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3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川西德西村地热水的成因分析——基于水文地球化学和音频大地电磁的方法 被引量:1
1
作者 刘祥 吕国森 +4 位作者 骆志红 贾志泉 张云辉 赵鹏涛 王斯 《地质论评》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41-353,共13页
为揭示川西白玉县德西村地热水的成因机制。本研究基于德西村6组和周边12组地热水的水化学数据,综合利用水化学、同位素、地热温度计、音频大地电磁等方法探究了德西村地热水的成因机制。结果显示:德西村地热水为以地温梯度和断层摩擦... 为揭示川西白玉县德西村地热水的成因机制。本研究基于德西村6组和周边12组地热水的水化学数据,综合利用水化学、同位素、地热温度计、音频大地电磁等方法探究了德西村地热水的成因机制。结果显示:德西村地热水为以地温梯度和断层摩擦生热增温为主要热源的岩溶型热水,补给来源为东侧高程4073~4162 m处的大气降水和冰雪融水,水化学类型主要为HCO_(3)^(-)—Na^(+)·Ca^(2+)型,主要水化学过程为碳酸盐矿物的溶解和阳离子交换作用,与其周边热水的水化学特征差异显著。德西村地热水地处杂马岗向斜南西翼,受德西村断裂与杂马岗向斜控制,岩溶裂隙和溶蚀孔洞以及上下两套千枚岩、板岩为主的隔水层组成了地热水的运移通道,其循环深度约1284~1576 m,热水在运移过程中受西侧德西村逆冲断裂阻断,沿次级断裂和张性、脆性等构造破碎带向上传递,在碳酸盐岩与碎屑岩互层的岩溶裂隙层中富集形成温度约为75.0~89.6℃的热储。本次研究成果可为川西白玉县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有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玉县德西村地热水 水—岩作用 氢—氧同位素 音频大地电磁 成因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综合交通基础设施混凝土结构耐久性提升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李化建 马成贤 +2 位作者 杨志强 董昊良 易忠来 《中国工程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26-235,共10页
铁路、公路、水运、民航是我国重要的交通基础设施,混凝土结构是交通基础设施的主要结构类型,提升交通基础设施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能是保障交通安全、提升运输效能、延长结构服役寿命的重要途径。本文全面调研分析了我国交通基础设施混凝... 铁路、公路、水运、民航是我国重要的交通基础设施,混凝土结构是交通基础设施的主要结构类型,提升交通基础设施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能是保障交通安全、提升运输效能、延长结构服役寿命的重要途径。本文全面调研分析了我国交通基础设施混凝土结构的服役现状,结合国情和实情从设计理论、建造技术、运维制度等角度探讨了我国混凝土结构耐久性面临的问题与挑战,梳理了先进交通基础设施混凝土结构表面裂纹、渗透性能、内部损伤与钢筋锈蚀监测技术,概述了交通基础设施混凝土结构精准维修技术。研究提出了我国综合交通基础设施混凝土结构耐久性提升的对策建议:做好顶层设计、强化科技创新、完善标准体系,全面保障综合交通基础设施混凝土结构长寿命安全服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基础设施 混凝土结构 耐久性 健康监测 预防性维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改进SBAS-InSAR技术的西南山区铁路沿线地表形变监测方法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高永琪 胡亚 《铁道标准设计》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58-64,85,共8页
