研究表明,中国小麦农家种笨蚰子麦具有早熟、有效多分蘖、成熟期落黄好和灌浆快等特性,且对当前我国流行的主要条锈菌生理小种及致病类群具有稳定的成株期抗性,是可供小麦产量及条锈病抗性育种利用的优异种质。因此,发掘其... 【目的】前期研究表明,中国小麦农家种笨蚰子麦具有早熟、有效多分蘖、成熟期落黄好和灌浆快等特性,且对当前我国流行的主要条锈菌生理小种及致病类群具有稳定的成株期抗性,是可供小麦产量及条锈病抗性育种利用的优异种质。因此,发掘其成株期条锈病抗性基因并解析抗性基因与产量改良协同效应,为有效利用来自笨蚰子麦成株期条锈病抗性基因提供技术方案。【方法】以成株期高抗小麦条锈病农家种笨蚰子麦为抗病亲本和感病亲本Avocet S杂交,构建F_(2)和F_(2∶3)群体,利用条锈菌混合生理小种对双亲及群体进行成株期条锈病抗性表型鉴定及遗传分析;采用分离群体分组分析法并结合外显子测序技术(bulked segregant analysis with exome capture sequencing,BSE-seq)对来自笨蚰子麦成株期条锈病抗性基因进行分子鉴定,开发可用于辅助选择的分子跟踪标记;在此基础上,通过构建西科麦5号×笨蚰子麦的BC_(1)F_(2)遗传改良群体,揭示来自笨蚰子麦成株期条锈病抗性基因在抗病与产量协同改良中的遗传效应。【结果】抗性表型遗传分析表明,笨蚰子麦成株期条锈病抗性由多基因控制。结合BSE-seq技术在5BS和7DS染色体上鉴定到2个控制小麦成株期条锈病抗性主效QTL,暂命名为QYr.BYZ-5BS和QYr.BYZ-7DS,分别可解释9.06%~11.07%和27.36%~29.90%的表型变异。进一步证实QYr.BYZ-7DS的条锈病抗性效应来源于已知成株期条锈病抗性基因Yr18,而QYr.BYZ-5BS可能是1个抗条锈病潜在新基因,并针对该基因开发了可用于辅助选择的竞争性等位基因特异性PCR(kompetitive allele-specific PCR,KASP)分子跟踪标记KP5B_83.68。基于西科麦5号×笨蚰子麦的BC_(1)F_(2)遗传改良群体发现,在西科麦5号遗传背景下成株期抗性基因QYr.BYZ-5BS和Yr18的单独存在或聚合在有效减少条锈菌侵染的同时可显著增加分蘖数和降低株高。【结论】从农家种笨蚰子麦中鉴定到1个控制小麦成株期条锈病抗性新QTL(QYr.BYZ-5BS)并开发了其可用于分子辅助选择的跟踪标记KP5B_83.68;遗传效应揭示了来自笨蚰子麦成株期条锈病抗性基因在产量协同改良中可能具有重要的潜在育种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农家品种 成株期条锈病抗性基因 回交改良 产量相关性状 遗传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雄性不育资源的发掘与利用 被引量:7
2
作者 时子文 何青 +3 位作者 赵卓凡 刘孝伟 张鹏 曹墨菊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34-152,共19页
植物雄性不育是指植物雄性生殖器官不能产生正常有功能花粉的现象。玉米(Zea mays L.)是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也是较早利用杂种优势的作物之一。当前,生产上广泛种植的玉米品种类型主要是单交种。我国玉米杂交种的播种面积常年稳定在6.2... 植物雄性不育是指植物雄性生殖器官不能产生正常有功能花粉的现象。玉米(Zea mays L.)是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也是较早利用杂种优势的作物之一。当前,生产上广泛种植的玉米品种类型主要是单交种。我国玉米杂交种的播种面积常年稳定在6.2亿亩左右,年用种量10亿公斤以上,常年制种面积高达250多万亩。利用传统的人工去雄或机械去雄的制种方式进行杂交种子的生产,通常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我国玉米制种基地具有明显的区域性,而玉米制种基地对劳动力的需求具有较强的季节性,当前伴随着大量农村劳动力的城市化转移,玉米制种基地出现了严重的用工慌,制种基地的租地费用和人工成本不断提高,使得种子生产成本不断升高。利用植物雄性不育系进行杂交种子的规模化生产,不仅能有效保证杂交种纯度,而且可以大大降低杂交种子的生产成本,同时还可避免极端天气条件下的人工去雄或机械去雄的田间操作困难等问题。因此利用雄性不育进行不育化制种是玉米种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综述了我国玉米细胞质雄性不育以及包含光温敏雄性不育在内的细胞核雄性不育资源的发掘及创制进程、植物雄性不育资源从自然群体中获得到有目的性创制的发展过程及玉米雄性不育的研究进展,分析了玉米雄性不育的应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基于我国玉米种业的发展趋势和雄性不育的研究及应用现状,提出了7个需要加强的方面,为玉米雄性不育的创制、研究和利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雄性不育 杂种优势 应用现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穗长调控基因ISL1的遗传定位及效应分析
3
作者 黄富荣 王金慧 +9 位作者 汤燕燕 李强 陈保卫 张李澳 张镌钰 李涛 梁俊俊 张海莉 邓光兵 龙海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0-89,共10页
