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水汽循环作用下红层泥岩的损伤劣化特性研究
1
作者 于天佑 蒋关鲁 +3 位作者 饶千竺 朱丹 陈虹羽 刘先峰 《岩土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79-491,共13页
为研究水汽循环作用下红层泥岩的强度、变形及损伤的演化规律,对红层泥岩开展了水汽循环试验。通过单轴压缩试验、巴西劈裂试验以及声发射与三维数字图像相关(three-dimensional digital image correlation,简称DIC-3D)技术,研究了不同... 为研究水汽循环作用下红层泥岩的强度、变形及损伤的演化规律,对红层泥岩开展了水汽循环试验。通过单轴压缩试验、巴西劈裂试验以及声发射与三维数字图像相关(three-dimensional digital image correlation,简称DIC-3D)技术,研究了不同水汽循环次数下红层泥岩强度、变形及损伤特性的演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水汽循环次数的增加,泥岩含水率和体积将产生不可逆累积,泥岩的水汽平衡时间延长;水汽循环作用将导致泥岩抗压强度、抗拉强度、弹性模量和剪切模量的衰减,由此提出了红层泥岩的指数型劣化模型;在经历不同水汽循环次数后的单轴加载过程中,泥岩的破裂形态随循环次数的增加由整体剪切破坏逐步发展为局部弥散裂纹发展破坏的模式,演化规律的特征表现为裂隙闭合点推迟、起裂应力和损伤应力点提前、岩石的压密过程延长、线弹性变形阶段缩短以及岩石抵抗变形的能力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层泥岩 水汽循环试验 DIC-3D技术 声发射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aOH激发粉煤灰地聚物强度特性及破坏形式试验研究
2
作者 刘玉琳 袁胜洋 +3 位作者 邓开元 程学兵 郑亦轩 刘先峰 《铁道标准设计》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79-86,共8页
为寻找一种低能耗、绿色环保的特殊土改良剂,以NaOH为碱激发剂、粉煤灰为前驱体制备地聚物试样,通过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与微观试验相结合的手段,研究碱激发剂浓度及含水率对试样强度及破坏形式的影响。结果表明:NaOH碱激发剂对粉煤灰活... 为寻找一种低能耗、绿色环保的特殊土改良剂,以NaOH为碱激发剂、粉煤灰为前驱体制备地聚物试样,通过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与微观试验相结合的手段,研究碱激发剂浓度及含水率对试样强度及破坏形式的影响。结果表明:NaOH碱激发剂对粉煤灰活性激发效果明显,碱激发试样无侧限抗压峰值强度随NaOH浓度增加整体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当NaOH浓度为8 mol/L、含水率为22.5%时,地聚物强度最大(4.21 MPa);当NaOH浓度保持不变时,地聚物强度随含水率增加呈先增加后减小趋势,所有浓度下的地聚物强度均在含水率22.5%时出现峰值;在NaOH浓度及含水率两个因素共同作用下,地聚物应力-应变曲线与抗压破坏形式出现明显差异。结合SEM图像可知,NaOH溶液促使聚合反应发生,适当范围内提高浓度可使地聚物结构变得密实,继续增大浓度则会使地聚物微观结构产生不良形态,同样过高的含水率会使地聚物黏性降低,颗粒之间无法较好胶结,导致结构松散,而应力-应变曲线与抗压破坏形式出现差异可能与试样微观结构中颗粒排布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聚物 碱激发剂 无侧限抗压强度 应力-应变曲线 扫描电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声发射参数分析的红层泥岩高周循环加卸载损伤及变形特性 被引量:3
3
作者 于天佑 蒋关鲁 +3 位作者 饶千竺 陈虹羽 吴霖 刘先峰 《中国铁道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2-25,共14页
