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岩石场地重力式挡土墙地震土压力振动台实验研究 被引量:10
1
作者 焦方辉 姚令侃 +1 位作者 蒋良潍 赵静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 CSCD 2011年第3期316-322,共7页
结合汶川震区调查资料,利用大型振动台模型试验,分析了碎石土填料的岩石场地重力式挡土墙的地震土压力及其分布规律,并以此对我国现行铁路、公路抗震规范做合理性讨论和细化。研究发现,地震作用下,挡土墙的动土压力沿墙高呈单峰曲线状分... 结合汶川震区调查资料,利用大型振动台模型试验,分析了碎石土填料的岩石场地重力式挡土墙的地震土压力及其分布规律,并以此对我国现行铁路、公路抗震规范做合理性讨论和细化。研究发现,地震作用下,挡土墙的动土压力沿墙高呈单峰曲线状分布,且60%~80%集中作用于挡墙中部;随着地震峰值加速度的增加,地震土压力分布逐渐偏离现行振震设计规范所认为的三角形线性状,而呈现非线性状;合力作用点高于1/3墙高,0.4g地震加速度作用下,接近0.4倍墙高,对岩石场地下粗粒径墙背填料的地震土压力作用点高度,建议取0.35倍墙高。对比计算表明,现行规范能基本满足工程抗震设计需要,但建议对柔性挡土墙的抗震设计作出必要规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力式挡土墙 地震土压力 振动台模型试验 抗震设计规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岩界面地震波能量传递与耗散特性研究——以汶川8.0级地震为例 被引量:10
2
作者 张祖武 姚令侃 《灾害学》 CSCD 2011年第1期5-9,共5页
以汶川8.0级地震为例,应用应力波在弹性介质界面能量分配与反射和透射系数之间的相关性,得出地震波在不同介质中滞留能量的耗散比与介质波阻抗比和上层介质能量衰减比之间的关系。通过离散数值计算发现当能量衰减比一定时,两种介质的波... 以汶川8.0级地震为例,应用应力波在弹性介质界面能量分配与反射和透射系数之间的相关性,得出地震波在不同介质中滞留能量的耗散比与介质波阻抗比和上层介质能量衰减比之间的关系。通过离散数值计算发现当能量衰减比一定时,两种介质的波阻抗比在某一特定值时上层介质滞留能量耗散比达到最大,该值随着能量衰减比的增大而增大。这一结论对地震山区的"剥皮型"滑坡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解释,并得到了路堤工程宏观震害与面波测试资料的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波 能量密度 波阻抗 “剥皮型”滑坡 高路堤 汶川8.0级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穿越断裂带线路地表变形震害模式分析与定线策略 被引量:3
3
作者 唐超 姚令侃 孙晓丹 《铁道标准设计》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12-16,共5页
铁路选线设计是从源头上减轻地震灾害的根本对策。首先针对以曲线线形穿越断裂带的情况,基于破裂面错动位移、线路转向角和破裂面与线路错动一侧的夹角,导出了为减轻地震大地形变震害的线路平面预留变形量计算公式;在线路转向角不可选... 铁路选线设计是从源头上减轻地震灾害的根本对策。首先针对以曲线线形穿越断裂带的情况,基于破裂面错动位移、线路转向角和破裂面与线路错动一侧的夹角,导出了为减轻地震大地形变震害的线路平面预留变形量计算公式;在线路转向角不可选择的情况下,可直接运用该公式计算预留变形量;在线路转向角可选择的情况下,推导了能使废弃工程量最小的转向角最佳取值方法。然后针对以直线线形穿越断裂带的情况,分析了按原有设计标准,按困难条件下的设计标准的重建工程量,并提出了以降低速度为代价的便线修复方案,以作为减灾方案比选的参考。最后对修复线路设计时纵断面和横断面设计的注意事项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 地表变形 震害模式 选线设计 预留变形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铁路与林区防火基础设施一体化设计技术初探 被引量:1
4
作者 仝明萍 姚令侃 《铁道标准设计》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4-8,共4页
处于对保护环境的考虑,传统的铁路选线首先考虑绕避林区方案,或用隧道下穿形式通过林区的方案,提出铁路与林区防火基础设施的建设相结合的理念。首先针对森林火灾的分布规律与林区道路防火救火功能要求,提出林区铁路选线的原则;然后以... 处于对保护环境的考虑,传统的铁路选线首先考虑绕避林区方案,或用隧道下穿形式通过林区的方案,提出铁路与林区防火基础设施的建设相结合的理念。首先针对森林火灾的分布规律与林区道路防火救火功能要求,提出林区铁路选线的原则;然后以山区路基工程为例,结合林区防火效益和工程经济性要求,得到林区铁路定线的最佳地面坡度为17.5°;最后,根据斜坡林火传播速度差异,以半填半挖工点为例,提出上下侧分别设不同宽度的隔离带并在上侧加设防火墙的铁路横断面设计图;从而建立铁路与林区防火基础设施一体化设计的初步技术框架。此外,对林区铁路运营期间的防火措施也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路设计 森林防火 防火设施 横断面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