【目的】对小麦穗增长突变体isl1进行遗传分析、基因定位和表型效应评价。【方法】将isl1与K1和K4杂交,构建遗传分离群体;利用外显子捕获测序技术(BSE-seq),鉴定到一个控制穗长性状的关键遗传位点ISL1;开发连锁的分子标记,解析ISL1的遗... 【目的】对小麦穗增长突变体isl1进行遗传分析、基因定位和表型效应评价。【方法】将isl1与K1和K4杂交,构建遗传分离群体;利用外显子捕获测序技术(BSE-seq),鉴定到一个控制穗长性状的关键遗传位点ISL1;开发连锁的分子标记,解析ISL1的遗传效应。【结果】将ISL1定位于5A染色体长臂上,最可能的候选基因为Q,该基因第一外显子的C/T错义变异可能导致了穗长突变表型的产生,并同时影响株高、穗粒数、小穗数和籽粒大小等性状。【结论】ISL1是Q基因的一种新的等位变异,对小麦株型具有多效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穗长 外显子捕获测序技术 Q基因 遗传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南地区主栽杂交稻对‘宜香优2115’致病性稻瘟菌的抗性
4
作者 曹月 吴晗霖 +5 位作者 黄衍焱 张梅 彭云良 姬红丽 雷树凡 曹步暐 《植物保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63-372,402,共11页
由Magnaporthe oryzae引起的稻瘟病是威胁西南乃至全国水稻生产最重要的病害之一,选育和利用抗性品种是控制稻瘟病最经济有效且对环境友好的措施,但抗性品种因病菌群体毒性发生变化而丧失抗性,已成为抗性品种选育和利用中的瓶颈问题。... 由Magnaporthe oryzae引起的稻瘟病是威胁西南乃至全国水稻生产最重要的病害之一,选育和利用抗性品种是控制稻瘟病最经济有效且对环境友好的措施,但抗性品种因病菌群体毒性发生变化而丧失抗性,已成为抗性品种选育和利用中的瓶颈问题。为筛选西南地区当前大面积推广品种‘宜香优2115’感染稻瘟病后的接班品种,本研究于2022年-2023年利用其致病菌在病圃对24个抗病基因供体和西南地区100个杂交稻品种进行了抗性筛选。结果表明在两年间24个抗瘟单基因系均不能稳定表现抗性,57个杂交稻品种和含有Pigm基因的‘谷梅4号’稳定表现抗病。对42个抗性表现不一的杂交稻所含抗性基因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抗性基因的数目越多,品种抗性程度和稳定性越好,含有Pigm或Pi9的基因组合的杂交稻能够稳定抗病,含有Pikh/Pita/Pib的‘华浙优261’‘国泰香优2号’和‘成优4001’也稳定表现抗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西南地区 抗稻瘟病基因 分子标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播期和种植密度对早熟冬小麦产量与温光利用效率的影响
5
作者 梁振宇 祝婷婷 +7 位作者 贺大海 陈佳博 郭翔 马宏亮 黄秀兰 杨洪坤 杨世民 樊高琼 《麦类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619-629,共11页
为探究西南麦区稻麦周年丰产下早熟小麦品种晚播早收的丰产特性及温光利用效率,2022—2023年以早熟小麦品种蜀麦1963为材料,采用二因素裂区试验,主区设置早播(S_(1),10月23日)、常规播期(S_(2),10月30日)、晚播7 d(S_(3),11月6日)、晚播... 为探究西南麦区稻麦周年丰产下早熟小麦品种晚播早收的丰产特性及温光利用效率,2022—2023年以早熟小麦品种蜀麦1963为材料,采用二因素裂区试验,主区设置早播(S_(1),10月23日)、常规播期(S_(2),10月30日)、晚播7 d(S_(3),11月6日)、晚播14 d(S_(4),11月13日)和晚播21 d(S_(5),11月20日)5个播期,裂区设2.50×10^(6)、3.25×10^(6)、4.00×10^(6)株·hm^(-2)共3个种植密度,研究了播期和种植密度对冬小麦产量及构成因素、干物质积累与转运、灌浆特性及温光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S_(2)、S_(3)和S_(4)间小麦产量无显著差异,S_(1)和S_(5)较S_(2)分别减产7.6%和32.2%;不同种植密度间产量无显著差异。晚播可缩短冬小麦全生育期天数,降低拔节前有效积温和日均温,与S_(2)相比,S_(3)、S_(4)和S_(5)的小麦生育期积温分别减少了65.4、84.1和93.8℃,日均温分别降低了1.3、2.4和3.7℃,拔节期—孕穗期和孕穗期—开花期日均温均增加。晚播也减少了有效穗数,提高了穗粒数。晚播小麦花后温光资源充足,表现为花后日均温、日均辐射量增加,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增加,灌浆速率加快,灌浆持续时间缩短,粒重稳定。增加密度提高了花前干物质对籽粒产量的贡献率,减少了灌浆持续时间和灌浆活跃时间,对灌浆速率影响较小。适时晚播可提高温度利用效率,S_(3)和S_(4)的温度利用效率较S_(2)分别提高了2.24%和8.02%。综上所述,晚播冬小麦可通过提高穗粒数获得稳产,且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及转运速度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播期 种植密度 灌浆特性 温、光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远缘杂交和未减数配子基因创制小麦加倍单倍体 被引量:1
