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60篇文章
< 1 2 5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综合交通基础设施混凝土结构耐久性提升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李化建 马成贤 +2 位作者 杨志强 董昊良 易忠来 《中国工程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26-235,共10页
铁路、公路、水运、民航是我国重要的交通基础设施,混凝土结构是交通基础设施的主要结构类型,提升交通基础设施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能是保障交通安全、提升运输效能、延长结构服役寿命的重要途径。本文全面调研分析了我国交通基础设施混凝... 铁路、公路、水运、民航是我国重要的交通基础设施,混凝土结构是交通基础设施的主要结构类型,提升交通基础设施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能是保障交通安全、提升运输效能、延长结构服役寿命的重要途径。本文全面调研分析了我国交通基础设施混凝土结构的服役现状,结合国情和实情从设计理论、建造技术、运维制度等角度探讨了我国混凝土结构耐久性面临的问题与挑战,梳理了先进交通基础设施混凝土结构表面裂纹、渗透性能、内部损伤与钢筋锈蚀监测技术,概述了交通基础设施混凝土结构精准维修技术。研究提出了我国综合交通基础设施混凝土结构耐久性提升的对策建议:做好顶层设计、强化科技创新、完善标准体系,全面保障综合交通基础设施混凝土结构长寿命安全服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基础设施 混凝土结构 耐久性 健康监测 预防性维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改进SBAS-InSAR技术的西南山区铁路沿线地表形变监测方法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高永琪 胡亚 《铁道标准设计》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58-64,85,共8页
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技术(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InSAR)是一种新兴的对地观测手段,因其不受昼夜、云雨限制,被广泛应用于地表形变监测等领域。然而,受大气误差与失相干影响,InSAR技术仍然存在一些局限,尤其在植被... 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技术(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InSAR)是一种新兴的对地观测手段,因其不受昼夜、云雨限制,被广泛应用于地表形变监测等领域。然而,受大气误差与失相干影响,InSAR技术仍然存在一些局限,尤其在植被茂密的西南山区,以SBAS-InSAR为代表的时间序列InSAR方法存在观测点不足的问题,难以开展山区变形监测。针对以上问题,考虑西南山区气候特征,设计改进的SBAS-InSAR时间序列处理方法,对干涉相位进行优化。丽香铁路是我国云南省境内一条连接丽江市与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的电气化铁路,是西部铁路网中滇藏铁路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保障丽香铁路安全稳定,同时验证上述方法的可用性,以丽香铁路段沿线的某段为研究区,利用星载SAR卫星存档影像数据对其周边地表开展历史形变探测,计算研究区近6.5年(2015年05月16日至2021年12月10日)的历史形变时间序列,并分析其影响范围、形变因素、变化规律等信息。最后将提出的改进后的SBAS-InSAR方法与常规InSAR方法比较,充分证明了所提出方法的优越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区铁路 地表形变监测 SBAS-InSAR 雷达差分干涉测量 相位估计优化 变形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功能菌剂偶联有机肥强化秸秆还田
