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地震动信号分析的地质灾害过程重构方法研究与应用 被引量:8
1
作者 严炎 崔一飞 +3 位作者 周开来 尹述遥 田鑫 田继枫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25-136,共12页
地质灾害启动及演进过程中对途经的村庄、植被、基础设施等均会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而深入研究灾害的演进过程有助于灾害预警和防治工作,能减少灾区人员伤亡、降低经济损失。然而由于地质灾害的强破坏性和突发性,使得现场的监测仪器和... 地质灾害启动及演进过程中对途经的村庄、植被、基础设施等均会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而深入研究灾害的演进过程有助于灾害预警和防治工作,能减少灾区人员伤亡、降低经济损失。然而由于地质灾害的强破坏性和突发性,使得现场的监测仪器和设备易受灾害的影响,甚至被破坏,导致难以完整且准确地监测到灾害过程,这限制了对地质灾害过程的深入研究,因此亟需一种新的方法来进行灾害过程的重构。随着科技的发展,现有高精度地震仪能够记录伴随地质灾害而产生的地震动信号,并且已有不少研究者进行了基于地震动信号的灾害分析研究。基于现有研究的基础,本文提出一套基于地震动信号的地质灾害重构研究思路和方法体系:通过运用带通滤波器(BP-filter)、经验模态分解(EMD)、快速傅里叶变换(FFT)、短时傅里叶变换(STFT)、功率谱密度计算(PSD)等方法对灾害过程产生的地震动信号进行处理和分析,然后结合灾害现场调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以反演灾害的基本特征,进而与数值模拟结果进行耦合,最终实现灾害过程的重构。本文基于地震动信号对堰塞湖、滑坡、泥石流等不同灾种进行案例研究与分析,旨在为地质灾害演进过程的研究提供一种新的研究思路和方法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灾害 地震动信号 信号处理与分析 灾害过程重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桥梁模型试验与新型测试技术2019年度研究进展 被引量:2
2
作者 洪彧 杨仕力 +2 位作者 刘雨 杨永清 蒲黔辉 《土木与环境工程学报(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13,共13页
桥梁结构模型试验作为了解结构真实受力行为及传力机理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在学术界和工程界应用广泛。总结了2019年桥梁模型试验的研究进展,从静力模型试验、疲劳模型试验、振动台模型试验和混合试验4个方面评述了典型案例以及依托模型... 桥梁结构模型试验作为了解结构真实受力行为及传力机理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在学术界和工程界应用广泛。总结了2019年桥梁模型试验的研究进展,从静力模型试验、疲劳模型试验、振动台模型试验和混合试验4个方面评述了典型案例以及依托模型试验开展的关键科学问题研究;并总结了模型试验相关的新型测试技术。总结发现,桥梁模型试验是探究桥梁结构新设计、新工艺、新材料安全性、耐久性及适用性的重要手段,也是准确估计桥梁结构剩余寿命或承载能力的有效方式;针对模型试验发展的测试技术主要集中在结构应变、变形、加速度、温度测试,以及结构缺陷识别等方面。对桥梁模型试验与新型测试技术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桥梁 模型试验 测试技术 静力模型试验 疲劳模型试验 振动台模型试验 混合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罕遇地震作用下连续梁桥双曲面摩擦摆支座参数优化及减震效果研究 被引量:12
3
作者 贾毅 赵人达 +2 位作者 廖平 占玉林 李福海 《中国铁道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31-40,共10页
