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3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水稻ygl98黄绿叶突变基因的精细定位与遗传分析 被引量:26
1
作者 孙小秋 王兵 +3 位作者 肖云华 万春美 邓晓建 王平荣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991-997,共7页
通过EMS诱变获得1份遗传稳定的水稻黄绿叶突变体ygl98,该突变体整个生育期呈黄绿色。与野生型相比,突变体的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分别下降45.3%和45.6%,有效穗数和结实率分别减少14.4%和10.7%,株高降低7.4%。透射电镜观察表明,ygl98... 通过EMS诱变获得1份遗传稳定的水稻黄绿叶突变体ygl98,该突变体整个生育期呈黄绿色。与野生型相比,突变体的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分别下降45.3%和45.6%,有效穗数和结实率分别减少14.4%和10.7%,株高降低7.4%。透射电镜观察表明,ygl98突变体的叶绿体形状不规则,叶绿体中有许多空的囊泡状结构,类囊体数目减少,每个基粒仅由少数几个类囊体垛叠而成。遗传分析表明,ygl98的突变性状由1对隐性核基因控制。利用(ygl98/浙辐802)F2作为定位群体,将突变基因定位在第3染色体长臂InDel标记I3和I4之间,遗传距离分别为0.07cM和0.19cM,两标记之间的物理距离约为44.2kb,此区间内包含8个预测基因。基因组序列分析发现,ygl98突变体在编码镁离子螯合酶ChlD亚基的OsChlD基因编码区第1522碱基处(位于第10外显子),碱基G突变为碱基A,从而造成编码蛋白序列第508位的丙氨酸(Ala)突变成苏氨酸(Thr)。该基因是已报道的水稻黄绿叶基因Chlorina-1的等位基因,但突变体表型有明显区别,Chlorina-1突变体在2~3周龄幼苗时开始出现黄绿叶,且该黄绿叶性状仅在苗期表现,而ygl98突变体整个生育期都表现为黄绿叶,这可能是OsChlD基因组序列的突变位点不同造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黄绿叶突变体 OsChlD 遗传分析 精细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个新的水稻黄绿叶突变体的遗传分析与基因定位 被引量:20
2
作者 李秀兰 孙小秋 +2 位作者 王平荣 周慧 邓晓建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050-1054,共5页
通过化学诱变获得一份稳定遗传的水稻黄绿叶突变体D83。该突变体苗期植株呈黄绿色,分蘖期开始逐渐转为淡绿色。与野生型相比,突变体苗期叶绿素a、叶绿素b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分别下降45.03%、53.93%和39.56%,成熟期每穗着粒数减少9.45%,千... 通过化学诱变获得一份稳定遗传的水稻黄绿叶突变体D83。该突变体苗期植株呈黄绿色,分蘖期开始逐渐转为淡绿色。与野生型相比,突变体苗期叶绿素a、叶绿素b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分别下降45.03%、53.93%和39.56%,成熟期每穗着粒数减少9.45%,千粒重下降10.76%。对D83与正常绿色品种杂交F1、F2代的遗传分析表明,D83的突变性状由一对隐性核基因控制。以D83/浙福802F2代作定位群体,应用分子标记将D83所携带的突变基因定位于水稻第2染色体短臂的SSR标记RM110附近,InDel标记Ch2-27和Ch2-32之间,该基因与这2个InDel标记的遗传距离分别为1.2cM和2.3cM。认为D83所携带的突变基因是一个新的水稻黄绿叶突变基因,暂命名为chl13(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黄绿叶突变体 遗传分析 基因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多分蘖矮秆突变体d63的遗传分析与基因定位 被引量:4
3
作者 薛晶晶 吴绍华 +2 位作者 张红宇 徐培洲 吴先军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663-668,共6页
