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9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川藏铁路主要地质灾害特征及地质选线探析 被引量:112
1
作者 宋章 张广泽 +1 位作者 蒋良文 吴光 《铁道标准设计》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4-19,共6页
拟建川藏铁路横穿三山,跨越五水;沿线地形起伏大、构造活动强烈、地层岩性及气候复杂多变;大型崩滑体、高位危岩落石、泥石流、碎屑坡、水毁、雪崩、冰害及生长期高陡岩质边坡等山地灾害发育,其具有规模大、破坏力强、灾害发生频繁且难... 拟建川藏铁路横穿三山,跨越五水;沿线地形起伏大、构造活动强烈、地层岩性及气候复杂多变;大型崩滑体、高位危岩落石、泥石流、碎屑坡、水毁、雪崩、冰害及生长期高陡岩质边坡等山地灾害发育,其具有规模大、破坏力强、灾害发生频繁且难于治理等特点。在调查拟建川藏铁路沿线主要地质灾害及分析其特征的基础上,从地质角度研究其选线原则。研究认为:拟建川藏铁路高山峡谷地貌段选线首先应遵循线位服从桥位、桥位服从地质及线位服从车站、车站服从地质的两大总体选线原则;对于高山峡谷地貌段,铁路选线宜应先确定桥位,再以越岭的长隧方案或以傍山的长隧短打方案展线为宜,尽可能地绕避大型不良地质体;对于藏东南宽广的高山峡谷地貌段,铁路选线宜外移绕避大型滑坡、岩屑坡或展线于对岸避开泥石流,主要以路基或桥的方式、局部可辅以隧道绕避大型不良地质体通过为佳;而针对迫龙藏布峡谷段,铁路选线宜以傍山的长隧短打的方案通过为佳,尽可能减少线位露头以绕避地质灾害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藏铁路 地质灾害 傍山隧道 长隧短打 地质选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高边坡土钉-预加固桩复合支护体系性状分析 被引量:16
2
作者 吴九江 程谦恭 孟祥龙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2029-2040,共12页
土钉-预加固桩复合支护技术已在基坑及边坡工程中取得了大量应用,但在黄土高边坡开挖中的应用相对较少。基于详细的现场监测数据并辅以有限元数值计算,分析了边坡开挖过程中支护体系受力及变形随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预加固... 土钉-预加固桩复合支护技术已在基坑及边坡工程中取得了大量应用,但在黄土高边坡开挖中的应用相对较少。基于详细的现场监测数据并辅以有限元数值计算,分析了边坡开挖过程中支护体系受力及变形随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预加固桩的水平位移随着时间的推移与开挖深度的增加呈增大趋势,并最终趋于稳定,同时,桩身剪力及弯矩亦随开挖的进行而不断增大;剪力最大值的位置不断下移,说明边坡的潜在滑动面有不断向下扩展的趋势。与深基坑支护桩的土压力分布相比,土钉-预加固桩复合支护体系中桩后土压力随开挖呈不断减小的趋势,但桩前土压力随着开挖深度的增加,有增有减。随着施工开挖深度的增加,土钉所测得的应力有着明显的增大,说明土钉对抑制坡体变形起到了一定作用。在预加固桩的影响下,桩上方坡体的最危险破裂面为圆弧状,其剪出口位于预加固桩桩顶处。开挖深度较浅时,土钉对整体稳定性的贡献较大,而随着开挖深度的变大,预加固桩的加固效果开始占主导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边坡 土钉-预加固桩 性状 动态监测 有限元 稳定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铁路边坡稳定性预测系统的研究 被引量:7
3
作者 吕小平 胡厚田 《铁道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1期94-102,共9页