以韩江特大桥主桥(55+4×90+55)m为实际工程背景,开展罕遇地震作用下多跨长联连续梁桥双曲面摩擦摆支座参数优化及减震效果研究。采用通用有限元软件ANSYS建立桥梁动力分析模型,利用非线性动力时程分析方法,对双曲面摩擦摆支座的滑... 以韩江特大桥主桥(55+4×90+55)m为实际工程背景,开展罕遇地震作用下多跨长联连续梁桥双曲面摩擦摆支座参数优化及减震效果研究。采用通用有限元软件ANSYS建立桥梁动力分析模型,利用非线性动力时程分析方法,对双曲面摩擦摆支座的滑动摩擦系数和曲率半径进行参数敏感性分析,并与未设置双曲面摩擦摆支座情况的地震响应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制动墩墩底内力和墩顶位移随支座曲率半径的增加而减小,随着支座摩擦系数的增加呈先减小后增大趋势;活动墩墩梁相对位移和摩擦摆支座位移随支座曲率半径的增加而增大,随着支座摩擦系数的增加而减小;摩擦摆支座的水平剪力随着支座曲率半径的增加而减小,支座摩擦系数对支座水平剪力影响规律不明显。综合考虑双曲面摩擦摆支座的减震效果和经济效益并结合该桥多跨长联的特点,建议双曲面摩擦摆支座的滑动摩擦系数取0.03,曲率半径取3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桥梁工程 多跨长联连续梁桥 双曲面摩擦摆支座 减隔震 非线性动力时程分析 参数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丙烯纤维增强泡沫轻质混凝土力学性能试验研究 被引量:23
4
作者 王武斌 赵文辉 +2 位作者 苏谦 黄俊杰 桂波 《铁道建筑》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46-150,共5页
针对浇筑密度700 kg/m3的泡沫轻质混凝土掺加6种长度(3,6,9,12,15,19 mm)、不同掺量的聚丙烯纤维,开展抗压强度试验、劈裂抗拉强度试验和抗折强度试验,研究聚丙烯纤维对泡沫轻质混凝土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纤维长度为3,6,9,12 mm... 针对浇筑密度700 kg/m3的泡沫轻质混凝土掺加6种长度(3,6,9,12,15,19 mm)、不同掺量的聚丙烯纤维,开展抗压强度试验、劈裂抗拉强度试验和抗折强度试验,研究聚丙烯纤维对泡沫轻质混凝土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纤维长度为3,6,9,12 mm时,泡沫轻质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弹性模量、劈裂抗拉强度、抗折强度均随着纤维掺量的增加先增大后减小;当纤维长度为15,19 mm,掺量≤0.2%时,其抗压强度、弹性模量、劈裂抗拉强度、抗折强度与基准值相比稍微增加,掺量>0.2%时,各参数随着纤维掺量的增加而减小;纤维长度6 mm、掺量为0.6%时泡沫轻质混凝土的无侧限抗压强度、劈裂抗拉强度与抗折强度达到最大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程材料 力学性能 抗压强度试验 劈裂抗拉试验 抗折试验 泡沫轻质混凝土 聚丙烯纤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ANSYS的大跨斜拉桥地震响应分析及性能评估 被引量:9
5
作者 赵人达 许智强 +2 位作者 邹建波 贾毅 李福海 《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9-26,共8页