3
作者 李明星 江慧 +3 位作者 李锐定 陶逸倩 李星 邱忠平 《中国环境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870-881,共12页
设置添加秸秆降解菌剂(MC)、有机肥(OF)、菌肥联用(MC+OF)和空白对照(CK) 4个处理,进行了为期120d的还田实验,分析不同处理对还田秸秆降解速度、土壤理化性质及土壤微生态的影响.结果表明,MC+OF处理的秸秆降解和腐殖化效果最佳.还田120d... 设置添加秸秆降解菌剂(MC)、有机肥(OF)、菌肥联用(MC+OF)和空白对照(CK) 4个处理,进行了为期120d的还田实验,分析不同处理对还田秸秆降解速度、土壤理化性质及土壤微生态的影响.结果表明,MC+OF处理的秸秆降解和腐殖化效果最佳.还田120d时,MC+OF组半纤维、纤维素、木质素降解率和秸秆失重率分别较其他处理高2.87%~11.78%、3.20%~10.59%、6.00%~32.97%和9.49%~26.77%(P<0.05),腐殖质含量最高,达70.39g/kg;土壤总有机碳和溶解性有机碳分别较初始增加33.39%和62.00%,土壤总养分(氮磷钾)相对初始增加134.21mg/kg.此外,秸秆降解菌剂接种后其中的Aspergillus能够在秸秆还田过程中成为优势菌属,并诱导了Alcaligenes、Ensifer和Brevundimonas等具有木质纤维素降解功能的土著微生物显著富集;菌肥联用还提高土壤中蔗糖酶、脲酶和中性磷酸酶等碳、氮和磷转化的关键酶活力,降低了病理营养型真菌总量,提升了土壤品质.综上所述,MC+OF是解决还田秸秆降解难、资源循环受阻的有效手段,对降低环境污染风险和实现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秸秆降解菌剂 有机肥 土壤养分 土壤微生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CAP对(0.5CNTs+0.5GNPs)/AZ31复合材料显微组织及力学性能的影响
4
作者 吕亮亮 邱玺 +3 位作者 岳慧芳 周毅 周明扬 权高峰 《热加工工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43-146,共4页
采用粉末冶金法制备了石墨烯(GNPs)与碳纳米管(CNTs)混杂增强AZ31镁基复合材料,并研究了等径通道角挤压(ECAP)对(GNPs+CNTs)/AZ31复合材料的显微组织及力学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ECAP变形能显著细化该复合材料的晶粒,有效提升该复... 采用粉末冶金法制备了石墨烯(GNPs)与碳纳米管(CNTs)混杂增强AZ31镁基复合材料,并研究了等径通道角挤压(ECAP)对(GNPs+CNTs)/AZ31复合材料的显微组织及力学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ECAP变形能显著细化该复合材料的晶粒,有效提升该复合材料致密度、显微硬度和强度,屈服强度提高的主导强化机制为细晶强化;除此之外,ECAP变形基本不改变该复合材料的断裂应变及断裂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等径通道角挤压(ECAP) (GNPs+CNTs)/AZ31复合材料 细晶强化 断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煤地层隧道瓦斯等级合理性判定研究
5
作者 陈明浩 周航 +4 位作者 邱鹏 徐正宣 李东 苏培东 周小涵 《隧道建设(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895-905,共11页