本文介绍宝成、黔桂铁路边坡稳定性微机预测系统的主要功能。该系统建立了边坡分段分类层次数据结构,并运用模糊综合评判、随机模拟、力学分析等和层次数据结构相对应从整体到局部的边坡稳定性分析方法,再把原始数据、稳定性评价及验证... 本文介绍宝成、黔桂铁路边坡稳定性微机预测系统的主要功能。该系统建立了边坡分段分类层次数据结构,并运用模糊综合评判、随机模拟、力学分析等和层次数据结构相对应从整体到局部的边坡稳定性分析方法,再把原始数据、稳定性评价及验证结果添加数据库作保存,便于从时间上作对比分析。这种方法改进了铁路工务对边坡的管理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路 边坡 稳定性 崩塌 滑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路堤承台式抗滑桩力学行为的模型试验
4
作者 邓明园 杨泉 +1 位作者 肖世国 李安洪 《应用力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82-193,共12页
高路堤承台式抗滑桩是一种可用于特殊条件下支挡高路堤的新型组合式抗滑结构,可适用于铁路沿线典型陡坡路堤工程,主要由上部的受荷桩板墙、中间的承台和下部的基础桩构成。为研究高路堤承台式抗滑桩在外荷载作用下桩侧土压力分布规律、... 高路堤承台式抗滑桩是一种可用于特殊条件下支挡高路堤的新型组合式抗滑结构,可适用于铁路沿线典型陡坡路堤工程,主要由上部的受荷桩板墙、中间的承台和下部的基础桩构成。为研究高路堤承台式抗滑桩在外荷载作用下桩侧土压力分布规律、内力与位移特征,依托云南弥勒至蒙自铁路某区段的典型高路堤工程,进行了几何、重度相似比分别为1∶13和1∶1的物理模型试验,并结合数值模拟及理论方法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从桩-土系统变形发展与推力荷载关系而言,桩体水平位移随推力发展可分为较小推力作用下的线弹性小变形阶段、增长率缓慢增大的弹塑性变形阶段和增长率显著增大的塑性变形阶段共3个阶段;受荷桩板墙后侧土压力分布呈顶点位于中下部的抛物线模式;基础桩前侧和后侧土压力总体分别呈上小下大、上大下小的抛物线形分布,后侧土压力最大值位于基础桩顶端,后侧土压力合力占前侧的24%~37%;基础桩中部存在弯矩与剪力零点,其顶端弯矩、剪力较受荷桩底端显著减小,分别减小55%~60%、93%~94%;现行相关规范方法算得受荷桩、基础桩最大弯矩分别较试验值高出16%~36%、16%~23%,其算法显著偏保守;基础桩顶端弯矩较传统等截面抗滑桩减小56%~63%,意味着承台式抗滑桩可显著改善传统抗滑桩的“嵌固段”受力,整体上具有较为突出的力学性能优越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路堤 承台式抗滑桩 力学行为 土压力 模型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桂北地区寒武系黑色页岩化学风化特征 被引量:7
5
作者 廖昕 巫锡勇 朱宝龙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4980-4987,共8页
以桂北地区广泛分布的寒武系清溪组黑色页岩为对象,采集该区的黑色页岩和风化产物及酸性环境水,对岩样的矿物与化学成分、微观结构特征及酸性水的水化学特征进行分析,探讨该区黑色页岩的化学风化强度和风化产物的形成条件及其共生序... 以桂北地区广泛分布的寒武系清溪组黑色页岩为对象,采集该区的黑色页岩和风化产物及酸性环境水,对岩样的矿物与化学成分、微观结构特征及酸性水的水化学特征进行分析,探讨该区黑色页岩的化学风化强度和风化产物的形成条件及其共生序列。研究结果表明:在桂北地区气候条件影响下,富含黄铁矿等硫化矿物的清溪组黑色页岩整体处于中等化学风化程度,并且其风化过程导致周围环境水的严重酸化(pH为2~3),还生成白铁矾、叶绿矾和黄钾铁矾等次生有害矿物。因此,在酸性水和次生膨胀性硫酸盐的共同作用下,黑色页岩发育区的岩体工程性质将极度弱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色页岩 化学风化 硫化矿物 酸性水 共生序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道318线二郎山西口至康定县城沿线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及治理对策 被引量:7
6
作者 胡卸文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65-68,共4页