多分蘖矮秆突变体d63来源于SARⅢ二倍体与明恢63杂交得到的双胚苗株系的自然突变。与野生型相比,其株高显著下降,分蘖明显增多,剑叶变细变短,结实率和千粒重均大幅下降。遗传分析表明,该突变性状受一对隐性单基因控制。该基因位于水稻第... 多分蘖矮秆突变体d63来源于SARⅢ二倍体与明恢63杂交得到的双胚苗株系的自然突变。与野生型相比,其株高显著下降,分蘖明显增多,剑叶变细变短,结实率和千粒重均大幅下降。遗传分析表明,该突变性状受一对隐性单基因控制。该基因位于水稻第8染色体短臂上距离RM22195约0.4cM的位置。用水稻基因组注释软件Rice Genome Annotation预测,发现从端粒区至RM22195间共有14个注释基因,未发现已经报道的与株高、分蘖相关的同源基因。因此,推测D63可能是一个未被报道的新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矮秆突变体 遗传分析 基因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黄绿叶突变体w390的遗传分析和基因定位 被引量:9
4
作者 董青 张迎信 +6 位作者 张振华 周全 秦亚芝 王宏 程式华 曹立勇 沈希宏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241-249,共9页
通过60 Co-γ辐射诱变籼稻中恢8015获得了一个在全生育期叶片均呈黄绿色的突变体w390。与野生型相比,突变体中检测不到叶绿素b的存在,且叶绿素a和类胡萝卜素的含量分别降低了50.6%和44.8%;主要农艺性状调查结果显示,突变体的株高、单株... 通过60 Co-γ辐射诱变籼稻中恢8015获得了一个在全生育期叶片均呈黄绿色的突变体w390。与野生型相比,突变体中检测不到叶绿素b的存在,且叶绿素a和类胡萝卜素的含量分别降低了50.6%和44.8%;主要农艺性状调查结果显示,突变体的株高、单株有效穗数、每穗总粒数、每穗实粒数较野生型分别降低了12.0%、22.3%、18.5%和27.6%;透射电镜结果显示:突变体的类囊体数量明显减少,基粒垛叠方向异常;遗传分析表明该突变性状受一对隐性核基因控制。利用突变体与粳稻日本晴杂交构建的F2群体,将突变基因定位至水稻第10染色体长臂约71.8kb的区域内。对该区间包含的15个ORFs进行序列分析,发现突变体中编码叶绿素酸酯氧化酶1(chlorophyllide a oxygenase 1)的基因OsCAO1的第8外显子发生了两个单碱基突变,导致第394和396位的亮氨酸和甘氨酸分别突变为组氨酸和谷氨酸,推测该突变基因是一个OsCAO1功能丧失的新等位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突变体 黄绿叶 基因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SRAP标记研究四川高原青稞育成品种的遗传多样性 被引量:42
5
作者 杨平 刘仙俊 +6 位作者 刘新春 李俊 王希文 何守朴 李刚 杨武云 冯宗云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15-122,共8页
利用SRAP(Sequence-related Amplified Polymorphism)分子标记技术,对25份来自四川高原的青稞育成品种进行了遗传多样性研究。结果表明:64对引物组合共检测出999条清晰条带,62对可以获得多态性条带,多态性引物组合占96.9%,共产生225条... 利用SRAP(Sequence-related Amplified Polymorphism)分子标记技术,对25份来自四川高原的青稞育成品种进行了遗传多样性研究。结果表明:64对引物组合共检测出999条清晰条带,62对可以获得多态性条带,多态性引物组合占96.9%,共产生225条多态性条带,占总条带数的22.5%。64对引物组合共扩增出333种等位变异,平均每个引物组合检测到5.20种等位变异。遗传多样性在0(me9/em14,me9/em15)~0.8928(me6/em18)之间,平均为0.5126。聚类分析结果表明,25份材料可分成A、B、C3大类,材料聚类与其来源地有明显的相关性。25份材料间的平均遗传距离较小(0.3240),平均遗传多样性较低(0.5126),遗传基础较为狭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麦 青稞 SRAP 遗传多样性 育成品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胚苗水稻单倍体及其杂交后代基因组DNA甲基化特异位点的分析及功能探讨 被引量:11
