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0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逆系统方法的磁浮列车非线性控制 被引量:16
1
作者 黎松奇 张昆仑 +1 位作者 刘国清 郭伟 《控制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1542-1546,共5页
EMS型磁浮列车高速运行时由于车轨相互耦合,使悬浮系统的动力学行为变得复杂,影响车辆安全性、舒适性。为提高系统的鲁棒性,提出了一种基于逆系统理论的非线性悬浮控制器设计方法。首先,建立了EMS型磁浮列车的单磁铁非线性动力学模型。... EMS型磁浮列车高速运行时由于车轨相互耦合,使悬浮系统的动力学行为变得复杂,影响车辆安全性、舒适性。为提高系统的鲁棒性,提出了一种基于逆系统理论的非线性悬浮控制器设计方法。首先,建立了EMS型磁浮列车的单磁铁非线性动力学模型。然后,讨论了基于逆系统的非线性反馈控制方法在悬浮控制器设计中的运用,通过系统伪线性化及系统综合,设计出了基于逆系统反馈线性化和鲁棒伺服控制的组合控制器。数值仿真验证了逆系统控制方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悬浮列车 逆系统方法 非线性控制 系统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MS型磁浮列车上下坡过程仿真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黎松奇 张昆仑 +1 位作者 刘国清 陈殷 《系统仿真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255-260,共6页
在株洲低速EMS磁浮试验线实验中发现,磁浮列车上下坡时经过有坡度的轨道,容易出现砸轨现象,严重影响了车辆的安全性和舒适性。为研究这一问题,建立了具有4个自由度的低速EMS型磁浮列车单节车厢-轨道动力学模型,仿真分析了在不同车-轨条... 在株洲低速EMS磁浮试验线实验中发现,磁浮列车上下坡时经过有坡度的轨道,容易出现砸轨现象,严重影响了车辆的安全性和舒适性。为研究这一问题,建立了具有4个自由度的低速EMS型磁浮列车单节车厢-轨道动力学模型,仿真分析了在不同车-轨条件下,车辆上坡过程中的动力学行为。仿真结果表明,车辆参数、车辆速度、轨道坡度都会影响车辆通过时的稳定性;轨道采用缓和曲线能减少车辆受到的冲击。在磁浮系统轨道线路设计中应该综合考虑系统多个参数之间的关系。此研究结果对于完善EMS磁浮系统车辆设计、轨道线路规划方面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悬浮列车 轨道坡度 竖曲线 稳定性 动力学仿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低速磁浮列车垂向动力学分析 被引量:15
3
作者 刘希军 张昆仑 《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37-142,共6页
建立中低速磁浮列车悬浮架和车体的沉浮、点头及侧滚的多自由度动力学模型。通过对悬浮架左右模块解耦分析,采用PD反馈控制结合加速度反馈控制方法设计悬浮控制器,利用Simulink建立磁浮列车动力学仿真分析程序,分析系统在受到不同外部... 建立中低速磁浮列车悬浮架和车体的沉浮、点头及侧滚的多自由度动力学模型。通过对悬浮架左右模块解耦分析,采用PD反馈控制结合加速度反馈控制方法设计悬浮控制器,利用Simulink建立磁浮列车动力学仿真分析程序,分析系统在受到不同外部扰动力情况下的动力学性能,为悬浮架和悬浮车体的参数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浮列车 解耦 加速度反馈 动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悬浮控制算法的磁浮列车动力学仿真研究 被引量:8
4
作者 黎松奇 张昆仑 《系统仿真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79-184,共6页
使用MATLAB建立了EMS型磁浮列车一节完整车厢的动力学模型,模型描述了车体-悬浮架-弹性轨道之间的关系,并具有4个自由度。仿真分析了车辆以200 km/h速度通过弹性轨道,当悬浮控制器分别采用3种不同的控制算法时车-轨耦合振动的系统动力... 使用MATLAB建立了EMS型磁浮列车一节完整车厢的动力学模型,模型描述了车体-悬浮架-弹性轨道之间的关系,并具有4个自由度。仿真分析了车辆以200 km/h速度通过弹性轨道,当悬浮控制器分别采用3种不同的控制算法时车-轨耦合振动的系统动力学行为。仿真结果表明,在一定速度以及固定的车辆-轨道物理参数条件下,悬浮控制器采用不同的控制算法,车体-悬浮架-轨道各自的动力学行为有明显差异,磁浮列车的安全性与舒适性互相矛盾。理想的悬浮控制器算法应该在保证列车安全性的前提下,尽可能提高舒适性,同时通过改良悬浮控制算法可以提高车-轨耦合振动过程中系统的动态性能。此研究对于完善磁浮列车悬浮控制器设计具有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悬浮列车 车-轨耦合振动 悬浮控制器 动力学仿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axwell 3D高速磁浮列车间隙传感器检测线圈的分析设计 被引量:6