在川藏公路关键段二郎山西口至康定县城长74km的范围内,共发育滑坡34处、崩塌33处、泥石 流43处,其发育密度分别达0.46,0.44和0.58个(条)/km。分析表明,上述地质灾害的分布与该地所赋存 的地形地貌、地... 在川藏公路关键段二郎山西口至康定县城长74km的范围内,共发育滑坡34处、崩塌33处、泥石 流43处,其发育密度分别达0.46,0.44和0.58个(条)/km。分析表明,上述地质灾害的分布与该地所赋存 的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及岩性条件等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道318线 地质灾害 发育规律 治理 地形 地质构造 岩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斜坡变形综合评价系统研究
7
作者 刘涌江 杨梅忠 邢爱国 《煤田地质与勘探》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43-46,共4页
应用系统科学的基本思想 ,结合研究斜坡变形的各种方法 ,建立了针对斜坡变形和破坏的工程地质评价系统。该系统由基于人工神经网络法的稳定性计算子系统、可靠性评价子系统和以灰色系统理论为基础的预测子系统 3部分组成 ,可完成对斜坡... 应用系统科学的基本思想 ,结合研究斜坡变形的各种方法 ,建立了针对斜坡变形和破坏的工程地质评价系统。该系统由基于人工神经网络法的稳定性计算子系统、可靠性评价子系统和以灰色系统理论为基础的预测子系统 3部分组成 ,可完成对斜坡的稳定性计算、可靠性评价和变形及破坏的预测等功能 ,通过实例计算表明 ,该系统具有较好的适用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网络 斜坡稳定 综合评价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滑桩受荷段前侧有限范围地层的地基抗力系数取值方法 被引量:8
8
作者 孙来宾 肖世国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278-284,294,共8页
为确定在抗滑桩受荷段前侧有限范围土体条件下地基抗力系数的取值方法,基于抗滑桩计算的侧向受荷弹性地基梁法,并结合塑性极限分析上限法,考虑全桩内力与变形连续性,且以受荷段前侧土体无限情况下的地基抗力系数的比例系数值为基准,分... 为确定在抗滑桩受荷段前侧有限范围土体条件下地基抗力系数的取值方法,基于抗滑桩计算的侧向受荷弹性地基梁法,并结合塑性极限分析上限法,考虑全桩内力与变形连续性,且以受荷段前侧土体无限情况下的地基抗力系数的比例系数值为基准,分析推导出抗滑桩受荷段前侧有限范围土体条件下该比例系数的取值方法,得到了地基抗力系数的比例系数与受荷段前侧土体坡度之间的关系,通过数值模拟进一步验证了所提方法的合理性。针对不同土体物理力学参数和抗滑桩参数条件下的案例分析结果表明,地基抗力系数的比例系数随受荷段前侧土体坡度增加呈非线性减小,抗滑桩嵌固段深度、截面尺寸、受荷段前侧土体黏聚力、内摩擦角和重度对桩前土体的该比例系数均有影响,但土体重度影响并不明显,而其他因素影响则呈较显著的正相关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滑桩 受荷段 有限土体 地基抗力系数 极限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喜马拉雅造山带高速远程滑坡动力学机理研究的思考
9
作者 程谦恭 王玉峰 +3 位作者 林棋文 冯止依 明杰 何可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3238-3254,共17页