6
作者 吴绍华 薛晶晶 +2 位作者 张红宇 徐培洲 吴先军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49-255,共7页
采用甲基化敏感性扩增多态性技术对水稻单倍体SARⅡ-628及它与蜀恢527、蜀恢363的杂交后代基因组DNA甲基化位点进行了分析。用16对选择性扩增引物在双亲及杂交后代中共检测到765个DNA甲基化位点,与双亲相比,杂交后代DNA甲基化水平均有... 采用甲基化敏感性扩增多态性技术对水稻单倍体SARⅡ-628及它与蜀恢527、蜀恢363的杂交后代基因组DNA甲基化位点进行了分析。用16对选择性扩增引物在双亲及杂交后代中共检测到765个DNA甲基化位点,与双亲相比,杂交后代DNA甲基化水平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通过分析两个杂交组合与双亲的甲基化带型差异,发现非单倍体遗传及单倍体独立遗传两种甲基化差异位点。对部分甲基化位点的序列进行功能分析,发现这些位点主要涉及细胞构造、代谢途径、应激反应等生物学功能。推测这类功能基因的甲基化修饰调控着相关基因的开启与关闭,为植物的生存、生长、发育及进化提供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胚苗水稻 单倍体 甲基化敏感性扩增多态性 DNA甲基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类型玉米籽粒淀粉积累、相关酶活及基因表达差异分析 被引量:19
7
作者 陈江 王燕 +7 位作者 黄斌全 胡玉峰 刘应红 顾勇 李炀平 张军杰 刘汉梅 黄玉碧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17-230,共14页
为探究不同类型玉米淀粉形成机理,对普通玉米、甜玉米、糯玉米淀粉积累、相关酶活及基因表达进行测定,分析不同类型玉米淀粉积累、相关酶活及基因表达之间的差异及相互关系。结果表明,不同类型玉米总淀粉和直链淀粉百分含量为:普通玉米&... 为探究不同类型玉米淀粉形成机理,对普通玉米、甜玉米、糯玉米淀粉积累、相关酶活及基因表达进行测定,分析不同类型玉米淀粉积累、相关酶活及基因表达之间的差异及相互关系。结果表明,不同类型玉米总淀粉和直链淀粉百分含量为:普通玉米>糯玉米>甜玉米,支链淀粉百分含量为:糯玉米>普通玉米>甜玉米,灌浆期间总淀粉和直链淀粉含量3个玉米类型间差异显著;灌浆期间,普通玉米各淀粉合成相关酶活性最高,甜玉米淀粉合成相关酶活性最低,糯玉米则介于普通玉米和甜玉米之间,但其GBSS酶活性很小。灌浆期间3个类型玉米除GBSS酶活性差异不显著外,其他淀粉合成相关酶活性差异显著;普通玉米淀粉合成相关基因表达量总体均高于甜玉米和糯玉米,甜玉米和糯玉米相关突变基因仍存在表达。表明不同类型玉米淀粉含量和组成上差异明显;普通玉米淀粉的形成需要淀粉合成相关酶相互作用,淀粉合成相关酶活性的缺失会改变淀粉组成;不同类型玉米淀粉合成相关基因表达差异显著,但都存在转录活性。对普通玉米进行相关性分析同时发现,淀粉的合成不仅受到转录调控,还受到转录后调控,淀粉的合成是淀粉合成各酶之间相互协调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淀粉合成 淀粉 酶活 基因表达 差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杆菌介导的转高赖氨酸蛋白基因(sb401)水稻T4代分析 被引量:9
8
作者 李科 王世全 +5 位作者 吴发强 李双成 邓其明 王玲霞 梁越洋 李平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31-136,共6页