5
作者 雷学国 张昆仑 +1 位作者 靖永志 朱开锋 《仪表技术与传感器》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102-104,107,共4页
高速磁浮列车长定子轨道的齿槽结构,给悬浮间隙传感器的输出带来了齿槽效应,使磁浮车不能稳定运行。为了减小齿槽效应,利用Ansoft Maxwell 3D电磁场分析软件,对传统矩形检测线圈进行静态电磁特性仿真,并根据仿真得出的磁感应强度分布规... 高速磁浮列车长定子轨道的齿槽结构,给悬浮间隙传感器的输出带来了齿槽效应,使磁浮车不能稳定运行。为了减小齿槽效应,利用Ansoft Maxwell 3D电磁场分析软件,对传统矩形检测线圈进行静态电磁特性仿真,并根据仿真得出的磁感应强度分布规律,设计了一种新的检测线圈结构,并通过仿真和实验验证了该线圈结构能有效减小齿槽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NSOFT MAXWELL 3D 齿槽效应 静磁场仿真 检测线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atlab/Simulink的高速磁浮列车车载电网系统仿真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樊烨 董金文 +1 位作者 张昆仑 唐万忠 《系统仿真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0期4803-4807,4839,共6页
根据磁浮列车上车载电网各用电设备的连接关系与加载使用条件,运用Simulink仿真工具搭建磁浮列车车载电网系统模型,采用该模型对车辆的启动-运行-正常制动和启动-运行-涡流制动两种工况进行仿真试验。仿真结果表明所建模型可以准确模拟... 根据磁浮列车上车载电网各用电设备的连接关系与加载使用条件,运用Simulink仿真工具搭建磁浮列车车载电网系统模型,采用该模型对车辆的启动-运行-正常制动和启动-运行-涡流制动两种工况进行仿真试验。仿真结果表明所建模型可以准确模拟车辆两种工况下各个设备的运行情况,验证了所设计的电网系统中用电设备运行正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浮列车 车载电网 SIMULINK 仿真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温超导磁浮列车非线性悬浮控制器的研究
7
作者 王慧玲 王莉 程志强 《兵工自动化》 2010年第6期78-80,共3页
磁悬浮系统是典型的非线性系统,针对传统的悬浮系统控制方法中的系统稳定性问题,采用反馈线性化方法建立了高温纯超导悬浮系统的非线性模型,并设计了非线性控制器。仿真结果表明,依据反馈线性化方法设计的非线性控制器具有良好的模型适... 磁悬浮系统是典型的非线性系统,针对传统的悬浮系统控制方法中的系统稳定性问题,采用反馈线性化方法建立了高温纯超导悬浮系统的非线性模型,并设计了非线性控制器。仿真结果表明,依据反馈线性化方法设计的非线性控制器具有良好的模型适应性和鲁棒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超导 非线性 反馈线性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PSO优化RBF-NN的磁浮车间隙传感器温度补偿 被引量:8
8
作者 靖永志 何飞 +3 位作者 廖海军 王滢 刘国清 董金文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367-373,384,共8页
针对高速磁浮列车悬浮间隙传感器的温度漂移现象,建立了基于RBF(radial basis function)神经网络的间隙传感器温度补偿模型.通过对全局最优粒子执行梯度下降寻优,将粒子群优化算法与梯度下降算法结合得到一种寻优能力更强的混合算法,并... 针对高速磁浮列车悬浮间隙传感器的温度漂移现象,建立了基于RBF(radial basis function)神经网络的间隙传感器温度补偿模型.通过对全局最优粒子执行梯度下降寻优,将粒子群优化算法与梯度下降算法结合得到一种寻优能力更强的混合算法,并将该方法用于RBF温度补偿模型参数优化,提高了间隙传感器的补偿精度,最后,使用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field-programmable gate array)实现了该补偿模型并进行了实验.