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技术(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InSAR)是一种新兴的对地观测手段,因其不受昼夜、云雨限制,被广泛应用于地表形变监测等领域。然而,受大气误差与失相干影响,InSAR技术仍然存在一些局限,尤其在植被... 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技术(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InSAR)是一种新兴的对地观测手段,因其不受昼夜、云雨限制,被广泛应用于地表形变监测等领域。然而,受大气误差与失相干影响,InSAR技术仍然存在一些局限,尤其在植被茂密的西南山区,以SBAS-InSAR为代表的时间序列InSAR方法存在观测点不足的问题,难以开展山区变形监测。针对以上问题,考虑西南山区气候特征,设计改进的SBAS-InSAR时间序列处理方法,对干涉相位进行优化。丽香铁路是我国云南省境内一条连接丽江市与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的电气化铁路,是西部铁路网中滇藏铁路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保障丽香铁路安全稳定,同时验证上述方法的可用性,以丽香铁路段沿线的某段为研究区,利用星载SAR卫星存档影像数据对其周边地表开展历史形变探测,计算研究区近6.5年(2015年05月16日至2021年12月10日)的历史形变时间序列,并分析其影响范围、形变因素、变化规律等信息。最后将提出的改进后的SBAS-InSAR方法与常规InSAR方法比较,充分证明了所提出方法的优越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区铁路 地表形变监测 SBAS-InSAR 雷达差分干涉测量 相位估计优化 变形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GPS观测中国大陆固体地球潮汐形变
4
作者 韩昆延 袁林果 +1 位作者 姜中山 由晓文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746-1766,共21页
利用中国陆态网242个GPS连续观测站超过10年的观测数据,采用精密单点定位静态方法获得了八个主要潮波的三维潮汐位移.与建模值对比结果表明,GPS观测潮汐位移的精度可达亚毫米级.进一步将GPS观测值与OTL(Ocean Tide Loading)建模值对比,... 利用中国陆态网242个GPS连续观测站超过10年的观测数据,采用精密单点定位静态方法获得了八个主要潮波的三维潮汐位移.与建模值对比结果表明,GPS观测潮汐位移的精度可达亚毫米级.进一步将GPS观测值与OTL(Ocean Tide Loading)建模值对比,除DTU10外其他七种海潮模型与GPS观测值之间一致性较好.综合考虑验潮站观测结果,最适合中国大陆M2、O1潮波OTL建模的海潮模型是TPXO9-Atlas,地球模型为PREM.本研究还发现,M2、O1潮波GPS观测值与建模值之间的残差存在明显的大尺度空间相关性,表明中国地区存在固体潮建模误差等系统误差.本文对198个离海岸线距离超过200 km的内陆站点的系统误差进行分析,改正系统误差后内陆站点东、北和垂直方向加权均方根误差(Weighted Root Mean Square,简称WRMS)分别为:0.04 mm、0.07 mm和0.11 mm(M2),0.05 mm、0.07 mm和0.11 mm(O1);44个沿海站点WRMS分别为:0.18 mm、0.27 mm和0.59 mm(M2),0.10 mm、0.16 mm和0.30 mm(O1).部分沿海站点仍存在较大残差,主要源于海潮负荷位移建模误差,除海潮模型外还包括海水密度、地球模型、上地幔和地壳模型等因素影响.本文首先使用最新WOA(World Ocean Atlas)18海洋数据集计算海水密度和可压缩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国内地OTL建模对海水密度变化和可压缩性并不敏感.其次,软流圈滞弹性散耗效应可使半日潮软流圈的剪切模量降低约8.5%,周日潮软流圈的剪切模量降低约9.1%,考虑滞弹性散耗效应,M2、O1潮波垂直方向上残差最大可分别减小0.50 mm、0.25 mm.最后,本文利用GPS实测数据对四种三维地球模型进行了适用性评价,结果表明除USTC地球模型受沉积层影响外,其他三种地球模型都能有效提高GPS观测结果与理论建模结果的一致性;另外全球地壳模型CRUST1.0与GPS观测值之间的残差最小,说明中国大陆海潮负荷建模精度受地壳结构精度影响较大.本文研究结果证明现今中国大陆GPS观测潮汐位移的结果已经具有足够的精度用于约束该区域地球内部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PS 固体潮 海潮负荷效应 地球模型 滞弹性散耗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兴安岭中南段哈力黑坝岩体的年代学、地球化学及其构造拆沉作用