我国隧道工程中有害气体引发的工程灾害频发,主要涉及中毒窒息、燃烧爆炸及化学腐蚀等问题。针对煤层瓦斯目前已建立相对完整的勘察评价体系,而非煤瓦斯尚缺少较为准确合理的风险等级评价方法,严重制约非煤瓦斯隧道工程建设高质量发展... 我国隧道工程中有害气体引发的工程灾害频发,主要涉及中毒窒息、燃烧爆炸及化学腐蚀等问题。针对煤层瓦斯目前已建立相对完整的勘察评价体系,而非煤瓦斯尚缺少较为准确合理的风险等级评价方法,严重制约非煤瓦斯隧道工程建设高质量发展。通过现场检测、原位试验、理论分析和实测计算等方法,研究非煤瓦斯气体在勘察和施工阶段的风险等级评价方法。研究结果表明:1)在勘察阶段,一般非煤瓦斯区段可采用在勘察钻孔内开展“中途检测+终孔检测+封孔检测”的常规方法进行瓦斯等级判定,在高瓦斯区段需结合聚气试验和逸散试验,通过聚气速率(ν_g)和逸散曲线进一步判定瓦斯等级和瓦斯类型;2)在施工阶段,开挖工作面绝对瓦斯涌出量(Q_绝)可通过实测风管压入通风量和优化后的断面瓦斯检测点准确实测;3)开挖工作面前方瓦斯富集体绝对瓦斯涌出量(Q_绝)应结合超前地质预报工作,创新采用“TSP+超前钻孔+检测试验”方法进行实测;4)非煤地层隧道瓦斯等级评价方法已在成渝中线高铁、市域(郊)铁路成都至眉山线成功应用并指导现场安全施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煤地层隧道 瓦斯等级评价 聚气试验 逸散试验 绝对瓦斯涌出量 超前地质预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聚类和随机森林耦合模型的崩滑灾害易发性评估
6
作者 杜映锦 席传杰 +3 位作者 胡卸文 吴建利 刘波 何坤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82-289,共8页
灾害易发性评估通常是基于灾害空间分布特征进行概率建模,然而灾害本身存在空间异质性.本文以汶马高速汶川至理县段沿线崩滑灾害为例,为解决灾害的空间异质性问题,利用K-means算法将研究区灾害威胁对象(人员、财产)及危险程度(损毁房屋... 灾害易发性评估通常是基于灾害空间分布特征进行概率建模,然而灾害本身存在空间异质性.本文以汶马高速汶川至理县段沿线崩滑灾害为例,为解决灾害的空间异质性问题,利用K-means算法将研究区灾害威胁对象(人员、财产)及危险程度(损毁房屋面积、损毁道路长度)进行空间聚类并赋予研究区不同聚类属性;从水文、地质、地貌条件等方面综合选取坡度、高程、坡向、曲率、地表切割度、河型弯曲系数、距构造带距离、岸坡坡体结构和地层岩性9个因子,将样本划分为70%的训练数据、30%的测试数据,对比K-RF模型与传统RF模型在易发性评估中的性能,以期为高速公路的运营安全及灾害防治提供理论支撑.结果表明:K-RF模型极高易发区共包含82.95%灾害点,相较于单一RF模型取得了更好的评价结果(AUC值提高5.4%);采用聚类的方法解决灾害空间异质性是可行的,但本文局限性在于未能从灾害本身反映灾害空间异质性,耦合模型结果本质上是易发性和易损性的综合反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崩滑灾害 机器学习 易发性 空间异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化学溶液作用下红层泥岩崩解特性与驱动机制
7
作者 凌斯祥 冯俊杰 +5 位作者 李晓宁 张杰 张国栋 黄世光 巫锡勇 冯宇淞 《工程地质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6-122,共17页
为研究红层泥岩在化学溶液作用下的崩解特性与驱动机制,本文以川中盆地侏罗系红层泥岩为研究对象开展了pH=3、5、7、10、12条件下的室内静态浸泡崩解试验,综合采用耐崩解性指数(I_(dN))、崩解小颗粒指数(L_(dN))、分形维数(D_(s))、崩解... 为研究红层泥岩在化学溶液作用下的崩解特性与驱动机制,本文以川中盆地侏罗系红层泥岩为研究对象开展了pH=3、5、7、10、12条件下的室内静态浸泡崩解试验,综合采用耐崩解性指数(I_(dN))、崩解小颗粒指数(L_(dN))、分形维数(D_(s))、崩解比(D_(r))、标准基础熵(S_(b))、表面能耗散定量刻画红层泥岩崩解过程、程度及其变化规律,引入红层泥岩崩解的微观结构、水离子变化和能量耗散,揭示红层泥岩崩解的驱动机制。结果表明,崩解循环初期,中性溶液以0.075~1.25 mm小粒径颗粒为主,碱性溶液以1.25~5 mm中等粒径颗粒为主,而酸性溶液的2~10 mm粗颗粒含量较大;崩解循环中后期,碱性溶液更易崩解形成较多<0.075 mm细颗粒,而酸性溶液则需要更多崩解循环次数才能形成更多细颗粒。岩石崩解指标中,分形维数(D_(s))最适用于描述红层泥岩崩解,其次为标准基础熵(S_(b)),可更为全面描述红层泥岩崩解物颗粒分布特征。基于能量耗散理论,酸碱溶液对红层泥岩崩解新增表面能(ΔW)影响较大,且酸碱性越强其能量耗散震荡亦越大,厘清了红层泥岩在不同pH值溶液浸泡下崩解初期的崩解强度为:中性>碱性>酸性,但崩解中后期的崩解强度已转变为:碱性>酸性>中性。红层泥岩崩解主要受颗粒连接弱化、矿物裂隙扩张和内部膨胀的物理驱动机制,矿物溶蚀、离子交换与离子吸附的化学驱动机制造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崩解指标 崩解特性 红层泥岩 浸水-失水循环 能量耗散 崩解驱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梯辅助高层建筑人员疏散最佳停靠策略研究