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较好地对间隙传感器进行温度补偿,补偿后的传感器输出不受环境温度影响,全量程范围内最大误差为0.45 mm,8~12 mm工作间隙范围内误差为0.16 m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浮列车 间隙传感器 温度补偿 RBF网络 梯度下降法 粒子群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接触式驱动方式的超导钉扎磁浮悬浮-导向-驱动综合性能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李静 郑珺 +1 位作者 罗奕 张思涵 《电工电能新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37-45,共9页
利用高温超导钉扎磁浮系统的永磁轨道磁场与线圈间的电磁作用实现驱动功能的非接触式驱动方式,可以提高磁轨磁能利用率、降低传统直线电机带来的成本,但以往研究仅针对驱动性能开展研究,并未综合考虑悬浮、导向与驱动性能。针对这一问题... 利用高温超导钉扎磁浮系统的永磁轨道磁场与线圈间的电磁作用实现驱动功能的非接触式驱动方式,可以提高磁轨磁能利用率、降低传统直线电机带来的成本,但以往研究仅针对驱动性能开展研究,并未综合考虑悬浮、导向与驱动性能。针对这一问题,本文综合永磁轨道与车载超导块材、线圈之间的电磁关系研究高温超导钉扎磁浮系统悬浮、导向与驱动综合性能。首先,结合直线直流电机的原理,理论分析非接触式驱动方式的可行性。其次,利用FEMM仿真研究磁轨磁场分布云图并提出三种产生对称磁场的永磁阵列。然后,在同一磁轨条件下,应用幂指数模型在Comsol Multiphysics中建立高温超导钉扎磁浮基本系统模型,仿真比较新型永磁轨道与原Halbach磁轨的磁场强度、悬浮力和导向力。最后,在ANSYS Maxwell中建立非接触式驱动方式的电磁模型,基于仿真模型导出的数据利用安培定律求解出单匝线圈的驱动力,结果表明:基于新磁轨的高温超导钉扎磁浮系统在保证良好悬浮导向性能的同时具有一定的驱动能力。该工作将为非接触式驱动方式在高温超导钉扎磁浮系统中的应用提供可能的途径,同时为高温超导钉扎磁浮实现悬浮、导向、驱动一体化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超导钉扎磁浮 非接触式驱动方式 悬浮-导向-驱动一体化 悬浮力 驱动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层降噪技术及Hilbert变换的轴承故障诊断方法 被引量:14
10
作者 葛兴来 邹丹 《电机与控制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9-17,共9页
轴承是电机最容易发生故障的部件之一,而轴承早期故障时的振动信号中含有大量强干扰信号,导致故障特征信号不明显,难以被检测。针对上述问题,提出多层降噪技术及Hilbert变换的轴承故障诊断方法。首先,利用经验模态分解对小波包分解处理... 轴承是电机最容易发生故障的部件之一,而轴承早期故障时的振动信号中含有大量强干扰信号,导致故障特征信号不明显,难以被检测。针对上述问题,提出多层降噪技术及Hilbert变换的轴承故障诊断方法。首先,利用经验模态分解对小波包分解处理后的振动信号进行分解,根据方差贡献率保留有效的固有模态分量;然后针对重构振动信号中的混叠干扰分量,采用奇异值分解滤波技术进行消除,并使用中心差商法筛选有效的奇异值,实现故障特征信号的提取;最后对故障特征信号进行Hilbert变换,解调出其幅值和频率函数。提出的轴承早期故障诊断方法,能够有效解决经验模态分解存在的模态混叠问题,准确提取出故障特征信号,实现轴承早期故障的识别,对实验数据的分析结果验证了该故障诊断方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轴承早期故障 振动信号 经验模态分解 模态混叠 奇异值分解 HILBERT变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永磁同步电机无位置传感器控制系统退磁故障建模及影响机理分析
11
作者 王惠民 郭高利 +2 位作者 左运 万斯波 葛兴来 《电工技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8期5877-5891,共15页
