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完全分解模型的综合运输系统能耗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左大杰 赵柯达 谢媛娣 《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5-20,共6页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程度的提高,交通与能源矛盾日益突出.现有研究认为运输业能源消耗与运输量、能源消耗强度有关,然而忽视了综合运输系统结构对能源消耗的影响.为了解综合运输系统能耗与运输量、能耗强度、运输系统结构三者的定性与定...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程度的提高,交通与能源矛盾日益突出.现有研究认为运输业能源消耗与运输量、能源消耗强度有关,然而忽视了综合运输系统结构对能源消耗的影响.为了解综合运输系统能耗与运输量、能耗强度、运输系统结构三者的定性与定量关系,找出综合运输系统能耗快速增长的真正推动因素,本文以综合运输系统为研究对象,建立基于完全分解的综合运输系统能耗影响分析模型,将能耗的影响因素分解成系统结构、运输量、能源消耗强度三大因子,并对1995–2011年的统计数据进行实例计算.研究发现,运输量的大量增加是运输业能耗显著增加的主要因素.但值得关注的是,运输结构对能源消耗的影响日益突出.所以,我国进一步构建综合运输系统时,应当做好各种运输方式在能耗方面的优势比较及合理的整体发展规划,使得各种运输方式协调发展.应该大力发展能源消耗率低且对环境影响小的铁路和水路运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合交通运输 能耗分解 完全分解模型 综合运输系统 能耗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通道数据的高铁司机警觉评估实验设计 被引量:1
2
作者 郭峤枫 周明 +2 位作者 刘帆洨 郭孜政 史磊 《实验技术与管理》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4-25,共12页
高铁司机警觉与行车安全密切相关。为实现司机警觉状态评估,该研究设计了一种基于多通道数据的高铁司机警觉评估实验方案。依托高铁驾驶模拟器,以连续驾驶的方式诱发高铁司机警觉衰退,实验过程中同步采集其脑电、心电、眼动以及简单反... 高铁司机警觉与行车安全密切相关。为实现司机警觉状态评估,该研究设计了一种基于多通道数据的高铁司机警觉评估实验方案。依托高铁驾驶模拟器,以连续驾驶的方式诱发高铁司机警觉衰退,实验过程中同步采集其脑电、心电、眼动以及简单反应时间和疲劳程度主观量表。基于神经网络、支持向量机等机器学习技术构建司机警觉评估模型技术方案。以司机神经、生理等融合特征为输入,以司机疲劳状态为输出,构建司机警觉评估模型,对提出的实验方案进行探讨,验证提出的实验方案的合理性与可应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铁司机 警觉评估 高铁模拟实验 高铁安全 实验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轨迹数据的大规模路网交通拥挤时空关联规则挖掘 被引量:6
3
作者 周启帆 刘海旭 +1 位作者 董志鹏 徐银 《系统仿真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60-271,共12页
提出了K近邻RElim(K neighbor-RElim,KNR)算法和时序K近邻RElim(sequential KNbrRElim,SKNR)算法,利用大规模路网的车辆轨迹数据来挖掘路段拥挤关联规则和拥挤传播时空关联规则。其中KNR算法在RElim算法基础上拓展了空间拓扑约束,可高... 提出了K近邻RElim(K neighbor-RElim,KNR)算法和时序K近邻RElim(sequential KNbrRElim,SKNR)算法,利用大规模路网的车辆轨迹数据来挖掘路段拥挤关联规则和拥挤传播时空关联规则。其中KNR算法在RElim算法基础上拓展了空间拓扑约束,可高效从大规模车辆轨迹数据集中挖掘路网中关联性拥挤易发路段,并量化这些路段间拥挤的关联性强度。而SKNR算法进一步以滑动窗口的形式拓展时间维度,可以挖掘出大规模路网中难以直接观测的拥挤传播现象,并追溯拥挤传播路径。以成都路网和车辆轨迹数据的挖掘结果对所提出的算法进行了说明和验证,结果表明了算法的有效性和鲁棒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据挖掘 关联规则 拥挤传播 轨迹数据 RElim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安全距离的手动—自动驾驶混合交通流研究 被引量:43