为研究西部高烈度地区大跨度斜拉桥的地震响应特点,以兰州市南绕城高速公路上一座跨径为177m+360m+177m的结合梁斜拉桥为研究对象,利用有限元软件ANSYS建立其空间计算模型,分析了该桥的动力特性。运用非线性时程分析法计算桥梁结构在50... 为研究西部高烈度地区大跨度斜拉桥的地震响应特点,以兰州市南绕城高速公路上一座跨径为177m+360m+177m的结合梁斜拉桥为研究对象,利用有限元软件ANSYS建立其空间计算模型,分析了该桥的动力特性。运用非线性时程分析法计算桥梁结构在50年超越概率10%和2%两种地震水平作用下的地震响应,并以构件的能力需求比评估了该桥的抗震性能。结果表明:地震作用下主梁纵向振动与横向振动基本不耦合,其竖向位移受纵向地震作用影响较大;由于结构的非对称性,5~#塔(南桥塔)的塔顶位移及塔底弯矩均大于4~#塔(北桥塔);在E1和E2两种水平地震作用下,各桥墩和桥塔关键截面以及斜拉索最小能力需求比均大于1,满足抗震性能要求;各桥墩纵桥向能力需求比小于横桥向,而桥塔纵桥向能力需求比大于横桥向,建议在过渡墩和辅助墩上安装减隔震装置,加强其纵桥向抗震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拉桥 地震响应分析 非线性时程分析法 动力特性 弯矩曲率 能力需求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脉冲型地震动对CFST拱桥抗震性能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10
6
作者 李晰 何澜 +1 位作者 李倩 潘毅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731-740,共10页
为了研究脉冲型地震作用下钢管混凝土拱桥的抗震性能,以一座钢管混凝土拱桥的实际工程为例,采用时程分析方法系统分析了其在非脉冲和脉冲型地震作用下的抗震性能.首先,基于PEER地震衰减模型并采用谱兼容的方法选取了符合不同场地条件且... 为了研究脉冲型地震作用下钢管混凝土拱桥的抗震性能,以一座钢管混凝土拱桥的实际工程为例,采用时程分析方法系统分析了其在非脉冲和脉冲型地震作用下的抗震性能.首先,基于PEER地震衰减模型并采用谱兼容的方法选取了符合不同场地条件且具有不同脉冲周期的天然地震记录;其次,在综合考虑有无脉冲、脉冲周期以及地震动多维性的基础上,对钢管混凝土拱桥的抗震性能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脉冲型地震动会对结构响应产生较为明显的影响,脉冲效应对结构响应的放大作用在0.96~19.88倍之间,桥梁修建处的场地条件越好放大作用越明显;脉冲周期的不同也会对结构响应产生不可忽略的影响,结构响应的改变率在10~133%之间,脉冲周期越小脉冲效应对结构响应的放大作用就越明显;与非脉冲型地震动相比,地震动多维性对脉冲型地震作用下的结构响应影响较小,但随着脉冲周期的减小,地震动多维性对结构响应的影响变大.因此,在对断层附近的钢管混凝土拱桥进行抗震设计时不但要考虑有无脉冲的影响,还需要考虑脉冲周期、地震动多维性以及桥梁修建处场地条件的影响,以免错误地估计结构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冲型地震动 钢管混凝土拱桥 脉冲周期 场地条件 多维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隧道衬砌结构减震层效能评定方法的振动台试验研究 被引量:14
7
作者 闻毓民 信春雷 +2 位作者 申玉生 黄泽明 高波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97-207,共11页
通过大型振动台模型试验研究了减震层效能评定方法的准确性和减震层作用下衬砌结构与最不利的IV级和V级围岩在激振过程中的相互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减震层效能评定方法可以较为准确地评估减震层在地震动力作用下对衬砌结构的作用效果,... 通过大型振动台模型试验研究了减震层效能评定方法的准确性和减震层作用下衬砌结构与最不利的IV级和V级围岩在激振过程中的相互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减震层效能评定方法可以较为准确地评估减震层在地震动力作用下对衬砌结构的作用效果,但随着激振加速度峰值的提高,试验值会与评估值产生偏差,因此对减震层效能评定方法引入地震动力损伤系数以提高其精确度;围岩级别相较于减震层的厚度对衬砌结构的地震响应更具有决定性作用;在中低烈度地震区,减震层对衬砌结构的保护效果较为明显,但减震层存在最优厚度,超过该厚度,衬砌结构遭遇地震时的震动更加强烈,在高烈度地震区,减震层的效果差异在不同围岩中逐渐不再明显;减震层的存在改变了衬砌结构的自振特性,让衬砌与围岩之间在地震动力作用下有一定的刚性位移裕度,减少了相对位移的幅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隧道工程 评定方法 优化措施 减震层 强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活塞杆点支式柔性缓冲系统冲击力学行为 被引量:8