5
作者 魏巍 黄行凯 +4 位作者 徐巧 蒋斌斌 刘孜 祝新友 巫锡勇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978-994,共17页
【研究目的】在区域地质调查基础上,本文探讨了大兴安岭中南段哈力黑坝岩体早白垩世花岗岩成岩年代、岩石成因类型、源区性质及地球动力学背景。【研究方法】本文基于显微镜、XRF和(LA-)ICP-MS等手段对哈力黑坝岩体早白垩世花岗岩进行... 【研究目的】在区域地质调查基础上,本文探讨了大兴安岭中南段哈力黑坝岩体早白垩世花岗岩成岩年代、岩石成因类型、源区性质及地球动力学背景。【研究方法】本文基于显微镜、XRF和(LA-)ICP-MS等手段对哈力黑坝岩体早白垩世花岗岩进行了岩相学、锆石U-Pb年代学、地球化学及Hf同位素组成研究。【研究结果】哈力黑坝早白垩世花岗岩主要包括中细粒黑云母花岗岩和细粒斑状黑云母花岗岩,LA-ICP-MS锆石U-Pb定年结果分别为(139.1±0.7)Ma和(138.4±1.0)Ma。岩石主量元素具有高硅(74.09%~77.19%)、富碱(7.92%~8.46%),低CaO(0.35%~1.14%)和低MgO(0.15%~0.47%)的特征,属高钾钙碱性系列;其A/CNK值介于0.95~1.08,为准铝质—弱过铝质岩石。岩石相对富集轻稀土元素,(La/Yb)N=3.69~13.17,稀土配分模式图呈右倾海鸥型,具有较为明显的负铕异常(δEu=0.11~0.47)。岩石微量元素组成显示岩石富集Rb、U、Th、Zr、Hf等元素,强烈亏损Sr、Ba、Ti、P等元素。岩石具有高正的ε_(Hf)(t)值(+5.0~+11.2)和年轻的二阶段Hf模式年龄(408~731 Ma)。【结论】哈力黑坝岩体早白垩世花岗岩为铝质A型花岗岩,其源区主要为年轻地壳物质,并有老地壳物质的贡献,形成于伸展的大地构造背景,受控于岩石圈拆沉减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锆石U-PB年代学 早白垩世花岗岩 HF同位素 哈力黑坝 大兴安岭中南段 地质调查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煤地层隧道瓦斯等级合理性判定研究
6
作者 陈明浩 周航 +4 位作者 邱鹏 徐正宣 李东 苏培东 周小涵 《隧道建设(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895-905,共11页
我国隧道工程中有害气体引发的工程灾害频发,主要涉及中毒窒息、燃烧爆炸及化学腐蚀等问题。针对煤层瓦斯目前已建立相对完整的勘察评价体系,而非煤瓦斯尚缺少较为准确合理的风险等级评价方法,严重制约非煤瓦斯隧道工程建设高质量发展... 我国隧道工程中有害气体引发的工程灾害频发,主要涉及中毒窒息、燃烧爆炸及化学腐蚀等问题。针对煤层瓦斯目前已建立相对完整的勘察评价体系,而非煤瓦斯尚缺少较为准确合理的风险等级评价方法,严重制约非煤瓦斯隧道工程建设高质量发展。通过现场检测、原位试验、理论分析和实测计算等方法,研究非煤瓦斯气体在勘察和施工阶段的风险等级评价方法。研究结果表明:1)在勘察阶段,一般非煤瓦斯区段可采用在勘察钻孔内开展“中途检测+终孔检测+封孔检测”的常规方法进行瓦斯等级判定,在高瓦斯区段需结合聚气试验和逸散试验,通过聚气速率(ν_g)和逸散曲线进一步判定瓦斯等级和瓦斯类型;2)在施工阶段,开挖工作面绝对瓦斯涌出量(Q_绝)可通过实测风管压入通风量和优化后的断面瓦斯检测点准确实测;3)开挖工作面前方瓦斯富集体绝对瓦斯涌出量(Q_绝)应结合超前地质预报工作,创新采用“TSP+超前钻孔+检测试验”方法进行实测;4)非煤地层隧道瓦斯等级评价方法已在成渝中线高铁、市域(郊)铁路成都至眉山线成功应用并指导现场安全施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煤地层隧道 瓦斯等级评价 聚气试验 逸散试验 绝对瓦斯涌出量 超前地质预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聚类和随机森林耦合模型的崩滑灾害易发性评估
7
作者 杜映锦 席传杰 +3 位作者 胡卸文 吴建利 刘波 何坤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82-289,共8页