4
作者 邱小平 马丽娜 +1 位作者 周小霞 杨达 《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01-108,124,共9页
随着汽车技术的发展,道路上自动驾驶的车辆在未来会越来越多,给道路交通带来了巨大影响.本文引入了经典的Gipps安全距离规则,对Na Sch模型进行改进,提出了基于安全距离的自动驾驶元胞自动机交通流模型.然后,利用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了自... 随着汽车技术的发展,道路上自动驾驶的车辆在未来会越来越多,给道路交通带来了巨大影响.本文引入了经典的Gipps安全距离规则,对Na Sch模型进行改进,提出了基于安全距离的自动驾驶元胞自动机交通流模型.然后,利用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了自动驾驶车辆对道路交通流的影响,研究获得一些新的结论.第一,通过降低自动驾驶车辆系统的反应时间,可大幅提高道路通行能力,最高可达2倍.第二,当自动驾驶车辆系统的反应时间降到0.5 s以下时,其对道路通行能力的影响可忽略.第三,道路上自动驾驶车辆的比例对道路通行能力和交通拥堵有显著影响.当自动驾驶车辆的比例达到80%时,通行能力可达到全手动驾驶交通流的2倍,交通拥堵可以降低50%.第四,在全自动驾驶的交通流中,增大自动驾驶反应时间会减少交通拥堵.特别是当密度在30~60 veh/km的范围内时作用更为明显,拥堵比例下降最高可达到20%,可以作为一种缓解拥堵的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路运输 安全距离 元胞自动机 反应时间 混合比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耐受性的城市轨道交通车厢立席密度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陈伟 李宗平 +2 位作者 余大本 鞠艳妮 尹嘉诚 《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25-230,243,共7页
为合理确定城市轨道交通车厢立席密度,从立席乘客耐受感知的角度探讨立席密度对耐受性的影响.从时间与空间感知的角度探讨综合耐受性影响因素分类,主要包括立席乘客密度、站立时间和候车时间3个主要因素.引入区间模糊数,实现对耐受感知... 为合理确定城市轨道交通车厢立席密度,从立席乘客耐受感知的角度探讨立席密度对耐受性的影响.从时间与空间感知的角度探讨综合耐受性影响因素分类,主要包括立席乘客密度、站立时间和候车时间3个主要因素.引入区间模糊数,实现对耐受感知的模糊化处理,提高参数的回归精度.对模型进行回归分析,得出不同类型乘客耐受性的参数估计,绘制耐受阈值关于要素叠加的等值面图.结合仿真结果,对立席密度耐受阈值进行修正,结果表明,常规条件下,普通出行乘客所能接受的最大立席密度为6.57~6.92人/m2,通勤出行乘客所能接受的最大立席密度为7.21~7.63人/m2.模型结果为规划设计中确定合理立席密度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交通 耐受性 立席密度 站立时间 候车时间 区间模糊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拥堵传播的轨道交通车站站台承载人数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陈伟 李宗平 +1 位作者 刘灿 鞠艳妮 《系统仿真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1582-1592,共11页
掌握拥堵传播条件下的轨道交通车站承载人数变化规律,是提高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安全保障能力的基础。从人、站、车多子系统角度出发,结合客流、站台及列车多属性特征,建立基于系统动力学的城市轨道交通车站承载人数计算模型。设计多组别... 掌握拥堵传播条件下的轨道交通车站承载人数变化规律,是提高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安全保障能力的基础。从人、站、车多子系统角度出发,结合客流、站台及列车多属性特征,建立基于系统动力学的城市轨道交通车站承载人数计算模型。设计多组别灵敏度仿真分析实验,从多角度分析站台承载人数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拥堵传播与正常条件下车站承载人数变化情况具有较大差别,列车发车间隔、乘客进站速率和去向比例对车站人数变化情况影响较大,列车到站间隔影响相对有限。研究结果可以为特定客流特征车站制定客流组织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轨道交通 承载人数 影响因素 系统动力学 仿真计算 灵敏度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铁路空车调配综合优化模型及求解 被引量:7