8
作者 马剑 宋丹丹 +3 位作者 陈娟 李若愚 何姗姗 王巧 《安全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57-1066,共10页
突发事件下高层建筑人员疏散效率低下,严重影响人员安全性。使用电梯辅助疏散可提高疏散效率。构建高层建筑电梯辅助疏散模型,开展楼层总数、每层人数和电梯参数变化场景下的模拟计算,分析确定电梯最佳停靠层,揭示相关因素对电梯停靠策... 突发事件下高层建筑人员疏散效率低下,严重影响人员安全性。使用电梯辅助疏散可提高疏散效率。构建高层建筑电梯辅助疏散模型,开展楼层总数、每层人数和电梯参数变化场景下的模拟计算,分析确定电梯最佳停靠层,揭示相关因素对电梯停靠策略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任一乘梯概率均存在一个使得协同疏散时间最短的电梯最佳停靠层,最佳的电梯疏散人数占比应在12%~14%;楼层总数为15层和25层时,楼层人数增加至100人/层后最佳停靠层发生变化,楼层总数为20层和30层时,最佳停靠层发生变化的临界人数为70人/层;楼层数量≥6层时,采用电梯最佳停靠层能提高人员疏散效率,增大电梯速度和提高载客量可降低最佳停靠层的位置。研究可以为高层建筑疏散组织和应急预案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全工程 高层建筑 人员疏散 电梯 疏散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合金密封环与浸渍石墨配副的损伤失效
9
作者 郑靖 何佳欣 +4 位作者 雷磊 杨丹 黄元宝 张尔卿 张车宁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11-417,共7页
某石油化工泵分别采用Cr合金密封环和YG-6硬质合金密封环,在300~400℃与浸渍石墨密封环配副,发现Cr合金密封环长期服役仍能保持良好的密封性能,而硬质合金密封环运行一段时间后发生气体泄漏.为探究2种合金密封环服役性能差异的缘由,对... 某石油化工泵分别采用Cr合金密封环和YG-6硬质合金密封环,在300~400℃与浸渍石墨密封环配副,发现Cr合金密封环长期服役仍能保持良好的密封性能,而硬质合金密封环运行一段时间后发生气体泄漏.为探究2种合金密封环服役性能差异的缘由,对失效密封环进行表面形貌、化学成分与力学性能表征,分析失效机制.研究结果表明:Cr合金密封环材质为含Cr的马氏体钢,未作表面强化处理,表面硬度和弹性模量分别为(629.8±14.2)HV30和(244.7±17.4)GPa,与浸渍石墨配副接触区出现以轻微犁削效应为主的环形磨斑,磨损表面粗糙度显著降低;硬质合金密封环表面硬度和弹性模量分别为(1475.3±60.1)HV30和(815.3±57.2)GPa,密封环表面残余应力高,存在氧化腐蚀诱导的材料脆化,配副接触区无明显磨损,但出现氧化开裂导致的块状缺损;Cr合金密封环表面的低刚度和高粗糙度导致其配副接触区发生磨粒磨损,但磨损表面存在打磨抛光行为,与浸渍石墨配副仍能保持良好的密封性能,而YG-6硬质合金密封环表面高残余应力和高温服役环境诱导的材料氧化脆化,导致配副接触区发生开裂破坏,密封失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密封环 CR合金 硬质合金 失效分析 磨粒磨损 氧化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机器学习的泸定县M_(S)6.8地震土地利用变化与景观格局分析
10
作者 张平 唐晓鹿 +4 位作者 杨知涵 周涛 付松宇 王率 罗可 《自然灾害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9-77,共19页