6
作者 刘小娟 柳欣 +6 位作者 张明虎 郝明 甯顺腙 袁中伟 黄林 刘登才 张连全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3154-3161,共8页
未减数配子的结合实现染色体自动加倍,是多倍体物种起源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作物单倍体育种效率的重要手段。我们前期从四倍体小麦发掘出控制未减数配子形成的强效QTL位点QTug.sau-3B,并通过人工合成小麦为“桥梁”,将其导入到综合农艺... 未减数配子的结合实现染色体自动加倍,是多倍体物种起源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作物单倍体育种效率的重要手段。我们前期从四倍体小麦发掘出控制未减数配子形成的强效QTL位点QTug.sau-3B,并通过人工合成小麦为“桥梁”,将其导入到综合农艺性状优良的小麦新品系中。本实验使用5份含未减数配子基因的优良小麦新品系与不含未减数配子基因的小麦推广品种的F1杂种作母本与3份白茅(Imperata cylindrica)进行远缘杂交,共授粉4610朵小花,结实1965粒,经幼胚拯救获得244个幼胚,其中50个幼胚发育正常生长为50个小麦单倍体植株。由于小麦单倍体植株未减数配子基因的表达易受环境影响,因此,对单倍体植株在相同光周期(18 h光照/6 h黑暗)下进行了不同温度25℃/18℃、25℃/15℃和25℃/10℃处理,结果表明,25℃/18℃和25℃/10℃条件下编号为H31单倍体植株能够结实,自交结实率分别为4.35%和2.41%。该研究结果为建立“基于小麦-白茅杂交实现染色体消除和未减数配子基因实现染色体自动加倍”的小麦单倍体育种技术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倍体育种 白茅 未减数配子 幼胚拯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南糯红高粱抗炭疽病资源筛选及病情危害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应恒 张继伟 +3 位作者 殷勇 张林 张德银 周俊辉 《农学学报》 2023年第11期23-28,共6页
明确西南高粱炭疽病病级与为害程度的关系,筛选出高粱抗炭疽病种质资源,为抗炭疽病育种奠定材料基础。通过人工培养炭疽病菌强致病力菌株ZG-FS-1进行大田喷雾接种,按病害分级标准进行分级以确定抗性等级。再与未接种组进行比对分析,得... 明确西南高粱炭疽病病级与为害程度的关系,筛选出高粱抗炭疽病种质资源,为抗炭疽病育种奠定材料基础。通过人工培养炭疽病菌强致病力菌株ZG-FS-1进行大田喷雾接种,按病害分级标准进行分级以确定抗性等级。再与未接种组进行比对分析,得出粒重损失率以及发芽损失率。92份高粱资源中,有高抗(HR)资源10份,抗病(R)资源10份,中抗(MR)资源5份,感病(S)资源20份,高感(HS)资源47份。高抗(HR)资源、抗病(R)资源、中抗(MR)资源、感病(S)资源、高感(HS)资源穗粒重平均损失率分别为4.37%、6.69%、8.89%、34.12%和52.50%,千粒重平均损失率分别为1.81%、2.98%、5.59%、14.56%和28.89%,发芽率平均损失率分别为0.97%、5.40%、5.76%、11.11%和20.46%。高粱炭疽病不仅导致高粱大幅减产,还导致高粱种子发芽率降低。高粱炭疽病抗性可通过人工接种准确鉴定,筛选出的抗性资源可作为抗性遗传改良的育种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粱 炭疽病 抗性鉴定 穗粒重 千粒重 发芽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小麦新品种的条锈病抗性基因分布 被引量:3
8
作者 杨治 任小杰 +10 位作者 蒋云 王芳 冯丽华 郝明 袁中伟 甯顺腙 姜博 张连全 伍碧华 刘登才 黄林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05-314,共10页
条锈病是四川小麦重要病害。为了解四川近年来审定小麦品种的条锈病抗性水平和抗病基因利用情况,对2017年以来审定的63个小麦新品种进行条锈病抗性鉴定,利用抗病基因Yr5、Yr7、Yr15、Yr18、Yr27、Yr28、Yr36、Yr46、YrU1、YrSP的功能标... 条锈病是四川小麦重要病害。为了解四川近年来审定小麦品种的条锈病抗性水平和抗病基因利用情况,对2017年以来审定的63个小麦新品种进行条锈病抗性鉴定,利用抗病基因Yr5、Yr7、Yr15、Yr18、Yr27、Yr28、Yr36、Yr46、YrU1、YrSP的功能标记和Yr17、Yr26、Yr29的紧密连锁标记进行检测。结果表明,57个品种在苗期对条锈菌小种CYR34的抗性水平达到中抗以上(IT=0~6)。所有品种的田间成株期抗性均达到中抗及以上(IT=1~4)。未检测到Yr5、Yr27、Yr46和YrU1的功能位点,其余9个基因均存在于四川小麦品种中。Yr7、Yr17、Yr26和Yr29在供试品种的分布频率超过50%。综上所述,四川小麦新品种条锈病抗性水平整体较高,条锈病抗性基因丰富;小麦祖先物种抗条锈病基因Yr15、Yr28和Yr36已成功应用于四川小麦育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小麦品种 条锈病抗性 抗病基因 分子标记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秋闲期秸秆覆盖与施磷对冬小麦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5