高速远程滑坡是地球岩石圈造山带多见的一类大规模、多相变、跨尺度的地表固体物质迁移过程,其动力学机理是国际地球科学领域长期关注的热点与亟待解决的重大前沿性课题。喜马拉雅造山带被誉为全球变化与环境灾害的天然实验室,其在复杂... 高速远程滑坡是地球岩石圈造山带多见的一类大规模、多相变、跨尺度的地表固体物质迁移过程,其动力学机理是国际地球科学领域长期关注的热点与亟待解决的重大前沿性课题。喜马拉雅造山带被誉为全球变化与环境灾害的天然实验室,其在复杂内外动力地质背景下孕育的高速远程滑坡,不仅是解决国际滑坡动力学科学难题的重点研究对象,同时滑坡灾害风险防控亦是影响南亚交通廊道等重大工程规划、建设和运营的关键工程地质难题。本文首先阐明了喜马拉雅造山带高速远程滑坡孕育的内外动力地质背景;然后根据喜马拉雅造山带高速远程滑坡发育的动力学特征,主要从摩擦热熔融动力学机理、破碎相依动力学机理、路径相依动力学机理三个方面,对国内外的高速远程滑坡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概要述评;最后指出了喜马拉雅造山带高速远程滑坡动力学机理进一步研究应重点关注的三个关键科学问题,即:高速远程滑坡摩擦生热矿物相变机理研究、高速远程滑坡破碎相依能量转换机理研究、高速远程滑坡路径相依流态转化机理研究。相关认识对于推动造山带高速远程滑坡动力学机理研究和制定风险防控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喜马拉雅造山带 高速远程滑坡 动力学机理 述评 关键科学问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路堑特征对高铁红层泥岩基底蠕变上拱特性影响研究
10
作者 颜宏毅 赵晓彦 +2 位作者 李臣奇 陈明浩 张广泽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709-718,共10页
轨面的平顺性是高速铁路(客运专线)正常运营的关键保障。近年来,红层泥岩地区深挖路堑基底持续上拱病害已导致轨面显著不平顺,严重影响高速铁路正常运营。本文以成(都)渝(重庆)客运专线内江北站为研究对象,统计沿线上拱监测数据,分析路... 轨面的平顺性是高速铁路(客运专线)正常运营的关键保障。近年来,红层泥岩地区深挖路堑基底持续上拱病害已导致轨面显著不平顺,严重影响高速铁路正常运营。本文以成(都)渝(重庆)客运专线内江北站为研究对象,统计沿线上拱监测数据,分析路堑中心开挖深度与路基基底上拱量值的对应关系,得出开挖卸荷是导致高铁基底上拱的重要原因。分析成渝客运专线上拱段路堑特征,将深挖路堑分为双侧对称型、双侧不对称型和单侧型。通过室内侧限单轴压缩蠕变试验获得砂、泥岩蠕变曲线,采用Burgers模型对曲线进行参数识别,用Flac3D模拟内江北站深挖路堑基底上拱特性,对比分析上拱位移与侧压力系数的模拟值与实测值,验证模型的可行性。在此基础上,模拟分析3种堑型基底上拱特性,得到最不利堑型。最后以最不利堑型为例,研究不同开挖宽深比、不同堑坡坡度下的基底泥岩上拱特性,得到最不利宽深比和坡角。研究结果可为高速铁路红层泥岩的路堑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铁路 红层泥岩 堑坡特征 卸荷蠕变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裂隙近水平红层软岩边坡渗透稳定性模型试验 被引量:4
11
作者 邓威 肖世国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7-68,共12页
针对川东地区含裂隙近水平红层软岩边坡在长时强降雨条件下易产生滑坡灾害的问题,依托含双软弱夹层的此类典型坡体实例,以弹性模量和抗拉强度为主控因素制备可表征软岩遇水软化开裂特性的相似材料,构建了含裂隙近水平红层软岩边坡的室... 针对川东地区含裂隙近水平红层软岩边坡在长时强降雨条件下易产生滑坡灾害的问题,依托含双软弱夹层的此类典型坡体实例,以弹性模量和抗拉强度为主控因素制备可表征软岩遇水软化开裂特性的相似材料,构建了含裂隙近水平红层软岩边坡的室内物理试验模型,研究了边坡在长期雨水入渗作用下的坡体变形、裂隙扩展和稳定性演变规律。结果表明:(1)坡体变形发展可分为初始变形阶段、匀速变形阶段、加速变形破坏阶段;(2)坡体裂隙扩展主要包括在坡体后部的自下而上发育的“上窄下宽”裂隙,以及在坡体前部的自上而下发育的“上宽下窄”裂隙。裂隙扩展区域主要集中在上、下软弱夹层之间,其中易产生超孔隙水压力;(3)试验模型的FLAC3D数值模拟再现了该推移式滑坡的渗流过程,超孔隙水压力随时间呈现先增大后逐渐趋于稳定的变化特征,在软弱夹层和竖向裂隙处,超孔隙水压力呈累计增大的特征;(4)坡体滑面形成及失稳破坏演变过程可划分为浅表层裂隙发育贯通阶段、裂隙向软弱夹层延伸发育并逐步贯通阶段、裂隙扩展与坡体滑动失稳阶段。长期雨水入渗致岩体强度弱化,以及裂隙逐渐向坡体深部发育并与软弱夹层贯通形成多级阶梯式滑裂面,是造成含裂隙近水平红层软岩边坡滑动失稳的根本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水平红层 软岩边坡 渗透稳定性 模型试验 裂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穿坡油气管道的框架桩防护结构分析方法 被引量:1