受大功率持续输出与系统有限散热能力之间不匹配的影响,加之在非平稳工况的长期作用下,退磁故障成为永磁同步电机无位置传感器控制系统安全可靠运行的主要挑战之一。对此,该文提出一种适用于永磁同步电机无位置传感器控制系统的退磁故... 受大功率持续输出与系统有限散热能力之间不匹配的影响,加之在非平稳工况的长期作用下,退磁故障成为永磁同步电机无位置传感器控制系统安全可靠运行的主要挑战之一。对此,该文提出一种适用于永磁同步电机无位置传感器控制系统的退磁故障建模方法。首先,建立健康状态下的永磁同步电机有限元模型。在此基础上,对不同退磁故障进行模拟,建立表征不同退磁故障的永磁同步电机有限元模型,全面分析不同退磁故障对电机运行性能的影响,并对永磁体磁链进行解析刻画。然后,结合已有的永磁同步电机数学模型,得到计及退磁故障的永磁同步电机数学模型,探究退磁故障对系统运行性能的影响。最后,利用硬件在环测试探究不同类型退磁故障对永磁同步电机无位置传感器控制系统性能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磁故障建模 影响机理分析 有限元模型 永磁同步电机无位置传感器控制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速列车牵引传动系统协同仿真研究及软件设计 被引量:1
12
作者 葛兴来 张晓华 《中国铁道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92-100,共9页
为完善高速列车耦合大系统仿真平台,开展三电平牵引传动系统全速域动态仿真建模和协同仿真软件设计的研究。基于牵引传动系统主电路的拓扑结构和三电平逆变器的工作原理,设计用作列车中速区的同步7脉冲和同步5脉冲SVPWM算法,以提高列车... 为完善高速列车耦合大系统仿真平台,开展三电平牵引传动系统全速域动态仿真建模和协同仿真软件设计的研究。基于牵引传动系统主电路的拓扑结构和三电平逆变器的工作原理,设计用作列车中速区的同步7脉冲和同步5脉冲SVPWM算法,以提高列车中速区SVPWM算法的谐波性能;在此基础上,采取用MATLAB/SIMULINK软件建立牵引传动系统全速域动态仿真模型、用VC++软件编制交互界面和数据可视化等上位机程序的混合编程方法,实现高速列车牵引传动系统与运行控制系统间的协同仿真;在不同仿真模式、不同运行工况下对设计的算法、模型和编制的协同仿真软件进行验证。结果表明:能够实现在闭环控制下不同同步脉冲调制间的平滑切换,可较好地反映高速列车牵引传动系统的实际运行情况,满足协同仿真的设计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牵引传动系统 协同仿真 全速域SVPWM 软件设计 高速列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功率基准型脉冲序列控制三相逆变器分析 被引量:1
13
作者 王志福 杨平 +1 位作者 王一帆 许建平 《电机与控制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75-86,共12页
针对宽负载范围工况脉冲序列(PT)控制三相离网逆变器存在输出电压低频振荡问题,提出一种三相离网逆变器功率基准型脉冲序列(PRM-PT)控制技术。针对不同的输出电压和输出功率,PRM-PT控制在不同功率基准的多个高功率脉冲和低功率脉冲中选... 针对宽负载范围工况脉冲序列(PT)控制三相离网逆变器存在输出电压低频振荡问题,提出一种三相离网逆变器功率基准型脉冲序列(PRM-PT)控制技术。针对不同的输出电压和输出功率,PRM-PT控制在不同功率基准的多个高功率脉冲和低功率脉冲中选择合适的控制脉冲对输出电压进行控制,减小不同输出功率时高、低功率脉冲差异,有效抑制了输出电压低频振荡现象。PRM-PT控制器以离散化方式拟合占空比函数,不需要误差放大器及相应补偿网络,具有环路设计简单、控制运算量低的优点。仿真分析和实验结果表明PRM-PT控制相比PT控制输出电压纹波小、动态响应速度更快,有效抑制了输出电压的低频振荡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率基准 脉冲序列控制 脉冲系数 低频振荡 三相离网逆变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开通集射极电压下降平台的功率器件结温监测方法 被引量:2
14
作者 王惠民 许智亮 +2 位作者 丁菊霞 葛兴来 王轶 《电工技术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5期4682-4696,共15页
准确的结温监测对功率器件可靠性评估和健康管理至关重要,因此在牵引变流器中广受欢迎。然而,传统的结温监测方法易受到负载电流变化的影响,导致监测精度不高,难以达到牵引变流器的可靠性需求。对此,该文提出一种基于开通集射极电压下... 准确的结温监测对功率器件可靠性评估和健康管理至关重要,因此在牵引变流器中广受欢迎。然而,传统的结温监测方法易受到负载电流变化的影响,导致监测精度不高,难以达到牵引变流器的可靠性需求。对此,该文提出一种基于开通集射极电压下降平台的功率器件结温监测方法,首先,基于功率器件的等效电路模型,对功率器件开通瞬态进行详细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器件结温与开通集射极电压下降平台的关系进行探究,并提出一种基于杂散电感两端最大电压的开通集射极电压下降平台定位方法。进一步地,利用双脉冲实验对所研究结温监测方法的适用性进行分析验证;最后,搭建单相脉冲整流器实验平台,对所研究结温监测方法的可行性进行实验验证,该方法能够有效降低负载电流变化的影响且具有较高的灵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温监测 开通集射极电压下降平台 功率器件 可靠性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虚拟阻抗的三相Buck整流器输入不平衡控制策略 被引量:1