灾害易发性评估通常是基于灾害空间分布特征进行概率建模,然而灾害本身存在空间异质性.本文以汶马高速汶川至理县段沿线崩滑灾害为例,为解决灾害的空间异质性问题,利用K-means算法将研究区灾害威胁对象(人员、财产)及危险程度(损毁房屋... 灾害易发性评估通常是基于灾害空间分布特征进行概率建模,然而灾害本身存在空间异质性.本文以汶马高速汶川至理县段沿线崩滑灾害为例,为解决灾害的空间异质性问题,利用K-means算法将研究区灾害威胁对象(人员、财产)及危险程度(损毁房屋面积、损毁道路长度)进行空间聚类并赋予研究区不同聚类属性;从水文、地质、地貌条件等方面综合选取坡度、高程、坡向、曲率、地表切割度、河型弯曲系数、距构造带距离、岸坡坡体结构和地层岩性9个因子,将样本划分为70%的训练数据、30%的测试数据,对比K-RF模型与传统RF模型在易发性评估中的性能,以期为高速公路的运营安全及灾害防治提供理论支撑.结果表明:K-RF模型极高易发区共包含82.95%灾害点,相较于单一RF模型取得了更好的评价结果(AUC值提高5.4%);采用聚类的方法解决灾害空间异质性是可行的,但本文局限性在于未能从灾害本身反映灾害空间异质性,耦合模型结果本质上是易发性和易损性的综合反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崩滑灾害 机器学习 易发性 空间异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化学溶液作用下红层泥岩崩解特性与驱动机制
8
作者 凌斯祥 冯俊杰 +5 位作者 李晓宁 张杰 张国栋 黄世光 巫锡勇 冯宇淞 《工程地质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6-122,共17页
为研究红层泥岩在化学溶液作用下的崩解特性与驱动机制,本文以川中盆地侏罗系红层泥岩为研究对象开展了pH=3、5、7、10、12条件下的室内静态浸泡崩解试验,综合采用耐崩解性指数(I_(dN))、崩解小颗粒指数(L_(dN))、分形维数(D_(s))、崩解... 为研究红层泥岩在化学溶液作用下的崩解特性与驱动机制,本文以川中盆地侏罗系红层泥岩为研究对象开展了pH=3、5、7、10、12条件下的室内静态浸泡崩解试验,综合采用耐崩解性指数(I_(dN))、崩解小颗粒指数(L_(dN))、分形维数(D_(s))、崩解比(D_(r))、标准基础熵(S_(b))、表面能耗散定量刻画红层泥岩崩解过程、程度及其变化规律,引入红层泥岩崩解的微观结构、水离子变化和能量耗散,揭示红层泥岩崩解的驱动机制。结果表明,崩解循环初期,中性溶液以0.075~1.25 mm小粒径颗粒为主,碱性溶液以1.25~5 mm中等粒径颗粒为主,而酸性溶液的2~10 mm粗颗粒含量较大;崩解循环中后期,碱性溶液更易崩解形成较多<0.075 mm细颗粒,而酸性溶液则需要更多崩解循环次数才能形成更多细颗粒。岩石崩解指标中,分形维数(D_(s))最适用于描述红层泥岩崩解,其次为标准基础熵(S_(b)),可更为全面描述红层泥岩崩解物颗粒分布特征。基于能量耗散理论,酸碱溶液对红层泥岩崩解新增表面能(ΔW)影响较大,且酸碱性越强其能量耗散震荡亦越大,厘清了红层泥岩在不同pH值溶液浸泡下崩解初期的崩解强度为:中性>碱性>酸性,但崩解中后期的崩解强度已转变为:碱性>酸性>中性。红层泥岩崩解主要受颗粒连接弱化、矿物裂隙扩张和内部膨胀的物理驱动机制,矿物溶蚀、离子交换与离子吸附的化学驱动机制造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崩解指标 崩解特性 红层泥岩 浸水-失水循环 能量耗散 崩解驱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梯辅助高层建筑人员疏散最佳停靠策略研究
9
作者 马剑 宋丹丹 +3 位作者 陈娟 李若愚 何姗姗 王巧 《安全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57-1066,共10页
突发事件下高层建筑人员疏散效率低下,严重影响人员安全性。使用电梯辅助疏散可提高疏散效率。构建高层建筑电梯辅助疏散模型,开展楼层总数、每层人数和电梯参数变化场景下的模拟计算,分析确定电梯最佳停靠层,揭示相关因素对电梯停靠策... 突发事件下高层建筑人员疏散效率低下,严重影响人员安全性。使用电梯辅助疏散可提高疏散效率。构建高层建筑电梯辅助疏散模型,开展楼层总数、每层人数和电梯参数变化场景下的模拟计算,分析确定电梯最佳停靠层,揭示相关因素对电梯停靠策略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任一乘梯概率均存在一个使得协同疏散时间最短的电梯最佳停靠层,最佳的电梯疏散人数占比应在12%~14%;楼层总数为15层和25层时,楼层人数增加至100人/层后最佳停靠层发生变化,楼层总数为20层和30层时,最佳停靠层发生变化的临界人数为70人/层;楼层数量≥6层时,采用电梯最佳停靠层能提高人员疏散效率,增大电梯速度和提高载客量可降低最佳停靠层的位置。研究可以为高层建筑疏散组织和应急预案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全工程 高层建筑 人员疏散 电梯 疏散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机器学习的泸定县M_(S)6.8地震土地利用变化与景观格局分析