9
作者 谢炜 贺鹏 +4 位作者 马宏亮 雷芳 黄秀兰 樊高琼 杨洪坤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40-450,共11页
西南冬麦区气候冬干春旱频发、土壤速效磷缺乏,限制冬小麦氮素吸收。本研究探究秋闲期秸秆覆盖与施磷对小麦根系NO3-吸收动力势、氮素吸收利用、叶绿素含量和籽粒产量的影响,以期为小麦高产稳产及养分的高效利用提供理论依据。试验于202... 西南冬麦区气候冬干春旱频发、土壤速效磷缺乏,限制冬小麦氮素吸收。本研究探究秋闲期秸秆覆盖与施磷对小麦根系NO3-吸收动力势、氮素吸收利用、叶绿素含量和籽粒产量的影响,以期为小麦高产稳产及养分的高效利用提供理论依据。试验于2020—2022年在四川仁寿进行,采用二因素裂区设计,以秸秆覆盖(SM)和不覆盖(NSM)为主区;3个磷水平0(P0)、75(P75)和120(P120) kg hm-2为裂区。结果表明:秸秆覆盖与施磷显著提高地上部磷素积累量, SM较NSM的小麦根尖NO3-净吸收速率、籽粒氮积累量、氮素转运量、氮素同化量、氮肥偏生产力和籽粒产量分别增加28.2%、8.4%、9.0%、41.9%、23.3%和21.9%。与P0相比, P75和P120增加幅度分别达到35.1%~37.6%、12.6%~19.0%、7.1%~9.3%、35.7%~60.5%、17.6%~23.8%、17.2%~23.6%。与NSM相比, SM的小麦旗叶灌浆期叶绿素含量上升,进而提高籽粒产量。综上所述,秸秆覆盖与施磷可促进小麦根尖NO3-吸收,提高叶绿素含量,从而显著增加花后氮素的吸收及营养器官临时贮存氮素向籽粒的再分配,最终提高籽粒产量。考虑经济效益和产量回报,西南地区小麦高产高效栽培时,推荐采用秋闲期秸秆覆盖配施磷肥75 kg 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秸秆覆盖 施磷 根尖NO3-吸收 氮素吸收、分配与利用 籽粒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中八个稻瘟病抗性基因特异分子标记的开发及应用 被引量:2
10
作者 杨好 黄衍焱 +5 位作者 王剑 易春霖 石军 谭楮湉 任文芮 王文明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25-534,共10页
【目的】为了明确水稻亲本的稻瘟病抗性基因组成,并有效地应用于水稻抗性育种,开发不受遗传背景限制的分子标记至关重要。这些分子标记能够精确地识别亲本中的抗性基因,为分子辅助育种提供重要的工具。【方法】发掘抗性基因编码区在155... 【目的】为了明确水稻亲本的稻瘟病抗性基因组成,并有效地应用于水稻抗性育种,开发不受遗传背景限制的分子标记至关重要。这些分子标记能够精确地识别亲本中的抗性基因,为分子辅助育种提供重要的工具。【方法】发掘抗性基因编码区在155份水稻材料中等位基因的核苷酸多态性位点,在特异性最强位点开发分子标记。【结果】经多重阳性及阴性对照或部分结果的重测序检验,为Pit、Pish、Pib、Pid3、Pi5、Pia、Pi54和Pita2/Ptr等8个抗性基因开发了有效的分子标记,并明确这些抗性基因在109个四川盆地常用育种亲本中的组成。其中,Pia基因不存在于这些亲本中,Pit、Pish、Pi54、Pid3、Ptr/Pita2、Pi5和Pib基因分别存在于3.67%、13.76%、14.68%、18.35%、24.77%、26.61%和38.53%的亲本中。另外,有21.10%的水稻亲本不含这些基因,35.78%的亲本只含有1个抗性基因,43.12%的亲本聚合了2~4个抗性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稻瘟病 抗性基因 分子标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BC转运蛋白基因在草地贪夜蛾对茚虫威抗性形成中的功能分析 被引量:1
11
作者 胡榕 陈慧淋 +5 位作者 徐翔 吕佳鑫 彭安春 蒲建 杨继芝 王学贵 《昆虫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597-1605,共9页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ABC转运蛋白基因对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茚虫威抗性形成的生物学功能,为该害虫的综合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点滴法以茚虫威单独处理及ABC转运蛋白抑制剂维拉帕米盐酸盐与茚虫威联合处理草地...