地震及其次生灾害具有非常不稳定的因素,会严重破坏地表景观变化,增加地表破碎程度,进而导致生态系统稳定性失衡。该文以“9·22”泸定地震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RF)和极端梯度提升(extreme gradient boosting,XGB... 地震及其次生灾害具有非常不稳定的因素,会严重破坏地表景观变化,增加地表破碎程度,进而导致生态系统稳定性失衡。该文以“9·22”泸定地震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RF)和极端梯度提升(extreme gradient boosting,XGBoost)筛选土地分类最佳模型,然后以预测结果为基础,结合景观转移矩阵和景观生态指数对泸定县地震前后景观面积、土地转移和景观格局时空变化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XGBoost模型为泸定县土地利用分类模型的最优模型,震前总体精度(overall accuracy,OA)为97.95%、Kappa系数为0.97;震后的总体精度(OA)为97.54%、Kappa系数为0.97;地震前后研究区林地、未利用地、冰雪、草地和耕地均发生显著变化。其中,林地和未利用地的变化最大,总转出量分别为86.55、51.51 km^(2),占总变化量的34.78%、20.70%。泸定县南部震中附近山区的植被受地震影响较大,滑坡变化量为3.96 km^(2),占总转入量的1.59%;震后泸定县斑块密度指数(PD)、景观形状指数(LSI)、香农多样性指数(SHDI)和香农均匀度指数(SHEI)均有显著上升,而最大斑块指数(LPI)和聚集度指数(AI)有下降趋势,区域内生态系统遭受严重破坏。研究结果为地震灾区生态规划管理体系、生态监测和生态恢复规划的制定提供参考和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 景观格局 随机森林 极端梯度提升 泸定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g-Zn系耐热镁合金抗蠕变性能的研究进展
11
作者 刘满平 李好好 +3 位作者 崔壮 徐世伟 曾迎 宗周颖毅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846-1868,共23页
当温度高于120℃时,镁合金的抗蠕变性能降低,耐热性能差,这限制了镁合金的广泛应用。为了扩大其应用范围,有必要提高其抗高温蠕变性能。本文从合金化方法、热处理工艺和变形工艺三个方面综述了Mg-Zn系耐热镁合金抗蠕变性能的研究进展。... 当温度高于120℃时,镁合金的抗蠕变性能降低,耐热性能差,这限制了镁合金的广泛应用。为了扩大其应用范围,有必要提高其抗高温蠕变性能。本文从合金化方法、热处理工艺和变形工艺三个方面综述了Mg-Zn系耐热镁合金抗蠕变性能的研究进展。采用合金化方法,包括添加稀土元素、碱土元素、其他非稀土元素和混合添加稀土及非稀土元素,形成高热稳定性或半连续网络的析出相,钉扎晶界、阻止高温孪生;热处理产生的高密度片层有效防止蠕变变形;塑性变形虽会细化晶粒,促进晶界滑动,但含稀土元素的Mg-Zn合金变形后,合金产生晶界偏聚,界面能降低,晶界热稳定性提高,高温蠕变后细晶甚至纳米晶粒可保持不变,抗蠕变性能显著提高。最后对Mg-Zn系耐热镁合金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g-Zn系镁合金 耐热性 抗蠕变性能 微观组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功能化可膨胀石墨及其阻燃高分子材料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2
作者 郑鹏程 李瑞龙 +5 位作者 练洪淋 郭建兵 陈晓浪 宋程鹏 孟永智 吴宏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81-190,共10页
可膨胀石墨(EG)是一种新型环境友好膨胀型阻燃剂,受热膨胀后疏松多孔的结构使它能够有效隔绝聚合物与氧气和热源,同时膨胀过程吸收热量。然而,EG与有机高分子的相容性较差,会显著降低材料的力学性能。文中从EG的表面偶联处理、共混协同... 可膨胀石墨(EG)是一种新型环境友好膨胀型阻燃剂,受热膨胀后疏松多孔的结构使它能够有效隔绝聚合物与氧气和热源,同时膨胀过程吸收热量。然而,EG与有机高分子的相容性较差,会显著降低材料的力学性能。文中从EG的表面偶联处理、共混协同和杂化改性3个方面介绍了近年来针对EG的改性方法及其在阻燃高分子材料方面的研究进展,并探讨了不同改性方法的优缺点,对未来EG阻燃高分子材料的研究提出了建议与期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膨胀石墨 表面处理 协同阻燃 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西德西村地热水的成因分析——基于水文地球化学和音频大地电磁的方法 被引量:1