通过农杆菌介导的方法用富赖氨酸蛋白基因(sb401)转化粳稻品种日本晴,获得了独立的10个转化株系,对转化株系进行连续自交,通过筛选得到9个纯合的T4代转化株系。Southern blotting分析发现,整合位点是随机的,并为低拷贝(1~3个)... 通过农杆菌介导的方法用富赖氨酸蛋白基因(sb401)转化粳稻品种日本晴,获得了独立的10个转化株系,对转化株系进行连续自交,通过筛选得到9个纯合的T4代转化株系。Southern blotting分析发现,整合位点是随机的,并为低拷贝(1~3个)。TAIL-PCR扩增得到8个T—DNA侧翼序列,并定位于日本晴的7条染色体上。蛋白质和氨基酸测定分析发现,sb401基因对各株系的蛋白质、赖氨酸和其他氨基酸组分的提高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将杂交结果与T-DNA插入位置结合分析发现,在低拷贝的情况下,表达量的差异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基因水稻 位置效应 富赖氨酸蛋白基因 热不对称交错聚合酶链式反应 赖氨酸含量 蛋白质含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窄卷叶突变体Nrl3(t)的基因定位 被引量:5
9
作者 张小惠 秦亚芝 +6 位作者 张迎信 占小登 张振华 沈希宏 程式华 曹立勇 吴先军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595-600,共6页
利用60 Co-γ射线辐射诱变籼稻恢复系中恢8015,获得了一份窄卷叶突变体Nrl3(t)。与野生型中恢8015相比,突变体叶片显著变窄内卷、株高降低、穗长变短、结实率降低、千粒重降低、粒长粒宽减小。细胞学分析表明,突变体维管束减少和泡状细... 利用60 Co-γ射线辐射诱变籼稻恢复系中恢8015,获得了一份窄卷叶突变体Nrl3(t)。与野生型中恢8015相比,突变体叶片显著变窄内卷、株高降低、穗长变短、结实率降低、千粒重降低、粒长粒宽减小。细胞学分析表明,突变体维管束减少和泡状细胞不够饱满是导致叶片变窄卷曲的原因。遗传分析表明该突变体受一对隐性核基因控制,以窄卷叶突变体Nrl3(t)与粳稻品种02428杂交获得的F2分离群体作为定位群体,利用SSR标记和新开发的InDel标记,将窄卷叶基因Nrl3(t)定位于第2染色体长臂标记C9和C10E之间约70.3kb区间内。研究结果为该基因的克隆及进一步揭示水稻窄卷叶形成的分子机理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窄卷叶 基因 精细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玉米幼胚为受体转化海藻糖合成酶基因 被引量:8
10
作者 张志勇 陈梅 +1 位作者 李晚忱 付凤玲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743-746,757,共5页
将含酿酒酵母海藻糖合成酶基因(TPS1)的重组质粒pC1300 WTPS,用农杆菌EHA105介导转化玉米幼胚,不经诱导愈伤组织而直接筛选分化成苗。通过对幼胚大小和半胱氨酸(Cys)浓度筛选,发现长度在1.5~2.0mm的幼胚更适合农杆菌介导的幼胚转化,并... 将含酿酒酵母海藻糖合成酶基因(TPS1)的重组质粒pC1300 WTPS,用农杆菌EHA105介导转化玉米幼胚,不经诱导愈伤组织而直接筛选分化成苗。通过对幼胚大小和半胱氨酸(Cys)浓度筛选,发现长度在1.5~2.0mm的幼胚更适合农杆菌介导的幼胚转化,并且在农杆菌与幼胚的共培养阶段添加200mg/L的半胱氨酸,能够有效降低幼胚在农杆菌浸染过程中的褐化率(29.3%),比对照褐化率(53.7%)降低近一半。经PCR检测216株转化植株,得到1株阳性植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幼胚 海藻糖合成酶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叶片内卷突变体rl(t)的鉴定与基因定位 被引量:4
11
作者 韩保林 陶宇 +7 位作者 张洪凯 顾朝剑 廖泳祥 彭永彬 张红宇 徐培洲 陈晓琼 吴先军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49-156,共8页
【目的】叶片是水稻理想株型的重要内容,叶片适度卷曲可以提高光合效率。对卷叶相关基因进行遗传分析和初步定位,为下一步的基因克隆与功能分析提供研究基础。【方法】利用EMS诱变雄性不育保持系宜香1B获得一份稳定遗传的叶片向内卷曲... 【目的】叶片是水稻理想株型的重要内容,叶片适度卷曲可以提高光合效率。对卷叶相关基因进行遗传分析和初步定位,为下一步的基因克隆与功能分析提供研究基础。【方法】利用EMS诱变雄性不育保持系宜香1B获得一份稳定遗传的叶片向内卷曲突变体,暂命名为rl(t)。