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ABC转运蛋白基因对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茚虫威抗性形成的生物学功能,为该害虫的综合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点滴法以茚虫威单独处理及ABC转运蛋白抑制剂维拉帕米盐酸盐与茚虫威联合处理草地贪夜蛾茚虫威抗性种群DC-22和敏感品系WH的3龄幼虫,24 h时计算致死中浓度(median lethal concentration,LC_(50))和维拉帕米盐酸盐对茚虫威的增效比;利用RT-qPCR检测草地贪夜蛾茚虫威敏感品系WH及4个茚虫威抗性种群(DC-22,CX-22,MY-22和RH-22)3龄幼虫中7个ABC转运蛋白基因(SfABCG20,SfABCC2,SfABCF4,SfABCA1,SfABCA5,SfABCG23和SfABCG9)的表达量;通过对草地贪夜蛾DC-22和WH的3龄幼虫注射ds SfABCG 23,对响应茚虫威高表达的ABC转运蛋白基因SfABCG23进行RNAi,48 h后利用RT-qPCR检测SfABCG23的表达量,并测定RNAi后LC_(30)浓度茚虫威处理24 h时的死亡率。【结果】维拉帕米盐酸盐显著提高了草地贪夜蛾茚虫威抗性种群DC-22对茚虫威的敏感性,增效比达1.73。相对于敏感品系WH,SfABCG23在茚虫威抗性种群DC-22和CX-223龄幼虫中表达量分别上调2.56和4.05倍,且SfABCG23表达量与抗性倍数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941。注射ds SfABCG23后,茚虫威抗性种群DC-22和敏感品系WH中基因沉默效率分别为65.04%和39.55%;与注射ds GFP的对照组相比,注射ds SfABCG 23后茚虫威处理24 h时茚虫威抗性种群DC-22和敏感品系WH 3龄幼虫的死亡率分别增加30.55%和25.00%。【结论】本研究结果提示,ABC转运蛋白基因在草地贪夜蛾茚虫威抗性种群中对抗药性形成起重要调节作用,SfABCG23的过表达可能在草地贪夜蛾对茚虫威抗性形成中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地贪夜蛾 抗药性 茚虫威 ABC转运蛋白 维拉帕米盐酸盐 增效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优良恢复系泰恢808的稻瘟病抗性基因型分析 被引量:2
12
作者 杨玲珑 张向阳 +7 位作者 冯辉 杨好 黄衍焱 胡文德 白卓 魏春燕 王俊 王文明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73-478,539,I0001,I0002,共9页
【目的】泰恢808是目前长江流域应用广、市场潜力大的恢复系之一,具有优良的株型、品质和抗性。因此明确泰恢808的抗性基因型,为水稻育种和材料改良提供参考,促进和保障泰恢808在水稻生产中的安全应用。【方法】以泰恢808为研究对象,LT... 【目的】泰恢808是目前长江流域应用广、市场潜力大的恢复系之一,具有优良的株型、品质和抗性。因此明确泰恢808的抗性基因型,为水稻育种和材料改良提供参考,促进和保障泰恢808在水稻生产中的安全应用。【方法】以泰恢808为研究对象,LTH为阴性对照,含有抗性基因Pikm的单基因系IRBLkm-Ts为阳性对照,通过PCR扩增和分析Pikm位点的基因序列及表达模式,接种38个稻瘟菌单孢菌株分析这些材料的抗病性。【结果】明确泰恢808含有Pikm基因,该基因在泰恢808和单基因系IRBLkm-Ts中有相似的表达模式,均受稻瘟菌诱导,在接种24 h后开始上调表达。但泰恢808的稻瘟病致病菌株仅有5个,明显少于单基因系IRBLkm-Ts。【结论】根据分子标记和测序的检测结果推测,泰恢808除了含有Pikm基因外,可能含有新的抗性基因。但因致病菌株的出现,在泰恢808的生产应用过程中,需对其抗病性进行实时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泰恢808 Pikm基因 稻瘟菌 致病菌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凉山州马铃薯新品种西芋7号淀粉结构特征及理化性质综合评价
13
作者 周鑫 李佩华 +5 位作者 吴超 罗超 赵飞 王芳 卓玛 郑顺林 《核农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963-1971,共9页
为综合评价凉山彝族自治州马铃薯新品种西芋7号的淀粉品质及食品加工潜力,以当地主栽品种中食用品质优良但产量低、抗逆性差的乌洋芋和抗逆性强、高产但食用品质一般的青薯9号为对照,测定分析其淀粉组分及含量、淀粉颗粒形态、淀粉粒度... 为综合评价凉山彝族自治州马铃薯新品种西芋7号的淀粉品质及食品加工潜力,以当地主栽品种中食用品质优良但产量低、抗逆性差的乌洋芋和抗逆性强、高产但食用品质一般的青薯9号为对照,测定分析其淀粉组分及含量、淀粉颗粒形态、淀粉粒度分布、淀粉结构性质及基本理化性质。结果表明,西芋7号直链淀粉占比为14.71%,略低于乌洋芋,显著低于青薯9号;淀粉溶解度为37.76%,略高于乌洋芋,显著高于青薯9号;淀粉膨胀力系数为43.34 g·g-1,略高于乌洋芋,显著高于青薯9号。西芋7号淀粉颗粒表面积、体积、数量分布曲线的峰值均介于其他两个品种之间,三类分布指标下其大、中、小淀粉颗粒粒径几乎也介于两个品种之间。西芋7号淀粉初始温度、峰值温度、最终糊化温度分别为62.70、65.97、71.90℃,显著低于其他两个品种。综上,西芋7号作为凉山州培育的高产优质新品种,与其他两个品种相比具有较低的直链淀粉含量、较高的溶解度和膨胀力系数以及适中的淀粉粒径和较低的糊化温度,提示具有较高的食品加工潜力。本研究结果为凉山州当地马铃薯品种淀粉专用化及优质主栽品种更新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 西芋7号 淀粉品质 结构特征 理化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发展西南玉米现代生态育种之我见 被引量:8