13
作者 刘祥 吕国森 +4 位作者 骆志红 贾志泉 张云辉 赵鹏涛 王斯 《地质论评》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41-353,共13页
为揭示川西白玉县德西村地热水的成因机制。本研究基于德西村6组和周边12组地热水的水化学数据,综合利用水化学、同位素、地热温度计、音频大地电磁等方法探究了德西村地热水的成因机制。结果显示:德西村地热水为以地温梯度和断层摩擦... 为揭示川西白玉县德西村地热水的成因机制。本研究基于德西村6组和周边12组地热水的水化学数据,综合利用水化学、同位素、地热温度计、音频大地电磁等方法探究了德西村地热水的成因机制。结果显示:德西村地热水为以地温梯度和断层摩擦生热增温为主要热源的岩溶型热水,补给来源为东侧高程4073~4162 m处的大气降水和冰雪融水,水化学类型主要为HCO_(3)^(-)—Na^(+)·Ca^(2+)型,主要水化学过程为碳酸盐矿物的溶解和阳离子交换作用,与其周边热水的水化学特征差异显著。德西村地热水地处杂马岗向斜南西翼,受德西村断裂与杂马岗向斜控制,岩溶裂隙和溶蚀孔洞以及上下两套千枚岩、板岩为主的隔水层组成了地热水的运移通道,其循环深度约1284~1576 m,热水在运移过程中受西侧德西村逆冲断裂阻断,沿次级断裂和张性、脆性等构造破碎带向上传递,在碳酸盐岩与碎屑岩互层的岩溶裂隙层中富集形成温度约为75.0~89.6℃的热储。本次研究成果可为川西白玉县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有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玉县德西村地热水 水—岩作用 氢—氧同位素 音频大地电磁 成因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有限元方法的焊接残余应力检测虚拟仿真实验
14
作者 陈大志 刘艳 +3 位作者 曹玉洁 张鹏举 陈辉 陈静青 《实验技术与管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25-133,共9页
该文结合激光-MAG复合焊接的焊接特性,以16MnR钢为研究对象,基于有限元方法设计了焊接残余应力检测虚拟仿真实验。建立了激光-电弧复合焊接热-力耦合的有限元模型,研究了在焊接热循环作用下的温度和应力的演变规律,分析了工件焊后残余... 该文结合激光-MAG复合焊接的焊接特性,以16MnR钢为研究对象,基于有限元方法设计了焊接残余应力检测虚拟仿真实验。建立了激光-电弧复合焊接热-力耦合的有限元模型,研究了在焊接热循环作用下的温度和应力的演变规律,分析了工件焊后残余应力的分布规律,并用实测的焊缝熔池形貌和焊后残余应力对模拟预测结果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在温度场计算的基础上对16 MnR钢进行焊接应力场的计算,得到的焊接横向残余拉应力较大的区域集中分布在焊缝两侧的热影响区,最大值为318.59MPa;而较大的纵向残余拉应力主要分布在焊缝及近缝区位置,焊趾处纵向拉应力达到峰值,其值为503.89MPa。该模拟结果与试验测试激光-MAG复合焊接残余应力整体上具有较好的一致性。通过该实验项目的开展,学生可以深入理解焊接残余应力对焊接质量和结构完整性的影响,能够将残余应力理论知识与实际残余应力检测操作相结合,有助于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拟仿真 有限元方法 残余应力 激光-MAG复合焊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优化预处理方法的时变重力场反演精度分析
15
作者 蒲伦 游为 +1 位作者 余彪 范东明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2-79,共8页