7
作者 程学庆 《中国铁道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15-119,共5页
以铁路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货物运输需求方(货主)满意度最大化和空重车调配路径最合理化为目标函数构建铁路空车调配多目标综合优化模型。模型的约束条件主要包括:空车供应站的车种供应量、以重代空最大运量和剩余装车作业能力;空车运... 以铁路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货物运输需求方(货主)满意度最大化和空重车调配路径最合理化为目标函数构建铁路空车调配多目标综合优化模型。模型的约束条件主要包括:空车供应站的车种供应量、以重代空最大运量和剩余装车作业能力;空车运输阶段的区段运输能力;空车需求站的剩余卸车作业能力、车种需求量和货物装运总量。根据调研资料确定模型求解参数的取值;通过简化路径参数、量纲转换处理,将多目标规划转换为单目标规划;运用LINGO软件实现综合优化模型的二次建模;运行LINGO程序得到铁路空车综合调配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车调配 企业经济效益 货主满意度 合理路径 综合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轨道交通断面客流不确定性分析的广义自回归条件异方差改进模型
8
作者 吴婷 蒋阳升 +1 位作者 丁笑 郑世琦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30-36,共7页
对比分析指出,城市轨道交通线路断面客流量变化与道路交通断面客流量变化具有相似性,但城市轨道交通线路断面客流时间序列具备特有的尖峰厚尾特性,其变化的敏感程度依赖时空条件,常用于道路领域的广义自回归条件异方差(GARCH)模型无法... 对比分析指出,城市轨道交通线路断面客流量变化与道路交通断面客流量变化具有相似性,但城市轨道交通线路断面客流时间序列具备特有的尖峰厚尾特性,其变化的敏感程度依赖时空条件,常用于道路领域的广义自回归条件异方差(GARCH)模型无法直接用于城市轨道交通领域。基于此,引入广义误差分布(GED)虚变量,构建改进的GARCH模型,并基于成都地铁1号线下行断面客流时间序列数据,借助EViews和Matlab软件对改进前后的模型效果进行实证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改进后的虚变量GARCH模型比原始的GARCH模型具有更好的适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轨道交通 断面客流 不确定性 虚变量 GARCH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铁司机警觉度监测与干预穿戴装置研制
9
作者 史磊 周文慧 +3 位作者 魏方传 陈志涛 周昱 王理安 《实验技术与管理》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43-149,共7页
为准确识别、分析高铁司机疲劳状态并进行有效干预,提出一种基于脑电信号特征的疲劳识别与干预方法,并研制了集实时监测、疲劳检测和智能干预于一体的可穿戴警觉度干预装置。装置由采集终端、Web端疲劳检测设备、疲劳干预模块和警觉度... 为准确识别、分析高铁司机疲劳状态并进行有效干预,提出一种基于脑电信号特征的疲劳识别与干预方法,并研制了集实时监测、疲劳检测和智能干预于一体的可穿戴警觉度干预装置。装置由采集终端、Web端疲劳检测设备、疲劳干预模块和警觉度预警平台组成:采集终端实时收集、分析脑电数据;Web端疲劳检测设备使用Welch法提取7个脑电特征指标计算疲劳阈值,以优化随机森林分类器识别司机疲劳状态并发送干预指令;采集终端与疲劳干预模块集成为柔性可穿戴衣物;警觉度预警平台可视化显示各模块运行状态。实验结果表明,装置的疲劳检测准确率超过90%,脑电指标显示装置疲劳干预效果良好,并具备稳定的通信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铁司机 实时监测 脑电信号 警觉度 智能干预 可穿戴设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速铁路列车运行冲突管理总论 被引量:10
10
作者 文超 彭其渊 陈芋宏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8-12,共5页