10
作者 张平 唐晓鹿 +4 位作者 杨知涵 周涛 付松宇 王率 罗可 《自然灾害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9-77,共19页
地震及其次生灾害具有非常不稳定的因素,会严重破坏地表景观变化,增加地表破碎程度,进而导致生态系统稳定性失衡。该文以“9·22”泸定地震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RF)和极端梯度提升(extreme gradient boosting,XGB... 地震及其次生灾害具有非常不稳定的因素,会严重破坏地表景观变化,增加地表破碎程度,进而导致生态系统稳定性失衡。该文以“9·22”泸定地震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RF)和极端梯度提升(extreme gradient boosting,XGBoost)筛选土地分类最佳模型,然后以预测结果为基础,结合景观转移矩阵和景观生态指数对泸定县地震前后景观面积、土地转移和景观格局时空变化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XGBoost模型为泸定县土地利用分类模型的最优模型,震前总体精度(overall accuracy,OA)为97.95%、Kappa系数为0.97;震后的总体精度(OA)为97.54%、Kappa系数为0.97;地震前后研究区林地、未利用地、冰雪、草地和耕地均发生显著变化。其中,林地和未利用地的变化最大,总转出量分别为86.55、51.51 km^(2),占总变化量的34.78%、20.70%。泸定县南部震中附近山区的植被受地震影响较大,滑坡变化量为3.96 km^(2),占总转入量的1.59%;震后泸定县斑块密度指数(PD)、景观形状指数(LSI)、香农多样性指数(SHDI)和香农均匀度指数(SHEI)均有显著上升,而最大斑块指数(LPI)和聚集度指数(AI)有下降趋势,区域内生态系统遭受严重破坏。研究结果为地震灾区生态规划管理体系、生态监测和生态恢复规划的制定提供参考和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 景观格局 随机森林 极端梯度提升 泸定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窄体客机慢速优先登机策略建模与分析
11
作者 马剑 何欢 +4 位作者 王巧 廖伟屹 陈俊 施冬冬 邱云飞 《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08-320,共13页
登机过程是航空周转流程的关键环节,缩短乘客登机过程是降低运营成本的重要手段。本文在随机登机(Random)、由后向前(BF3)和从窗到过道(WA3)等传统登机策略中引入慢速优先(SF),即大件行李携带者优先登机原则,提出慢速优先登机策略,建立... 登机过程是航空周转流程的关键环节,缩短乘客登机过程是降低运营成本的重要手段。本文在随机登机(Random)、由后向前(BF3)和从窗到过道(WA3)等传统登机策略中引入慢速优先(SF),即大件行李携带者优先登机原则,提出慢速优先登机策略,建立慢速优先元胞自动机登机模型,刻画舱内乘客间的冲突,模拟单通道客机的乘客登机过程。仿真结果表明,多数场景中,引入SF能缩短登机流程,提高登机效率,但SF策略划分乘客登机次序与传统登机策略中优先级设置的组合会不同程度地影响乘客登机效率,BF3-SF策略与SF-WA3策略不能提高登机效率,不同策略对放行间隔与携带大件行李占比的敏感性也不同。本文还探讨了航班客座率对各策略登机时间稳定性的影响,在慢速优先登机策略中,SF-BF3、SF-Random和WA3-SF策略可缩短登机时间,其中,WA3-SF策略所需的登机时间最短。总的来说,改进后的WA3-SF策略为最优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航空运输 慢速优先 模拟仿真 窄体客机 登机策略 登机干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优化预处理方法的时变重力场反演精度分析
12
作者 蒲伦 游为 +1 位作者 余彪 范东明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2-79,共8页