8
作者 余志祥 严绍伟 +1 位作者 许浒 赵世春 《土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61-69,112,共10页
针对公路、铁路沿线棚洞结构的落石防护问题,提出了活塞杆点支式柔性缓冲系统,该系统支撑于棚洞结构顶部,由缓冲器、环形网、支撑绳、活塞杆组成,对棚洞结构起缓冲防护作用。为研究缓冲系统冲击力学行为,设计了子结构模型,开展了25kJ能... 针对公路、铁路沿线棚洞结构的落石防护问题,提出了活塞杆点支式柔性缓冲系统,该系统支撑于棚洞结构顶部,由缓冲器、环形网、支撑绳、活塞杆组成,对棚洞结构起缓冲防护作用。为研究缓冲系统冲击力学行为,设计了子结构模型,开展了25kJ能量冲击试验,结合动力非线性分析,研究了子结构模型的冲击变形、传力途径、内力响应以及缓冲消能特性。研究表明:活塞杆点支式柔性缓冲系统可有效实现落石防护,系统具有松弛变位、顶紧压缩、回弹释放三阶段变形特征,可实现缓冲、自复位及落石的可引导弹出;与普通钢压杆支撑模型相比,子结构模型的冲击力作用持时延缓67%,冲击力峰值降幅达30%;在相同冲击能量下,与砂土缓冲垫层和EPS缓冲垫层的冲击力相比,子结构模型冲击力峰值降幅分别达到69%和61%。最后,通过弹簧刚度参数分析,拟合得到子结构模型的性能曲线及其P-s相关方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缓冲系统 活塞杆 落石 冲击 力学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人工填筑土地层超大断面隧道施工导致的地表沉降及其控制措施 被引量:6
9
作者 闻毓民 张俊儒 +1 位作者 吴洁 高杨 《中国铁道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79-86,共8页
以贵阳立体交通枢纽工程龙洞堡机场隧道工程为背景,综合运用现场测试、模型试验及数值计算方法,对超厚新人工填筑土地层超大断面隧道施工导致的地表沉降及其控制对策进行研究。基于实测的隧道拱顶沉降,根据既有的计算方法计算拱顶全部沉... 以贵阳立体交通枢纽工程龙洞堡机场隧道工程为背景,综合运用现场测试、模型试验及数值计算方法,对超厚新人工填筑土地层超大断面隧道施工导致的地表沉降及其控制对策进行研究。基于实测的隧道拱顶沉降,根据既有的计算方法计算拱顶全部沉降;通过室内模型试验和三维数值模拟得到因地层损失引起的地表沉降占拱顶全部沉降的比率;根据拱顶全部沉降和比率计算得到隧道施工导致的地表沉降;再根据实测的地表总沉降,确定隧道施工和土体自身固结分别导致的地表沉降占地表总沉降的比例。结果表明:隧道施工导致的地表沉降是拱顶沉降的35%~36%,占地表总沉降的20%~34%,土体固结导致的地表沉降占地表总沉降的66%~80%,可见土体固结是导致地表沉降的主要因素。由此提出控制地表沉降的主要对策:通过地表钢管桩注浆加固,对土层进行改良;对拱部进行中管棚超前支护;采用大拱脚弧形导坑预留核心土台阶法开挖隧道;设置H175型钢钢架加强初期支护,二次衬砌尽可能地紧跟初期支护施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人工填筑土层 超大断面隧道 地表沉降 拱顶沉降 地层固结沉降 控制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铁路刚构-连续混合梁桥钢-混结合段合理构造参数研究 被引量:8
10
作者 蒲黔辉 谢自畅 +3 位作者 杨仕力 黄胜前 杨朝龙 洪彧 《铁道标准设计》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79-84,共6页