在成熟期,测定野生型和rl(t)的主要农艺性状;在分蘖期,取野生型和rl(t)叶片用FAA固定液固定进行石蜡切片,同时,用野生型和rl(t)剑叶测定叶绿素含量;在抽穗期,利用Li-6400便携式光合仪测定10株抽穗期的野生型和rl(t)的光合参数;将rl(t)与野生型及日本晴杂交,观察F_1植株表型,对F_2表型分离进行χ~2测验,对突变体进行遗传分析。以rl(t)/日本晴的F_2群体为材料,利用BSA法进行定位。【结果】与野生型相比,突变体叶片向内卷曲明显,叶片更加直立,叶色变深,其他主要农艺性状均有不同程度降低。光合特性分析表明,突变体比野生型具有更高的光合色素含量,但光合效率没有明显差异。叶片组织切片观察表明,突变体中泡状细胞变小可能是导致叶片卷曲的主要原因。遗传分析表明,该突变体受一对隐性核基因控制,利用突变体与日本晴的F_2群体进行基因定位,最终将该基因定位在第7染色体长臂InDel标记Ind3和Ind4间610 kb的物理区间。【结论】rl(t)叶片内卷是由于近轴面泡状细胞面积减小。RL(t)定位区间内未见卷叶相关基因报道,推测RL(t)可能是一对新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卷叶 基因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纤毛鹅观草与多枝赖草属间杂种的细胞遗传学分析(简报) 被引量:4
12
作者 张海琴 凡星 +1 位作者 王益 周永红 《草业学报》 CSCD 2008年第3期162-165,共4页
将纤毛鹅观草与2种不同形态的多枝赖草进行属间远缘杂交,获得杂种F1植株。分析杂种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染色体配对行为显示,纤毛鹅观草与多枝赖草的杂种染色体配对频率很低,平均每细胞仅形成1.04和2.09个二价体,平均每细胞染色体交叉数为... 将纤毛鹅观草与2种不同形态的多枝赖草进行属间远缘杂交,获得杂种F1植株。分析杂种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染色体配对行为显示,纤毛鹅观草与多枝赖草的杂种染色体配对频率很低,平均每细胞仅形成1.04和2.09个二价体,平均每细胞染色体交叉数为1.50和4.50,C-值为0.05和0.16。表明鹅观草属的StY基因组与赖草属的NsXm基因组之间的同源程度很低,它们之间亲缘关系甚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纤毛鹅观草 多枝赖草 属间杂交 减数分裂 染色体配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立枯丝核菌G蛋白β亚基基因的克隆与分析 被引量:2
13
作者 马炳田 曲广林 +2 位作者 黄文娟 林瑜凡 李仕贵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370-374,共5页
由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 Khn,有性世代:Thanatephorus cucumeris(Frank)Donk]引起的大豆纹枯病(soybean sharp eyespot)是一种重要病害。G蛋白β亚基(guanine nucleotide binding protein beta-subunit)作为重要的信号传导因... 由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 Khn,有性世代:Thanatephorus cucumeris(Frank)Donk]引起的大豆纹枯病(soybean sharp eyespot)是一种重要病害。G蛋白β亚基(guanine nucleotide binding protein beta-subunit)作为重要的信号传导因子,在植物病原菌致病分子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为了解G蛋白β亚基基因的结构与功能,根据同源物种G蛋白β亚基相关序列设计引物,利用PCR和RT-PCR技术克隆了大豆立枯丝核菌G蛋白β亚基的基因序列和开放阅读框(G-protein beta-subunit of soybean Rhizoctonia solani,简写为gbsrs1,GenBank登录号为EU663628)。该片段全长1864bp,含有4个内含子和5个外显子;开放阅读框(ORF)长1047bp,编码348氨基酸残基,与多种真菌G蛋白β亚基的氨基酸序列相似程度较高,达79.72%~99.43%;该蛋白质具有2个α-螺旋和7个β-折叠的二级结构,形成无规则卷曲连接的桶形三级结构。将gbsrs1的ORF连接于原核融合表达载体pGEX-4T-2中,经IPTG诱导,获得了相应蛋白的表达。gbsrs1的克隆和特性研究为了解大豆立枯丝核菌的致病机理、有效防治纹枯病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立枯丝核菌 致病性 G蛋白β亚基 信号传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基因组加倍对籽粒大小调控基因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2