14
作者 潘光堂 杨克诚 高世斌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2427-2434,共8页
基于基因型与环境互作(G×E)原理,围绕西南玉米育种生态分区特征、国民经济发展需求、玉米产业发展趋势、育种目标需求变化和育种技术体系创新等多个维度,本文着重对西南玉米生态育种在新时期的内涵进行了系统总结与阐释,进一步凝... 基于基因型与环境互作(G×E)原理,围绕西南玉米育种生态分区特征、国民经济发展需求、玉米产业发展趋势、育种目标需求变化和育种技术体系创新等多个维度,本文着重对西南玉米生态育种在新时期的内涵进行了系统总结与阐释,进一步凝练出以“充分重视和利用(G×E)互作”为核心、以“育种目标产业化、品种类型多元化、品种鉴选特异化、品种布局区域化、品种推广集团化、品种栽培模式化”为主要内容的西南玉米区“现代生态育种”的发展理念,系统提出选育以“稳产高产、资源高效、环境友好、优质安全、易制种、宜机收”为特征的“低风险、高效新杂交种”新时期育种目标,集成完善了以“提高新品种的抗病抗逆特性和耐密性为路径,优良特异育种资源的精细发掘与精准鉴定为前提,适应不同生态区域育种急需的不同杂优类群优良骨干自交系、特别是热带种质类群优良自交系的培育为关键,新杂交组合在特定生态区域多年多点生物与非生物强胁迫鉴定选择为重点,选育和推广特定生态区域资源高效利用、环境友好和玉米生产可持续发展的稳产高产高效新品种为保证”的育种技术体系,推动西南玉米生产与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西南区 生态育种 现代生态育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异倍性杂交种子发育和胚拯救研究
15
作者 郑海燕 朱晓炜 +8 位作者 王延新 杨甦婷 王振奇 刘佳缘 胡杰 高清熠 刘磊 吴先军 张红宇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64-571,共8页
【目的】观察水稻倍性间杂交种子的胚乳和幼胚的发育过程,探索父母本基因组剂量不平衡导致种子败育的胚胎学机制。【方法】以籼稻海天(2n)、粳稻日本晴(2n)和四倍体海天(4n)为供试材料,进行正反交;观察后代的胚乳发育过程,对幼胚拯救获... 【目的】观察水稻倍性间杂交种子的胚乳和幼胚的发育过程,探索父母本基因组剂量不平衡导致种子败育的胚胎学机制。【方法】以籼稻海天(2n)、粳稻日本晴(2n)和四倍体海天(4n)为供试材料,进行正反交;观察后代的胚乳发育过程,对幼胚拯救获得后代;使用染色体压片检测后代的倍性,SSR分子标记检测后代真伪。【结果】(1)倍性间杂交后代种子大小以及胚乳发育过程存在差异。(2)通过胚拯救技术获得倍性间杂交后代,观察发现:三倍体幼胚的生长能力弱于二倍体和四倍体幼胚。(3)正反交得到的三倍体胚拯救后代萌发率有差异,不结实。【结论】水稻倍性间杂交的种子败育,是因为胚乳细胞化时间差异影响胚乳发育,导致胚因不能获得营养而致败育。幼胚体外拯救可以发育成苗,但是植株生长势明显变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倍性 胚乳发育 幼胚拯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减穴稳苗”田间配置对西南稻区水稻冠层结构和光能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3
16
作者 李博 袁玉洁 +13 位作者 何辰延 周星 李秋萍 朱莜芸 何宇欣 黄小凡 艾小凤 陈勇 周伟 程红 王丽 肖洪 任万军 邓飞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66-274,共9页
【目的】明确“减穴稳苗”田间配置对西南稻区杂交籼稻冠层结构和光能分布特征的影响,从而为“减穴稳苗”田间配置在西南稻区的推广应用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方法】在温江和汉源2个生态点设置田间试验,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设常规... 【目的】明确“减穴稳苗”田间配置对西南稻区杂交籼稻冠层结构和光能分布特征的影响,从而为“减穴稳苗”田间配置在西南稻区的推广应用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方法】在温江和汉源2个生态点设置田间试验,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设常规密植田间配置(THDP,行穴距30.0 cm×12.0 cm,每穴1.5苗,单、双苗错穴移栽)和“减穴稳苗”田间配置(ISRH,行穴距30.0 cm×24.0 cm,每穴3苗)两种配置,研究了不同田间配置对水稻冠层结构、冠层光能分布以及光合特性的影响。【结果】(1)较常规密植,减穴稳苗显著提高了两生态点单穴茎蘖数,使抽穗期水稻上三叶的叶倾角下降了0.93%~3.97%,进而使单穴叶面积和冠层幅度显著增加80.39%和28.99%。(2)减穴稳苗改善了水稻冠层中下部通透性,使温江生态点冠层3~40 cm处的透光率提高了18.08%~42.55%,汉源生态点冠层3~100 cm处的透光率提高了5.49%~44.22%,进而使抽穗至成熟期冠层底部的日辐射量和光照度分别提高46.74%和11.54%~75.63%。(3)较常规密植,减穴稳苗有效提高了水稻上三叶的光合能力,剑叶、倒2叶和倒3叶的净光合速率分别提高了16.96%~30.33%、9.35%~16.62%和12.93%~32.76%。【结论】采用减穴稳苗田间配置可有效改善宜香优2115的冠层结构,使冠层中下部的透光率明显提高,进而增加冠层底部光能供给,显著提升水稻上三叶的净光合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田间配置 西南稻区 冠层结构 光能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草地贪夜蛾种群对高效氯氰菊酯的抗药性及代谢途径