以主跨216 m杭温铁路永嘉右行线跨甬台温特大桥为背景,研究铁路钢-混结合段的力学性能及传力机理,并讨论该桥钢混结合段的合理构造参数。采用ANSYS软件建立其钢-混结合段局部有限元模型,分析结合段中钢与混凝土内力的分配情况,并对影响... 以主跨216 m杭温铁路永嘉右行线跨甬台温特大桥为背景,研究铁路钢-混结合段的力学性能及传力机理,并讨论该桥钢混结合段的合理构造参数。采用ANSYS软件建立其钢-混结合段局部有限元模型,分析结合段中钢与混凝土内力的分配情况,并对影响其传力分配的构造参数进行探讨。结果表明:结构纵向受力板件处于受压状态,钢梁应力沿结合段逐渐减小;承压板分担轴力比例约为56.2%,随着承压板厚度增加,其分担荷载比例也有提高,承压板厚度在40~60 mm之间时提高较快,承压板厚度大于60 mm后提高不明显;钢梁埋入段长度大于2.5 m后,对传力效果的影响不大;剪力钉刚度的增加会显著提高其承担的顺桥向剪力,并增加剪力沿横桥向分布的不均匀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路桥 刚构-连续梁 钢-混结合段 有限元法 参数分析 传力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隔震支座主要参数对基础隔震结构双向地震响应的影响 被引量:7
11
作者 潘毅 季晨龙 +1 位作者 韩徐扬 卢立恒 《土木建筑与环境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28-35,共8页
为研究不同场地类型隔震支座主要参数(等效水平刚度Kf、屈服前刚度K1和屈服力Qd)对基础隔震结构双向地震响应的影响,设计Kf、K1或Qd不同的18栋基础隔震结构,基于SAP2000软件,对各隔震结构分别在不同场地类型的4组地震动作用下的双向地... 为研究不同场地类型隔震支座主要参数(等效水平刚度Kf、屈服前刚度K1和屈服力Qd)对基础隔震结构双向地震响应的影响,设计Kf、K1或Qd不同的18栋基础隔震结构,基于SAP2000软件,对各隔震结构分别在不同场地类型的4组地震动作用下的双向地震响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隔震支座参数对不同场地类型的基础隔震结构在双向地震作用下的加速度最大值和基底剪力最大值均有显著影响,但其对基础隔震结构隔震层位移最大值的影响需根据场地类型具体考虑;在Ⅰ、Ⅱ、Ⅲ类场地上,随着Kf、K1和Qd增大,基础隔震结构的加速度最大值和基底剪力最大值均呈明显的上升趋势,但对隔震层位移最大值的变化影响较小;在Ⅳ类场地上,不同隔震支座参数对隔震层位移最大值的影响较大,且有明显的规律性,即随着Kf、K1、Qd的增大,隔震层的位移峰值迅速减小,最大减幅达80%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础隔震结构 隔震支座参数 场地类型 双向地震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铁路圆端空心墩抗震延性的拟静力试验研究 被引量:14
12
作者 邵长江 漆启明 +4 位作者 韦旺 胡晨旭 王猛 肖正豪 肖来川 《土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118-128,共11页
为研究高烈度地区铁路圆端空心墩的延性抗震性能,对5个1:6缩尺模型进行了低周往复加载试验,分析了圆端空心墩损伤行为和塑性铰演化机理,探讨了不同设计参数桥墩的滞回性能、位移延性、强度/刚度及等效阻尼比等。结合损伤状态,基于位移... 为研究高烈度地区铁路圆端空心墩的延性抗震性能,对5个1:6缩尺模型进行了低周往复加载试验,分析了圆端空心墩损伤行为和塑性铰演化机理,探讨了不同设计参数桥墩的滞回性能、位移延性、强度/刚度及等效阻尼比等。结合损伤状态,基于位移延性对圆端空心墩抗震性能目标进行量化,并通过回归分析建立了强度/刚度退化与圆端空心墩性能目标的联系。鉴于已有模型不能很好估算圆端空心墩等效阻尼比,给出了基于试验数据的等效阻尼比公式。试验及分析结果表明:桥墩由于墩底倒角处混凝土压溃剥落、钢筋屈曲或拉断而发生弯曲破坏,墩身弯曲裂缝范围约占墩高的0.61~0.75;墩底实心段、倒角过渡段和墩身变截面的共同影响使得塑性铰区延长并整体上移;随着配箍率增加,桥墩延性有较大提升;在一定范围内增大轴压比可以提高桥墩抗弯能力,但过大的轴压会使墩底混凝土提前压溃而降低延性性能;在现行铁路规范允许位移延性比4.8下桥墩处于中等损伤状态,表明按规范设计的桥墩具有较好的抗震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圆端空心墩 试验研究 抗震性能 位移延性 性能目标量化 等效阻尼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知识图谱改进的施工行为安全风险与危险位置识别算法 被引量:10