14
作者 张红宇 崔晓云 +9 位作者 侯飞雪 王一伊 吴挺开 刘禹彤 杨定乾 张洪凯 傅瑶 张向阳 李文丽 吴先军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1102-1111,共10页
水稻是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提高水稻产量一直是育种的主要目标。水稻四倍体相对于二倍体具有籽粒变大、粒重增加的特点,研究基因组加倍后籽粒大小基因的调控模式,在育种应用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以二倍体-四倍体水稻为材料,分... 水稻是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提高水稻产量一直是育种的主要目标。水稻四倍体相对于二倍体具有籽粒变大、粒重增加的特点,研究基因组加倍后籽粒大小基因的调控模式,在育种应用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以二倍体-四倍体水稻为材料,分析6个控制籽粒大小基因在幼穗发育中的表达差异,同时结合转基因实验,探讨基因剂量增加对基因表达水平和籽粒大小的影响。结果发现:基因组加倍后,水稻的发育进程不变,但株高增加,叶片变宽,籽粒变大,增大后的籽粒在籼稻表现为长、宽均增加显著,而在粳稻中长度比宽度增加更为明显。进一步分析控制籽粒大小基因的表达差异情况,发现这些基因的表达不仅受发育时期的影响,在籼粳亚种间也明显不同,即受遗传背景的影响。在基因组加倍的情况下,正调控基因GS5、HGW的表达普遍高于对应的二倍体;负调控基因GS3在籼稻D9311中趋于下调或沉默,而在粳稻DBl中趋于上调,GW2在D9311中上调,而在DBl中趋于沉默。通过转基因实验分析负调控基因GW2在二倍体Bl中的表达趋势,发现其在基因剂量线性增加的情况下,表达水平高于二倍体和四倍体,导致其籽粒变小。本研究结果有助于了解水稻中控制籽粒大小的基因在二倍体和四倍体中的表达模式,为高产育种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基因组加倍 四倍体 籽粒大小基因 负调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导入玉米pepc基因杂交稻的光合特性和杂种优势 被引量:2
15
作者 李季航 向珣朝 +2 位作者 何立斌 张楷正 李平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499-504,共6页
用含pepc基因的改良蜀恢881与3个不育系冈46A、776A、2480A配组,同时以野生型亲本蜀恢881与上述3个不育系杂交得到的F1为对照,比较了3个含有pepc基因F1及其相应对照在分蘖初期、分蘖盛期、拔节期、始穗期、齐穗期、成熟期以及剑叶完全... 用含pepc基因的改良蜀恢881与3个不育系冈46A、776A、2480A配组,同时以野生型亲本蜀恢881与上述3个不育系杂交得到的F1为对照,比较了3个含有pepc基因F1及其相应对照在分蘖初期、分蘖盛期、拔节期、始穗期、齐穗期、成熟期以及剑叶完全展开后不同时期的光合指标的动态变化。含有pepc基因的3个F1在不同生育期和剑叶展开后的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PEPCase)活力均显著高于各自对照,净光合速率也有所提高,分析表明PEPCase活力与净光合速率有极显著的相关性(0.6081)。3个含有pepc基因F1的表观量子效率、光补偿点、羧化效率均高于对照,CO2补偿点较对照低,在光饱和点和CO2饱和点时的净光合速率也高于相应对照。在单株产量表现中,含pepc基因的F1较对照的平均增幅达37.10%。试验表明,杂交稻由于pepc基因的导入,光合特性得到了一定改善,奠定了水稻高产的生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稻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基因 光合特性 高光效育种 杂种优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胁迫下丹参迷迭香酸代谢途径关键酶基因的表达研究 被引量:7