12
作者 黎俊杰 肖世国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615-1628,共14页
针对沿山坡走向铺设的埋地油气管道存在的抗震防护问题,提出了一种新型的框架型抗滑桩式管道防护结构。在采用拟静力法确定作用于结构地震滑坡推力的基础上,将位于滑面以上的结构受荷段作为底端固定的平面框架结构,采用超静定平面刚架... 针对沿山坡走向铺设的埋地油气管道存在的抗震防护问题,提出了一种新型的框架型抗滑桩式管道防护结构。在采用拟静力法确定作用于结构地震滑坡推力的基础上,将位于滑面以上的结构受荷段作为底端固定的平面框架结构,采用超静定平面刚架结构模型分析;而位于滑面以下的嵌固段则为埋置于稳定地层的两单桩结构,采用侧向受荷的弹性地基梁模型分析,由此建立了框架型抗滑桩的内力及位移计算方法。实例分析表明:框架桩前、后桩及上、下横梁弯矩与剪力的理论计算值与数值模拟结果误差均在±20%以内,理论结果偏于保守;水平地震影响系数对结构内力影响显著,结构内力最大值随水平地震影响系数增加近似呈线性增大,而竖向地震影响系数影响较弱;结构最大内力与土体重度呈线性正相关性,与黏聚力和内摩擦角呈非线性负相关性,且随着土体抗剪强度参数的增大,前、后桩以及上、下横梁的内力分别趋于接近;前、后排桩与上、下横梁的最大内力分别与桩体抗弯刚度呈非线性正相关性与负相关性,而分别与桩体嵌固深度近似呈线性正相关性与负相关性;框架桩间距对结构内力影响显著,而前后桩排间距则对结构内力影响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管道 边坡 框架桩 平面刚架 弹性地基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速远程滑坡超前冲击气浪三维动力学分析 被引量:9
13
作者 朱圻 程谦恭 +3 位作者 王玉峰 车琪 侯文学 李炜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2909-2926,共18页
为研究沟谷多级折射高速远程滑坡超前冲击气浪的特征,以牛圈沟滑坡三维地形形态为原型,采用CFD软件,引入Voellmy准则定义运动阻力,在反演碎屑流运动全过程的同时,对其冲击气浪的流场特征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其形成的动力学机制。结果表... 为研究沟谷多级折射高速远程滑坡超前冲击气浪的特征,以牛圈沟滑坡三维地形形态为原型,采用CFD软件,引入Voellmy准则定义运动阻力,在反演碎屑流运动全过程的同时,对其冲击气浪的流场特征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其形成的动力学机制。结果表明:(1)牛圈沟滑坡从启动到停止历时为119 s,最大速度出现在滑体内部靠近前缘处,峰值分别为14 s的52 m/s、27 s的55 m/s和50 s的49 m/s。(2)气浪速度的最大值50 s时为38 m/s,其压强的最大值达657 Pa,相当于11级暴风。(3)当碎屑流前方出现高大的障壁时,来不及扩散的高压气流产生极为明显的压强梯度;当其前方遇跌坎或翻越山脊冲向山坡下方在其速度瞬间增大的同时,强烈压缩前方空气并导致其压强值局部出现陡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沟谷多级折射 高速远程滑坡 三维模型 动力学分析 冲击气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边坡岩体渐进性破坏粘弹塑性有限元数值模拟 被引量:30
14
作者 程谦恭 胡厚田 +1 位作者 彭建兵 胡广韬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2000年第1期25-30,共6页