13
作者 龙丹冰 魏君豪 杨成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10-16,共7页
为解决传统施工行为安全风险分析中因专家主观判断而不能较好反映项目或地区特征的问题,提出知识图谱改进的施工行为安全风险分析方法与危险位置识别算法。首先,基于施工安全事故报告客观数据,建立可结构化存储与调用数据并支持推理的... 为解决传统施工行为安全风险分析中因专家主观判断而不能较好反映项目或地区特征的问题,提出知识图谱改进的施工行为安全风险分析方法与危险位置识别算法。首先,基于施工安全事故报告客观数据,建立可结构化存储与调用数据并支持推理的施工安全事故知识图谱;然后,在图谱中提取因施工行为导致的安全事故数据,修正初始由专家定义的风险等级可能度函数,进而改进基于灰聚类的施工行为安全风险分析方法;最后,提出知识图谱路径推理算法,基于风险分析结果明确关键行为指标后,确定关键危险位置;施工案例采用近年项目所在地区同类型的施工安全事故报告建立知识图谱,进行施工行为安全风险评价与危险位置识别,验证结果表明:该方法可实现动态、全局的施工行为安全风险定级,反映风险的地区和时段特征,辅助改进施工安全措施计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识图谱 施工行为安全 安全风险分析 危险位置识别 安全事故报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独柱墩简支梁桥抗震性能的振动台试验研究 被引量:5
14
作者 邵长江 漆启明 +4 位作者 韦旺 胡晨旭 王猛 肖来川 肖正豪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6期49-55,共7页
近年来出现的独柱墩梁桥横向倾覆事故及震害引起了广泛关注,关于其横向稳定性的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然而与横桥向相比,地震作用下纵桥向的安全性仍然是非常重要的研究课题。为此,按现行规范设计制作了一跨缩尺比例圆形截面独柱墩简支梁... 近年来出现的独柱墩梁桥横向倾覆事故及震害引起了广泛关注,关于其横向稳定性的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然而与横桥向相比,地震作用下纵桥向的安全性仍然是非常重要的研究课题。为此,按现行规范设计制作了一跨缩尺比例圆形截面独柱墩简支梁桥模型,以E1 Centro地震波为纵竖向输入地震动,进行了大比例尺整桥单台面振动台试验;通过观察试验现象,分析了结构加速度、位移响应、滞回特性及钢筋混凝土应变,研究了桥梁在不同等级加速度下的损伤状态及动力响应规律。结果表明:梁体纵向位移较大,易发生由纵向碰撞引起的落梁及损伤;固定等效水平力-位移滞回曲线规则,其墩顶位移较活动墩大,墩底所受的力远大于活动墩,在抗震设计中应尤为关注固定墩的构造设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独柱墩梁桥 振动台试验 抗震设计 试验现象 地震响应 滞回曲线 应变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混凝土墩柱塑性铰区箍筋设计用量试验研究 被引量:5
15
作者 邵长江 韦旺 +4 位作者 漆启明 王猛 胡晨旭 肖正豪 肖来川 《土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114-123,共10页