针对GRACE Level1B观测数据中存在缺失数据及含有粗差的问题,提出补全SCA1B缺失数据的优化方法,同时对KBR1B和运动学轨道数据采用优化策略剔除粗差,用于时变重力场模型反演。此外,还分别基于合成数据和实测数据分析ACC1B数据在Y轴方向... 针对GRACE Level1B观测数据中存在缺失数据及含有粗差的问题,提出补全SCA1B缺失数据的优化方法,同时对KBR1B和运动学轨道数据采用优化策略剔除粗差,用于时变重力场模型反演。此外,还分别基于合成数据和实测数据分析ACC1B数据在Y轴方向的误差对反演结果的影响,并提出优化校正策略。利用优化方法能够有效恢复SCA1B的缺失数据,且充分考虑了观测数据在整个弧段的变化特征。采用优化策略校正后的ACC1B数据计算结果显示,其精度比未校正的数据计算结果提高3.7 mm。从结果可知,由优化方法处理后的数据解算的重力场模型与三大官方机构解算结果相比,总体精度相当,但不同机构的解算结果在局部区域的细节信号表现有差异,表明优化的数据预处理策略有效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RACE 数据预处理 时变重力场 时间序列分解 精度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耦合时序InSAR和动力学模型的大雪山石冰川含冰量反演
13
作者 何昱君 王晓文 +4 位作者 蔡佳欣 郭鑫 王志伟 胡燕 刘国祥 《地球物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83-498,共16页
石冰川是发育于冰缘环境中的一种特殊地貌,其内部冻结冰在气候暖化背景下是高寒山区重要的淡水资源.本文利用时序InSAR提取了川西高原大雪山地区1280个活动石冰川的表面年平均运动速率,然后采用耦合表面运动速率和和动力学模型的反演方... 石冰川是发育于冰缘环境中的一种特殊地貌,其内部冻结冰在气候暖化背景下是高寒山区重要的淡水资源.本文利用时序InSAR提取了川西高原大雪山地区1280个活动石冰川的表面年平均运动速率,然后采用耦合表面运动速率和和动力学模型的反演方法定量估计了这些石冰川的含冰量和储水当量.编目清单显示大雪山石冰川主要分布在海拔4300~4900m之间,面积介于0.004~1.5km^(2)之间,厚度主要分布在6~32m之间.研究区石冰川沿坡向最大年运动速率约为125 cm·a^(-1),所有石冰川年均形变速率平均约27 cm·a^(-1);研究区所有石冰川含冰量位于57%~74%之间(平均值为70.1%),对应的总水储量约为2.884 km3.与传统基于“面积-体积”含冰量经验估计方法相比,发现传统方法仅适宜于小面积石冰川的含冰量估算.此外,研究区内石冰川数目约是冰川的10倍,但石冰川与冰川的水储量比值为1:2.7.本研究为进一步探究大雪山地区石冰川的水文效应提供了关键数据资料,同时为高寒环境广泛发育的石冰川水储量估计提供了可行的方法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冰川 大雪山 INSAR 水储量 水文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藏东南迦巴瓦构造结高硫酸盐地热水的形成机理探讨
14
作者 邓承东 张云辉 +3 位作者 袁兴成 王鹰 吕国森 李星泽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73-189,共17页
藏东南迦巴瓦构造结广泛发育高硫酸盐地热水,开发利用潜力巨大,但硫酸盐来源和形成机理缺乏研究。以南迦巴瓦构造结的温泉水和钻孔水为研究对象,通过水化学组分特征初步揭示离子来源,借助锶和硫酸盐硫、氧同位素综合分析地热水硫酸盐的... 藏东南迦巴瓦构造结广泛发育高硫酸盐地热水,开发利用潜力巨大,但硫酸盐来源和形成机理缺乏研究。以南迦巴瓦构造结的温泉水和钻孔水为研究对象,通过水化学组分特征初步揭示离子来源,借助锶和硫酸盐硫、氧同位素综合分析地热水硫酸盐的来源,并利用氘氧同位素探明地热水补给来源,最终查明深部热储的水岩平衡状态和热储温度,归纳总结南迦巴瓦构造结高硫酸盐地热水形成机理。结果表明:(1)地热水属于弱酸及弱碱-碱性水,溶解性总固体含量为130~3265 mg/L,水化学类型包括HCO_(3)·SO_(4)—Ca·Na、SO_(4)—Ca及SO_(4)·HCO_(3)—Ca·Na型;(2)水化学和锶同位素结果表明片麻岩硅酸盐矿物和蒸发岩硫酸盐矿物溶解是影响水化学组分的关键,^(34)S_(SO_(4))-^(18)O_(SO_(4))同位素表明SO_(4)^(2-)存在大气降水、土壤硫酸盐、黄铁矿和石膏多源供给;(3)氢氧同位素揭示温泉热水补给来源为大气降水,补给高程为2646~3045 m;(4)二氧化硅地热温标和硅焓模型计算得到深部热储温度为232~275℃,浅部热储温度约为180℃,冷水混入比例为74%~82%。研究揭示该区大气降水沿断裂破碎带或基岩裂隙等导水通道向深部运移,沿途溶滤土壤硫酸盐、变质岩及局部膏盐层,在深部被加热后升流,最终于近地表混入下渗冷水后出露成泉。研究初步建立了高硫酸盐地热水的成因模式,可为南迦巴瓦构造结地热资源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迦巴瓦构造结 高硫酸盐地热水 水岩作用 补给来源 热储温度 成因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伏溶洞的高嵌岩比基桩承载特性模型试验