为提高铁路行车指挥水平、保障行车安全,研究了高速铁路列车运行冲突管理问题。以高速铁路运输系统特点分析为基础,在定义高速铁路列车运行冲突后,对列车运行冲突从4个不同角度进行分类。分析列车运行冲突的特点,阐述高速铁路列车运行... 为提高铁路行车指挥水平、保障行车安全,研究了高速铁路列车运行冲突管理问题。以高速铁路运输系统特点分析为基础,在定义高速铁路列车运行冲突后,对列车运行冲突从4个不同角度进行分类。分析列车运行冲突的特点,阐述高速铁路列车运行冲突管理的内涵。列车运行冲突的形成机理研究、冲突分析、冲突消解和基于冲突管理的列车运行调整方法和运行图研究等问题构成中国高速铁路冲突管理的主要研究框架体系。高速铁路冲突管理理论体系的研究是高速铁路运输组织优化的关键问题之一,是高速铁路行车安全的重要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铁路 列车运行冲突 冲突分析 冲突管理 框架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随机性和服务水平的地铁站自动售票机仿真优化配置 被引量:4
11
作者 蒋阳升 林曦 +2 位作者 安定 朱娟秀 胡路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430-435,共6页
为优化配置地铁站的自动售票机数目,将自动售票过程抽象为具有状态相关性和容量限制的单服务台排队系统.基于实际调查数据发现,客流到达间隔和自动售票时间分别服从对数正态分布和伽马分布;根据地铁设计规范,将排队区域行人的等待忍耐... 为优化配置地铁站的自动售票机数目,将自动售票过程抽象为具有状态相关性和容量限制的单服务台排队系统.基于实际调查数据发现,客流到达间隔和自动售票时间分别服从对数正态分布和伽马分布;根据地铁设计规范,将排队区域行人的等待忍耐极限转化为排队系统容量.在此基础上,利用Anylogic软件设计排队系统仿真优化实验,获取不同服务水平等级下的最优自动售票机台数.最后,对排队系统仿真实验进行微观仿真验证.结果表明,排队系统仿真与微观仿真实验结果高度吻合,由此证明了所提方法的可信度和适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动售票机 状态相关性 容量限制 排队系统 服务水平 仿真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各向异性测度的路面三维图像裂缝识别 被引量:13
12
作者 彭博 WANG Kelvin C.P. +1 位作者 陈成 蒋阳升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888-895,共8页
为准确而完整地识别路面裂缝,提出了基于1 mm/像素的路面三维图像裂缝自动识别算法.该算法主要包括各向异性测度计算与自适应优化阈值分割、深度验证和多分辨率去噪处理3个部分.首先,针对路面图像像素特征,基于0°、45°、90... 为准确而完整地识别路面裂缝,提出了基于1 mm/像素的路面三维图像裂缝自动识别算法.该算法主要包括各向异性测度计算与自适应优化阈值分割、深度验证和多分辨率去噪处理3个部分.首先,针对路面图像像素特征,基于0°、45°、90°和135°四个方向的线性邻域的均值和标准差计算每个像素的各向异性测度(表征方向性的强弱),并应用最大类间方差法确定最优阈值,将路面图像分为强方向性和弱方向性像素两类;其次,根据半径为d的正方形邻域深度均值设定阈值,用方向性强且深度低于或等于该阈值的像素形成初步的裂缝图像;最后,将裂缝图像划分为多个子块,设计去噪模板对裂缝图像进行滑动窗口去噪处理,获得最终裂缝图像.基于166幅含有各类裂缝的三维路面图像(2 048×2 048像素)进行测试分析,结果显示,本文算法获得了较高的准确率(均值91.57%)和召回率(均值81.29%),最终以84.26%的F1均值优于种子识别算法(F1均值69.19%)、Canny边缘检测(F1均值8.15%)和OTSU分割(F1均值5.1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路工程 识别算法 图像处理 路面裂缝 各向异性检测 三维图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1mm精度路面三维图像的裂缝自动并行识别算法 被引量:9
13
作者 彭博 蒋阳升 +1 位作者 陈成 Kelvin C.P.Wang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190-1196,共7页