建立塑性铰区箍筋用量与墩柱抗震性能目标的定量关系,通过延性指标计算箍筋设计用量,是当前延性抗震构造设计的重要研究内容。大批学者给出众多箍筋用量的计算公式,但其中大部分无法给出任意延性系数对应的设计配箍率,少量可定量公式的... 建立塑性铰区箍筋用量与墩柱抗震性能目标的定量关系,通过延性指标计算箍筋设计用量,是当前延性抗震构造设计的重要研究内容。大批学者给出众多箍筋用量的计算公式,但其中大部分无法给出任意延性系数对应的设计配箍率,少量可定量公式的适用性和准确性有待提高。为此,基于课题组21个桥墩试验结果、PEER数据库中135个墩柱试件及相关学者的18个墩柱试件,在大量试验数据的基础上,分析实心及空心墩延性性能的主要影响因素,以轴压比、剪跨比、纵筋及混凝土强度、配筋率及位移延性系数等为参数,回归得到不同类墩柱塑性铰区约束箍筋用量的简化算式。关于试验墩柱的计算结果表明,回归公式比既有公式更适用于估算各类墩柱约束箍筋的设计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凝土墩柱 塑性铰区 箍筋用量 位移延性系数 回归公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监测报警数据驱动的综合管廊运维动态风险评价 被引量:7
16
作者 龙丹冰 赵一静 杨成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154-1162,共9页
运维风险评价是地下综合管廊运维管理的重要环节,既有方法以专家评价等静态数据为评价数据,侧重对算法改进以提升评价准确率,未考虑运营过程中管廊状态变化对评价结果的影响,难以反映管廊动态风险变化。提出了以监测报警数据驱动的综合... 运维风险评价是地下综合管廊运维管理的重要环节,既有方法以专家评价等静态数据为评价数据,侧重对算法改进以提升评价准确率,未考虑运营过程中管廊状态变化对评价结果的影响,难以反映管廊动态风险变化。提出了以监测报警数据驱动的综合管廊运维动态风险评价方法。建立管廊FMEA评价机制,以专家评价静态数据为基础,在管廊运维风险评价中引入传感监测动态数据;建立风险数据迭代方法,有效融合静态数据与动态数据,获得不断修正的动态风险数据,以反映实时风险状况。采用云模型-灰关联分析法实现风险排序,以处理管廊运维复杂风险关系并解决风险耦合问题。以变化最为频繁的环境质量监测数据为例,通过实际项目应用验证了新方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全工程 综合管廊 动态风险 风险评价 FME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铁路圆端空心墩等效塑性铰长度试验研究 被引量:4
17
作者 邵长江 漆启明 +3 位作者 韦旺 肖正豪 肖来川 王猛 《铁道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138-145,共8页
等效塑性铰长度通常用于估算桥墩顶部的位移能力,是空心墩抗震性能分析的重要指标之一。鉴于目前塑性铰长度公式大多源于实心构件的试验和理论成果,铁路圆端空心墩的塑性铰特性、现有计算模型的适用性等亟待深入研究。因此,对4个1/6缩... 等效塑性铰长度通常用于估算桥墩顶部的位移能力,是空心墩抗震性能分析的重要指标之一。鉴于目前塑性铰长度公式大多源于实心构件的试验和理论成果,铁路圆端空心墩的塑性铰特性、现有计算模型的适用性等亟待深入研究。因此,对4个1/6缩尺的圆端空心墩模型进行拟静力加载,观测试件损伤演化历程,分析桥墩塑性铰和曲率分布特性,并比较既有塑性铰长度公式计算值与实测值。结果表明:最终墩身裂缝分布范围约占桥墩高度的2/3,塑性损伤主要集中在墩底空心墩倒角附近区域;由于墩底实心段、倒角过渡段和墩身变截面的影响,墩底塑性铰区相对延长并整体上移;Eurocode8模型计算结果与试验值最为接近,可用于估算铁路圆端空心墩等效塑性铰长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圆端空心墩 等效塑性铰长度 拟静力试验 计算公式 适用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熵算法改进的故障树-云模型风险分析方法 被引量:5
18
作者 龙丹冰 解丽萍 杨成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633-641,共9页