16
作者 李东 吴先军 陈新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60-67,共8页
为探索热胁迫对丹参迷迭香酸途径关键酶基因表达的影响,采用定量RT-PCR法,以Actin与GAPDH作为内参基因,0~48h叶片cDNA作为模板,对迷迭香酸途径7个关键酶基因PAL、C4H、4CL、TAT、HPPD、HPPR和RAS的表达进行分析。通过试验结果构建出这... 为探索热胁迫对丹参迷迭香酸途径关键酶基因表达的影响,采用定量RT-PCR法,以Actin与GAPDH作为内参基因,0~48h叶片cDNA作为模板,对迷迭香酸途径7个关键酶基因PAL、C4H、4CL、TAT、HPPD、HPPR和RAS的表达进行分析。通过试验结果构建出这7个关键酶基因0~48h代谢途径表达图谱。其中,PAL、C4H和RAS受热胁迫影响表达量下降;TAT、4CL和HPPD表达量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HPPR表达量前期变化不大,后期呈下降趋势。结果表明热胁迫对迷迭香酸途径关键酶基因表达有极显著影响。该表达时序谱的建立为进一步研究热胁迫与酚酸类成分累积之间的关系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参 热胁迫 定量RT-PC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份特异多年生水稻种质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变异 被引量:6
17
作者 赵正武 李仕贵 雷树凡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481-486,共6页
分析了源自多年生种质糯稻89-1和4个不同材料配制的杂交组合腋芽越冬性的遗传力和其中3个杂交组合F2代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变异。千粒重和株高具有较高的遗传力,正季最大,越冬再生季最小,每穗粒数和结实率再生季的遗传力最大。3个杂交组... 分析了源自多年生种质糯稻89-1和4个不同材料配制的杂交组合腋芽越冬性的遗传力和其中3个杂交组合F2代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变异。千粒重和株高具有较高的遗传力,正季最大,越冬再生季最小,每穗粒数和结实率再生季的遗传力最大。3个杂交组合F2每穗总粒数、千粒重、株高和穗长的平均值与F1很接近,且均呈正态分布,从F1到F2不存在配子选择;结实率在正季和越冬再生季变幅和变异系数较大,3季的平均结实率均高于F1,再生季最高,结实率呈双峰分布,说明F1到F2存在配子选择,选择的结果总是有利于高结实率的配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腋芽 越冬性 农艺性状 遗传变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7个鹅观草居群的形态学和细胞遗传学研究 被引量:3
18
作者 孙宗华 张玥 +4 位作者 邓梦秋 姜子小 焦振飞 周永红 张海琴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032-1038,共7页