15
作者 杨柏 覃超 +2 位作者 张银海 王威 肖世国 《岩土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839-1850,共12页
对于下伏溶洞的基桩,工程中有时存在其嵌入溶洞顶板深度与顶板厚度之比(嵌岩比)较高的情况。为研究在高嵌岩比条件下溶洞顶板厚度对基桩竖向承载特性的影响,开展了嵌岩比为0.5时溶洞顶板厚度由1倍桩径逐步增加至5倍桩径情况下基桩模型... 对于下伏溶洞的基桩,工程中有时存在其嵌入溶洞顶板深度与顶板厚度之比(嵌岩比)较高的情况。为研究在高嵌岩比条件下溶洞顶板厚度对基桩竖向承载特性的影响,开展了嵌岩比为0.5时溶洞顶板厚度由1倍桩径逐步增加至5倍桩径情况下基桩模型载荷试验。基于试验结果提出了基桩极限承载力分析模型,根据极限平衡原理推导了基桩极限承载力计算公式。结果表明:(1)溶洞顶板破坏模式呈喇叭形冲切破坏,无量纲化后的破裂面拟合函数表达式能较合理地预测顶板破裂范围。(2)桩顶荷载–位移曲线呈陡变型,陡变点出现前荷载–位移关系呈近似线性特征。(3)随着顶板厚度逐步增加,基桩极限承载力逐渐呈非线性增大,桩端阻力承担上部荷载比例从35.4%增大至72.4%。(4)所提出的方法计算得到的基桩极限承载力与试验值的相对误差为−12.8%~12.1%,该计算方法具有较好的合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嵌岩桩 下伏溶洞 顶板厚度 竖向承载特性 模型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地形效应的群桩竖向动力阻抗
16
作者 瞿立明 李雄 +3 位作者 丁选明 杨长卫 廖昕 陈治良 《岩土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607-1618,共12页
基于哈密顿最小作用量原理推导单桩竖向阻抗理论公式,考虑振动波传播的方向性差异,提出合理的斜坡双桩相互作用因子计算方法,最后结合承台变形协调条件和力学平衡方程获得群桩竖向阻抗。开展参数分析,研究了不同桩长径比、桩-土刚度比... 基于哈密顿最小作用量原理推导单桩竖向阻抗理论公式,考虑振动波传播的方向性差异,提出合理的斜坡双桩相互作用因子计算方法,最后结合承台变形协调条件和力学平衡方程获得群桩竖向阻抗。开展参数分析,研究了不同桩长径比、桩-土刚度比、不同桩间距条件下相互作用因子和群桩动阻抗。结果表明,相互作用因子和群桩动阻抗随频率的变化规律具有明显的波动特征,地形效应对群桩阻抗的影响强弱依赖于频率,在特定频率处,地形效应较为显著,且陡坡、长桩、硬土中的群桩动阻抗与平地群桩差异更为明显,忽略地形效应可能会给斜坡群桩动阻抗计算结果带来较大的误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群桩 动力阻抗 相互作用因子 理论解 地形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社交文本的洪涝信息抽取与时空演变分析
17
作者 侯华伟 慎利 +1 位作者 贾嘉楠 徐柱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9,共9页
以2018年寿光市水灾为例,基于深度学习和规则匹配相结合方法从微博数据中抽取关键灾情信息,通过时间序列分析提取洪涝事件的关键时间节点,利用核密度估计探索灾情的空间分布特征,应用HDBSCAN算法分析核心受灾区域;通过LDA算法对待响应... 以2018年寿光市水灾为例,基于深度学习和规则匹配相结合方法从微博数据中抽取关键灾情信息,通过时间序列分析提取洪涝事件的关键时间节点,利用核密度估计探索灾情的空间分布特征,应用HDBSCAN算法分析核心受灾区域;通过LDA算法对待响应点的文本进行主题分析,提取不同受灾区域面临的问题与需求;基于抽取的水情相关信息和DEM数据,利用HAND模型绘制洪水淹没范围,识别核心受灾区。实验结果表明,该框架的灾情信息抽取总体准确率达83%,高于其他对比方法,可为应急响应提供定向援助与资源配置的决策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交文本 深度学习 规则匹配 LDA模型 HAND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坡度地铁区间隧道固移结合火灾烟气控制数值模拟研究
18