为了改善建筑运维期失效风险的诊断和预测能力,提升其信息化程度,以一幢有显著劣化特征及病害且损伤分布特征复杂的古旧木结构建筑为例,基于改进的熵算法,提出了故障树-云模型(IEFTC)风险评估方法;考虑不同评价结果的标准差,给出了新的... 为了改善建筑运维期失效风险的诊断和预测能力,提升其信息化程度,以一幢有显著劣化特征及病害且损伤分布特征复杂的古旧木结构建筑为例,基于改进的熵算法,提出了故障树-云模型(IEFTC)风险评估方法;考虑不同评价结果的标准差,给出了新的熵和超熵算法,既保留了专家对事件风险的判断,又量化了评价意见的离散度。该方法先利用故障树算法描述事件间的相关性并形成对应的风险地图,再结合云模型的数学分析功能,通过故障树的逻辑门进行模糊信息传递,可以在充分保留风险信息的基础上得到更为合理的分析结果。最后,实现了基于BIM的风险等级判断,并利用显示色度差异展示不同构件的风险程度。研究充分利用了云模型在模糊性和随机性方面进行数学分析的优势,提升了传统故障树方法处理和传递模糊信息的效果,并借助BIM进行可视化,有望在复杂病害结构的分析鉴定中提升评估及维护决策的准确度和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全工程 风险诊断 故障树 云模型 BIM 风险可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钢管混凝土徐变效应随机性灵敏度分析 被引量:2
19
作者 赵金钢 赵人达 占玉林 《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44-50,共7页
针对钢管混凝土徐变的随机性,利用支持向量机回归拟合钢管混凝土徐变效应的显式函数计算随机变量的灵敏度系数,并结合蒙特卡洛法进行随机性分析;采用自适应混合粒子群法优化支持向量机相关参数的取值以提高计算效率;对2个钢管混凝土徐... 针对钢管混凝土徐变的随机性,利用支持向量机回归拟合钢管混凝土徐变效应的显式函数计算随机变量的灵敏度系数,并结合蒙特卡洛法进行随机性分析;采用自适应混合粒子群法优化支持向量机相关参数的取值以提高计算效率;对2个钢管混凝土徐变模型试验构件进行徐变随机性分析,并将计算结果与蒙特卡洛法计算结果进行对比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同时分析了钢管混凝土徐变效应各影响因素的灵敏度。结果表明:基于支持向量机与蒙特卡洛法对钢管混凝土轴压构件徐变随机性的分析结果与蒙特卡洛法分析结果相比相对误差较小;钢管混凝土徐变效应呈现随机性,概率密度曲线近似于正态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支持向量机 蒙特卡洛法 自适应混合粒子群法优化 钢管混凝土 徐变效应 灵敏度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自适应匹配算法的速度脉冲型地震动模型化 被引量:3
20
作者 杨成 刘佳欣 +2 位作者 唐泽楠 赵柏涵 辛本坚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726-732,共7页
速度脉冲型地震记录至今尚未有完整的波形参数识别方法,从地震动数据库中批量识别脉冲记录并搜集波形参数仍然有一定困难.针对此问题,将脉冲量化识别、脉冲解析函数、自适应匹配算法三者结合,提出一套脉冲波形参数识别方法,可实现脉冲... 速度脉冲型地震记录至今尚未有完整的波形参数识别方法,从地震动数据库中批量识别脉冲记录并搜集波形参数仍然有一定困难.针对此问题,将脉冲量化识别、脉冲解析函数、自适应匹配算法三者结合,提出一套脉冲波形参数识别方法,可实现脉冲波形和解析函数之间的自适应匹配;该方法包括一个借助EMD(empirical mode decomposition)的核心算法,对近场速度脉冲型地震记录实现平滑;再以Mavroeidis函数为脉冲基本模型,根据其特征参数的变化范围,分别对脉冲频率、脉冲形状系数、脉冲振荡特征系数进行了参数样本的循环枚举,并由优化算法确定模型参数取值;在此基础上,给出了当前既有的速度脉冲型记录样本的上述模型参数识别结果,并根据统计给出了地面峰值加速度分布和主脉冲周期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和既有的方法利用Dickinson模型识别方法相比,本文算法对波形显著不对称的记录主脉冲周期识别错误率降低了约67%,较好的识别稳定性更有利于工程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场脉冲型地震动 自适应匹配 参数识别 枚举 优化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