15
作者 谢飞 许建平 +2 位作者 郭夏 曹海彬 陈欣 《电工技术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4期4456-4466,共11页
三相输入电压不平衡时,传统双环控制三相Buck整流器的输出电压存在二倍频脉动,输入电流发生明显畸变,严重影响整流器的性能和可靠性。为抑制输出电压脉动和输入电流畸变,该文通过建立三相Buck整流器在两相静止坐标系下的等效电路模型及... 三相输入电压不平衡时,传统双环控制三相Buck整流器的输出电压存在二倍频脉动,输入电流发生明显畸变,严重影响整流器的性能和可靠性。为抑制输出电压脉动和输入电流畸变,该文通过建立三相Buck整流器在两相静止坐标系下的等效电路模型及功率传输数学模型,分析输出电压二倍频脉动及输入电流畸变产生的机理,在此基础上提出一种基于虚拟阻抗的输入不平衡控制策略,最后通过仿真和1 kW的实验样机验证了理论分析的正确性和所提控制策略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相Buck整流器 电网电压不平衡 输入电流畸变 虚拟阻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低输入电流总谐波畸变率的三相Buck整流器不对称调制策略 被引量:1
16
作者 曹海彬 许建平 +2 位作者 谢飞 周琛力 陈欣 《电工技术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2541-2552,共12页
传统空间矢量脉宽调制(SVPWM)三相Buck整流器没有考虑直流链电流纹波对输入电流的影响,且在扇区切换点处输入电流存在严重畸变,导致输入电流总谐波畸变率(THD)升高。该文分析直流链电流纹波对三相Buck整流器输入电流的影响,分析输入电... 传统空间矢量脉宽调制(SVPWM)三相Buck整流器没有考虑直流链电流纹波对输入电流的影响,且在扇区切换点处输入电流存在严重畸变,导致输入电流总谐波畸变率(THD)升高。该文分析直流链电流纹波对三相Buck整流器输入电流的影响,分析输入电流扇区切换点畸变产生的原因,提出一种新型不对称SVPWM策略,显著降低了三相Buck整流器的输入电流THD。最后,通过仿真和1 kW的实验样机验证了理论分析的正确性以及所提调制策略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相Buck整流器 直流链电流纹波 输入电流畸变 不对称调制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六通道高温超导导体载流性能和交流损耗特性的仿真研究
17
作者 穆永春 张莉莉 +2 位作者 刘继伟 羊新胜 蒋婧 《核聚变与等离子体物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3-50,共8页
为了满足未来聚变装置磁体系统大电流、强磁场以及优良机械特性的要求,提出一种六通道TSTC-CICC高温超导导体,并采用自洽模型和T-A法,对三种结构的六通道高温超导导体的载流性能和交流损耗特性进行了二维有限元仿真研究,其中结构1中带... 为了满足未来聚变装置磁体系统大电流、强磁场以及优良机械特性的要求,提出一种六通道TSTC-CICC高温超导导体,并采用自洽模型和T-A法,对三种结构的六通道高温超导导体的载流性能和交流损耗特性进行了二维有限元仿真研究,其中结构1中带材堆叠方向垂直于径向方向,结构2中带材堆叠方向平行于径向方向,结构3中带材堆叠方式既有垂直于径向又有平行于径向两种方式。由研究结果可知,结构1导体的临界电流最大,结构2导体的最小,结构3导体的介于两者之间。结构1和结构3导体在低磁场下具有较好的临界电流各向同性特性。三种结构导体的临界电流随外磁场角度及磁场强度的变化各不相同。结构1导体的传输交流(AC)损耗最小,结构2导体的传输AC损耗最大,结构3导体的AC传输损耗介于两者之间。在不同角度的外磁场中,三种结构的导体表现出的AC损耗各不相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洽模型 T-A法 六通道TSTC-CICC 高温超导导体 载流性能 交流损耗 仿真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k值调制三电平Boost PFC变换器的变占空比控制
18
作者 马兰 明燕妮 +3 位作者 吕霄 曹晓琦 宋照波 舒泽亮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4886-4901,共16页