根据边坡实际地质模型 ,基于弹塑性与粘弹 -粘塑性理论的本构方程 ,通过有限元模拟分析 ,定量地揭示和模拟再现了高边坡岩体破裂、变形、破坏及失稳前后锁固段岩体渐进性破坏的机制和过程 ,探讨了高压水流作用下滑坡启程剧动的破坏机理。
关键词 高边坡 渐进性破坏 有限元 岩体 渐进性破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古高速远程滑坡沉积学特征研究 被引量:13
15
作者 王玉峰 程谦恭 +2 位作者 林棋文 李坤 史安文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06-124,共19页
高速远程滑坡运动学机理是国际工程地质领域亟待解决的重大前沿性关键科学问题。为探索高速远程滑坡的运动学机理,以青藏高原不同构造背景下的三大高速远程滑坡为研究对象,通过现场工程地质调查与分析,详细探讨了滑坡运动路径上所揭露... 高速远程滑坡运动学机理是国际工程地质领域亟待解决的重大前沿性关键科学问题。为探索高速远程滑坡的运动学机理,以青藏高原不同构造背景下的三大高速远程滑坡为研究对象,通过现场工程地质调查与分析,详细探讨了滑坡运动路径上所揭露出的各种表面与剖面沉积学特征,结果显示:(1)沿滑坡运动路径上依次可见大型堆积平台、纵向脊、横向脊、堆积丘等表面沉积学地貌的规律性分布,根据各类地貌的空间分布特征,可将滑坡区自后向前划分为源区、流通区和堆积区;(2)剖面上则可见反粒序堆积结构的展布,自上而下依次可划分为硬壳层、主体层和基底层,在硬壳层和主体层中可见层序保留、拼贴构造等低扰动性沉积学特征分布,在基底层中则可见其与下伏原沟谷堆积层强相互作用形成的底辟构造、小型褶皱等剖面沉积学特征分布。基于高速远程滑坡运动路径上各类表面和剖面沉积学地貌的空间展布特征,初步提出青藏高原关键地带高速远程滑坡的运动与停积就位机制,即滑体自源区失稳后主体表现为一种快速的低扰动性的整体性剪切运动过程,其流通区以快速拉张运动为主,堆积区则以快速推挤运动为主;当滑体下伏层中含水量较高时,伴随着滑体底部摩阻力的迅速降低,滑体表现出明显的侧限扩离运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高速远程滑坡 表面沉积学地貌 剖面沉积学特征 运动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变截面螺纹桩竖向承载特性试验研究 被引量:35
16
作者 周杨 肖世国 +1 位作者 徐骏 胡亚运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747-754,783,共9页
变截面螺纹桩是一种新型地基处理桩型。通过室内模型试验和数值模拟,研究了变截面螺纹桩的竖向承载特性,比较分析了变截面螺纹桩与普通螺纹直桩和普通圆柱形光面直桩承载特性的差异,以及螺纹结构参数和地基土体参数对变截面螺纹桩竖向... 变截面螺纹桩是一种新型地基处理桩型。通过室内模型试验和数值模拟,研究了变截面螺纹桩的竖向承载特性,比较分析了变截面螺纹桩与普通螺纹直桩和普通圆柱形光面直桩承载特性的差异,以及螺纹结构参数和地基土体参数对变截面螺纹桩竖向承载能力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变截面螺纹桩的螺纹结构及圆台形桩身能大幅度提高侧摩阻力;相同地层条件下,变截面螺纹桩桩身材料利用率(极限荷载除以桩身体积)是普通等截面螺纹桩的1.3倍左右,是普通圆柱形光面直桩的3倍左右;变截面螺纹桩的结构参数中,螺纹宽度、厚度、间距及桩身截面变化率是影响单桩竖向承载力的重要因素,在工程设计中应予以充分考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截面螺纹桩 模型试验 数值模拟 承载力 螺纹结构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速远程滑坡动力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41
17
作者 王玉峰 林棋文 +3 位作者 李坤 史安文 李天话 程谦恭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64-181,共18页