针对GRACE Level1B观测数据中存在缺失数据及含有粗差的问题,提出补全SCA1B缺失数据的优化方法,同时对KBR1B和运动学轨道数据采用优化策略剔除粗差,用于时变重力场模型反演。此外,还分别基于合成数据和实测数据分析ACC1B数据在Y轴方向... 针对GRACE Level1B观测数据中存在缺失数据及含有粗差的问题,提出补全SCA1B缺失数据的优化方法,同时对KBR1B和运动学轨道数据采用优化策略剔除粗差,用于时变重力场模型反演。此外,还分别基于合成数据和实测数据分析ACC1B数据在Y轴方向的误差对反演结果的影响,并提出优化校正策略。利用优化方法能够有效恢复SCA1B的缺失数据,且充分考虑了观测数据在整个弧段的变化特征。采用优化策略校正后的ACC1B数据计算结果显示,其精度比未校正的数据计算结果提高3.7 mm。从结果可知,由优化方法处理后的数据解算的重力场模型与三大官方机构解算结果相比,总体精度相当,但不同机构的解算结果在局部区域的细节信号表现有差异,表明优化的数据预处理策略有效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RACE 数据预处理 时变重力场 时间序列分解 精度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合学科特点和自身优势建立生物医学工程本科专业实验教学体系 被引量:14
16
作者 冯波 翁杰 +2 位作者 黄楠 屈树新 李孝红 《实验技术与管理》 CAS 2006年第10期15-17,共3页
生物医学工程是一门交叉性很强的学科。我校在该领域的科研优势主要在于生物医用材料及医疗器械方面。以此为基础,2003年建立了生物医学工程本科专业。为使学生通过本科阶段的学习,既能掌握该专业的综合知识,又具有较好的创新能力,... 生物医学工程是一门交叉性很强的学科。我校在该领域的科研优势主要在于生物医用材料及医疗器械方面。以此为基础,2003年建立了生物医学工程本科专业。为使学生通过本科阶段的学习,既能掌握该专业的综合知识,又具有较好的创新能力,我校结合自身科研优势,对建立有特色的实验教学体系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和探索。该文介绍了此实验教学体系的目标和特色,介绍了实验教学内容和实验室的设置以及实验教师的配备情况。实验内容强调基础知识,注重交叉学科特点和体现自身特色。设置了生物医学实验室、生物电子实验室和医疗器械实验室。编写了相应的实验教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医学工程 实验教学体系 实验教学内容设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微动损伤的表面工程设计 被引量:10
17
作者 朱旻昊 徐进 周仲荣 《中国表面工程》 EI CAS CSCD 2007年第6期5-10,共6页
针对内燃机车16V280ZJ型柴油机连杆的微动损伤,在失效分析和接触力学分析的基础上,进行了表面工程技术可行性方案的比较,确定了固体润滑涂层的表面处理方案。研究采用了极图法,对粘接MoS2、粘接石墨、粘接PTFE和电刷镀Pb/Ni等4种涂层的... 针对内燃机车16V280ZJ型柴油机连杆的微动损伤,在失效分析和接触力学分析的基础上,进行了表面工程技术可行性方案的比较,确定了固体润滑涂层的表面处理方案。研究采用了极图法,对粘接MoS2、粘接石墨、粘接PTFE和电刷镀Pb/Ni等4种涂层的性能和微动特性进行了定量比较,结果表明,粘接MoS2涂层具有最佳的抗微动损伤特性。实际应用表明,经表面工程设计选择的涂层显著提高了连杆部件的使用寿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动损伤 微动磨损 微动疲劳 表面工程设计 固体润滑涂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羟基磷灰石复合材料在硬组织工程领域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5
18
作者 严涵 杨延慧 +6 位作者 徐静 陈红 康晓梅 曾宪仕 王晓敏 陈晓浪 张志斌 《化学研究与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6-20,共5页
人体骨骼的晶体成分主要是纳米羟基磷灰石(n-HA),n-HA具有优良的生物相容性、骨传导性和骨结合能力,被广泛应用于硬组织修复材料中。本文综述了纳米羟基磷灰石在构建人体骨修复支架材料、骨替代材料和口腔医用材料方面的应用研究。