鹅观草广泛分布于我国各地及日本和朝鲜等地,具有丰富的遗传变异,种内变异类型丰富,一些居群间存在明显的生殖隔离。本研究利用人工杂交、形态学、繁育学及染色体组分析方法对来自四川雅安、四川宜宾新文、四川宜宾翠屏山、青海、新疆... 鹅观草广泛分布于我国各地及日本和朝鲜等地,具有丰富的遗传变异,种内变异类型丰富,一些居群间存在明显的生殖隔离。本研究利用人工杂交、形态学、繁育学及染色体组分析方法对来自四川雅安、四川宜宾新文、四川宜宾翠屏山、青海、新疆、浙江及山东的7个鹅观草居群进行了遗传分化研究。结果显示:(1)不同居群在株高、穗长、外稃长等表型性状存在差异,各居群间杂种F1表型性状普遍优于两亲本居群,但是颖宽个别性状劣于亲本。(2)各居群间杂种F1染色体配对水平总体较高,但也存在差异;二价体数目变异范围为19.77~20.91,单价体数目变异范围为0.18~2.46,还有低频率的三价体、四价体出现。(3)杂种F1的育性为78.9%~89.67%,自然结实率43.05%~77.98%,其中浙江与四川宜宾翠屏山居群的杂种F1的自然结实率最低(43.05%)。以上结果表明,7个鹅观草居群间存在一定程度的分化,且与各居群的地理分布呈正相关;四川宜宾与浙江居群之间存在一定的生殖隔离,遗传变异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鹅观草 居群 染色体配对 形态学 遗传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拟南芥的印记基因和印记表达调控 被引量:1
19
作者 张红宇 徐培洲 +1 位作者 杨华 吴先军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670-676,共7页
基因组印记是指后代仅表达亲本之一基因拷贝的现象。印记基因的发生是防止孤雌生殖发生的有效手段之一。拟南芥FIS(Fertilisation-independent seed)印记基因mea、fis2和fie在中央细胞分裂抑制和早期胚乳发育调节中发挥重要作用。fis突... 基因组印记是指后代仅表达亲本之一基因拷贝的现象。印记基因的发生是防止孤雌生殖发生的有效手段之一。拟南芥FIS(Fertilisation-independent seed)印记基因mea、fis2和fie在中央细胞分裂抑制和早期胚乳发育调节中发挥重要作用。fis突变体具有两种表型:当受精缺失时二倍体胚乳自主发育,而当受精发生时形成非细胞化的胚乳。FIS多梳蛋白复合体(Polycomb protein complex)包括上述3种FIS蛋白,在目标位点催化组蛋白H3第27位赖氨酸的tri-甲基化(H3K27 tri-methylation)。DME(DEMETER)和AtMET1(Methyltransferase1)参与了mea和fis2的印记表达控制。最近研究结果表明,开花植物中转座子的插入影响邻近基因的表达,是基因组印记进化的主要驱动力量。本文综述了10年来拟南芥中FIS印记基因和相关基因的发现及其调控机理,期望能为水稻、玉米等重要作物中印记基因的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拟南芥 印记基因 胚乳 FIS基因 DME 转座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小麦地方品种AS1643中低分子量谷蛋白基因的克隆及其蛋白质的二级结构预测 被引量:1
20
作者 陈华萍 黄乾明 +1 位作者 魏育明 郑有良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859-866,共8页
根据小麦低分子量谷蛋白基因保守区序列设计引物P1/P2,采用PCR法对四川小麦地方品种AS1643的基因组DNA进行扩增,获得1条约900bp的片段,分离、纯化后连接到载体pMD18-T上,对筛选阳性克隆测序,获得1个低分子量谷蛋白基因LMW-AS1643(GenBan... 根据小麦低分子量谷蛋白基因保守区序列设计引物P1/P2,采用PCR法对四川小麦地方品种AS1643的基因组DNA进行扩增,获得1条约900bp的片段,分离、纯化后连接到载体pMD18-T上,对筛选阳性克隆测序,获得1个低分子量谷蛋白基因LMW-AS1643(GenBank登录号:EF190322),其编码区长度为909bp,可编码302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成熟蛋白。序列分析结果表明,LMW-AS1643具有典型的低分子量谷蛋白基因的基本结构,其推导氨基酸序列与其它已知的LMW-GS相比,最高相似性为93.40%。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在LMW-AS1643低分子量谷蛋白中,无规则卷曲含量最高,为67.90%,其次是α-螺旋,占30.46%,β-折叠含量最少,为1.6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地方品种 低分子量谷蛋白基因 基因克隆 结构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