17
作者 陈慧淋 吴玉童 +3 位作者 高节 徐翔 王学贵 杨继芝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88-498,共11页
【目的】探究四川地区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种群对高效氯氰菊酯的抗药性及代谢途径。【方法】采用点滴法测定四川地区草地贪夜蛾米易(MY)、德昌(DC)、苍溪(CX)、会东(HD)和仁和(RH)种群对高效氯氰菊酯的抗药性水平,采用光电... 【目的】探究四川地区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种群对高效氯氰菊酯的抗药性及代谢途径。【方法】采用点滴法测定四川地区草地贪夜蛾米易(MY)、德昌(DC)、苍溪(CX)、会东(HD)和仁和(RH)种群对高效氯氰菊酯的抗药性水平,采用光电比色法和RT-qPCR测定细胞色素P450酶(Cytochrome P450 enzymes,P450s)、羧酸酯酶(Carboxylesterases,CarE)、谷胱甘肽转移酶(Glutathione S-transferase,GST)3种解毒代谢酶的活性及基因表达量,采用皮尔逊相关性系数分析高效氯氰菊酯抗药性与酶活性、基因表达的相关性,并通过液相色谱-质谱(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HPLC-MS)分析经LD_(50)高效氯氰菊酯处理的MY种群(试验组)和未经处理的MY种群(对照组)的高效氯氰菊酯代谢产物差异。【结果】MY种群对高效氯氰菊酯的抗性倍数(Resistance ratio,RR)最高,为4.02倍,其LD_(50)为84.201μg/g。CarE、GST、P450s活性均随抗性升高而升高,CES12、GST epsilon9、CYP6B50基因表达量显著上调且与高效氯氰菊酯抗药性显著相关。对照组和试验组代谢差异产物有3-苯氧基苯甲酸(3-PBA)、邻苯二酚、癸酸、甲基-2,3-二氢-3,5-二羟基-2-氧代-3-吲哚乙酸。其中,3-PBA只在试验组中检出,在对照组中未被检出,推断高效氯氰菊酯通过草地贪夜蛾体内酶将高效氯氰菊酯代谢为3-PBA,3-PBA在单加氧酶催化下,在苯环上引入2个羟基,生成邻苯二酚。[结论]草地贪夜蛾可能通过上调解毒代谢酶相关基因的表达,提高酶活性,从而增强对高效氯氰菊酯的解毒代谢能力,降低农药的毒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地贪夜蛾 高效氯氰菊酯 解毒酶 HPLC-MS 代谢途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和叶面肥提升稻茬小麦抗渍能力的生理和农学效应
18
作者 陈佳博 贺大海 +5 位作者 梁振宇 祝婷婷 雷芳 杨洪坤 黄秀兰 樊高琼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08-525,共18页
【目的】四川平原地区小麦−水稻轮作模式下,小麦苗期易受渍害导致减产。我们从生理和农学效应两个方面研究了叶面施用植物生长调节剂、叶面肥对小麦幼苗抗渍能力的影响,为减轻麦田渍害提供途径。【方法】在成都市大邑县元兴乡开展田间试... 【目的】四川平原地区小麦−水稻轮作模式下,小麦苗期易受渍害导致减产。我们从生理和农学效应两个方面研究了叶面施用植物生长调节剂、叶面肥对小麦幼苗抗渍能力的影响,为减轻麦田渍害提供途径。【方法】在成都市大邑县元兴乡开展田间试验,供试材料为多穗型小麦品种蜀麦1963(SM1963)与大穗型品种蜀麦133(SM133)。稻茬小麦播种后30天内土壤相对含水量在90%以上,达到产生渍害的条件。在小麦三叶期,设置单独喷施S-诱抗素(S-ABA)、多效唑·甲哌鎓(PM)、氨基酸水溶肥(AF)、腐植酸水溶肥(HF)以及S-ABA和PM配合AF(S+P+A)或者HF(S+P+H)处理,以喷施清水(CK)作为对照。调查分析了麦苗生长速率、叶面积指数、茎蘖生长动态、结实特性、产量等农学性状。拔节期取叶片和分蘖节样品,分析碳氮代谢物积累量、丙二醛(MDA)含量、抗氧化酶活性。【结果】6个喷施处理相比,S+P+H提升抗渍效果与稳产的效应最佳。与CK相比,S+P+H处理显著提升了两个穗型小麦拔节前群体生长速率与叶片净同化率,增加了叶面积指数与叶绿素含量,叶片与分蘖节蔗糖含量提升了38.8%~70.3%,游离氨基酸含量增加16.7%~24.2%,叶片脯氨酸含量提升了48.0%~71.5%,叶片与分蘖节MDA含量较CK降低了28.0%~51.2%,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活性较CK分别增加41.3%、47.6%、89.9%、38.7%以上,提升了碳氮代谢与抗氧化能力;SM1963、SM133小麦单株分蘖力较CK分别增加28.2%、58.3%,有效分蘖发生速率显著增加,主茎穗粒数、分蘖穗重与穗粒数显著提升,分蘖产量贡献率分别提升了6.1%、8.8%,最终产量分别提升26.3%、13.2%。