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加筋土拱坝设计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张世贤 周灵源 黄双华 《铁道建筑》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75-78,共4页
本文详细介绍了以攀西地区广泛分布的"昔格达土"加熟石灰拌和成三七灰土,并加竹筋形成复合土材料,成功地在山区修建了高35 m,弧长166.3 m的圆弧形加筋(竹筋)土拱坝挡土结构的设计方案及其"换土引流"的加筋(竹筋)土... 本文详细介绍了以攀西地区广泛分布的"昔格达土"加熟石灰拌和成三七灰土,并加竹筋形成复合土材料,成功地在山区修建了高35 m,弧长166.3 m的圆弧形加筋(竹筋)土拱坝挡土结构的设计方案及其"换土引流"的加筋(竹筋)土拱坝基础处理方案。此种圆弧形加筋(竹筋)土坝挡土结构解决了在基础承载力差的软土上修建高挡土结构的技术难题;其"换土引流"基础处理方案同时解决了加筋(竹筋)土拱坝地基承载力低的难题及其基础的排水问题。独特的防水、滤水体系设计、灰土面板设计及基础处理方案等多处设计,经查新属国内领先。加筋(竹筋)土坝实际应用近10年,效果良好,安全可靠,而且与同等支护高度、长度的其它支护结构相比较,造价仅为其30%左右,经济效益十分显著,为山区修建高边坡支挡结构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筋土 竹筋 拱坝 复合土 支护结构 换土引流 滤水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底部薄弱层结构的柱顶隔震加固改造设计 被引量:17
2
作者 潘鹏 曹海韵 +4 位作者 齐玉军 潘振华 叶列平 赵世春 徐亚军 《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69-73,共5页
汶川地震中,都江堰市某底部为薄弱层的6层框架结构建筑,底层破坏严重,但上部楼层基本完好。震后通过在首层柱顶设置铅芯叠层橡胶支座,将薄弱层改造为隔震层,恢复该建筑首层使用功能,并使其满足提高一度设防的要求,有效地提高了结构的抗... 汶川地震中,都江堰市某底部为薄弱层的6层框架结构建筑,底层破坏严重,但上部楼层基本完好。震后通过在首层柱顶设置铅芯叠层橡胶支座,将薄弱层改造为隔震层,恢复该建筑首层使用功能,并使其满足提高一度设防的要求,有效地提高了结构的抗震性能。本文介绍了该建筑的隔震加固改造方案。采用SAP2000建立了可考虑隔震层扭转的层模型,分析了隔震后结构的动力特性及地震反应。依据分析的结果,采用PKPM进行隔震层下部结构的加固设计及基础验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隔震 加固 薄弱层 框架结构 汶川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印象·重塑——丽江铁路客站的设计与思考 被引量:1
3
作者 邓敬 沈中伟 +1 位作者 常明 黄映红 《南方建筑》 2014年第4期80-83,共4页
文章以"印象-重塑"为创作概念线索,分析了丽江站地域场所的独特性与关联性,以及丽江站设计中的屋面群化等多重整合地域文化要素的创作思路与手法。
关键词 印象 重塑 丽江铁路客站设计 地域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探寻古蜀国的明堂建筑形象 被引量:1
4
作者 张蓉 王洪智 《南方建筑》 2008年第2期74-77,共4页
本文从文献研究和考古材料中发现了古蜀国的地中意识,认为先秦文献中所谓"建木"就是古蜀国地中位置的标志。所谓"都广"指的是古蜀国的明堂建筑。地中标志是与古蜀国的明堂位置相关的。从三星堆遗址出土发掘的神坛... 本文从文献研究和考古材料中发现了古蜀国的地中意识,认为先秦文献中所谓"建木"就是古蜀国地中位置的标志。所谓"都广"指的是古蜀国的明堂建筑。地中标志是与古蜀国的明堂位置相关的。从三星堆遗址出土发掘的神坛形象中找到明堂的具体形式,结合位于金沙遗址北面的羊子山土台造型,复原出古蜀明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星堆遗址 古蜀国 地中意识 明堂建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