为研究不同应力上限及加载频率条件下软弱红层泥岩的损伤及变形特性,基于声发射损伤监测手段开展高周循环加卸载试验,系统分析应力上限与加载频率对红层泥岩损伤及裂纹扩展模式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应力上限低于屈服临界动应力值时,泥岩... 为研究不同应力上限及加载频率条件下软弱红层泥岩的损伤及变形特性,基于声发射损伤监测手段开展高周循环加卸载试验,系统分析应力上限与加载频率对红层泥岩损伤及裂纹扩展模式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应力上限低于屈服临界动应力值时,泥岩经历先剪缩后缓慢剪胀的过程,岩样中微裂隙的发展与黏土矿物的膨胀逐渐占据主导地位;低频AE信号产生于静载阶段,而高频AE信号主要出现在循环加载阶段,且随加载频率的增大,超过300 kHz的超高频声AE信号占比逐渐增大;红层泥岩循环荷载下所产生的裂纹总体以张拉裂纹为主,但第I阶段剪切裂纹占比相对其他阶段较大,且随着动应力幅值减小或加载频率的增大,剪切裂纹所占比例减小;在裂隙自愈合效应下,泥岩中由动载引起的损伤裂隙会被逐渐修复,且随着放置时间的增加,声发射Kaiser效应逐渐减小甚至消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层泥岩 循环荷载 声发射参数分析 裂纹扩展模式 裂隙自愈合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注浆渗透扩散的多物理场耦合数值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陈锋 杨杰 +2 位作者 张冲 余祯 刘先峰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469-1478,共10页
非饱和地层中的注浆渗透扩散是一个复杂的多物理场过程,为更加精确分析浆液在饱和与非饱和地层中的扩散特性,并估算注浆渗透扩散范围和注浆挤密区域,以混合理论为基础,建立一个非饱和多孔介质中的多物理场耦合模型.通过ABAQUS二次开发,... 非饱和地层中的注浆渗透扩散是一个复杂的多物理场过程,为更加精确分析浆液在饱和与非饱和地层中的扩散特性,并估算注浆渗透扩散范围和注浆挤密区域,以混合理论为基础,建立一个非饱和多孔介质中的多物理场耦合模型.通过ABAQUS二次开发,构建一种新型八节点五自由度四边形轴对称Serendipity单元,实现对注浆过程中土体变形、土体孔隙率、孔隙压力和浆液浓度分布的数值求解,以及对土体饱和度、渗透系数等状态变量的实时更新;结合一个三维轴对称注浆算例,分析浆液水灰比、注浆压力、土体初始干密度以及土体初始含水率对粉砂地层注浆效果的影响,并得到浆液水平和竖向扩散距离随不同因素变化的拟合曲线.研究结果表明:浆液扩散范围受水灰比影响最显著,受注浆压力影响次之,受含水率和干密度影响最小;浆液扩散范围随水灰比增加而增长,水灰比大于1.0时增长显著;注浆管壁周围会形成挤密区域,浆液扩散区域内土体同时受到注浆压力的挤压和孔隙压力的支撑作用;随着远离注浆管壁,土体孔隙率在挤密区域内逐渐减小,在挤密区域外逐渐恢复,且挤密区域随注浆压力的增加而增大;研究成果可为土体注浆加固范围计算提供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注浆渗透 多物理场 有限元方法 非饱和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弥勒原状及压实膨胀土的土水特性及体变特性
5
作者 王一博 陈锋 +3 位作者 潘高峰 何宗弈 郑亦轩 袁胜洋 《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3266-3274,共9页
为研究弥勒膨胀土的土水特性及体变特性,对弥勒原状及压实膨胀土开展一系列土水特性试验及微观测试试验,并从宏微观角度对原状及压实膨胀土的持水特性和变形特性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相同初始含水率和干密度下,原状膨胀土相对... 为研究弥勒膨胀土的土水特性及体变特性,对弥勒原状及压实膨胀土开展一系列土水特性试验及微观测试试验,并从宏微观角度对原状及压实膨胀土的持水特性和变形特性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相同初始含水率和干密度下,原状膨胀土相对于压实土具有更好的持水性能。吸力小于20 MPa时,相同含水率下原状土具有更大的吸力值;吸力大于20 MPa后,原状土与压实土的土水特征曲线基本重合,且压实土具有更高的饱和含水率。对试样的体变测量发现,随着含水率的变化,原状土体变相对压实土较小,但在轴向和径向上的应变二者表现出了相似的规律,即在低含水率时候轴向和径向应变相差不大,当达到一定含水率后(原状土25%,压实土20%)轴向上的应变明显占优。最后,基于扫描电镜试验结果发现,在相同放大倍数下(2 000倍),原状土的孔隙结构较为均匀;而压实土在饱和状态下的孔隙均匀度较差,不仅具有小孔隙,还具有明显的粒间大孔隙及裂隙。且与原状土相比,压实土的颗粒堆积方向性更为明显。基于压汞试验结果发现,在饱和状态下原状土和压实土的孔径分布均为双峰形态,但压实土的宏观孔隙所占比例远大于原状土,二者在极干状态下的孔隙分布情况接近,这也是引起原状土与压实土持水特性和变形特征差异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水特性 体变特性 试验研究 膨胀土 微观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