单独喷施HF也有助于苗期叶片生长与光合,SM1963、SM133小麦分蘖产量贡献率分别提升12.2%、5.6%,实际产量分别提升15.4%与16.5%。多穗型蜀麦1963喷施S-ABA增产13.3%,大穗型蜀麦133喷施AF增产10%。【结论】三叶期喷施一种或者配合喷施几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和叶面肥,可从不同途径不同程度地缓解渍害对麦苗生长的不利影响,从生理角度看,可以促进小麦叶片生长和叶绿素含量,提高叶片和分蘖节中糖氮代谢物的积累,增强抗氧化酶活性降低膜损伤,保护分蘖发生并增强第一分蘖的可塑性,从农学角度看,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和叶面肥可提升茎蘖群体数量,促进群体生长速率,提高成穗质量,最终提高产量。相较大穗型蜀麦133,多穗型蜀麦1963喷施组合试剂后叶片、分蘖节糖代谢物含量及叶片SOD、APX活性提升更多,其氮代谢物含量、MDA含量更低,成穗的分蘖多。总体而言,喷施腐植酸叶面肥的效果大于喷施氨基酸叶面肥,S-诱抗素和多效唑·甲哌鎓与腐植酸叶面肥的组合效应也大于与氨基酸叶面肥的组合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渍害 小麦品种 生长调节剂 叶面肥 茎蘖动态 群体生长速率 结实性状 抗氧化活性 碳同化 氮代谢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Py-GCMS定量分析不同覆膜年限土壤中微塑料含量以及微生物群落变化
19
作者 黄彭鑫悦 刘宇航 +2 位作者 吕凤媛 张艳艳 高雪松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303-1311,共9页
为探究不同覆膜年限农田中微塑料的污染水平及微生物群落的变化,本研究采集覆膜年限为5、15 a以及从未覆膜的农田土壤,采用热裂解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Py-GCMS)定量微塑料含量并采用高通量测序手段,探讨不同覆膜年限对土壤微塑料含量的影... 为探究不同覆膜年限农田中微塑料的污染水平及微生物群落的变化,本研究采集覆膜年限为5、15 a以及从未覆膜的农田土壤,采用热裂解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Py-GCMS)定量微塑料含量并采用高通量测序手段,探讨不同覆膜年限对土壤微塑料含量的影响,以及残膜生态位微生物和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覆膜年限的增加,土壤中微塑料的含量呈上升趋势。5 a覆膜(A地)土壤中微塑料含量为0.47 g·kg^(-1),而15 a覆膜(B地)土壤中微塑料含量为2.66 g·kg^(-1);此外,覆膜时间对土壤微生物群落丰度、多样性和种类组成产生了显著影响。5 a覆膜(A地)土壤中的细菌丰富度和多样性均高于膜上细菌,而15 a覆膜(B地)土壤中的细菌丰富度虽然低于膜上细菌,但多样性却高于膜上细菌。5 a覆膜(A地)土壤中的真菌丰富度高于膜上真菌,但土壤中的真菌多样性低于膜上真菌,而15 a覆膜(B地)土壤中的真菌丰富度和多样性均高于膜上真菌。尽管地理位置、作物种植种类以及农业生产方式不同,但两地残膜表面均富集了具有降解塑料能力的菌株,包括假单胞细菌属、类诺卡氏菌属等,证明塑料残膜的存在促进了土壤中特异细菌的生长。研究表明,随着覆膜年限增加土壤微塑料污染水平加剧,同时微塑料会导致周围环境的微生物群落发生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塑料 Py-GCMS 微塑料含量 微生物群落 地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遗传多样性及近缘种产量性状的研究进展
20
作者 许娜丽 王新华 +8 位作者 陈宏 朱保磊 周国勤 尹志刚 许坤 汪丽平 易宏岩 冉忠萍 石守设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8-14,共7页
遗传多样性是作物遗传改良目标性状的重要物质基础,其丰富度是影响小麦产量和品质的重要因素,它决定着小麦抵御各种来自生物和非生物胁迫的能力。目前,我国小麦的遗传背景狭窄严重制约小麦产量的提高,因此扩大小麦的遗传基础、丰富其遗... 遗传多样性是作物遗传改良目标性状的重要物质基础,其丰富度是影响小麦产量和品质的重要因素,它决定着小麦抵御各种来自生物和非生物胁迫的能力。目前,我国小麦的遗传背景狭窄严重制约小麦产量的提高,因此扩大小麦的遗传基础、丰富其遗传多样性是小麦增产和增质的关键。小麦的近缘种中含有丰富的关于产量性状的优异基因,将近缘种中的优异基因通过远缘杂交的方式导入到小麦遗传背景中是拓宽小麦基因库、丰富其遗传多样性的有效途径。本文论述了我国小麦遗传多样性的研究现状以及引起小麦遗传基础狭窄的原因,概述了近缘种如冰草属、簇毛麦属、华中新麦草、偃麦草属等,在小麦育种实践中对于改良小麦产量相关性状的应用与研究进展,明确了小麦近缘种中有大量的优异产量性状可供利用。通过分析期望能丰富小麦的遗传基础,为小麦提质增产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遗传多样性 近缘种 外源染色体 产量性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