作者 陈政全 张玉春 +1 位作者 李涛 路欣欣 《消防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637-642,共6页
地铁长坡度区间隧道火灾面临人员疏散困难、排烟效率低、救援难度大等问题。依托龙泉山隧道工程,基于FDS进行分段建模,通过分析移动风机与列车距离D和风机轴心高度H,研究了固移结合的协同烟气控制效果。结果表明,通风条件下,列车底部10.... 地铁长坡度区间隧道火灾面临人员疏散困难、排烟效率低、救援难度大等问题。依托龙泉山隧道工程,基于FDS进行分段建模,通过分析移动风机与列车距离D和风机轴心高度H,研究了固移结合的协同烟气控制效果。结果表明,通风条件下,列车底部10.5 MW火灾的隧道顶棚最高温度不高于100℃;出风量为70 000 m3/h的移动风机能有效协同抑制烟气回流,相较于仅固定式机械通风,烟气回流长度最大能缩短189.2 m,在风向上游增加消防救援的安全空间;固移结合排烟时,隧道顶棚最高温度控制在76~79℃;隧道断面风速随H升高而增加,H=3.5 m时,断面平均风速为2.43 m/s;当D=100 m、H=3.5 m时,固移结合排烟的协同效果最稳定,为轨道交通救援装备设计提供借鉴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值模拟 地铁火灾 长坡度区间隧道 移动风机 纵向通风 顶棚温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竖直通道内导线间距对平行双导线逆流火蔓延特性的影响分析
19
作者 高云骥 孙澳 +6 位作者 雷子健 向中意 彭勇 张佩瑶 张诗雅 朱辉 张玉春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2-19,共8页
为揭示受限空间内平行双导线逆流火蔓延的动态规律并填补导线间距调控机制的研究空白,基于间距可调的竖直平行导线火蔓延实验平台,研究不同导线间距条件(0~28 mm)下平行双导线在竖直通道内的逆流火蔓延特性,分析火焰形态、火焰宽度和长... 为揭示受限空间内平行双导线逆流火蔓延的动态规律并填补导线间距调控机制的研究空白,基于间距可调的竖直平行导线火蔓延实验平台,研究不同导线间距条件(0~28 mm)下平行双导线在竖直通道内的逆流火蔓延特性,分析火焰形态、火焰宽度和长度、火蔓延速率及温度分布等火蔓延特征参数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竖直通道内平行双导线逆流火蔓延在导线间距的影响下存在明显的4个阶段特征,火焰形态、火焰宽度及长度、火蔓延速率等特征参数均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趋势;在同一导线间距下,由于熔融材料的流淌行为,导致其相关火蔓延参数在蔓延的过程中表现出缓慢的波浪式增长趋势但不影响导线间距带来的总体变化;竖向通道对逆流火蔓延的影响主要是通道对火焰的拉长作用改变固体的热传导及火焰的对流和辐射传热,而通道壁面对火焰传热影响较小。研究结果可为导线火灾危险性评价和导线通道及导线布置的优化设计提供理论参考和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导线 火蔓延特性 熔融流淌 导线间距 传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用出口信息影响下多人路径选择虚拟试验研究
20
作者 李若愚 杜红响 +2 位作者 陈娟 王巧 马剑 《安全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514-1522,共9页
灾害事故的突发性和危险性使研究人员难以安全复现现场条件从而获取人员疏散数据。搭建虚拟疏散试验环境,模拟再现真实疏散场景中的多人实时交互,组织验证试验并对比真实试验数据,证实虚拟试验可重现真实环境中人员路径选择特征。进而... 灾害事故的突发性和危险性使研究人员难以安全复现现场条件从而获取人员疏散数据。搭建虚拟疏散试验环境,模拟再现真实疏散场景中的多人实时交互,组织验证试验并对比真实试验数据,证实虚拟试验可重现真实环境中人员路径选择特征。进而设计并开展多人在线虚拟试验,研究可用出口数量差异对不同规模人群路径选择的影响。结果表明:人员更倾向选择出口信息明确的路径,这种倾向在人群规模不同时略有差异;当两条路径上可用出口数量均已知时,人员倾向于选择可用出口数多的路径,且选择占比随可用出口数差值D增加而增加;当存在可用出口数未知的路径时,人员在已知可用出口数N较少时倾向于探索未知路径,选择出口信息已知路径的占比随N增加而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安全 虚拟试验 人员疏散 路径选择 出口信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