随着国家大力发展城市轨道交通,不间断电源(uninterruptible power supply,UPS)系统作为关键供电装置,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和价值。为了满足相关电能质量法规的要求,集成功率因数校正(power factor correction,PFC)输入级是保证轨道交通... 随着国家大力发展城市轨道交通,不间断电源(uninterruptible power supply,UPS)系统作为关键供电装置,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和价值。为了满足相关电能质量法规的要求,集成功率因数校正(power factor correction,PFC)输入级是保证轨道交通基础设施设备供电的UPS系统的重要要求。三电平Boost PFC在采用传统载波调制时,在一定的输入电压范围内输入电流始终为零,导致变换器功率因数校正效果较差。因此,提出一种基于k值调制的变占空比控制的方法,不仅可以解决高输入电压下传统载波调制存在的问题,且可进一步抑制输入电流的畸变从而提高输入电流波形质量。首先介绍了这种k值调制方法,分析了其原理以及k值对变换器功率因数和电感电流有效值的影响。在此基础上,结合电压平衡策略对k值进行优化,解决直流侧输出电容电压上下不均衡问题。最后,针对高输入电压下输入电流仍然严重畸变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k值调制的可变占空比控制方法,分析了变占空比控制对变换器功率因数、输出功率、电压纹波以及电感电流峰值的影响。最后通过仿真和搭建小功率实验平台,验证了所提控制方法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电平Boost PFC变换器 断续导通模式 k值调制 变占空比控制 输入电流畸变 电能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VPWM的STATCOM电压电流双环控制 被引量:27
19
作者 舒泽亮 丁娜 +1 位作者 郭育华 连级三 《电力自动化设备》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27-30,共4页
提出一种基于电压空间矢量脉宽调制(SVPWM)方法的静止同步补偿器(STATCOM)控制方案,并讨论了电压电流双环控制器的简化设计方法。该方法利用锁相环(PLL)和低通滤波器(LPF)检测负载电流中无功电流的大小,通过dq变换实现STATCOM无功电流... 提出一种基于电压空间矢量脉宽调制(SVPWM)方法的静止同步补偿器(STATCOM)控制方案,并讨论了电压电流双环控制器的简化设计方法。该方法利用锁相环(PLL)和低通滤波器(LPF)检测负载电流中无功电流的大小,通过dq变换实现STATCOM无功电流和有功电流在dq平面的解耦控制。同时,直流电压外环控制器输出耦合到有功电流控制环路实现直流电压稳压控制。为利用SVPWM调制方法控制STATCOM输出电压控制其输出电流,控制器通过PI调节器将电流控制变量变换到电压矢量空间。全部控制算法在单片现场可编程逻辑门阵列(FPGA)中采用VerilogHDL硬件描述语言设计和综合实现,并应用在500kV·A容量样机的控制上。仿真和实验结果显示该控制方法具有动态响应速度快、调制深度高、输出电流谐波畸变率低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止同步补偿器 直接电流控制 空间矢量调制 现场可编程逻辑门阵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触发放电位置对重接型线圈推进器加速性能影响的仿真分析 被引量:13
20
作者 朱英伟 严仲明 +2 位作者 李海涛 付磊 王豫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2548-2553,共6页
为了使重接型线圈推进器获得较大的出口速度和较高的能量转化效率,需要对其触发放电位置和脉冲电流波形进行优化设计。首先从物理机理上解释了推进过程,然后根据电路方程分析了推进效率,最后采用电磁场有限元仿真分析了不同触发放电位... 为了使重接型线圈推进器获得较大的出口速度和较高的能量转化效率,需要对其触发放电位置和脉冲电流波形进行优化设计。首先从物理机理上解释了推进过程,然后根据电路方程分析了推进效率,最后采用电磁场有限元仿真分析了不同触发放电位置对重接型线圈推进器加速力、出口速度和推进效率的影响。仿真结果表明,存在一个最佳的触发放电发位置,使得抛体能够在较大范围内获得较大的加速力,从而获得最大出口速度。同时分析发现,重接型线圈推进器在发射过程中存在减速制动力,最大出口速度并不一定对应最大推进效率。在多级重接型线圈推进器的设计中,随着各级抛体入口速度的增大,触发放电位置需要相应优化,同时使驱动线圈中脉冲电流波形与互感梯度变化曲线匹配,才能获得最大的推进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磁推进 重接型线圈推进器 触发放电位置 推进性能 仿真分析 脉冲电流波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