关键词 纳米羟基磷灰石 骨修复 口腔医用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铜添加对激光熔化沉积TC4钛合金组织及织构的影响
19
作者 谢韶 刘艳 +2 位作者 李俊杰 张振林 陈辉 《材料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4-164,共11页
由于存在大的温度梯度,激光熔化沉积过程会沿沉积方向形成具有择优取向的粗大柱状晶,导致材料产生显著的各向异性。拟通过在钛合金中添加Cu以实现改变初生β晶粒形态、细化组织并弱化织构的目的。系统研究了不同含量的Cu添加对激光熔化... 由于存在大的温度梯度,激光熔化沉积过程会沿沉积方向形成具有择优取向的粗大柱状晶,导致材料产生显著的各向异性。拟通过在钛合金中添加Cu以实现改变初生β晶粒形态、细化组织并弱化织构的目的。系统研究了不同含量的Cu添加对激光熔化沉积TC4钛合金组织及织构的影响,结果表明,Cu元素能够显著细化柱状初生β晶粒,并使晶粒尺寸分布更加均匀,Cu元素添加量为4%(质量分数,下同)时能够实现完全的柱状晶向等轴晶转变,平均晶粒尺寸由未添加时的1490μm降低到385μm。添加Cu试样的晶粒内部仍为网篮组织,主要由α-Ti、β-Ti和少量Ti2Cu相组成,其中Ti2Cu呈短棒状分布在α-Ti板条的边界处,其在组织中的占比随Cu添加量的增大而增加。当添加8%Cu时,α-Ti的平均宽度为0.44μm,与未添加Cu试样的1.18μm相比降低了约63%。Cu添加能够显著降低激光熔化沉积钛合金的织构强度,当添加4%Cu时,α-Ti极图均匀分布倍数(multiples of uniform distribution,MUD)的最大值相比TC4降低了约7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熔化沉积 TC4钛合金 铜添加 微观组织 织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超薄硅晶圆精密磨削工艺的内部残余应力分析
20
作者 熊正权 窦筠雯 +4 位作者 陈颖 高能 黄银 朱旻昊 冯雪 《表面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61-172,共12页
目的硅基集成电路的超薄化(通常厚度≤50μm)是高性能集成器件实现柔性化的关键,同时也满足了器件先进封装的需求。背面精密磨削是低成本、大规模制造超薄硅基集成电路的重要技术路径。然而,随着厚度的降低,本征硬脆的硅基器件的机械强... 目的硅基集成电路的超薄化(通常厚度≤50μm)是高性能集成器件实现柔性化的关键,同时也满足了器件先进封装的需求。背面精密磨削是低成本、大规模制造超薄硅基集成电路的重要技术路径。然而,随着厚度的降低,本征硬脆的硅基器件的机械强度急剧下降,磨削的难度也极大增加。此外,当器件的厚度接近甚至低于有源层厚度(约为15μm)时,磨削过程中产生的缺陷和内部残余应力将严重影响超薄器件的性能和良品率。因此,控制磨削过程的缺陷和内部残余应力是突破超薄柔性硅基集成电路制备技术的关键,非常有必要深入分析超薄硅晶圆精密磨削产生的内部残余应力,建立起工艺参数与内部残余应力之间的定量关系。方法针对精密磨削工艺,基于磨轮与硅晶圆的几何运动学关系,将磨轮进给率对磨削过程的影响转变为对等效磨削深度的影响,建立了硅晶圆在单颗磨粒单次和多颗磨粒多次磨削下的有限元局部模型,探讨了工艺参数(磨轮转速、磨轮进给率、磨粒尺寸)、磨粒数量和磨削次数对磨削后的表面质量和内部残余应力的影响,开展了12英寸硅晶圆的自旋转精密磨削实验验证仿真。结果硅晶圆精密磨削后的内部残余应力主要集中于距离硅片表面约50nm处,并沿深度方向快速减小。降低磨轮进给率和减小磨粒尺寸可以有效降低内部残余应力,提高表面质量。使硅片磨削后的表面及内部区域近似处于等双轴压缩应力状态,当磨轮进给率为0.5、0.35和0.2μm/s时,通过激光共聚焦显微拉曼光谱仪测得残余应力分别为(-185±33)、(-216±25)和(283±41)MPa,多颗磨粒多次磨削有限元仿真获得的残余应力分别为(-127±32)、(-171±43)和(-221±55)MPa,二者吻合较好。结论将磨轮进给率转变为等效磨削深度后,建立的多颗磨粒多次精密磨削有限元模型可以有效预测硅晶圆自旋转精密磨削的内部残余应力,为硅基集成电路薄化工艺的开发和优化提供了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晶圆 超薄 精密磨削 内部残余应力 有限元仿真 显微拉曼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