为了快速、准确、完整地识别裂缝,基于1 mm/像素的路面三维图像提出了具有并行结构的裂缝自动识别算法.首先,进行降维处理,分别以像素(0,0)和(4,4)为起点将源图像划分为8×8像素的子块,获得2幅部分重叠的降维图像;然后,基于降维图... 为了快速、准确、完整地识别裂缝,基于1 mm/像素的路面三维图像提出了具有并行结构的裂缝自动识别算法.首先,进行降维处理,分别以像素(0,0)和(4,4)为起点将源图像划分为8×8像素的子块,获得2幅部分重叠的降维图像;然后,基于降维图像进行裂缝种子识别和裂缝连接,形成10个并列的子流程,从而产生10幅初步裂缝图像;最后,对10幅图像进行裂缝融合与滑动窗口去噪处理,获得裂缝图像.测试结果表明:提出的算法具有较高的准确率(平均92.56%)和召回率(平均90.59%),并以90.59%的F值优于Otsu阈值分割及Canny边缘检测算法;该算法的并行结构有利于程序并行化,能有效提高运算速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路工程 识别算法 图像处理 路面裂缝 裂缝融合 裂缝种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数字孪生的铁路客运站技术作业实时调度方法 被引量:8
14
作者 何必胜 陈鹏 +2 位作者 张宏翔 鲁工圆 张春辉 《系统仿真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2130-2141,共12页
为提高铁路客运站作业调度水平,降低列车延误影响,采用数字孪生技术构建铁路客运站技术作业模型,通过实时数据采集,基于随机森林的作业时间预测,作业模拟以及智能决策,提出基于数字孪生的铁路客运站技术作业实时调度方法。将此调度方法... 为提高铁路客运站作业调度水平,降低列车延误影响,采用数字孪生技术构建铁路客运站技术作业模型,通过实时数据采集,基于随机森林的作业时间预测,作业模拟以及智能决策,提出基于数字孪生的铁路客运站技术作业实时调度方法。将此调度方法应用于某实际铁路客运站中,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对实际作业进行高精度预测及模拟;使用三种数字孪生决策规则能有效降低列车作业延误。研究论证了该数字孪生模型能应用于实际车站管理,提高作业实时调度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路运输 实时调度 数字孪生 技术作业 作业延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速铁路调度员应急处置能力评价体系构建及应用 被引量:8
15
作者 郭峤枫 刘君喜 +3 位作者 杜敏齐 刘明峰 赵永亮 郭孜政 《铁道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8,共8页
列车调度员作为高速铁路运行的核心指挥人员,其应急处置能力直接影响高速铁路系统的运行安全与效率。在分析高速铁路列车调度员应急处置作业流程与内容的基础上,提出以业务基础知识、运行优化调整能力、作业安全水平、沟通能力为准则层... 列车调度员作为高速铁路运行的核心指挥人员,其应急处置能力直接影响高速铁路系统的运行安全与效率。在分析高速铁路列车调度员应急处置作业流程与内容的基础上,提出以业务基础知识、运行优化调整能力、作业安全水平、沟通能力为准则层,以处置期间客车增晚时间、应急响应时间、调度命令准确率、受令单位正确率、标准用语规范性等12项指标为指标层的评价体系。采用TOPSIS方法构建高速铁路列车调度员应急处置能力综合评价模型,并基于CRITIC方法给出各指标权重系数的量化方法。最后,采用列车调度员实际应急处置数据,试算评价模型,并与调度所给出考核结果进行比对。结果表明,该模型能够有效评估高速铁路列车调度员的应急处置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铁路 列车调度员 应急处置 综合评价 CRITIC-TOPSI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老铁路通道跨境货物列车开行方案研究 被引量:6
16
作者 李达 李向蔚 +1 位作者 王静 李宗平 《铁道运输与经济》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1-8,共8页
针对特定跨境铁路通道,设计符合通道运输市场需求的货物列车开行方案,对最大化利用通道运输能力,满足通道货运需求,提高通道运输收益具有重要意义。以中老双边贸易现状数据为基础,分析中老铁路通道货物运输需求特征,对中老铁路通道分别... 针对特定跨境铁路通道,设计符合通道运输市场需求的货物列车开行方案,对最大化利用通道运输能力,满足通道货运需求,提高通道运输收益具有重要意义。以中老双边贸易现状数据为基础,分析中老铁路通道货物运输需求特征,对中老铁路通道分别构建物理网络模型和产品网络模型。在此基础上以综合运输收益最大化为目标,考虑通道运输条件,构建了中老铁路通道跨境货物列车开行方案优化模型。采用保守情景下中老铁路货运需求预测数据进行计算,结果显示优化模型能够实现产品类别和服务路径的合理分配,并显著提高通道运输效益,验证了优化模型的有效性。最后在优化求解的基础上结合中老铁路开通初期运营现状对列车开行方案提出了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老铁路通道 跨境铁路通道 货物运输需求特征 列车开行方案 优化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旅客列车线路选择的蚁群算法求解 被引量:5