高速远程滑坡动力学机理研究一直是国际地质灾害领域长期关注的热点与前沿性科学。通过对已有研究成果的系统性梳理,对高速远程滑坡动力学研究现状进行了概略性述评,厘定了本文所讨论的高速远程滑坡的定义,阐述了高速远程滑坡的典型沉... 高速远程滑坡动力学机理研究一直是国际地质灾害领域长期关注的热点与前沿性科学。通过对已有研究成果的系统性梳理,对高速远程滑坡动力学研究现状进行了概略性述评,厘定了本文所讨论的高速远程滑坡的定义,阐述了高速远程滑坡的典型沉积学特征,并对国内外学者提出的最有影响、最有地质证据支持的高速滑坡远程运动机理——摩擦生热减阻、滑带液化减阻、动力破碎减阻、底部裹挟减阻、剪切振动减阻、动量传递远程进行了论述。在此基础上,分析与讨论了高速远程滑坡动力学研究的发展趋势,提出今后研究所面临的深层次科学问题,并提出未来应进一步重点研究的关键科学问题在于速率相依摩阻弱化机理、破碎渐进相变耗能机理、过程相依波动减阻机理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远程滑坡 研究进展 沉积学特征 动力学机理 研究现状 发展趋势 关键科学问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类土质边坡锚固特性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21
18
作者 朱宝龙 杨明 +1 位作者 胡厚田 陈强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2期1923-1927,共5页
利用锚索抗拔及预应力损失现场试验方法,测试了岩质边坡和类土质边坡的锚固能力及锚索预应力的损失,并计算得到了不同地层中的粘结强度,绘制出锚固体的荷载-位移曲线。试验结果表明,硬岩地层中仅须锚固 2~4 m 就能提供近1 000 kN 的锚... 利用锚索抗拔及预应力损失现场试验方法,测试了岩质边坡和类土质边坡的锚固能力及锚索预应力的损失,并计算得到了不同地层中的粘结强度,绘制出锚固体的荷载-位移曲线。试验结果表明,硬岩地层中仅须锚固 2~4 m 就能提供近1 000 kN 的锚固力;采用 20 %~25 % 的超张拉即能达到锚索设计中锚固力的要求。同时,通过锚索的变形与刚度的分析,为类土质边坡锚固工程的设计提供了合理的刚度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预应力锚索 锚固力 现场试验 类土质边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泥石流危险度评价 被引量:18
19
作者 刘涌江 胡厚田 白志勇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84-87,共4页
泥石流危险度的研究 ,对于沟谷流域内重大工程设计及施工方案的确定及泥石流治理、减灾防灾等都具有重要意义。根据干沟流域的泥石流发育特征 ,经计算给出了其泥石流危险度的定量指标 。
关键词 泥石流 危险度 危险因子 灰关联分析 评价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秦岭越岭长隧道地区构造应力场特征分析 被引量:7
20
作者 陈强 朱宝龙 +1 位作者 王鹰 魏有仪 《中国铁道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76-80,共5页
利用微断层研究方法,由定性到半定量,由点到面地分析了西安—南京线越岭长隧道地区的区域构造应力场演化、性质、方向和构造应力作用方式,为越岭长隧道方案比选提供了应力场依据。根据微构造法计算结果,本区新构造及现代构造应力场经历... 利用微断层研究方法,由定性到半定量,由点到面地分析了西安—南京线越岭长隧道地区的区域构造应力场演化、性质、方向和构造应力作用方式,为越岭长隧道方案比选提供了应力场依据。根据微构造法计算结果,本区新构造及现代构造应力场经历了:松弛期应力场、NW向挤压NE向拉伸的构造应力期、NE向挤压NW向拉伸的构造应力期。自第三纪以来,区域应力状态从总体上讲,是以垂直方向抬升、水平方向拉伸为主,现代构造应力场的性质是NE—SW或NEE—SWW向的挤压。从晚近地质时期到现代主压应力方向为NE向,σ1优势方位为NNE—NE向。自第二期应力场以来,主应力作用方式都是水平挤压或水平拉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隧道 构造应力场 微构造法 特征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