17
作者 罗建 薛锋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CSCD 2013年第11期11-14,139,共5页
高速铁路建成后客运通道内的线路组成要素及线路功能将发生较大变化,旅客列车在通道内的线路选择方案也需要进一步优化。采用蚁群算法(ACO)对旅客列车的线路选择进行了设计,给出了转移概率及信息量更新方法,并采用对每个蚁群单独寻优的... 高速铁路建成后客运通道内的线路组成要素及线路功能将发生较大变化,旅客列车在通道内的线路选择方案也需要进一步优化。采用蚁群算法(ACO)对旅客列车的线路选择进行了设计,给出了转移概率及信息量更新方法,并采用对每个蚁群单独寻优的思路,制定了相应的求解策略。经过实例验证,取得了较好的结果,为今后基于路网条件下的旅客列车线路选择方案决策优化提供了一种新的参考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客列车 线路选择 蚁群算法 决策优化 求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LSTM-Attention的高速铁路司机警觉度预测 被引量:2
18
作者 潘雨帆 史磊 +3 位作者 周宏宇 倪少权 张骏 郭孜政 《铁道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29-37,共9页
准确度量高速铁路司机的警觉度是保障保证列车安全运行的关键问题。针对该问题提出一种通过眼动、心电信号及线路参数时序特征预测高速铁路司机警觉度的方法。研究基于心理学双任务范式设计模拟驾驶实验,主任务要求司机正常驾驶机车,次... 准确度量高速铁路司机的警觉度是保障保证列车安全运行的关键问题。针对该问题提出一种通过眼动、心电信号及线路参数时序特征预测高速铁路司机警觉度的方法。研究基于心理学双任务范式设计模拟驾驶实验,主任务要求司机正常驾驶机车,次任务要求司机在看到红色信号灯亮起时迅速按键,以司机对次任务的反应时间来量化其警觉度。构建警觉度预测模型时,对每个试次提取7项眼动指标和19项心电指标以及环境参数,并通过灰色关联分析筛选出14项有效的生理指标。然后以司机生理指标和线路环境参数为自变量,以其对次任务的反应时间为因变量,构建基于LSTM-Attention算法的高速铁路司机警觉度预测模型。研究结果表明:LSTM-Attention模型对40名高速铁路司机反应时间预测平均绝对误差为92.86 ms,均方根误差为102.31 ms,平均相对误差为9.6%,且时间序列长度为5时预测效果最好,注意力机制的引入能减小模型约4%的预测误差。本文所提方法可实现对高速铁路司机警觉度的连续度量,可为驾驶辅助系统的研发提供技术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铁路 警觉度 高速铁路司机 长短时记忆网络 注意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区间模糊数的换乘耐受性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艾毅 李宗平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253-1262,共10页
从耐受感知的角度,分别针对步行过程和等待过程中的空间要素、时间要素和环境要素进行分析,并提出了空间耐受性、等待耐受性和基于这两者相互叠加而形成的综合耐受性的概念.同时,通过耐受阈值的确定,界定了换乘过程中的耐受极限与实际... 从耐受感知的角度,分别针对步行过程和等待过程中的空间要素、时间要素和环境要素进行分析,并提出了空间耐受性、等待耐受性和基于这两者相互叠加而形成的综合耐受性的概念.同时,通过耐受阈值的确定,界定了换乘过程中的耐受极限与实际采取的换乘决策的关系.在进行建模分析时,通过引入区间模糊数,实现了对耐受感知的模糊化处理,提高了参数的回归精度.对模型进行回归分析,得出了不同耐受性的参数估计,并绘制了耐受阈值关于要素叠加的等值面图.研究表明,在常规环境下,人们所能接受的步行距离阈值为381 m,步行等待时间阈值为7.1 min,候车等待时间阈值为12.9 min.同时,该模型可得到换乘者在换乘过程中不同时空要素以及环境要素叠加所引发的耐受感知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换乘耐受性 耐受感知 耐受阈值 区间模糊数 模糊回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